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受相應 尊者羅侯羅就問佛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知道?「云何見」的「見」是體證到。怎麼樣才能夠真正體證到「我此識身」(我這個身心)跟外面境界一切相呢?「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如何才能夠真正去體證到沒有「我」、沒有「我所」,而且「我慢」也斷掉呢?這個問題問得很深,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總綱。0 f( h7 L) L0 B
佛陀就跟羅侯羅講:「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 U; k- m& F9 i0 b Q% w5 A6 u
先看【法義分享】內六根與外六塵接觸之後,生起了黏著、迎拒心,才會產生種種苦受、樂受。種種受跟隨而來的是種種想、種種行,如是「我、我所、我能、我慢」就跟隨而生。「觸滅」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而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沒有任何貪染與迎拒。讓一切境界如流水般的流過─而「我」消失了,「要」與「不要」消失了。
) T3 t ~6 N1 g% r5 q' V3 | 先區分兩方面來講,所謂的六根、六入處,在前面的課程已經講過了,就是當「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你產生了樂受,就會要貪、要抓,希望它增加,於是後續的動作,是來自於你的接觸,然後起了種種的覺受,樂的受、好的受,你就要貪、要抓。如果根、塵接觸之後產生苦,不合己意、不順己意,這時候就會起抗拒、排斥、逃避的心,更具體講就會起瞋心。因此我們生起貪、瞋這些現象,要去看到它最初微細的心態,就是來自於根、塵接觸之後,產生苦受或是樂受。所以,佛法方面,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微細的、最微細的,不是在於後面貪、瞋展現輪轉,然後又不知道,或是針對這個貪、瞋,又是在自責、責備,而是要去看到更微細的,然後慢慢在最微細的接觸當下,能夠六根清淨的接觸,「三輪體空」的觸。
, _9 u7 e0 p" {0 ~- n 種種受,應了笛卡兒所講的「我思故我在」,「思」再更深入一層,就是來自於「受」,它有一個路程。我們這些動作,包括貪、瞋、痴,都是屬於「行」。當你要罵人、要打人、要瞋恨、生氣,都是屬於「行」,要知道它背後是這樣下來、下來、下來的,在你要起貪、起瞋之前,你要去看到前面的念頭,就是笛卡兒所講「我思故我在」,那個「思」、念頭方面要去看到。在你還沒有打人、罵人之前,要去看到你內心裡面的念頭,已經在醞釀。如果真正能夠看得到,後面這個「行」,就會有所變化;如果你看不到,就隨著這個「行」在衝動。# j9 t7 B3 d6 c4 E& c
當你看到你心裡面的那個念頭,微細的部份你去看到、再繼續去看到,原來與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落入在苦受、樂受裡面。在「受」裡面,遇到樂受,你就起了洋洋得意的念頭,於是我慢就會繼續增長,或是繼續在抓取、繼續在追求。如果你接觸之後,遇到是苦受,你那個念頭起的就是不可意的思惟,接下來就是起瞋、抗拒。所以,佛陀是要我們去看到根本原因在哪裡,微細的徵兆就要能夠看得出來。當你能夠看到這些,要去了解怎麼樣不繼續在貪、瞋、痴裡面輪轉,因為我們每一次都是在做貪、瞋、痴的奴隸,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面對境界之後,總是「後知後覺」的成為境界奴隸,於是常常在那裡後悔,覺得我修行修到這麼久,但是遇到境界的時候,總是沒辦法處理,都是隨著貪、瞋,隨著境界輪轉。' _! I! e7 f9 l
所以,現在你要去看到根本原因,當你在根、塵接觸的當下,就要保持明覺。如果你能夠去看到「觸」的這些,才能夠在觸的當下,「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觸滅、受也滅,所謂「觸滅」,如果光是從文字上面去了解,就會認為「我們修行人,就不可看、不可以聽,在吃東西的時候,也不可以去品嚐到味道,如果品嚐味道,就變成又落入欲貪;不可以看東西,一定要看眼前的幾公尺,然後外面的都不可以看……」當然,這是修行的一個過程也可以,你也要去經歷過。但是真正的「觸滅」,不是眼睛不可以去看,耳朵不可以去聽,舌頭不可以去嚐……,不是這樣,那是沒有真正了解「觸滅」的深義,只要你是活的眾生,你的「六根」與外面的「六塵」不可能不接觸,一定要接觸的,也必然會接觸的。只是眾生、一般沒有修行的人,當你根、塵接觸,你不知道在打結,你看不到,於是就隨順著這樣一直下去,因為這裡的心、境轉變很快,就成為境界的奴隸了。
8 l L' v d9 v+ W: c( @0 \ { 修行者、一個解脫者,因為他是具有很敏銳的心、明淨的心,當他在「觸」的當下,就保持「三輪體空」的觸,不迎、不拒,因此所謂「觸滅」,就是「三輪體空」的觸,不迎不拒,不是說不去看。如果能夠保持一種「三輪體空」,叫做「空觸」,一切境界來了,我一樣就是以「空觸」,不是不知道,不是說沒有看到或是沒有聽到,我一樣有觸到、有聽到,但是你都不抓,不迎不拒、不迎不拒、不迎不拒。2 {, }2 z% g( k* C* j
如果你有去迎,一定是落入「樂受」,後面才有抓取的迎,那個迎、抓的心才會出來;如果有抗拒的心,是因為當你接觸之後,落入苦受,然後產生一種瞋,產生抗拒,就是落入境界的奴隸。所謂「觸滅」,就是「空」的一種觸,「三輪體空」的觸。【法義分享】「觸滅」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而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沒有任何貪染與迎拒。當你有貪染迎拒,這時候你的心是被境界牽走,你的心已經是離開當下。你的心要靜下來體會,你起迎拒、起貪瞋,這時候你的心都被過去已經發生過的境界,吸引去了、牽引去了,你的心是成為過去境界的奴隸。所謂迎拒貪瞋,一個解脫者就是保持「空觸」,溶入每一個當下,他就是不迎不拒、不貪不瞋,他就活在每個當下、不抓。
/ i' t, k& s0 b& @! s- Q* X (第二節)「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而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不管是苦受、樂受或是不苦不樂受,最重要就是你要去看到它都是無常生滅變化,為什麼「樂受」也會導致苦呢?因為當你遇到樂受時,你都會要抓啊!你會怕它流失,這個抓裡面就會有用力,當你在怕它流失的當下,你的內心都有在恐懼、有在懼怕啊!所謂「有得、也會有失」。8 o. ^, n/ k* G) _) V3 o2 }
有一段故事,本來有一個專門在幫富有人家擦皮鞋的皮鞋匠,雖然他是做皮鞋匠,但是工作得很快樂、很高興,後來一位富翁覺得:奇怪!我這麼有錢,卻都不快樂、不高興,你一個擦皮鞋的,竟然這麼快樂!他一方面也會起瞋、起嫉妒。別人就告訴他:你送一大筆錢給他,就不一樣了。結果他真的送一大筆錢給皮鞋匠,從此這位擦皮鞋的,就開始擔心這一筆錢要放到哪裡,怎麼樣保存它,怎麼樣避免被偷、被盜……。的確,你是得到了一大筆錢,但是也失去了你的快樂;你是賺到了很多錢,但是也失去了你的生命,你得到了很多的名、利,但是你也很可能失去了你的純樸,失去了你的純真,就是有得有失。
3 r1 w3 F6 W- D T, a% }( n( U 所以,樂受一樣要去看到苦的一面,去看到一件事情的「味」,也要去看到它的「患」;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當你在順境的時候,要去看到接著而來的逆境;當你在位子爬得很高的時候,要去看到、要去想到,如果有一天當你摔下的時候,一樣都要看到正、反面。面對一樣事情,不管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要能夠去看到它的正、反面,它的無常生滅變化,就是「正見」。再來,如果在受方面,有更深一層實際禪修體驗,因為你的覺性,「受」的一種開發會更敏銳,你就更容易覺察到。所以,後面講的內容會越來越深入而微細,如果你有實際禪修的基礎,你的覺性、你的覺受會更敏銳,後面這些就越能夠體會到。* L! q6 e7 O$ G0 C f7 ?
