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 e0 T; \. T
/ ?9 h% L& k/ ]- \
5. 金钱浅释(2)$ ?1 C2 ]/ x! T
/ i6 B, p- |- [9 w# j" q5 E5.2 美元的发行与流通* y( f& f- g- y! x2 p; @
# |/ B8 |; h- L( `
1 r- \+ j. v1 g+ k9 L 美元既与黄金储备了不相涉,其发行的多寡完全操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管理委员会之手。美国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的决定总是由其主席宣布,也总是与其主席的意见一致,致使局外人以为委员会主席有一手垄断国际通货的权力。据一位自称深悉内幕的经济学教授说,由美国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主席宣布的决定事实上是委员会的集体决定,只是因为根据委员会的惯例,主席最后一个表态,而至今尚没有哪位主席傻到站到少数派一边,所以,从表面上看去,主席总是赢家。是否的确如此,不敢妄下断语,这位教授是公认的权威倒是不假。美国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全部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投票表决通过方能走马上任。任期长达十四年,以确保委员的职务不受总统选举的影响而政治化或党派化。既经任命,则不得罢免,如此这般规定,也是为了确保管理委员能不屈从政府或议会的政治压力。虽然如此,怀疑管理委员会的所谓独立性其实不过是表面文章的也不乏其人,这些人指出管理委员大都曲意奉承总统的意图,并不能真正独立于政治之外。例外的情形当然也有,杜鲁门总统任上就曾有一位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主席公开指责总统。不过这位主席不得不在事后立刻“自动”辞职,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不能真正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一个证例。) K; {" E1 r! x7 |! D7 @) j5 i
美国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并非操纵美元的唯一权力机构,在这个委员会之下,或者说在这个委员会之旁,还有一个称之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机构,直接负责控制市面上美元流通的多寡。公开市场委员会由十二人组成,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的七名成员是其当然的成员,剩下五个名额由十二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轮番选任。M1既是最为流通的钱,而六成以上的M1既非美钞亦非硬币而是支票,可见控制商业银行支票的发行远较控制美钞与硬币的发行更能有效地控制美元在市面上的流通量。由公开市场委员会负责管理的所谓公开市场,正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发行支票的多寡而设。/ b) R- ~ ?5 v% I* P. E) h
支票能在银行兑现,在很多场合下也能直接当钱使用,这是无人不知的。至于支票的发行如何能影响钱在市面上的流通量,就不是人人皆知的了。一般人总以为支票不过是钱的一种转换形式,以为有钱存入银行,才能从银行换取支票户口。事实却并非如此。用美钞或硬币换取支票户口的情形并非不存在,只是少有。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存入银行的并不是美钞或硬币,而是另一家银行发行的支票,而这另一家银行的支票又是第三家银行的支票换来的。追源溯始,第一张支票往往不是美钞或硬币的转换,而是商业银行发放的债务。正因为此,银行以支票形式发放的债务越多,市面上流通的钱也就越多。2 P- X* p& d! P; X
私人之间的借贷,债权人有多少钱,就只能放多少债。银行的放债不同,银行可以以少放多。究竟可以多出多少,取决于联邦储备系统对银行的现金储备所作的规定。比方说,现金储备规定为10%,有100元现金的银行最多可以发放1,000元的债务。现金储备升高到12%,有100元现金的银行最多就只能发放830元的债务。因此,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降低或提高现金储备的要求来管制银行的支票发行量。但据说直接调节现金储备百分比的作法过于露骨,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不如通过公开市场的间接调节更有效。/ F1 m: }: N! T! A# X! C
所谓公开市场的间接调节,指这样一种方法:每当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紧缩银根,厄制通货膨胀之时,就通过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倾销政府债券;每逢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增加市面的美元流通额时,就通过公开市场从商业银行收购政府债券。银行须用现金购买政府债券,手上的政府债券越多,手上的现金就越少,现金越少,能以支票形式发放的债务也就越少,因而在公开市场倾销政府债券能收到减少美元流通量的作用。反过来,银行出卖政府债券之所得为现金,手上的现金越多,能以支票形式发放的债务也就越多,因而在公开市场收购政府债券能收到增加美元流通量的作用。( n6 T2 K( h* E1 {$ k' [
美国的商业银行分为两类,一类在联邦政府注册,称之为national银行,另一类在各邦政府注册,称之为state银行。有人把前者译为国立银行,后者译为州立银行,似是而实非。中文“国立”和“州立”,都含有非私立的意思,而美国的银行无论在联邦政府注册还是邦政府注册,都是私立机构,非私立的银行在美国根本不存在。不过,虽曰私立,每逢公开市场委员会通过政府债券交易所向银行兜售政府债券之时,却没有哪家在联邦政府注册的银行敢于不乖乖儿听命,否则,其营业执照难免不被吊消。在各邦政府注册的银行,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银行,对于美元流通量的影响甚微,联邦储备系统也就不与之斤斤计较。至于从银行收回政府债券,那是银行巴不得的事,自然是易如顺水推舟。* [' x9 J2 [& L- y- o
