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8|回复: 4

[柞里子] 【长篇小说】《孔子外传》(3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09: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七回
5 n9 O0 _- \" x6 c
孔子荣归故国$ [/ h2 C. H* ~4 N
哲人遗教千秋 (2)
! _+ E* P, F. |/ K9 q
2 k. F$ K* ?1 K1 V8 |% O/ d5 m% k

: @: F6 Z3 l! I9 K( s尔后五年之中,孔丘一直在闲居园闲居。子路应孔圉之请,出任孔氏邑宰,高柴仕卫为司寇,樊须、有若回鲁为季孙氏家臣,子贡往来于鲁、卫之间,时而经商、时而替鲁公、卫侯出使诸侯、排纷解难。第六年春上,春梅病逝。不久,冉丘终于说服季孙肥,撵走大夫公华等,甘辞厚币,恭请孔丘回鲁。孔丘于是结束一十四年自我流放的生涯,以六十九岁的高龄,返回鲁国。此时,孔丘留在鲁国的儿子孔鲤、女儿孔朗、侄女孔紫皆已先后病故,孔丘孑然一身,回到久违的阙里山庄,不由得不生无限凄凉之感!自从孔丘归鲁,鲁公与季孙肥虽然偶然以政事请教,却并无任用孔丘之意,孔丘自己似乎也不再有从政的兴趣,专下心来指导弟子整理《诗》、《书》、《易》、《礼》,并从左丘明处借来鲁国史记《春秋》,着手为《春秋》编撰提纲。
" G+ b, a1 V" j% a( |1 G. {8 Y 7 A4 F) n# {4 S+ _# B

/ Q, _1 F( @8 L+ z. a
孔丘回鲁的第二年秋,弟子颜回病故,无繇将颜回的死讯禀告孔丘之时,孔丘正在庄屋大厅之中与弟子子游、子夏、子张、曾参等讲授《春秋》。孔丘闻讯,拂袖而起,沉默半晌,忽发一声感叹道:“天丧我也!”
" X( B  o3 t7 d
俟孔丘感叹毕,无繇道:“丧事所须经费,子贡已为之筹措妥当,只缺一副陪葬车马,不知夫子可否愿将夫子的车马见赐?”
3 s4 i8 i  g; ?2 }孔丘听了,一边捋须,一边踱了两个来回,终于道:“颜回虽然不是我的儿子,我一向把他当作我的儿子看待。鲤儿德才虽然远出颜回之下,毕竟也是我的儿子。鲤儿下葬,也不曾用车马。不是我舍不得我的车马,不过因我曾为大夫,据《礼》,大夫出门,不可以无车马。”
+ [+ X" o' A; G
% o$ p+ s% U0 A+ R无繇听了不悦,拱手而退。俟无繇的脚步声听不见了,孔丘对子游等人道:“你们懂我的意思了么?”# B% I* Y7 w! U+ @
子游、子夏、子张点头,曾参摇头。2 {" _  s3 L8 k& c+ z+ d
孔丘见了,问曾参道:“你有什么不懂?”
) J( i( B+ d4 O9 T7 m曾参道:“弟子不懂夫子为什么不能借钱给无繇去添置一副车马?”
8 F% t3 \' H$ q) _孔丘不答,却对子游等三人道:“你们谁给曾参解释解释?”
8 O1 n- C( A$ ^8 t* |8 Q6 o3 {' R4 B子夏道:“既有子贡出资,无繇怎么会缺钱?无繇并不是随便要一副车马,而是专要大夫的车马。大夫的车马,只有大夫才能定做,不是大夫,有钱也买不来。”+ t+ h3 N9 p  p! i
曾参道:“原来如此。”说罢,想了一想,又道:“无繇虽然买不来,夫子自己难道还不能添置一副送给他?”2 m, @9 U/ s+ O
子游道:“夫子说:‘据《礼》,大夫出门,不可以无车马,’意思正在提醒无繇:只有大夫才能以车马陪葬。颜回在生既然不是大夫,死后就不能葬之以大夫之礼。”! K' ]6 L9 m6 h# i1 G4 V
曾参道:“既然如此,夫子怎么不同无繇明说?”