(第三節)「觀於樂受,為斷樂受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痴使故」為了斷除貪、瞋、痴,因此才需要修行,你這個貪往上一層去追溯,就是來自於因為你有樂受,你覺得這裡面有很多值得你抓的,但是你只是去看到它的「味」,沒有去看到它的「患」,因此你只是單方面一廂情願的看,沒有去看到負面的,這樣就會導致貪,其他的、以此類推。如果你是苦受,就會產生瞋,有時候你會認為自己現在都沒有什麼苦受,也沒有什麼樂受,覺得自己現在好像是解脫者,但是要知道有可能你是落入「不苦不樂受」的一種愚痴、無明狀態。
' u8 W7 r/ H& \. b 所以,要去看到貪、瞋、痴的前行,苦、樂、不苦不樂,又要從這裡再去看到,都是來自於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產生的種種心理變化。「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痴使已斷、已知,是名比丘斷除愛欲縛、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你如果能夠從各種觸受裡面去看到,然後就能夠斷除貪、瞋、痴,也就是十個結,它會因為你有回來微細而深入的反觀,於是它會斷除得很快,這樣你就很快能夠解脫自在,真正的解脫、真正要成佛,這些你是必經的過程,重點也都是在這方面。所以,不要把解脫、修行方面,想得又高、又玄,然後不切實際。
& ^ l( M! M6 H* f8 ?: [1 | (第四節)「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凡夫跟聖人有何差別?一般眾生,沒有聞、思、修、證的人,與經過實際實修實證--聞、思、修、證,而有所體會、有證果的人,有怎麼樣的不同呢?「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身觸」就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然後產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當種種逆境現前時,「憂愁稱怨,怨天尤人,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一般眾生在無明遮障情況之下,看不到苦的原因,然後無形中造了很多的苦因,種下很多的苦因而不知道,等到苦果展現時,或是等到逆境現前時,又是非常的痛苦,或是一直想要逃跑,或是很恐慌,啼哭號呼或是怨天尤人,覺得老天怎麼對我這麼不公平,老天怎麼這樣在虐待我,這時候他的身體方面已經是很痛苦了,加上他又不斷的怨天尤人,不斷在起瞋心,等於又落入心更苦。
: \5 U! ~* o+ M 當逆境現前的時候,已經是第一支箭射過來了。再來,當你的內心又再抗拒「無常法印」,不接受緣起而生的現象,在抗拒已經發生的事實,這時候你會身苦、心也苦,等於被兩支箭射到,就是身、心都痛苦,這就是一般眾生。一個有修有證的解脫者,或是有證果的人,他是怎麼樣呢?「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痛苦」這是被兩支箭射到,非常的痛苦!「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苦受之後,就會產生瞋,樂受就產生貪,眾生就是不斷在那裡貪啊、瞋啊、貪啊、瞋啊!但是都看不到原因來自於哪裡。4 w' H" u4 `' n! o, v! w9 A
為什麼聞思很重要?當你在聞思之後,在歷緣對境就要去看到那個貪、瞋,以及背後的原因。當在背後要產生苦因時,這時候你就有看到,這樣就不會去種下苦因,當然苦果也就會減少。所以,修行這方面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很重要必須要下工夫、下手的地方。「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當你起貪、起瞋,你就被貪、瞋,更深一點就是被貪、瞋引起,你被貪、瞋前面的境界所繫縛,你的心成為境界的奴隸,像人家罵你、批評你、毀謗你,你的耳根一觸到這些不可意聲音時,就在那裡起瞋,因為你的內心很不舒服,你的內心很不爽,然後就會一直把對方懷恨在心。
! W6 s# `/ e O 當你懷恨在心,結果怎麼樣呢?你的心會快樂嗎?你的心會開嗎?你的心是被人家攻擊批評的境界牽走了,把你束縛住了,「為恚使所使」的「使」,就是被那幾句話像牛鼻穿鼻孔,把你牽著走。人家講你幾句壞話,就讓你在那裡痛苦;講你幾句好話,就讓你在那裡洋洋得意。所以,我們耳根常常就是被一些聲音,幾句「聲塵」的聲音,就把我們變成像牛一樣的穿著鼻孔,牽引向東、你就跑向東,把你拉到向西、你就跑向西。眼根是一樣,其他的六根也都是一樣,要去看到我們的六根,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被境界牽著走而不知道。如果有回來照見到這些,你就會扭轉、就不一樣。
1 B3 _& K% c1 m$ j5 G 「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要去看到苦、樂受的生成原因,以及它的背後,在你落入這些苦、樂受之前,要去看到苦、樂受,貪、瞋是這裡的「行」,你在起貪瞋之前,前面一定是經過這些苦受、樂受,你要再更深一層去看到最初那個「觸」,這樣才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而不知。所以,你以為很多的苦受,是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老天對我不公平,老天在虐待我,不是這樣的。都是我們去抓來、不了解原因,「於此二受,若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就是無明、無明遮障。「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這是癡,是無明遮障。有時候「不苦不樂受」,包括說麻痺也是,麻痺了!也是不苦不樂受。所以,有的人會認為說「我現在好像也沒有苦受啊!也沒有樂受啊!我現在好像是解脫者啊!我沒有苦啊!」也許是內心的麻痺沒有照見到。* \3 z& L: o3 _9 p1 w( j
「為樂受所繫而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恚就是瞋,貪、瞋就是行的果,我們眾生就是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然後就是一直在迎拒,無法解脫自在。所以,我們就是要去看到根本原因。「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注意這兩行跟前面對比。為什麼應該修行?修行有什麼好處?都在告訴我們在滾滾紅塵、娑婆世界、世間裡面,你會遇到很多的逆境、很多的波折,你怎麼樣在大風大浪之中,仍然能夠保持很樂觀、很開朗、很積極的人生,一定要有修行,否則大風大浪一來,就把你的船翻掉了。
( a0 k3 v4 K, E 所以,一個真正有聞思、有實修、有修有證的人,當他「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因為這些是無常變化,並不是說有修行的人,他的身體就不會生病,就不會有意外災害,而是一般來講,他會比較減少、比較少。一個有修行、有正知正見正念的人,他開車會保持正知明覺,身、心也會柔軟,意外車禍就會大幅減少,就是減少很多的災害、災禍。不是說有修行的人開車,就一定都不會出事情,本身意外災害的因素可以減少,但是很多錯綜複雜的因緣,就算你不去撞人,有可能人家也會來撞你。因此,並不是說有修行之後,所有的意外災害都不會有,而是他會大幅減少。4 [2 G( i/ `7 e2 w: q+ s' A) Y% b
縱使說有產生的時候,他也不會去怨天尤人,他會接受。已經發生的,就全然接受,如果你不接受,只會苦上加苦。如果一個人有修有證之後,當他遇到逆境、不如意之境,遇到大風大浪,這時候他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不會心亂發狂,他還是以冷靜的心、以平等的心,來面對當下的境界。如果你沒有修行的工夫、沒有定力,你是沒辦法的,不可能做到啊!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聞思、也要有修?
