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82|回复: 0

金刚经说什么(21)-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8 0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 U% r; `2 s* d" S. s
6 X+ a9 d9 m: M. e9 Q6 |- s【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3 |4 N: w0 a6 a% e3 E' R
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
) x3 v% ], V& S( H- e1 |- v4 l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6 M+ W8 F, R- M! n, [3 p4 }
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 d" G0 @( v+ F6 p. E5 o) _$ p. h2 m7 g7 ]( i' n
    甚麼都沒說3 r2 Z4 w4 b: g) [7 q5 X, C

, u% a; F8 ^9 a4 Y* Y【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7 i6 ~9 _( V1 V. W8 G
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5 X- M- o( c! C2 ~
/ B8 F- S, C9 `' g3 e, B) N  這是佛自己提出來的,就是自說自話,提出來告訴須菩提。他說你啊,千萬不要有* n7 c' u" e+ g- ]
這麼樣的一個觀念,甚麼觀念﹖你不要認為佛在這個世界上說了法──實際上,他老人
" S0 R3 w. e6 ?家三十一歲悟道後就開始說法,八十歲入涅槃,說了四五十年,他這裡都一慨否認了。( E9 D* D4 e  U5 S
「莫作是言」,千萬不要有這個觀念,認為我說過佛法,「何以故」﹖甚麼理由﹖假使. g9 V3 E' a  B3 K! L" ^
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真正說過某一種法,「即為謗佛」。6 \' {) F  }# e3 r- }+ v4 q
  譬如說,佛叫我們念佛,叫我們修止觀,叫我們修戒、定、慧,所謂三十七道品,
% `7 |0 r. |6 j- \) R; e9 [說般若,說法相,說唯識,都是他說的。現在他都說,如果有人講我有說法,即為謗佛,
3 p. f9 b7 s, k6 r% S* w1 S8 [就是毀謗他。這很奇怪了!他說這個人在毀謗佛法。甚麼理由呢﹖「不能解我所說故」。6 C* G8 [( i/ c
因為這個人雖然學佛法,聽了佛法,但他不能理解我所說的佛法,他沒有懂,所以才說. l" C, @& X1 d3 k9 l
我有說法,這是錯誤的話。
0 k0 G, r+ T# H3 I. p  我們先從教育來說,一個真正的教育家,會體會到佛說的這個道理,的確一句都不
9 v- D8 C& r) H2 l8 x6 ~假的。一個教書教了幾十年的人啊,在我認為是受罪,是罪業深重才教書,那真是非常
# ~/ i. ]6 b# F$ Q+ P$ T: e痛苦。這話怎麼講呢﹖假使有一百個人聽課,同樣一句話,這一百個人的反應和理解,
: K' T# m; A0 {統統不同。有時候甚至老師說是白的,結果很可能有五六個同學告訴你,老師說是灰的。0 h" M# ?- s! P: A  L
所以從事教育多年的人,會感覺到教育是一件受罪的事,非常痛苦。另一方面講,一切' Z, {: U0 K% ?, U  h8 t4 W; P
眾生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文字,因為語言文字不足以表達人的意識。所以,現
$ S1 e. s: W. X' w3 c在有一門新的學問叫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
1 o1 E( A# d7 i; a  譬如我們說,「你吃飯沒有﹖」這一句話隨便問人,會產生幾個結果,一種是覺得) ?7 w, y6 x+ o2 W2 m5 a7 E
這個人非常關心自己,連有沒有吃飯,他都知道,多關心我。另有一種人會覺得是在恥' l2 Y0 w$ M# j. r
笑他,分明曉得今天沒有錢吃便當,偏要問我吃飯沒有,可恨!還有一種人會覺得這個4 h6 g5 {% ]# v/ `" f. f( M
人很滑頭,你看,故作關心狀,故作多情的樣子,很討厭。同樣一句話,四面八方反應
  k$ X4 R% m1 g& c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意思的溝通,有如此之難。: H0 R8 F% l  I( H2 ?