7 ^4 S# i, V, a1 E  A8 l" ?子张道:“无繇何尝不懂?不过爱子之心过切罢了。夫子举孔鲤为例,其意正在点拨他。”
2 X2 s( g+ H# C9 Y: y. e曾参道:“原来如此,我怎么就没有想到。”; _5 m8 o5 F2 _1 G# Q2 M  x
孔丘略皱眉头,道:“你思维鲁钝,所以想不到。”! q3 T/ Y5 ]1 M8 L

9 n4 w& {7 q. g5 V4 [9 Y2 z+ L5 k
5 q8 `; C8 }: |5 M7 r
次年秋,卫国发生宫廷政变,旧太子蒯聩夺位成功,卫君逃奔鲁国。孔丘闻讯,惊道:“高柴必回,子路必死!”三日后,高柴来见孔丘,果然带来子路的死讯。
. ]. @& [; I" N: z8 s+ D( R
孔丘问高柴:“政变发生之时,你可见过子路?”
/ q$ l, H2 D' P/ h1 T. ]( r9 x* I高柴道:“我逃出城门的时候,正巧碰上子路仓惶从城外入。我劝他同我一起出走。他不肯,说‘既然受人的俸禄,就得为人效死’。我拖他不住,只好由他去了。”
2 b0 P& n3 y$ v* V! {$ @孔丘听了,摇头一叹,道:“子路死的细节,你可听说?”( D, @* {, H4 n9 k7 g
高柴道:“听说子路与人格斗之时,帽上的缨络被人击落,子路从地上拾起帽缨,用帽缨勒颈,自缢而死。”
" L# G8 V' H* W孔丘道:“子路死前是否说过:‘君子死而冠不免’?”
! ~7 Q* H* \5 z+ @% ]% s7 Q高柴听了,略微一怔,道:“听说正是如此,夫子从何得知?”
! |3 s5 l2 w2 @) u9 E5 C孔丘不答,却发一声感叹,道:“我虽不杀子路,子路因我而死!”
0 }2 W5 y3 ^; k曾参从旁问道:“子路之死,怎么会同夫子有关?”# }0 C2 }2 h: |1 N8 F
孔丘道:“你年纪太轻,以前的事情你从何得知!”曾参拱手唯唯,不敢再问。
! U* I. V6 k' I. d" I5 q  @ ( ~! z- f* x% t! K. e

& ?+ ?0 A* z3 _& w* p  O/ }
' c- e, p  t$ e
次年暮春三月,阙里山庄大门之外,斜阳在地,海棠散落,杜鹃凋零。孔丘须发尽白,面色憔悴,右手拄一跟竹仗,左手扶着门框。两匹高头卷毛白马,拉一辆漆红描金马车由远而近。车夫在庄门口把马勒住,子贡从车厢里跳将出来。
) u( |, W* d# A$ [8 P$ n
孔丘见了,深深地叹一口气,道:“你怎么才来?”( X1 t7 C' B$ @$ P! z
子贡慌忙趋前,拱手道:“弟子月前去吴国做一笔生意,昨晚才回曲阜,得知夫子不适,匆匆赶来,让夫子久等了。”4 V+ P$ ~$ Y" A
孔丘听了,淡然一笑,道:“又是去做生意!你做生意怎么总是有赚无赔?”" O: j0 r( N5 x
子贡道:“敢问夫子所患,究竟是何疾病?请医师来诊断过没有?”- q& V3 [0 b& a
孔丘捻须摇头,道:“并没有病,只是该走了。”说罢,举起左手,遮在额头,对着夕阳望了一回,口中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唱毕,歇了口气,又道:“夏人的习俗,死后将棺材停放在西厢走廊之上;周人的习俗,死后将棺材停放在东厢走廊之上;殷人的习俗,死后将棺材停放在正厅走廊廊柱之间。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的棺材停放在正厅走廊廊柱之间,可见我毕竟仍是殷人。”
2 [% _  h3 S9 z$ m) P1 A# L
