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08|回复: 25

中国围棋史话[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10 15: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围棋史话》5 W' }" r# Y# u3 A: S. C

( Y0 D/ n" ?: K0 W- H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A* d, j2 Z9 g9 l' @0 J- V' a4 x9 a  k$ c; y
尧舜以棋教子
- y  M8 c( R9 N9 q
  w( Y8 E0 @) A0 W, n) ^7 ]' A6 L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9 I* L+ J$ S; R

: q. s- j0 R5 F. e5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 U% r8 J  V( m! I9 S0 v6 a& b8 t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 z: I1 A, [, P- T1 |

) A0 T" j2 z6 ]  s% X《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 , d6 i/ ?2 K4 ?: N* t# E" ]
; h4 K% s% e- ~) s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0 j  H2 T/ A1 {
. t6 z7 ~8 u: i) _+ s) G, z) R1 @/ N' R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注二) 8 j* q- Z/ `0 k& M2 W, c0 S
. M$ W/ ]- R# d3 X' s# V# y# Z& S% |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注三) ( p1 m. {+ k- d6 G' g0 U

/ X" d+ C# ^# L7 ^,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 x3 W5 L4 v0 R. R4 N
4 n4 C% f, U& F+ T(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6 X* u* f9 O' d" l

3 r9 }  H6 O* L也是一种推测
8 `/ e. A5 a) t( }9 L- B& I4 Y  a* ?2 {, z% S5 J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 S5 c- Q1 e8 w, V' {/ m' W4 H. \# O6 h' s8 W+ k  p7 K$ m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1 e3 R  x1 V9 x. ^7 \+ x$ j1 \$ b: ^, _# E( U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 T1 N# O! a/ k5 \: M0 G! q! i) @
5 M) O0 ~/ V. A& |$ u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 a; U1 ^+ d  q( B8 Y
1 v7 `- F* E9 P9 g0 c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的劳动群众。
8 K7 v! b% ~! G8 E6 ?( B' _6 b) C' S0 v4 I7 ^; s+ U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6 i$ V9 \3 ]9 _+ k. {- y& o( d& a# v: a0 ?3 N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4 S: i+ b; a3 D& X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 C3 y: E# a- s+ z$ ~
6 J9 v6 K! b* }* y. w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8 m# q! t- }+ n  c' C! X6 L& H
1 b1 L, T' v- ]+ H! p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5 x+ t0 Z7 f0 J, a* W- D, c& W/ ]; A: t. l
从弈到围棋
/ K# A! w- f, `' ~+ U, ^$ R: r) y$ ~( f! T! V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2 X, g, b3 K2 O* e! ?$ x% E3 K! Z
3 @) m# Q- @: _( Y* O3 a
“弈,围棋也。从丌、亦声。”
% H: z4 w, R- w$ B3 r! ~0 X: V! Z7 }/ U. ?5 z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 @9 o  ~+ P6 u
7 @. r4 A9 ^3 A1 u6 ~* r' [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 e: J- y+ W: ]1 T! D
. l( Z6 i  x1 }* R2 e“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 - @5 f' w" Z7 l; c2 ?  n0 _, @

% `- T9 b, Y% y7 E1 a% m+ }5 }“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 m' k. e: S# a$ D. T
$ }! V/ \! Z/ i: l0 t$ T  t! R  t
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 i9 b" g  U# {6 T* }$ ]7 n

# ]- m" }3 k0 _; y& c$ H1 V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
, N9 f: p+ g% [4 x! C2 S/ k
- [1 C2 c3 h+ T, N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 [* |, M2 ~; w. T; J7 a% g# N9 {0 O5 E5 s& A% m
(注一)《路史后记》 3 [: E3 X: \  L8 [" T3 K

) B* u) v* s/ f- r(注二)《潜确类书》
1 j1 F: @% Z3 R" @9 q+ Q) L" F) O5 B" _  O
(注三)《原弈》 ; h# {/ {" |- \/ [; o
# A5 P% |8 [' s7 a& t% ~4 q5 L
(注四)《续博物志·语林》《苑委余编博物志》
9 j( `7 Z7 R2 T5 M" h4 }# _! }; ^$ g% n& W

8 N( P- @0 C) j) y9 F: T$ K8 r8 p: N# Z; C. U: q* g2 g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出现了围棋高手的春秋、战国时期 ) C7 g# }/ D7 b

  q! H5 O) K$ x* k! k“鼻祖”弈秋
8 k" U" A$ _3 L
* K3 J) c  Z  l2 R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 g- T# c' [0 }+ s) W+ M$ [3 N

! y" |& z* `) H# G/ O# F& e9 Z. a* Z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 }* V! }# l3 ^0 V! d1 G3 t' w3 {9 ~  [6 U0 G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 I2 l. j4 e2 g: D

3 G$ j) l) @: \- W7 c- C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9 s, J/ N, z6 ?5 c+ h7 N; b
/ S# x) T0 c) |5 I! n+ R  _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 O$ D6 J0 |) y" {7 W
- @/ Y! m2 G: [) c/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5 k; N4 ], R8 `1 Y, S) P: _9 F# G

. x" ^0 D6 [( I2 a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3 f3 K9 H" [, r: Z) h  u) K0 U8 i/ S6 R0 E0 x) M" N% A# O
举棋不定不得胜 ! X: I, T4 r6 ?) \

, u, w/ @1 |9 E+ M7 N+ A6 i0 k: f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6 M; f# d, Z/ S. X7 V+ M% [
- d1 L9 N  z#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 J% B9 B0 i+ _0 Z. t
, @. V6 Q7 N7 k1 R& T6 r2 a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7 c# H$ Y. O. y& M! \% W# @! ^
/ {, |2 c; ]3 r' Q& k! D6 U“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6 b1 C8 w7 Q+ f. t! t
2 _! Z2 j$ Z: B( _8 j1 J/ C0 V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 p5 L' s, [3 b1 N. ?6 l
' k  J$ E. z& ~. J, ]* s) P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1 q0 ~) \/ F* l" I6 D# w! a5 ]7 K

- v$ I- E' ]+ P8 F' [: w7 L' _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 2 `) B% x" R/ X/ \% J2 e
: Z+ Q0 h- C2 L( p) I* s. Y1 Z
“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9 h& M: H8 T% j: P; y% i
% L& R) A: |" H- m+ s7 Q3 R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2 @; x; f  ?1 s3 E$ B- k8 u7 H
) [3 K8 n3 {# b9 F; \7 G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 / l& [6 u0 d& l% N6 c
! y: U: n: u3 G/ b# M1 u9 ?$ V# I$ X
“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 _9 s) G/ ?; ~* U0 f  ]( w

0 e: r+ W* F0 ?, j) a+ L& G$ ?: r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4 B0 ]5 g* ~  i! N
8 R, e8 `) a" P3 X6 K9 j3 T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8 a  ]. E& w8 Y5 i; T
5 Z& t/ _: z) {  I$ F5 R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 ]$ u; y" G' ]+ Q6 o% ~: B2 Y- R
5 k+ U0 n5 Y2 Y, {: q# }
(注一)《孟子》
+ |/ V+ V" s# U
# Z! |" _3 H- n(注二)《新论·专学篇》
$ q0 _% C) L3 R0 p) \  o
6 [# H8 E: \5 k% s8 H(注三)《论语》
! w1 M7 ?1 K2 O; v. S" ~! W; z. A& D" E
(注四)《孟子》 6 S% _, K6 v! o# m% X

2 G3 }6 b  p3 L% M# j1 l7 G(注五)《孟子》
- {1 K* k! i' `, G. S) F3 M  `8 f! ~# \$ h$ I* f
(注六)《关尹子》
; R9 w# v+ f$ k" Y
3 c/ H4 f9 k5 d6 y7 e(注七)《尹文子》 , b5 D% i) P, f6 w7 E

1 \8 q- X9 ~1 u0 P+ g, x(注八)《左传》 5 ~* `2 M/ b5 i3 r5 M& Z, s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 5 U. E' L/ j/ n) @! ^& |  u' a
: N) [5 t: U7 }$ S1 ~( F/ V
“天下第一名手” 5 I  m- s% C& w1 _: L8 j6 p6 |

7 O+ T( _* B" v5 p" i汉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汉时期的。 ( w9 @4 n9 _) `/ Y

, k  A. f; W% c4 P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有人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棋当作一种艺术,当作一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注一) ' g& D/ W  M. k$ k& y6 h

. q+ w- R, T  T0 G9 D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欢心,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
$ r, }9 ?- N; ^8 G2 r3 ]1 s# [' i. D4 \! x; h3 X: x3 g3 G- H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邦下围棋。(注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俗,晋人干宝在其《搜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一风俗涂上了神秘色彩。 但不管怎么说, 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注四) 9 M3 m+ Y: ^% U8 C/ n. V
( p2 J' [( |. p6 e- R. n$ r
善诈的曹操也善弈
) e! H/ u2 d( K( J; A& j6 K% I! t& o6 x% B( C
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
. C& A2 A" [2 x5 \/ Y
9 W2 P+ P% E3 o4 p2 j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记载,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都交过手,棋术即使不在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
) b# e( P+ I8 b
" g& A/ h* W1 b+ Q8 _! }《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 / y4 c; B5 @: J! P( g
! F8 r: r6 G. j1 h! c7 U- ?2 d
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为《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
3 {0 d1 \1 ^' E9 u# r
; ~& d! ^# G# S$ s( s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氏门中。曹操的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曹操连声说:“我儿真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戒心。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不多会,曹彰中毒。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红的血迹。 * e/ b  C* v# x
1 _; N; m4 H8 X! M7 u( M
“一灯明暗复吴图” + u' `4 {$ P! T+ `! v5 ^

1 x- f- U/ M9 m* d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费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
4 F+ H# S+ M! U. N) U9 w
& G- }; ^6 ~4 a8 x! }  a据说,在这战乱之秋,费炜常下围棋,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
7 L9 [8 |) @7 }% g& s5 u$ r1 t# I" S
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注七)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些。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戴不兴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 R0 j' O( ~( Q6 ^) Q6 H, I) P+ C8 e' v; _
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棋好手。《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汇报战绩。孙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 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 % v2 t- u1 q/ o1 m
! b; g" h& X2 E9 M
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不然,依旧不慌不忙地下棋。 - L3 [$ J+ o% i' z/ u0 e6 N1 s! d9 x6 t