% c+ V9 j4 V& K( T7 T5 M& }+ m6 R 我以前一路廿幾年,求道、覓道、修道這樣上來,到1997-1999幾年更是專心,都是以修行為主,把修行都擺在第一順位,雖然有在上班,事實上上班的時候,也不會敷衍上班方面該做的,一樣我們要認真負責去做,但是其他的時間,外緣方面就很少,然後都是以修行方面為主,不斷聞、思、修,到1999年底,身體出現很大的狀況,這與兩年期間幾乎進入很用功的專修、欠缺運動方面都有關係,加上為求解脫的一種壓力,覺得說要不達目的絕不終止,都是用生命去找、去修,於是到後來身體出了很大的狀況,詳細的細節部份,以後有因緣再講。其實在1994年一月、二月,身體問題已經愈來愈明顯了,到1999年8月,發現情況越來越嚴重,後來發現說必須要放下,如果我再不放下,如果勉強這樣的因緣下去,可能半年之後、頂多一年,我就會在這個世間消失。
7 W5 _3 I- f l$ s, z$ h 當時就是很痛苦的一個掙扎,覺得需要給自己有空間,要放下萬緣。就在這種很痛苦掙扎的過程,剛好遇到九二一大地震,帶來很多很多的啟示,以後再分享。後來真的就是把以前所放不下的,都放下啊!真正很多的體會,放不下的這些,以前嘴巴說要放下、放下萬緣,都是放下你所能放的,問題是你所不能放的,還是再怎麼放,你都還是放不下。有的是看不到,有的是放不下。但是經過那一場大地震之後,很多的情形就不一樣了,結果受到大地震的啟示,後來我放下萬緣,也放下了種種的法門,不修行了!真的不修行,我就是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讓我好好跟大自然相處,把身體調好之後再說。) r* h: G4 J9 {8 r. _4 ]% |9 h
當時真的放下萬緣,不去怨天尤人,就接受我當下身體的情況,接受我現在的因緣,因為我知道從九二一大地震放下的半年,是我未來的生死階段,後來想說不要勉強這樣下去,我要放下、什麼都放下,只是做返璞歸真,調理、調養,其他的以後再說。本來還在1997年以前,體力都很好,1993-1996那幾年,常常都在打網球,一直在網球場上奔跑,都是兩三個小時,一個早上二千西西的水在喝,常常滿頭大汗,體力都很好。但是到後來就是很快的一直變化下去,後來我就覺得要接受當下的因緣,不去怨天尤人,反正目前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全然的接受、放下一切。結果就在很多的因緣湊巧情況之下,有意插花花不花,無心插柳柳成蔭,身體方面竟然在全然不抓的情況之下,全然放!大死一番之後,身體也逐漸好轉、、好轉,就這樣我今天才能夠有因緣在這裡跟大家見面。2 d) t* f0 F2 \+ K7 `/ j4 W3 Y5 V0 Z' Q
都是用生命去修、去找尋解脫之道,至於說要更詳細的情況,以後我們有因緣再講。當我到後來就是接受第一支箭,接受現在這些情況,全然不抓,以重新歸零的心、全然嶄新的心,開始面對每一天,心理上有很多的體會、突破,身體上也一直逐漸的在好轉,經過一年的調理調養,才漸漸恢復起來,所以才沒有「掛掉」,如果說以浴火鳳凰來形容,也可以這樣講。當你遇到「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不會去心亂發狂,因為我知道就算再去責怪,再去哀聲怨氣,你只會苦上加苦。
; {( x/ O2 n7 @! O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這是「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一般眾生是身苦、心也苦,後面這裡他是身苦,但是心不苦,這是非常重要的,有修行、沒修行的區別就在這裡。一個修行開悟證果的人,他的解脫、證果、檢驗,不是光在禪修中,真正要檢驗是在歷緣對境中。「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一個解脫者、一個有證果的人,並不是「六根」與「六塵」不接觸,而是在接觸之後,他保持一種「三輪體空」的觸,一種「空觸」,後面這些就沒有繼續再下來,他一樣可以有樂受、不貪啊!如果當下境界現前時有樂受,他一樣溶入樂受,就像說現在大家一起來聚餐,你這時候很誠心誠意的煮一些菜,一樣我吃到這些美味的飯菜,我也會知道那是很美味,但是在我心裡面沒有貪著之心。我若吃到你把味精當作鹽放下去,放雙次的鹽巴,結果吃起來很鹹,我也不會起瞋。
- L* H/ Y- [/ K/ U& C8 I 你一樣有覺知,若都沒有覺知,就像死人了。所以,他一樣有感覺、有覺受,但是他就是在每一個觸的當下,一樣有這些,但是他不會去迎、不會去拒,「於苦觸受不生瞋恚」當一個解脫者的腳被釘子刺到,會痛嗎?也是一樣會痛,不是說佛陀不會受傷,一樣他的腳被刺到也是會痛的,當你看觸到的痛、苦受,一樣會產生,但是他不會怨天尤人,他會對當下這些,該怎麼去處理,已經被刺到了,就面對當下,怎麼樣去處理、就去處理。「於彼二使,集、滅、昧、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使不使」「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都是全然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b& j& Y8 I& D$ g! e$ ]6 r8 }0 t
全然的活在每一個當下,遇到同樣的境界,凡夫與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反應有何不同呢?一是身受苦、心也受苦,痛苦、啼哭號呼,心生狂亂、怨天尤人,一個是身受苦,但心不受苦,所以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啼哭號呼、心亂發狂。但是他不會啼哭號呼、不會心亂發狂,不是用強忍的。如果你是用強忍的,這裡面在展現什麼?有的江湖人士要表現氣魄,都會展現我是、我能,那不是用忍的,是來自於了解、了悟,而且體證到無常法印,也體證到緣起,然後接受現在的緣生現象,接受無常所產生的現象。
( ~0 I) D3 [2 |' O1 b* T% ` e, F 全然的接受,都已經發生了,你不接受,就只會苦上加苦。但是,那個境界也不是說你刻意去找來折磨自己,那是自找苦吃,又不一樣。如果你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好!我就睡在一張荊棘床、釘床上面,然後這樣吃苦,這樣就可以了苦?就可以出離苦海?那是自找苦受啊!所以,這個苦方面,不是自己找來的,而是因為無常、緣生的現象,而導致的這些,我就全然接受。遇到同樣的境界,凡夫與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所作出的反應,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值得我們去探討。
4 g3 x* ]5 } _( ~+ Y6 ^% u& U 【幻燈片】0 e& P0 c. P {; g" E0 V
這是蟾蜍,你不要以為說牠是牠、我是我,要知道裡面的主角,牠是代表你在做,所以你你要溶入這裡面,你就是像牠這樣,就比較容易去體會到深義,你要去溶入裡面,不是說看牠是牠、我是我,你要溶入、溶為一體。這個蟾蜍牠一出生,再來就是不斷一直開始吃啊!吃啊!吃、吃到比較大之後,再來就是結婚生子,然後就是這樣一直吃、吃。但是有一天呢?被吃啊!這就是被吃,當然有的是這樣的死,有的是其他方式的死,但是一樣都是落入被吃啦!不是這種方式死,就是其他方式死。這是螞蟻,這是另外一隻,當牠死掉之後,你看又是成為螞蟻的食物,我們要去看到吃、吃、吃到後來就是被吃,只是遲早的事情。
# g3 {& { d7 K+ k% M5 m 只要你沒有解脫,沒有超越六道輪迴,就是在食物鏈裡面,一直吃、吃、、吃,吃到最後就是被吃,不管你多高尚,也是一樣。這是蜥蜴,牠在咬一隻小昆蟲,吃啊!吃啊!活著一天都是找食物吃、吃、吃,到後來就是這樣,又是被吃啊!被吃啊!四腳朝天啊!而且牠會告訴你:我兩手都空啊!另外這又是被壓過之後,然後這個蛋都跑出來,肚破腸流啊!他們都是天使,在告訴我們法,一個是「無常法印」,第二個是「食物鏈」,都在告訴我們法。
* ~# E' A1 j( a2 Z( b 這是土撥鼠,牠是在田裡面一直撥,就是一直撥一直吃,一直吃、一直吃,吃到最後還是一樣,我兩手都空空啊!撥得很疲累啊!四腳朝天啊!躺著、躺下來休息了,四腳朝天、兩手空空啊!掛了!這些魚,大家都在搶著吃,從這裡我們要去體會,社會一般現象就是「味」方面越多的,「味」就是好處,好處越多,就越多人要爭。所以,世間的道路,是很多眾生會跟你爭,你要選立法委員也是一樣,要選縣長也是一樣,選總統也是一樣,很多人會跟你爭,在這個爭的過程,又有很多人會跟你抹黑,很多人就是爭啊!爭啊!
4 E" e' Z( A$ v4 r8 f* i 但是「出世間法」就不一樣,「出世間法」沒有人跟你搶,沒有人跟你爭,大家是同參道友,會相輔相成。世間法,若要說得難聽一點,當利害衝突的時候,彼此都會各有心機,因為粥少僧多,於是大家就會去搶,但是「出世間法」就不一樣,出世間法的路是越走越寬廣越大,沒有名額限制,因此不會跟你爭,而是大家彼此相輔相成,這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相異之處。你看大家在爭啊!吃啊!這是天鵝,也過來跟著大家搶著吃,「你怎麼可以過來跟我們搶著吃?」眼睛瞪著大大的,但是有一天也一定是被吃,這就在掙扎啊!
