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63|回复: 2

[柞里子] 书法杂说(尾声)(柞里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1 2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杂说(尾声)        
; e$ g5 T1 u7 J$ l( b
% r- ?+ i: G# y, W书道兴衰
! I9 }$ s& W+ G8 Q0 ^  u& Y  f' G
1 W9 V  Z& i2 F; R一切艺术都必然经历四个阶段,诗词曲画皆然,书道亦不例外。* d, w) u  s! Z) P) X2 K
( E* L* E4 j4 `1 m. m! D, }
第一阶段为内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当某艺术形式方兴之际,一切参与者的活动皆可以“摸索”两字笼罩之,“行”尚未成,实无所谓内行与外行之别,然较之后来者,则但凡当时之参与者皆可以内行目之。文人相轻,自古已然,相互诋丑在所难免。因皆为内行,故以内行笑话内行概括之。书道内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大约相当于汉魏。
6 l' z& J, h2 o3 u& N- N0 v1 W& ^; k6 u: @
第二阶段为内行笑话外行的阶段。某艺术既兴之后,规矩已成。能中规中矩者为内行,不能者为外行。方兴未艾之时,内行居多,外行居少,因而外行不免诒笑方家。书道内行笑话外行的阶段漫长,上自南北朝,下迄明清,皆可纳入这一阶段。4 w+ T" w" e2 P% m0 p

5 ?9 F5 S" F+ ]第三阶段为外行笑话内行的阶段。盛极必衰,外行渐多于内行,内行反而不免见笑外行。书道外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大约始于清末明初,终于文化大革命。) e1 x  S4 q% R- c. Q

# F  O. a3 w6 |, g" D, j: A第四阶段为外行笑话外行的阶段。衰而未亡之际,时有类似复兴而实为回光返照之像。当此之时,参与者忽然增加,活动忽然渐多,然而规矩已失,内行已绝。外行各以内行自居而笑话异于己者为外行。书道的这一阶段不幸正是当今之世。书道之亡,指日可待欤?
2 B6 [7 L3 ^1 ^% w  D
* h$ [! f9 ?1 ^/ X: f" s: r0 h7 i$ {  z: q$ o

! e" p# T8 ]' W$ i( D8 B  P书道修养0 }1 A0 Q4 A; ^+ u) O/ o/ Y; G' T
7 m1 m3 M0 R- W4 h" x4 _
或问:书道既将亡矣,何修养之谈?难道有意力挽狂澜,以复兴书道为己任欤?余曰:岂敢。且柞里子手无缚鸡之力,即使有此妄想,亦无力为之。只因少小之时曾留意于此道,未忍一旦弃之如敝履,愿诒数言以就正于同好而已。
- c, z5 o3 s& ^' ] 7 L. l2 Z7 l% V; ~0 |: A
书法既以意境为高,而其意境又属文化之范畴,书法修养亦宜从文化入手。杜甫有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某所谓的“下笔”,本指做诗而言,窃以为不妨借用来作为修养书道之诀窍。
. U  S7 S  j6 P! E读书因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读法。比如,苏东坡曾问人读《晋书》时可曾发现好亭子名。为修养书道而读书,正可用东坡此意而为之,套用陶渊明的话,就是“不求甚解”可也。9 j( H& U! W+ W7 o$ E, R+ N# @
5 ~& S1 Q- F: y. K! S' |
凡事虚实不可偏废。读书是书道修养之虚,书道修养之实则不外是习作。俗话说“三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练手生”,于是而有人以为但凡练习愈勤则愈佳。其实不尽然,如果练习之方法或方向有误,则愈勤而愈糟。窃以为正确的练习方向与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句话:# F" }1 K2 o6 O& x

  o% b4 p4 P3 e: u5 w! o          宁生勿熟* H) \+ P2 K1 @! V6 s' \! M* V
          宁拙勿巧: D! D: v8 M; ?
          临碑不临帖
2 v# X5 ?- K1 k4 _2 ]3 M          习真不习草
6 a; k/ h; ?0 Y6 f. Y$ |          运腕不运指8 P$ s% t* H* M2 {9 `* W2 g, S
' Y% D( ?6 A" i. Y* R
书法作品倘若能入神、逸、妙的品级,则无所谓生熟拙巧之别。能否臻此等品级,在天赋不在人力,人力所能及者,止于能品。趋生避熟,近拙远巧,正臻能品之要诀。
$ W7 Z+ B- g8 r
# a' Z4 h. g) m* ~熟虽不必为俗而近于俗,巧虽不必为媚而近乎媚,故宁可生拙,不可熟巧。
6 ^' l. Y! o7 B# M$ \2 U! k0 `* G
碑虽不免残破,但古意犹存。帖既经摹写,则难免失真。临碑者至不堪为生拙,临帖者则难逃熟巧。故曰临碑不临帖。
4 _3 Q  t; l' t( j! @4 n  J* a5 e- X. k
书法笔势以间架为本,真书为间架的基本表现形式,草书为间架已为成竹在胸之后的任意发挥。真书功夫到,草书自然成。故曰习真不习草。' ]$ q) T/ \. X- S+ f2 ?

; Z$ {8 n& o) _- G! `7 l3 N书法笔意以劲道为本,运指则劲道弱而浅,运腕则劲道强而深,故曰运腕不运指。
% \; i. F: E0 q% R, w2 b& G- P0 H, u$ ~/ f% @# ^! u4 Y; S7 B
要言之,“宁生勿熟,宁拙勿巧”为书道修养之纲;“临碑不临帖,习真不习草,运腕不运指”为书道修养之领。苟能循此纲领练习三年五载,虽无大成,必有小就。
发表于 2010-4-24 01: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柞老道习书的五条要诀,好像太笼统。前两条都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下才会遇到,对于初学者想熟想巧而不可得,但是绝对写不出像样的作品来。最后一句运腕不运指纯属技巧问题,不说。这三句总而言之,就是技巧是工具而不是要表现的意境本身。掌握这一点,在掌握了熟练的技巧之后,自然可以收发自如。3 K4 s* k( `6 d; T
/ t: |* f& T2 v( N+ ]5 R
临碑不临帖,这也是清朝以来尤其是晚清以来的观点。但是临碑者往往有些不好的习气,就是把碑上的残破也带了进来。这里有一个顺其自然和东施效颦的矛盾。碑帖是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习真不习草,这个主要也是对初学者。临习的时候,初学者很容易失去耐心,于是就信手乱写。要知道,初学者的耐心很重要。但是真草之不同,主要在于其连贯性和节奏性。正楷熟练者,要过渡到行草,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3: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柞老道这文,我就直接在外行里呆着算了,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