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不满现行教育制度的家长越来越多,这种家长宁愿自己在家教育子女,而这些「拒绝上学的小子」不乏品学兼优的高等质材,连哈佛大学和美国空军官校都想招收来培育。
一般估计,全美国「拒绝上学的小子」在五十万和七十五万之间,有人坚称上百万;加拿大则有七、八万,约和两国总人口的比例相当。
反对「制式教育」--不论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最大理由是,把同龄孩子聚在一起,以平均水准要求学生的教学法,就是模仿工业革命以来「量产」概念设计的制度。
这种「平庸取向」的量产教育制度,其实只有一百年的历史,却已深入人心,人类有史以来百分之九十九的生命历程毫无「大规模量产」的学校,只靠私塾或更小规模的教育,不也发展的好好的?
一九九九年四月,美国可伦邦高中枪杀暴力事件之后,「安全」顾虑陡然大增,愤怒、失望的家长将子女撤离「工厂水准」学校的呼声更高,询问「家庭学校」的电话更是响个不停。
安全之虞还有几点:受同学欺负,邮包炸弹或暗藏刀枪等更不用说了。此外,公私立学校里面,小孩子更早就受同侪压力--以及校方的默许--染上性游戏的劣习,对子女身心成长不见得有长期好处,也是家长倾向「家庭学校」的原因。
经过三十年的变革发展,「家庭学校」的风行,可由书店整架的出版品看出,这些教育产品,从「给完全白痴的人看的家庭学校指南」到各式录影带,内容丰富;从网路往搜寻引擎随便一点,就可查出三十六万个相关网址,更可显现世人对「家庭教育」的兴趣有增无减。
在加拿大亚博达省设有分部的「家庭教育法律辩护基金」付费会员有五万三千人,透过基金提供的法律知识,向当地教育局以及税收机构,争取免税或抵税的「公平教育」待遇。
宣扬「家庭学校」好处的人时常举以下这些例子,证明不靠公家学校照样有所成就:一九九七年,十三岁的席尔芬赢得全美拼字比赛冠军;加州的柯尔法克斯家四个自教的子女,三个进入哈佛大学;阿拉斯加荒野之地,在自家受教育的马西获得一九九六年的罗德学者奖学金。
哈佛等长春藤名校,不是出自善心才收这些家庭学校调教出来的高材生的,密西根大学长期追踪五十三名「拒绝上学的小子」多年的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结婚,与一般人口比例相当,证实自教长大的人,社交能力并未受损;失业或靠社会救济者,更半个都没有。
凯托政策分析研究所研究员利蔓说,这些成效对教育改革者最大的启示就是:自家教学在政府最低干预下,能够以和公家教育体系比起来,仅仅些微的成本,照样教育出品学兼优的下一代。
加拿大也不乏倡导「家庭教育」的先进之士,例如麦吉尔大学教育系的衡奇教授就提出「保证受教」观念--学校与教育的定义至为宽松,所谓强迫教育根本毫无意义,也不可能执行,「教育服务」只要你想要,政府就应帮助你获得。
加拿大最富盛名的家庭学校倡导人,曾任绿党党魁的普莉丝妮姿著有「教育方面的挑战性假设(Challenging Assumptions in Education)」一书。她建议教员不一定要取得执照,更不应该成立工会,把自己的格调降为工人,至于「强迫教育」制度,最好废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