8 q1 y& J" A5 A! } 如果你沒有了悟食物鏈,就在那裡吃、吃……,吃到最後就是被吃。這是蟲,台灣話「菜蟲吃菜、菜下死」菜蟲一直在吃菜、就是在吃,一直吃、吃……,牠只看到「味」,但是沒看到農人會噴灑農藥,於是牠又死在菜堆上面。如果你沒去看到食物鏈,就是一直在吃、吃,到最後就是被吃。沒有看到食物鏈,你就是這樣張著血口大盆,然後眾生、尤其人類四種食,都是一樣一直要在吃、吃、吃,都是這樣不斷要在增長、增長、增長,要去看到,你才會從滾滾紅塵裡面,有一個比較高度、深度的視野,才不會跟一般眾生在同流合污,然後一直吃、、吃,吃到最後就是被吃,這就是食物鏈。所以,我們要去把食物鏈的連結找尋出來,再來要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才不致於在食物鏈裡面。這就是修行上面非常重要的關鍵,因此修行有非常崇高的意義存在。
4 ^2 T" F) ^& u 再來我們要去看到那個黑洞,前面是介紹一般的吃跟被吃,我們現在來看人生命的黑洞,因為要更具體一點,去看到無常、無常火,它在背後都隨時準備要吃掉你的,所謂黑白無常就是那個意思,他隨時準備要逮捕你,就是無常法印。如果沒有真正去透視無常,你是一直在跑給無常追,這一句話很深,要去體會。一般眾生怕苦、怕老、怕病、怕死亡,都是一直在閃躲給無常追,我們現在要進一步的了解無常,現在你要知道什麼是無常?知道什麼是死亡?什麼是黑洞?這樣才能夠從中超越出來。
: u; V* }9 l; s. G 這是天文方面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的黑洞,黑洞雖然小小的,但是它的引力卻是非常大,可以把整個星球都吞噬進來,可以把整個太陽系都吞噬進來,黑洞把整個的星球、整個的銀河系,也可以把你吞進來,這就是黑洞的厲害。美國太空科學家,從哈伯太空望遠鏡裡面,發現宇宙超大黑洞,事實上現在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家他們現在,都慢慢再去求證這方面的,現在已經有相當的一種證據,可以體悟到、體證到黑洞的存在。我們現在要看生活週遭的這些黑洞,你不要逃啊!不要怕啊!好好去參悟無常,怎麼樣才能夠斷無常火?一定要深深的去透視無常、了悟無常,你要斷除生死輪迴,一定要清楚了悟生死大事啊!如果你是駝鳥心態在逃避,?對沒辦法超越、沒辦法脫離的,所以我們就是要回來如實正觀、如實深觀。. @6 Y. s/ x$ L' ~
現在帶領大家進入黑洞裡面來看看,這是「黑洞」,不要想說外太空的黑洞跟我們沒關係,對不起啊!這個黑洞無影無蹤,身邊這些處處都存在著黑洞,而且它還會跟你講:總有一天等到你啊!看你怎麼逃、看你逃到哪裡?!你逃到美國,美國一樣有啊!你逃到他方世界去,他方世界一樣有啊!從不欠缺的啦!所以,不管經濟再怎麼不景氣,這個行業也不會不景氣啦!所以,?的要去好好回來面對、不要去逃避,逃避?對沒辦法解決事情。你看這些老兄,這裡面都是實際的屍體,在台北市立殯儀館裡面拍到的,他們都在告訴我們,縱使你有再大的能耐、再大的才華、再高的天才,都沒辦法超越無常法印,都沒辦法超越黑洞的引力。
# | f6 V- X/ T* c' `# ^7 p! } 只要你的「自我」不死,只要還有我是、我能、我慢,你都沒辦法超越,只要你「有」、有很多的東西,有很多的才華,有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都沒辦法超越。這裡面有一位老兄,他進入到黑洞,被黑洞吃進去,這些親友來看,如果沒有學法、沒有見法,你也看不到法。如果你會體會,要去深入去思惟,這位老兄也是以身作則,在告訴你什麼是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無我法印,他都是以身作則在示現。所以,他一樣是天使在告訴你法,我們要好好深度去看。這是金斗甕、裝骨灰的,你不要以為這是小小的,黑洞好像看起來很小,黑洞小小的,雖然是小小的,但是它的引力卻是非常大,它的容量卻是非常非常大,它可以容下你所有的,你認為所有的江山,所有的財產、所有的一切,一個就夠了,它都可以把你裝得下。
7 V4 x8 ?6 v' b% b 我們再進去看一下黑洞裡面的情況,這是我的一位親戚要撿骨頭,我連續幾個拍下來,讓大家進去黑洞裡面看,這位老兄進入黑洞之後,他變化的情況是怎麼樣,讓我們逐步的進入、逐步的深入來看,這是黑洞裡面。黑洞裡面,棺材蓋本來是到這裡,但是因為久了之後,塌陷下去,你不要以為說不敢看、這個不好、不要去看,如果你逃避,你這個生死大關是沒辦法超越的,所以要進去看、要去了解,這都是實相,都是我們的真實面目。現在棺材蓋翻開之後,骨頭一塊一塊的出來,一個原本英俊瀟灑的人,也曾經是商場上叱铒風雲的人,到後來還是被黑洞吸進去,黑洞裡面的情況就是這樣。- `4 a5 S( t/ }* g! x6 E9 {
縱使你聰明如愛因斯坦,一樣逃不過黑洞的吸引力,這就是實相,讓你看看黑洞的厲害,它可以把你所有的這些,慢慢的消化消化、吞噬掉,所有你所抓的那些,全部都在這裡,全部就在這裡,你的國土江山、你的妻兒子女,只要你認為是我的,全部的「我」跟「我所」,都聚集在這裡,你也許說:奇怪!我的太太、我的小孩呢?怎麼沒有在這裡?我的江山呢?我的國土呢?我的那些金銀財寶,怎麼沒在這裡?你要去體會到說,原來那些我、我的、我的,都只是我們腦海中一廂情願的一個泡影,你一個念頭的抓取,叫做夢幻世界。你認為是你的、你的、你的,但是本來是「無我」,哪來這麼多我的?!所以,這個都會血淋淋的告訴你,你的所有的、全部的我的,都會在裡面消失啊!你抓的越多,只是束縛的越多而已,因此要慢慢去體會那個我、我的、我的……,都只是我們在抓、抓、抓。
1 ~* ^$ e4 {- i, \) H7 y: m9 c 你能夠看開、看深透這些,就能夠放、放、放,當你能夠放,才會不斷的超脫出來,你越快樂、越自在,你家裡的太太、小孩子,或是親戚朋友,他們也會因為你的超越、你的提升,他們也得到快樂。如果你對他們的抓取越深,他們的苦也就越多,因此任何東西都無法脫離黑洞的引力。任何東西,你認為有啦!你認為我是、我能、我慢,你有很多的東西,有很多的這些我的、我的,到最後都無法脫離黑洞的引力,只有什麼可以超越黑洞的引力?只有空啊!只有「空」可以超越黑洞的引力。這個空,你不要想得很玄;這個空,就是修行解脫要體證的世界,慢慢的你要先了解這些無常、無我法印,然後慢慢去體證到「空」,這樣你就不會怕空、不會怕無常,要慢慢去體會。" c9 `7 h Q8 G% Q. }9 T5 |
如果你不是空,所有所抓的這些,到最後都是荒塚一堆草沒了,古今將相今何在啊!荒塚一堆草沒了。看這些不是說學佛就變成好像消極悲觀,絕不是這樣啊!而是如實觀,你要看到「味」,也要看到「患」,中道「離」的力量才會出來。這就是被無常所吞噬掉,這是新航的空難,一堆一堆的都是焦屍,就是被無常吞噬掉。這是華航空難,也是被無常吞噬掉,那一次就是央行總裁徐遠東,也在這裡掛了,不是說你身為央行總裁,對國家很重要,你是國家的棟樑,這個空難、無常要抓,只能夠抓其他的小百姓,大官不可以抓,不是這樣啊!一視同仁。所以,我們要去體會無常法印。6 R! ]; C; D% c# l: d' P5 q
怎麼樣去斷無常火?對無常法印要有很清楚的了解,就像你要馴服一匹野馬,必須要去了解牠,到後來跟牠溶為一體。這也是一樣被無常火所吞噬掉,這是九二一大地震的實況。這是王儲槍殺自己的父母親,就是世間的「意思食」在爭奪、起衝突,父母親有父母親的意思,你是我的兒子,你就應該要這樣做,我是國王、我是皇后,我「權」大「力」大啊!你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但是當兒子的,有當兒子想要走的路,我這樣好像你們的一個傀儡,所以彼此都有苦,父母親的「意思食」要吃,但是吃不到,他們也苦啊!兒子想施展他的「意思食」,施展不了啊!所以也有苦啊!那種苦一直醞釀、醞釀,累積到最後,就形成這樣的一個悲劇。所以,要去看到我們內心的苦,或是帶給對方家人的這些苦,這裡面是不是有「意思食」在衝突?有沒有「識食」在衝突?去看到這些、然後把它解開來,就是修行上面很實用、、很實際的。權高位大的國王,世間的榮華富貴、權力啊!名利啊!金銀財寶都有,哪知道說意思食的衝突,竟然全部都死掉了。
8 ?) U+ w6 A# G! e 所以,要去看到世間的悲苦,世間眾生就是在食物鏈裡面吃跟被吃,所謂食物鏈裡面,不光是嘴巴的吃而已,要去看到意思食在吃,還有識食的吃,大家對這方面要越看越深,要有智慧眼。真正要有智慧眼,你要聞、思、修,把你的智慧眼打開,對世間的事情實相,你要看得越深入,看得越寬、越廣、越大,味、患、離、寂、滅、味、患、離這些,正面、反面要能夠看得到,這就是修行方面的重要,讓你看得有深度、看得很透徹。當你有聞、思、修,你的視野、視線的深度會加強,你的心胸也都會擴大,你的視野會提高,於是能夠從一個比較高的地方,來看待這滾滾紅塵。