; B, ]/ Z- P4 N1 N1 Y3 N$ u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僚如蔡颖一班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命他写了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孟之道,却喜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脑汁,甚至可以夜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美味佳肴,优雅音乐,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为人之道。 3 }- a) l- X0 y1 x7 D) u! H

- ^0 q+ R$ g% K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以后,好的对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 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经》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棋谱。在后代大诗人杜牧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远。
2 ^4 T4 F; B. N$ q9 g+ m" p* _, p0 C3 @1 w8 M: t
声东击西,应此攻彼 - E) {( Q5 F! f
" X& w) ^9 z4 \" V! T
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论述,其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
" J" V2 D8 F; Q& I% Y2 B3 s3 j( P- b5 h$ n5 Q3 y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对围棋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苏(秦)、张(仪)之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诈,实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能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之。” 8 ]) c* j* i. w' l4 d& \( F
1 @& K+ C. a1 u" u
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当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学大师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
- E+ ]2 d8 y# t, k% ]- J" T
( C. X/ m5 s3 y: d0 `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象麻那样错综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上下联络,不能“唐突”。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面隔绝,围包不住、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 $ s7 B! _# G4 {* m. u! t6 f

2 c% e0 [  A- l0 `- V8 ~- p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著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三十二个字,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
2 w7 S$ @5 w3 H
# p" s. s' s# e! h“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纬,方错列张。”
% z( O, y. }; O
* ~) M" K) g) e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所说的“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虚实问题,布局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 n/ k/ p6 M! m( t" J, E# P/ @4 @9 |
“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著,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论述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
3 X) ^$ J# U1 a3 `3 |1 f+ O
7 f& Y) ~. ~" n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人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礼”。因而他认为围棋是迷乱风气之物,不足取。
5 l3 u4 \) A5 k! b+ j6 k) b) `/ [/ }/ v+ R2 H8 G
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
2 g  V) y0 `9 I$ A5 R- n: H* r0 Y5 m3 M. b
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磨砺思维,加强人们彼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 e$ E/ U* |* o/ {

) A. R4 X' L1 S0 F十九条线棋盘问世   c# b! g/ D8 `% k* p( |8 r+ d
* m( Y2 w! G! p6 h5 |* X
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e/ ~3 B3 l* N% V

8 z4 a+ |9 O4 r2 [2 t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势,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棋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
4 ~2 ~$ i$ X) a- `6 X% u
; ?; W/ k9 P6 \1 r1 P《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著。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的著作。但因《汉书·艺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有人就认为是两晋南北朝的著作。近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 # j) H& z5 `" [# O/ S" V3 R7 a! }
# Q2 @2 k9 F5 \$ R4 O
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说明这种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
% @- I4 n. V: J8 M! \. S8 }0 ^; b) S; B" y1 Z9 x# S0 \3 s  ^1 h
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画的围棋盘是十六道 - ~7 g4 G" t$ Q5 [* v

# V) E: f4 k7 J1 @# K( K与此相关联的是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性发生了疑问,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1 P$ s+ T- h& A2 L( V9 i

) @* R+ {4 D$ z' F3 x4 t2 g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部分地区流行。如果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难分辨了。
! ^* ?; q5 b& L$ ~7 t- f4 d
" p) O( g5 t# e- y, m$ O# S" e9 n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展史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 j; p4 H5 B' J+ i) ~6 A* ]7 L9 @7 A$ B6 G5 B
(注一)《西京杂记》 . p; D9 G- h, y& C& d% E

/ x$ ?/ ?; p* p7 f5 E: o+ k1 P2 U(注二)《前汉书·陈遵传》
5 L4 w& ^' }* L& ^9 u% A- B, |& Q% }8 b9 ]
(注三)《西京杂记》   _1 l! u0 g3 ]6 w
3 I/ m' ]( z4 m& U: R& W
(注四)《搜神记》   H* K, \6 q6 B) k
$ J* E2 x: K! l" \6 G5 ]2 M
(注五)《三国志·王粲传》 4 ?4 G1 J  Z( U1 X! b

& t* z! K0 Y' b* ](注六)晋·葛洪《抱朴子》   s, `& d5 F" K( A3 _- ?: S( A3 H
0 e4 H, O  N/ h( r; D. {$ p. m
(注七)《弈旦评》 7 V" Q- E7 G' M: M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围棋风靡一时的晋朝时期
3 R* Y4 B* n- B9 K. p( n1 l; E% r1 u3 B- j5 t! ?+ N/ Z  O2 z
还是下棋要紧
: T7 F0 c4 G& o: f) b8 w; L+ I  J1 ?% |! v& I9 w- y1 k. B* |. f
晋武帝的秘书丞张华棋术高明,常被皇上召去对弈。一次正下着棋时,老将军杜预给皇上送来奏请伐吴的表章。张华见此情况,马上站了起来,把下到一半的棋盘推开,侃侃而谈,劝说晋武帝伐吴武帝真还听了这位棋友的意见,决兴师伐吴。
' k$ s! M2 u4 g: g: R! K! B" S" O$ h( h, F* u" |
这是下棋而不忘国事的故事。史书上还记载着不少西晋棋迷不顾家国荣辱,醉心围棋的事。 : e$ D" _4 S9 b- H
. Y* M8 A. T3 q; H7 T1 ?: t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喜好清谈,行为放荡,不拘礼制,他们也都很喜欢下围棋,阮籍是“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上说阮籍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下棋。对手表示可以暂缓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继续,阮籍不干,一定要马上决一胜负。(注一) ' E& X- \+ t7 s3 w8 E
6 P$ ]% {. M! `2 h: p2 p
王戎也是“七贤”中的名士之一。据说,他小时候下围棋就已有了点名气,在任豫州刺史时,母亲死了,他和阮籍一样,不拘礼制,仍在家中看别人下棋。 & D7 p' y* g$ z' }7 _, r# [
; H) T8 }. n9 n4 [& p$ }
还有比阮籍、王戎更痴心于围棋的,下棋下到了不计荣辱的地步。《晋书·裴遐传》就记载了这么件事。说的是裴遐在平东将军周馥家与人下棋,有人问裴遐敬酒。裴遐正专心于棋局,没有马上喝。这时那人已醉醺醺的,见裴遐竟敢不喝他敬的酒,勃然大怒,一把抓住裴遐,将他推倒在地。只见裴遐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神色没丝毫变化,接着下他的棋。(注二)
  n$ h5 n( y6 d/ n/ ~9 Z2 d# ~4 D9 v/ k. W  U5 i, D
本节开头说了晋武帝听了张华之言,放下围棋讨伐吴国的故事。讨伐胜利后,武帝又重操棋子,这回他可非下过瘾不行了。这次是与王武子对局,投降过来的吴主孙皓就站在一旁观看。下了一会儿,晋武帝忽然问孙皓,“你为什么喜欢拨人皮?”(吴国刑法严酷,“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孙皓回答:“对君主无礼的人就该剥皮。”王武子怒斥孙皓就是无礼的人,晋武帝却说,“还是下棋要紧。” ) B3 e7 {/ e4 g  M* f7 T

& e; N! l' Y) ?; \9 x' i: V4 N性情各异的东晋棋手
/ z, y6 T+ _* R6 c3 J( H
# j) ^# `/ g  s  h& j东晋会下棋的人很多,开国元勋丞相王导精通棋艺。他曾与长子王悦对弈,认为这里面有无穷乐趣。他的次子王恬多才多艺,其中围棋最好,是东晋初年最有名的棋手之一,与王恬齐名的,还有江霖,他也有多方面的才能。 # H) h* _0 L- {: B: T* }
) F3 k# f1 M/ U- u
围棋是陶冶人的性情的,下棋的布局、着法、时间、节奏,乃至对输赢的态度,很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我们从《晋书》中摘取几段东晋棋手的小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小故事中看到东晋棋手迥然不同的性情和修养程度。
1 e. x' E9 x$ {. O
; |  U4 n, @  ?谢安是当时著名的围棋爱好者。符坚率军侵犯晋国,打到淮肥时,京师震动。晋帝当即提升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前方战局吃紧,谢安的侄子、将军谢玄前来请示退敌的办法。谢安面无俱色,不以为然,说是自有办法。让谢玄随他与亲友一道去山中别墅游玩。到了山中,谢安摆开棋盘邀侄儿对局。谢玄原本棋高一筹,这时因为紧张,糊里糊涂败给了谢安。谢安很高兴,晚上回家后,开始指示如何对敌作战的方案。这一仗把入侵的符坚打得溃不成军。捷报传来,又碰上谢安在下棋。谢安扫了一眼捷报。顺手放在床上,声色未动,继续下棋。客人们忍不住手纷纷间他仗打得怎么样。他这才缓缓他说:“仗打胜了。”谢安临危不乱,坚定沉着,风度令人叹服。 % j# \2 X0 g& A- M# a

# o* ^9 d  F7 j9 H. _; w* F* O狙纳也是东晋时代的围棋好手。他的弟弟祖逖在北伐中因孤立无援而告失败,为这事他很悲伤,终日下棋。朋友王隐劝他爱惜时间,不要全部花费在下棋上,祖纳回答:“我是借围棋来使自己忘记忧愁。”王隐说:“你可以通过建树功勋或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何必借围棋来忘记忧愁呢?”祖纳喃喃道:“你的话我同意,可我没有那种力量。”祖纳的隐忍、自知,由此可见一斑。
. p, O( j, Q0 u: [( r& l
6 e! i* N( I- B! K) k" G4 A谢弘微和朋友下棋时,友人西南角上的棋势不妙,有被吃掉的危险。友人未看出来,旁边一位观棋人忍不住冲口说了句:“西南风紧得很,恐怕有翻船的危险。”友人顿时醒悟了,挽回了危局。谢弘微是当时的名棋手,败在友人手里实在不甘心。他大发脾气,把棋盘棋子都扔在了地上。 : J9 p: k# b3 B# T, U3 W# x
8 D# L5 ^" g: E6 \8 R! t
此外, 当时还有袁羌、 颜延之、潘茂、卢循、王虞等目前有据可查的棋手。《高逸沙门传》上说卢循与谢安、王义之,王坦之等棋界名流交往甚密。《山堂肆考》中,则讲了一段颇能反映出潘茂风趣、幽默性格的事。一天潘茂上山,遇见两位道士在下棋,潘茂在旁站着看了很久。一道士见他这样,问他是否喜欢下围棋,潘茂答道:“入尤蛇窦(即蛇洞),出似雁行。”道士听了,含笑表示同意这个说法。 , O4 y3 G; j4 j0 |4 V+ K

