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00|回复: 4

[clive1971] 《聊斋志异》出版秘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2 14: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_, ]4 l4 [- L$ c) Z    提起《聊斋志异》出版之事,松龄老夫子可有一肚子的苦水。他从十九岁考中秀才,本欲志在功名,无意稗史小说,怎奈连续两次乡试,俱是名落孙山。康煕七年(公元1668年年)他又一次赶考,再尝落榜的苦恼。到此,蒲松龄方才明白,所谓“衡文取土”,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骗人招牌,当今世道,物欲横流,钱财可贵,还是先赚些散碎银两补贴家用。遂在秘密状态之下,开始小说创作,不及旬月,写成《狐梦》、《产龙》两篇,窃喜之余,皆以恭楷誉录,投寄《山北小说》月刊,不想半年过去,没有丁点儿消息,急托省城的朋友打听,言说“题材陈旧,叙事荒诞”云云。松龄闻言愕愕,方知小说创作赶时髦可也。当即面壁三日,苦思八番,挑灯写下《水灾》和《外国人》两篇,再投该刊,很快有了回音:“题材尚可,意境亦新,然人物塑造仍觉陈旧,此等‘男不赤臂,女不露臀’的描写,谁人爱看?望先生进一步放开思想,适应时尚,多在床上脐下着些笔墨,实在羞见人处,则以□□□代之,先生如能照办,大作必将红透当今文坛矣!”6 |% ^" f( V0 v( }. y1 r
    蒲松龄看着编辑来信,惊得瞠目结舌,思谋了半天,不得要领,便到好友李尧臣家中,言说两次投稿经过。尧臣勃然变色曰:“莫信此等狗屁胡言,盏等斯文之士,岂为淫词靡文摇笔?”说罢,接过松龄的文稿,细细看了一遍,转而击掌道:“吾兄干宝之才,雅爱搜神之说,虽是鬼狐神妖,却是情义感人,如此佳构杰作,何愁不能面世?再说,如今图书市场红火,写书的比买书的还多,吾兄莫再小打小闹,也别追逐新潮,就照眼下写法,三年五载下来,也能出版几本好书。果如此,一可赚上几笔稿费,二可混个作协会员,三可作为晋身阶梯,此等一石三鸟的好事,吾兄何不试试?”9 k, Z* G7 {. _" q( E% O2 h: I
    松龄听说得在理,遂又与其好好计议一番,第二天就在满井村东搭了个凉篷,设一简陋茶馆。由此西出七里,即是淄川县城,举凡士农工商、贩夫走卒,常常在此歇脚饮茶,松龄早早备好笔墨,借机收集创作素材,真是民智可用,半年下来,居然积攒了两大篓故事。他同妻子刘氏讲明,自己想要写书,并把作家成名后的绵绣前景,着力用心描绘了一番。刘氏不知作家为何营生,只好点头如捣蒜般应承。自此蒲松龄将自己的南屋作为“聊斋”,每日端坐窗前,一心一意写起书来。
0 m+ r- ~5 }1 a. G6 r+ D) m* x    说来天遂人愿,转过年后,蒲松龄被西铺毕际友家聘为家庭教师。毕家虽说是个大款,倒也体恤穷人,特意将一座五开间的二层小楼辟为塾馆,并以“绰然堂”名之,蒲松龄一边教着六名学生,一边继续业余创作,真是朝分明窗,夜分灯火,衣被汗透,案冷结冰,经过十年笔删刀削,至康煕十九年(公元1680年)写成一百多篇小说,借了暑假空闲,着手厘定整理,初编两集,定名《聊斋志异》,并精心写了《自志》放于篇首。随后,即在朋友之间传阅,开始打起了出版的主意。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14: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 g& K/ f. B8 a. f! Q8 o& K
    蒲松龄笔头功夫极好,然而性情腼腆,口不善言,木木讷讷,羞于自炫,虽然有了出书念头,可是不会运作。好友张笃庆、王生闻知,匆匆找上门来,一番寒暄过后,张笃庆黯然说道:“书稿弟已看过,堪称亘古少有的佳作,出版应该不成问题,不过,这年头特重名人效应,以兄小学老师的地位,就算你有气死吴承恩的水平,怕也难以付梓!”