" u, O; R6 Q, ?8 J! B. a) d 走在這裡的眾生,跟站在比較高處的眾生,他們所看的視野不相同,我們修行就是要不斷的提升,大家要隨時歸零,不要被「自我」的意識束縛住了,隨時歸零、虛心的學習,虛心去求證,把我們的心胸不斷開展、開展,讓我們的視野不斷加強、加廣,讓我們的智慧不斷的提升,到後來就可以像佛陀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悟世間的實相,了悟世間的真理,然後以「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以平等之心、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眾生。如果你有智慧,你在跟世間、眾生相處,你快樂、我也快樂,大家可以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殘殺,這就是修行。
6 o2 Q- ^5 P9 y2 O, D6 J 一般釣魚的人,用東西給魚吃,背後怎麼樣?我用東西給你吃,背後我是要釣你,是有條件的、有所求的。如果你是有條件、有所求的,去做很多事情,去對這個世間、對眾生,背後就會產生苦;如果你能夠以無條件、無所求的一種心來做,你可以自己快樂,眾生也快樂啊!你是這樣善待世間、善待眾生,你不是拿著釣桿、拿著釣?,在等著牠們,不是這樣。所以,我們也要不斷去學習無條件、無所求的善待一切眾生。能夠慢慢去透視四種食,慢慢去了悟「三法印」,然後就對世間的實相,可以很深度去看到,不管這個世界,人家形容怎麼樣的五濁惡世或是怎麼樣,都沒關係啦!它一樣都可以成就你開出美麗的花?,所以不要厭離了世間種種,認為這個世界不好,想要逃到他方世界去,我才可以修行、才可以見法,錯了!佛法,它就在當下、眼前,處處都在展現,只要靜下來,就可以看到這「無上甚深微妙法」。6 o- H9 L4 @3 v6 ?! J0 s
所以,你在滾滾紅塵裡面,一樣就是有這些,出淤泥而不染,在淤泥中,可以長出漂亮的蓮花。你在滾滾紅塵之中,會有一種超越、超然的胸襟,一樣會去做事情,一樣去盡心盡力做你該做的事情,隨順著緣起去做你該做的事情,你不會偷工減料、不會怠惰,你的人生會很樂觀、很積極,但是會有一種超然的心胸在面對滾滾紅塵,因為你知道方向、知道目標。如果慢慢修行之後,你的內心會很悠閒、很快樂,如果慢慢修行到相當高的境界,當你解脫自在,你內心、你外表,一樣是很快樂啊!你能夠返璞歸真,快樂自在啊!, L2 _' H. P4 a' S+ j5 J+ c2 K
到後來你的內心就是這樣很快樂的,當你了悟這些實相,然後又能夠在塵不染塵,同流但不合污,到後來就是返璞歸真,快樂、解脫自在啊!跟一切眾生相處、和平共存。+ y& @) n- \1 c( E2 U
第十二章 受相應(part2)
" h* J; @1 T( f/ R* z (第五節)「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知諸行無常,皆是變易法;故說受悉苦,正覺之所知。於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悉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佛陀就很明白告訴我們,一切行無常,一切諸行變易法,所以說諸所有受是苦。; I& k% m9 y3 w& c5 \# F8 K
(第六節)「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阿難就問佛陀:「云何,世尊!以一切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 V5 L. L1 }3 ^& X 「云何漸次諸行止息?」只是把前面「寂滅」,改成「止息」,其他的經文內容都一樣,佛陀跟我們歸納出,什麼叫做一切行無常?「行」代表什麼意思?這裡所講的「行」,一切諸行,就是現象界的一切。所謂「諸行」,因為現象界的一切都在動,都一直在變、在動,就是諸行,因為它都一直在變、在動,佛陀就歸納整個萬事萬物的實相,為一句「諸行無常」,一切現象界都在變、都在動,包括我們五蘊的身心,還有六根、六塵、還有六界,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要去看到一切都在變、都在動,這不是幻想、不是想像,而是事實存在,只是我們心太粗,而覺察不到而已。/ @6 B8 n6 L- Q" c3 o
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它就一直在流動變化、變化、變化。「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這裡就大有學問,為什麼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變易法?歸結出來就是「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為什麼?因為在抓常,不錯!最主要這裡所講的,從無常、還有變易,後面會跳出來,「說諸所有受都是苦」,為什麼所有受都是苦呢?眾生在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就會有各種的感受,各種的感受產生之後,就會產生有你的「要」、你的「不要」,對於你所要的、就是順境,你所不要的、就是逆境。當你遇到順境的時候,就會貪、就會抓,然後又怕失去,或是怕得不到。如果你遇到逆境,就會起瞋,就會抗拒、會排斥,而且你會怕它來,或是來了之後,又怕逆境不走。' R0 P5 w C6 P+ m8 Q- q
這是重要的一個心行過程,要清楚知道從無常、苦,從無常變異之後,為什麼所有受都是苦?因為一般眾生是這樣,當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你不是三輪體空的觸,不是單純的接觸而已。當你觸了之後,就很習性的跟著境界在轉,遇到順境,這是你「要」的境界,你就貪啊!抓啊!然後順境呢?你希望它趕快來啊!你怕得不到啊!或是得到之後,又怕失去啊!如果你是遇到的境界是逆境,這是你所不要的,於是內心就會起瞋、會抗拒,這時候你怕逆境、怕它來啊!在擔心、你怕它來,來了之後、又怕它不走,於是我們的一顆心,就被這個境界,順境、逆境一直牽著走,心都成為境界的奴隸,這樣你就不能夠自在。& |1 c$ q" o' U6 F ?
所以,佛陀說諸受都是苦。因為一切都一直無常在變化、變化,你不了解這個實相,就有你很多的設限,你的「要」、你的「不要」,偏偏境界有很多是你所不要的。雖然境界有很多是你所要的,但是它又一樣會一直無常的變化、變化、變化,所以你得到,也會擔心它失去;得不到,你也一直要追,一直要求、一直要抓。逆境也是一樣,我們的心就是成為境界的奴隸,於是佛陀就歸納出來,「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那個受就是裡面有我們的貪、瞋,有我們的情感的、情緒的一種溶入裡面。- P% g- D$ r3 {5 T3 x1 n; M
佛陀又繼續講:「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前面是講無常、講變易,後面又繼續在講「一切諸行」,所有現象界呢?「漸次寂滅」除了代表無常,一直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以外,「漸次寂滅」與「漸次止息」都在宣說涅槃寂靜的法印,更深的一句話就是一切來自於「空」,然後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台,然後又回歸到「空」。所以,任何你所抓,如果那個「自我」不死,你想抓、抓,抓到最後你又發現一場夢一場空,因為你只是在抓那個泡影,你沒有活在當下,沒有活在緣生緣滅的當下,你的生命不是真正的活著,都是在抓那些泡影。$ b, { L' Y6 K1 l) P3 `
所以,佛陀也是一樣,一直在告訴我們,所有的行,它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除非你能夠全然的放開,你的生命才能夠真正生龍活虎的活在當下、活在現在。「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是一個修行的心歷路程,這是實相方面,因為一切來自於空,一切回歸到空,很深!以後我們會再講,現在大家要先看到,能夠「先知世俗諦」,因為「空」方面,是屬於第一義諦,以後我們會再談。
6 _4 w% s5 W, [* n- V4 Z. J 「云何,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呢?」阿難就繼續問佛陀:你說諸行漸次寂滅,到底深義是什麼呢?佛陀就告訴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這裡就比較深了,後面這一段是四禪九定,這裡稍微簡單講過,後面講述四禪八定時,我們會再介紹。所謂「初禪正受時」,就是當你進入初禪的時候,「言語寂滅」有兩個意思,比較淺的說法,就是你要離開世間的欲界,因為進入初禪,它是已經進入色界,初禪到四禪是屬於色界。$ H6 I7 O `9 }1 Z5 t4 t* e0 i! x