" u4 O' ]4 j+ o& l. c6 W) |史书上能记载这么些棋手的名字,甚至还能让后人了解到这些棋手的性格秉性,说明当时这些棋手就很受人关注,他们的事经常被人谈论。 , P* p4 f3 g9 |" V2 F. ^' g

6 R/ B% Y* ~9 c8 h(注一)《晋书·阮籍传》 % ]  M# E! J* s$ }! p
: Q8 h5 n% y) N' j: S5 a/ E! H& i4 E
(注二)《晋书·裴楷传》
# i2 F3 O8 ~7 U8 V5 C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
* `; X& V& i" i  @/ Y7 {( [8 _0 x: }1 g* J+ O% A
下棋能当官也难免一死
4 e6 G4 N4 r5 m% D5 g3 u& R- q. [! I4 p8 k: u3 B8 d
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如宋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明帝刘域、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绩、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陈武帝陈霸先,还有后主陈叔宝等,他们有的设置官暑管理棋手和围棋活动;有的举行围棋等级赛(甚至自己也参加这种比赛,有的组织编辑棋谱(甚至自己就是撰写人) 1 `7 h' \: l7 O; {  k# U
; @. t! v1 A/ E: l0 v) g4 n2 @
所有这些作为,对南朝围棋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 B) }8 ^8 E* D) Y  f( V% N3 G6 W; }& r6 K( {' Q- S* s
宋朝就有人因下围棋而得官的。据《宋书·羊玄保传》记载,羊玄保棋下得不错,“棋品第三”。宋武帝与他下棋时,与他打赌,如果他赢了,武帝给他个大官,史书上称之为“赌郡戏”。最后,羊玄保果然胜了,武帝亦不食言,真的给了他一个宣城太守的官。 7 S$ }" S# b- A, i1 k

1 I8 N6 p  q  c皇帝究竟是皇帝,他对棋手并不总那么宽厚。诸胤是宋朝弈林强手。六岁时已身手不凡,长大后更是天下无敌,是当时最好的棋手。宋文帝时,他是天下五绝之一。可惜叔叔犯了罪,全家遭株连。何尚之上书皇帝,说诸胤棋艺高超,在前人之上。为使围棋不致失传,请求皇上赦免他。谁知皇帝无动于衷,仍将他杀了,一代棋宗陨落,棋手们异常痛惜。 0 e3 A1 Q* Q# Z; a( h

+ O7 B0 c! H# j+ p& @% f6 E还有棋手王域是被宋朝皇帝“赐死”的。他得罪了皇帝,一天皇帝派人送给他一瓶毒酒, 一道令,“赐”他自尽。这时,王 正在家中与一位客人下棋。他看完圣旨,面不改容,如没事一般继续下棋,直到打完劫,终了局,把棋子放回盒子里后,他才把圣旨给客人看,告诉客人皇帝要他死。然后,他把毒酒倒人杯中,对客人说:“这酒就不劝你喝了。”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毒酒。(注一) 3 \- Q- j) h% X5 P+ M. R" L

/ N) R+ S5 c6 a6 _0 U于是,和皇上下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南史·虞愿传》上讲,宋明帝刘域喜爱围棋,但水平不怎么样。下棋时要在棋盘上“去格七八道”,即用小棋盘。可他偏要和当时最好的棋手王抗对局。王抗诚惶诚恐,除了让子之外,还不时地吹捧皇上:“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宋明帝居然就信以为真了,自以为天下第一,对围棋更着迷了,还特别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专门的官署,叫做:“围棋州邑”。《南史·王湛传》中是这么记载的:“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湛与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硅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访问。”这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第一次为围棋手们设立的官署,客观上起了推动围棋发展的作用,从此以后,人们不但对围棋的看法有所改变,而且有更多的人把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和技艺加以研究。 ; q. i6 @7 ]7 X7 x) S8 T% H9 D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子下棋却扮成男儿样
6 D2 F/ k. ^$ I2 R( y
$ U1 O$ W1 d: L0 E史书在写到齐朝棋手时,己能概括出他们的棋风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在当时属于第一品,冯元仲在《弈旦评》中评论他下棋的特色是“速思取势”。 & N  X; D9 e! L0 M) Y
" c3 r4 ]+ |" n: N1 x. L- T
褚思庄是在宋朝已经出名的棋手。《南齐书·肖惠基传》说他棋力属于第二品,从前面引录的《南史·王湛传》里可以得知,他在“围棋州邑”里还任过“清定访问”的官职。他与王抗不同,他下棋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但善于进攻。有一回齐高帝命褚思庄与王抗赛棋,两人早上开始下,到了晚上才下完一盘,观棋的高帝已经疲惫不堪了,便命王褚二人先休息,待五更时再来决战,王抗得此命令后,一头倒在棋盘边,呼呼大睡。褚思庄却坐在棋盘边没有合眼,整整思考了一夜。这盘棋谁胜谁负不得而知,史官记录这件事大概用意不在评论两人的棋力,但两人不同的棋风,倒是在这里活生生地反映出来。 9 L" H9 {# }5 p

. b% h: `8 F5 q+ [- ~) \顺便提一下,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一份记谱复盘,便是褚思庄记下的。那是宋文帝时,著名棋手羊玄保在会稽任太守,文帝心血来潮,命思庄去会稽与玄保下棋。迢迢千里,褚思庄一路风尘,如此辛苦,回去后总要对皇帝有个交待,褚恩庄下完棋后,就把棋谱给记下了。然后带回京都在文帝面前复盘,算是了结了这趟皇差。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记谱复盘。(注二) " N6 l9 m# V& Z8 _
7 S) O# [5 v# n4 E+ K; R2 |( S
齐朝时,棋风与王抗相近的还有夏赤松。《南齐书·肖惠基传》中说他的棋力也是二品,还说:“赤松思速,善于大行。”就是说,他思路敏捷,棋风迅猛。
9 V1 Q" H9 O+ d4 T; o3 ^% }
4 E( t" Q% \: U: ?3 R齐高帝第五个儿子肖晔,着棋也很是勇猛,不肯让人。据说他从小喜爱围棋,没有棋盘,他用草棍摆成纵横网格,潜心研究。后来终于成了高手。一次在武帝面前与竟陵王肖子良对局,肖晔手下无情,把肖子良杀得惨败。事后有人对肖晔说:“你该让他一点才好。”肖晔答道:“我有生以来不曾做过虚伪的事。”(注三) ! ?+ H4 Q5 K  P& Y8 n
% Y2 |5 c0 T* j6 a+ p
围棋如此兴盛,连闺阁里的女子,也对围棋发生了兴趣。齐朝东阳地方,有一个名叫娄逞的女子,知书识礼,有点文才。据《南齐书·谢论传》中说,她粗略地懂点围棋。可在当时,女子下棋没有对手。娄逞如同木兰一般,便女扮男装与达官贵人交往。此举足以说明这女子不是平庸之辈。果然,娄逞的才能被发现,她被任命为扬州议曹从事。可惜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位从事大人是位乔装打扮的女子。宋明帝一道圣旨,将其遣送还乡。娄逞换上女装上路了,一路上叹息不已:“我虽有这样的本事, 却依然要作老妇打扮,真是 太可惜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学棋十分不易,娄逞 是勇敢的,她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 3 d$ r6 V/ b. X; |* h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围棋九品制
# r5 c$ u+ e, ?! q/ `% p. f& _' C) Y8 l  p" w- W' N4 |
梁武帝肖衍是个棋迷,据说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陈庆之是其中之一。《梁书·陈庆之传》记载他从小就跟随梁武帝,陪梁武帝通宵下棋不困。武帝很喜欢他。
6 g3 F" t: q2 k: ?/ R4 U8 y# H  y  K7 G, s" p( S( o
到溉也是常陪武帝下通宵棋的棋手。《南史·到溉传》说他棋力为第六品,但记忆甚好。有一回到溉在武帝面前,和当时棋力上品的棋界名手朱异等人赛棋。赛完后到溉复盘,不错一子,因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别赏识。 " N$ b8 o' e) A  B1 N# m
8 P$ w: {! A+ z+ l3 L
受到梁武帝青睐的棋手还有王瞻。武帝常称赞他有“三术”,即下棋、射箭和喝酒。
3 C8 N- X5 }2 q6 `% O9 w, T. w4 S: r/ _
梁武帝不仅喜欢棋手,还主持棋事。他曾令大棋家柳恽和陆云公主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围棋大赛,规模宏大,轰动一时。比赛后,由柳陆二人主持给棋手们定品级。据《南史·柳恽传》上记载,当时能评上品级的棋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可见参加的人很多,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国性围棋比赛。 2 }- ]. u6 O9 q$ T/ ?! m. N$ y
& g% ]; y: a8 ^6 H+ j* v
当时评定棋手有九个品级。这种棋品制,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说郭》上曾引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上有:“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复云。” 9 B, {$ @6 w8 v# H* t
; _- @) f, ^1 u8 H
在《棋经十三篇》上,也有相同的记载,明人许仲冶在《石室仙机》中作过这样的解释:一品入神,是指:“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无与之敌者,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饶半先,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虚善应”的本领。这算上中。三品具体,是指:“入神饶一先,临局之际,造形则悟,具入神之体而微者也”。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两先,临局之际,见形阻能善应变,或战或否,意在通幽。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饶三子,未能通幽,战则用智以到其功”。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饶四子,不务远图,好施小巧”,这算中下。七品斗力,是指:“受饶五子,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这算下上。至于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机》未作解释。但我们已可看出,这九品中品与品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这种品级制,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基础。
' M. J' c5 L, P, ^
' q! h& s: p7 o0 \, a8 b2 z梁朝之后的陈朝,棋事不及梁朝那么纷繁,可以查找到资料的下棋者,仅二人。一是司马申,他十四岁时已有棋名,后来梁州刺史阳子春曾请他下棋,名手朱异当时也在场,局中,司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观看的朱异都惊叹不已。
; z, c6 N8 W. m1 B0 C$ {. ?6 T
+ P2 B* v9 ]3 E7 C另一位叫陆琼。《陈韦·陆琼传》上说,陆琼八岁时便能观棋不忘,复盘一子不差。京城人都称他为神童。
+ H" R, |1 A3 e4 j4 b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局上有劫亦甚急”
4 H4 s% }+ ?" `/ k- f7 V: J: Q1 R2 o% q0 l' c
北朝的官吏爱好围棋者甚多,曾“独步当时”的是罗腾。他对围棋很有研究,深得妙处。在他之后出现的乐抄,棋艺提高很快,不久便与罗腾齐名。 $ ]7 n. {# E% ~( @) F
& X4 j  {) o/ t3 H+ O; c
范宁儿看来是当时颇有争议的一位棋手。《魏书》上说,高祖在位时,范宁儿已是有名的棋手,他曾与李彪奉命南下去见齐武帝肖赜。肖赜得知范宁儿棋力不弱,便把江南名手,棋力一品的王抗叫来,让他们两人比试一下。结果范宁儿得胜。对范宁儿的胜利,众说不一。《宛委余编博物志》说范宁儿一战而胜王抗,说明他的棋力早已达到一品了。王世贞在《弈问》中也承认范宁儿确实胜了王抗,但他认为:“抗重而宁微也,宁儿以有心待王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所以范宁儿胜了。他还指出,这不过是一盘棋而已,究竟谁高谁低,尚不可定。这段公案现已无法澄清,看来两位棋手造诣都不低。 # g$ Q5 r3 l& Z. h2 U

