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82|回复: 2

〔转贴〕细说鲁迅与梅兰芳的恩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7 03: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与梅兰芳的恩怨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记得在纪念梅兰芳百年诞辰的时候,当时文化界的两位名人柯灵和黄裳就曾大动干戈,双方你来我往笔斗了数个回合,很热闹了一番。这个问题在论坛上更是敏感,“拥鲁派”和“拥梅派”文攻武卫,争鸣不已,时常狼烟四起。
% H% @4 s6 k( D% ]2 Q  L. z近日检索《鲁迅全集》,将其中鲁迅评论或提到梅兰芳的全部文章查找出来,研读了一通,略有心得,现将这些文章胪列于此,与大家分享。见仁见智,各凭慧眼,惟求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 H3 C$ w5 O+ |$ y" x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文章中,《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和《论照相之类》两篇较为完整的表达了鲁迅的观点,流传较广,为论战诸公广为引据,其余各篇大多是信笔提及,或属于鲁迅自谓的“捎带一枪”的笔法,并无特别的用意,从中却也能看出鲁迅的某种心理。
' h# y$ t. i, U' A) V8 P) h( _/ F: s以下按发表时间为序,将这些文章一一索引点评之。 ' ~7 u/ s# ^! _9 c2 N

8 t' v& |5 {0 \. D1 }1、《论照相之类》 (《坟》)
& X$ p. F1 t8 o0 c  |  Z该文主要有两点:一是鲁迅看了梅兰芳《黛玉葬花》的剧照后,对梅氏扮的林黛玉颇有微词:“我先前只读《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是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幅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注:此处的“她”是指作者心目中的林黛玉,非指梅兰芳。)认为与原著不符。 二是鲁迅由此生发开去,对“男人扮女人”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现象产生反感,并从文化心理上予以批判,本人认为是旨在抨击传统文化所造就的某种太监化的病态人格,体现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基本思想。
' I7 Z8 |' l1 ~1 R- h时隔九年之后,1933年,鲁迅又作了《最艺术的国家》一文(见《伪自由书》),仍坚持他的观点,并且重复《论照相之类》一文的话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这艺术的可贵,是在于两面光,或谓之‘中庸’!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里当然还是男的。”但是这篇文章却只字未提梅兰芳,鲁迅只是以“男旦”这一现象为注脚,阐发他的“反中庸”的一贯思想,揭示这个“最艺术的国家,最中庸的民族”的劣根性。
( o" ^6 x1 p3 s# L) G$ ^, r8 [6 k  \* G9 ~3 t$ @. o5 [
2、《厦门通信》 (《华盖集》续编) : a2 w: J  f' `1 o& F4 ^
原文:“前几天的夜里,忽然听到梅兰芳‘艺员’的歌声,自然是留在留声机里的,像粗糙而钝的针尖一般,刺得我耳膜很不舒服。于是我就想到我的杂感,大约也刺得佩服梅‘艺员’的正人君子们不大舒服罢,所以要我不再做。”
5 Q# |0 K' q. k/ X) X1 A: [4 ~这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给许广平的一封信。通过这段文字,也参考其他有关资料,可以知道鲁迅是不太喜欢京戏的,尤其不欣赏梅兰芳的戏。“艺员”一词是借用捧梅的人士的称呼,加了引号,多少带有嘲讽的味道。但这里鲁迅主要是针对他的论敌——一班捧梅的“正人君子”的,捎带一枪而及于梅兰芳了。 ! M4 K* O; R; o1 L' ]# W, H1 Q

2 a6 V% B9 T- x, B& Z" ?9 m3、《宣传与做戏》 (《二心集》) ( H2 G% D+ I7 M; F1 p9 ^! Q( E
原文:“杨小楼做《单刀赴会》,梅兰芳《黛玉葬花》,只有在戏台上的时候是关云长,是林黛玉,下台就成了普通人……”
9 j) v) E4 w4 S: @! l该文主要是讽刺当局惯于作虚假宣传,自欺欺人,愚弄民众,举杨小楼、梅兰芳为例而已,实与梅无涉。   i+ V7 `4 ?+ R: P8 z, O4 m

