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出现了围棋高手的春秋、战国时期 ) C7 g# }/ D7 b
q! H5 O) K$ x* k! k“鼻祖”弈秋
8 k" U" A$ _3 L
* K3 J) c Z l2 R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 g- T# c' [0 }+ s) W+ M$ [3 N
! y" |& z* `) H# G/ O# F& e9 Z. a* Z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 }* V! }# l3 ^0 V! d1 G3 t' w3 {9 ~ [6 U0 G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 I2 l. j4 e2 g: D
3 G$ j) l) @: \- W7 c- C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9 s, J/ N, z6 ?5 c+ h7 N; b
/ S# x) T0 c) |5 I! n+ R _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 O$ D6 J0 |) y" {7 W
- @/ Y! m2 G: [) c/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5 k; N4 ], R8 `1 Y, S) P: _9 F# G
. x" ^0 D6 [( I2 a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3 f3 K9 H" [, r: Z) h u) K0 U8 i/ S6 R0 E0 x) M" N% A# O
举棋不定不得胜 ! X: I, T4 r6 ?) \
, u, w/ @1 |9 E+ M7 N+ A6 i0 k: f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6 M; f# d, Z/ S. X7 V+ M% [
- d1 L9 N z#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 J% B9 B0 i+ _0 Z. t
, @. V6 Q7 N7 k1 R& T6 r2 a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7 c# H$ Y. O. y& M! \% W# @! ^
/ {, |2 c; ]3 r' Q& k! D6 U“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6 b1 C8 w7 Q+ f. t! t
2 _! Z2 j$ Z: B( _8 j1 J/ C0 V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 p5 L' s, [3 b1 N. ?6 l
' k J$ E. z& ~. J, ]* s) P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1 q0 ~) \/ F* l" I6 D# w! a5 ]7 K
- v$ I- E' ]+ P8 F' [: w7 L' _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 2 `) B% x" R/ X/ \% J2 e
: Z+ Q0 h- C2 L( p) I* s. Y1 Z
“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9 h& M: H8 T% j: P; y% i
% L& R) A: |" H- m+ s7 Q3 R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2 @; x; f ?1 s3 E$ B- k8 u7 H
) [3 K8 n3 {# b9 F; \7 G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 / l& [6 u0 d& l% N6 c
! y: U: n: u3 G/ b# M1 u9 ?$ V# I$ X
“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 _9 s) G/ ?; ~* U0 f ]( w
0 e: r+ W* F0 ?, j) a+ L& G$ ?: r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4 B0 ]5 g* ~ i! N
8 R, e8 `) a" P3 X6 K9 j3 T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8 a ]. E& w8 Y5 i; T
5 Z& t/ _: z) { I$ F5 R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 ]$ u; y" G' ]+ Q6 o% ~: B2 Y- R
5 k+ U0 n5 Y2 Y, {: q# }
(注一)《孟子》
+ |/ V+ V" s# U
# Z! |" _3 H- n(注二)《新论·专学篇》
$ q0 _% C) L3 R0 p) \ o
6 [# H8 E: \5 k% s8 H(注三)《论语》
! w1 M7 ?1 K2 O; v. S" ~! W; z. A& D" E
(注四)《孟子》 6 S% _, K6 v! o# m% X
2 G3 }6 b p3 L% M# j1 l7 G(注五)《孟子》
- {1 K* k! i' `, G. S) F3 M `8 f! ~# \$ h$ I* f
(注六)《关尹子》
; R9 w# v+ f$ k" Y
3 c/ H4 f9 k5 d6 y7 e(注七)《尹文子》 , b5 D% i) P, f6 w7 E
1 \8 q- X9 ~1 u0 P+ g, x(注八)《左传》 5 ~* `2 M/ b5 i3 r5 M& Z,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