, H! ^1 W2 `) @. H0 @3 V官吏们喜欢围棋常与公差相抵触,适可而止是棋者应循之规,不过这分寸似乎不容易把握。北朝时倒是有些把握得好的人。《北史·魏收传》上说,前军将军魏子建官运不佳,十年不曾升官。魏子建并不着急,闲暇时,便与吏部尚书李韶和李韶的弟弟李延下棋。 当时,人们都以为他下棋入了迷,不再旁顾其他,其实谁也不知他的心。魏子建后来说:“围棋可以加深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况且我现在不受重用,没有什么事,下下围棋不碍事。”以后,魏子建被调到边境上打仗,这一去,竟有五年没动一粒棋子。 ( A( G* Z' L+ m" T0 P

2 f0 q' W  g" y& W象魏子建这么做,实在是不容易的。爱下棋的人一坐下,常常再不肯撒手了。甄琛喜欢围棋可以通夜下棋不止。《北史·张烈传》记载,张僧皓喜欢围棋,不管碰上谁,都愿意与之对弈,以至被世人讥讽。更有甚者,能够亵渎公职,令人哭笑不得。
: U) T- ]  k9 T7 f9 @; v+ Q5 t) `% e- o: \3 ]# j  f
《水经注·陈留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朝开封令阮简深爱棋艺,精雕细刻,对棋艺的关心胜于他的职务。一次县里有人抢劫,县城一片混乱,阮简手下人不知如何是好,慌慌忙忙来到阮简舍下。当时阮简正在与人对弈,大概是正下到关键之处,外面的动静一点没听见。县吏急忙向阮简报告道:“劫急。”阮简神态也很紧张,似乎也很着急,但他对官吏说:“局上有劫亦甚急。”碰上这么个糊涂官,老百姓当然是要倒霉了。
* j; n( Q* e: [2 J' y- q" P) e' @
当然,也有“改邪归正”的,《隋书·皇甫绩传》记载,隋朝棋手黄甫绩是个孤儿,从小随外祖父。他很喜欢下围棋,常与几位表兄对弈,对学业不怎么用心,外祖父恨铁不成钢,狠狠打了外孙三十大板。从此,皇甫绩“精心好业”,“略涉经史”。 8 Z+ ~8 I$ H7 ^! |. {! c# r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棋谱的出现 + c* E% E5 V4 R
! L/ R& x7 T, a" @
前面我们提到”一灯明暗复吴图”的诗句,其实,在吴图之前尚有汉图。汉图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棋谱。到了晋朝,棋谱集得更多一些了,据《隋书·艺文志》载,司马伦、马朗曾合著《围棋势》二十九卷。 # g' c% q9 A: p% d0 Z  L
! t3 e4 l4 @7 R& G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
& A6 S3 G2 P/ q' i: ~3 P
- v* Z% o4 i5 C' n. O6 t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中“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9 ?% I1 N2 w* a5 B
; y" M6 A% U7 O/ U, B& o
据史书记载,当时对棋谱的编写是很认真负责的,例如褚思庄与羊玄保对弈,“因制局图, 还于帝(宋文帝)前复 之”。梁武帝时,特邀三品棋手柳恽“品定棋谱”,著名棋手到溉则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复局不差一道。” & p* e# U. E) f
; O5 C% M6 h/ ]
这些编撰成集的棋谱无疑都是当时名棋手对局中的精华。这些棋局能汇集成册,便于流传和推广,对围棋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棋谱的产生,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有了棋谱才有可能总结围棋的实战经验;才有依据去研究围棋的经验。 - P+ C0 d4 x4 ]2 i9 a. G

* L" w, v6 f& w7 x1 Z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记录已全部失传了,这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史料。虽然如此,南北朝时众多的围棋谱对后来围棋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k' ~0 H+ j* S! p/ S7 R
2 X% ?/ @  I: Z3 Q0 n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发现的敦煌写本《棋经》,也是南北朝时的一部重要围棋著作。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的围棋理论,在东汉班固《弈旨》和《围棋赋》等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书共有七篇,是一本较完整的论著。
( F0 U5 z% v, E: ]0 U& u6 G' i
- ]2 K/ H1 |1 \) H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以后几百年围棋发展史的新开端。
; P/ E$ v+ r+ c
1 w1 C2 v) |! w/ q(注一)《南史·王域传》
+ }1 |4 F/ \6 }) M$ B! j* @0 f1 z+ f
(注二)《南齐书·肖惠基传》
5 E+ x9 b) ^% E: B( p; I3 V/ m8 h/ D7 X
. F3 _+ H4 U1 _8 D* l/ P" T(注三)《南史·齐高帝诸子传》
" [/ f* \- @5 o6 B& K, T/ m, g& [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诗如潮涌、棋如星云的唐、五代时期 6 z0 r" \/ r: R- t7 v  Y
& M- [9 i5 z  o3 e3 E, c
名棋手王积薪及其传世之作《十诀》
! q9 C/ ^, n; D4 P, N( p& n" J  w3 H0 d. q4 c
唐代一共经历了二百九十余年。在这个昌盛的时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展现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3 e$ D3 M$ [$ n! f! j( L! J  y+ F1 x' O; ~/ B( [
唐朝统治者对围棋颇为重视,唐玄宗特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所以又被统称为“翰林”。至此,围棋手开始成为国家高级文职人员,从而确定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A: g  |6 j. y6 g. ?9 Y5 F

. a6 C8 F: j: C$ r& f" z唐代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使围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唐代棋手多如星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王积薪。 2 i- {9 i4 N5 @
. Z+ O5 I" C4 u8 c% B( I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手。据《西阳杂俎》记载,开元年间,王积薪曾在丞相张说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王积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战告捷,成为“棋待诏”。以后他就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
* u$ n# a1 L) P( N: _8 Q* Y. A6 y/ K9 D) w* X% R, s
王积薪性情豁达,不拘小节。在棋艺上则刻意求精,勤勉好业。当时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王积薪成名后,从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游玩,身边总带着一个竹筒,里面放着棋子和纸画的棋盘。他常把竹筒系在马车的辕上,途中不管遇见谁,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会下棋,都要下马来对弈一盘。谁要赢了他,还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顿佳肴。(注一) 1 ~2 q" _9 D+ S
: h( M- G  Z) v8 Y! M
《集异记》上说,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逃往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了一处地方,住房都被一些大官们占用了。王积薪没有栖身之地,却碰到了婆媳两位女棋手,夜间一起谈论围棋忘了困倦。“邓艾开蜀势”便是那天夜里学得的。那时,王积薪已近晚年。 : e# Y# o4 Z9 J
6 |: O) z2 s) b* G. D8 r3 N" E; m
王积薪在当时所以名震天下,不仅是因为他棋艺高超,而且由于他提出了一套围棋理论,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围棋《十诀》。这《十诀》为:
& u; T4 n( u9 T4 w) P: O# F- f7 D
一、不得贪胜。 & J1 `7 g* X- X/ M, M- B  m

7 l/ P. Z# c! }$ Z- ?二、入界宜缓。
0 d( T1 \: Z: F9 x
8 C" c7 Z6 L' K! g9 C1 K三、攻彼顾我。 & e% \! D" @1 W' r* M. j

0 z+ n0 j# j% J+ w四、弃子争先。   m8 r4 P6 j" y/ X6 t4 I( s8 b

( u  Z$ a- e$ M  ?  h7 T, h五、舍小就大。
5 }" f5 c1 Z; ]( U9 p& l' o8 s# V0 f( i
六、逢危须弃。
5 ]! C9 }3 O5 e6 f7 r! R" O. x
% s) l8 a6 k, Q6 r七、慎勿轻速。 ! h5 ~6 c/ I/ V+ r# {, w7 k) I1 w
! z: O0 y% z4 U, Y
八、动须相应。
! C) H8 [8 z  c$ p) q; m& R
$ b  ~& X- q, `; X" A: a九、彼强自保。 / H+ N  L+ |, e+ b0 }

- h; u6 h% \9 R% Y2 {十、势孤取和。 6 Y4 h2 w& B* Y7 e) Y
; d2 ?  Q# |/ M; _. Q, w# {
围棋复杂多变,而王积薪仅仅以这十条,四十字,极其简练、准确而又通俗地概括了围棋实战中的战略和战术;总结了全局和局部,进攻和防守中的一些重要原理。有了这十条,便可把握住围棋实战各个阶段的关键之处。 # `! E1 i- W" f* B& u! o
, t( q# y& \/ ]0 w0 ^
《十诀》的影响十分深远。宋、明、清的棋手,莫不以《十诀》为座右铭。他们在探讨围棋理论时,也都把《十诀》作为基本原理,在《十诀》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和提高。 , S/ q+ z+ Q3 l9 `

7 }* e# `4 @. m《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的瑰宝之一。 . ?  f2 w% v$ T3 K7 T+ h% d& \

