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华人 首页 专栏 陈宝泉 查看内容

中教评论:不良炒作不利高校健康发展

2011-7-21 12:22| 发布者: 无墨| 查看: 10812| 评论: 0|原作者: 陈宝泉

摘要: 办大学更离不开理想信念,离不开大学精神。当初高校的条件差,学校领导、教师们考虑的还是怎样改革、提高,把教育、科研搞上去,以贡献求得认可和支持。现在国家、社会的投入支持多了,办学条件改善了,但是高校却出 ...

  眼下正是高校毕业、招生季节,媒体在这方面信息密集。诸多新闻、网帖从世俗的角度解读,使得毕业、招生蒙上了肤浅的功利色彩,让高等教育的舆论环境污浊不清。

  有媒体载文称,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囊括了多个省、市的高考“状元”。北京理科“状元”已被保送北大,但还是弃北大而选择香港科技大学。文章说高考“状元”的选择给内地高校,特别是名校、老校留下了诸多问号。百年老校的吸引力还有多少?著名学府还在扎实做学问吗?责难这些老校缺失了气质,缺失了品相云云。

  笔者并不反对评说高校,名校、老校更要自省图新,但把这事和香港高校一网捞走了若干高考“状元”相联系就未免失之肤浅。首先,香港的大学也是中国的大学,中央政府扶持其发展,在内地招生时给予优惠,允许他们在内地所有高校招生之前先行招生,给予他们十多个全奖名额。香港高校今年的全额奖学金是几十万港币,若没有奖学金,去香港读大学一年花费要十几万元。这些当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内地高校不允许用奖学金招揽新生,“状元”们接受这份奖学金也是顺理成章,炒作这件事有何意义?一所大学每年招生几千人,多几个、少几个高考“状元”重要吗?

  另一条消息说,一位研三的女生因为毕业答辩一审没通过而自尽,原因是已在北京找到能上户口的接收单位,答辩没通过就有可能泡汤。读大学未能顺利完成学业本属正常情况。欧美大学宽进严出,很多人尽了努力也拿不到文凭。清华大学在抗战前后学生的通过率仅有44%。很少有人为此寻短见。把个人功利目标和读书绑得太紧会出问题,媒体在关注此类事件的同时是否也要给出判断?

  还有诸如“寒门女”高考得高分的事也屡次被报道。高考得分高低与家境没有直接联系。目前政府及高校救助家境贫困的新生已形成政策体系,什么情况能得到什么帮扶会在录取通知书中说明。如果没有功利诉求,这样的事有何新闻价值?

  有资深高等教育专家指出,这些宣传、炒作背离了主流价值观念,误导考生、家长,对形成健康的教育文化十分不利。我们一方面苦于应试教育难于破解,另一方面媒体又大炒高考“状元”,这是责任心的缺失。回想笔者这一代人当初上大学时,虽有功利诉求,但更多的是理想。

  办大学更离不开理想信念,离不开大学精神。当初高校的条件差,学校领导、教师们考虑的还是怎样改革、提高,把教育、科研搞上去,以贡献求得认可和支持。现在国家、社会的投入支持多了,办学条件改善了,但是高校却出现了种种短视、功利的倾向。大学在社会的功利诉求和功利渲染面前不能坚守,没有主心骨,也难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本清源。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摒弃种种急功近利的干扰。媒体也要有责任感,研究教育规律,懂得教育文化,主张正确的价值观念。(陈宝泉)

  《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21日第1版

最新评论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