1 z8 u. Q( T5 p  M: T4、《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南腔北调集》)
+ C' D/ f9 m$ U% K# {5 T$ A9 N) O1 X原文:“也还有一点梅兰芳博士和别的名人的问答,但在这里,略之。” 该文记述英国作家萧伯纳访华时,上海各界人士举办欢迎会的情形,仅此而已。“博士”云者出自鲁迅笔下,未必有多少敬意。
: [7 P' F2 p# R
, w1 W4 L; t) ~5、《“京派”与“海派”》 (《花边文学》)
; G2 x7 ^8 P% N. ]9 |原文:“梅兰芳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吴下。”
; H0 t6 ?# O0 E/ o- U此处援梅兰芳为例,以论证所谓“京派”、“海派”并非由艺人的籍贯来划分的。
; ^+ Q, S, ]# h
/ k2 k2 i0 m, c! \( b6 O* N2 Z6、《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 (《花边文学》) ' K& d4 g( s* I) I, t
上篇是鲁迅评论梅兰芳的最完整,最有针对性,也是最重要的文章。该文大家都熟悉,故不多引。鲁迅在此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京剧要如何改?如何才能保持京剧的生命力?——是要一味的雅,还是要雅俗共赏?是要变成脱离现实的象牙塔里的玩意儿,还是要让它更加活泼有生气? # R* e( f- f; g- A+ }% H
/ C: S6 t2 r7 c& V
中国的士大夫惯于将一切都变成趣味,变成清玩,一旦“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往往会促其灭亡。鲁迅不客气的批评了梅兰芳和造梅、捧梅的一班士大夫的这一倾向,并且叹惜梅兰芳“竟没想到从玻璃罩里跳出”。该文还举出谭鑫培和老十三旦来,说“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被士大夫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 ; u' d4 j" I: ]* g& E
值得一提的是,曾被鲁迅“骂”过的“四条汉子”之一的田汉,解放前也曾说过:“京戏走上‘内廷供奉’的道路之后,脱离民众。”与鲁迅的观点惊人的一致,我想这不是偶然的吧?
4 R  D3 ]2 I$ f; m! d" L鲁迅还断言:“梅兰芳的游日,游美,其实已不是光的发扬,而是光在中国的收敛。”这话他老人家就未免有些武断了,迄今梅派艺术的光芒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还“发扬”了,当然,也是因为梅兰芳并没真的被玻璃罩罩住。
7 T" w# y5 @# X. R: k  d此外,我个人以为,艺术既要雅俗共赏,也应雅俗并存,百花齐放才是春嘛。较之皮黄,昆曲算是更雅的艺术了,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我不希望京剧也像昆曲一样,成为“文化遗产”,成为“化石”,我希望它是活的。
; a1 J; w( E# l1 _至于下篇,则是借梅兰芳来抨击杜衡等所谓“第三种人”的,这帮文人也是捧梅健将,算是“一石二鸟”。
1 ], L3 G1 }3 `9 g. t8 b+ f3 ]" Q9 T. P9 Z$ v
7、《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集外集》)
& Q, C: b+ d' ~$ \# `; Z) Z. f* I原文:“书上的人物大概比实物好一点,《红楼梦》里的人物,像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都是我有异样的同情;后来,考究一些当时的事实,到北京后,看看梅兰芳姜妙香扮的贾宝玉林黛玉,觉得并不怎么高明。” 这是鲁迅1927年在上海暨南大学的演讲。在此,鲁迅仍然坚持他个人对梅兰芳《黛玉葬花》的看法。 $ A  @  ^' b- n5 j! C- C0 L
3 ?  o" W0 i5 [$ G/ e
8、《两地书?四二》 2 U1 U9 E- t' {* ]0 {- X5 I
原文:“我真想不到天下何其浅薄者之多。他们面目倒漂亮的,而语言无味,夜间还要玩留声机,什么梅兰芳之类。” 这也是鲁迅在厦大时写给许广平的信,可参见上引《厦门通信》一文。鲁迅看不惯他周围的那些浅薄无聊的人,便是连他们听梅兰芳的戏也反感,态度一以贯之。
. g! N1 w' v/ P) u! K7 i7 C5 r0 v" @2 C0 P
9、《致姚克》 (《书信?1934年3月》)
2 c0 i8 S) a3 C! Y2 z) [+ B  B原文:“先生见过玻璃版印之李毅士教授之《长恨歌画意》没有?今似已三版,然其中之人物屋宇器物,实乃广东饭馆与‘梅郎’之流耳。”
5 Q1 k+ U- T1 ]" \7 ^" i此处借用当时报纸上流行的对梅兰芳的称呼,也是鲁迅一贯的戏谑的笔调,见诸生前未公开发表的私人书信之中,似亦无可厚非。
  F+ }( t* n2 t# v学力有限,查到《鲁迅全集》中涉及到梅兰芳的文字,大概这些。
* E# P" t6 q3 S5 ~7 z! ~
/ O, V1 [! Z' f0 }综上所述,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B, V' e- _) l, k( n) C

( b% |! M' ?9 D: s) r& L0 f1、鲁迅不喜欢京戏,对梅兰芳当时的艺术尤不欣赏。 3 {3 V! N7 _% }4 w6 u8 ^
2、鲁迅的一些话虽然尖刻,或可谓之“酷评”,但并非恶意中伤或是人身攻击,他只是对梅兰芳的艺术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已,属于正常的文艺批评,不值得大惊小怪。 ) E+ ?, O- n. K
3、在正式的文本(如《略论梅兰芳及其他》、《论照相之类》)中,鲁迅是将梅兰芳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当作某种象征,并提升到文化的高度来分析的,在他的笔下,梅兰芳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 ?8 L. Y+ Y  g1 M
4、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正是由于他能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媚俗,不阿世,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 鲁迅式的批评,有利于京剧艺术的发展。鲁迅毕竟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艺术感觉,今天的搞京剧的人,读一读他的这些文章不是没有益处的。 ! \7 `! d$ P" N) D2 K3 z
5、鲁迅的特点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他的话也有片面武断之处,甚至会带有某种偏见,我们要具体分析。例如他对我们的另一“国粹”——中医,早年也曾颇有非议,视为糟粕的,晚年的看法就有所修正。 5 N% z3 v6 o! K" G: q4 j
+ z4 y0 ?& ]% V! x$ s) i+ p4 f
行文至此,基本可以交卷了,忽然又冒出一点感想来:那就是在围绕这一话题的争鸣中,似乎“拥鲁派”较为理性,平和,而“拥梅派”则激烈得多,易流于情绪化。这与当年的情形恰恰相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Z  M: O. g1 p1 r( [乱曰:鲁迅不是圣人,梅兰芳也不是神,鲁迅的话未必句句是真理,梅兰芳也并非是神圣不可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为了真善美,一切都得让路! 3 h, |- r( V5 y4 U' V* d$ G

" B) ]6 A$ I/ A2 @本贴由乱弹于2006年1月21日16:51:5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于 2006-5-27 03: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5-27 04: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