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1|回复: 5

[阿含解脫道次第] 阿含解脫道次第(中鼎版)序 -- (空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 15: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y茧 于 2010-1-26 01:50 编辑
0 N5 p/ v' W- l* t/ k/ Y* x! U" J( ^  i; I
阿含解脫道次第(中鼎版)序                  
2 Y( c- ?6 T& r' p$ ?' [
, i8 ?" S4 B, N, S( c' d0 Z. T7 o/ w# ?) h. t) @* b- [4 K' ^: X
空海法師  講述+ j/ k% [! E' O+ S7 U7 Z
                      壹、序言
7 H9 K# e7 }  }' Y                    各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是第二次到中鼎工程公司菩提社跟大家互動,因為謝經理真的表現出一位修行者,很誠心誠意在追求佛法、追求解脫,就向他承諾如果中鼎的同修確有學法、求法之心,我會設法克服過來。於是謝社長就很積極克服各方面的困難,儘量的配合我們的需要,很快就正式的開設課程。因為我有考慮到這邊大家都是以知識份子居多,有很多的工程師……,都是屬於「師」級的,大家在求真求證的精神方面會比一般人還要高,正好是探究原始佛法所需要的精神。5 ?4 |/ }1 d9 \6 u% A  G/ N
                    因此讓我慢慢重視這裏的社團,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社團沒有其他宗派、宗教的背景,不是屬於某一座大山頭的一個分支。如果是屬於某一座大山頭的分支,就必須顧慮背後那個偶像所框設架構的一個框框,致使我在講課的的時候,很多方面必須要有一些包裝及婉轉修飾。然而現在因為沒有此項顧慮,這裡大家都是知識份子,背後又沒有一些預設「架構」,對我自己也是一個期許,期勉我們能夠放下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架構,大家就只是為法、為真理,如實的探討、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讓我能夠直接深入、契入佛法核心,對大家的幫助會更多,可以節省大家很多不必要的摸索。
3 v7 L; w" z' @0 m                    今天是第一次課程的開始,稍微簡短跟大家講一下,像剛才謝經理有提到,希望大家在一年後能夠有證果的成績出來,就像電視上新聞報導有出現的一句話「你給我一小時,我給你全世界」。我們現在有一個期許,如果大家有心在實修實證下工夫,你給我一年,我給你至少「證初果」的回饋。但是必須要雙方面大家互相的努力,要有心聞思修證,只要大家真的實實在在、很有心。當然,上班的工作一定還是要盡本份做,修行不是說工作方面,我們就應付馬虎,真正走在修行解脫道上,做什麼事情都是認真負責的。所以,上班該做的工作方面,絕對不會虧待,也一樣會認真負責,因為盡心負責才會對得起自己。這樣當你專心下來看書的時候,也才能夠更安心的、專心的深入經典。: M6 t! O- l2 L
                    大家一樣把平常的工作做好,其他有餘的時間,現在目前開設的課程以半年為一期,大家把聞思基礎好好奠定下來,因為要進入實修,必須要具足這些聞思基礎。當聞思基礎建立之後,再進入實修,就很快、很快!真正具有正知正見之後,然後進入實修,不用幾個月就可以實際體證「三法印」、「四聖諦」。我們今天所講述的是一門解脫法,不管你在世間方面多麼有錢、地位多麼崇高,或是任何行業有多高的成就,甚至是在學術領域方面有多輝煌的成就,每個人都幾乎共通要探討、要追尋的,就是「解脫法」,不管任何行業、任何學術、任何的科學家,到最後他一定要去探討追尋的。/ j8 S0 w/ f4 K$ p) d
                    今天有因緣大家一起探討,我想儘快協助大家進入聞思,再來進入實修實證,建立起正知正見。在進入主題之前,因為很多人對《阿含經》方面,並沒有深入研究,所以今天第一次的上課,會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讓大家有一個概念知道說,為什麼我們要回歸到《阿含經》上面來?如果這方面的觀念沒有釐清,我們修行會在很多的迷魂陣、很多的迷宮裡面繞不出來。我今天還跟一位朋友講,如果能夠好好下工夫來聞思修,這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可以節省修行十年的時間。在此向大家保證,這半年好好下工夫聞思,可以節省你十年的時間,因為這一本書至今出版才三個月,很多人看了都很法喜,大部分都是在修行路上走十幾年了。
% Q! o, Q6 D7 {7 H6 m: q                    我們今天有這樣的因緣,大家就一起直接回到原始佛法上面來。我為什麼會契入原始佛法?因為我本身並不是出生在佛教或是任何宗教背景的家庭,我是出生在一個純樸的鄉下,沒有任何宗教背景。在高中時期,開始啟發了對人生哲學的興趣,那時候會開始去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像我昨天到板橋跟一個社團互動,他們很多人也在探討「生命的意義在哪裡?生命的目的在哪裡?」有的人能夠回答出來,但是也有很多人說不知道。3 n. _4 C& u: \, O. @" o$ a
                    我在高中的時候,就認真在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怎麼樣把這一生的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就這樣一路一直在探討、追尋,結果慢慢接近哲學、心理學以及宗教方面。在這樣一個求真求證的過程,慢慢跟釋迦牟尼、耶穌基督以及老子,這些世界級的偉人作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想要去了解:為什麼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帝王都只是曇花一現?而且也是功過各半?為什麼歷史上這些宗教家能夠在二千年之後,對人類還有很深遠的影響?到底他們的內心世界跟一般的政治家、跟一般很有錢的人,他們有什麼樣不同的內心世界呢?這些是我在高中以及大專時期,不斷在探討思惟,然後又從動靜理論、實務方面,去下工夫、去探討、去體悟。
( ], J4 l& K* _/ K8 H( N' E                    於是慢慢發現到佛陀提出很多很深的人生見解,深深打動我的心,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脫路上,深深吸引著我,能夠為我解答很深的問題。讓我感覺到佛教真的就是要開發我們的智慧,不是迷信、不是信仰。我所了解的佛教,它不是信仰型的宗教,不是迷信型的宗教。但是當我在1981年專攻中醫時期,住在佛寺三年,卻發現現在佛教所展現的樣貌跟釋迦牟尼佛當初所講的,竟然有這麼大的差異,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出入呢?但是那時候不知道原因。所以,那時候就發願,希望將來能夠回歸佛陀的本懷,找到佛法的真髓,真正掌握佛陀啟發我們的解脫道,真正走出佛陀所講的解脫道。
- t! i8 V5 g3 I0 C' H, ~                    後來我是在1985年初考上中醫特考,到1987年因緣成熟的時候,覺得因緣需要了,於是有很強要專攻深入聞思修證,所以放下工作到台南開元禪學院研究部讀書,在這樣的因緣情況之下,承蒙一些師長的啟發,結果讓我的很多疑問,都一一的獲得解答、解開。
0 g1 A! [! l9 R2 B                      貳、佛教流變史簡介) `: ~0 Q2 J# }' `- N0 s% t% l
                    從中國佛教歷史、西域佛教歷史、印度佛教歷史,以及佛教思想史的變化裡面,找到了很多我所要的答案出來。就像長江、黃河一樣,從上游、中游、下游這樣順流下來,看到下游的水質竟然是這樣。我感覺到我所知道的佛法,應該不是這樣的品質,為什麼佛教界展現出來的是這樣的品質呢?因此,那時候我就想說必須要從下游往上追溯,就一直到中游在找,到中游之後,又覺得這樣還不夠,一定要找到源頭,於是就抱持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一種求真求證精神,不斷往上追溯,結果後來到了原始佛法地區,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開示的這些經典。然後從原始佛法經典,再看整個法流、佛法的流變,也清楚知道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8 y( i6 N) }8 A) `" J1 p                    當清楚知道之後,最初會有為原始佛法打抱不平的這一種氣概,但是到後來慢慢去思惟、慢慢去消化,因為體會到佛法會有這樣的量變、質變,有它的歷史時空背景,也是因緣所形、因緣所成啊!要怎樣掌握到「究竟法」,又能夠包容這些「方便法」,我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後來我的胸襟方面,也逐漸的開啟、逐漸的打開。當我們了解到「究竟法」之後,就能夠包容一切的「方便法」,在此也很希望大家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就能夠契入掌握到佛法的核心,掌握到究竟法,掌握到真正的解脫法,然後又能夠包容一切的「方便法」,進入到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視野、胸襟,這樣就不會有大、小乘之分,也不會有宗派、宗教之爭。( f* F- j' [: E3 U9 ?; }