初禪到四禪是屬於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於無色界,你要進入初禪,是要離開欲界,才能進入初禪,也就是你要放下很多世間的種種抓取、名利欲望,然後單純下來。就像我們前幾天去禪修,你要放下種種,然後透過一些方法,才能夠進入初禪,再來繼續二禪、三禪,因為你在欲界的時候,平常我們講話也多,頭腦裡面也很多的喋喋不休。當大家有去禪修,就知道這樣靜下來,你坐下來、想要靜的時候,你腦海裡面怎麼樣?雜念很多,一直在那裡喋喋不休,就是腦海裡面的語言。如果你的雜念還很多,表示你都還沒進入初禪。你要進入初禪,這時候言語寂滅,也就是種種的妄念雜念,沒有了!你的心是很單純的安住在方法上面,用出入息法,你就很單純的安住在呼吸的生滅上面。
' y, L0 I" m" M) w 頭腦裡面的那些雜念妄想,沒有了!叫做「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這裡是講覺觀,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一心,叫做初禪五支,亦即要進入初禪的五個條件,尋、伺、喜、樂、一心。尋、伺,有時候翻譯作覺、觀,尋、伺就是找一個理想的目標、找一個所緣,然後專心在那上面用功。如果我們以「出入息」為所緣,就是在呼吸上面找到一個固定的點,過程都是屬於尋、伺的階段,然後你在上面繼續用功、深入下去,你全身懂得放鬆的要領,很快就能夠有喜受、樂受產生。你專心一意的繼續用功,就會有「一心」,一心一意的在上面用功。所以,「尋、伺、喜、樂、一心」具足,叫做進入初禪。+ c( _3 c9 T+ b1 ]
尋、伺有時候又翻譯作覺、觀,這兩種有不一樣的地方,比較容易落入世間的禪定。尋、伺比較容易落入世間的禪定,包括說一種專注,你一直專注在一點上面,也是一種尋、伺,但是屬於世間的禪定。真正出世間法的禪定,是有覺、有觀的,當下就是「止觀雙運」有覺、有觀,這裡是用尋、伺,就是用覺、觀來代替。所以,當你進入二禪的時候,「進入二禪」就是尋、伺放下了,記得!如果初禪的五支經歷過之後,再來二禪、三禪、四禪,就容易進入了,因為這是由粗到細,當你越入深定的時候,你發現太粗糙的這些,就會很自然放下。所以,當你放下尋伺的時候,進入只有喜、樂、一心,就是進入二禪,叫做覺、觀。同樣的一個所緣,如果是在呼吸方面,同樣以出入息為所緣,繼續安住下去。
: y2 d# u& ]. p S. m$ {! f% T 就好像心猿意馬的這一頭牛,有人說他要拉這一頭牛,拉得很辛苦,因為這一頭牛是心猿意馬,已經奔跑習慣了,你要拉得很費力啊!所以常常不能夠安住在人中這裡,或是不能安住在丹田這裡,常常跑掉,你都要常常要拉回來,必須要不斷的尋、伺。當你慢慢的安止下來,慢慢的熟練之後,這一頭牛已經漸漸被降伏、安定下來,這時候你也不用刻意再去拉,很自然安住在當下出入息的生滅上面,這時候你不用再去尋、再去找了,那一頭牛乖乖的在那裡,我們就可以放下尋、伺,叫做「覺觀寂滅」。覺觀寂滅就是尋、伺放下。) P& ~ A7 f* R/ N& q8 i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再來喜禪支也放下,就剩下「樂」跟「一心」,就是三禪;如果前面的喜、樂、一心,就是二禪;前面這五支都有,叫做初禪;再來包括「喜」也放下,剩下「樂」跟「一心」,就是進入三禪,繼續用功。後面有的說法,就是「樂」也都放下,叫做進入四禪。但是,「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這裡講的是出入息寂滅,有的人光看文字,會以為說進入初禪之後,就都沒有呼吸了,不是這樣啦!當你進入四禪,呼吸是很緩慢、很微細,但是不能說沒有,只是說它相當慢、相當微細,似有似無、若有若存這樣。所謂「寂滅」,也就是在出入息方面,已經很微細的意思,不是說完全沒有,只要你的生命還存在著,呼吸就一定會有,只是有時候你是用丹田方面的,包括說你如果進入比較深定,你全身的毛細孔都會張開,它全然放鬆,全身的毛細孔,也可以進行部分的呼吸、氣體的交換。這時候從肺部方面的呼吸量,就可以更少,你不能說這時候我們根本都不需要空氣,都沒有呼吸,不是這樣,而只是說它是很微弱,很不明顯這樣而已。只要你有很深刻的這些覺察力,一樣可以覺察到會有。( a& g9 M5 h4 g; i7 t" Q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如果光從文字上面去了解,都很不容易了解此深義;如果你沒有實修過,不太容易了解到它所講的深義。所謂「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就是剛才所講的「空入處就是空無邊處定」是第五定,你要進入第五定時,是不是要放下色界的所緣?我們依出入息,叫做依風界,地、水、火、風這些都是屬於色界,找一個色界的所緣進入的定,叫做入色界的禪定。現在你再把依色界所緣的對象要放下,你才能進入「無色界」。所以,五定、空無邊處開始,就不以出入息為所緣,已經放下色界這些了。所以,你要放下欲界,才能進入色界;放下色界,才能進入無色界。這時候進入五定時,就以「空無邊處」為所緣了,「空無邊處定」是第五定。
" K: o0 e( I7 `* u, f. u% R' {1 l 再來,「識無邊處」是屬於第六定,「識入處正受時」就是「識無邊處定」,這時候「空入處想寂滅」「空無邊處定」是第五定,「識無邊處定」是第六定,「無所有」是第七定,「非想非非想」是第八定,「受想滅」就是「滅定盡」,也可以稱第九定。因為這是屬於三界,就是介紹三界,或許你想說我現在可能不需要懂那麼多,或是可能用不到……,事實上如果你真正要出三界、要解脫自在,這三界都要經歷過,你都要經過、你要了解。
K: ~$ p* ^* _' ?- ]' } 所謂「空無邊處定」,就是以「空無邊」為所緣,這時候他放下,因為是第五定了,所以他放下前面的色界,叫做「色想寂滅」。再來,你進入下面一個定,前面這個所緣要放下。如果你入到「識無邊處定」,「空無邊處」就要放下,才能入「識無邊處」;「識無邊處定」放下,才能夠進入「無所有處定」;「無所有」放下之後,才能夠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第八定的這個定也放下,才能夠進入「想受滅」,也就是「滅盡定」,具體內容以後我們再講,大家先了解這裡所講的意思。+ r3 r# @2 h- V
「識入處正受時」當你入第六定的時候,前面的「空無邊處定」必須要放下,「寂滅」就是放下的意思,也就是「空無邊處定」消失,才能夠進入「識無邊處定」。當「識無邊處定」消失,你才能夠進入「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定」消失,你才能夠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m* U7 b) h4 G" e2 `1 C6 y* l9 c
【法義分享】「一切諸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有的修行人把無常與苦劃上等號,認為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所以這世間一切都是「苦」,這是用邏輯的頭腦去思維推論的結果。有很多人就是這樣認定,認為說一切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所以無常就是苦,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這世間就是苦海,所以這娑婆世界就是五濁惡世,就是苦海啊!我們要去找到一個沒有苦的地方……。
/ c. I0 L/ a& g X( |1 }! l3 n 看你往哪裡找?認為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所以這世間一切都是苦,這是用邏輯的頭腦去思維推論的結果。「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永恆不變的三法印,法印、真理一定是中性的,也就是超越任何時空的。但是,我們以前常常會講到說「無常、苦、無我」是三法印,後面還會有一個說明,一個是苦海中的三法印,一個是解脫者的三法印,下一節我們會講到。「無常、苦、無我」是宇宙永恆不變的三法印,但是苦呢?不是永恆的法印,如果苦是永恆的真理,就沒有解脫的可能。我以前也是被這些三法印,搞得這樣迷迷糊糊,人家說這世間就是一切都無常啊!一切都是苦啊!無常故苦啊!苦故無我啊!後來才發現原來不是這一回事。
0 V8 l O& q- _ u* E* I 「苦」來自於「貪愛、聚集」。佛陀就講說:一切行是無常,一切行變易法,說諸所有受是苦。無常要跳到苦,裡面是有觸受,你是觸受之後,起了貪、染,起了貪、瞋,才是苦。所以,「苦」來自於「貪愛、聚集」,苦來自於觸受後,產生了貪、瞋的迎拒心,而根本原因來自於愚痴、無明,也就是不明瞭大自然的法則,導致與無常法則在抗爭。「苦」來自於「背道而馳」,有「自我」、就有苦。事實上,這裡的法義滿深的,大家慢慢去體會,所有苦的存在,是來自於「背道而馳」,不明瞭大自然的法則,只要你有「自我」就有苦,為什麼呢?因為你會有很多的「要」跟「不要」,只要你有「自我」,內心裡面就有設限,你很多的「要」跟「不要」。
% S+ U. j2 O+ H! q2 |$ f9 T; Y 當你遇到境界的時候,就在「要」跟「不要」之間,在二元對立的選擇,就二元對立的劃分,都是很習慣性的一觸,就是落入在「要」跟「不要」,然後在順、逆境裡面,在二元對立裡面,這就是眾生啊!