6 R$ v3 w; ]) T5 m孔丘说罢,不禁掉下几滴泪来。子贡趋前,从怀中摸出一块素绢,一边将孔丘面上的泪水拭去,一边道:“夫子放心,弟子敢不遵命!”七日后,孔丘死。据后世史官断定,这一日正是周敬王四十一年四月己丑。四百七十九年后,地球的另一边据说诞生了一个叫做耶稣的私生子。孔丘既死,子贡遵孔丘遗命,将孔丘下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滨,又出资在墓冢之旁修筑房屋数百间,并提供起居饮食所须的费用,令众弟子得以遵循孔丘之教,行居丧守墓三年之礼。三年之后,众弟子一一相泣而别,子贡又在孔丘墓庐独居三年方才离去。各国诸侯闻子贡之贤能,争相聘请。子贡于是先后执鲁卫之政、为齐晋之卿、发财致富于吴越楚宋之间。子贡执政既有道,致富又有方;迎宾宴客、妙语如珠;排难解纷、算无遗策,令人钦佩不已。各国诸侯公卿私相窃议,大都以为子贡的贤与能,其实皆出孔丘之上。子贡听了大笑道:“譬如宫墙,我的墙只有肩膀这么高,所以墙里面的风光,谁都看得见。至于孔子的墙,墙高万丈,能窥见其中奥妙者,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0 s# A- i3 B, e5 r5 w
( J; L5 p5 u/ h3 G+ r- g+ B0 K7 m+ h5 h! ]3 u6 b! z
孔丘的弟子虽不能人人如子贡如此这般显赫,却也大都居高官、任要职,忙于立功、立事。少数几个不肯出仕或者仕途不怎么亨通的,于是乎效仿孔丘开门授徒,以传道讲学为业。比如,子夏居河西,为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师;澹台灭明在楚国大行其道,有弟子三百人;商瞿专门传授易,使易成为一种显学;曾参思维迟钝、学无专长,一味讲究修身立德,却因孔丘之孙子思也专好此道,拜在曾参门下,不少人误以为曾参之学才是孔学正宗,于是曾参一派竟然最为风行。子贡见了,不以为然,对曾参道:“夫子之道,以立功、立事为先,不得已才退而开门授徒。你有心传播夫子之学,用心虽然可佳,可千万不可歪曲夫子之道,把弟子教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曾参口头称是,心中却不以为然,暗中指使子思写出一篇专讲道德的论文来,标榜为孔子学术的精髓。子贡、冉求、高柴、巫马期等都以为荒谬可笑,但都因子思是孔丘之孙,不便谴责,只好由他们去了。

& v) ~. O+ f/ M7 L+ ^  I
) p7 d9 e- _/ N+ K: u3 \, ^. B5 d; p& h3 p+ ~6 a
一无所长,一事无成,贫乏不能自存的弟子也不是没有,不过,这样的弟子,大都被史书给忽略了,个别幸运的,比如原宪,却居然被史册捧为不屑出仕的高人,传为佳话,致令后世孔子之道,凭空多了隐居不仕、自负清高这么一个流派。不过,这件事却怪不着曾参,是子贡一手造成的。子贡那时为卫国之相,有一回出使齐国,路过曲阜,趁便去孔子陵墓祭扫。刚进陵园的大门,正巧碰上巫马期从门内出。
+ _/ ~" o' d2 M
寒喧既毕,子贡道:“听说你已经退休隐居,这话可当真?”7 l4 {6 w$ P* |) j" @" ~
巫马期道:“可不是么!所以能得闲常来夫子陵墓祭扫。”
& e- f1 g# _7 m子贡道:“你也就比我大一岁,怎么就急着隐退?”" k/ B4 [: R% u! r) ~! B
巫马期摇头叹气道:“不是因为年纪比你大一岁,是因为才干差你一大截。你居执政之位,谈笑间日理万机,还有闲空打听四方财货,囤积居奇,买贱卖贵。我呢,为一小邑之宰臣,日出而出,日入而入,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方能勉强称职。你看我虽然只虚长你一岁,我已须发尽白,你呢,还全是青丝。我要不趁早退下来,还不得累死!”
