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华人 首页 仓库 插画、插图 查看内容

走京杭古道,游苕溪南岸(径山双溪桥——吴山桥)

2013-8-29 02:24| 发布者: 田舍子| 查看: 10043| 评论: 0|原作者: 田舍子

摘要: 走京杭古道,游苕溪南岸(径山双溪桥——吴山桥) 车停双溪陆羽泉,背上相机,选择从双溪大桥出发,沿北苕溪南岸东行,至吴山桥。全程六公里不到,结果用了两个小时走完,拍了近200张照片,收获不小。 双溪桥建于何 ...

         走京杭古道,游苕溪南岸(径山双溪桥——吴山桥)

 
    车停双溪陆羽泉,背上相机,选择从双溪大桥出发,沿北苕溪南岸东行,至吴山桥。全程六公里不到,结果用了两个小时走完,拍了近200张照片,收获不小。
    双溪桥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民国时有三首《板桥联汉》让我们可以回忆起以前双溪桥的模样。其一:“溪外清溪桥外桥,临波风景笔难描。欲离欲接联如汉,浮影横空跨二苕。”其二:“双流溪水架双桥,欲把桥形作汉描。疑是长虹来饮涧,北苕风景胜南苕。”其三:“水面流虹两板桥,连云画稿笔难描。盘亘波景涤尘俗,欲把游人醉北苕。”这里的桥指的是双溪大桥。从诗中我们得知,那时的双溪大桥是板桥,而且是两座板桥——一座在现在双溪大桥的位子,一座基本在现在台山桥的位子,两桥又不是紧紧相连的,若接若离,就像现在的双溪桥与台山桥,中间有一段竹林路。因为双溪有渡口,要通舟楫竹筏,板桥是拱形的,是虹桥,所以看起来像“汉”(吴越发言念hou音),即虹。如果虹桥尚在,锁定穿行于竹海之间的两条游龙,再加上两个长虹卧波,双溪,双桥;双龙,双虹,那是多么壮观美丽而又富含底蕴。
    没有去参观陆羽泉,信步到了崷潭垂钓处。一位72岁在老者,他在替双溪漂流公司负责管理崷潭垂钓事宜,手头还忙着整理扫把(毛竹丝)。我们聊起了从前的双溪,从前的京杭古道,今日的变化,今日人们的心态。他认为,总体上来说,双溪人相对是穷的,只好外出打工;他们这些年纪的老人,就像寺庙里的老和尚,守着这个庙,有口无心念着经,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学钓垂纶不带篮,一竿风味在崷潭。浪翻水活知鱼乐,香饵分抛北与南。”“竹竿草笠手携蓝,垂下钓钩崷树潭。雅爱清流寻乐趣,北苕风味胜苕南。”“左携丝竹右携篮,树堤旁觅古崷潭。垂钓清波亦一乐,何须访道到终南。”古人比现代人懂得自己的心,也管得住自己。生活、情趣、日子,坐是禅,行也是禅,睡是禅,垂钓也是禅,心无杂念,专注于一事,进入无心,收获的是满足与平和、清静。
    告别老人,沿着古道继续。这条沿溪的小道,在民国初期以前,却是通往南北的要道大道,是三十六村唯一的通道,东可达瓶窑、杭州,西去横湖、独松关、湖州,直达南京。民国的建立,发展是迅速的,现在行走的许多道路是那个时候修筑,包括现在的04省道、15省道、潘双线、漕双线等等,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这些公路的开通,以前的马路、人行道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慢慢变成了今天这样的羊肠鸟道,所幸尚余曾经铺设的石头路,依稀尚能辨认出古道的痕迹。
    江南的深秋前,秋意并不十分浓烈,行进在苕溪边,仿佛是处在春日。当然,草色已经开始枯萎,毕竟,寒已经露,霜还未降,天已经在变。榆树难得盛开的小花变得深沉。苎麻青翠,不时有银色翻起,麻花尚未结籽儿,像一缕山羊胡子。苍耳子正年轻着,完全成熟尚需时日,等它老的时候,专门粘人畜的身上,让你扯都难扯下来;小时候,生产队员劳作间休息,那些好玩的男人会把老苍耳籽故意放到女人的头发上,然后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再小心仔细而慢腾腾地从头发上一个个取下来,用来拖延时间,逃避劳动。