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凋落——梦想枯萎的断层
其实不管是在周敦颐之前还是之后,荷花的寓意基本已经成了文人藉以自慰和阉割意识的滥斛,达则兼济天下、退则修身养性几乎成了一种定律。到了明末清初有三个人和荷花的表达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而且品位恰似在天壤之间,正好可以在同一时期为我们展示荷花这一含义多重、蕴涵矛盾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形象代表,仿佛三朵凋落的荷花花瓣最后展示一下绚丽的过去,在一个瞬间浓缩了我们的视野。明清相递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时期,知识分子的道德信仰经历了难以承受的身心苦罹。满州贵族入主中原,文化奴役和心理排斥充满痛楚,封建文化又受到西方外来文明的洗涮冲击。这时候思想文化界蒙昧更生的朝阳与垂暮不愿离去的霞光象蜀戏里的脸谱风诡云谲,但是苦涩已经开始浸满了花蕊,荷花的闪着生命之光的叶子终于在冬季来临前开始无奈地走向枯萎。似乎,这种枯萎印证了修身立命的个人改造和自我人格完善在大时代巨变面前的无能为力。
第一片凋落的花瓣要说的是李笠翁,在著名的剧作家李渔口中,荷花只是物了:“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此者乎?” 正如张潮所说:“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矣,全少之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作为中国古代活得最滋润的文人和戏班子皮条客,倒是从物的角度很准确地描写了荷花的完美之处,是务实的经典,物用的闲情,以这种才情做戏子生意也是自然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李渔描写的荷花实际上也可和儒家孔子一生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相对照,这种以荷花呈现经世致用的追求实际上和儒学的入世思想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但是在李渔的眼中,修为实际上已经被快乐所取代,不存在什么污泥了,享受荷花的一切吧,的确是光鲜无比的一种视线,无一个感官不爽,无一个毛孔不闪出生存的智慧来。
第二片悲伤的花瓣是柳如是。本人一直觉得柳如是是陈寅恪一干文人臆想出来的形象,中国文人向来有作红袖添香、温玉在怀伴读书幻游的憨呆可爱之处,柳如是和钱谦益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精神和身体的愉悦是可以在一个完美女人身上找到的,一个老头子只要懂得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我闻斋”,以“如是我闻”古义哑谜的文字游戏就可以俘获如是MM的芳心,真是文化意淫的最高境界。不管是真是假,关于她和荷花的故事却是让我所关注和动心的。“皎洁火中玉,芬芳泥里莲。”是老钱赞美柳如是的一句冠冕之词,柳如是也视自己为自洁的莲花,当钱谦益等残余的东林党人开始屈服时局的时候,曾经写出“浴罢汤泉粉汗香,还看被底浴鸳鸯。黟山可似骊山好?白玉莲花解捧汤。”这样艳诗的柳如是,怎样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了一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侠,又怎样置诰命夫人头衔于不顾,成为忧国忧民的投身荷花池的奇女子呢?以荷花自诩,又葬身荷花池,这样似可满足儒学对人格品行的修正要求,可能这样的艺术性道德加工也可扇无数残延苟喘的汉文化优越感的耳光吧。我不禁悲哀地想,荷花赋予国人的奴性的安慰跟妓女心理环境有着不无相通的地方,但是对于这种奴性的平衡只有假借一个女子不俗的死法来显示文化上的纯洁性而已。
第三片的八大山人可能是世界上心灵世界最黑暗的一片花瓣。这位据说是明皇室后裔的精神世界直到现在依然象一个旷世之谜,是书画世界中依然如云山雾罩难以捕捉的幽灵。荷花在他的眼中只是枯枝败叶的江山旧事,是大明被流民和满人夹击的一面破败的旗帜,是他同宗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树。他可能的确如一个皇孙一样带着辉煌的梦想,否则不至于产生巨大的失落感。究其一生盘桓于儒佛道之间,似无必要虚无至黑暗深处,以前宋元的赵松雪已经给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锦食玉鞍、春风得意的生活榜样,以有明遗少登台入室做做文化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也许明王朝曾经给他行歌一般的少年和青年,家国顷刻间土崩瓦解使他或愤世嫉俗,或苦闷抑郁,或虚无四空,人生价值取向进退维谷。艺术的宣泄可能给了他一种安慰,“高挥大抹惹寒烟,果实飘香道自然。”。他就是那只站在寒岩上、枯荷下、深潭边翻着白眼,缩着脖子,带着孤傲和清寂,注满不解和疲倦的怪鸟吧。前尘往事仿佛一场初恋,笔下世界毕现醒醉无心、痴癫有状、踊跃踟躇、悲欣交集、遁世诮顽之态,竟成千古奇观,破和立只有在笔翰墨砚之间展示心中云烟了。荷花完美的精神寄托似乎到了八大山人这里已经到达了悲怆的终极极点,成为文人梦想枯萎的一床寒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