0 v3 ]) L; k# I+ Y3 b王积薪另有三本围棋专著已经失传。其中《金谷九局图》记录着唐玄宗开元年间,王积薪与棋手冯汪在太原尉陈九言家里下的九局棋。因陈九言家又称金谷园,所以题为《金谷九局图》。可惜棋谱已经失传,我们无从知晓九盘对局中,双方精妙的棋艺与风格。 但从晚唐诗人韩 描写《金谷九局图》的诗句:“眼病休看九局棋”中,我们仍可想象出九局棋的激烈厮杀情景。另外,我们目前还能够从幸存下来的王积薪习用式子——“一字解两征”(见宋代李逸民所著《忘忧清乐集》)中,看到名棋手棋艺水平之一斑。 $ e' I8 y1 \7 q9 T# t9 E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友谊扬国威的围棋高手
) z/ b1 H- }, j5 s% f! Q9 n; L/ D0 Z6 A; C
除王积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频繁的国事交往中,这些围棋高手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声誉。 8 R( ^- E4 E! g( X$ y( D$ Y

0 q  K$ a0 P" J2 p& b$ V开元25年, 即公元738年,新罗(朝鲜)国王兴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赞善大夫邢涛为特使,前往新罗参加吊祭活动。唐玄宗知道新罗和中国一样,是君子之国,礼义之邦,“其人多善弈棋”,便命当时我国围棋名手杨季鹰作为邢涛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罗。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去朝鲜的第一位棋手,杨季鹰显然棋高一着,到那儿后没有人能战胜他,朝鲜人民钦佩他,送给中国使者许多贵重的礼品。(注二)
. ^! M* Z- U4 h) @( d6 U. @+ @7 }1 F
顾师言也是当时的著名棋手。《旧唐书·宣宗本记》上,曾记载了一件他与来访的日本王子对弈的事。《杜阳杂编》记载更详细:日本国王子来访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精通围棋,便把顾师言召进宫,命他和王子对局。王子很高兴,拿出了极为名贵的棋盘“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谨慎地摆下阵势。虽说是下棋,因为两人是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心情都很紧张,一时胜负难分。顾师言唯恐有负君命,有辱国威,每投一子,都要凝思良久,举棋时,手指已经汗滋滋的了。经过一番苦战,到三十三着时,顾师言终于把日本王子逼到了“瞪目缩臂,已伏不胜”的境地,从而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三十三着镇神头”。 7 N4 J$ u1 k9 K" {
2 ]' ~9 g. g# M* F& @
此事是否真实,自明代王世贞起,就有疑问。但不管怎么说,顾师言毫无疑问是位杰出的棋手。唐宣宗时,曾以一只盖金花碗为奖品,举行过围棋比赛。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围棋奖杯赛了。在这次比赛中,顾师言力挫群雄,最后战胜一位叫阎景实的棋手,夺得冠军,可以相信,以顾师言的棋力,是足以振国威的。   k8 C0 `- D5 u7 b+ Q, v6 T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棋品和人品 - _0 ^! m6 Z! N

8 g& N2 J" Z; E3 W1 k4 U下棋有助于修养身心,磨练思维。许多棋手以其深厚的涵养,敏捷的思路赢得人们的尊敬。
! Z" E% C5 R. k2 n: Y; [7 C
. S) [6 F+ d, Y" T: Z据说唐元和年间,有一位名叫郑注的医生多才多艺,精于棋道,敏悟过人,人们都很喜欢他(注三)。另一位善弈者卢藏用,也才华横溢,文章、书法、音乐都很好,在读书人中享有声誉(注四)。但也有为取胜不惜采用卑劣手段,棋品不甚高明,人品也不高尚的。
+ j! ]# I7 f' b+ O% _+ [9 y% L- Q  [- B1 A; T& D; P1 y
《玉泉子》中说,东都留守吕元应,常和门客们下棋。一回,正下着棋,送来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处理。吕元应刚拿起笔来准备批复,下棋的门客迅速偷换了一子。他以为吕元应处理文件,一时不会注意棋局。然而,吕元应并未专心于公文,门客的小动作,他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未动声色。门客胜了这盘棋,第二天,吕无应就请这位门客走了,谁也不知为什么,连那位门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临行时,吕元应照例送了许多东西,以礼相待。十多年过去了,吕元应终因重病不治行将离开人间,他把儿子、侄于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交朋友必须认真选择。”接着,他向他们讲述了十年前与门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说,“当时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并不介意,但由此可见此人心迹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说完,便与世长辞了。 1 C* T6 ~1 c" O! R% n. v
% Q- F" Z+ B- [1 M4 a" r
吕元应的遗言是他多年察历人生的经验之谈,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开的。 4 E1 h( o2 R  K3 e- z$ V+ d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贵妃智救残局 # G4 F, u8 a3 s7 V: F3 B; E
5 M) @) K$ c, I9 B) s9 ]
唐代棋手中,可以列上几位君王的名字。 # i, I, p; i' O% u
3 ?- T- J  p1 b/ m
唐高祖李渊很喜欢下棋,《旧唐书·裴寂传》上说,他留守太原时,有时整天整夜地下棋。高祖的第四个儿子李智云,也是个棋迷,他甚至把围棋当作一门学问加以研究。(注五) / W! V+ i- L9 [. _0 c# ^4 A7 R* G; [
- M0 X2 y0 c5 U1 d; u" q' X3 K+ w
唐顺宗李涌还是太子时,对围棋就很感兴趣,常和当时的棋待诏王叔文下棋。当了皇帝后,仍爱下棋,并且重用棋手王叔文,使这位有抱负的政治家有机会实行他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注六)
  r* u7 L. C' I5 S) C" z, S  `
: ~9 s9 E8 M9 J; R1 e最负盛名的帝王棋手当推玄宗李隆基,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妇孺皆知。但有件事人们未必知晓,杨贵妃还是位通晓围棋的棋手,从《西阳杂俎》记载的一件事来看,足见杨贵妃的乖巧、聪慧。由此也可知她为何能博得唐玄宗的宠爱。 . }. U' F7 R, ^2 H: p9 U5 @3 ~

5 s2 ^  y3 I+ g6 q9 q* {- j那是一年夏天,玄宗与亲王对弈,贺怀智受命在旁边弹琵琶助兴,杨贵妃站在一旁观阵,手里牵着一种温驯的小动物——康国。下着下着,玄宗招架不住亲王的围攻,眼看就要输了。杨贵妃看得明明白白。她急中生智,把手中的康国 放到棋桌旁边, 让它爬上棋盘,结果把棋子搅乱了。一局棋便不了了之,给皇上解了围。玄宗为此十分高兴。(注七) . l3 o) y: a0 _; v

; X: R% n0 ?3 D" ?唐朝还有位皇帝僖宗,他的围棋水平不高,可总喜欢下。《天中记》里,说他下棋时,就命棋待诏来观棋。名义上是观棋,其实是叫人帮出主意,他自己只管按吩咐投子。 : d0 ?. a1 \* L! V7 X& i0 S! a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和棋手
! m2 h+ {; V7 j7 k% Z8 L1 R  i8 `/ v5 C' b/ A% ~
唐朝是我国诗歌兴盛的时代,在唐诗中,可以找到歌颂棋手的诗句。
1 X1 V+ |3 }. u- u. ^. {" ^7 E+ o
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绝技如君天下少”。他的棋风“赢形暗去春草长,猛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很有些不贪不怯,稳扎稳打的气派特点。 * C- ?  c' v* U: I  N" W2 |) c1 g
8 L7 C2 `! V2 Q7 p+ {" S
诗人刘禹锡则在《观棋歌送还师西游》一诗中,说棋手还师“行尽三湘不逢故,终日饶人损机格。”还说他“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把棋手善用奇兵。出奇制胜的棋风描绘得淋漓尽致。 ; k2 Y+ p# h9 s  j# \7 z5 i
' }. V4 R/ T) }: Z0 u
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提到围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围棋。”(注八)写的是诗人观棋。“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注九)这写的是诗人下棋。“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注十)这里诗人是用围棋的变化莫测来比喻世事复杂。“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注十一)这里,下棋已成了诗人晚年的乐趣了。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围棋不仅有兴趣,而且有相当的造诣。 # w4 ]0 |* v5 E# E/ q) b
; w( i& R( Q2 ]& H8 b( a! X6 J* h
著名诗人元稹,也很喜爱围棋,从他的“客来有棋局”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常与来客对弈。元稹还写有《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敝居见赠二十四韵》一诗,记述了长庆元年在他府中举行的一次围棋名流荟萃的盛会。
2 z0 w0 Q# l4 _& \
$ X/ l4 c" m/ ^0 Z6 C唐末诗人李洞,是位隐者,他写有“幽人斗智棋”和“石上铺棋势”的诗句。他还在诗中描写过他与宋校书、薛秀才、郑侍郎等隐者下棋的场面。
* n3 a3 w; ?- U  [# ]: ^) O- L7 H# q9 e0 g
诗中写棋也给一些人带来麻烦。《候鲭录》中提到,唐宣宗时,杭州缺一刺史,原准备派李远去做这个宫。唐宣宗知道后说:“李远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旬‘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这样贪杯恋棋的人怎能够理事治民呢?”李远一句诗丢掉了一个官职。 7 \0 b! n  S- r: N3 ]. C6 X+ l3 T
9 x% R9 e5 Q: W7 E6 E4 q8 v, M
也有人在下棋时做诗的。据说王勃下围棋时,投四子可作一诗,真可谓一朝大才子。(注十二)
4 e6 Y/ |* t5 @9 \. L3 e3 [7 N, b% U3 h& U
李后主弃棋从政 8 o/ U+ \" ~8 v
9 |& j7 N8 h+ J- c6 l! U% K
人们志向不同,下棋的目的、态度就不同。五代时战事频仍,一些知识分子远离尘嚣,避居山野,以求脱世超然。这些人爱下围棋,以此修炼性情,甚至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册府元龟》上记载了隐居在华山的郑云叟的一些事情。他非常爱下棋,一旦遇到对手,常常昼夜不歇。冬天刮风下雪,他的手脚全冻裂了,仍无休局之意,依然下个不断。 1 c0 V5 v% }3 U# i2 a. p5 h# @) m
" h7 M4 F: x* G* H) c. a
另一方面,那些昏庸无聊的官宦则把下棋当成赌博的手段。据《五代史·陈保极传》记载,后唐进士陈保极,就常以围棋赌博,此人人品低劣,输了便以手乱局,赖着不给钱。
* [0 I0 _# e/ Q  A
% R& d# i5 p( Y后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赌博之风,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日高房里学围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时,为赌金钱争路数,长忧女伴怪来迟。”的诗句,专门记述此事。 ; i6 k! |  M  L7 Y8 x  Q

