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00|回复: 7

[欣赏] 茶与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9 13: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茶与书法
0 ~5 ~, G4 I. f' w# h! N  
1 m: L8 k  j- [  `% J       书法的发生发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沿着一条由实用到艺术的道路前进的。它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和发展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之外,还有一条从文字的道路可以探索。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一种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作为其他学科资料的一种补充。% }% B/ g. C1 T1 B' V
8 o  W( ^3 R2 j6 Y- G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叶专家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研究和发展。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如《古  汇编》中收有的约三个古玺文字,应该是先秦时的书迹,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 ^3 r. A. }2 B& m% N
6 x" |2 w7 M" Y& O' j/ g
: c) c: {* g% O6 p; Z3 `0 o$ i; r7 M. F
蔡襄《精茶贴》
! p$ v$ Y. k+ U: I" q& b% _$ X6 l8 P( \5 A. P  F4 o' z
+ `6 H1 g' v) T7 i
" D  n; H( s- N7 M
苏轼《一夜帖》
0 Y' W* B) C  s
4 C6 v6 Z" ^/ Z5 K; A% y9 m8 k
8 Q% `1 O1 x# d% g0 a5 v0 T
5 A- l: m: G- j文征明《形书游虎丘诗卷》局部
8 m' Q( I* V; A
2 Q2 B! W( y% |. U& e8 w, F  R) G/ W8 ~% M
  b3 x9 V  q) N, p" ^
文彭《草书卢仝饮茶诗卷》   $ [  y) W; J, l( \2 Q2 Q0 H

$ R2 I4 y$ ~1 q' Q7 y  a; M1 Z9 Q3 Z- \% `! P2 @! [4 w
                 % Q( M6 O, C$ K; Z* d* [- P
吴昌硕《行书对联》
, e! m" q9 [! s( P- S' e6 G
( w/ {# L# t1 K# W& I  C3 S4 U1 E
2 r2 p) ]+ c/ U! f, r) h* n8 K# Z# c& U3 o1 x5 n* _7 D2 b
毛怀《行书对联》
( n  p. N+ x( G) f6 d8 `8 X& ]+ o0 F' c. {; s

/ x: f4 a2 K% _5 u, G# W! h6 D* ^8 {( m- p* M
启功《赵州和尚茶诗》/ n, e0 q' b1 B1 i$ n  E

5 p0 F/ Y& k1 l- U+ W+ r
/ g# y) M: R1 f3 W0 V/ _
7 J4 O. k8 t, K' m6 s0 B夏衍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题字》
发表于 2010-4-25 23: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茶与书法的关系在我看来还真是有很多相同的感觉,茶的最早应该也是为了冲泡后用来解渴的,如书法最早也就是为了记事的一样都是很实在的功能。发展到后来,茶变成了品,书法也成了欣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3: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不管什么到了最后都是艺术,呵呵!再上升就是哲学了,嘿!
发表于 2010-4-25 23: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升到哲学后,便可又是一个轮回,再回归艺术从成熟至质朴所带给我们那种美的感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3: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板桥兄强啊!# q* O, q; h& N) V- n
# j1 o, ~8 I- i8 O% M6 _4 X6 l- Q3 d- t& V
有时候想想,大概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螺旋式的在前进着的!
发表于 2010-4-26 1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狸猫 于 2010-4-26 19:21 编辑 0 {  }) G7 Q6 H: o9 e9 a9 G4 {. v
2 S) N, E  [% J% U" ^
回复 1# 无墨 / p. V! _+ X. R/ f" @/ S4 B7 f
4 [7 G. s) L% Z
蔡襄和苏轼相比,我更喜欢苏轼的。9 Q* D2 _7 ?6 r7 w' F5 w% F$ ?
* Q" S8 b: l+ ?
文彭和文征明相比,我喜欢文彭的。
. v  |$ _# L' B8 J
( z6 X7 c7 T8 c/ \1 {吴昌硕和毛怀(这个我没有听说过)相比,我喜欢吴昌硕。. }2 z' \2 @, Q% p9 a; M
( V7 O/ H% ~% x# q# V3 k: B' H
老实说,启功的这幅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比较缺乏特色,比较失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4: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无墨 / Z# h" {2 f/ y  u: k7 k
6 m, N$ H; c* p) X+ e
蔡襄和苏轼相比,我更喜欢苏轼的。
* d' Y, L! p/ U1 ?* b* X, G, Y3 r7 W5 a3 p2 A
文彭和文征明相比,我喜欢文彭的。
' l3 g/ i' x: m5 v3 d! d0 w+ p' J6 D; |: v  C  R7 g; n
吴昌硕和毛怀( ...$ i  R+ ]1 ~/ e+ `& v, L
狸猫 发表于 2010-4-26 19:02
6 W5 Y1 h  M2 C4 d
3 \8 {$ z2 ]- u/ Z
说说喜欢的理由,说说失败的理由,呵呵!
发表于 2010-4-27 02: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喜欢的理由,说说失败的理由,呵呵!$ ]  o4 t3 ~' z
无墨 发表于 2010-4-26 21:54
. b+ a3 e7 C$ d
" Y/ P# G/ s. Y/ z

/ e+ t9 U" T" o0 ~! J0 `# N    嗯,我基本是把同时代的人相比了。
* E8 T7 a# e8 n( i  E* F- ]7 T% s0 ]- o  e
苏轼的书法比较厚重,甚至可以说肥厚,但是不显得臃肿,如果要我用一个形容词,那就是丰腴比较合适。其实蔡襄和苏轼都是取法于颜真卿,但是苏轼含而不露,溶化在自己的特色之中。蔡襄的作品相比之下,颜体笔法和二王笔法融合不够自然。, l' G: V1 \* L6 L0 s' r( b1 a
$ \3 f* H' ^1 _! W/ z
文彭和文徵明,一个是行书一个是草书,这样比较可能不大合适。文徵明的行书,模仿黄庭坚太像了。也是因为太像了,因此没有趟出自己的路子。文彭的草书,至少我觉得写出气势了。当然草书我也不擅长。
3 B. `3 F; U# z7 a* b1 q2 H0 r
) m. F' U& p' a吴昌硕和毛怀,我不敢说两人的名气对我的欣赏鉴别能力没有影响。如果按照宁拙勿巧的说法,显然吴更胜一筹。毛的作品可以算轻灵,尤其是对大字作品而言,但是气势上不如吴。0 r4 L3 Y8 |8 p# C
" ?& j  b' {: y. F7 o6 }, ^; P
启功的作品,也可能是受他自己的规矩束缚太深,有些放不开,甚至有些不自然。第一个字“七”,笔画少,但是作为开头的字,对整体作品是定调的。七字收笔方向是左偏上,显得很不自然。就整体连贯性而言,与第二个字的连贯性中断了。如果收笔向左下,就会自然得多。第一行最后一个“地”字,可能是笔顺与一般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左右两部分呼应似有欠缺。第二行“赵”字,最有分量的一笔,即走字旁的一捺偏软。作品左边的小字比大字好些。
2 n; c7 Y) ^2 {7 W) Z# T( w- D7 Y, L& t
当然,以启功的名气,他的作品即使有缺陷,也仍然是抢手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