- f1 |. ]0 o9 M    “如之奈何?如之奈何?”蒲松龄一下张大了嘴巴,感到问题的严重。- Y. X' X3 d* P: F0 V% M; k
    笃庆看他这副窘相,不想难为这个老兄,遂执手道:“吾意应请名人写序,顺便捎带题个书名,如此双玉夹饰,何愁此书不出?”3 v: v1 t5 S- }4 q
    松龄笑笑,低首回道:“吾何尝没有这个想法,可是,可是——”他期期艾艾,到底说出心中忧虑,“如今一小小歌星出场费就要成千上万,以吾眼下工资,怕是今生请不起写序人哩。”, G- D- B; ~- m
    “不然,不然,”王生晃晃硕大的脑袋,朗声答道:“依弟之见,高珩先生可矣!”
: N7 R; }; z4 k' n2 D* ~& ^, A    提起高珩,蒲松龄倒不陌生,此公字葱佩,号念东,别号紫霞道人,年龄比蒲松龄大了二十九岁,道德文章皆为人师。前不久从省城退休回家,也算是文坛一流人物,蒲松龄与他早就相识,二人曾有诗文往还,就从这层交情来论,不会多要润笔银子。想到这里,蒲松龄觉得此计可行,当下谢了张、王二弟,买了一瓶四粮液和两条黄塔山烟,兴冲冲来见高珩。
$ N# W! D/ S, H2 ]5 N( W    蒲松龄长揖作罢,高珩立马索稿细读,不到半月,就给书稿写好了序言,其中有这样几句,很让蒲松龄得意:
# l0 s/ z7 B# u8 R5 d4 V    “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
7 U9 T6 i5 C7 F; f    妙啊!松龄额手赞道:真是高人韵士,所见略同。他的《聊斋志异》一书,虽然多是花妖狐魅,但个个具有灵性,读它就应忘“异”求“同”,他也顾不上复印一份高珩的手书真迹,当天就骑上毛驴奔济南府而来。
6 o( Z, `$ `: m; l    一路颠簸辛苦少叙。第五天上午,蒲松龄才找到“齐都出版公司”的门楼,门卫见他衣褴褛,怀疑是收废品的小贩,挥拳捋袖将其推开,后来认真查验他的书稿,才将信将疑地领他去见经理。
' S! E, J8 p: U9 z# s; X; x    经理毕竟是文化人出身,说话调门明显比门卫小些,他打着酒嗝听了蒲松龄的来意,又一目十行地看了看书稿,这才拧着眉头说道:“何以起了这个书名?聊、斋、志、异,显然在说空话,当前大搞经济建设,清淡如何使得?再者,书名文绉绉的也不好卖,不如改成《老宅之姨》合适。”4 C$ j. |) w# Z- y, H" v
    蒲松龄闻言欲辩,经理示意他不要着急,然后又不带标点地急急说道:“书中内容公然宣传封建迷信,如《画皮》、《凤仙》、《续黄梁》等,皆在扫黄打非范围。先生此书一出,当有蛊惑人心之嫌疑也。”1 J; e- ], T% y% l- ?
