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85|回复: 0

[阿含解脫道次第] 阿含解脫道次第 第九章 六入處 -- (空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18: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章 六入處                  
' `$ a0 m- e) p, y" \! @
  「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何謂「正知正見」?很多人、很多宗教師都認為他們的宗派、他們的見解,才是正知正見,問題是什麼叫做「正知正見」?各家各派的說法都不一樣,而且像我前一段期間也看到一本書,因為他們覺得很疑惑,問我這個人的看法見解怎麼樣,當時我稍微看一下,也沒有評論什麼,後來前一個月又再有因緣的情況下,拿到他相關的一本書,關於所謂「正見」的定義,結果我一看,就覺得真的就是「順我則是,逆我則非」。藏鏡人是說「順我則生,逆我則亡」,我們一般眾生是「順我則是,逆我則非」,很多所謂的「正見」,都是站在「我的」立場、「我的」看法、「我」的認同,就叫做「正見」。
- _8 i" R2 ?  Q2 \9 b8 w
5 n! O* ?; _8 |1 |8 S
  當你符合「我」的看法的,就是對的;你認同「我」的、支持「我」的,你就是對的;如果你批評我、譭謗我、不贊同我,你就是錯的、就是邪見。一般的正見方面,如果落入「我相」裡面,就是這樣在詮釋。但是當事人都不知道、不承認,如果他知道、會承認,就不會樹立一個「我」這樣的認定叫做「正見」。所以,因為這方面看太多了,覺得各家各派的說法,他們的正見都有各自一套,我們還是要回到佛陀是怎麼樣定義正見,參考佛陀定義的正見之後,我們再去求真求證,不是說佛陀怎麼講,我們就怎麼信,不是這樣!而是佛陀跟我們講這樣,佛陀認為這樣叫做正見,再來就是希望大家去求真求證,只要還沒有經過求真求證的,你就要保留。

0 k, ?+ f5 Z' G- f  A9 |# }! P6 x. b. j1 {3 f
  佛陀是怎麼樣定義「正見」呢?「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五蘊、五陰或是五蘊都一樣,五陰、六入處、六界,有時候「五陰」也常常以一個「色蘊」來代表,「六入處」常常以一個「眼根」來代表,「六界」常常以一個「地界」方面來代表。所以,不管是用什麼來代表,事實上就是只要一個字就代表其他全部,這裡也是一樣用「眼根」來代表,事實上它是代表眼、耳、鼻、舌、身、意。當然,五陰、六界都是一樣。「六入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外面的「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我們身體的身、心,叫做「六內入處」,「六塵」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外入處」。
4 k/ u% U6 n3 h* o/ u$ l

* z3 l  A1 }+ ^/ a4 x* @, f" _
  內面是講我們的身心,每一個人都是透過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這些器官,跟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然後才產生「六識」--眼識、耳識,「六識」的產生,因為在根、塵接觸的當下,很難保持客觀如實的覺知,很難保持說「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很難!在接觸的當下,都會加入你的覺受,然後又會配合一種「順我則是,逆我則非」,合你口胃的,你就貪、就抓取、就聚集;不合你意的,你就排斥、瞋恨、攻擊、逃避,這就是「識」、「六識」。當你接觸、有覺受之後,然後就去分別好不好,好的、你就要,不好的、你就排斥。因此,「六識」一樣就是隨著你的根、塵接觸,然後產生「六識」,一樣都是不斷的變化,你的「眼根」不斷在變化,「耳根」也是不斷在變化,「鼻根」一樣,你本身的身心,它是每一個剎那都是在變化。
2 g/ T1 _1 e6 m( j( h* K! J7 B  X

9 ]6 f) m2 E0 Y& W% P
  外面的「六塵」也是一樣,地、水、火、風、空、識,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不斷地在變化。剛才上課到現在,你們「耳根」所觸的聲塵,有沒有在流動?十五分鐘前的聲音跟現在的聲音,雖然同樣有聲音,但是十五分鐘前的聲音,跟現在的聲音,它已經是早就都是不相同了,如果你的「耳根」沒有跟「聲塵」同步,就聽不到我講話的內容,因此你的耳根也是在生滅變化,你才能夠同步,也就是你要放空,如果你胡思亂想,去想一些今天下午的事情,你的耳根、你的意根,跑到其他地方去了,這時候你就心不在焉,你的「耳根」沒有同步跟「聲塵」配合,就聽不到我講話的聲音。所以,我現在的聲音,它是不斷的在剎那一直在生生滅滅,每一句、每一字,它都是即生即滅、即生即滅。當我講出之後,它就消失了;講出之後、就消失了,現在再講的,又是當下的聲音,你耳根能夠聽到的聲音,只有當下、只有現在。

4 Z9 E/ E0 Q) ~! s* X9 K6 A: C, A& e$ s4 |% k
  其他的,如果你不是現在在聽的,你只是回憶、聯想而已,就像今天下課之後回去,你在想今天我講的是怎麼樣的,當你再回想一些,已經不是當下的聲音了,是你的「意根」去抓。所以,一定是你的耳根要跟著同步在脈動,才能夠聽到當下的聲音,其他的眼根、色塵……都是一樣,都是以此類推。當你了解這些重點之後,後面這些就容易瞭解。外面的色塵,它都是不斷地在流動變化,你的身、心也是一樣,不斷地在流動變化,變化的頻率要跟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流動的頻率要一致,你才能夠聽到現在的聲音,你的眼根也是要留在這個當下,跟色塵同步在脈動,這樣你才能夠清楚看到當下的實相。
8 A3 U! V: A* z
7 Y3 V, `! ]- D( N. O% V
  所以,真正要能夠見法,你必須要活在當下,《阿含經》都有提到,什麼叫做「現法般涅槃」,現在要見法、現世就解脫?因為法、聲音,只有現在才知道,整個山河大地、整個世間的一切的存在,也都只有現在,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只有現在存在而已。因此真正要見法,就只有在現在;你要解脫、要成就,也都只有這一生這一世,現世、現在。
, ]% E) d. F9 Y% l5 l$ |; A3 r+ X' h
3 h% }5 W* x$ b1 c/ [2 L. w3 |
  「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眼根也是地、水、火、風組合而成,我們的眼根,它是地、水、火、風組合而成,因此它每一個剎那都不斷地在新陳代謝,我們的眼根、眼球裡面,這些血液是不是每分每秒都是不斷地在變化?,它的營養供給、氧氣供給、水分供給、血液供給,都是每分每秒不斷地在變化。所以,同樣都是這個眼球,它是每分每秒都在生滅變化的,「眼無常」就是要從界分析方面,去了解「眼無常」,再來我們眼睛不會定在同一個地方,一定會東飄西飄,除非你入深定,不然我們眼睛一定無常的飄動。如果你眼睛定在一個地方,你就看不到其他的存在。

4 |3 o  y) C! p- i* k
% H* R' x/ ~: V' D4 R
  正觀察眼它是無常的,眼球本身也是無常生滅變化,「如是觀者,是名正見」叫做建立起正見。事實上,身體更具體的意思,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整個身體、整個心理,它都是每分每秒在生滅變化、生滅變異,每一個呼吸,一個吸氣、一個呼氣,你身體裡面的地界組成元素,已經不相同了,一個吸氣就是一個生,呼氣就是一個滅,你的身體它的組成元素,就已經不相同了。你一喝水、一小便,都是一個生滅;你一個吃東西,一個大便,都是一個生滅,組合你身體的,這個身體已經是在變異了。
+ W. R6 _& M' N* a
& e8 e, Q+ a  @7 P6 t
  所以,我們說生命,現在以平均值八十歲來講,但是八十歲、事實上八十年,不是一下子用跳的過去,這一條八十歲的線,也都是一點點滴滴、點點滴滴,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一直在變、一直在變,都是由每一個剎那,每一個當下的生滅變異累積而成。不要只有看到生、老、病、死就是無常,不錯!這也是無常,但這都是很粗的無常,我們要把無常看到非常非常微細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現在,都是一直在生滅變異,有一點一點點點的。如果以數學方面來講,整數中間還有很小很小的一半,然後再來還一半、還一半,還有非常小的,你就是要坐在很微細的剎那生滅的當下,這樣才能夠真正體會那個流體、那個流動。

: D) x8 g# d3 }3 e" m6 n
! z! T+ U  \, n/ ^$ M% B3 x/ a
  如果一個人能夠這樣,「生厭故」,你就「離喜」,事實上一個生命也是這樣,每一種現象都一定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一個最短的剎那也是生住異滅,一天也是一樣生住異滅,一年也是一樣生住異滅,只是說大小不同,這樣而已。但是,不管極大或是極小,都一定是生住異滅,而且整個存在就只有當下這一剎那,現在這樣一直開始生住異滅,變、變、變,變化上來,這一點都一直在跑、一直在跑,現在這個當下是來到這裡,當你抓住這一剎那的時候,當你抓住它的時候,它實際又已經跑走了,包括我們拍攝的「大地風雲經」的日出景象,我現在這一分鐘、這一秒鐘把它拍攝下來,但是我在下一分鐘再拍,它有沒有相同?已經不同啦!大地風雲經的日出系列,就是讓大家去看,它就是每分每秒都一直在變,我縱然拍攝下的,也是它的過去這一剎那,我們把它化為永恆這樣而已,把這一剎那留下來,但是那個實相實際的存在,就只有在當下。

" G. r1 |( P3 d! y) a& i3 S9 B4 x. C' F& [& R7 J
  所以,如果你一抓住,都只會抓住它的過去,抓住它的影子而已,因為它實際的已經跑走了,你的心要慢慢回到這個當下,八萬四千個法門就是要讓你的心回到當下來。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種種法門,都只是要讓你的心回到當下來,因為法、真理、實相的存在,就只是在當下、只有在眼前,只有在這一剎那。如果你的心沒有活在這一剎那,你所了解的法都只是頭腦裡面的知見,你再了解什麼無常,都只是頭腦裡面的知見。我們種種法門,就是要讓你能夠把你的心拉回到現在、拉回到當下,來見法、見法。當你真正活在當下,一方面你要全然不抓,才能夠活在當下;只要你有抓,你不是抓過去、就是抓未來,你要全然的放開,才能夠活在當下,你越想抓,都只是抓到夢幻泡影。