! Q3 }1 _$ s9 ~9 S6 Q1 N2 r与前、后上蜀同为当时文化中心的南唐,君臣也终日以围棋“娱宾而遣兴”,甚至因而贻误国事。
# o; I7 ?, I! V
& f0 P' d( o1 y9 g, \( |8 M凡有点志向的君主,多少还能控制自己的棋瘾。南唐后主李煜也酷爱围棋。他刚当上皇帝不久,被贬为舒州副使的肖严应召回来。这天后主正与亲信下棋,肖严前来叩见,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挥手将棋盘扔到地上。后主吓了一大跳,十分不满地问他:“你想学魏徵直谏吗?”肖严朗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唐太宗。”后主一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肖严是想要他不要因为下棋荒废了政事,便不再继续下棋了。(注十三) 1 q, b. H. \! X: g
. F* H  c1 B5 E: {9 t
南唐君王中还有不少喜欢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围棋爱好者,常在一起对弈。现存五代著名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描绘的就是他们下棋的情景。
' \# m' B" x3 e/ z0 B# }$ O* i. s, b6 H& q
中主第九个儿子李从谦,才几岁,下围棋和作诗都很好,后主很喜欢他。《全唐诗》里说,后主与侍臣下棋时,还没几岁的从谦便爱在一旁看,样子看实讨人喜欢,后主曾命他写了一首《观棋》诗。
" f; D9 x+ [( b' l6 x: P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铉和他的围棋理论
3 a9 w- j0 F' Z. K2 `8 y. Q* b3 {" }2 t% C6 |+ P
南唐围滇大家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徐铉。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围棋理论家,著有《棋图义例》、《金谷园九局谱》、《棋势》等围棋理论著作。他的《棋图义例》在我国围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s% Z: e7 K: {7 u9 u+ ]) m
' _# m' [+ @& m8 w; v在《棋图义例》中,徐核将当时围棋实战中的各种术语和各种着法,归纳总结为三十三种,其中有些现在还在应用。它们是:立,行,飞,尖,粘,干,绰,约,关,冲,觑,毅,割,顶,捺,跷,门,断,打,薛,聚,劫,搜,扑,勒,刺,夹,盘,松,持。
% V- _0 T2 k" R2 M' K0 M. S$ Y- ^0 p* \, z
研究着法,实际上就是研究围棋的战术。《棋图义例》可以说是我国围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围棋战术的著作。
2 T/ |5 ^! l8 w' P8 Y
) }0 m3 H5 K8 K  v2 K为便于人们记棋谱,徐铉分别给围棋盘上的十九道线冠以名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大大方便了棋谱的记录,它对于棋谱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徐铉给十九道线取的名字为:
( S, F: A/ ^; V. C; Z8 h9 M
- R: o, R6 Z7 ?- Y  R) t一天,二地,三才,四时,五行,六宫,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闰,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 " m$ K* z: q* ?8 b& f

) E# w7 H0 Z  Q8 e/ g7 Z1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记谱名称逐渐被:“1,2,3,……”和“一,二,三……”所代替,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 ]3 f; T7 C9 ]" }

2 q' @/ [+ u/ P$ }销毁古谱,独持秘诀 & b) P3 g- a0 D1 n; J. M
: r! i: {* ~6 j& ~7 v
唐、五代棋书很多,除了王积薪、徐铉写的那几本,至少还有《棋图》、《玉溪图》、《棋势图》、《棋势新注异图》、《弈棋经》、《棋要诀》和《棋术要诀》等,但除了王积薪的《十诀》和徐铉的《棋图义例》之外,现都无处查找。
; V, X  T4 h- E" k2 B
) s3 @! @9 d0 M. N关于古谱的亡佚,近代学者孙鉴认为:是因为“术士深秘其书而毁之”,以便“独持自夸隐晦之极”。也就是说,有些棋手,得到古谱后,怕流传开去别人也学会了着法,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将它们忖之一炬。封建社会印制技术落后,版本稀少,毁于一炬不无可能。加上那个时代以棋进阶者不乏其人,独持秘诀之心也并非夸张之言。但不管怎么说,古谱的散失影响了围棋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 u2 ~+ c/ j/ N% D7 ?# \! i: J: r# c! J# ?
(注一)《云仙杂记》
+ Y8 u. V& U" J' ]& M* {# X& p
$ X" F8 q4 y: e& v4 G1 \5 i(注二)《旧唐书·新罗传》
* L1 v3 n: h6 U
" r2 }4 p! s) _* F) [$ ?(注三)《旧唐书·王守澄传》
3 R- n  }, |! G1 r% b  t4 }# z/ S
(注四)《旧唐书·卢藏用传》 , G" A: g4 W$ U6 B
8 F2 \- i% r7 z! D( ~9 X5 J( [
(注五)《新唐书·高祖列子传》 & i; i2 x6 u8 ^5 ?' S% N
- ~: R  `" _) e: x: e1 c
(注六)《弈旦评》 ' E% h, @# H! Y
, }( j8 v- v) F# Y8 M. a1 [
(注七)唐·段成式《西阳杂俎》 0 V$ Z2 T( t4 C; n. E% X" _
$ k, i$ `5 f* `4 M7 c+ i
(注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小楼二首》
7 P/ ~- B6 S" f
; Z4 j% H$ h+ s3 v) G0 P- Z  a. y* G* \(注九)《别房太尉墓》。
3 C" y8 u, `  ?% s& R5 [0 G  j1 x+ D+ g/ l6 s, P1 x  d& {8 `
(注十)《秋兴八首之四》
$ a% E( i7 K3 N' T! l1 B
; g" p# D: Y$ d6 L$ f(注十一)《寄岳州贾司马六丈严八使君两阁老》
( {; S7 z7 Y0 B9 x
( p) V5 H, K5 M6 L7 l# `3 R(注十二)《棋天洞览》
2 R/ H! A2 W4 ~  r; {& c. \  [6 [3 S6 k' m
(注十三)《南店书·肖严传》。 + ~. q- }  L( v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23: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众国手争霸棋坛的宋、金、元时期* i! W" N( w/ `% T

