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华人 首页 特约入驻 一节生姜 查看内容

美国要开始打第三针了,中国何时开始?

2021-8-19 16:48| 发布者: 蓝海| 查看: 10040| 评论: 0

摘要: 8月18日(周三),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博士(Rochelle Walensky)表示,从9月20日起,美国将开始给符合条件的人接种加强针。

8月18日(周三),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博士(Rochelle Walensky)表示,从9月20日起,美国将开始给符合条件的人接种加强针。


美国主要接种的是mRNA疫苗,本来需要接种两针,所以加强针也叫“第三针”。原来只需要接种一针的强生疫苗,也需要加强针。



 

1. 应该什么时候接种?

 

mRNA疫苗第二针接种完8个月之后。

 

2. 为什么之前美国CDC、FDA说不需要第三针,现在又说需要?

 

因为形式比人强!

 

7月8日,辉瑞和BioNTech发布声明,声称要于8月向美国政府申请加强针的紧急授权(EUA)。对此,美国CDC和FDA发表联合声明,说目前的疫苗都可以重症、住院和死亡都有很好的保护率,因此美国人不需额外注射第三针。

 

一些媒体对此有误传,说CDC否决了第三针的申请。

 

其实动动脑子就知道了,辉瑞都还没有提交申请,FDA如何来否决呢?

 

CDC和FDA只是看到了美国当时的数据,所以说不需要加强针。但是,辉瑞已经看到了以色列的数据,知道需要第三针。

 

在以色列,6月初时辉瑞疫苗对感染的保护率还有64%,到7月初时,就掉到了39%。

 

CDC和FDA不可能守株待兔,先定下来要打第三针,再让疫苗生产商提供数据。其实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美国的数据也出来了。根据明尼苏达州的数据,7月份前辉瑞疫苗的感染保护还有76%,到7月后就只有42%了。

 

3. 为什么疫苗保护率会降低?

 

临床试验数据已经显示,在接种完两针疫苗之后,中和抗体的浓度会逐渐降低。中和抗体少了,没有足够的抗体中和入侵的病毒,病毒就能破防了。

 

尤其是Delta毒株,感染者产生的病毒数量是原始毒株的1260倍,释放出来的病毒也多。如果中和抗体少了,肯定就防不住了。

 

4. 为什么感染防不住,重症、死亡的保护率还没有明显下降?

 

免疫保护,不只是抗体,还有免疫细胞。对于感染来说,中和抗体非常重要,所以感染率和中和抗体的浓度相关性非常强。

 

但是感染病毒不见得就会有症状(如无症状感染者),在感染之后,如果体内的免疫细胞还是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毒,那么症状就不会严重。

 

所以,目前突破性感染之后的重症率、死亡率数据非常关键,只要还能守得住,那么病毒的突变就不是质变。

 

5. 既然要打加强针,为什么非要等8个月?难道不能早打?

 

到底什么时候打加强针,要看多长时间之后中和抗体到了余额不足的水平。对于mRNA疫苗来说,这个时间点就是8个月。当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中和抗体本来产生得就不多,也会很快就余额不足,所以现在已经开始给免疫功能缺陷的人接种加强针。

 

但是,即便打了第三针,中和抗体应该还是会减少,如果病毒长期存在,如果纯粹为了防止感染,今后可能不得不多次注射疫苗。加强针打得太早,后面的针也就需要早打。

 

需要指出的是,中和抗体不是金钟罩,不是说只要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浓度,就不会发生突破性感染。如果要比将病毒挡在身体外的能力,中和抗体还不如口罩,当然,口罩也有口罩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时时刻刻都戴着口罩。

 

好在中和抗体并不是免疫保护的唯一指标。只要已经打了两针,如果重症、死亡的保护率都还行,那只要保持必要的抗疫措施,在高风险的地方戴上口罩,危险也就不大。

 

6. 中国什么时候打加强针?

 

中国之前新冠疫苗的紧急批准走在世界前列,但目前还没有公布打加强针的计划。是不是灭活疫苗不需要加强针?并非如此,从临床试验的数据看,接种灭活疫苗之后,中和抗体的浓度不够高,衰减得也更快。所以加强针是必然的。

 

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首先相对来说疫情根本不严重,尤其因为有严防死守的政策,即便是传染力很强的Delta突变株,引发的疫情也控制住了(当然,不能忽视各方人士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其次,中国目前已经接种了约19亿剂疫苗,要让目前的人都接种第三针,那至少需要10亿剂疫苗。有这10亿剂疫苗,还不如让没打过疫苗的人先打两针,整体效果会更好。从控制疫情的角度看,如果疫苗能帮助中国周边的国家控制疫情,中国受到的疫情压力也会小一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加强针,对于重点人群、高风险人群,非常有必要打加强针!尤其这些人在接种完两针之后,已经快一年了。

 

中国何时开打加强针,相信很快会有一个说法。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领域: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