; j( g4 ?1 n. K  ~( G% _  X# s
* \( y9 H8 v4 B
  當你慢慢回來看到法、回到當下,只要你有抓,就會抓到夢幻泡影。「正觀故生厭離」為什麼會厭離?因為你再去抓都是抓那些泡影而已,因此你就會厭離那些、就會放下。「生厭故離喜、離貪」過去抓得很高興、很快樂,然後成為境界的奴隸不知道;現在看到了,原來你在抓的都只是抓一些泡影,或是抓一些死的東西,一隻蝴蝶在那裡飛,你把牠抓過來,你自認為抓住了,但是你抓住那隻蝴蝶,也會隨著你的抓取而死掉。所以,真理、實相的存在,都是活生生的活在每一個當下,當你一抓取,都是抓一些死的。當你看到這些的時候,你就會放下,因此「唯有你能夠全然的放開,唯有你能夠全然的放,你才能夠得到無限」。只要你有所抓取,你都是抓個泡影、抓個死的。

, G( f2 h3 H4 F1 ?& b+ S
7 r- ]  H4 `! u( g
  比如你現在談戀愛、然後結婚,就認為先生是我的,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我們很多的框框就套上去,認為你應該怎麼樣……,當先生的當然同樣可以類推,也認為說你是我太太,你應該怎麼樣……,結果他生命本來是活潑的、活生生的,你現在硬是用一個框框把他套住,你要抓住他,你是我的先生、你是我的太太,你是我的什麼、我的、我的……,你要抓住,結果對方就會有苦,他的生命沒辦法活活潑潑、生龍活虎,在這些苦的當下,很多的問題就會產生。所以,你要去慢慢去看到,那些夫妻相處的苦,人與人之間的苦,師徒之間的苦……種種那些苦,都是我們在抓啊!
; c% |8 e, K3 z' w( [- p& j* W% L+ r
! Z1 u  z5 z( h3 u# R7 f
  當你體會到這些,你會覺得現在尊重自己、也尊重先生,我自己需要自由,我也給先生自由,我需要人家的信任,我也全然信任先生。當你對他的信任,全然放開的時候,他不但活得很快樂,而且他生命的活力又出來,他會對家庭、對小孩子的關愛,又不一樣了。當你越想抓,他越想逃離,那個苦、磨擦就越多,你抓得越緊,那個苦就越多、越想逃離,唯有信任、全然的放,當你全然的信任,真正的愛是給對方快樂,給對方自由、尊重對方,當你全然的放下,他回饋給你的、回饋給家庭的,回饋給世間的,是超乎你原來的想像。所以,你越想抓,都只是抓個泡影,或是抓個死的東西。

/ m0 v- {5 t8 T. \* t0 b: C) c7 H  d  Z: }% A2 s1 w: K" f
  你可以掌控先生的身體,但是你抓不住他的心,那個心是活的;你可以掌控小孩子的行為,但是你掌控不了他的心。當你了解這些之後,才慢慢會去發現到生命的珍貴,那種活潑潑、活生生的,它都是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現在,唯有你放下,全然的欣賞每一個當下,全然的信任、全然的溶入,這時候你才能夠得到無限。所以,佛陀他放下王位,放下所有的這些名利,但是歷史上有哪一位國王,被世間、被世人的尊敬超過佛陀,你真正能夠歸零、真的是「無我」,你真正放下,才能夠得到無限。唯有大死一番,你才能夠溶入不生不死。唯有你不抓,才能夠得到全部;唯有你能夠放空,才能夠掌握無限啊,表面上好像是矛盾,事實上大家慢慢去體會,你愛這隻小鳥,不是把牠關在鳥籠裡、放在旁邊,說我愛你,你如果真正愛這隻小鳥,讓牠自由。
) `; F5 L( Z/ L; o! s
) m$ i! d8 X2 H7 n+ E
  當你慢慢的體會到之後,「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因為當你放下之後,你不會被境界牽著走,因為你想抓什麼,就一定會被你所要抓的境界,把你牽著鼻子走。當你對先生抓得越緊的時候,先生的言行舉止,都會大大的影響你,其他的以此類推。當你對小孩子抓得越緊,小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會深深影響你。當你依賴什麼、你要抓什麼,抓X、你就會被X束縛,當你看到這些,你就會放下,所以「我說心正解脫」,不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
. g" M; |& ~/ }* B

% v7 [4 t9 `: L) p
  「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也是一樣,像有的人很重視口味,花很多精神在炒菜,怎麼樣去炒菜、怎麼樣去煮菜,怎麼樣烹調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餐點,於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很多就花在煮三餐、炒菜上面,因為你很在乎這方面,你的心就被味覺的「香」跟「味」方面的,把你束縛住,它就會束縛住你,你就很難解脫自在。佛陀他們的修行,發現我這些三餐飲食,只是滋養色身就好了,維持最基本的所需就好了,能夠儘量簡單、簡化這樣就好了,身體上只要可以,這樣就好,所以他們不會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不會被三餐這些所束縛,其他的就以此類推。

5 C. F' D7 D# S/ _$ k0 ?, G' J4 M8 T( [, w8 d9 v# q9 K
  「心正解脫者」你可以加上一個心「真」正。如果一個人的心真正解脫,他就能自己「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有人問我:一個人證初果、二果,他自己是不是知道呢?是不是要別人印證呢?證到阿羅漢果是不是要呢?初果、二果、三果可能要,但是如果你是真正是證阿羅漢果,不需要別人幫你印證,除非你還沒有真正看到太陽,才會去問人家這個是不是叫做陽光。如果你真的確定你看到的是陽光,「疑結」全部都破除,「無明結」都破除,你自己可以清楚知道的。
: |0 x% t/ D  I8 C; |) ^; t

: D+ }+ y' w4 R
  「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果你真正已經上到彼岸了,已經究竟解脫了,自己會很清楚的。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滿重要的檢驗,如果你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因為阿羅漢果代表一個人了悟生死大事,他內心裡面最深層的那些苦、那些不安,都會消失,這不是空談,這是實在的。
. D( ?: a" ^% Q6 q1 W

, ]5 R1 Q! ^, d* O2 t# s
  【法義分享】「五陰」是將身心分解為色、受、想、行、識五大部分來觀察其無常。「六入處」是從將身心依功能作用,分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分,也就是從器官這方面來解析。「六界」是從組成元素,將身、心分解為:地、水、火、風、空、識,算是佛教比較專有名詞,大家對這些專有名詞的內容要了解,就容易解讀經文的深義。但是重點是在:「五陰、六入處、六界」,是從不同角度將身心內外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與無常,殊途同歸。事實上,就是要從任何的角度去求證,要體證到無常、殊途同歸,主要就是要如實深觀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生滅、剎那變異、幻相、緣起、體空。
! B/ r: u0 D5 Q  V4 N) ?

& j9 C1 C8 P8 i/ ~1 n0 E
  佛陀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花這麼多精神,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無常」?從不同角度去詮釋「無我」?根器不同也有關係,最主要是因為「無常」跟「無我」兩個法印,眾生不太容易去實修實證到,跟你講「無常」、「無我」,你又把它落入頭腦裡面的一個知見,以為知道、以為懂了,佛陀是知道說你還不懂、你還沒有真正體證到,但你以為知道,結果你落入在二元對立,不是這一邊、就是那一邊,落入在二元對立的兩端裡面,在那裡抓。佛陀知道說你是還沒有體證到,還沒有走到中道上面,因此佛陀才苦口婆心的,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解,希望大家要真正去求真求證,不然你落入在一邊,你都不知道。你以為體證到無常了,結果不是;你以為你做到「無我」了,你很會宣說「無我」了,但是你深層裡面那個「自我」很強,你都沒有看到。佛陀希望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希望大家好好去求真求證、實修實證,真正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能夠去體證到佛陀確實所講的不錯,這時候你才能夠真正解脫自在。

8 Q! w7 A3 w$ ^+ d9 l( k3 u$ n& W! w
$ O1 w3 K0 R3 D/ a
  (第二節)「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云何一切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眼生厭」這裏只是舉「眼根」一個代表,其他的一切就是包括了「六入處」、「五陰」、「六界」這些全部都是。佛陀就跟我們講,因為只要是真理,它一定是超越時空的,你都可以去求證的,一切是無常,它都一直在生滅變化,如果你真正能夠體會到這些,重點在後面的「於眼生厭」,為什麼會「眼生厭」呢?因為以前眼睛看到一個相之後,你就會被那個相吸住、抓取了,你以為他很實在、他很好,然後你現在呢?以前你很容易被境界牽著鼻子走,現在你看到這些是無常生滅變化,它有味、有患,所以就能夠「離」。

. M) f$ D. i4 e, i1 J# s/ I1 v6 G' @1 U: X# [0 n
  比如以前你看到五十萬的勞力士錶,會滿喜歡、會心動,但是慢慢去體會到當你擁有了,它就是你的牽掛、是你的苦,是你內心的不安。當你戴這些出去、在炫耀的時候,有人羨慕你,也有人會忌妒你、還有會動歪腦筋。有人就會看到這是浮出冰山一角的肥肉,當你去看到這些,你對所謂的名錶會怎麼樣,吸引力還會那麼強嗎?你就不會了,這就是「於眼生厭」的意思。
4 r  C+ Y# H; a2 p

# Q* `; @, ^: h0 X/ E
  佛陀為什麼常常一直跟我們講,講到後來都會說「厭、離欲」,舉一個實際的例子,當我在幾年前行醫看病時,有一位七十歲的老太婆來看病,幾年來她身體不舒服都會去找我,有一段期間她一直哭、一直哭,很傷心,我就問她為什麼呢?她就跟我講出實際的內幕,這件事情也滿轟動,報紙有刊載過。在幾年前有一個國中的小孩子被綁票 然後被撕票、死掉,在三峽山區找到,那位老太婆說就是她的孫子被綁票、撕票,她覺得說這個孫子很乖巧、很可愛、那麼乖,為什麼會死得這麼淒慘?她覺得那些壞人實在太可惡。