2 y1 u8 Y* I  u2 n6 y( Y子贡道:“我哪真比你能!我不过不自量力罢了,将来还说不定真落得个累死的下场。还是你好,能够急流勇退。”
' V  J" @; _; e+ y/ J# y" h2 G巫马期笑道:“你就别想着法子安慰我了,急流勇退是老子之道。夫子之道,讲究的是急流勇进。我有自知之明,我嘛,比上虽然不足,比下也还有余。你可还记得原宪这个人?”" O3 s, T- B. }$ X% y& ^
子贡道:“我怎么会不记得他!他为人是极好,只是有些迂,像颜回。当年夫子见他穷困,叫他做夫子的邑宰,他还不好意思接受薪俸。夫子说:你要是不缺钱用,你何妨把多余的送给你的穷乡亲,这他才肯收下。你提起他,难道是他有了什么难处?”$ F1 y, r5 ?; c  B
巫马期说:“你说他迂,一点儿也不错。他信死了夫子那句话,当真把钱拿去送人,自己一点积蓄也不留。办事也呆板,不得子思的欢心,子思不久前把他辞退了。他如今穷困潦倒不堪,也像当年的颜回。要不是冉求和我时时接济他,他恐怕早已饿死了。”/ w" s% W' h3 O6 _: c5 s2 ?7 Z
子贡听了,略一思量,道:“我不是拿不出钱,不过,这么接济他,不是个事儿。让别人看在眼里,会说夫子的弟子居然有不能自立的,不光是丢他原宪的脸,也是给夫子脸上抹黑。”9 s& P; I9 W' D6 X1 e
巫马期道:“我也是这么想,所以我去见过子思,劝他把原宪再请回去。无奈子思不买我的账,你的面子大,你去说说看,子思也许会听你的。”0 E' w! e4 Z  a' I
子贡道:“夫子在日,替夫子当邑宰,尽弟子之责,无可非议。夫子既已不在,还靠当夫子的邑宰混饭吃,本不是个事儿。再说,子思心目中只有他的师傅曾参,曾参偏偏与我气味不相投。我的话,子思未必肯听。”
; C# n( }! ^+ O: M6 r巫马期道:“你这话虽不错,可你我毕竟与原宪同学一场,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y5 N+ |$ M  m$ Y( I3 e
子贡捋须一笑,道:“谁说我见死不救,不过,我的救法与你不同。”! l. o( B9 ~2 q0 Q% X) P5 z  j8 w
巫马期道:“愿闻其详。”8 J. J9 K* J! b# C; ^0 q2 m
子贡又一笑,道:“我这办法一旦传出去了,就灵不了。严守秘密的最佳办法是根本不知道秘密,所以,我这法子,你还是以不知道的为妙。”
' D5 }& x/ @  g. }5 s$ v巫马期听了,拱手笑道:“既然如此,我就不多问了。就此别过,后会有期。不过,原宪要是当真因穷困而死,我唯你是问。”
) N5 i5 z: n, S! x- N# m$ c3 R ! v0 P  v) e6 E7 o. @& C6 X$ w

6 w* N6 `' D; W4 p
次日一早,子贡带领随从数十,大张旗鼓,去见原宪。原宪的住处是三间东倒西歪的草房,坐落在一条死胡同的尽头。胡同狭窄且不说,路边还堆满垃圾,子贡的车马哪进得去?子贡叫车马随从都在胡同口等着,自己一人徒步而进。原宪见了子贡,不卑不伉,捧出两碗凉水来,以水代浆。子贡也不嫌弃,端起残破的陶碗,一饮而尽。喝完水,子贡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闲话,就起身告辞。三日后,鲁相季孙肥来见原宪,说鲁国有原宪这样的高人,他季孙肥居然不知,真是该打。原宪听了,莫明其妙,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 Q+ d1 U% U6 _" v  I* w6 g3 Q8 y季孙肥道:“你对子贡说的那话,令子贡都愧死,难道还不是高人?”