                    佛教為什麼會有這些質變、量變?為什麼我們要回到原始佛法方面?這些是一般在佛學院的研究所程度,才有解析的課程,一般佛學院裡面有區分初級部、高級部、大學部,到以上程度情況可能還很少解析到這方面。現在我們要從歷史時空來看,為什麼佛法會不斷的質變、量變?我們就單刀直入來到原始佛法。+ }5 u$ v' C6 c! B
                    佛陀是誕生在印度恆河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跟尼泊爾的交界,如果以國境而論,是屬於尼泊爾,但是以前是屬於印度的一個小國。在佛陀誕生之後,到後來整個弘法地區也是在這裡。佛陀當初所講的那些經典教理,等佛陀滅度之後,弟子們把它結集下來,最早結集出來的就是《雜阿含經》,再來又慢慢的聚集結集。為什麼最初要結集《雜阿含經》呢?如果進入實修的人,就可以體會《雜阿含》是記載整個解脫法、究竟法的核心,實修實證一定會回到那裡、體證到那裡。
/ B2 A0 T) Q. G+ U1 m                    因為最初在佛陀滅度之後,就是把最重要的先集中過來,就是《雜阿含》,然後再慢慢陸續把次要的又集結過來,或是把比較深的一些法義,做更詳細的詮釋,就是《中阿含》。再次要的再集結過來,就是《長阿含》與《增一阿含》。所以,佛陀滅度後162年的前後一百年期間,就集結《四部阿含》經典。在今天的南傳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就是《四部阿含》再加上《小部》,他們稱作《五部》。但是《小部》的重點還是在前面的《相應阿含》,《相應部》就是我們稱作的《雜阿含》。佛陀最初所講的,以及佛陀滅度之後的二、三百年之間,所有的佛法、所有的部派都是以《四部阿含》為主,最初的經典只有《四部阿含》,沒有其他經典。
  X  G3 i4 v  B. q3 c5 F# Y                    西元前327年(佛紀218年),亞力山大大帝入侵印度,這是歷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亞力山大是代表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曾經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是他也在幾年後的卅幾歲就死掉了。當時他曾在途中遇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修行者,亞力山大就問他:「你怎麼能夠那麼快樂呢?能不能告訴我方法啊!」那位修行者就跟他講:「陛下!請你走開一點,你遮住了我的陽光」這時候亞力山大產生一種恍然覺悟的感覺,但是因為他建立整個大帝國,又是一個國王,於是就說:「好!等我忙完、告一段落之後,再回來再跟你學習」那個人就跟他講:「你未必有機會回來啊!」。學佛、修行不要說「等我什麼時候再修行、等我事業有成之後再修行、等我幾年之後再修行……」未必有那個機會啊!修行解脫就是在現在,把握當下、把握現在。
% y8 ]3 Z2 A  D( f! L4 `* S( K# w* M                    亞力山大入侵印度是在佛陀滅渡後二百多年,引進羅馬帝國非常興盛的雕刻、美術藝術,在羅馬文化的遺跡可以顯現出歐洲在雕塑方面有特別的專長。雖然在歷史上羅馬帝國征服了希臘,但是文化上面卻是希臘征服了羅馬,因為羅馬後來跟希臘文化混合了,有一句話說「政治上是羅馬征服希臘,但是文化上是希臘征服羅馬」後來包括希臘文化也都一併入侵印度,把羅馬、希臘文化帶入印度。他們的共同特性一個是非常重視雕塑、美術方面,另外的共同特色是他們的多神教信仰,所以會有阿波羅、宙斯、維那斯、邱比特……這些信仰。為什麼要提及這些呢?因為這些對佛教的質變、量變,關係非常、非常大,學佛的人很少去看到這一層。8 @& c1 o3 M* f" {
                    佛紀277年,也就是西元前268年,阿育王即位,他是印度一位非常有名的國王,建立了孔雀王朝,而且把佛教拓展成為印度的國教,然後派很多的僧侶、佛教使者,到各處去傳法。所以,把佛教成為印度國教,以及傳揚到國際的是阿育王,這時候佛教開始外傳,向西、向東、也向南傳,有一支來到斯里蘭卡,向東傳的是到孟加拉,然後漸漸向東慢慢過來,向西的就向西邊地區過來。為什麼後來大乘佛教的佛法會不斷一直量變、質變?但是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方面卻還是保存著原始佛法風貌,為什麼?這方面非常重要。當他們把佛法傳到各地,由於喜馬拉雅山山脈的阻隔,讓印度跟中國沒辦法溝通、交流,所以佛法沒辦法直接傳到中國,當時中國的國力範圍只有到越南。& X) z* M4 j9 o' R' q) y
                    斯里蘭卡又是在一個單獨的小島,佛教傳到這裡教化,沒有外來的文化入侵交流,因此他們就能夠保存相當原始的風貌,當初佛陀所講的經典風貌都能夠保存下來。為什麼佛法流傳到中國會有很大的變化?西元前268年,當阿育王把佛法傳開之後,因為羅馬與希臘文化已經侵襲過來了,再者中國的文化也漸漸過來,於是形成一個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文化的大熔爐,剛好介於幾大文化之間,一個是印度文化,一個是波斯文化,一個是羅馬希臘文化,一個是中國文化。因為歐洲的羅馬希臘文化侵襲過來之後,會將他們整個的觀念、文化都帶過來,於是就不斷在變化、變化。
. B' A% s: v. \4 C% j                    中亞地區都是屬於遊牧民族地區,特性是不斷在遷徒,不斷在流動、在變化,他們居無定所,這樣的人民特性,哪來那麼多時間、那麼多的機會,讓大家同聚在一起半個月好好聞思佛法,沒有那一種福報啊!於是所謂的「速食文化」就產生了,簡單、快速就好了,沒有那麼多時間聽聞那些佛法,講最簡單的就好了。遊牧民族的文化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性,說一些最簡單就好。另外,因為遊牧民族就好像浪子、流浪的人,一般心靈上會比較空虛,所以背後會需要信仰上、精神上的寄託。因此,佛法講說理智方面、靠自力方面的,對他們來講會變成力量很弱,沒辦法體會那些,會認為「別人都有很多的阿波羅太陽神這些神在保佑啊!你們佛教所講的這種靠自力,又沒有那些神的這些信仰……」。$ j6 k/ `1 O& c" [+ N( v* |3 c& D
                    如果以市場需求、競爭方面來講,佛教在這裡變成沒辦法立足,因為他們需要這樣一種層次的文化,所以那些祖師大德們就不得已,「好吧!你們有什麼,我們也來一些方便法……」於是佛教開始藉用一些方便法來攝化眾生,「他們有什麼神,好吧!我們也來設立一個什麼某某佛、什麼佛、什麼佛……,他們有什麼神像,我們也來雕塑佛像……」於是佛教從理智型的佛教,然後漸漸為了適應這個地區民眾的需要,所以從質變方面,開始利用一些方便法。但是,最初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究竟法」,而「方便法」只是一些權說,透過「方便法」就像為了吸引小朋友來讀書,幼稚園裡面設置一些玩具,以及運動遊樂、遊戲器材,讓小朋友比較喜歡過來,然後就再慢慢教化。  m5 T% A9 C2 y* Z! `6 P
                    所以,用一些「方便法」本無可厚非,但是後來時空慢慢流變、演變之後,結果竟然演變成「以方便為究竟」,就把佛法本末又顛倒了。因為最初並沒有整部經典,沒有經典文字的整套印刷,也沒有那些紙張,都只是靠背誦,這樣很容易忘掉或是摻雜。到後來有簡單的文字記載之後,也是一樣容易會有一些摻雜,因此到佛陀滅度四百年之後,才慢慢有一些大乘經典結集出來。為什麼這些敘述跟中國佛教很有關係呢?經過大概三、四百年的孕育,到西元前233年,佛教普及全印度,阿育王歿。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189年,這時候希臘系統統治了印度西北部。當孔雀王朝滅後,熏迦王朝建立,熏迦卻是打壓佛教,致力復興婆羅門教。, P  \, O/ H, ~1 y
                    到西元前180年,印度佛教本身不斷在質變,也不斷在變化,但是在這之前傳出來的二支系統,卻沒有受到影響。印度本土方面的佛教,有受到政治方面的影響。西元前150年,印度佛教發生部派分裂,但是各部派都仍以《四部阿含》為核心主軸。西元前139年,亦即佛滅後四百年,中國張騫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才跟這裡的區域有所接觸,但是佛法在這裡已經蘊釀一、二百年了,這時候也只是政府及文化方面的接觸而已,佛法沒有流傳過來。到佛滅後四百四十幾年,大乘佛教漸漸興起,般若經成立。1 C, l# K2 W  T( t  m. H