- O8 E9 E7 R( g# V0 N5 Z, V  `
) l! b* h. s8 ^' W* ]& z
  因為我們診所裡面的一些員工跟他們有認識,後來他們跟我講實際的原因,為什麼這個小孩子會被綁票、撕票,講出來讓大家可以參考,很多的事情方面,我們要看到它的味、患,原來這個小孩子的父親,也就是來讓我看病的老太婆她的兒子,把祖產賣一筆錢,有錢之後就去買了一輛好幾百萬的轎車,開著轎車進出,就被人家盯上了,認為開賓士轎車進出的有錢,於是就開始盯住,發現他的兒子行蹤,就把他的兒子綁走了,要勒贖多少錢,後來好像沒交易成,結果那個小孩子被撕票了。事情案發之後,他們再把車子賣掉,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你認為有錢,開名牌的車子,可以炫耀、人家會羨慕,可以襯托你的身分,這種情況你看到那個「味」,卻有沒有看到後面那個「患」,其他的你可以類推。
0 r' Z( x+ L, G0 ?5 \$ h
, @  l9 d7 b% M2 i- w
  其他的以此可以類推,雖然外相不同,但是本質都是會大同小異的,要舉一反三,其他去類推,結果老太婆哭了好幾年,哭了兩三年、也都還是在哭,因為她覺得說一想到那些,我孫子這麼乖,怎麼被人家綁票殺死,她一直很不甘心。她孫子被綁票、被撕票,有它的原因,再來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之後,你又不能夠去承擔、不能夠去面對,也沒有找出真正的原因,只是在怨天尤人,我們眾生都是被這個境界吸引著。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味、患,很難客觀如實去看、去了解,因此佛陀就是要我們從「不知不覺」,慢慢提升到「先知先覺」;從「不知不覺」、再來「後知後覺」,再來提升到「先知先覺」,這樣你就能夠有味、患、離,就能夠「於眼生厭」。

9 t  M$ t- \# j. W( H) O* v2 q
1 k6 j( o4 x7 h6 ^" T" A
  (第三節)什麼叫做「一切燒然」呢?「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呢?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這裡講的「燒然」,看後面【法義分享】「一切燒然」,這需要理解後加以體驗,諸行--所有動作的背後一定都要有「能量」的支持,而能源的轉換是透過氧化、燃燒。像我現在要說話,需不需要能量?我要消耗能量,就是身體裡面一定要燒掉一些能源,燒掉一些能量來供應我現在講話,所以你眼睛要看東西,也都是需要能量的供應,就像電腦要做工作,都需要電源。

4 R* ]6 f8 s) T
8 P# \: Q/ w# F0 H1 s
  你耳朵聽聲音,上課聽課程內容,耳朵也是一樣要燒掉我們身體裡面的能源,所以要慢慢去體會,你所有能夠動作、能夠工作,能夠做工出來的背後,它都要燒掉能源來支撐,叫做「一切燒然」。當然,這「一切燒然」,也是包括所有這些能夠動的,所有這些在變化的背後,都是質能不斷一直在變化、變化,它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其他的大家就可以類推。

( Z- f) A' v  E  L4 T
3 z* K& u& d0 T( ?. i$ a
  (第四節)「佛告羅?羅: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這些,其他「五陰」的「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真理就是超越時空的,你要去從任何角度去求證到,「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就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如實知,「不相在如實知」。從任何角度都要去體證到無我、無我所、不相在,「不相在」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再去體會消化,你不是屬於任何人的附屬品,你不是任何人的僕人,不是任何人的奴隸,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你要以平等心來善待一切眾生,這樣你才會超越「自卑」與「我慢」。

- u3 M+ s- r, r
/ B- h: T/ T/ S) ^  G" K+ W
  只要你有「我慢」,就一定有「卑慢」;只要你有「卑慢」,就一定有「我慢」。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同樣的你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你的先生,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你的太太,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你的小孩,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你的上司或是你的屬下,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一切人。你沒有比任何人渺小,也沒有比任何人偉大,一切眾生都是在這整個廣大浩瀚無邊的因緣網裡面,大家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各盡一份職責,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標出一個「自己才是最高、最大」,背後都有二元對立的心,你有我慢之心,就會有卑慢之心。

: G+ S/ b" F/ F# W- b3 y$ [, ~3 E4 F+ x- E3 A
  「作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如果你能夠這樣去體會,那些「我慢」就一定會斷除的,當然也不會有「卑慢」。「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者,羅?羅!是名斷愛濁見,正無間等,究竟苦邊」你真能體證到這方面,你就真正能夠究竟、解脫自在。
, u$ L9 ^$ R& U

6 L0 R# r, {3 a: \) S, [  B
  (第五節)有比丘來問佛陀:「云何知、云何見次第疾得漏盡?」問得很有技巧,他說要有次第、然後又很快,如何才能有次第、而且又很快速的到達解脫的彼岸?這個問題都是很具體,而且又很尖銳的、很深入的,「世尊告彼比丘:『當正觀無常。何等法無常呢?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當觀無常』」「『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你的六根是無常生滅變化,要一一去求證,六根就是無常生滅變化,「六界」也是一樣,「六根」是由六界組合而成,從「六界」的無常,去體會「五陰」的無常,去體會「六根」的無常,然後再去體會色、聲、香、味,「六塵」的無常。

, E3 h0 z" i: y& k& L
/ y9 s2 O; P4 [1 i
  當無常的「六根」跟無常的「六塵」接觸之後,這些「識」,也就是我們的心理,我們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我們的心理種種這些,我們的「識」,它都是剎那生滅變化,因為它是隨著我們的根塵接觸而生,所以它都是剎那生滅變化。如果你能夠從從不同的角度,然後都去看到無常法印,佛陀就說「如是知、如是見者次第盡有漏」很快「次第疾得漏盡」,很快就可以到達究竟解脫。你一樣要斷一切結、一切束縛,斷無明、斷種種蓋、斷種種結,佛陀回答:都是要從這些去體證「無常」、「無我」。

( ~" x+ y2 m( V3 e# R; l2 L
7 }1 Q8 C6 x! y
  所以,修行要「止觀雙運」的重點,最深層的那些要解脫自在,一定要回來深深的去體證、體悟「無常」、「無我」的法印,如果你沒有回來體會這些,不管你修行多麼用功,你的神通多麼廣大,都還在苦海裡面,都還在六道裡面。修行就是要反觀到十個結、而一一斷除,佛陀提供斷諸結縛的妙方,就是要深觀無常。六根、六塵、六識、諸受、身、心、內、外、一切,若能如實深觀其無常,則必能次第盡諸漏、斷諸煩惱。要去解析你有煩惱、有痛苦,一定是你在跟無常的法則、法印在對抗,你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則、實相而在對抗,因此你要把那個苦,內心的不安、內心的苦,這些的根本原因一定要找出來,這都是修行上面很重要的關鍵。所謂「止觀雙運」,就是在歷緣對境中,去找出苦的原因,這樣你才能夠對症治療。

1 N" b% t5 l+ v/ P, H9 @2 X
- z- X/ y( l4 ?' t% i
  剛才有一位同修提到,他從《華嚴經》裡面看到「遍歷一切苦,能斷生死流」,他問我、是不是這樣?能夠斷無常火?我回答這只是過程、沒有到達,遍歷一切苦,只是說能斷生死流,並不是說已經斷,只是說你能夠契入,這樣而已。當你經歷這些種種的苦,是在刺激你、在提醒你,讓你導向究竟解脫,但是還是在苦海裡面,還沒有到達斷生死、斷無常火方面的,還有很深的啟示,大家慢慢再去體會。

# ^+ i# `( `! h& l: M! h
* T! J" j1 J1 D9 b$ a+ J- N' x8 b8 w
  (第六節)「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於何如實知顯現?於眼如實知顯現」其他的以此類推。「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看後面【法義分享】,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啟示:不要在修行法門上較量誰的法門高深廣大究竟。任何法門,若能讓你的心澄靜下來,有助於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現在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我講的是「現在」,種種修行法門、所有的修行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治病的藥,包括說打坐、經行、觀呼吸,或是持咒、唸佛、法會……種種這些,包括說禮佛、拜懺……種種這些,八萬四千法門都只是一種治病的藥而已。
# h7 h4 j8 R: F, ]2 `& R9 n3 R
" j0 |: C8 u6 o2 }6 [
  你有病才要吃藥,但是不要以吃藥為目的,不要以吃藥為榮。如果說又以吃藥為目的,又以吃藥為榮,會形成什麼?我慢、我執,還有認為我的藥最好,有我、我所,還有一個滿重要的,就是「法執」,八萬四千法門是治病的藥,你又在這個藥上面,較量誰高誰低、誰大誰小,我的法才是最好的,就是在執著「我的藥才是最好的、最究竟的,我以吃藥為榮……」成為藥癮、上癮,這就是一種法執,所謂「我空、法不空」,或是「法空、我不空」,你雖然體會到「無我」,但是還在法門上執著,都還在「法執」上面繞。
7 k' I7 X" K6 ^* V( K& ~

$ g/ a  b9 c, d9 x" g. m
  當然這個滿深的,但是你在過渡時期,只要你還沒有究竟解脫,都有多多少少的這些疾病,所以就是要透過一些法來引導,讓我們走上中道,讓我們從有病的情況,來到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你要渡這個生死河,現在從這邊要下去,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是需要這些藥,種種治病的藥,這也是一個過河的竹筏,但是不要下了河之後,然後又一直迷執在這個筏上面,就變成進入「法執」。
: Y3 v- P7 l- y3 O8 h

- b  i# |  E+ f
  佛陀就跟我們講「當勤方便禪思」,所謂「方便」,就是你可以透過種種方便法,覺得哪一種法你最相應,最能夠跟你當下相應,「相應」的一個檢驗的標準、重點,就是怎麼樣才能夠讓你能夠儘快的身心安頓下來,也就是進入「止」,讓你的心能夠安靜、寧靜下來,但是重點不是在「止」上面,而是在進入「止」之後,要進入「觀」,你要活在當下、活在現在,才能夠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因此,這個「觀」就是活在當下,有深度的去體悟每一個剎那,正在顯現、展現的這些法印、真理、實相。佛陀就跟我們講「要勤方便」,透過各種的方法,看你覺得哪一種方法,也就是要努力精進的過程,你覺得說一種方法比較理想的,透過這些之後,然後讓你止下來禪思,所謂「禪思」就是止觀。