( Z/ b, f, j! e$ c6 R: l7 H3 S    “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  R4 n3 C4 f  a! O  D$ g' V
    到了宋朝哲宗、徽宗时,出了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刘仲甫。他在围棋各方
2 i4 F1 R& h5 M0 I/ S面都比王积薪有所发展,对后来棋手影响甚大,是围棋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
9 B9 _+ v$ I% g3 p  X    刘仲甫是江南人,《春诸记闻》里描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_! l  ]* B8 h
    有一年,刘仲甫由江西去京城,途经钱塘,借宿在一家旅店里。几天过去了,刘仲1 u0 J/ L  v* G* _' i. y5 W: U
甫每天早出晚归,旅店主人怎么也猜不透他是干什么的。这天清晨,店主忽然发现门上' H- V8 G; ~; ?6 O
飘拂着一个幌子,上面写着:“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一会儿功夫,门口被$ j6 P* d, y' W' U, N* v
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全城人都知道来了一个愿持白子、让人先手的下棋高手。只见刘仲: a+ k* a* U: M: h: @5 Q. q
甫成竹在胸,拿出银盆酒器,价值约三百两银子,作为奖赏。" b: H, x3 w, a, g& s% W
    第二天,果然来了几个棋手。他们也凑了三百两银子,选出一位他们中水平最高的: b: x" r* ?3 _9 g) D
人,约刘仲甫到城北紫霄宫下棋。, _2 {) C0 ^" B& y4 i) p5 @& o' A
    棋局开始了,下到五十余子,围观的人看出白方局势不妙,下到百余子,黑方已经+ o5 J" O: q; K5 V% g: q1 Y
开始得意了,“大局已定,黑当赢矣!”% Z6 g3 X  k6 y! h# W: z
    “不对。”刘仲甫坚持下下去。又下了二十余子,刘仲甫忽然把棋盘上的棋子全都( j6 C* w: H; R! b
收了。一时,黑方和观众都觉得莫名其妙。待醒悟过来,紫霄宫一片喧哗,人们纷纷指" F! ], f- V* w* |; ]: R( R
责刘仲甫不守信义,怕输赖皮。
, C: {# ^+ s2 |3 o; h    刘仲甫从容不迫,他对众人说:“我是江南人,从小喜欢下棋,对此有点研究。这" y( X% A+ s$ _  {( Y- d. I1 H6 E/ e% X
回去京城,就是经许多人的推荐,看能否补上翰林祗应的职务。钱塘是个大地方,棋坛; A* S% l/ Y7 A2 a3 q& O
高手多,下棋的人都称这里为一关。我想,如果我的棋艺在这儿还能胜人一着,也算过5 M1 b  X3 Z* D! Y# |( J8 D* J* S5 T
了一关,我就继续往前进京去。我来这里已住了十来天了,天天与人下棋,但还没发现/ {: Q$ [$ L* N7 H  u
真正的高手,所以才挂出幌子,并不是我太狂妄……”说着,刘仲甫拿出棋子,摆了这
& b& M: a6 d, |0 |' S  U十天来他赢的十余盘棋,观棋的人一个个目瞪口呆,十分惊诧,紧接着,刘仲甫把刚才( Z  V' F) g; }7 X/ T* a
下了一半的棋又摆出来,不差一道。他指着棋局说:“依你们看来,此局黑棋必赢。可2 k* E. n( o  f# M7 O' t
我已经看出一要着,只要使这一着,白棋可胜十余子。这着棋我先不说,如果有人能看  r  x, n# ]2 h  w: X
出这着棋,我马上卷铺盖回家,从此不再下棋。”
& w  l2 K8 j' e0 a2 D# j0 R( Z    听了这话,人们议论的议论,苦想的苦想,谁都想一着压过刘仲甫。可是,谁也没
  P% i* S& X8 q) x+ Q有想出来。只好请刘仲甫下子。刘仲甫在不当敌之处放下一子,众人看不出有什么奥妙。4 T3 g- j3 M: K% m! z" L# O
刘仲甫解释说:“此着二十着后方才用得上。”棋局继续进行。刘仲甫多在边角上投子。. T: w4 x7 r7 f  o" U% I! `
下到二十余着后,果然遇着此子,顿时局势大变。最后收子时,白棋胜了十三路。观众
( _: j& O" r& p! g6 l' o  s0 E无不信服,对刘仲甫高超的棋艺敬佩不已。' H1 r( U: g- C( W$ u
    刘仲甫著的《棋诀》,是对王积薪《十诀》的发展。刘仲甫结合以前历代棋家的经: X0 X  g- @$ y6 c( s7 B9 R! l/ H
验,把围棋实战中各种着法,各种变化,各种次序,在理论上概括为布置、侵凌、用战、/ T' x* n+ N4 G, @
取舍这四个方面,并对各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到了围棋战略的高度。
$ y* [$ F+ M& S' M! Y    《棋诀》从理论上阐明了布局的重要性。第一次从战略的角度提出布局问题。刘仲8 ?/ X8 U8 g1 C1 e2 `6 O
甫准确地指出了布局的原则,在着法上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刘仲甫认为,布
& U. U. ^, v* }, ^, u; n1 z局是围棋之基础。
. {" f5 J: U( Q0 W    从全局、从战略上重视打入,是刘仲甫围棋理论的又一特色。他提出了进攻的时机2 Z( \: ?* N( ]9 ]9 j8 O
问题,总结了打入的普遍原则。6 g/ a! i5 t2 Z4 J* O" h
    刘仲甫对战术上的对杀,持慎重态度。他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不打无准备之仗,不( T1 p& E1 L& ?9 A) d! Y' Y* Q8 T8 B
打无把握之仗。. q" W. m- f+ e8 ?7 p3 b3 D7 ?3 U
    《棋诀》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把任何一个局部得失,都放在全局加以考察。对于
& Y* z* N- z& U7 C0 a( G实战中的取舍,刘仲甫也有独特的创见。- k. G# u# j; v+ J# [. R9 V
    总的说来,刘仲甫的《棋诀》较之前人的棋书,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总结了) z/ ?1 I& O0 ]* m! N" m
围棋的一些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 X1 M- D8 _5 M4 A( k1 c: \9 _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1 0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棋手争霸棋坛: k' ~1 U( [$ Y
    刘仲甫独霸棋坛足有二十年,但人终老,棋终衰,不断涌现的新棋手,不少人跃跃1 k, h# I6 R3 o2 d* S
欲试,想压倒刘仲甫的棋霸地位。当时敢于和刘仲甫一争高低的三位棋手是:祝不疑、
, `0 \0 c( q. p5 {晋士明、王憨。1 a/ Q+ K# G, N9 c
    绍圣初年,祝不疑进京去礼部办事,同乡硬把他拉到寺庭里观国手下棋,正巧这天0 }/ ]2 o5 v' |7 T, j
刘仲甫也在那儿。在人们怂恿下,不疑与他下了一盘。一上来,不疑请仲甫让子。刘仲
% e/ H: k8 k. W5 t- S% O甫说:“非高手不到这里下棋。在这儿下棋是对子才行。连先后都还得争呢!”最后,
: K" s/ j4 Y& u' B- Z还是刘仲甫让先,这盘棋下到终局,祝不疑败三目棋。他又问刘仲甫:“现在是不是可
# [; n% E" C& ^8 K! M1 _0 D以让子了?”刘仲甫说:“我看你的棋,开始阶段走得很好,要照这样下,我是不能让7 _: }4 t0 S8 k' W. G) s- `
先的。可惜后来不怎么理想。你如果还这么下,我让五子也可以,岂止是让先。”祝不: D/ d: b8 P5 t# y6 i1 k/ O5 W* P. t
疑笑而不语,他们又下了第二盘。
$ e5 ^$ ?% }  [! j, _& z1 q    这盘棋不是让先而是分先了。 下到三十余子, 刘仲甫突然停下,拱手问到:“官
* D2 K1 Q* k9 S( {! c- z人贵姓?家住何处?”祝不疑的同乡忙回答道:“他是信州的李子明。”刘仲甫说:
5 D/ a+ ]  w! v; q- {# P: s+ M9 N“我虽不出京城,但天下有名的棋手我都知道。这几年,听说衡州有位祝不疑,棋力甚
" Z! b( D! Y" P% u! S8 m5 T强。听人说他今年秋天被州府推荐,进京做官了,不知你是否认识此人?”停了一下,
1 D# n  I& k3 I+ n( ?刘仲甫有点抱歉地告诉不疑:“我今天和朋友有约会,这盘棋下不完了,以后有机会,  K$ j6 P  j. J2 o/ \6 W4 L6 X
我一定登门拜访,我们再接着下。”说完就准备走。这时不知是谁告诉他,刚才和他下
; U* T) @( F8 m% m9 H6 N$ s% A棋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祝不疑,刘仲甫感叹他说:“真是名不虚传。”
4 W# X- f: s7 Z0 Q    后来,刘仲甫去看望过祝不疑数次,奇怪的是,从来不谈棋。也许刘仲甫已看出祝, F& k! e; l0 A1 J& }" h
不疑棋力不凡,怕下不过他,使自己国手之名蒙羞。《春诸纪闻》中就有这样的评价:
6 [7 _7 C+ E0 Z% A. |- ]; l* E; B“近世士大夫棋,无出三衢祝不疑之右者。”
0 Q; ^% o. U! r, L" A+ e    王憨的棋力可能与刘仲甫不相上下,可惜在棋坛上活动时间太短,过早地去世了。- a; K' f' S6 v$ Y
《铁围山丛谈》里写到:“有棋手王憨者,以其能迫仲甫,未几而痛心死。”5 V' J  n# A8 Z  k
    后起之秀晋上明也是刘仲甫的劲敌。政和初年,晋士明年方二十八九,棋力已在仲% ?1 O9 v; D  k' Y3 e2 N1 P* {. b; s
甫之上,甚至高出两道有余。他下棋左右纵横,神出鬼没,很有特点,名噪一时。刘仲
/ m: @, E9 T3 R& M$ I5 M  W- j甫知道后,主动找他对局,果然连吃败仗。书上说刘仲甫“为晋士明再四连败之。”. @) g* F8 U  R0 Q
(往一)
( W/ p* u+ H9 o1 A2 O    《宛委余编博物志》上也有评价,认为:宋朝时,继唐朝王积薪而棋品最高的,要
) n/ T# U) z+ a  }, i1 d算江南的刘仲甫。当时能与刘仲甫抗衡的,有王憨。后来出现的祝不疑,棋力比刘仲甫2 H  U4 W9 m! W8 [: S  Q
高“一道许”,再后出现了晋士明,“河东晋士明高仲甫两道许。”刘仲甫独霸棋坛的. B, {" C* o' G+ c( H' y
局面就此结束。
) C3 o. f; m! d# u+ a    王世贞在《弈问》中认为,刘仲甫高于王积薪,确是水平问题。而祝不疑、晋士明+ t# [0 O  R' k9 g  ?- q
高于刘仲甫,则是利用了刘的弱点,况且,刘仲甫那时年事已高,祝、晋二人则是风华
$ ]' v( v" u4 k正茂之时。
! L4 T# R6 V- @* t, y4 d8 l) @! P7 y    此外,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棋手是王与珏,他与刘仲甫在东京万胜门里长生宫对弈的
# O2 N' k! \6 ^' d场面,被描绘在《长生图》里,流传至今。) @' N* O( T1 S/ h0 X
    宋哲宗元佑九年,刘仲甫、王珏和另外两位棋手杨中和、孙先,曾在彭城举行四人
" P' Q: g/ R( s; V0 t. ]' o# E联棋赛,这个遗局被称为《四仙子图》。8 D+ [6 y1 w; ^. `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1 0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谀之徒,留子保命
! }' W2 c' E5 c, P8 g' m8 s    宋朝除上面提到的几位名棋家,还有一位不能忽略,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b# g& a6 h3 l, `& v: g
    宋太宗非常喜爱围棋,据《通志》,《宋史艺文志》及《皇朝类苑》记载,太宗著- v7 Z. w9 S  V) e/ p' x
有《棋图》一卷,《御制角局图势》数卷。但这些围棋著作现已亡佚。! ~5 @4 H2 H$ w/ \& }+ J1 \
    据说,宋太宗常常做些“棋势”(即死活图势)考朝臣们,相传太宗曾制过三个棋
% g7 J, C- K/ d2 Z* Z0 |势:“对面千里”、“独飞天鹅”和“海底取明珠”。《忘优清乐集》里保存了前两个,
0 s6 u3 |1 w; v7 P9 }后一个已经失传。宋太宗的棋势比较深奥,朝臣们都不懂,纷纷上表请求皇上再别出了。/ A% C6 @) G6 ?1 \4 w1 m# `; z5 }
宋朝文学家王禹傅,曾在他的诗中,把这些棋势描绘为“天机秘密通鬼神”。
8 k8 ?0 o7 y" T, F; B    宋太宗有“善弈”、“绝格”之称,当时的一些国手都下不过他。这里面有没有些
. Z& s. y, f& |& ?' W虚假成分就很难说了。这些棋手很可能为取悦皇上,并未全力以赴。当时的棋待诏贾玄,
, Y$ r4 L$ y, ^2 \棋力显然在宋太宗之上,可他每回陪太宗下棋,太宗都让他三子,贾玄却每回必输一路,) X* ~8 \% r: Y! a. ~
连宋太宗都知道贾玄并非真输。有一回,宋太宗对贾玄说:“今天这盘棋,如果你赢了,
& ^9 Y, v: T. G1 s就赐你一件红衣裳,如果输了,就把你扔到泥水里去。”一局终了,不胜不负,成了和: t& }" a2 }5 G. S5 G  c' L
局,太宗说:“我是让了子的,下成平局,应该算你输。”说完,命左右把贾玄架出去# t) S& a2 T" G$ x( u) z: `9 u
扔到泥水里。不料贾玄立刻大喊大叫起来:“我手里还有一子呢!”太宗大笑,即把红* O1 g) C  M: |" a
色锦衣赐给了他。(注二)3 @! t& }* N- l4 f9 W" ^% k
    贾玄品质恶劣,他那种为取宠于皇帝而不择手段的作法,当时一些朝廷大臣也很反7 ?0 A7 U6 @' ~( _. v7 m. F
感。《湘山野录》中说贾玄“悦惑明主”,使皇帝终日迷醉于围棋,不理朝政,冯元仲
: n2 {+ g: k+ d7 K/ d的《弈旦评》也说贾玄是“不死不生”的人,是阿谀奉承之徒。# k9 s% \7 x/ B7 j. W# P
    其实,真正喜欢围棋的人,以实力相拼为乐事。以输棋讨好对方,对方未必高兴。6 v* Y/ l0 _9 f* E; D
有人无意取悦皇上,倒被皇上赏识。那时有个名叫郭赞的平民百姓,有一天正在庙里与
$ p( s0 Z& {( {和尚下棋,忽听得外面呼喊:“南衙大王(宋太宗未当皇帝时,有此称呼)来了!”当) G7 a8 d$ O& X" s) a# X: ]+ B: |4 V: U! p
时,老百姓是不可随便见大官的。郭赞慌忙找地方躲藏,连棋局都没顾上收。 太宗进+ v( O+ ~7 _$ U% w" q
庙, 发现了这盘残局,很惊讶。他问和尚正在和谁下棋,和尚说:“郭赞”。太宗马
- N( B0 T) \/ [' T! {上命令左右将郭赞找来,郭赞哪里还躲得住。和尚把他引到太宗面前,太宗问他写不写( }' C- [$ P* Y
什么文章。郭赞恰好有诗稿放在桌上,便取来给太宗。诗稿第一篇里有这么两句:“高; }% K7 Q7 F6 D  W& N, o
低草木芳争发,多少龙蛇眼未开。”太宗看后大为欣赏,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回% d; z8 l# s  x+ a( O3 ]
府时,郭赞便成了他的随员。不到一个月,太宗当了皇帝,郭赞也做了“随龙思命官”。
$ A4 Q+ |. ]$ |- U; g; J, P十年后,郭赞官至“公辅”。(注三)8 |9 y3 h, g: b$ w+ |2 V
    宋太宗对善弈者大概都能厚待。《宋史·钱椒传》中提到,吴越国王钱椒,也是位
  R+ ~6 e: ~7 Q5 \围棋好手,归顺宋朝后,宋太宗曾赐他“揪棋局”,“水晶棋子”,并在谕旨中写明,
( }5 J: r2 c% X3 r3 U, l& e可用他赐的棋盘、棋子来消磨时间。3 s, U* o  P" y2 P8 Q9 u, d
    庶民与大夫同好/ W$ m9 N# S+ R" |6 }! \% b* ?
    北宋善弈者绝非几个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有位被一班士大夫称作“昏浊垢秽不可
! K1 {/ I" C3 `( H! u近”、“不足置之樽俎间”的“里巷小人”叫李重恩。他的棋力很高,“颇为人所称,
4 V" C* ?% z" K举世无敌手”。(注四)4 C9 J2 a6 H% ?* _3 `0 C% t4 H+ _
    可惜,关于下层人民的棋事,史书上的记载寥若晨星。- L6 y: a' a7 s) c1 w  \
    宋代的几位大政治家、文学家都是棋桌边的常客。范仲淹曾以“一子重千金”的诗
4 V' ~( Q% W) X6 ~1 m0 m句描写下棋,还立下过“吾当著棋史”的宏愿。( o- b8 e) h% Z1 X5 U( M
    王安石也是一位棋迷。《冷斋夜话》记载他曾与薛昂下棋赌梅花诗一首,谁输谁写
0 G% [. n3 w; O" m; P3 }诗。结果,薛昂败了。论理该他写诗,可薛昂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没写下一句。王安石无
$ P) `" m9 R" q法,代他写了一首。以后,薛昂去金陵做官时,便有人就这事写诗挖苦他:“好笑当年7 B+ q0 l9 r$ D- P( i8 K9 W+ H) d
薛乞儿,荆公(即王安石)座上赌新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
" Y7 ?) I. k- Y2 N  h& \3 v& b    欧阳修的棋也相当不错,他自号“六一居上”,六中之一便是围棋,《潜确类书·
0 [, o5 q# g/ [5 M7 n僧宝传》里有段记载,说欧阳修听说浮山上有位法远和尚,不同俗人,特地去拜访他。
/ n, |- S) l: k/ R1 }. |见面后,欧阳修颇感失望,从外表上看,法远和尚没什么特别之处。欧阳修自觉无聊,
" U5 L- A8 P0 c. h1 S/ ?便与一来客下棋消遣,法远和尚陪在一旁观看。下着下着,欧阳修突然停住不下了,他9 ~: a* h4 [' K/ f
转过身去,请法远和尚就围棋之道谈论人生哲学,法远和尚并不张惶,击鼓、升座,香$ |4 l: u$ m  k( o3 _4 G
烟袅袅,而后开言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则时时头撞。休! r3 _; @3 U/ O, E' j6 \5 R
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等即不同,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什么处?”停了许久,9 J# n" u8 n, @9 m! O! y+ v
法远和尚又说:“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听得欧阳修连连点头,称赞叹息不已。
( r! J0 F  Z9 b9 G  K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博学多能,尤其喜欢围棋,他曾以数字方法解棋,还提出了4 C! {0 e+ D: R$ I, o0 J. R4 W
四人联棋赛取胜的方法。(注五), Y0 J+ ~% ?* }$ @! b& D
    官吏着棋之事记载颇多,《宋史·李恽传》说李恽喜欢棋与酒,以致影响公务,北
8 K( A' G; C  P汉王刘继元对他此点很不满意,但李恽不以为然。一回李恽正与一个和尚下棋,刘继元6 r" i7 L8 o3 X. {+ h( U+ I- r% n
命令派人前来把正下着的棋盘给烧了。李恽不慌不忙地到刘继元面前,向他谢罪。刘继" y! }# P$ P7 [7 S1 G9 @/ Z3 {
元把他训斥了一顿。但次日李恽又做了个新棋盘,依旧沉溺于围棋之中。! N8 `( N1 |% `* I- a
    据说开封府户曹毛经下棋而不误事。他和人下棋时,府尹要他放下棋子,去处理案- v8 ?" `( L; q! b0 p" F% t" _/ S
件,毛经说:“处理案件和下棋没什么冲突,可以各不妨碍。”他叫人把状子拿来读,1 q: g2 m  g) n, H" D
他一边下棋一边留神听状子,结果,棋也赢了,案子也处理得很好,博得府尹的夸奖。0 D* P" H3 g: W6 R
(注六)
7 G+ n0 [5 ^/ C/ a( H    可见,围棋是受各阶层喜欢的一项文娱活动,宋朝潘慎修在献给宋太宗的棋说中说:
" f; z# Y; S- k7 {“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
0 q, [* a4 P: X4 }; X能克,君子如斯者,庶几可以言棋矣。”其实,将“仁、义、礼、督、信”用于围棋实$ |( B) j3 I& q& ^) H4 n3 K4 ^
战中,极为勉强。(注七)
0 R; s7 }" l" b' n1 D* b1 g/ W( c- N. w# w: j' Y7 v