  有時候不說話反而容易懂,一說話反而生誤會。不但人是如此,世界上很多的生物,; \/ c* Q# F4 G$ b' _
也不大會用語言的。魚跟魚兩個眼睛一看,彼此就懂了。蝙蝠在空中飛,兩個翅膀一感# Y- Q, D) C$ H+ b+ G' g4 b9 P0 o" {
覺,就飛開了。人類的語言,除了嘴吧說話以外,身體皮膚都會講話﹔我們被人家靠近,( k% U# B" K( [3 K' q( ]; h
就會感覺熱,就想躲開一點,皮膚會說話的原故。語意的道理就是如此,光憑說話是極6 l3 @% a* Q( z, j6 c! r/ {3 W
容易誤解的﹔所以佛說,他說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眾生聽了不要著相,不要抓住他所說# Q" @! n+ ~0 ~  p1 Q
的不放。
. D+ w; _) ^$ A  Q! s* d7 k  悟道、成佛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所說的法如筏喻者﹔等於一個過河的船,& c# n+ l0 r) X# ^* f/ @( ?- D
你過了河不必要把船背在身上走。換句話說,如果過河不要你的船好不好﹖當然好!你
+ `, o# G& L# f8 S+ R會游泳就自己游過去,佛並不要你一定坐他的船過去。禪宗就有許多教育法,有時連船' j) _1 Y$ B, p6 n
都不給你,要你自己設法過去,你只要有方法過了這個苦海就行了。
% I8 t- n0 n  ]( T+ @/ O7 M  所以佛的說法,就是要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殊不知大家學佛聽了他的法,自己沒有
. z0 k4 w% R. F% {' W明心見性,沒有悟道,反而拚命抓住他所說的法,當成真實,真是拿著雞毛當令箭。所5 e: j7 h6 X$ {7 m- q2 |% N; [5 z
以他現在否認這個,因為這些人「不能解我所說故」,不能理解他所說法的意思。接著
/ _) j. G/ v, j  a. k他陳述理由。
, A# i4 b" R' s2 A1 y) D* t1 o; P2 Z9 {
    迦葉笑了7 u1 W; g' A' Z' {8 Y8 x) z! m

0 M6 g# i- r9 F5 h3 i1 C【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J( [* s  Q3 W9 `
, T- `6 \; n: H3 t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話說完了,就是不可思議。後世到了禪宗,講釋迦牟尼佛在0 p6 J+ d* I+ u( j8 D5 d* a3 z' T
靈山會上,有一天上座說法,學生徒弟們都等他講,等了半天他沒有說話,忽然抓起面/ Z* A7 Q% x, ^% u+ H8 W% z
前講台上一朵花,那麼一轉,大家也不曉得他甚麼意思,誰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
  o, ]9 Y; n1 P& r$ ^) P$ j葉尊者,破顏微笑,這是典籍的記述。這個「破」字形容得妙極了,大家等了半天,心
+ u4 B* B% [) \; w# M4 I# y情都很嚴肅,場面非常莊重,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來。這一下被佛看到了,. r' y3 T' |  N7 S
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 R2 I' Y$ g3 E1 h5 \  W
摩訶迦葉。」因為迦葉懂了,這是禪宗的開始。
5 t' o$ \$ E$ ?1 h4 c! O  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是甚麼﹖佛拿一支花那麼看一下,到底是甚麼意思﹖這正表示8 {3 Y+ ~9 R! s2 \
說法者無法可說,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來表達。真正佛法到了最後是不可說不可說,不
8 N) j7 L2 O& n  o; r可思議﹔說出來都非第一義,都是第二義。無上妙法本來不可說,所以佛在菩提樹下悟