                    在佛滅265年,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但是不管再怎麼分裂,大家都是以《四部阿含》為主。由於「大眾部」跟「上座部」的理念不同,經過二百年之後,「大眾部」為了適應當地文化的背景,於是開始慢慢編輯一些大乘經典。所以,「大眾部」所編輯的一些經典,後來經過佛教學者考證,為什麼大乘很多經典是原始佛法地區這裡找不到的?然後從佛教歷史的整個時空背景去找,才把整個因緣都找出來。所以,在西元前456年,三藏才正式成立。* O) A3 c: H; l# N9 f8 b& J
                    西元前80年,雕刻佛像之風興盛,都是受到羅馬、波斯文化跟希臘文化所影響的。佛教從原來不崇拜偶像,到後來漸漸不得已,轉變為有佛像的雕刻。到西元前二年,這時候中國邊境地區才開始接觸佛法。佛滅後204年,亦即西元前60年的前後一、二百年間,《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初期大乘經典就陸續成立,是在佛陀滅後四百年期間才慢慢結集出來。; W- Y9 ]  C8 q3 @! G: }( T
                    所以,我們所接觸的大乘經典,大部分都是在佛滅後四、五百年,才另外再慢慢編集出來。所流傳的早期原始佛法並不是主流,所以就不受重視,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為到中國來度化的,都是中亞地區的僧侶、出家眾,他們也不知道了,就把那些經過一、二百年後所編輯的經論,傳到中國來翻譯。很多後來的人也不知道了,就把他們所記的那些經論,然後傳到中國來翻譯。到中國來翻譯他們就「如是我聞」,都這樣移過來、移過來,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然。% K, }* P9 b3 ]/ t
                    中國是在下游地區,只是類似一個「接受器」,傳什麼過來就接受什麼,因此中國不知道這些質變、量變的過程。流傳的旅程總共大概有五百年,西元前後中亞跟敦煌的佛教非常發達,所以才存留敦煌的石窟,那時候都是雕塑大乘佛法的一些菩薩,以及美術雕刻石像方面的,不斷一直在變、在變、在變,就像經過化學變化,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不是說從原班人馬,然後原來經文這樣一直搬過來,都是會一直在變、在變、在變,不斷從量變到質變,但是我們這邊「接受器」都不知道。所以,中國這邊後來所接受的,會覺得「奇怪!怎麼這一部經這樣講?這部經這樣講?這部經這樣講?……」很多都變成重複,中國人就不知道啊!結果後來就有人判別大概這個是佛陀什麼時候講的,那個是什麼時候佛陀講的,於是才有所謂的大、小、中、頓、圓那些。
8 n5 d5 q/ V5 d: u                    事實上,那是中國的判別,跟原始佛法完全沒有關係,當然那時候有那時候的時空背景,以那時候的資訊就能夠蒐集到這樣,是無可厚非,因為他們也盡心盡力想要釐清迷魂陣,也希望幫助後學的人找到一條明路,只是當時他們所接受的訊息不夠正確,也沒辦法去求真求證。因為在西元二、三百年到五百年期間,佛經大量傳到中國翻譯,以當時的時空背景,沒辦法進行考證研究。7 l3 T/ V( Y" a, B* \! A8 j
                    到西元1171年,唐太宗貞觀元年,玄奘大師由長安出發,當時候也感到很迷惑,為什麼這麼多的佛經說法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玄奘大師的精神非常可佩,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真的就是用生命去修行、用生命去求法。他就由長安,然後經過西域、帕米爾高原到印度,繞這麼一大圈來到印度來取經,此時是在佛紀1171年,也就是佛陀滅後一千一百多年,玄奘大師才來到印度取經。玄奘大師認為中國佛教所得的這些佛法,好像很亂、沒有系統,於是到佛法發源地--印度去取經,總是可以取到最原始、最好的法,總是可以挖到最好的寶了吧!
# V# o# B- H) \* g/ \/ a                    玄奘大師是懷抱著這一種理想及想法來到印度,也不知道佛法已經有很多很多的變化了。在佛滅後1150年,印度佛教的「中觀」與「唯識」二派論戰不休,大乘佛教進入後期,秘密大乘佛法漸漸興起,秘密大乘經典也陸續成立,佛法此時在印度已經是進入不斷的論戰,以及把佛法變成學術化在研究、在探討,在大學裡面寫論文、寫報告,能夠進入實修的不多了,大家變成愈來愈是在表面上做學問。  j0 G* G6 V' |# _% r: h
                    玄奘大師來到印度第一流的那蘭陀大學留學,就如中國西遊記裡面的記載,還有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在保護他,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結果他揹著很多經典回到中國,當時的皇帝還出來迎接他,並建造一個讓他便於翻譯的地方,玄奘大師也翻譯出很多經典。但是他主要是翻譯「般若」體系比較多,後來也成立了「唯識宗」,也就是「法相宗」。玄奘大師用生命求法,然後帶回到中國的是唯識體系,並沒有挖到原始佛法的寶,這是很可惜的地方。以當時的資訊是沒辦法,他以為來到佛陀出生地、佛法的發源地--印度,總該是最好的,結果還是沒辦法得到原始佛法。
% ?* a' ?1 ]* t4 _- d/ O% h                    玄奘大師當年用生命去求法,都還沒有找到原始佛法,今天有幸經過很多祖師大德慢慢開發溯源,不怕各種橫逆、阻礙,把原始佛法又再呈現出來,我們有這樣的因緣能夠直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講的這些解脫法上面來,這比玄奘大師幸運多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
3 V8 a6 q7 g) ~. w' W                      參、引言. I% y5 F' {4 f* \
                    現在我們正式進入本文,正式要進入解脫道實際一步一步的紮根。解脫道就像我們要建造一棟高樓大廈,一定要從地基穩紮穩打開始,因為我們中國台灣都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體系下,大家大部份都是接觸大乘佛教的觀念,很多人聽聞到《阿含經》就認為是小乘經,認為阿羅漢是自了漢,或是說阿羅漢都只是為自己、焦芽敗種。事實上,這些絕對不是正確的評論。我們只要這幾堂課下來,大家就可以知道要證初果以前,一定要具有慈悲之心,沒有大慈大悲的柔軟心,是無法證到「初果」。在課程第二章--「善人、慈悲喜捨」,我們會比較詳細講述「怎麼樣實際去修練慈悲喜捨?」這在修行解脫的證果次第上,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初步,假如這方面的基礎沒有建立起來,後面想要進入實修實證,就只是高談闊論,或是走在「世間法」上而不自知。( k) ^. k4 @" D  l
                    佛陀當初自己在修行,以及在引導弟子修行,整個都是有相當明顯的次第逐步深入,證初果就要很具有慈悲之心,然後二果的慈悲心必然是比初果要強,到三果、四果更不用說了。因此,沒有只為自己的阿羅漢,沒有自私自利的阿羅漢。如果你是自私自利只為自己,保證絕對不會證到阿羅漢,因為心量沒有打開,是不可能進入「一體世界」。
" r+ _, ~6 o! I6 g                    溶入「一體世界」是「身見」早就要完全破除掉,「身見」破除掉,就沒有說只為自己,他跟眾生是一體的,一定都是來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真正能夠證到阿羅漢的,他本身就是「法身」,他的所做所為也就只有法、只有眾生,跟眾生是一體,絕沒有只是為自己的。5 L9 J% v6 l/ R9 \8 i" v9 C
                    現在一開始,要把過去所聽聞到對原始佛法,或是對阿羅漢的一些批判,暫時都放下、歸零。也把過去所看的一些經典,一樣隨時學習著歸零、歸零,這很重要!就像本課程的書本章節是從第「零」章開始。如果沒有歸零,我們會揹負著過去很多的知見、成見,然後再用這一種成見、知見來看,這樣不容易體會到佛法的真髓、精義。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裡面有這一段「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是說我們不要隨便相信自己的預設、自己的判斷,為什麼?因為只要還沒有真正解脫,我們都還有或多或少的貪、瞋、痴,於是我們的這一面「心鏡」,是凹凹凸凸不平的鏡子,大家不容易察覺。