' Y4 `/ l) t% e5 K7 k _/ ] 所謂「未到地定」,講說初禪五支,如果要算說正式進入初禪,這五個條件要有,如果這五個條件沒有具足,叫做「未到地定」,你條件還沒有具足,是有些禪定,但是還不算正式進入初禪,因為你的條件還不具足。「剎那定」,只是心的一個暫時寧靜下來,這樣而已,都還很不穩,只是有時候靜一下,然後沒多久,那隻牛又跑走了;只是偶爾靜一下,那隻牛又跑走,叫做「剎那定」。你說在「未到地定」的時候,就可以止觀,是不錯!如果有具備「未到地定」,是可以做止觀,但是你一份的定力,有一份觀察的深淺度;一份的穩定性,有一份觀察的深度,因此「未到地定」一樣可以觀,但是最理想的「觀」是初禪的「觀」,初禪的止觀雙運,你要能夠一心,要能夠整個這些都有。
1 A7 n- @0 G+ B) a! m5 G4 k4 u; d& o0 [ 所以,最理想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這樣的止觀雙運,它可以開智慧。如果你光是初禪這些,沒有經歷過四禪八定,什麼叫做色界?什麼叫做無色界?你不知道。你修行修到最後,會卡在無色界,你不知道,因為這個涵義很深,而且陷阱也很深,又是無影無蹤啊!無色啊!若心不夠微細。你是看不到的。這一次禪修的第二天晚上,就有協助大家去看到「自我」的影子,「自我」的本尊,就是要協助你去看到無色界,躲藏在無色界裡面的「自我」。如果你沒有進入這些,深層那個「自我」,很厲害啊!它是來無影去無蹤,那是無色界,你看不到啊!所以,當這些你有經歷過之後,深層的「自我」,「自我」的本尊,才會無所遁形。因為不管你再怎麼厲害,都是在三界裡面。都要看到一開始在起心動念,一開始在作怪了,因為意念是屬於無色界,所以我們還要深入才能夠看到,前面這裡是可以修,沒錯!但是還不夠。/ o/ J r) ^, M: H$ h
「諸行漸次寂滅」是歸納出一切現象界的生起,都是無常變異而趨向寂滅,這一句話滿重要。欲界是如此,四禪八定的色界、無色界,也是如此,「滅盡定」也是有入有出,也是無常變異,終歸止息、寂滅。四禪八定要有經歷過,但是縱然你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第九定,這些都是透過有為法而進入。一定要經由「有為法」,你要認真修行,才有可能進去,如果沒有修行,不認真、用功修行,沒辦法進入四禪八定。再來,不只是現象界、色界的這些,它是生滅變化、無常,包括你入禪定、初禪、二禪、四禪、八定這些,包括進入「受想滅盡定」,都是你的「有為法」而進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要經歷過四禪八定,然後又了悟「自我」所創造出來的三界,都是無常生滅變化,你要看到它的「味」,入禪定裡面很殊勝、很好,沒有苦啊!但是你要知道它的「患」,最後你才能夠離,才能夠出三界。
# }$ g$ }3 p* G- l7 o- [ 所謂「無所有」,你若沒有正確聞思基礎,這樣撞、撞、撞,撞進去「無所有」,你會嚇一跳跑出來,因為你好像覺得什麼都沒有、都空掉了,以後講四禪八定時再講好了。 q6 B+ f3 N* j, |
佛陀講所有受都是苦,所有受就是進入四禪八定,也都是受、各種的感受,當你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有禪定裡面的覺受,五定到八定也是一樣,都是透過你的修行之後,進入覺受裡面,但是它也都是「有為法」,都是有入有出、有生有滅,你不可能永遠處在那一種情況。廣欽老和尚,他的禪定再怎麼高,還是會出定,不管你入定多久,還是一樣會出定,除非你是解脫者,不然縱使你入深定,只是認為我進入一個沒有苦的世界,沒有煩惱,有一句話形容叫做「石頭壓草」,你以為入深定,包括說入滅盡定,以為就是入涅槃寂靜,以為就是入涅槃界,都是「石頭壓草」,而且它是有進有出有入、有生有滅。
1 N( S; a8 {; A5 M% x 當然這個比較深,以後我們講述四禪八定的時候再深入解析,這裡佛陀要讓我們知道,三界不管你在哪一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一樣,你一執著什麼,你一貪愛什麼,那麼你的苦就會有。【法義分享】任何境界,包括四禪九定,只要你有貪愛、執著,只要你有迎有拒,「苦」就不會消失。你再認為「禪悅為食」,禪定多麼殊勝,就像這一次禪修的時候,也有人跟我講,他什麼時候他坐到很好,覺得很舒服,但是後來怎麼都無法進去?他覺得:奇怪!他覺得身心又繃緊,因為當你嚐到一些甜味之後,就會在那裡我要,然後就在那裡等待,就在那裡怕得不到,由於你的等待,你的害怕得失的心,就又繃緊。+ d' q% ^' [% O: w3 [# y
所以,三界都是無常生滅變化,但是如果我們認為修行不用修四禪八定,什麼叫做色界?什麼叫無色界?你不知道,怎麼出三界?!以後有因緣,大家要慢慢再繼續深入。
4 g: u [! [5 W3 t (第七節)「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世間不解,故而共諍論、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若於此我所說種種受義,如實解知者,不起諍論、共相違反,起、未起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因為佛陀是過來人,很清楚告訴你們,很多人沒有進入實修,就是沒辦法理解到。你用你的頭腦,透過語言文字,又會被語言、文字障礙住,用你了解的角度來理解,但是你扭曲了,或是你誤解了,你都不知道。所以佛陀就講說:因為世間不解啊!一般眾生沒辦法了解,「而故而共諍論」包括現在的禪修、禪定方面,很多的說法都是各有一套,很多的界定,包括帶修行方面的,很多都引導你在禪定裡面,怎麼樣去下工夫,因此這方面會有起很多的諍論。
1 M. }% Y5 t6 q% s9 ~- m 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不入四禪八定,你不知道什麼叫色界、無色界?但是當你一入四禪八定裡面,又被禪定、境界所迷惑住了,本來是被欲界迷住,本來是在欲界打滾;修行之後,結果不知道,被色界與無色界又迷惑住了。當你穩定下來,就進入初禪了,但是我們是偏重在有覺有觀,就是覺、觀、喜……,有喜、樂、一心,不會說還要費力,還要去拉那頭牛,如果是一種「世間定」,你只是專注在一種,會選擇你要的一個框框範圍,如果你所不要的衝進來,不是嚇一跳,不然就起瞋。- K2 H2 f! M4 d" u( }
是讓你慢慢看到那個本尊的影子,但是真正本尊的展現,他的厲害處,都要在歷緣對境。當你在禪修環境,貪、瞋、痴的展現,還不會很明顯;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貪、瞋、痴、我是、我能、我慢、我要、我不要……,都是在境界。所以,修行要有靜、有動,要有專心禪修的時候,也要有入滾滾紅塵去洗鍊。' ^. d7 N/ E% h4 o) e5 Z/ t0 @
「有二受--欲受、離欲受。云何欲受?」欲受就是欲界,然後你要離開,欲受就是在欲界打滾,一般眾生是在欲界打滾,欲界裡面的種種覺受,你要離欲受,要離開欲界的貪婪喜愛,才能夠進入色界、無色界的意思。所以,初禪就是你要離開欲界,這樣才能夠進入初禪的欲界。「云何離欲受?」也就是離欲界,「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離欲界,離開惡、不善法,應該要頓點一個分開,要離開欲界,還有惡、不善法。「有覺有觀」經典裡面一樣都會提到「有覺有觀」,如果以出入息為所緣,一個吸氣是生、呼氣是滅,你慢慢的去體會那個生、滅,就是有覺有觀。不是說落入你不是用生滅去引導它,不是用你的作意去引導它,而是你看到現象界,覺察到、觀察到現象界的生起,看到現象界的「滅」,然後體悟到生起來了。
9 j( ~5 n7 V* e: m) W' R# R ,生、滅、吸、呼……,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引導它,因為那是屬於自主神經系統的,但是大家在禪修,一下子就胸悶、又煩,呼吸不順暢,為什麼會胸悶?因為「自我」又去干擾,在單純的環境讓你禪修,「自我」它就沒事做了,又要來干擾它,它會不甘寂寞,又要來干擾自主神經的運作,告訴你說只要客觀如實的觀察就好,偏偏那個「自我」就是不甘寂寞,叫你在那裡看戲就好,你不要,就是一定要干涉,硬是要插一腳。但是,你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你不知道「自我」到哪裡,就是要顯現我是、我能,呼吸想要引導它,我要去干涉它,就是要讓你慢慢去看,你要經歷過,才知道什麼叫做有為法?什麼叫做無為法?4 V' p1 R+ d! i- P8 r. T# }( G2 I" s0 K
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禪八定到九定,都有「自我」,但是你要慢慢去看到,「自我」的影子要找出來,要看到那個影子,最後才能夠看到本尊。