% y1 w& S% A! y; y原宪说:“我对子贡说什么了?我什么也没说?”2 }3 w) g6 m6 n  k# c
季孙肥笑道:“你何必再装傻?子贡都告诉我了。他说:他看你居处简陋,衣服破旧,问你是不是病了。你回答说:没钱,那叫做穷。学道而不能行,那才叫病。你不过是穷,并不是病。言下之意,他子贡才是有病!你这高论,把子贡说得哑口无言,惭愧而退,再也不敢来见你。像你这样的高人,怎能住在这样的地方、受这种罪?外邦诸侯知道了,难道还不会笑话我季孙肥是个不能礼贤下士的小人?”$ c5 s0 P/ \2 u! p) N* ]. F
说罢,不由分说,指挥从人把原宪强行搬迁到曲阜东郊季孙氏一座别墅,从此月给钱粮,令原宪得以养尊处优,无所事事。
, K; N8 e$ e* m- m# @5 x4 D; w2 b; d; h

' P9 N! U* {% z) A/ I2 v: Q
  {+ T" L+ ]8 [4 _' E* C7 z! M% g* K
光阴荏苒,五十年一晃而过,当年拜在孔丘门下为弟子者,无论显赫抑或平庸,一概化作黄泉之客。孔丘去世后的第五十年暮春,三月己丑之夜,曲阜南市风敲竹酒楼二楼雅座包间之内,薰香缭绕,红烛摇曳,子虚与乌有两人相向而座,食几之上,杯盘狼藉。

* s( M+ n" [. ^' w+ s7 a3 m6 L子虚双掌一击,口喊一声:“来人!”2 h* f4 B2 `; u
一名夥计应声而入,拱手道:“客官有何吩咐?”
+ U. f# W2 g" O子虚道:“撤去杯盘,煮一壶茶来醒酒!”夥计唯唯,将食几打扫乾净,不移时,捧上一壶茶、两盏杯。子虚提壶,将两杯斟满,端起面前一杯,举到齐眉之处,喊一声:“请!”说罢,浅尝一口,将杯放下。
5 m7 F' g4 g+ ]: L' a- ~3 z乌有道:“听说这茶生长蛮夷之地,新近引来中原,我还从来不曾尝过,不知究竟有什么好处?”
" V7 N& ]9 d& x* o! `  x5 H! Z子虚听了一笑,道:“人说你因循守旧,果不期然!茶的好处吗?既能醒酒,又能提神。”. ?$ W( T  L0 q' d+ f- l8 `0 a1 G
乌有道:“当真如此?”
; f4 k3 g4 K% n$ p- Q子虚道:“我骗你干什么?你尝过便知。”3 s, @7 ]  {* \6 _5 o! b$ l
乌有半信半疑,端起茶杯,饮下一大口,眉头略皱,道:“苦涩难当!”说罢,咋一咋舌头,顿了一顿,又道:“倒也还苦后回甘。”说毕,又尝了一口,将杯放下,向杯中看了一回,道:“的确也还颇有些意思。”
& P0 e( R; D/ A) D! u0 R子虚道:“这茶不同醒酒汤,得慢慢品尝,不能狼吞虎咽。”
, H! R" v3 g, N' A乌有听了一笑,道:“你今日请我来,总该不是为了显配你会喝茶吧?”
7 P  M' ~* y* j9 E9 A3 A子虚道:“笑话!叫你先喝点茶,不过是让你头脑清醒清醒,免得你糊里胡涂,听不懂我说的正经话。”
+ m2 {) S7 G. A9 K4 l乌有道:“我倒想知道究竟是谁糊涂?”  ~* T/ q8 T$ e6 [
子虚道:“当然是你糊涂。”- r  Y7 m  R0 p& p
乌有道:“说话不能信口开河,得凭证据。”1 ^, U# e1 F" H+ w' B# D
子虚道:“我自然是有真凭实据。”
! X. p, F) A  F  L" g乌有道:“愿闻其详。”3 M- S' T3 V* U
子虚道:“你要是不糊涂,怎么不拜在我的师傅有子门下?却去做曾参的门人?”