- {, D' p; y5 k/ E. P                    如果大家能夠注意、夠察覺到這一點,在你的生命上,會有一個很大的轉向、很大的提升。我們說掛著一個有色眼鏡在看世間,這還容易察覺到,但是我們戴著一副凹凹凸凸的心鏡在看世間,這不容易覺察到。除非有很認真回來反觀、照見,才能夠看到我們的心鏡是凹凹凸凸的,凹凹凸凸是因為有貪、瞋、痴。只要有貪、瞋、痴,我們的心鏡都不夠平整,於是同樣的東西在這裡,你的心鏡是這樣,他的心鏡是這樣,不同的人來看相同的事情,結論也都不會相同,因為大家看到的是自己心鏡所投射出來的角度。
5 j0 D# ^3 Y4 b" N. Y' |9 x                    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是冷靜的、智慧型的、理智的,自己判斷是不錯的,這是我親自看到的,我證明的、我求證的,但是卻沒有看到如果我們有貪、瞋、癡在背後,我們動機不會單純,我們的心鏡是凹凸的,對事情的看法就沒辦法如實。《阿含經》常常會提到要我們「如實觀」,就是要如它的本來面目來看它,不要扭曲它、不要污染它。但是,談何容易啊!只要心鏡是凹凸的,就沒辦法「如實觀」,你沒有回來反觀,就不容易察覺到我們在污染它、我們在扭曲它,於是就變成「自誤誤人」。所以,佛經裡面佛陀有提到「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一句話希望大家慢慢去消化、去反芻、去思惟,為什麼是「自己」?因為常常被我們的觀念、判斷所誤導,但我們不知道,卻揹負著一些框框架構把我們套住了。我們就在那框框架構、模型裡面運轉,這樣就會造成習性不斷的反應,講更深一點就是這樣一直在重蹈覆轍,不斷在輪迴那種習性。
* D' _; A5 f$ s  F* T/ |5 v2 i1 m) \                    佛陀要我們回來看到最大敵人是自己,是自己的觀念把我們框住了、套住了,所以為什麼我們第一章要「歸零」?要把過去這些放下,過去很多我是、我能、我慢、我很行、我知道……,能不能通通「歸零」,從「零」開始呢?讓自己「新生」--重新生出來,給自己重新開始,這樣你的心就會很柔軟,而且這一面原本貪、瞋、痴的鏡子,就會漸漸接近平整的一面鏡子,隨時讓自己「歸零」。當你這一面鏡子是很平整,是不是就能夠如實反射實相?所以,當沒有貪、瞋、痴的時候,你的心是一面澄清、乾淨、又平整的鏡子,這樣就能夠如實看到實相,就是能夠照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也可以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真正的「明心見性」。
0 N1 \7 n' y: o; E- V8 e# @7 q                    「明心」是讓我們污濁凹凸的心能夠明下來,「見性」就是見到法性、見到真理、見到實相,我們整個修行過程,是讓我們凹凸的心鏡能夠平整、明淨,就是要進入「止觀雙運」。「止」就是修禪定,有「止」然後又有進入深度的「觀」,當我們的心比較明淨,就能夠對事實進入深度的觀察,這樣就可以看到實相,所以「歸零」方面的工夫是很重要,希望大家學習著讓過去的這些「歸零」,這是每天要練習、要做的。真正沒有貪、瞋、癡,才能夠真正如實的照見。但是貪、瞋、癡要斷,它有十個結,如果我們的心不夠明淨,沒有前面的聞思基礎,修行方面會走偏差,沒辦法進入解脫道的實修。如果具備正知正見這些聞思基礎,才能夠進入實修,就可以照見到那十個結。* m5 x$ f, e- o1 e
                    有照見那十個結,就有機會、有能力一個一個解開,當你解開一個結,就解脫一分,解開一個結,就解脫一分……。這都是要進入實修實證,只要大家利用半年的時間好好聞思,然後進入實修,一定可以進入實證。只要大家能夠真正體證「三法印」,真正體證到「無常」,「無常」是宇宙的真理實相,有去看到實相,然後體悟到「無我」,這時候只是一種體悟而已。初果只是體悟「無我」,還無法真正做到「無我」,要四果阿羅漢才真正能夠做到「無我」。所以,能夠體證到「三法印」的「無常」、「無我」,對苦、「無我」有深一層的體悟,這樣才叫做「開悟」,也就是「法眼淨」、證初果,都是可以檢驗、有次第、有步驟,當你證到初果的時候,會知道自己證到初果。' s9 w* ]( W% o
                      肆、「阿含解脫道次第」目錄簡介
  k- ^$ h3 F8 _; K& H                    第1章到第6章是人天善法,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的階段。第7章到第17章是聞思正法的主要內容,所謂的「聞思修證」,你要聽聞正法,前面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能沒有,包括現在的淨土宗,也都很強調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就算要到西方淨土,也要有善根福德因緣,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之後,以淨土宗的理論來講,阿彌陀佛還是跟你講卅七道品--五根、五力、四聖諦、八正道、七菩提分……,那些就是我們在這半年內所要講述的課程內容。所以,你是要到不可知遙遠的未來世界去聽聞,還是要在這裡聽聞?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是要去聞思正法、去實修啊!因為解脫之路、生死之事,沒有任何人能夠取代你,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8 x' E0 ~9 X0 a- y) I9 [1 s! p
                    第18章到27章是屬於實修的內容與方法。第28章到34章是屬於實證、證果的階段。第35、36兩章是屬於解脫道跟菩薩道合一的具體展現。有的人會批評修習原始佛法的人或阿羅漢是自了漢,這是因為不了解。就像看到世間的苦難,希望能夠當醫生幫助眾生減少苦難,但是會衡量今天我不是醫生,怎麼樣去幫助別人解除痛苦呢?所以我要實踐幫助眾生解脫,就必須暫時先退下來到醫學院讀書,好好去進修、好好去學習,等將來具有正確深入的醫學理論跟實務之時,就可以出來回饋世間。怎麼可以說到醫學院去進修、去專修、去用功的這一段期間,認為他就是自了漢、只顧自己呢?所以,就是不瞭解真正要走解脫道的阿羅漢之悲心、悲願,才會產生誤解而批評他們的專修、放下工作,是自了漢、只為自己,絕對不是這樣的。& t) X8 y& |. N. \
                    那一種悲心、悲願要展現,真正要建立菩薩道,記得!真正的菩薩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脫道上。「世間法」是真正成為醫生,才能夠真正幫人家看病。真正體悟到佛法、為法做見證,才能夠告訴眾生什麼叫做佛法,什麼叫做真理,什麼叫做實相,才能夠引導眾生去看到法、看到真理。如果本身沒有真正品嚐、親自證悟到,我們所講的只會是鸚鵡學語,只是一種口頭禪,變成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道。表面上是菩薩心腸,我們要趕快去弘法、趕快去幫忙眾生,如果自己沒有實修實證,我們只是鸚鵡學語。
+ {: K/ L4 Y& @4 O7 l6 R                    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好好跟著釋迦牟尼佛,所走過的解脫道之次第、步驟逐步深入,我們本身真正見法、證果,體悟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更徹底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迷、生死輪迴完全解開,我們到達究竟解脫,才可以幫助苦難的眾生出離苦海。因此,真正的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上。5 h6 k. ^7 ^6 m5 {; t! S
                      伍、前言
. p1 L1 s  u" z2 X& P. A2 T4 B" T                    正文的第1頁,能稱為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必須符合四個條件:(一)本來如此。(二)必然如此。(三)普遍如此。(四)永遠如此。注意這四個原則,在座的各位大部份都是學理工的,有一個特性就是有求真求證的精神,而且都是偏於理智型的。佛法既然是佛陀講出來的法就是真理,法、真理要真正存在,必須禁得起任何時空的考驗。所以,讓我佩服的就是說,我從現代的科學家、天文學家的立場來求證佛法,竟然發現沒有任何一位現代的偉大科學家,能夠超越、推翻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法印,包括愛因斯坦都沒辦法。
5 g* C9 `6 @( W* ?$ h                    國內有一位丁肇中博士,現在是高能物理學家的頂端科學家。我們以前說原子,打破原子它釋放出能量,就形成原子彈;再把核子打破,又形成核子彈。現在打破核子還不夠,又進入中子,形成更厲害的中子彈。丁肇中他們就是一直要去追根究底,找出更微細的粒子出來,於是他們最後發現竟然找不到最微小的,最後來到能量跟空。所以,物理學家、化學家他們提出來,確定質、能是會互換,而且在整個宇宙中,質、能是不滅,因為它會互換。