8 X: u- ^6 W; V 「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沙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名為至樂』此所不應。所以者何?應當語言:『此非世尊所說受樂數,世尊說受樂數者,如說』優陀夷!有四種樂。何等為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這裡含意又很深,一般如果只看經典,你也無法了解,光是看文字方面,沒辦法了解它的深義。如果有外道的人來跟……,這佛陀就跟一些弟子講,如果有外道人來跟你們講,你們老師、你們這個佛門,都只是說要入滅盡定,「想受滅」就是入滅盡定,你們老師只是告訴你們說入滅盡定,才是叫做入涅槃寂靜,才叫做最高的快樂,才叫做入涅槃寂靜,才叫做解脫……。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他們誤解,「此所不應」不應該這樣的,因為那種論斷是錯誤的。
! T: t, S' t) Q6 y 「所以者何?應當語言」佛陀就告訴弟子們,如果有人來諍辯,你們可以跟他們講:我們世尊所講的,最高的快樂解脫,不是這樣的,不是說入滅盡定,才是最高的快樂。講更具體一點,不是入滅盡定就代表解脫。曾經也有人問:奇怪!修行是不是後來都會變得很嚴肅、很苦、很拘謹啊?不會的,那是因為不了解。事實上,修行就是為了離苦得樂,但是修行人、解脫者的樂,跟一般眾生欲界裡面的這些樂,是不一樣的,解脫者的樂是怎麼樣呢?「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一般眾生是在欲界裡面越抓越多,他越覺得快樂,但是一個有智慧者的人,他看到你那個抓、你以為樂,但是背後呢?隱藏的是苦啊!有智慧的人,他是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不會這樣去抓,因此他的樂跟世間抓取的樂,不一樣!看起來好像有點背道而馳,就像老子講「為學日增,為道日損」,一般眾生、世間法,他是越抓,覺得說我越抓越多、我越快樂;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你在抓、你在要、你在貪,你的心都沒辦法寂靜,你的心都在牽掛,你是在苦中作樂。
0 B) p8 E+ T+ Z3 G/ J 所以,解脫者的樂,他是了悟這些實相之後,超越二元對立,叫做「離欲樂」,離開世間的這些貪婪抓取。「離欲樂、遠離樂」離開世間這些顛倒夢想的抓取。「寂滅樂」含意都很深,因為這四種樂講的是解脫者的境界,「菩提樂」就是你有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不被世間的這些境界牽著鼻子走,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修行到後來,他是很快樂的解脫自在。你要解脫自在,必須要了悟這些實相,然後超越二元對立。有的人認為內心寧靜或是入滅盡定,就是入涅槃寂靜,但是事實上,內心的寧靜或是入滅盡定,與實相界的涅槃寂靜是兩回事,這裡算是很深的地方,我們暫時了解就好,以後我們會慢慢去體證到,因為前者是屬於有為法,有修、有證,是由個人精進修行而契入,有入有出、有生有滅,就是我們剛才前面經文所講的四禪八定這些,包括四禪九定這些,「諸所有受都是苦」……。; x9 t% V& C/ O1 z+ ~
一方面,因為這些都是有入有出、有生有滅,包括滅盡定也都是一樣,如果你不了解它是生滅,你一進入到禪定境界方面,體會到這是很不錯的境界,又會想常常要有這樣的境界,結果應了一句話「欲速則不達」,你越想抓、越想得,越是得不到啊!就是苦就會產生,或是說你進入了之後,又希望它不要退失,都是在「要」跟「不要」裡面抓。真正的涅槃寂靜是指宇宙本體空的實相特徵,是屬於無為法,不生不滅,法爾如斯、本來如此,與任何個人的精進修行無關。記得!要記住這一句話,只有「無為」才能契入,包括說我們的修行,要保持一個客觀如實的覺察,已經在協助大家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無為?但是你一開始很難掌握到、很難體會到。! {; m/ R1 G% j1 e4 C
告訴你無為,你還是很認真的要去做無為;告訴你放鬆,你是很用力的要去放鬆。我告訴你要放鬆,於是就很認真、很用力的要放鬆,但是你如果沒有實修過、沒有經歷過,你不知道,你無法體會到。於是有的人會有點失望、有點氣餒,來告訴我說:奇怪!我怎麼越來越悶、越來越緊、越酸痛?我說:這好現象啊!這是一個過程,這是很正常,表示你有在做。因為你真正有在做、有體驗過,才會知道放鬆,就像說學開車,你看人家會開車的,好像很輕鬆嘛!談笑用兵,很輕鬆!當你到教練場去學開車的時候,教練就告訴你:要放鬆喔!放鬆喔!但是你一上車,坐到車上,你就是很緊啊!很緊啊!如果教練又罵你,告訴你要放鬆,你又不放鬆,又抓那麼緊,罵你真笨!如果說你又挫折,結果就怎麼樣呢?你又不敢開,又怕失敗、又怕挫折,這樣就沒辦法超越,你還是要經歷過笨手笨腳分解進行的過程,慢慢的、慢慢的,不怕挫折、不怕失敗,這樣你才能夠真的到後來就是很自然,駕輕就熟。因此這一次禪修,如果有的人認為自己好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都沒有關係、都很正常,只要你有精進用功,工夫不會白費!這一次的失敗,就會累積你下一次成功的經驗。+ l' G; F( H6 l' \
所以,佛陀才說:想受滅的滅盡定的樂,與寂滅樂、菩提樂是不同的。真正的寂滅樂,真正的涅槃寂靜,並不是說要進入滅盡定,才叫做入涅槃寂靜,滅盡定還只是「自我」所創造出來的一個境界,那是很寧靜、是不錯,很寂靜、是不錯,但是還不是真正的涅槃寂靜,就像你覺得這個世間很吵,外面的聲音很吵,於是做一個隔音室,自己躲入隔音室,你說:現在好安靜啊!這世間好寧靜,都沒有雜音,真的嗎?佛陀才講:不是想受滅,才是最高的樂,這些都比較深,大家先了解。# x9 P. v, d5 o/ ` [. g6 W
像這一次在禪修的過程,有一位學員身心很柔軟、情況滿好,他也算是老參,在聞思方面都很認真、很踏實,在課程進度裡面怎麼講,他就很認真去做,當後來講到越深的這些,他都有依著去做,到最後結束之後,因為我有講到比較深的部份,他就私下又問我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這樣?我覺得他是很認真、很用功,他有看到要點出更深的地方,於是我有跟他講說:不錯!本來我是想說這方面很深,你要慢慢去看,他希望我講更具體一點,這樣可以避免自己在無意中,又落入那個框框裡面而不知道。因為他很用功、很認真,又很進入情況,因此身心柔軟,我就再跟他講,更進一步讓他去體會,因為裡面很深的地方,它有很重大的分岔路,他就可以知道要怎麼樣去把那個分岔點清楚看到,然後又可以避開。
" P# A7 l# S/ B$ e6 ]* a; q (第八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佛陀做一個總整理,幫助大家把重點記下來,由一、二、三、四……,到後面的七、八、九、十,如果你想要依,重點你要記到什麼?「一切眾生由食而存」,「二就是名色」、三就是「三受」,四就是「四食」,五……這樣一直下去,你想到一個數目,就要想到它的重點,這樣的意思,但是重點不是在這裡,重點是說「於此十法」呢?你要「正觀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本經是很多重點的集中,要一一去了解、一一去消化,若能正觀其無常變異,就能漸漸趨向解脫自在。
$ |( H( v1 @4 k$ K- B 重點是在於當你面對這十種法,你要正觀無常、觀察變易,你要了悟無常法印。我們是講了重點,其他那些你要具體去了解,因為這些一到十是涵蓋著整個身心內外、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界,包括整個三界都是,重點是不管你從任何的角度,不管你從任何的時空,都能夠去看到無常法印,無常的真理實相,一切都是在變異、變異。中國的《易經》,含意也很深,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在變異、變異、變異,《易經》的「易」含意有三種,含意很深,你要看到它所要啟示的深義,重點就是要去貫徹無常法印,無論你到哪裡,都要能夠去深觀到無常法印。( z; w7 [' x. V6 r& U
大家都是很認真,有的是空著肚子來聽課,不錯!真的要有這一種精神,要有求法之心,玄奘大師的那一種為法而粉身碎骨、在所不惜,那一種魄力、那一種決心,如果你能夠有這一種決心、魄力,成功就很快!中鼎提供這樣的地方讓我們來上課,大家可以聽聞,但是今天是你們在這邊,然後我過來這邊上,以後如果大家繼續再深入,也許有一天我在哪裡,如果你是真正為解脫而來,就沒有距離了!你真正為解脫而來,我們是超越時空的,不論我在哪裡,只要我能夠幫得上你忙,我都會毫無保留的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