蓼草花艳,靛青湛蓝,野果绯红,金灿灿的烂棠布满斑点,酱瓣草挂满了小红果,桕树叶子青红相间,黄荆脑儿竟然还在开着粉色的小花,引得蝴蝶藏身期间,不时变幻身姿,一会儿靓丽,一会儿枯叶。一片野大豆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与现在的大豆是近缘。随着人类的足迹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随着开荒要钱,大肆造田造地,随着除草剂的广泛使用,野大豆种质资源现在越来越少了。野大豆营养价值很高,且耐盐碱、抗寒、抗病。也是一味中药:种子,味甘,性温,平肝,明目,强壮,治伤筋,降血糖,准备来年种植在小院子的篱笆边;蔓枝与荚壳可以备用,味甘,性微寒,健脾,益肾,止汗。溪边的野黄豆荚酷似牛皮纸,证明已经完全成熟,我连藤蔓带豆荚采收了一些。
    两岸翠竹依旧随风轻轻飘逸,那种翠,那种嫩黄,那种舞姿,就如少女在你面前赞美。苕溪清流碧绿,泛着蓝光,缓缓而行,有一种说不出的依恋;夹堰而下,冲积成堆的鹅卵石在阳光下哀叹温暖,或白或黑,或闪或暗;一些鹭鸟在溪边寻找着食物,或呆立,或低飞,看似动作悠闲,实为饥肠辘辘。远处的群山黛色,近处空气静谧,流水潺潺。期间有竹筏漂下,游客笑语连连,不时惊叫阵阵。这些城里的大孩子,见了山清水秀就像见到了亲人,毕竟他们来自钢筋水泥的城市。我给他们留影,他们向我挥手致意。
    招贤弄以下,草凉亭开始,整片整片的稻田,黄灿灿的与青绿色的相间,齐崭崭的,煞是漂亮。唯有一丘田,似乎被乱风刮过,倒伏的很不规则,有点儿煞风景。可那也是平常现象。从青杆熟稻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现在米饭吃的少了,农民多种单季稻,品种也各不相同,有糯米,有粳米,也有杂交稻,播种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田间的色块丰富了起来,亮丽了许多。
    点缀大田间的是农家,民居格外有田园韵味,令你羡慕不已,真想自己也有这样一幢,今天就可以入住。这里的农家,生活恬静、归真、自然、安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得其乐,乐而复乐,没有市朝的喧闹、计较、争夺,一派陆游向往的诗情画意与韵味——“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
    因为是京杭古道,又在双溪旧镇与漕桥古镇之间,北苕溪之畔,有草凉亭是很正常的。这种用茅草盖的草凉亭,经久难用,是过路行人歇脚避雨的好去处,古人还是十分讲究公益的,也重视公德。不过,这里毕竟是一个小地方,不会有刘禹锡笔下的光景——“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但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终究还是有过,而且存在了上千年。而这个“招贤弄”三个字就让人很费思量咯。招什么贤?为什么招贤?为什么在此处招贤?那是一定有出处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也许下回就会有答案了。
    溪边溪中长满了“芦苇”,一种叶子像刀矛的苇,当地人方言称“蒙mong杆”,是不是大家都在说的芦苇,我可就说不清了。品种也不尽相同,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些“蒙杆”,有长花的,有长棒的,有连片的,有单独的,有在水中的。最厉害的是它的叶片就像刀片或锯子,一不小心就割破你的皮肤令你出血。奇怪的是,水中老死的芦苇依然摆在那里;一些芦苇伫立水中,随鹅卵石长着,被水冲的干干净净,孤独地在风中左右前后摇摆,一副无法逃脱岌岌可危的模样。
    堤塘的内侧倒着一些建筑垃圾,有点煞风景,我都不敢把这些照片放上来。大水一来,那是要淤塞河道、污染环境的。堤塘的野地上长着刀豆,随地蔓延,小花依然开着,招引着蝴蝶,像是一直无人采摘,豆角都在那里养老了;棉花长势喜人;也种了不少树——堤塘上到底是种树种庄稼好还是不种好,现在也搞糊涂了。勤劳的人们把茭白种进了苕溪里,成片成片的,如今已经是苕溪里的一道风景。三五只鹅,七八只鸭,游荡在长着菱草的苕溪上,自由自在,招呼着,联络着,亲热着。