# b) O0 W9 Y+ R# U4 n$ Q' Y5 d+ ]' n' a$ u- G
  不是一般講說在修禪、在打坐、禪定,都把這個禪,認為光是一種定力,於是都解釋是「禪定」,把我們的心就鎖定在一個目標上面,這樣就容易落入「世間定」裡面,你在那裡定再久、定力再深,還是沒辦法「止觀雙運」,內心的苦、內心的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這就是佛陀以前曾經經歷過四禪八定,還是發現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沒有解決,所以他又繼續再找尋。所以,不要把「禪定」解釋成定在一點,然後進入深定,然後講究定力方面,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進入禪思。
5 r: e) b1 r) X2 ?1 B, p$ R
; r! k3 x, F' U
  《阿含經》裡面,都會跟我們講要禪思,所謂「禪思」就是你要心有止下來,這個「思」不是頭腦裡面胡思亂想的「思」,而是有深度的去觀、去體悟,打坐的品質就不一樣,你真的進入止觀雙運、禪思,打坐的品質絕對不一樣。如果說重點精華沒有掌握到,花了很多時間在打坐,花了很多時間在禪修,但是你都在「世間定」裡面繞,這樣都不知道,就很冤枉了。所以,「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就是讓我們的身心能夠寧靜下來,然後「如是如實知顯現」透過止觀雙運、才會開智慧。
5 K+ E% c& U' M: z: S2 k7 R

- n3 j" F$ r( j( p+ l1 E0 F5 a+ P5 P
  我們一般講說:戒、定、慧,一般的解釋認為持戒就會產生定,有定力就會有智慧,於是很多人就在禪定上面下工夫,但是忘了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不是有定力就會有智慧,如果定力是在世間的禪定,縱使你坐再久,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實相真理還是沒辦法真正的體證,因此定力到智慧這個過程,它是要透過止觀雙運的。所以,佛陀就跟我們講,你要「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是知顯現。於何如實知顯現?」就是在六界、五蘊、還有六根,蘊、界、處這些,都要去求證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異。
4 [: M2 X1 D4 |( t

& p9 o; r& Y$ t5 l* T
  「此諸法無常有為」因為一切現象界,它都是屬於無常剎那生滅變化,不要在修行法門上,較量誰的法門高深廣大。以佛陀來講,佛陀也有介紹過四十種的修行方法,在「清淨道論」裡面,也有歸納整理出來,叫做「四十種業識」,但是又不要把它當作業力輪迴那個「業」,「業識」就是讓修行者可以有下手的地方,你要進入止觀雙運,可以下手去做的方法有四十種,其中佛陀比較推薦、重視的就是「出入息法」。讓大家花最少的時間,就能夠比較契入,就是以「出入息法」方面為主,因為這方面非常有效果,以後我們在禪修,就是以「出入息法」方面,配合「四念住」的修法。

8 u) P+ w* S4 g0 ~# \* }8 K5 u$ h" c; a6 n% ?' L- x* G
  (196頁)經文第二段的第二行,「四念處」的「身念處」,提到「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痒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這是「身念處」動中禪的重點,不管你走路、坐下來、站住、停著,或是你要躺下來,或是你要睡覺之前,或是剛睡醒,你每一個時刻都很清楚覺知。再來每一個當下的腳步、步伐,你都能夠清楚覺知。所以,從早晨起來,你要刷牙、洗臉,包括你要下床都要清楚覺知,你要刷牙、洗臉整個過程,都是要清楚覺知。先把明覺、覺性叫出來、先穩定,然後再去觀察無常剎那生滅。
# N3 W; f/ e* ?, d# z! w/ U  ~
' W: A; C7 k% W- E  P! J
  「身念處」方面、就是你要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要正思,包括你在穿衣服,「屈伸低仰」你的姿態的變化,「儀容痒序,善著僧伽梨」穿衣服的時候,或是「及諸衣缽」進觀堂要吃飯,包括你在夾菜,嘴巴在咀嚼,這些過程都要清楚明覺。所以,你整個動態的過程,最初你不容易全面覺察,可以選擇一個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來觀察、來覺察。就像現在坐下來要吃飯,當你伸出去要夾菜,清楚覺知這個過程;當送到口中,一樣清楚覺知;當你在咀嚼的時候,也一樣都要清楚覺察到。第一個動中禪方面,就是要你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要保持明覺,把覺性、本來都是在睡覺,都這樣迷迷糊糊的,就是要把那些覺性,先喚醒起來。當你慢慢的覺醒之後,我們再進入更深的體悟法印,這就是屬於「四念處」的「身念處」方面,大家先掌握一下。
  `4 {: G  m# ~9 l. `. |3 n& }
5 ^8 D, S$ g4 G1 n
  (第七節)「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佛陀就很簡短講出來,看後面的【法義分享】修行是為了現觀六根、六塵、六識,身心內外一切的實相,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要去看到,要去體證到「無常」、「無我」法印。當你看到實相的時候,才能夠進而離諸貪愛、斷結、除慢。如果你的目標不是朝向此解脫道,不管法門多麼妙、多麼殊勝,修行境界多麼高、神通多麼廣大,這些修行與佛陀所開示的解脫道是有天壤之別。
' A* A6 ?$ e0 G5 Z
3 r2 x: f+ L& S+ U( }9 u: M5 l
  佛陀在經文裡面就有提到「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如果不能夠如實了知,沒辦法有離繫的力量,沒辦法解脫自在。你對這些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這樣的修行法,跟佛陀所講的出世間解脫法「如虛空與地」天壤之別。如果沒有真正了解解脫道的修行重點,你越用功修行,會離解脫道越遠,因此要把聞思方面的基礎打穩,當你具足這些正確的聞思之後,就會有正確的修行出來。老子有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日損」不要以為是負面的,就是佛陀所講的「依遠離、依離欲、依滅」。所以,世間法的修行,跟出世間法的修行,是有很大、很大的不同,一個是越修越厲害,越修所得越多,覺得自己越有東西,然後越修我慢越大,到後來認為自己是人天師表、大法師,然後我是怎麼樣……,你們要來頂禮我,你們要來怎麼樣……,裡面要看到我慢的陰影。
% s# ]; |2 v: N* H& h* |
' F# b5 M" H2 f$ k. T- f" H" K
  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它有非常大的不同,要真正能夠聽聞出世間法,又能夠真正腳踏實地去修,真的不容易!真的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大家都是很有福報,又有這樣一個場地,提供大家在這裡聞思,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
5 q' Z' i8 Z. K+ l

& W  x! P7 P& l% k- H
  (第八節)「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緣生識」「識」要特別圈出來,因為有太多太多的學佛者,對這個「識」不了解,然後一直迷執在「識」上面下工夫。「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眼色」旁邊做一個記號,因為這是一對,眼、色前面講「二因緣」,就是有兩個因緣合起來,就會有「識」,「六根」跟「六塵」兩個因緣相觸,就會產生「識」。所以,「識」是怎麼來的?眼根跟色塵、耳根跟聲塵,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就是「六根」跟「六塵」接觸,就會產生「六識」。
& v2 S/ U, ~+ \- t7 S5 F
, m  S. n5 S6 p& O+ U
  「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心緣生」我們的種種心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的貪、瞋、癡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產生的種種變化。所以,我們整個的內心,我們的心理、我們的心態,它都是每分、每秒、每天都不同,都是隨著我們的根塵接觸,然後不斷的生滅變化。所以「此三法和合觸,觸已受」根、塵、識接觸之後,就會產生各種的覺受,有覺受就會有種種的思想,「受已思,思已想」再來種種行為就會付諸實踐,所謂「心動不如行動」心動之後,再來行動跟著出來。「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緣生」種種心態,種種的苦樂受、貪、瞋、癡,都是因為根、塵接觸,產生種種覺受,慢慢了解經文之後,要在歷緣對境中,去求證、解析,要去看到這些很深層的涵義。

4 I1 S4 s' j/ ^! z* Z( G  m
! n) j& o. P1 }9 E! Y4 m
  「識」是如何產生?「內六根」與「外六塵」相觸而生「六識」,根、塵、識「三法和合觸」,而生諸受、思想,這是一個內心的心路歷程變化過程,因為「六根」、「六塵」都是無常生滅變異,無常的因、無常的緣,所形成的「識」,當然也是無常生滅變異,大家在這方面要慢慢去體會,才不會無形中、無意中,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知道、也不以為然。

( p$ W. o6 [1 A- D2 a$ t( Y
% }& C% M) Y( `6 C8 ~+ O3 h7 z
  (第九節)標出滿重要的重點。富留那就問佛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節、說正向(涅槃)、說即此見(當下就可以見法,這一生這一世就可以成就)、說緣自覺」佛陀你說解脫可以自知、自覺、自作證,奇怪?我對這些我不了解啊!請問佛陀到底其深義為何?佛陀就回答富留那:「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何謂「現在當下見到法」?「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節?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

; `1 k- n6 S' {# P' L4 c* u+ u5 P/ L5 _
  佛陀就回答:「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節、正向、即此見、緣自覺」這一經是滿重要的關鍵點。【法義分享】當眼根接觸色塵、耳根接觸聲塵……意根接觸法塵之際,當下若內心起貪愛心或起瞋恨心,能馬上覺察到,這就是「當下見法」。所以,要見法、見法,都是在歷緣對境中。「四念處」的身、受念處,就是要把你的覺性叫出來,當你能夠清醒的活在每一個當下,「六根」跟「六塵」接觸時,有沒有打結?有沒有起貪?有沒有起瞋?

