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无多大关系的小学奥数培训,近年来被学者批、政协提案禁止、教育行政部门发文严禁,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奥数班仍然禁而不绝。有人提出,奥数并非万恶之源。应试教育不改,即使没有奥数班,也会有英语、钢琴等“发证班”风行。这个话题值得探讨。 数学教育、训练本来不是坏事,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数理逻辑、定量分析的基础相对弱一些,需要在教育上加强。但是,为了“拿证”,让多数兴趣不高的小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没完没了的解题技巧训练,吞噬他们本来就不多的休息、玩耍时间,使很多孩子疲劳、厌学,确实早该禁止。但是,这只“老鼠”命很大,稍一放松就卷土重来,其中必有深层根源。 有人指出,奥数这种压迫家长、赶孩子钻牛角尖的偏向源于家长的盲从,加上培训机构与部分学校相互配合形成利益共同体。那么,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家长、社会对于教育过分的功利诉求,比如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据笔者了解,给孩子安排上“拿证”补习班最积极的往往是那些高学历的“白领”妈妈。她们一边心疼孩子太累,一边又掏钱、花时间陪孩子上培训班,“犹恐失之”。其意识基础是,只有挤进好学校才能考高分,取得高学历才能获取资源和机会。走考试之路进入精英群体的坚持要传代,没能进入的要靠“知识改变命运”。 资源的长期严重不均衡也是这种偏向的基础。有教师披露,一些大城市表面上禁止了小学升初中的选择性考试,实际暗地里“占坑”的名堂很多,比如,奥数成绩就是在不考试的前提下,标明自己孩子比别人优秀的有效证据。在全国、全省做到教育均衡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但是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认真搞个10年、十几年还是应该能解决的。可惜均衡教育资源,消灭薄弱校的目标提出已有20多年了,至今也不能说做得很好。不要说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就是住址隔一条马路,所对应的学校教育质量都可能有天壤之别。对于一些既不差钱又不缺人才的大都市,下功夫去解决这个问题,“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其实,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给不同家庭背景、自身条件各异的孩子们提供教育质量有保证、平等友爱的学校环境,减少那些对长远发展没意义,只为应付竞争考试安排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让他们一边长大一边学会生活,能凭兴趣爱好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培养他们融入现代社会必备的价值判断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爱心、责任感、坚毅与从容的品格,把选择、竞争安排在初中后的时间段,这对于所有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都是必要的。这些教育规律的常识正在逐步普及,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解开应试教育的死结,实现自我救赎呢? 对于奥数培训这类损害孩子健康成长的恶劣倾向,政府各部门、社会、学校必须各负其责,坚决遏制。一方面要在人才观念、用人用工制度等深层面推进改革调整,另一方面还要严管,比如强调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均衡,禁止初中找各种借口设立门槛,斩断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 《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16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