    “经理之言差矣!”快要憋破肚子的蒲松龄终于捞到说话机会,他强压底火,慢声细气加以解释。
: _: R. M  A& s- _! `/ o    “非也!非也!”,经理不耐烦地挥一挥手,“好歹鄙人也是国子监函授毕业,如此道理焉能不知?”未几,他又问蒲松龄道:“眼下出书,先买书号,先生可有一万八千贯铜钱?”- E( m1 E" e5 K% i' {
    蒲松龄一听,惊得几乎栽个跟斗,遂嗫嚅道:“听说上面发了红头文件,禁止买卖书号,贵公司——”
" M' q" L  P" N    经理略略一惊,冷笑道:“先生说得甚是!可是红头文件不管吃喝,如今出书也是商业运作,我等不卖书号,难道要喝西北风吗!再说愿卖愿买,只要有钱就能出书,这是最新物质转换定律,尔等秀才不学哲学,不知者不为怪也!”经理讲到此处,忽又想到什么,遂又打开书稿,指着写序的高珩问道:“这位先生是谁,如今在何处高就?”# E4 [: X2 d7 Z2 c% u
    蒲松龄闻言,忽有绝处逢生之感,立即把高珩的简历背了一遍。谁知话未落地,经理就仰面大笑起来,“哈哈哈哈,这个高珩原来只是正局级干部,像他这种职务,放在淄川小县也可算是个名人,但在省城大邑,却是一抓一把,万万不可以鼠充牛,先生还是另请高明吧!”说毕,做了一个逐客的手势。
3 J" d* u" a) U* u6 p, Y    蒲松龄慌乱中包好书稿,顾不得打声招呼,踉踉跄跄退了出去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14: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 K. X& D' e* z6 d, C    再说刘氏自丈夫走后,日夜悬望,这天见蒲松龄归来,自然欢喜不尽。她破例炒了几个小菜,又借钱买了两杯扎啤,慢慢听丈夫讲济南之行的经过。
5 O  F5 a3 \  q9 E    不待蒲松龄把话说完,刘氏就不耐烦起来,她柳眉一挑,高声说道:“当个破烂作家有什么好处?我看这书咱不出了!你看,和你一起教书的民办老师都转正了,明儿你就进城,去给教谕大人说,能不能照顾咱一个名额?”说着提出五斤花生、两斤红枣,算是晋见之礼。
- r6 `# u: f/ {& Q. d! f  V6 V/ u; w    “真是妇人之见!”蒲松龄刚要发火,想想不妥,遂软声细语地说道:“这书还是要写,听说评职称也靠这个。那时不但可以顺利转正,还可破格晋升高级教师,要真这样,工资比教谕大人还要高哩!”
: x+ R  V! V: ?6 X5 v) Z! T, o    “做你的梦吧!”气得刘氏一把夺过丈夫的酒杯,转身走进了里屋。
* @1 R: z& A7 F% o' j6 X8 x% p2 a2 I    真像做梦一样。蒲松龄正想发通文人脾气,就见毕家的大公子毕盛增了进来。“喜事!喜事!先生快请!”6 s: I) V6 f3 E3 d
    “何喜之有?”蒲松龄愣了一下。) T! M) G8 V) @$ ^8 e4 }
    “王渔洋先生来了,想要见见先生。”毕盛打开带来的包袱,特意为老师买了一身新衣。, l0 q7 K# a- `% ~
    “好啊!好啊!”蒲松龄像是遇见救星,心中暗想:“天哪,《聊斋志异》总算有救了!”( u5 Y- F2 k) g6 T- {
    说起王渔洋来,可谓大大的名人。此公名士祯,字阮亭,号渔洋山人。时任兵部督侍郎,是有名的文学大家,二十三岁就写出《秋柳四首》,大江南北争相唱和,成为诗坛天王巨星,无数追星族追他成了神经病人,如今文坛巨星要见乡间秀才,岂不是少有的焦点访谈?