2 b; p4 B' V, a1 x9 I
" p5 G& i! Z' v$ o
  因為這些貪、瞋、癡、我慢、五蓋、七覺支,都是我們內心所生起的法相。當「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你會起貪、起瞋、癡、我慢,就是我們的心所生出來的法相。「四念處」的身、受、心、法,「受」是身體的「覺」,第一個是身、本身,你要清楚覺察當下的一切舉止動作,包括你的經行、你的腳步,都要清楚覺察,這是越來越微細。再來進入「受」的覺察,就是看我們身體各部分的感受,你要能夠覺察到苦受、樂受、痛、麻、酸、漲這些:再來你當下的心是怎麼樣的心,要能夠清楚覺察;「四念處」裡面的「法」,講的就是心所生的法,可以稱做「心王」、「心所」。

' k+ N. w. m& W) P5 ^1 R! Y$ \/ ]$ F$ U0 E# u) c: ^1 H
  所謂「心王」、「心所」,一個體、一個相,展現出來的相,比如現在有一個這樣的心,根、塵接觸之後,它起貪、瞋、我慢、五蓋,這些都是心所生出來的法相,如果你在歷緣對境中,起貪、起瞋、起我慢,你能夠當下去看到,叫做「當下見法」,「見法」有兩種,這是見法的一種。再來,當自己能夠覺察到有貪、瞋、癡,【法義分享】,如果你能夠自己覺察到有貪、瞋、癡,才有可能隨觀隨滅貪、瞋、癡,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如實覺知到有欲貪、斷貪、不起貪?要看你什麼時候開始如實反觀,如實覺察身、口、意諸行,只要你有決心,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隨時都有開悟、斷結、證果的可能。
2 N, \5 a8 `  v6 q9 I

; z0 S9 E) S% A6 Z" X+ m! z. ?
  佛陀為什麼講說你真正要開悟證果,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都是很具體的,這一經講到很多的重點,當我們有一個明覺的心,在歷緣對境產生這些貪、瞋、癡、我慢,就是心所呈現出來的種種法相,叫做「法相」,有謂「法相莊嚴」,是你內心所生出來的法相,當然有莊嚴的法相,也有貪、瞋、癡的法相,要看到我們是莊嚴的法相呢?還是貪、瞋、癡的法相呢?當你要有看到了,再來進一步看到是見法,見法之後你能不能斷?就是要配合「四正勤」,如果能夠當下去扭轉、去斷除,很多的因緣都會隨著而改變。如果你能夠看到,然後又能夠隨觀隨滅貪、瞋、癡,就能夠當下去改變相續的因緣,於是就能夠怎麼樣呢?不待時節而契向涅槃解脫自在,不會被習性牽著走。如果沒看到,你就是隨著習性一直一直滾下去,包括我見、我是、我能這些都是。

+ O# c. F; w$ S4 @
. w% o, [, s! H6 o7 ^8 D
  所以,要先看到我們自己的臉黑,看到我們自己的不足,看到之後、你能夠接受,當下又去扭轉習慣力、串習力,就會有很大的不同。什麼叫做現見法?你現在當下見到法。當你見到法之後,要怎麼樣去扭轉,才能夠不落入串習力的牽引?這就是一個相當大的扭轉力。如果能夠有這樣做,就是說有看到,然後又配合「四正勤」,這樣就不待時節滅諸熾然,隨時都能夠解脫自在,不受境界的牽引,不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

0 H( t) X+ \2 b6 }$ o/ [5 ], ?; S. ^# l7 L
  這一經講到兩個很重要的關鍵點,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體會,這裡講的法,就是你身、口、意,所展現出來的現象,這裡所講的法,是由你身、口、意展現出來,不是去看別人的貪、瞋、癡,是看自己啊!這裡所講的身、受、心、法,那個法都是由你的「心王」,所展現出來的那些法相。這一節若是能夠體會到,修行的重點就可以抓到。法相是一個煩惱,如果沒有那個扭轉力,你是隨著煩惱牽引下去,一般眾生的心都在貪、瞋、癡裡面打滾,只是有沒有看到而已。沒有看到,你就不可能斷;沒有見到法,就不可能斷,因此要先有內觀反觀的能力,你才能夠看到。當你看到心顯現出貪、瞋、癡,要不要扭轉?也是這個心。所以,不要心外去求法,慢慢去體會、慢慢去看,修行的重點才能夠掌握住。
9 N0 M+ _7 ^; R8 c5 q* C
8 u9 v7 A: P/ Z( S6 a
  (第十三節)「佛告長者:若有比丘眼識於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於識;為彼縛故,若彼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見法」旁邊,可以寫一個「現」。「若比丘眼識於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於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這是現法般涅槃,在「見」旁邊寫一個「現」,因為要見到法,一定是在現在、在當下,貪、瞋、癡的展現,也都是在現在。
% B* P/ {, c1 k& ]/ v7 Z
4 }' l& }5 Y1 K2 G3 f" \
  所以,在展現的當下,你就能夠覺察。當然,最初你也不用氣餒,因為最初常常都是境界過了很久,已經罵過、爭吵過之後,才在那裡「我剛才怎麼樣、怎麼樣……」但是沒關係!不要氣餒、不要自暴自棄,給自己重新再來的機會。所謂「慈悲」,就是要給自己慈悲,因為知道自己的不足,已經願意回來看自己了。當看到自己不足的時候,沒關係!接受自己、你歸零,重新開始、重新善待自己,重新善待每一個眾生。

" c7 Z' u) M2 ?) ?8 p; i; ?1 R) V
5 f# z: f3 H1 \2 T' y  J3 d6 ^; I; D
  「眼識於色,愛樂染著」根、塵識接觸之後,你就會產生種種覺受,你要的、順你的意念、順你的口味的,你就要抓取;不順你的意思,你就會排斥。要抓取或是排斥,是來自於「常依於識」,常常因為「自我」的覺受,「識」就是「常依於識」,都是憑著個人內心的一種好惡感受。所以「以愛念染著故,常依於識」被你個人的覺受束縛住。「若彼取故,不得現法般涅槃」如果這樣,你就是常常被自己的覺受,被自己內心的框框,隨著那些在轉,背後是有一個「自我」好惡在主宰,但是沒有見到,你會隨著境界在流轉,就沒辦法現世見到法,沒辦法涅槃解脫自在,都常成為境界的奴隸。
+ Z7 t; r  L; F; s$ G: E

5 N: ^2 k/ s; F/ t- p8 f8 Y; S; f. A
  反過來,你要現在看到法,現在看到涅槃,契入涅槃解脫,你就會怎麼樣?「若比丘眼識於色」當你根、塵接觸之後,因為你了悟實相,要做到「不愛樂染著」,才能夠「不依於識」,不會隨著過去習性的好惡標準在流轉,所以「不觸、不著、不取故」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這樣就能夠「現法般涅槃」,因為你不成為境界的奴隸,不會被牽著鼻子走,所以能夠解脫自在。問題是你要去做到「不愛樂、不染著、不觸、不著、不取」中間過程需要怎麼樣?一個是要見法,一個是要觀察,觀察過程要做到這些,因此這就是為什麼要進入深度的聞思,讓我們去了悟實相、了悟真理,這個過程就是讓我們去求證、去體悟、去見法。
9 S8 w# Z! ]/ L0 D4 k# m" [
3 |' h. V* i/ m) k+ d& Q- z" j: F1 r
  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光是執著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沒有去好好的深觀法義,說要不著、不觸、不取,很難、很難!所以,你要根、塵處接觸的當下,又要能夠契入現法般涅槃,中間有一個過程。六根觸六塵之後,若起貪愛染著之心,則識(自我)的陰影,因為「自我」的好惡、是非標準框框就會增長,就很難解脫自在。比如前面有提到小孩子被綁票,跟他父親買幾百萬的賓士名車有關係,他當初也沒想到這樣竟然間接害死了他的小孩,當然也有人提到未必開賓士名車的人,都會有這樣不好的下場,而是任何事情要去看到它的「味」與「患」,離繫的力量、智慧才會出來。
6 t% d) X( s3 h9 l

' V0 T4 Z. Q+ h
  你要去看到它的「味」,要去看到它的「患」,離繫的力量才會出來。所以,若根塵接觸不貪愛、不黏著,則「自我」的陰影會漸淡薄而消失,「得現世解脫自在」,這樣就能夠解脫自在。眾生常常是成為欲望的奴隸而不知道,如果你能夠去看到以往常常在欲望堆裡面,成為欲望的奴隸,你漸漸就會從中跳脫出來,就是有去見到法,你就有可能跳脫出來,去看到「味」、去看到「患」,中道的智慧才有可能產生出來。

, d- w1 A' e. S4 ~$ x8 i
6 T9 d4 r6 C/ u2 s* J% i3 B1 u$ V
  (第十五節)何謂「無知」?什麼叫做「無明」?「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什麼叫做「明」呢?「明」知者是為「明」,「為何所知?」到底要知道哪些呢?「知」不是光是用頭腦去想的「知」而已,了悟到底你要知道哪些,才算叫做「明」呢?「謂眼無常、眼無常如實知,眼生滅法、眼生滅法如實知」「於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開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一般都會把「無明」解釋得很玄很虛,很多的解釋都會導向讓你背負著深深的原罪。

) u3 @. f3 U  w
) M5 R- a( ]& v/ Q
  佛陀原來「無明」的意思,不是那些,以後講到十二緣起會再解開,因為很多講「無明」方面,都是從文字上面來詮釋,結果慢慢演變到後來,都把「無明」無意中都變成讓眾生背負上原罪,背負上重重的十字架,如果這個關卡沒有超越,你要解脫很難、很難。比較淺層的「無明」方面,佛陀也有定義出來,就是對實相真理--六根、六塵、六識,包括五蘊、六界、無常、無我的實相真理,你不了解,叫做「無明」。本來「無明」的定義很單純,你不了解實相,叫做「無明」。
" y" h) f) b9 f8 [, c

# B. Z* ^0 n4 a1 D9 W0 m
  所以,要把「無明」轉為「明」,就是去了悟這些實相,如實去觀察、如實去體會,這樣就能夠把「無明」轉為「明」。所謂「無明」要轉為「明」,不是說什麼業障深重,然後我們這一生這一世不可能成佛,然後你要怎麼消災,你要怎麼樣修多久,才能夠破「無明」,才能夠轉為「明」……。真正佛陀最初所講的「無明」,不是這樣的意思,「無明」有具體的定義,當你不了解實相事實的存在--「三法印」,叫做「無明」,只要好好坐下來,去聞思、去修,把這些弄清楚,就能夠從「無明」轉為「明」。

- {2 r- H8 R, H# `* a, Q+ e8 Y0 V& f6 o
  六根、六塵、六識、五蘊、六界,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都要去看到存在的實相,也就是無常剎那生滅變異,除非你能夠推翻法印,才去抓「常」,佛陀的體證是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去體證,都是見到無常、無我的法印,我這樣一路走過來也是一樣,以前也都是這樣,我也不會說人家怎麼講,我就怎麼信,如果要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都是有求真求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因為覺得你跟我講這些,只要我還沒有體證到的,我就要保留、不要盲目迷信。佛教就是要讓你有智慧,你要有求真求證的精神,以前當我接觸一路這樣成長,二十幾年下來的過程,當我接觸某種法門之後,發現你帶領我到後來,還是只是相信、相信、相信,我覺得在相信裡面,還是有疑,我這個相信裡面,還是沒辦法去親證,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還是存在啊!