    “堤防之设,所以为旱潦之备,依时修理,则水旱不能为害。余邑各庄塘闸、陡门,其有修筑,皆各庄有田者出赀经办,每年推一人或数人为首,谓之塘正、圩长以董之,县丞时加省察而劝惩焉。”从双溪桥到吴山桥,堤塘多在明朝开筑或修筑土石堤塘——“明洪武二十八年由工部差办事官王真等到县开挑,筑圩潴水”。除了双溪塘已经完全改造成石砌外,吴山坝塘、感塘、上母塘、夹堰塘遗迹都在。堤塘至今尚起作用,护卫着这一带百姓的身家性命,维系着农业生产,“蓄洩既均,人无饥年”;名称也大多一直沿用,只是双溪塘、吴山坝塘几乎已经无人提及,感塘也因2003年行政村建制调整而放弃了一直沿用的村名而改成潘板村了。没有这些基础的堤塘,就没有汪家村、感塘畈以下六七千亩农田的旱涝保收。感谢朝廷,感谢王真。
    自古以来,堤塘或堤坝一直是人们眼中的美景、赏月的绝佳地、游玩的好去处。水岸之际,澄波碧水,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桃花妖妖,给人以遐思,牵动诗情。即使在深秋来临时候,照样别具情致,白居易一首纪游小诗《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至今脍炙人口,引出多少故事,成就了许多诗情画意。
    不知不觉,吴山就在眼前,这座径山的罗星,圆如翠螺,当于溪口,曾经被开山破坏的一面的植被正在慢慢恢复。因为吴山这一档,溪流低头,转而南行,形成老潘板的陶村溪、漕桥溪等多条溪流,平平稳稳奔霅湖、北湖而东去;也因此有了吴山桥,吴山桥以前是什么样子的,也已经没有人说的清楚,但肯定比潘板桥早;所谓潘板桥,实际上就是“宽板桥”的讹音,这说明吴山桥以前是板桥的可能性很大,还很可能也是虹桥,因为潘板有渡口,通舟楫。“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吴山因吴山寺(咸通八年建)而出名,已经有1146年的历史了。
    平常时候,人们会说,旅游是花钱买罪受。是的,尿尿,拍照,吃饭,睡觉,如此而已,不得尽心尽情玩,没有时间喜欢自己喜欢的,几乎回回是赶鸭子,标准的花钱受罪。我在想,何不就近就便?何不漫游深究?以后的旅游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组织游览线路而不是刻意地去建一个刻意人为的一条街?径山乃至余杭有这么多的珍珠亮点,何不串珠连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那种到过即游过,五六天跑三个省的走马观花式的“饿死游”,一定会淡出或退出旅游市场,随之兴起的肯定是超越观光游、休闲游、健身游等的深度旅游,一定会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有时间和机会去细细品味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及风土人情,去体验到当地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去涉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跟他们亲密接触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旅游,触碰文化、感悟历史、探寻神秘、增长阅历、调养性情、提升境界,留下记忆,这才是旅游新风尚,是旅游生命力之所在。从一千多年的双溪,到一千多年的吴山,这样的山水很多,这样的旅游才是真的享受。
         (文章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336770102e1pw.html )












最新评论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