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里子 于 2009-11-16 21:07 编辑
! T3 B# N$ n7 H" S5 b } q6 | m/ @# L" u% W
趣话: 不要小看探春、宝钗
7 r2 C2 o' F9 g {# o3 s R6 j. T* T$ }5 k
! m# R4 |) G% e) `- a
, ?8 ?' C h0 {$ u% d+ ~% A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若仅从“经营管理”角度去看荣国府的女管家们,凤姐、探春、宝钗这三个人最值得探究的。如果有人仅仅用“封建管家婆”五个字来概括,那么,这将会扼杀曹雪芹带有资本主义先进萌芽思想的火花。在这里,剖析和对比一下凤姐、探春、宝钗三个人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有趣,也值得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引借深思的。7 d1 ^5 D) |9 c# c% ?
: v/ V n- M" s: w& V凤姐个人的聪明过人处,在小说中曾通过别人之口说她“上下无一人不称颂”、“男人万不及一”,她把荣国府的家丁、仆人、内外杂役、老妈、丫鬟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乱。下面的人想在她面前搞个小动作、占点小便宜必定是痴心妄想,必会被她发现或制服,所以那些家人竟管象“避猫鼠”般恨她、躲她,但也不能不听从她、敬服她。此外,凤姐不但自己善于谋划、杀伐决断果敢,而且也善于用手下人,如“总经理助理”平儿,以及几个“部门经理”——管园子的林之孝家的、管杂役的来旺媳妇、管厨房的柳妈等也非平庸之辈,她们个个称职有才、也被赋予适当权势,其他人也小看不得。4 S1 z, @& F* q7 W
[+ W/ w4 u' R% |7 r3 C8 S! h
如果我们把眼光从荣府移到宁府,有同样身份的尤氏,她却比凤姐差远了。她本性柔弱,管理智能也欠缺,对府内下面出的一些乱子也常表现无应对良策和解决具体问题魄力。: s4 I* z9 X4 [3 n
* q! z3 n, M. @" { 也许作者挺欣赏凤姐管理之才吧,他专用三个章回——第十三回至十五回——不惜大量笔墨写她协理宁国府的才干经历。' V6 u; _9 r* {- ?
3 J9 L+ ?3 ?- M 曹雪芹眼中凤姐的才智,绝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你看她,在她协理宁国府出马上任前,先从大处找出宁府“内治”的五大宿弊:“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衿束,无脸者不能上进。”作者在后面也马上赋评道“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并赐一副对联赞凤姐“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 \. b8 Z" ~9 D" q+ a9 t8 t r% O$ c
找到了病根,治理的办法当然也就有了。果不然,凤姐上任第一天,就先抓制度、点花名册,然后抓着一个没守纪律、并有脸面的典型杀伐给大家看。一二天过去,偌大的一个家府和颇具规模的高水平的丧事,竟被她梳理得井然有序。' D* F, d+ p( {# w% ~
1 A' T6 Y2 _; c( l8 R- ?4 r
曹雪芹对凤姐的才有所赞颂的同时,又毫不留情对她丑恶的一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比如说她用丫头们的钱在外面放高利贷,在铁槛寺公开说不怕阴司地狱报应,为三千两银子就作势拆散人家姻缘等等。曹雪芹在《红楼梦曲子》中写给凤姐曲子《聪明累》里叹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个“累”字,作者曲笔告诉人们,社会系统的体制结构与管理是带有本质性的,不能靠普通聪明来解决。# R" M! [, k( j/ d
& j+ @) p( ?% ]! ]
我们知道,凤姐协理宁府时先指出宁府管理上五条宿弊。那么,凤姐这个精明管家还有宿弊吗?作者的观点是肯定的,仍有宿弊。作者在第五十六回的回目就直接点明“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这就令人深思了,那么探春要除凤姐管理上的宿弊都有哪些呢?( u' i/ D6 x( ^3 v* S5 }
( b( B. @, r$ P/ J
探春受别人家的园子能够生钱的启示,马上利用刚到手的权力对自家的园子管理上进行“整顿”。表面上看,探春和宝钗改革方案的实效一年也不过是四五百两银子,对于荣府这样一个大家族来说仅相当一次家宴的费用。但作者为什么很重视这件事呢?是小题大作吗?非也,因为探春的管理带有很多与凤姐本质上不同的东西。
/ E9 O& ~: ]# D# j8 z
0 @$ Z7 \& P" d8 { ` h 一,对劳动者的态度不同。在凤姐眼里,那些仆役、丫头和身边的猫狗没有什么性质上的不同,残害或者杀死他们如同捻死一个蚂蚁。而在探春眼里,奴隶身份仆役也是人(在抄检大观园中探春公然维护丫鬟们的人格即是明证),应当受到尊重。探春谈改进园子管理的四条理由中,就有一条“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这种体谅劳动者辛苦,为他们生活担忧的话,在凤姐的嘴里是说不出来的。
5 L! l4 g4 g+ E, i+ w0 q) ~' r S2 z% c2 L/ C! o$ E' D, ^. V
二,用承包方式带动参入者的积极性。在探春看来,当劳动者被许可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劳动会变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在曹雪芹笔下,当探春向仆役们刚说出“承包”想法后,“众人听了,无不愿意,也有说:‘那一片竹子单交给我,一年工夫,明年又是一片。除了家里吃的笋,一年还可交些钱粮。’这一个说:‘那一片稻地交给我,一年这些玩的大小雀鸟的粮食不必动官中钱粮,我还可以交钱粮。’”这与凤姐贪用丫鬟的月钱放高利贷形成鲜明的对比。# Y4 H( F7 X1 O! E; w8 m
! l8 S; V( U* O3 f5 P, c
