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华人 首页 专栏 陈宝泉 查看内容

中教评论:提高就业质量是全社会的大课题

2012-8-22 20:20| 发布者: 无墨| 查看: 19714| 评论: 0

摘要: 众多娱乐媒体喋喋不休地鼓吹争名夺利、纵欲享乐、低俗浅薄,对青少年产生严重负面导向,不利于他们选择社会需要的专业,立志创业或通过奋斗获得成功。其实这已不仅仅是提升就业质量,它还涉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 ...

  

     近年来,基层岗位缺人、大城市学非所用者扎堆的情况很普遍。提高就业质量是全社会的大课题,需要从制度政策、文化导向等方面着力,多管齐下来破解。  

  最近有专家称,中国在读的医学生有60万人左右,最后只有1/6能成为医生,造成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农村全科医生需求量大,目前只有7.8万人,缺口高达52万人。如果再把城市社区医疗点算进来,缺人更多。医学生若能毕业去基层,成为医生的机会大增,但是很多人宁可不干本专业在城里“漂着”,也不愿去农村基层。依此类推,学铸造的不去企业,学种植的不去农村,基层岗位缺人,大城市学非所用者扎堆的情况很普遍。 

  近年来,我国高校把就业率作为办学的重要指标,相对于以前关门办学不管就业的情况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就业质量问题日渐凸显,对口就业率低是其中之一。虽然高校强调“宽口径办学”,扩大毕业生的适应面,但是再宽也要有专业方向。学理工农医的毕业生去做生意、进行政机关,几年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践多数作废,无论对个人的青春年华还是国家的高教资源都是巨大浪费。这里面有教育、学校的原因,但是就业绝不是教育一家的事。制度、政策漏洞大,社会文化导向偏差都是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来破解。 

  就医学院校的办学而言,我国医学教育的各级学制都有压缩临床实习的通病,扩招后更显实习医院、合格的医生“师傅”严重不足。医学生无法学到临床能力,毕业后难以顺利上岗。笔者还曾发现,许多没基础的工程类高校一窝蜂地上环境专业,既无合格师资,又不去企业实践。毕业生连管路、阀门都理不清。这就造成一方面学环境的毕业生没人要,另一方面环保企业又缺人。 

  制度、政策的调整缓慢,基层待遇低的问题也不可小觑。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提倡专业人员支援边疆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彼时艰苦行业、偏远地区的收入也高。计划体制打破后,收入多元化,越是发达地区、垄断行业收入越高,与基层和农村形成强烈反差。这些年,媒体经常报道“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的感人事迹,反衬他们圣洁心灵的是艰苦的工作、生存环境和长期低微的收入。人们在感动、流泪之余,更不愿让年轻人步他们的后尘,加入“苦行僧”的行列。此外,教育、医疗、农技推广等都是公办为主,基层“缺编”也是挡住年轻人的关口。有些地区越是缺人才越是“缺编”,新老员工、编制内外同工不同酬,编外新人绩优酬低。这种情况当然不能吸引年轻人。 

  造成毕业生不愿回乡、下基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文化。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功利、浮躁之风甚烈。片面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很少讲业绩改变人生,奉献提升社会。五六十年前,像陈云、老舍这样的高层领导、文化名人,都要求子女读师范,去基层当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现在这种范例连“凤毛麟角”都谈不上。许多青少年的追求就是赢得竞争、“杀入”名校,以高学历换取高收入的体面职业,去大城市扎根。有调查表明,农村考生填报志愿都避开农牧专业,热衷报考管理或金融。众多娱乐媒体喋喋不休地鼓吹争名夺利、纵欲享乐、低俗浅薄,对青少年产生严重负面导向,不利于他们选择社会需要的专业,立志创业或通过奋斗获得成功。其实这已不仅仅是提升就业质量,它还涉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涉及青少年成长、民族振兴与国家崛起等重大话题。(陈宝泉)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2日第3版

最新评论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