/ C5 m% O; d0 n/ c                    《心經》在二千多年前早就講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可以用物質方面來瞭解,「空」可以用能源方面來瞭解,是來自於佛陀的親證。包括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印」,以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會歸納出很多的假設及定律出來,而且他們要求的很精確,然後認為這樣推算出來是很精準,但是最近的物理學家,卻提出一個更新的定律--測不準定律。為什麼會「測不準」?因為一切都在變,每一個剎那都在變,當你以越精密的儀器去測量,以為說已經抓住了,但事實上它又再變了。
8 \6 O7 @: _5 F$ ~                    所以,頂尖的科學家以更深入的精密儀器測出來,竟然發現以前認為說很準的,現在保留、現在測不準,就是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印」。「無常法印」是來自於有一句「諸行無常」,這就是佛陀的厲害,他看到一切現象界都是在變,「行」就是一個動態。現象界一切存在都是在動、在變,近代的科學家把此現象又找出來,因此讓我很佩服佛陀智慧之高,把宇宙存在的這些實相早就證明出來。現在透過實修實證,可以瞭解我們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然後就不會像以前這麼顛倒夢想。
# t, Y! U* G& m                    當我們瞭解實相,就是證果的步驟逐步深入,然後就會體證到《心經》所講的「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解脫自在,「涅槃」絕不是一般負面以為消極悲觀、坐如石頭的焦芽敗種或是冰冷冷,都是對「涅槃」的誤解。「涅槃」代表一個人從顛倒夢想的世界醒過來,貪、嗔、癡沒有了,是以一個很平整、很明淨的鏡子在照見世間的實相,沒有像一般人落入顛倒夢想,就是涅槃解脫的世界。所以,這方面的世界是可修、可證、可達。大乘佛法會講很多很高深的佛法,但是當你問那些法師什麼時候可以成佛?他會講很多很高深的佛法,什麼空啦!什麼妙啦!什麼圓啦!什麼頓啦!但是問他什麼時候可以成佛?有一句話就是「個個有信心,人人沒把握」,變成是「三大阿僧祇劫」的說法,然而,原始佛法佛陀絕對沒有這樣的論調。2 t# n. G1 u" s% q
                    不是回答「三大阿僧祇劫」,不然就是要到「他方世界」才能成就,原始佛法佛陀是講只要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一生、這一世就可以解脫。除非你的因緣條件不夠、不具足,佛陀才鼓勵你就多持戒、多行善、多佈施,多結一些世間的善緣,雖然這樣沒有解脫,至少可以不墮入惡道,這是屬於「人天善法」,至少可以生天、往生善道方面。所以,佛陀是對於那些根基、因緣比較不具足的眾生,才講這些人天善法。只要因緣情況許可,就是直接講解脫道。# d" N1 ?9 o! j8 V" F
                    正文第5頁這一段,我們不管過去如何輝煌或坎坷--一切歸○,讓我們從○出發,隨時歸○,從○開始。讓我們打開無限的視野→如實的探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要打開無限的視野,才能夠如實的探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讓我們以無量的胸襟→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真精神→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如此,必能自利、利他→自他具利。/ ]$ {8 j  O' z5 q; O% {
                      【幻燈片】! r4 G( e6 N4 E( ?
                    這裡的四棵草菇代表四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年輕力壯,不是英俊瀟洒,不然就是很貌美。這是一個階段,而且從這個角度看世界,就只有我們啊!只有我啊!因為在這裡沒有人比我高,沒有人比我大,讓我們很容易疏忽「無常」,也很容易長養「我慢」而不知道。我們能不能拉開視野、視線來看?當「我慢」增長的時候,當你從狹小框框來看,認為自己很偉大、很高,我是、我能。但是如果能夠拉開視野看看,我們只是一大片草地裡面的幾棵草菇而已,還有別人比我們大、比我們漂亮。能不能夠看到剛才那四個就變成這枯萎的四個?這是無常的變化啊!就好像一個人的臉,擠得這樣臉都變形了、鼻子變形了,兩個眼睛、嘴巴擠得都吐血出來,這是無常的變化,以及世間不斷在爭奪、勾心計較、排斥啊!能不能去看到再來就越來越凋萎。
* E/ f: [4 T( i8 q' S. _$ l4 H' O/ u                    大家不要以為說這是草菇,跟我好像沒關係,這樣我們就沒辦法處處看到法,這些幻燈片,都是在告訴我們法,都是在告訴我們真理,不要以為是它是它,跟你沒關係…,錯了!要去聯想到它們代表我、每一個人,就是你、就是我們自己啊!它在示現我們佛法、示現我們真理,能不能從中去體會我的生命也必然會這樣?當面對這些衰老病死的時候,我要怎麼辦?能不能提前去找尋、解開生死之謎呢?就像佛陀觸及到眾生的老、病、死情境,把皇太子的位子都放下了,都可以不要。為什麼他可以放下皇太子的位子?就是對於老、病、死,對於生命哲學有很深的體會、很深的震憾,因為他體會到如果沒有去揭開生死之謎,縱然當上國王,對生命的黑洞還是沒辦法超越,縱使有再多的國土江山,也沒辦法避開黑洞,這就是佛陀就是看到世間的老、病、死,然後爆發出修行的動力。
' ?8 _8 `; ^3 B                    這就像一個人在世界裡面,自認為我最大、我最高,因為旁邊沒有人比我大,我是一家之主,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我是一個縣的縣長,我是一個國家的總統……,這只是舉例,大家以此類推,我們處處在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當我們沒有放開視野、放開心胸去看,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都會產生,佛陀就坦白講:只要你還有我慢,就一定是生死輪迴相續。真正的究竟解脫,十個結到最後就是把那個「慢」斷盡。事實上,十個結就是「我慢」的依深淺度不同,分成十個層次。從最初的「身見結」,慢慢逐步的深入到最後十個結,那個「慢」全部斷除,就會證入阿羅漢究竟解脫。
4 `" W! P$ h$ i, u( K! H& W" ]" ^                    這個就像一個長者,就告訴他:老兄啊!能不能把你的視野視線拉開?看看你的周遭、看看你所在的位置,看看你今天能夠存在,是有多少的因緣把你拱住、撐住,你才能夠突出。再把視野拉開看看大海、藍天、白雲,如果你能夠把心胸拉開,「我慢」就會大大降服。你原來認為「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是我在養員工,所以員工要對我尊敬……」能不能換個角度過來,是員工在養董事長啊!如果能夠看到這樣,你會從原來董事長的那種慢氣,轉換成為一種感恩,感恩所有的員工,有大家、才有我。所以,把你的視野拉開,你今天的突出是因為很多的因緣將你襯托出來,能夠看到周遭這些,你就會充滿感恩,一方面「我慢」也會大大的降服。4 y1 i; d% v/ Z6 K8 M
                    現在把我們的視野逐漸拉開,一方面學習「歸零」,一方面學佛就是學習著不斷把我們心胸視野一直拉開。現在大家忙忙碌碌的,就在台北市裡面奔波,這個都是你、我、他啊!你、我、他、我們在這裡,有時候能不能靜下來想一想:為誰辛苦、為誰忙?這一生忙忙碌碌,我的人生目標到底為了什麼?能不能去看到一些老前輩,當他們面對衰老的時候,所發出對生命的無奈、惶恐,能不能去體會到?能不能去看到?如果能夠提前去體悟這些,就會提前去找尋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怎麼樣去找出生命的意義,怎麼樣將來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仍然很安詳、很快樂、很心安的面對一切無常。
. q+ P" @' I! J  L" q9 v6 f                    還是要忙忙碌碌一直在名利堆裡面打滾,然後無可奈何的面對死亡?要沒有選擇的面對死亡?還是要能夠很瀟灑自如的面對死亡?如果要能夠到達瀟灑自如,不是以後才到達,要點點滴滴活在安詳解脫自在的世界。所以,當我們在不斷忙碌的時候,有時候要停下來去反觀、去反省,我的人生目標在哪裡?生命意義在哪裡?在這廣大的大都會區裡面,小小的「我」又算得了什?!身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當我面對這些,又能夠算得了什麼!