$ @: T5 E2 O2 o  M7 a0 t+ p乌有道:“曾子是孔子的正宗传人,你不拜曾子为师,却拜倒在有若门下,这正可见糊涂的是你而不是我。”
& ]0 S$ F3 b* o/ F3 x6 {" U. r* r子虚道:“你说曾参是孔子的正宗传人,你有什么证据?”
3 O# s! Z$ ?4 j( ^/ P! \& w6 Z乌有道:“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弟子,这你难道不知道?”
; ^: _; Q. v# G/ w/ T8 B1 M子虚道:“子思早就死了,你我都没见过,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
% |& X, i. R* u! U. v* q" Z乌有道:“真是一派胡言!这是师傅亲口对我说的,难道还会有错?”4 P8 S8 Y& G9 Z5 f
子虚捋须一笑,道:“就算不错,也不足以为证。”; y4 L4 e, h& B$ Z7 \: X
乌有道:“此话怎讲?”" Z0 n- ~4 {) q; ~1 Z
子虚道:“我问你,你知不知道孔子除了有个孙子,也还有个儿子?”& k  D# s* v/ S6 f
乌有道:“真是废话!没有儿子哪来孙子!”
2 {: ^: z! g9 B6 Y& `& D7 b, A, `子虚道:“你知不知道孔子的儿子也有个师傅?”
& o) Y/ k7 K- P" [5 P乌有道:“怎么不知!不就是那个叫做漆雕开的么!”
9 s+ D# D. V  P5 _' I子虚道:“如果说曾参因为是孔子孙子的师傅,所以就是孔子的正宗传人,那么,我问你:漆雕开是孔子的什么人?”# D/ ?; I3 z: j8 [
乌有道:“你别拉扯漆雕开,反正曾子比你的师傅有若更有资格做孔子的正宗传人。”% A, V$ x& ~- E" F
子虚道:“笑话!孔子死后,好些弟子都正式认有子为师,这事你难道不知道?”
2 j) M, u3 R' ]! F4 }乌有道:“据师傅说,那只是因为有若长得与孔子有几分相似,而且也不过是开玩笑,并不是当真。”8 \& o; e1 L4 E
子虚道:“不管怎么说,孔子不曾说过我的师傅傻,却说过你的师傅傻。一个傻子怎么能成为孔子的正宗传人?”& [# r' T+ w  d( {0 t+ `# X
乌有支吾道:“谁也不曾亲耳听见孔子这么说过!”
0 c" y1 f8 G8 ^. T子虚道:“笑话!有子、子游、子夏、子张、漆雕开等人口授的讲义中都有这样的说法,就连你师傅曾参自己也不敢隐瞒,怎么可能不真?”! K8 o/ `3 O) S7 {) {
乌有为之语塞。子虚端起茶杯,将杯中剩余一饮而尽,笑道:“我今日请你来,并不是为了同你争谁是孔子的正宗传人,不过想同你联手合作,办一件正经事。”
2 B1 k, i2 C, e% Q% i" Y乌有听了,略微一怔,道:“办一件什么正经事?”
- E/ {5 @: L/ h# Q% C4 |子虚道:“如今开门授徒,传孔子之道的,有那么七八个派别,都称自己是孔门正宗。其实,各派口授的讲义大同小异。你我如果把这些口授的讲义汇集起来,写成一个定本,用这个书写的定本来传授弟子,从此你我两派既有书本可据,往后还怕竞争不过那些口说无凭的派别么?”