* o: e9 |  ~. J7 h8 ]
' A  x( n0 R1 v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1 00: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与皇帝说知道- Z# o3 P6 r  t% f+ L" W/ A
    南宋官吏也都爱好围棋。抗金名将宗泽在金人离汴京不远时,仍在和客人下棋。当1 F/ H4 n4 t6 b6 i; @) K
时京城人都很惊恐,宗泽部下来问他怎么迎敌,宗泽笑着说:“何必如此张惶,有刘衍
" ^7 Y- ^* n2 k0 C( }; _等大将在外,一定能抵抗住敌人。”说完,继续下棋。然后,他挑了数千名精锐战士,. M7 \4 n, o4 B! s+ m) @
埋伏在敌后,金人正与刘衍大战,忽然伏兵杀出,前后夹击,金人大败而逃。(注八)8 _; ~2 K( R& Q  F. y
    宋高宗喜欢围棋,《择尘余语》说,当时的著名棋手,御前祗应沈之才常在宋高宗. [3 k( N# W: H! N6 J
面前与人对弈,有一回宋高宗提醒他不可大意,他随口答道:“知道了。”不想触怒了
4 F% Z& U# E# D& @. K! [5 |" N宋高宗。宋高宗命人打了沈之才二十大板,井将他驱逐出宫,以此显示皇威不可辱没。
' y+ k1 L3 G$ z( }; k; N! y; U    宋孝宗在“万机余暇,亦留心棋局。”他常把国手赵鄂召进宫里陪他下棋。(注九)
4 W( u2 V0 L! Q& ]( `8 Z    著名诗人陆游自幼酷爱围棋。一生中写了许多吟咏围棋的诗篇。4 U! h# ]5 u- p, u; V- u) o
    大哲学家陆九渊,年轻时,白天观棋,夜间读谱,潜心研究,后来战胜了不少名手。
& f. e% V) S& D(注十)
( z% h. i4 Q. F# l( @; y- s    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好棋手,《宋史·刘沐传》记载他与刘沐对弈,经常“穷思忘+ |( c% r$ j0 C* |( N
日夜”。文天祥身后,遗留下近二十首描写棋弈的诗篇。) H9 c2 W1 \! A4 E+ M( @0 W
    南宋时,又出现一位著名的女棋手。她叫沈姑姑,棋艺很不一般。据《太平清话》  _6 o5 m. q% c$ v( o- Q4 C0 Q
里记载,她因擅长围棋而在内廷奉职。5 j5 p& K# Z- n; ]
    金、元时期的棋手见于记载不多。我们现在只知道金朝的围棋竞赛制度与宋朝相仿。% _7 B) m2 @: p" q: C  q; I) \
金世宗时,贵族宗室中棋风甚盛。据《金史》记载,围棋赛中还曾闹了一起纠纷,监察
  ?; K- n2 E5 o5 u& S御史梁襄因此受了处分。
% t$ S0 K$ h4 |# ^, f    金朝时被推为全国第一的棋家是张大节。他曾被召至宫中与礼部尚书张景仁对弈,
3 [! ~+ z: s" M8 M& Q张景仁也是一位著名棋手。(注十一)
- a+ u: R# f( o8 I' `; I    据《中州集》上说,金史公文章书法“皆有前辈风调”。围棋也“绝人甚远”。
" U( s7 A" g' A- C! C( c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爱好围棋,身边聚集了一些名手。宫中下棋者甚多。元
; m2 q% k) O; Q, F! P4 l) s人袁伯长有《宫娥弈棋图》诗,描写了宫女们下棋的情景。
7 ^5 M7 X9 ]: ~5 q)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