, A- b7 P6 w" Q/ ~% S( P2 i+ ?                    我們把視野再拉開,如果沒有去找尋生命意義,就會像一隻大恐龍這樣一直的吃啊!吃啊!我們很多的慾望就是不斷在吃,也就是從來沒有知足過,這種不滿足的慾望就是不斷的在吃,結果我們很容易形成慾望的奴隸。所以,我們要靜下來去看看,重新再去檢討、過濾、反省。我們慢慢把視野拉開、越來越高,要從地球表面、台北市,我們現在要離開台灣、離開地球,慢慢飛到越高的地方來看。當能夠照見自己是井底青蛙的時候,我們很多原來狹隘的觀念就會突破掉;當能夠照見到自己是井底青蛙的時候,我們很多的「我慢」就會大大的降服;當能夠發現我們是在「夜郎自大」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很超脫的轉變,生命才會超越、才會超脫。
  o* ?3 J: e  \( e                    現在再把視野拉開、離開台灣,我們現在已經飛上來,到更高的地方來看整個地球,這是搭太空梭上來。在一、兩百年前,人類的知識無法體會到地球是圓的,中國人有一句話「天圓地方」認為地是方的。基督教以前的觀念,還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動的,後來那些觀念讓哥白尼、伽利略推翻了,於是他們才被關、被監禁。所以,要把我們的視野、視線不斷拉開,但是這個就是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過去抓住很多的觀念,我們要超脫這個就會像蛇脫皮這樣,會有不少掙扎、不少的痛苦,不錯!要去面對。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要勇於對自己的生命挑戰,要勇於去超越、超脫,這樣我們的視野、視線才會不斷的超升。# V$ \& e" K/ X. @! }: D. t6 f
                    我們現在越來越高了,這是實際在太空梭拍到的地球實相,現在地球在這裡,我們現在離開地球,然後來看到整個太陽系,這是太陽、這是我們地球,這是哈雷慧星的軌道,下面白白的是銀河系。如果以天文方面來講,一個太陽、一個地球,這裡有生物的存在,這一個太陽系算是一個家庭。我們講說天地父母,有太陽的這個天,然後有地球的地,裡面有眾生,這樣叫一個家庭。這是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我們的太陽系是在旁邊的一個小點,就像雲河系裡面的一粒沙。
" q0 m7 W9 a# p2 B                    所以,當你成為台灣第一首富,在這裡你算什麼!當你成為地球上最有權力的美國總統,在這裡根本看不到你的存在,頂多只是一個細菌啊!能不能把我們的視野逐漸的拉開、拉開?然後看看我們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它包含多少太陽系?一個銀河系有一千億到二千億個太陽系,因為銀河系有大有小。我們再把視野拉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銀河系裡面就有一千到二千億個太陽系組合而成,這是一個更大的家庭。我們的太陽系只是在邊邊的一粒沙而已,我們仰頭所看的天上星星,都是在銀河系裡面一個角落的星星。
& Q+ \& }" k1 E                    銀河系裡面看起來好像有很多的雲,好像一個颱風,事實上這裡面是一千億到二千億個太陽系,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銀河系。從正側面看,它好像是一個飛盤,中間的溫度還是非常高,太陽系就是在邊邊的一個點。
+ d- H/ ]* q# v; O                    我們現在要離開銀河系來看整個宇宙,搭太空梭還不夠,要透過哈伯望遠鏡來看,它是在地球的軌道上面,不是在地球上。地球上再精密的天文台、再大的望遠鏡,因為都會受到地層、大氣層、雲層的阻礙,所以沒辦法看到更遠。哈伯太空望遠鏡是太空梭送到地球軌道上,在地球的外太空,沒有大氣的障礙情況下,更深度去看宇宙的實相,我們地球上也可以看到。這是哈伯太空望遠鏡實際拍攝到的,室女星座的一個銀河系,我們可以實際看到,只要視力比較好,或是有雙重望遠鏡,都可以看到。6 T- ~; o3 L0 m
                    這個不是我們的銀河系,而是外面的,可以看到很清楚的一個銀河系,一樣有將近二千億個太陽系,所以這裡只要任何一點,都是有幾十個太陽系,看薄薄這些都是太陽系所組成的。這是地球上可以明顯看到的獵戶星雲,看起來是一片雲,但它在虛空中是非常大的一片雲,只要一個角落,就會慢慢形成一個太陽系出來。這裡面的一個白點就是一個太陽系,裡面任何一個白點就是一個太陽系,只要一個地方它慢慢的旋轉,太陽系經過幾億年的孕化、轉變,一個太陽系就出來了,因此說它是星球的搖籃,會不斷孕育星球出來。
5 G+ V; W9 s+ d( x                    這是火鳥星雲,一個點是一片很廣大的星雲,然後慢慢的旋轉,就孕育出一個太陽系。這一片星雲可以孕育出幾百個太陽系,孕育星誕的老鷹星雲,在這一片星雲裡面,只要隨便一個地方,都是非常非常大,經過幾億年的孕化,就會形成一個太陽系出來,這個都是脫胎出來的太陽系。
( U  y. ^  m6 w) A- E7 j2 V0 L                    現在講這些,表面上好像是從天文方面來看,但是以後大家課程上到越深入,上到緣起性空的時候,以及最後要體證「空」,就會以更深度的角度去看,不一樣!不是天文學家所看到的角度了,你會體會到佛陀所講的緣起甚深,以及涅槃、無為、空。那個「空」是甚深極甚深,以後我們會逐步深度的來分享。5 A" z1 ~# E- G& P
                    這是實際拍到的一個天文實景--薔薇星雲,當因緣具足之後,它就是不斷孕育星球。這是一個太陽系的爆炸,是一個太陽的毀滅,告訴我們包括整個太陽系都有它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是在印證佛陀所講的佛法。這也可以告訴我們:如果在地球找不到淨土、找不到極樂世界,你到任何他方世界去,也找不到淨土、找不到極樂世界。因為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地方,宇宙萬事萬物一切都在變、一切都在動,只要是現象界的存在,它一定是「諸行無常」啊!所以,真正的淨土、真正的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當下現在心地的淨化,當我們能夠真正淨化我們的身心,就會體證到「心淨佛土淨」。4 V* t& z( @, u+ m7 f& W- v4 I; \
                    所以,佛土、淨土不是在心外,不是在他方世界,是在我們當下、在我們現在。只要我們的心真正淨化下來,就一定可以體證到。剛才是說一個銀河系有一千億到二千億的太陽系,現在我們要再拉更遠的,就是天文學家以哈伯太空望遠鏡實際拍到的,這每一個點就是一個銀河系,因為有遠有近,這是比較近的銀河系,這是比較遠的銀河系,每一個點都是一個銀河系,因此天文學家他們就推算出來,我們現在所能夠觀測到、推算出來的,因為它從任河角度去照,現在宇宙裡面預計有將近二千億個銀河系,這些都是這十幾年來,哈伯太空望遠鏡對那些天文學家帶來很多新的觀念、新的知識,以及很多震憾性的知識,廿年前很多天文學家也沒辦法想像到這些。
7 \5 }) @8 X5 Z! h! M7 ]                    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宇宙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星球的誕生與死亡,同樣的我們小到每一個生物、每一個人類、每一個人。一個太陽系的誕生,就是從薄薄星雲慢慢醞釀,然後形成一個太陽出來,然後它的後面、它的變化有不同,但是都是代表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一個變化。這是代表說像一個太陽系,它的變化過程有的會成為爆炸,有的會成為中子星,有的會成為黑洞,任何星球都是有這樣一個演變過程。所以,如果你在這個世界不能夠找到淨土,不能夠找到極樂世界,你到他方世界去,也不可能找到的。因為沒有不變的地方,沒有不毀壞的地方。
; y' H# C; i- R, G1 V                    當你能夠真正體悟佛法,溶入「無常」,「自我」、「我慢」消失,會跟整個宇宙時空溶為一體,就能夠體證《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死,那是要實證的世界,一定可以去體證到的。但是只要有「自我」、只要有「我慢」,黑洞、死神就跟在後面。當「自我」死亡、「自我」消失,黑洞、死亡、死神也跟著消失了,就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這不是天方夜譚,只要大家有心,有緣一定可以去證悟到。
