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84|回复: 2

[柞里子] 书法杂说(尾声)(柞里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1 2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杂说(尾声)        
, P8 G& A' i5 c. x
7 N' B# y/ |( v5 `4 L0 _/ ~书道兴衰8 @3 `! d& r- y

2 N8 _; x$ @5 v8 i一切艺术都必然经历四个阶段,诗词曲画皆然,书道亦不例外。
( g/ [3 S6 ]2 ~  W8 q) @9 D  t% f! Z4 o
第一阶段为内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当某艺术形式方兴之际,一切参与者的活动皆可以“摸索”两字笼罩之,“行”尚未成,实无所谓内行与外行之别,然较之后来者,则但凡当时之参与者皆可以内行目之。文人相轻,自古已然,相互诋丑在所难免。因皆为内行,故以内行笑话内行概括之。书道内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大约相当于汉魏。2 r9 V& o' p5 O, {1 u3 j
, u9 ]% z$ r9 d9 [% [4 {5 y- S
第二阶段为内行笑话外行的阶段。某艺术既兴之后,规矩已成。能中规中矩者为内行,不能者为外行。方兴未艾之时,内行居多,外行居少,因而外行不免诒笑方家。书道内行笑话外行的阶段漫长,上自南北朝,下迄明清,皆可纳入这一阶段。
" T' q# D! O/ O+ M- ^0 C
' X# f# ~/ D. w9 _& i第三阶段为外行笑话内行的阶段。盛极必衰,外行渐多于内行,内行反而不免见笑外行。书道外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大约始于清末明初,终于文化大革命。. d) G6 B1 ^& M3 _$ ?: R
/ |3 B/ Q& y; r- j$ g/ `( G. ~
第四阶段为外行笑话外行的阶段。衰而未亡之际,时有类似复兴而实为回光返照之像。当此之时,参与者忽然增加,活动忽然渐多,然而规矩已失,内行已绝。外行各以内行自居而笑话异于己者为外行。书道的这一阶段不幸正是当今之世。书道之亡,指日可待欤?
2 d) j9 o: C5 A( G- o1 u. u9 I6 Z9 x1 M. _

0 y% r7 I9 o6 v7 E% A2 L2 C/ |& B6 H' N* p( X, U0 R
书道修养
3 K2 R3 D0 _" R" h6 J
2 m0 O$ n9 k+ q9 B- e1 d或问:书道既将亡矣,何修养之谈?难道有意力挽狂澜,以复兴书道为己任欤?余曰:岂敢。且柞里子手无缚鸡之力,即使有此妄想,亦无力为之。只因少小之时曾留意于此道,未忍一旦弃之如敝履,愿诒数言以就正于同好而已。+ }. v1 _* N4 M6 ~& A

+ q) A6 D$ _7 k+ L+ R; ~. A& O书法既以意境为高,而其意境又属文化之范畴,书法修养亦宜从文化入手。杜甫有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某所谓的“下笔”,本指做诗而言,窃以为不妨借用来作为修养书道之诀窍。. F, M- M, p: J% i* k- h
读书因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读法。比如,苏东坡曾问人读《晋书》时可曾发现好亭子名。为修养书道而读书,正可用东坡此意而为之,套用陶渊明的话,就是“不求甚解”可也。
! e# ~; ]6 J% _' a8 u. q, i) R! u* f' b6 t2 B; U: p
凡事虚实不可偏废。读书是书道修养之虚,书道修养之实则不外是习作。俗话说“三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练手生”,于是而有人以为但凡练习愈勤则愈佳。其实不尽然,如果练习之方法或方向有误,则愈勤而愈糟。窃以为正确的练习方向与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句话:" X' t  q/ h8 b+ o. i# q
& q  N8 j6 C% w) k9 s5 {4 g3 d$ h( G4 j
          宁生勿熟
! I/ Y: _& B3 y          宁拙勿巧
6 P' b3 T6 a# Y, e* ^7 k9 `) f          临碑不临帖
0 W, D, b! s6 A2 Y% w          习真不习草2 P6 @5 W' X0 @8 @& K" E* Y, }  H1 x8 x
          运腕不运指9 N# _" R4 ]$ t/ E

% I3 v% }, T! z书法作品倘若能入神、逸、妙的品级,则无所谓生熟拙巧之别。能否臻此等品级,在天赋不在人力,人力所能及者,止于能品。趋生避熟,近拙远巧,正臻能品之要诀。
( A/ Z, c. ^4 z" R  G0 U
2 Z7 }4 A+ l8 {! }! Q7 n5 I% g熟虽不必为俗而近于俗,巧虽不必为媚而近乎媚,故宁可生拙,不可熟巧。8 m, i  ^& k/ B! A8 T6 b
& U- }  E& g2 ?/ K
碑虽不免残破,但古意犹存。帖既经摹写,则难免失真。临碑者至不堪为生拙,临帖者则难逃熟巧。故曰临碑不临帖。& @9 J6 p! H. k1 ^, a

% u% j6 i1 e* G5 @书法笔势以间架为本,真书为间架的基本表现形式,草书为间架已为成竹在胸之后的任意发挥。真书功夫到,草书自然成。故曰习真不习草。+ \9 _1 q0 o! P  o" c( U

* b& I+ ?( I  P5 N' X. q  R# J书法笔意以劲道为本,运指则劲道弱而浅,运腕则劲道强而深,故曰运腕不运指。/ F. W2 q" c5 o
& [8 l+ a  H9 x% A" C: O
要言之,“宁生勿熟,宁拙勿巧”为书道修养之纲;“临碑不临帖,习真不习草,运腕不运指”为书道修养之领。苟能循此纲领练习三年五载,虽无大成,必有小就。
发表于 2010-4-24 01: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柞老道习书的五条要诀,好像太笼统。前两条都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下才会遇到,对于初学者想熟想巧而不可得,但是绝对写不出像样的作品来。最后一句运腕不运指纯属技巧问题,不说。这三句总而言之,就是技巧是工具而不是要表现的意境本身。掌握这一点,在掌握了熟练的技巧之后,自然可以收发自如。# _9 q. s5 N6 p6 O, r2 n2 a

( Y2 y- s) g( ~8 s+ ~临碑不临帖,这也是清朝以来尤其是晚清以来的观点。但是临碑者往往有些不好的习气,就是把碑上的残破也带了进来。这里有一个顺其自然和东施效颦的矛盾。碑帖是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习真不习草,这个主要也是对初学者。临习的时候,初学者很容易失去耐心,于是就信手乱写。要知道,初学者的耐心很重要。但是真草之不同,主要在于其连贯性和节奏性。正楷熟练者,要过渡到行草,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3: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柞老道这文,我就直接在外行里呆着算了,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