三,用工选择上公开、公正。凤姐在识人上,有副天生的慧眼,但在用人上,可以说已经到了与己“唯利是图”的地步,甚至与自己丈夫也耍心眼。比如说大观园的扩建工程中,贾蔷这个小子要承办项目,走的就是她的后门,因为他已暗示要用大笔官银来“孝敬”她。而探春这个管家却相当廉洁的,作者为强调这点,不惜让她的生母——赵姨娘作陪衬,使探春的无私几乎到了使人感到无情过分的地步。大观园既然要整顿,承包的选用人定然不可掉以轻心。探春在征求他人意见的基础上,用工选人既看其技能、又重其品质,公开、公正,上下皆服。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宝钗,为了避嫌,她不让她贴身丫鬟莺儿的母亲出面承揽项目,连以后小人可能攻击的借口也提前清除了。探春、宝钗用人的公开、公正、公平,在无形中树立起“管家”的威望和威信。
! F/ B: M$ y: @. {0 u9 v6 e6 o5 X* s
四,知识分子参与管理高层。凤姐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也许小学还没毕业),她的精明来自祖传家训和实际斗争经验。而探春和宝钗的文化水平却高出好多(相当大学文科硕士一级研究生吧),她们的智慧主要是来自知识的理性。曹雪芹对秋爽斋的描写是:“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在她书房式的香闺中,她天天手不离卷,勤奋攻读她所能涉猎到的各类著作。探春更可贵之处勤于分析、思考,不拘于前人名家学者的说教,对前人的论述敢于批评和扬弃,比如她嘲笑朱子“虚比浮词”、公开宣称自己要“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就都挺有胆量和见识。有一次,她还公然引用不见经传的《姬子》中“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这本《姬子》是什么性质和内容的书?是古典经济学(“利禄”)还是古典运筹学(“运筹”)?曹雪芹虽在《红楼梦》中狡黠不给以明指,但已表达了“孔孟之道”并不适用于经济管理,在“孔孟”之外还有很多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值得管理者们去借鉴。在管理上应注重知识的作用,就连凤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探春即将代理上任的前夕,凤姐就对平儿道过:“他又比我知书识,更厉害一层。” Z2 p: ?3 u/ s
2 E1 @, F; K& l$ P 五,管理的本质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凤姐和探春两个人都懂得“钱能生钱”的,但凤姐的生财之道是受贿、是克扣下人、是放高利贷、是谋财害命;而探春的生财之道是世上的物均可利用、是“不自弃”、是物的加工和流通,是给予劳动者一定回报的“兴利”。在管理上,探春管理大观园剥削形式的改变,即由单纯奴役形式改为租税形式的试验,在实际效果上,得到劳动者的支持和欢迎,这就是有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与凤姐普遍遭下人怨恨的生财之道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曹雪芹还写了很有深层意味的还有探春“围棋理事”情节,颇有“羽扇纶巾”帅气味道。等于作者在告诉我们,把握住宏观上大方向、大管理,就能获得具体分项管理上的主动权,可以把整个管理搞得很轻松。
$ L: E, @! {/ J# p' Y( t3 y
1 @! n2 N$ @4 d. H 这里所分析探春与凤姐的五个不同,实际上就是凤姐管理上的五个宿弊。凤姐能够找出宁国府管理上的五条宿弊,但她却不能认识自己这后五条的宿弊,原因很简单,前五条属于事务上的,有精明的头脑即不难解决;后五条则带有社会系统性的,没有阅历、没有各类知识积淀的人,没有社会大眼光的人是难以认识或感觉得到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届时的曹雪芹已经初步探究到整个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的根源,通过大观园(社会缩景)探春的改革,作者已经找到并指明封建社会“补天”的基本方向和道路,作者这个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思想是极可贵的。我们不必苛求曹雪芹反封建社会的彻底性,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他能够大声喊出封建大家族有“宿弊”,这已经很不简单了。试问:在今天的一些大中企业里,有几个老板能认识或说清自己企业的“宿弊”?. j5 S. E0 H/ i! h2 W l: V. x" ^! y
《红楼梦》小说第五十六回的回目叫《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及宝钗虽都是作者所肯定、所称赞的作为和业绩管理人才,但对这两个人行事准则态度却明显不同。宝钗也博览群书,眼光敏锐,所议精当,但她囿于自己处境,顾及权势与关系,常常慎言而取“守拙”处事,这类人的才华显然要打折扣的。作者的敬意全在探春身上,因为她有勇于出面、敢说敢做的胆识和气质。她敢于直接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她敢“擒贼先擒王”——先在凤姐头上动土,她乐于吸取同仁智者的意见或建议,她有权(哪怕仅仅是暂短的代理权)就敢用,看准了就付诸行动,雷厉风行,何等壮哉!" n$ k( d* v! f0 D: e
7 n4 n/ u7 K: ~0 k9 N/ T8 h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作者告诉我们,探春不是她的治世之才不行,而是她生不逢时,又是一个女儿身,在当时那个时代不能得到施展。有一次,探春曾发狠地说道:“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去了。”一个“必”字,使我们看到这个女儿身的探春的胸怀和无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作者安排她的命运是远嫁到西方(欧洲?届时他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兴起,探春正可助一臂之力)去,对于这样的新兴管理人才外流,作者的惋惜之意表露无遗。当探春这个才女于清明时节远走高飞离开故土时,除了她亲人诸多泪水外,恐怕也有曹雪芹的很多泪水吧!他在《红楼梦》开卷中有个题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中这个泪,是否就是哭中华无治世人才之泪呢?是否就是哭探春这类治世人才不被重用和流失之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