( T, L8 i3 S/ n; X' C                    這一張是哈伯太空望遠鏡實際拍攝到「銀河互撞」的天文的實景,汽車會互撞、星球會互撞,銀河系也互撞,一樣是告訴我們一切都在變、在動,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異。這是佛法、佛陀所講的「三法印」其中一個「無常」,當你真正體悟「無常」,就會體證到「無我」。如果沒有真正去體悟,我們會表面上說「無常」,但事實上我們內心裡面卻是怕「無常」;我們表面上說「空」,內心裡面卻是怕「空」;表面上我們會說「無我」,但是內心裡面卻是怕「無我」。如果我們能夠靜下來,去了悟宇宙人生實相,就會體證到「無常」。當「自我」、「我慢」消失,體證到「無我」,最後就會跟佛陀一樣,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那時候才真正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謎完全徹底的解開。4 p6 R3 P1 b! a9 C$ t0 s+ N
                    所以,天地雖大,但在整個空曠的太空中,卻只是滄海一粟。「天地」就是代表一個太陽系,太陽就好像是「天」,地球就好像是「地」,我們的天空、天地雖大,但是在整個空曠的太空中,卻只是一粒沙。我們要把視野拉開,拉開到無限,這樣我們心胸也可以擴展到無限。7 X0 t; }! s' _4 b* F5 ^% t7 X
                    這一張是北斗七星,它的構造排列是這樣,但是這些提供我們一個深思的角度,同樣的一個北斗七星,但是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薰習之下,人們對於北斗七星的描述聯想就不一樣。中國聯想出來是一個皇帝的座車,皇帝坐在裡面,臣民在朝拜,因此北斗七星在中國叫做紫微星(七星斗),將此聯想成跟皇帝的興衰有關,然後用作觀測天文。以前中國觀測天文的,都是皇帝身邊一些很重要的幕僚軍師,所以他們把北斗七星跟皇帝的座車聯想在一起,因為中國當時也是屬於帝王的一種體系。( e( |" P, t! ~, P  @4 I$ `: W
                    但是,埃及這邊就把北斗七星聯想是一個人、一隻動物,然後拖著一樣東西。在歐洲這裏就聯想是一隻狸。在美洲他們想像出來的是一個大熊,然後大熊星座的一個尾巴,這邊想像出來是一個杓子,這邊想像出來是一個馬車……。所以,同樣一個北斗七星,當我們所接受的歷史文化、背景觀念有所不同,於是所聯想出來的就不一樣。這些帶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同樣一件事情、一個事實、一個實相,不同的人所看、所想出來、所觀察到、所體會到的,就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會隨著我們每個人不同心鏡的凹凸程度來呈現。因此,這帶給我們一個思考的角度就是:同樣一件事情,我們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詮釋。
0 i; x( w2 q4 M, q+ [4 e! C                    學佛要去看到很重要的一個點,我們就像是大海中的魚,但是大海中的魚卻不知道海在哪裡,大海中的魚會要拼命去找尋大海在哪裡。這是一個要繼續去深度體會的就是:我們涅槃解脫的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淨土在哪裡?你就浸泡在大海中,知道嗎?你就浸泡在淨土中,你就浸泡在「空」之中。但是,如果我們的視野、視線沒有提升,沒有躍出海面,是不容易看到、體會到我們就在大海裡面。我們要從二度空間超升上來到三度空間,才能夠看到我們原來所處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修行要進入深度去「止觀雙運」。水中的魚不知道自己在水中,除非能夠躍出水面看到周遭環境,才會看到原來是在海中。「躍出水面」就是我們要先學習著「歸零」,然後不斷讓我們的心境不斷超越、超升。% f1 _2 a, l$ e  z8 T) E2 |: C" ^
                    這一張是虛擬假人,因為稻子即將要成熟,作用是要趕跑那些鳥,以麻雀、小鳥的智慧來看虛擬假人,當風吹一動,那些麻雀就會趕快飛走,認為是一個真的東西在那裡嚇唬牠們。但是以人類的智慧來看,就可以很清楚知道這是假的,因此這些可以驚嚇小鳥,不能驚嚇到人類,因為我們人類可以看到它是假的,但是以麻雀的智慧來看,牠看不出來。我們在此再引申更深的體悟是:以佛陀的智慧,看到世間的實相,看到我們身心的實相,看到實相的虛幻面,看到這是假的,一個緣起的我,體悟到「無我」,體證到「無我」,所以不被幻相所迷住了。但是人類一般的眾生呢?看不到實相的真面目,以為這個就是真的,所以就抓住我、我所,很多的身見、煩惱問題,都是從這些衍生出來。: G, H& O& v8 Q; \: K
                    所以,這裡提供我們一個思惟角度,以麻雀的智慧來看,沒辦法看到它是假的,人類的智慧就可以看到,佛陀經過實修實證,去追求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之後,佛陀就像人類,可以看到這個是假的,我們一般還沒有實修實證的人,看不出這個是假的,這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思考的空間。我們學佛、我們修行,要進入「阿含解脫道」,就是要讓我們從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類的智慧,從人類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去看清宇宙萬事萬物、我們身心內外的實相。當我們真的能夠看到實相,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
. x. x6 B# ]+ _9 L( C4 ]' [                    今天是第一堂課,重點會講一些比較概論方面,從下一堂課開始,就實際進入第一章的概論,以後再逐步的深入聞思,把佛法法義這些先聞思,有了正知正見之後,再來就是要進入實修實證,深度又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希望這一門課程不是屬於學術的探討,不是一些知識、知見的傳授,而是要讓我們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真正是要邁向究竟解脫,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一起來配合。佛教、佛陀從來不是要我們去迷信--我怎麼跟你們講、你們就怎麼信,你們就只要信就好……,不是這樣的。他都是讓我們去存疑、去求證,佛陀所跟我們講的,包括我所跟大家分享的,如果你不能了解、不能接受的,沒關係!保留!然後去求證,除非經過你實際去求證、去體悟到,你才相信,不然你不要迷信、不要盲目相信。所以,希望大家真的要有科學家求真求證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
* l- Q  a: ]1 k8 B  `0 p                    有學員問:「淨土是不是有分唯心淨土或唯識淨土?」老師回答:現在假設《彌陀經》所講的是?,所稱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方會毀滅嗎?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解脫就進入涅槃,我看還是一樣啦!舉個例子來講,如果你覺得台灣不好、很混亂,於是移民到其他國家去,你在台灣沒辦法安心,到美國就能夠真的安心嗎?內心的苦悶、不安,到美國就解決了嗎?以此類推。
1 C% B8 W0 P3 b$ a! D5 U                    西方淨土的思想,是佛滅後五百到七百年之間所蘊釀出來的,就像前面所敘述的佛教流變史,當時一方面由於文化大溶爐的轉變,再來就是這個地區是屬於游牧民族,他們心靈的空虛與飄浮不定,需要以簡便的方法,以及能夠保佑、保護他們的那種神存在,因為這一生這一世飄浮不定,沒辦法安定下來,於是他們寄望來生能夠更好。因此,佛教這些化俗的法師為了要通俗化,為了要適應這裡地區民眾的需要,就只好運用一些權說。但是慢慢、慢慢的演變到後來,整個淨土思想都形成,後來的人不知道,往往容易以方便為究竟。所以,西方淨土思想是在這邊所蘊釀形成出來的,印老在他所著作的「禪宗與淨土」書裡面,有做一些比較具體的交待,大家可以參考。$ a$ l$ F# \# S2 I* u/ \
                    西方淨土就是一些方便、方便,鼓勵這樣一個游牧民族,大家來聞法、大家來修行,於是運用一些權說方便讓大家過來。最初這些真正懂得究竟法的法師,會讓他們慢慢穩定下來,在機緣漸漸的成熟時候,然後一定會告訴他們究竟法,一定會告訴他們真正的淨土是在現在、在這裡,內心的淨化才是真正的淨土,涅槃世界不是在他方世界,而是在我們內心、身心,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止息。涅槃世界是在於我們能夠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當你能夠了悟這些實相,就不會再向心外去求法。但是,你要到達那種情況,就像小孩子需要一些依賴、一些鼓勵,但是當你漸漸長大的時候,一定要訓練獨立、靠自己,不能靠老爸一輩子啊!