/ \1 S4 i9 W; T+ @' a/ f- N0 |
7 s6 B; t- k) b( m" S! f
  因為我再回來看到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還是存在啊!所以,我以前在求道、覓道、修道的過程,從1989-1999年之間,都是去找尋那些,在1987-1989三年就在禪學院裡面,把聞思基礎打好,之後我是覺得必須找尋真修實證的善知識,帶領我去真修實證,因此在那幾年都是找哪裡有阿羅漢,我就去跟他學,最初也是相信他是阿羅漢,我也到國外參訪幾位像佛使比丘、阿姜查,1989一個人就到泰國去參訪,後來到國內也一樣,有人講說他是阿羅漢,我就一方面看一下他的資料,然後覺得好像有可學之處就跟他學,但是一段期間之後,發現我要找的、還沒有找到,也遇到瓶頸、也沒辦法突破。
3 T& H& e5 U( D

! v/ N" J: \/ _# |7 {8 v# [
  讓我覺得再這樣下去,還是沒辦法突破,於是又繼續再找,在那幾年我都是要去找所謂阿羅漢,後來還有遇到自稱是阿羅漢,而且很強調要百分之百的相信他,我個人當然最初也是百分之百相信,也全然的投入,但是發現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著,到後來才體會到,當然也有經過很多的因緣,到後來才體會到佛陀要我們去求真求證,不是讓你用相信的,不是我用權威者跟你講說我是阿羅漢、你們相信我,這樣都沒用,不是用相信的,而是我跟你們講實相真理,然後希望大家去求證,這是非常重要。

* C6 D+ w# p$ g8 i% I% r2 {  b/ T& o) Z/ z/ w% J! K- x
  什麼叫做「無明」?什麼叫做「明」?怎麼樣把「無明」轉為「明」?都是要我們去求真求證。「無明」就是現在仍然對實相世界的「無知」,也就是對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無常、變異、無我」的無知,導致六根在接觸六塵之際,產生幻覺而生起盲目的貪愛、抓取、抗拒、瞋恚。因不悟道,所以背道而馳→自討苦吃,這就是「無明」。大自然法則就是這樣,你偏偏要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背道而馳,就是你不了解實相,才會顛倒夢想,然後自討苦吃。今天要解脫,重點就是你去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如實知、如實見。
2 V2 J5 [- I# j. O

, O5 n& j# c  j- q: \7 s, N' J
  當你了悟整個法則之後,知道任憑你再怎麼樣去創造、去改變,都不可能推翻大自然的法則,這時候深層的自我、我慢才會降服,你才會體道、悟道而行道,這時候你會跟整個大自然的運行法則韻律一致,這時候你就能夠解脫自在。所以,「明」就是當下了知身心內外,了知實相世界,了知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智者是悟道、體道而行道,與大自然的韻律一致。佛陀的修道,佛陀的成道,佛陀的講經說法,包括最後的入大般涅槃,都是在大自然中,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人要跟大自然溶為一體。整個的法界在當下展現,都在大自然中展現,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

* E; I& ^1 I9 s9 q9 i( q* }2 c5 k6 z$ ?$ o9 b0 F
  我們在都市叢林裡面,處處都看到人文科技,更需要假日有時間接近大自然,因為在人文科技裡面,看到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成就,你不容易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大玄妙。當然,在都市叢林裡面慢慢聞思,每一個當下都可以見到法,但是要見到更深的「無上甚深微妙法」,不妨有時間在假日多接近大自然。
* Z) S- c. ^8 \2 e7 L
1 N6 J8 [& G) N, r8 S
  (第十六節)「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之聲則生其厭」耳根、意根、眼根也是一樣「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愛之色則生其厭。我們一般習性就是這樣,當「六根」接觸「六塵」之後,內心裡面有一個框框、好惡標準,符合你的框框,就貪、就要,希望它越多,跟你的框框標準相違背的,逆我則非,你就要排斥、抗拒。我們的六根都是一樣,看到富麗堂皇的這些,我們就心嚮往之,如果看到屍體、死亡,覺得骯髒、不吉利,於是就要逃避,都在趨樂避苦。佛陀講眾生都是一直在趨樂避苦,就在那裡逃啊!跑啊!追啊!沒辦法靜止下來。
6 r& U' Z) M( Y  b
  x( D# g" p/ {0 x+ k- `1 t
  「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六根就像心猿意馬,六匹心猿意馬,不斷一直在向外收攝、向外攀緣、向外抓取,各個都有它的目標,六根都各懷鬼胎,各有各的想要,耳朵就去抓它所要的聲塵,眼睛就去抓它所要的色塵,舌頭就去抓它所要的味塵,你的心很難能夠靜止下來。如果沒有透過聞思、修行,你的心就是一個心猿意馬,不斷在境界、滾滾紅塵裡面打滾,今天要能夠收攝下來,必須要有修行的聞思,還有要有定力、精進力,所謂五根、五力,修行的動力一定要出來,這樣才能夠收攝下來。「此六種根其有力」的「力」就是有收攝六根的力量,有精進用功的力量,這樣「堪能自在」,這六根、六匹馬,才會慢慢統一過來,才不會各走各的,成為境界的奴隸。

4 T9 p& M4 p  u- E
2 o; X% {! v$ J# N0 h9 m8 X. q
  「隨覺境界」到處都是有你的明覺、覺性,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原來這六匹心猿意馬,總是一直向外去攀緣、抓取,你現在把它綁在一根柱子上,最初它們不適應、會一直掙扎,但是慢慢它們就會乖乖下來。「堅柱者,譬如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見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見到可愛色,你不起貪;見到不可愛色,不起瞋。「於可意法則不起欲」「於可意法」喜歡的境界、於順境、可意法,沒有貪心;對不可意法,也沒有瞋心。
( I# n9 v7 O6 L* p+ u! a1 H# x. b+ M
9 D0 w% B% R) {9 j# O7 ]+ R
  「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看【法義分享】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每個自我都有他的「要」與「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拼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排斥,因為欲望「無窮」,所構築出的苦海也就「無邊」。如果沒有回來修行,就會在欲望堆裡一直的打滾,成為欲望的奴隸,欲望無窮,於是你構築出來的苦海就無邊,亦即佛陀所講的無邊苦海。所以,要去看到自己的那些苦、不安,都是落入在自己的欲望堆裡面,成為欲望的奴隸。

- a7 J% R- @! w; y# s2 S: g2 W# I
. R3 A" u# U* W$ A3 ~
  修行就是要收攝六根,讓身心漸漸柔軟澄靜下來,以便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只要你能夠如實深觀到實相,而不去污染,你就會離開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這樣大家就知道從滾滾紅塵跳脫出來,然後解脫自在的重要關鍵點,你要修行用功,就是要了解輪轉門與環滅門。讓這六匹心猿意馬要能夠收攝、繫在堅柱上。「身念處」方面是「四念處」的第一個步驟,當你有繫在「身念處」方面,心猿意馬就會慢慢靜下來。再講具體一點,如果你能夠隨時在各種動作之中,包括上班、走路、工作之中,都有清楚回來覺察到身體的變化、身體的動作、走路的步伐、舉手投足。當你在講話的時候,有清楚聽到你當下講話的聲浪、講話的聲調、講話的快慢高低,都是屬於回來到「身念處」動中禪的應用。
% N* \) x' ^; p0 S

0 A& s+ {2 ]* C$ ~
  如果在靜態的時候,坐公車、休息或是靜下來的時候,就把它繫在出入息上,回到自然的呼吸,把覺知力回到呼吸,也是屬於「身念住」的一部分。所以,你在動、靜的時候,都可以讓你的心猿意馬收攝下來,然後你就可以當下去體悟法、看到法。當你在開車的時候,就是面對當下的清醒覺知。所以,有在修「四念住」的人,開車更是清醒明覺,而且你的身心柔軟、不會衝動,當你有清醒明覺在每一個當下,車禍方面的比例也會大幅的降低。

! v! h7 y7 z4 `- z& k* F( Y$ }4 a, y1 {4 L% D
  (第十七節)什麼叫做「一切」呢?佛陀說「一切」就是我們所要修行的一切重點,如果這裏沒有切入,在那裡說你讀了多少經典,都還在心外求法。「一切者,謂十二入處」你要用功的地方都是在這裡,眼色一樣,因為都是一對一對的,「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你真正的用功,都是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當下,在禪修的時候也是一樣,都要去看到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當下,當你在打坐的時候,「觀出入息」也是一樣,都是在根、塵接觸的當下。當你在禪修、在吃飯也是一樣,在過程中,你要去看到舌頭跟味覺接觸的當下,能夠回到這裡來,然後去看到它一切的無常生滅變異,體悟到「無我」,這就是修行解脫的重點、所在的核心。佛陀講你要修行、你要究竟解脫,整個的重點核心都在這裡,佛陀都把重點抓出來,這樣就不會浪費生命。
/ z4 s% y+ Z( e9 |$ U1 ^

% Z8 H' v7 I) o' G3 I
  (第十八節)什麼叫一切法呢?前面是講「一切」,後面是講「一切法」,「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若苦」旁邊寫一個「瞋」,「若樂」旁邊寫一個「貪」,「不苦不樂」旁邊寫一個「癡」。「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切世間,這些是是非非、這些苦海,滾滾紅塵的這些一切現象,都是因為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產生六識,然後這個「心王」,產生種種的法,貪、瞋、癡、我慢,都會產生很多的這些法,就是法相、種種法。

7 f. L$ @5 q! Y! O! M$ Q
/ D- V1 c, ~+ P  D/ |/ a3 d" Z
  因為有這種種的法,因此才需要這些法庭、法官來處理,但是他們所能處理的,也都只是外面的這些,你真正內心的這些法、那些苦,不是法院的法官所能幫你解決的。前面是說「一切」,後面是講「一切法」,「一切」是「六根」與「六塵」,因為它可以是中性的存在。如果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產生貪、瞋、癡,整個世間無邊的苦海就這樣出來,叫做「一切法」,因為有這些貪、瞋、癡、無邊的苦海,才需要種種治病的法。

1 G4 h' G5 J2 _( @9 D2 W- S, u/ `  L# e, v( D  ]! d& _8 X( \0 G
  「一切」跟「一切法」要區分出來。「一切」就是你的世間,不會超過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範圍,這很重要。前面課程已經跟大家講述過「什麼叫做世間」,「什麼叫做你的苦海」,「你的世間是什麼」,你要清楚的認識,才知道怎麼樣出世間,怎麼樣出離苦海。每個人的世間都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的理想、欲望、夢境都不同。

( R; \$ ^; l; f
( ]1 N( e) o" P3 Z; [  a+ l
    【幻燈片】
/ Y$ A! ]& {% N& V
+ M' W0 [% G% x, l7 e; @3 x* ]
  我們一般眾生在滾滾紅塵裡面,一直的忙忙碌碌,到底為何辛苦、為何忙?如果沒有停下來,就是跟著眾生一直在滾滾紅塵裡面忙忙碌碌。這是北二高,在中和烘爐地上面拍攝的,那邊的地勢滿高的,可以看到整個大台北市,這個地方聚集好幾百萬的人口,光是這一張幻燈片裡面,所顯現的就聚集好幾百萬人口,眾生的腳步一直都很快,包括現在的高速公路一直在高速奔跑,如果我們沒有去把生命的意義找尋出來,我們就會像恐龍一直在吃、一直在吃。我們看到動物是一直在吃東西,人類是有智慧,我們是有生活目的、生命意義,你有沒有去看到?

