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水彩画的人,对于水分的处理,都觉得较难掌握。水分不足,使画面干枯无味;水分太多,又会使画面一塌糊涂。不少学习水彩画的人被水分吓怕了,心灰意冷,不敢尝试。另一些学习者则存有碰彩心理,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乱碰一气,以为画多了,总会碰到一张成功之作。怕与碰彩都不对,应该细心去研究水分的成败原因,再去练习。7 r4 W) V" s" q1 V' X
% P, e! c3 d. z% I* ` 我们细心研究,便会发现,水分的成败,不是单靠用水的多少,还有时间、颜色和笔触等关系,把四个问题连成一体,才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K! W( i7 I" k
2 y( j1 h0 {: u0 U. Y1 a8 G: C1.水分6 W) ]& S' V n4 r4 p/ S
6 ~4 B( K4 \/ Q! v) i 水分的处理,多少为好呢?主要是根据题材的需要,为了更贴切地表现对象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不应单是表现水分。通常刻画粗糙器皿、静物画中的背景、大块平面涂色和风景画中的远景都适宜多用水分。如果要表现玻璃器皿、表面有图案的器皿、风景画中的近景等都不宜多用水分(更具体的运用,以后详述)。水分的多少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可用天平或量杯来计算。画同样一件物体,由于天气干燥,水分便要适量增加,在潮湿天气下作画,水分便要适量减少,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要避免在烈日下画水彩画。在炎热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寒冷的西伯利亚,画水彩画较为困难。在雾天的季节,最适宜画水彩了。这是比较的说法,并不是教人学懒,只在适宜的天气下才作画。
# S& ?* K9 {' d' L2 o( L8 z" x
. J1 B' R) R5 Y1 i# b! B4 S3 K1 R 可作水彩画用的画纸,种类不少,由于画纸的吸水程度不同,水分的多少,便要视纸的吸水性能而定。所以我们如能习惯常用多种画纸是有好处的,可以易于掌握水分。
& _7 U, u" Z/ d9 N6 r! N- a% M2 a- _) z3 J8 A# n
2.时间" j5 z7 O0 L$ r: W. \1 U/ v. u
" @( Z! i4 @3 ^. ~/ B5 U- s t
水彩画着色时,是逐遍重叠或深化。第一遍色已着上,要等多久才加上第二三遍色呢?如果时间掌握恰当,水分便能使你得到良好的效果。
; t* N2 e E( G: E4 D$ b0 K: v2 R) @ w0 R1 q* z8 y1 R
时间的掌握不能用秒表来计算。要根据对象的需要。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是趁颜色未干时加第二遍色,第二种是半干半湿时加上第二三遍色,第三种是等待干后才加上第二三遍色。
" u' L, x' Z3 N8 h- O; X, ~5 \7 Y' U! f, p9 j4 t3 q8 A
3.笔触
) ^. `. j h: w0 J" d! N& \* b; P* D' r- d! ^
笔触是画笔在画面上如何运动和运动时所留下的迹象。颜色和水都要通过画笔才能绘在画纸上。笔触运用得恰当,不但对物体的形状和质感加强表现能力,而且与水分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用“沙笔”来表现潮退后的浅滩,水分便会少。
5 [& v# I% c7 @+ e0 H `, p
8 W- n- k7 m7 k" m 笔触在画纸上来回扫擦太多,不但擦伤画纸而且会产生水渍。偏锋一笔能产生浓淡,这都是与水分有关。
7 c: p; \0 P: y* N6 b+ K' S' S9 O+ ], h6 Q$ @
笔触的运用是跟随物体的起伏形状,互相呼应。5 b( M2 h1 S9 @8 B# L
" m( o: b; [" E$ H, J* j 通常用的笔触有平排的,偏锋、中锋、点、撇、擦……等等。( o( ^3 |* Z; h3 T( V+ q
( D, p* q) I+ v, c; Q! n+ u
4.着色. `/ Z8 W; V/ ~, E6 \
$ O4 p# t/ X$ j( _9 A- p, S+ @ 颜色的浓淡直接影响水分的成败。在着色时,第一遍色浓,第二遍色稀,便会出现水渍。相反的第一遍色稀,第二遍色浓,便会得到恰当的水分效果。调色时含水分多,颜色变稀,调色时用水少,颜色便会浓。如果你描画一件物体,分三次叠色才能画出物体的明暗,颜色的浓度应逐次增加,第一遍色稀,第二遍色较浓,第三遍色最浓,这样便会得到理想的水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