( {6 A  h8 ^. u+ b, @1 Q1 C                    所以,這就是權說的方便,鼓勵成長、成長,成長到一個情況就是佛陀所講的「自依止」,一定要回到自己身心的淨化,要回來依靠自己,不要向心外去求,不要去依靠心外的某某神、某某佛,這樣才不會隨著境轉。真正的涅槃解脫,一定是要回來「自依止」,就像謝經理所講的「你今天相信他,明天會相信我,後天你會相信你自己」。真正了悟佛法,就能夠回來「自依止」,因為了悟貫穿宇宙一切的現象界,都不離「三法印」,所以不會心外去求法。
7 Q) ]9 p# b) g& E2 |. u% ~. Y                    「自依止」是回到內心的寧靜,回到內心貪、瞋、痴的止息,一定要徹見法,一定要對法有真正的體證、了解,如果只是頭腦理解、停留在聞思上,還是沒辦法真正打入骨髓。真正內心的不安,一定要自己親身品嚐到、親自喝到,叫做親證。一定要自己親自去證明到法,別人無法代替你去證悟到法,別人沒辦法代替你生死。肚子餓,要靠你自己吃,我吃的、沒辦法代替你吃。所以,有一些宗派會說「你來啊!我幫你加持、我幫你灌頂、我幫你消災……」都是一些鼓勵、一些方便法,就像小孩子需要鼓勵,真正到後來就是要回來依靠自己體悟法,跟整個法溶為一體,跟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溶為一體,不管到哪裡都解脫自在,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不管到哪裡都是大安心,生死之事也完全解決了,現世就能夠體證到不生不死、沒有生死。「沒有生死」不是說身體沒有壞滅,而是內心每一個剎那都是很安詳,面對死亡也是生死一如,這些都是要回來「自依止」、「法依止」。所以,「淨土」是讓我們從「方便」方面,然後進入到真的實際內心的淨化,才是最重要的,貪、瞋、痴的止息,才是真正的淨土。8 p! p; Y+ c4 |! ?! }, D' j
                    學員問:「我們常看到的《阿彌陀經》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這一本書就不是究竟的解脫方法了?」老師回答:容我實說,這是屬於方便法,但我們也不要否定它。有的人一喜歡原始佛法之後,就會認為大乘非佛說,就把那些丟掉,我個人是覺得不必這麼偏激,因為這一本經的產生,有它時空背景的需要,你不需要這些法,但是有人需要啊!如果弄清楚佛教史的整個流變,知道什麼是究竟,就可以包容所有的方便法,因為有它存在的需要背景,可以幫助不少眾生。這是一種鼓勵方法,讓你漸漸產生信心,很多的方便法引導你慢慢進來,當你漸漸有信心之後,然後再告訴你。
5 X$ s" o8 }& V# _# X5 U                    就像如果是小孩子,父母親都會不斷用各種方面的鼓勵,但是當你漸漸長大,就像老師面對小學生的教育方式,與面對大學生的教育的方式,面對研究所、博士班,教育方式,會不會一樣?大家都很清楚不一樣。幼稚園小孩子的教育鼓勵方式,一定是越來越成長之後,要讓你獨立、自依止。所以,我們「阿含解脫道次第」這一本書的前後,都會貫穿原始佛法,佛陀是要我們回來「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莫異依止」就是不要心外去求法,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這是很正常、需要的,可以協助我們成長,就是讓你不退轉,事實上就是讓你漸漸產生道心、信心。但是那一份道心、信心,就是要讓你回來,因為你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要聽聞這些,阿彌陀佛還是要跟你開示「三十七道品」,去體證「三法印」、「四聖諦」,要回來「自依止、法依止」。我們現在不必等到來世,不必等到未來,現在就可以開始聽聞原始佛法,現在就可以實修實證。
" f+ O" T1 w+ P, ]( @, J                    我們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都是來自於我們不了解「三法印」,不了解我們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所以會被很多的幻相,就像會被剛才那個稻草人的幻相嚇住了。在大乘裡面有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當你真正覺醒,真正透視宇宙人生的實相,到哪裡都是心安,因為不會被幻相迷住。就像我們最初學開車的時候,總是笨手笨腳的,最初學習「慈悲喜捨」,也都會從「有為法」方面開始,但是當慢慢熟練之後,開車就會駕輕就熟,所以到後來就可以開車開得很自在,也可以一邊聊天。那個「如如不動」就是進入很純熟,但是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因此失敗、挫折……,沒關係!更具體的講,如果是初步的慈悲喜捨,他是在「有為法」,有所得、有所求的情況裡面運轉,這樣容易形成世間的善法,但是這也很難免,我們一定要經過這些,然後才能夠逐步提升到「三輪體空」的慈悲喜捨。' F! v* ~3 y) c4 Q, h. z& T
                    「三輪體空」就是所謂的「如如不動」,我們也一定會經歷過一些錯誤、一些跌跌撞撞,才能夠真正做到。因為要真正進入「三輪體空」,「我、我見、身見」一定要破除,「我見、身見」破除,至少是證初果。在還沒有證初果以前,我們的慈悲喜捨都還是容易落在「有為法」的世界裡面,要進入到後面階段,對我們的「身見」以及「無我」方面,要有相當的體悟,還有「我慢」方面有相當的降伏,因此進入「三輪體空」這方面,就能夠真正進一步契入涅槃無為的世界。5 ]' p- N, d3 c- O2 v$ Y, o
                    「涅槃無為」不是說什麼都不做了,就消極悲觀啦!是他的心如如不動,但是一樣在跟眾生廣結善緣,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會被境界牽著走,不會被一些慈善的世間善法的境界牽著走,能夠如如不動、無所住,但是卻遇緣現起,能夠看因緣情況而生其心,他不會逃避、也不會黏著。
发表于 2010-1-23 16: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茧同学太厉害了,嘿!$ }/ V, M, c" t, A! J7 w  H4 x
' [4 N7 F  V2 ~$ i+ e0 j
我还可以好好学学古文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6: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学日益....:)
" ~) G/ Y8 u3 G7 g$ R+ P& g
& h3 Y9 j7 C7 {6 I: @9 F3 d3 K& j希望对大家是个缘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7: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谢谢你的鼓励, 是这个空海厉害, 还有佛陀厉害.
6 ]7 O6 A9 V+ v% p$ H
, i, N0 P! Y% D1 U诸法无我.
0 O4 u. A) V! B" V' k& R' j8 w4 C1 L. M' A0 |6 T- b
希望对大家有益!
发表于 2010-1-23 19: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茧兄分享,定当好好拜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1: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茧兄分享,定当好好拜读。
8 v$ a; Q8 }) F+ N" m$ P3 {" tPo 发表于 2010-1-24 02:25

9 @) ~5 E$ y4 ~7 u, h( K7 W" Q
+ G- [  o# d- a' t1 B' Y0 K3 [8 b# O# n不敢当, 我也同样在学习中, 大家一起学习, 只是希望不要影响到你的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 那就和学习这个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