9 V8 t6 i  M' I# \
4 O9 U; m( D$ [8 I1 B! T
  上次有跟大家講過「四種食」,你慢慢地去過濾、慢慢地去看,我們一般眾生在忙忙碌碌之中,都是在四種食物裡面,在四種食裡面打滾。你要慢慢去體會,只是吃的對象、吃的表相不一樣而已,但是內容一樣。要去看到眾生是在食物鏈的苦海之中,在食物鏈之中不斷的循環,不要以為說恐龍牠是吃東西,吃那個食物,我們人類有更高的智慧、更高的目的,佛陀就解析出來,一般的眾生是吃東西,在四種食裡面,是屬於「粗摶食」。人類智慧比較高,會進入到第二個是「觸食」,第三個是「意思食」,第四個是「識食」。
" Z9 p9 n2 n  W( |

5 p. q6 @: L# \$ I) i
  所以,你要去看到,眾生是在食物鏈裡面,在一直在吃,吃跟被吃、吃跟被吃,當你吃到、你就高興,吃不到、你就痛苦,還有當你要被吃,你就會逃跑、會痛苦,都在食物鏈裡面,大家要慢慢去看、慢慢去求證。如果你沒有靜下來反觀,我們所吃的都是在四種食裡面,不斷地在吃、在吃,跟一隻恐龍不斷地在吃,也差不多,我們要去深度看出來,眾生一直在忙忙碌碌之中,每天都一直在進進出出、忙忙碌碌。說我賺錢、我奮鬥,我都憑著我個人的才華、能力去做,但是生命的意義在哪裡?要找尋出來。如果有的人認為我賺很多錢,然後有錢講話就可以更大聲,這樣你都看不到深層生命的意義,就會跟著一般眾生在滾滾紅塵裡面一直的走、一直衝刺。
1 `5 `* N  s5 O% u
- h0 z. N: G& _. J* O; F" j/ r
  曾經跟大家提到,當你修行的時候,要慢慢把你的身、口、意、腳步要緩和下來,不要一直衝得那麼快,要緩和下來!當然,不是刻意慢,而是展現一種柔軟,然後就有學員提問:現在是工商業社會,大家腳步都很快,如果慢下來,我們競爭就輸了,認為學佛的人就會吃虧,好像競爭不過別人……。我說表面上,理由好像是對的,但是有沒有靜下來深觀?你這樣一直忙忙碌碌,在滾滾紅塵裡面,每天上班、下班,上班、下班,一天一天的過,一年一年的過,一個月一個月的過,一年一年又過了,很快很快一生也會過,大家的腳步都很快,一直這樣在拼速度,越來越快!你知道大家後來到哪裡去嗎?都跑到這裡墳墓裡面來了。

6 n! E! c5 e4 {* |6 a
  Q3 w: Y9 S% ]+ @2 r4 }$ |# o, T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沒了」表面上好像學佛變成悲觀消極,不會積極認真奮鬥,絕不是這樣。佛陀對他本身的生命沒有放逸,他都沒有那些悲觀消極,佛陀是很認真對待自己的生命,也很認真善待一切眾生,正因為「出世間法」的思惟角度,跟世間習以為常思惟角度,有很大的出入、很大的不同,我們要去了解「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沒了」,一直忙、一直的忙,忙到最後,就是來到「夜總會俱樂部」(墳墓區),所以我們要停下來思惟,怎麼樣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怎麼樣真正能夠利己利人、自度度人,把生命發揮它的最高效用,發揮邊際效用出來。

5 u9 F9 I. y' ]+ l' q; @' W" Q& G) K% `5 m, E: |
  真正學佛的人,真正有正知正見的人,他的生命是過得非常充實,生命的方向感都清楚知道,不是茫茫然,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所以,他能夠善待每一個因緣,不然你就是一直在忙,在滾滾紅塵裡面忙、忙,人家的腳步很快,你也跟著快,快到後來人家躲到墳墓這裡來,你也跟著人家走到墳墓這裡來。所以,要找尋出生命的意義,要了悟生死大事。有時候建議大家要到一些大醫院去看看,像台大、榮總或是長庚這些大醫院,因為裡面有很多的天使,都在跟我們示現生、老、病、死。

# E  a2 u& C6 v( [2 V! O5 _% ^# T% @# E8 A- U' P
  佛陀以前是出四個城門,看到這些生、老、病、死,現在你台北四個城門,也不容易看到那些,但是都集中在大醫院,生、老、病、死的天使,都不斷在告訴我們佛法,告訴我們真理實相,因此有時間大家到大醫院去走走、去看看。曾經有一位老菩薩就講說對死亡方面,他不怕死啦!但是他怕生病啦!你以為一死是一了百了,事實上生病也是死亡的一部分,因為它是渾然一體的,你怕生病、要逃避那些,事實上深層裡面都是對死亡方面不能夠接受,然後你越怕、越容易產生疾病。

  g$ e4 m$ h9 L0 C  v
: R9 |3 m' z$ [, @  n
  你一個人說多瀟灑,要到這些中心去了解、去看看,在健康的時候,就要去體會生、老、病、死,再怎麼壯健的人,當你的脊椎受傷、坐在輪椅上面,要去體會那些苦,體會那些無力感,我們最好在別人是天使,在跟我們示現的時候,就能夠去體會到,一方面珍惜我們的身體,惜福惜緣,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又是迷迷糊糊的重蹈覆轍。這也是在榮總拍攝的,他已經幾乎就是生命走到了沒有選擇的餘地,在他的臉上看不出光彩,他的生命看不出喜悅,他面對死神只能夠低頭啊!無奈的接受!

! s. }7 a+ C) u0 n) t$ d+ k: q
8 s* u+ J" w& N: Y3 Y; f8 `+ u
  大家不要說我現在年輕,我現在漂亮、我現在力壯,我現在事業很有成,這些好像對我都很遙遠。如果你現在沒有深入去體會,你很難珍惜每一個當下,你不容易去珍惜、去感恩的,我們要慢慢去體會這些。旁邊是看護,一般人面對這個天使,我們都麻痺不知,都以為「這是你比較倒楣啊!我不是啊!」我們常常都會疏忽了這些天使在告訴我們,所以你在他旁邊相處再久,你心裡也是想說「我是幫你照顧,我只是在賺錢而已」你很難認為他是天使在告訴你法,在告訴你真理實相--無常、無我。當你面對老、病、死,你又能夠怎麼樣?

, r, ^$ y7 u; f" P- V
" `. [1 l+ x5 M$ k' F7 _; v
  所以,人類的那些我是、我能、我慢,都是要老、病、死來折磨,來讓你看你有多厲害,你越厲害就有越大的黑洞,來讓你知道說你的我是、我能、我慢都是無濟於事,當我們在旁邊的時候,就要去體會、去體會,不要以為「是他啊!」現在假設他是七十歲,你現在算是四十歲,要看到他是在示現,如果我們沒有好好修行、好好去體會,我們一直在滾滾紅塵裡面下去,他是在示現卅年後的我。佛陀就是從眾生所展現出來的這些法裡面,去體悟相當的震撼之後,怎麼樣去出離這一種生死輪迴?
6 o2 x# }; v! g: l7 _' Z! d% \

" U2 O! _' L( i  a. @' X8 y
  在老子《道德經》裡面,對水方面的啟示、體悟,非常深!你不要認為它是屬於道家、道教的,它有很深的啟示,值得好好去看,老子從大自然裡面體會到相當深入的這些法,尤其對水方面,有相當大的體悟,體悟到很深的人生哲學。當然禪宗裡面也滿重視的,也是跟整個大自然溶合的,事實上,真正開悟的大禪師,他們都是跟大自然溶合的,所以他們會提到「溪聲盡是廣長舌」,因為溪水就是在告訴我們法相、告訴我們真理,我們要慢慢來看溪水怎麼樣告訴我們法印?它怎麼樣展現出廣長舌呢?如果你現在會看,以後你接近大自然,都可以去見到法,它們都在告訴我們真理實相,你會從水裡面去看到,也可以從雲裡面去看到,也可以從颱風裡面看到,所以這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一點,大家要以此類推去看。
- f- x9 ^  K6 C) Y+ X
" x& m/ g+ n# F8 v
  我們現在來看流水哪一分哪一秒停止過?都是一直一直的在剎那生滅變化,流動、流動、、流動,如果你沒有去見到法,我去年來也是看到這些水,今年來也是看到這些水,我們都以為是相同的那些水,你沒有去體會它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斷地在變化。所以,我們身體裡面的水界,也是一樣。每一天我們身體裡面的水界,都是不斷地在進出變化流動,我們看大自然的法,一樣看到我們身體裡面的法,就是我們的外身,以後我們講述「四念處」的時候,會講到內身、外身、內外身。所以,這只是說把我們的內身,再把它放大出來讓我們看。

