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为了方便说明,俺将无老师楼下贴的那组画分解了拉上来,好将俺的胡评加进去。。。</P>
9 ~% c6 t* M) u, s) k3 A<P><BR><IM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06/24/ra040624022.jpg');}" alt="" src="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06/24/ra040624022.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border=0></P>/ r+ W+ G9 D; H, i5 e; m7 F
<P><BR>吴冠中是俺喜欢的大师巴之一,至少在俺的喜欢的中国画家中名列第一。在俺小时候俺还喜欢过常书鸿,但俺只是因为无意中在一本旧【人民文学】杂志中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对那个画家的曲折经历着了迷,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崇拜他的作为一个画家的节气,真正的画没见过几张。俺们小时候的学画的启蒙老师们,都是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毕业的,是由当时从苏联引进的那套教育体系训练出来的。所以教俺们的都是所谓“正统“的现实主义的东西,最多再给俺们不明不白地暗示下俄国佬的“灰调子”是如何如何地高级。对现代艺术那是绝对哧之以鼻的,而徐迟的报告文学中关于常老对毕加索作品的评价更坚定了我的认识。TMD, 其实徐迟的生花妙笔是挺误导人地,就像他以后那篇什么什么猜想误导一代青年才俊去学那纸上谈兵的纯数学一样,呵呵,徐迟的《祁连山下》也大大地误导了我们这些小孩对现代艺术的认识,给骗得一愣愣地。</P>
# m: x8 n; x4 N<P>但是,现在吴冠中的画(的images)在internet上到处都是,想来对喜欢中国现代美术的人来说,吴老先生的画应该不是陌生地。我自己在那些年国内读书时,爱看画展及跑到工艺美术学院找朋友聊天,倒是看过一些吴老的原作。还听过一次他的关于他自己美术观的演讲,印象中,吴老师整一个倔老头,是个不管权威教条有什么说什么大炮筒子,千山万水我独行的人。但是,对俺们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问题,总是鼓励有加的,没有什么“权威”的架子。。。虽然过去了这么些年,俺对当时听他演讲的爆满,问题的五花八门还是很有印象的。。。呵呵,还是不要扯得太远,俺先就画论画瞎说几句,这几张大概都是画家当年随手画的写生或是写意小品,不是大师的代表作。所以随便说说大概也不会怎样。有什么说什么,不一定都是好话,想来大师也看不到见不着,也不会再意俺的胡言乱语的啦。。。 :-)</P>
6 E7 \, R' ]( ~7 L; o: u<P><BR>在吴墨贴的这组吴老的画中,俺最喜欢这一张油画,俺估计是吴老先生在七十年代早中期画的,那时是文革中后期,环境宽松了点,他自己说过那时没正式给学生上什么课,但是到过江南与桂林一带采风,画了很多山水风景写生。那时老吴基本上还是画油画为主。所以俺猜这张就是他那时的作品。。。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他就开始慢慢转型,“忽悠” (是这么说吗? :- ) )“笔墨等于零”的新国画了。。。</P>
1 ], _7 n- O" t" x+ O0 x, ]<P>要说这幅画在油画表现手法与技法上有什么新意的话,那就是很有点中国画浓墨淡彩的味道,油画色大概稀释过,画得很薄,很流畅,没有一般油画那种油腻腻的感觉。吴冠中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在于他能在西画与国画之间自如的转换而不拘泥于某种画种的技法的条条框框,这大概与他从小受训练时中西并学,及他在归国二十多年的际遇经历而不自觉养成地叛逆性格有关吧?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来看这幅油画小品,观众可能不觉得有太多的新奇,但是在那个只画工农兵人物的年代,没有什么政治题材的油画山水风景基本上是不被禁的话也是不鼓励地。作画地目的,大概也就是收集素材与自娱吧?也可能作者给这画起有名字,但是,大概当时绝不会想到有发表它的那天。画中雨后的江南民居(也可能是漓江边上的山村的一角,但我看不太象,画桂林一定要有碧水孤峰,不然那叫什么?),大约下午三四点吧,淡淡的阳光将雨滴洗净的白墙倒影在小池塘上,天上还没有炊烟,背景庭院深深,前面一池春水,春芽挂在树梢上,画面清新流畅,干干净净。 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吴冠中画中“春雨江南”意境。作者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么一幅小画中体现出来了,离乡多年的画家,当两鬓斑白的时候,又有机会回到了生之养之的地方,踱步村前屋后的小道上,找了块干地坐下,从背上放下画箱支起画架,用两手做了个长方型的取景框迷起眼睛比划一下,然后在画板上挤上油画色,简单地混合调了下色,再用调色油稀释了下,然后拿起油画笔的尾巴那么一下,慢慢地迷上眼睛看下,再拿笔又那么一下。。。不就是象在写一首浅吟低唱,赞美故乡的散文诗麽? </P>5 ^8 x) ]/ X7 J4 |
<P>这样的小村池塘,在两千多年的今天,在祖国的江南大概也不多见了吧?</P>
/ y' ` H0 S/ q3 @<P><BR>未完待续。。。</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