2 d1 O% |' s9 X' v6 n3 X/ }    其实,这事并不奇怪。王士祯早闻蒲松龄才名,看过一卷《聊斋志异》手稿。恰巧,毕老夫人又是王士祯的从姑母,他每次回乡探亲都要毕家一叙,得知蒲松龄正在这里坐馆,岂有不见之理?* F! c$ l7 v) |0 E% o$ {+ d. ]7 H
    蒲松龄急急趋前拜谒,渔洋已在客厅等候。宾主落座一叙,俱有相见恨晚之感。蒲松龄瞅准时机,提出写序言的请求,渔洋颔首答应,当即索来纸笔,乘兴写下一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0 |5 l5 K2 Q$ \6 i1 b2 M. F    蒲松龄细细看了题诗,很不以为然,可是面对超级名人,他也只有默认的份儿。午间东家置酒,他特意向王渔洋多敬了几杯,再次提出写序的要求,这位京官胸肺腑拍得山响,连说不仅用心写好序言,还要帮助推销部分新书。蒲松龄闻言欢喜不尽,专候渔洋大人的佳音。5 H2 H! r! R4 z" S. Q
    也许贵人多忘事,王士祯回京以后,忙着写起了流行歌词,早把给《聊斋志异》写序的事情抛在爪哇国了。蒲松龄自此潜心写作至康煕十七年(公元1678年),《聊斋志异》已经写了四百多篇,累累已成巨册。正在为誊录稿纸发愁,凑巧此时学费猛涨,一个童生收钱高至三千贯之多,蒲松龄竟也有了四位数的存款。这天,他让长子蒲箬到淄川城里批发了一百张竹料白纸,裁为十二开本,找了几个亲戚朋友,分头用行楷抄好,决定再碰碰出版运气。
: D4 o# E2 O4 A0 P9 S% [* d: T    此时,蒲松龄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再要骑驴去济南送稿,已经力不从心,若让儿子蒲箬去送,他又难以放心,思谋再三,决定挂号投寄。经过好友力荐,省城七八家出版社中,选定“鲁城出版社”,言说近有艺文基金,只要达到出版水准,可以慷慨赠予书号,且有千字三十贯的稿费。蒲松龄闻听激动不已,当夜打好邮包,第二天坐上儿子的“下力”推车,投进了淄川邮驿。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14: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 M" Q! }' z, |6 v; M- J    这次,蒲老夫子果然走运,书稿发出两月,就收到“鲁城出版社”的复信。他先净手焚香,小心打开牛皮纸信封,内有铅印“用稿通知,只是“蒲松龄”三字用端楷写成。他按住“怦怦”的心跳,仔细看了下去:
! \! {! n; V; C. x0 ]: W    蒲松龄先生台鉴:7 _% f' Y4 ~- p, E
    书稿阅毕,业经三审,即拟申报选题。然时下兴盛双向选择,故烦先生经审卷中诸项,如中意者即在括号内打“√”,超过三个“√”者,即可发排定版,否则本社爱莫能助也。! d/ R8 b0 s0 a/ L. g1 P
    (甲)官银出版+ x2 N, N$ h. |# h
    A有巡抚以上官员批条( );B为本社之关系户( );
$ ?2 c5 b2 X# {# O* t, |    C须有文件派购乡镇以上单位( );D本社领导为首位作者( )$ @& B: W- V; N% p8 S
    (乙)协作出版" _5 S5 U# o$ @
    A包销五千册以上,按八折付款( );B交纳两万贯书号费( );6 `/ Z0 X, ~' r. ?
    C稿费千字五贯( );D作者销书本社不开发票( )
% e0 S9 ]# o5 c0 b  ^7 E% J: T    (丙)自费出版) I" j6 Y% s6 Q
    A购书号费两万贯( );B发稿与领书各交纳一万五千贯( );* K9 [3 ?" X( C
    C作者全部包销( );D本社不付稿酬,不开发票( )
3 L  z4 C& A6 U) C. u6 Q    以上还有一长串填空问题,蒲松龄已经看不清了,他被骇得毛发倒立,肝胆俱颤,定省了几个时辰,这才缓过气来。翌日一早,就给历城好友朱子青写信,托其要回书稿,转而去写《日用俗字》和《农桑经》了,再也不提《聊斋志异》出版之事。
1 v5 r7 E$ ^8 u: b% H2 |& x    康煕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蒲松龄走完艰难的人生历程,在南窗椅上溘然长逝,终年七十六岁。
$ E! l- t, `/ q. }. D, L    蒲松龄死后四十七年,乾隆二十七年,正在扬州做官的莱阳人赵起杲,出资刻印《聊斋志异》,全书分为十六卷,收文四百三十一篇。书成以后,风靡天下,几乎家置一部。迄今这一“海内山陬,雅俗共赏”的杰作,世界上已有十三种语言、六十多种版本面世。这正是:好书不怕无人识,只恐有人不识书。回首聊斋付梓事,但愿此难不复出。
发表于 2005-8-22 22: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精妙绝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