; o) d! C3 P! {2 {- e乌有想了一想,道:“这主意不错。不过,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自己一个人去做,却要让我也沾光?”0 O4 z" B9 `! T0 i
子虚听了,淡然一笑,道:“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曾派弟子人数最多,得不到你这曾派传人的支持,难以成功。”
) ?5 k, \4 y9 \- k. A子虚说罢,提起茶壶,给乌有斟满,道:“喝茶!喝茶!茶凉了就不好喝了。”
( R& |# r  r7 n. O; [9 l0 `9 d乌有又想了一想,道:“既然是要写成定本,就得有个次序安排。如今各派口授的讲义,大都支离破碎,汇集起来之后拿什么开头?拿什么结尾?”7 c# ?5 ]8 I* l) N# s. q. C# x
子虚道:“说得也是。不过,先别管结尾,至于拿什么开头,我倒是早就有了个想法。”, w1 L* u, m! }
乌有道:“什么想法?”
, q! r& h. v! B4 z  Y  o子虚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拿孔子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开头,你看怎么样?”
) T( X2 r0 S  T1 Y& G' F, y  @乌有听了,略一踌躇,道:“这几句话倒是极好。不过,我记得好像听师傅说这几句话并不是孔子说的。”% \) A& D3 ^2 q/ t7 w
子虚道:“笑话!不是孔子说的,还能是谁说的!”
$ F# E; n: d. f9 Z/ [" h乌有道:“据说是孔子之父孔梁纥说的。”
. N5 ^: K' c. B& ?% {3 J子虚道:“真是笑话!我听师傅说孔子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孔子既然没有见过他的父亲,又怎么可能听见他父亲说过些什么?”
/ t" {( X4 x( f6 Z' Y8 U乌有捻着颌下胡须,沉吟半晌,终于道:“言之不为无理。那么往下呢?”5 i2 t6 v% _% U5 \, @: S% }' f8 a
子虚笑道:“既有了开头,还怕没有下文?你我这就分头动手编写,等你我抄写完毕,再凑在一起不就行了。”) _) _' H# o- f9 e( m  }, ^
乌有道:“也好。你想什么时候可以完工?”9 E, J' J1 d$ F. J6 i
子虚道:“再过一月,就是孔子逝世五十周年,届时孔门各派将在曲阜孔庙举行祭祀典礼。我的意思是最好能在这之前编撰成书,你我就在那祭祀大典之上当众宣布。你以为何如?”
: R: m- d5 e  c$ Z乌有道:“如此极好。书成之后,取个什么名字?你可有了主意?”$ l4 m; E4 i, ]
子虚听了。略一沉吟,道:“问得好。你不问时,我倒把这事给忘了。”说罢,端起茶杯,连喝两口,放下茶杯,笑道:“好茶!果然醒脑提神。”& I: u- w0 j( C7 w# r
乌有道:“怎么?难道你已经有了主意?”
# j4 w# ^# Z  f6 x8 k# x+ N6 |子虚捻须一笑,道:“不错。就叫‘论语’,如何?”
# ]0 r& Q0 t2 c( Z乌有道:“这‘论语’二字,于意何取?”: y+ [5 c) n" X' K
子虚道:“你我记录下来的,无非是孔子与弟子的问答,所谓问答,难道不就是轮流说的言语么?”乌有道:“好!就这么定了。”
& H/ _! |0 \  o1 m0 C% F5 ?
' Y3 u; T" ~8 D! v! X
" H1 l/ ?2 s9 \+ j$ g/ t* D4 g2 A
从此,世上就有了《论语》这么一部书。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曾把这部书读得滚瓜懒熟的。直到数十年前的某一天,“孔丘”两字忽然被写成“阿Q”,国人从此就不再读《论语》。
发表于 2010-1-31 20: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顶!非常佩服柞老道,嘿!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2: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无墨
$ h' {6 e4 ~' F% a. V呵呵。long time no see.
2 A3 U) j3 t( ^. d. t在杭州还是在上海?
1 Y; V( k) F' l安顿得差不多了么?
发表于 2010-2-2 15: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在杭州,明天在上海!
5 l+ L0 z7 n2 ]  w9 R  e, o9 b3 Q: U1 f$ p/ \+ o
等我给你个邮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