' Q  W, Q. P$ u% ?, K5 r) x' }  A) g6 e% _- L* r
  流水它就是在不斷的一直在告訴我們法、真理,每分每秒都是不斷地在變異、變異,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無常、無常,剎那生滅變異,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異,看起來表面上好像沒什麼,但是事實上它都是在流動、流動,諸行一切都在行,都在變、都在動,每一分每一秒它都不同、不一樣。所謂「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這個都在告訴我們是水上泡,它一沖刷下來就有泡沫出來,然後沒多久很快就消失,所以要慢慢去體會到,所有的苦樂受也是一樣,都是有生起來,然後它一樣有住、異、滅,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真理實相,每分每秒都是一直在流動、流動、流動,你不要以為石頭裡面沒有在動,它裡面的原子、電子,一樣在很高速的動啊!所以,一切都在變動,只是這些水是比較明顯的流動變化,大家可以比較清楚地去看出來,它都是一直的在動、在變化,這是一個無常法印。
) y* v- g( R& I/ L1 e) q) g5 b
4 |) e7 q) `7 P
  再來要去看到流水,它有滿重要的,就是流到哪裡,如果這裡有阻礙,我就繞!來到這裡,我就彎、就轉,上次我們有跟大家講過,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水的柔軟性,也是讓我們可以去體悟。如果我們的心很僵硬,你處處都會跟境界磨擦、衝突的,我們的心能不能學習著這種水跟我們啟示的,遇到什麼樣的境界、因緣,我們可以適當調整那一種柔軟度要出來,身、口、意的柔軟。我們以後進入到「三妙行」的修行,身、口、意會展現一種柔軟出來,要去體會水的柔軟,這裡有環境需要我,這樣轉彎、我就轉彎,到這裡遇到、碰到,我就轉彎,它都是隨順每一個因緣,當下因緣你看再轉彎、轉彎,遇到境界,我需要轉彎、我就彎。這裡有石頭,我旁邊過,不跟你硬碰硬,流水的那一種柔軟度,是非常深的啟。

2 w  f* p* E; r5 M, Y
0 e9 }5 m5 N; B4 u
  再來,水它都是願屈居下位,又告訴我們流水它默默在長養萬事萬物,它默默在讓眾生應用,但是又都是屈居下位,它不會去跟你炫耀、不會去跟你爭功,也不會要出人頭地,所以不會去搶功,你需要喝、就拿去喝,你需要灌溉、就拿去灌溉,你需要什麼樣用途、就拿去用,哪裡不需要、就倒回來,它又接受。遇到什麼境界,就是柔軟來善待一切,善待一切因緣,遇到這裡,我就彎、就轉。所以,水方面它可以告訴我們很多的人生哲學,你能夠默默的奉獻、默默的去做,就是無條件、無所求的默默去做,但是不爭功、不計名、不求利,把生命的實質意義展現出來,所以流水、大自然,都在告訴我們深層的法,它們一直的流、一直流,眾生需要、就拿去用,沒有、它們就是一直流,都是願屈居下位,分分秒秒都是一直的在剎那生滅變化,就是「溪聲盡是廣長舌」,告訴我們無常法印。
2 v% `) A0 Y, o; E, s4 l
0 e7 _( F4 y/ f1 O9 U& t
  因為有水,這個花才能夠開出漂亮的花朵,就是水利萬物,然後又不爭功,它也是一樣默默在告訴我們無我的精神,我們能不能從中去體會?佛陀就是這樣去做到,當他體證到「無我」之後,就只是看著觀察大自然的啟示,佛陀也是這樣默默去利益眾生,去做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然後又是不爭功、不求名、不求利,真正把「無我」的精神展現出來,流水也一樣在告訴我們,「無常」的法印跟「無我」的精神,都是一樣默默在養育眾生,然後不爭功。這樣漂亮的花朵,也是一樣需要水的、地界、水界、地、水、火、風,我們今天是偏重在介紹水界,它們默默在這種長養,你的生命、每一個眾生生命的存在,都需要流水默默的滋潤、長養,當你能夠去體會這些,一方面你會展現感恩的心,一方面除了去體悟無常以外,去體悟「無我」的法印,真正把那個精神展現出來。

4 u( o+ n) A% r$ I5 A; w" `) I3 s
$ k" F! x3 x$ K* }* x9 X1 s+ K
  所以,一個真正修行、真正解脫的人,他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他是積極樂觀,然後把生命的邊際效用都發揮出來,然後默默去做,默默去回饋這個世間,但是他又能夠不爭名、不求功、不求利。這個叫做睡蓮,睡蓮在晚上的時候會合起來,好像合起來睡覺,所以叫做睡蓮,當你開出這樣漂亮的蓮花,一樣都是需要地、水、火、風的滋潤,才能夠開出這樣漂亮的花,所以「水利萬物而不爭功」,這是體會「無我」。開出這樣漂亮的蓮花,一樣都是需要水來滋潤,所以要慢慢去體會,你的我是、我能、你的功名成就,你的那些種種的成就,都是需要大自然這些條件的默默支撐,要慢慢去看到那些,我是、我能、我慢才會漸漸降服。流水一樣不斷一直在流動,也告訴眾生「無常」、「無我」的真理實相,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它一直的流動、流到後來,流到哪裡呢?到後來流到哪裡?流到大海,這是一條河流的出海口,這邊是大海,這個水流到大海。

1 [% m: h: r$ i8 G' r% x: r" N5 f; Y9 I- K% I
  如果流入大海之後,跟大海就是全然開放、溶為一體。當它流到大海的時候,我就是跟大海溶為一體,我就是大海,這時候要扮演波浪的角色,我就扮演波浪的角色,每一個波浪一樣在告訴我們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一樣是在跟我們講法。所以,這些水不管它到哪裡,都是在跟我們講法,無常、生住異滅。當它是溪水的時候,就扮演溪水的角色,當它在池塘裡面,它就長養這些蓮花;當眾生需要用的時候,就進入到眾生的身體裡面,當它一直流到大海的時候,就是跟大海溶為一體,它都是接受每個緣起,接受每一個當下,你當下因緣是怎麼樣?就好好扮演你當下的角色,把生命全然的發揮出來。
2 T' L) d  j: O3 G  u
4 ]$ q  R7 L( C, Z+ y
  如果你流入大海,這個「我」、「自我」沒有死亡、沒有消失,當你流入大海,你是好像一個石頭掉進大海,沒有跟大海溶為一體,就會常常感覺境界在跟我過意不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你「自我」抓著不放,在這個大海裡面,沒有跟大海溶為一體,那個「自我」抓得很緊,於是就會常常受境界的衝擊。當我是海浪的時候,我就扮演海浪的角色,當因緣形成要激起浪花的時候,我就形成浪花。如果你沒有溶入每一個當下,會覺得這個境界都在跟你對抗、境界都礙著你。當流水流入大海之後,慢慢又有太陽光照射之後,然後它又會蒸發形成雲,然後又隨著風而飄,到處遊山玩水。今天要成為海水,或是要成為這個雲,不是「我」在決定,那是整個法界、整個因緣、整個緣起,不是說我這個海水覺得這裡很苦,我要跳到天上去,我要飛到天上去,不是我是、我能啊!而是整個的因緣、緣起。

) d( N3 ^+ q9 y% y! ~) n
( p0 w! E0 U, K/ b5 }# x+ L! C3 r
  當因緣形成具足之後,我又在天上飛、在天上飄、成為雲,不管我示現什麼身,就在告訴眾生無常法印,雲每一個飄動、每一個移動,到不同的地方,雲本身有沒有在變化?有啊!一樣雲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空中移動,它本身自體也是不斷在變化,一樣有增有減,都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還有在告訴我們一個「空性」,什麼叫做「空性」?這些水要流到哪裡,它要怎麼樣變化,它要流到大海要成為雲,都在告訴我們「無常」、「無我」、「空性」,你要慢慢去體會,因此「空性」不是抽象,它就是告訴我們無常、無我、生滅變化的法則,然後它的生聚都是緣生緣滅。如果不空,它有一個「我」存在,就是說我這一塊冰,就是不讓它溶化、不讓它溶解,它那個「我」就會抓住,或是說這個流水,我就是要擋住,就是不流到大海裡面,就是有「自我」出來。

; E: L" K  H0 ]& y: d
+ {3 o9 M( y' j/ U% _
  但是,整個法則就是這樣不斷在流轉、在變化,你不流到大海,最後還是要流到大海,心不甘情不願的流到大海,你就像石頭落入大海裡面,還是緊緊的抓住不放,結果你覺得那個境界都在衝擊。所以,要慢慢去體會「無常」、「無我」、還有「空性」,城市溪水、流水,然後又到大海,你看又來到這裡,這些它們的出現也是一樣,都是緣生、緣起,很多方面因緣條件聚合,它就再飄過來。所以,我們要去體會昨天的雲跟今天的雲,不一樣啊!不要以為說看到的都是一樣,它都是變化啊!都是一直在變化。
) [) ?$ E# n8 c1 ~/ ]5 P, A

3 W' |' f/ J" Q6 \4 b5 j
  不管再怎麼高,雲在頭上告訴你,我曾經是在最低下的這些,但是我現在一樣,你再高,我都可以比你高。如果真的能夠「自我」放掉,「自我」能夠死掉,就可以進入體會到「法身遍一切」,還有就是「三身」裡面的「應化身」、「報身」、還有「法身」。「應化身」裡面也會有提到「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現何身」,當然這是比較抽象一點,它的變化無窮,如果你真正「無我」,你不會執著在一個形相上面。所以,它不會固定在一個我,水就是水、冰就是冰,我就是不變……,不會這樣。該是水的時候、就是水,該是冰的時候、就是冰,該是成為雲的時候、它就成為雲。所以,它是接受每一個當下的因緣而顯現,都在告訴我們「無常」、「無我」,還有緣起、性空。

4 J4 p( y! L0 m. e9 _8 A; \  [1 \. K; y* r6 ~6 h' `. O0 x3 C
  這是天空的雲,實際拍攝到的,不是故意像抽象畫,大自然、大地風雲經,都在告訴我們「無常」、「無我」的法印,還有告訴我們「空性」、「無我」,告訴我們要去看到空,要去看到雲,告訴我們「無常」、「無我」,告訴我們「空性」。「空性」跟「空」是不一樣,不要以為「空性」就是「空」,要了解「無常」、「無我」,先去體悟到「空性」,就是「先知法住智」、「先見緣起法」,以後還要再更深一層去體證到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