银行放债不是没有风险的,风险之一,是放出去债成为收不回的烂债。防止滥债发生的主要手段,是对借贷者进行信用调查,对信用好的少收利息,对信用差的多收利息,对信用太差的,干脆不借。这法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把信用的标准定高了,顾客让别的银行抢走,把信用的标准定低了,烂债就可能发生。美国各银行大都有各自熟悉、经常借贷、信用最好的客户,这些主顾享受优惠的利率,称之曰“prime rate”或“prime interest rate”。所谓优惠,是指对一般客户而言。还有一种比优惠利率更低的利率,称之为“Federal funds rate”,指各银行之间相互借贷的利率。银行之所以要借钱,是因为现金储备暂时短缺所致,所以“Federal funds rate”不妨译为“联邦储备利率”。联邦储备利率之所以会比优惠利率还要低,并不是因为银行与银行因同行业而互惠,只不过是势必如此,否则,哪还会有银行借钱来放债?# C3 x5 P0 C- ]
联邦储备利率受公开市场所支配,每当公开市场委员会向公开市场抛售政府债券时,联邦储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联邦储备利率就会下降。优惠利率通常随联邦储备利率浮动。不过,并没有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的机构决定如何调整以及何时调整,各大银行以往通常看设在圣路易斯的西南银行(Southwest Bank)的眼色行事,最近似乎不再如此。圣路易斯早已不入美国十大城市之列,而这家西南银行即使在圣路易斯地区也只能算个小巫,威力从何而来? 据说是历史的结果。是否的确,未遑考证。不过,圣路易斯在一百年前确与纽约、芝加哥同为美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由此推想,历史根源说也许不是空穴来风。1 L6 `$ Z* Y: J- v1 x
银行放债的风险之二,是把通货膨胀率估计过低。比如,银行估计一年内的通货膨胀率为5%,从而把一年定期借贷的利率定为8%,旨在挣得3%的利息。如果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其实只有4%,那么,银行的实得利息为4%,而不是预计的3%。如果通货膨胀率为9%,那么,银行就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损1%。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很长一段时期内为负数,使人对通货膨胀的风险估计不足。结果之一,是专做房屋抵押贷款生意的储蓄借贷所(savings and loan)在70年代中期以前把30年定期定利率的房屋抵押贷款利率定得偏低,致使1,000多家储蓄借贷所在90年代破产,总共亏损额高达1,601亿美元。未免因此而造成社会危机,美国联邦政府承担了1,246亿美元的债务,成为迄今为止美国联邦政府面临的头号财政难题之一。风险的另一面是机会,储蓄借贷所吃的亏,成为商业银行大发横财的机会。商业银行在80年代以通货膨胀率将持续高涨为理由,把短期贷款的利率提高到20%左右,而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却被控制在5%一下。 Z5 E# j: F- ~5 L! N
银行放出的债务既然远远超出其现金储备,万一有为数众多的客户同时提现,银行势必难以招架,而一旦有招架不住的风声传出,又势必在客户中引起恐慌,致使本来无需提现的客户赶来提现,从而使不能兑现的谣言成为不能兑现的事实。结果是银行关门大吉,客户见财化水,不折不扣的两败俱伤。不言而喻,这是银行放债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为了避免这类灾难发生,美国的银行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这样的对策:在人迹罕到、强人出没的偏僻地点设立分行,并规定只能在这样的分行办理提现。这种馊主意居然能流行一时,委实令人难一置信。像这样的“高招”,如今自然是行不通的了。现在的办法是,叫银行联合起来成立一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为FDIC)。如果银行当真倒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担对每一帐号赔偿10万美元的责任。7 p8 ?1 h% J, C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钱从哪来? 由加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银行集体分担。这办法可以归结为“稳定人心”四个字,让人确信放在银行里的钱跑不了,凡是不需现金的人自然宁可把钱留在银行里生利。提现的人不多,银行现金周转不灵的谣言便无从而起,银行不能兑现的事实也就不会发生。值得指出的是,并无法令要求所有的银行都加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事实上,一些在邦政府注册的银行往往加入各邦的存款保险公司。虽然所谓联邦或邦的存款保险公司同为私立机构,二者并不可同日而语。前者资金雄厚,后者资金单薄,此不同之一。各大银行均为前者的成员,其成败对美国经济有举足轻重之势,联邦政府甚为关注,在必要时也不得不出面支撑。加入后者的银行皆为小银行,即使垮台,影响有限,联邦政府未必干预,邦政府即使有意支持,常常是心有馀而力不足。此不同之二。8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之时,作者曾目睹数家非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员银行面临垮台,而所在邦的存款保险公司无力替其赔偿的例子。由此可见,在把钱存入某银行之前,知道该银行是否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员事关重大。一般来说,凡加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银行都会在大门上贴有“FDIC”的商标。为慎重起见,应在开户口之前询问明白。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非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员的银行不怎么保险,何以会有人去上当? 因糊涂而上当的自不乏其人,更多的却是有意冒险,谈不上上当,因为非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员的小银行往往会提供较高的利息。
" H* T8 j% G; k' t1 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