4 _+ F, q* D1 u+ ~2 q道以後,馬上要入涅槃,就要走了。本來他也不想講甚麼金剛經,甚麼都不想講。根據. Q- ]% J2 ]) q- s! y4 S0 j
經典的記載,那時帝釋天人都下來向他跪著請求,你老人家不能這樣搞啊!你多生多世
6 z/ N- u* y, U$ r( G2 d% }* f$ ?發大願,說大徹大悟之後要度眾生,現在你大徹大悟證道了,你反而要走路,不管大家,
. i9 Y8 b0 v; V3 k( z, x這個不行啊!佛講了一句甚麼話呢﹖華嚴經、法華經上都有:「止。止。我法妙難
. j! q4 K+ g# W0 z' A$ K( t5 e思。」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0 f3 A4 Q( v: p3 y# J) w6 k) n9 o  g  這句話就是金剛經的含義了。他連續兩個字,止,止,就是說你停止,你停止,我
1 O) V% V7 ?" Q證得的法,說了你們也不懂。「止」這個字,也告訴了你一念不生全體現。止,一切妄! e* w8 V2 I) f! b
念不生,一切煩惱不起,萬法皆空,定在這裡,然後你可以懂佛法了。所以說,止,止,+ z: G- J& v6 ]( p& k
我法妙難思,一句話說完了,金剛經都用不著講了。
' [* X+ H& D+ F3 q+ p0 W+ n  實際上只有一個止字,就是此心難止,此心止不了。如果能止,一切戒、定、慧,) I- h0 F; o# Q' e
六度萬行,就都從此而建立,從此而發生。所以所有的說法,都是方便﹔換句話說,佛6 W: S; m6 c- d; D; c1 R
經三藏十二部所說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於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個
8 K$ ]& A; f/ z5 _- Y8 G- J東西,如果抓住老師的教育法當成學問就錯了。
# c. e# y3 n* r7 P+ d  關於老師教學生,禪宗大師有幾句話「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
$ x* x9 e: B& i% b授。」如果徒弟的見解與老師一樣的話,減師半德,這個學生減掉老師一半了。假定老7 D) N9 B5 ~% N+ g0 D! S! U/ i* _
師八十歲,徒弟三十歲悟道,見解跟老師一樣,但卻差老師五十年功夫,所以說減師半
; R$ A# @$ _$ C0 X$ O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學生見解超過了老師,才可以夠得上做徒弟,繼承衣缽。許/ _$ [; K! M* t
多大德祖師都感嘆找不到衣缽傳人,就是他說的法,也都是教授法,他說出來的法,是
3 V: c7 T! {' \希望你悟道而成佛,見過於師,那就用不著抓住他方便的說法,當成是真實了,這一段
: ^( w. O' {+ r6 g0 F* k就是這個意思。
( v4 \, A5 U/ }5 q7 Z  D3 f  下面接著轉了一個方向,大家注意!前面都是須菩提,須菩提,接著這裡加了幾個' ^5 F: f: a8 N
字。
/ V; I9 }7 }$ c+ m7 w; ]  m" |/ a% p5 A$ y
    須菩提與佛對答' ]+ q( I( d. Z

, @" J6 y- m. i& X/ X1 t& P% O【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 E4 [. O1 H0 u: n8 |. e
3 U" ^2 S$ Z: i) y$ }- F" U1 T  這裡對須菩提突然加了兩個字,稱為慧命須菩提,好像鳩摩羅什翻譯經典時故意多! C+ B6 e6 y5 ~% `7 |$ {/ L
寫兩個字一樣。其實佛也沒有說甚麼法嘛!他只叫我們第一不要把肉體身當成佛﹔第二,/ Y( m8 Y) b1 A( c% d* M
不要著相﹔第三他說他沒有說法。除了這三個要點外,他並沒有講一個甚麼法門!可是,
3 ?2 I# [1 V( f+ W4 J( ]/ b/ {好像有一個人懂了,這個人就是我們的大師兄須菩提。懂了就是荷擔如來慧命,所以這
3 J& @3 I+ d! v裡稱慧命須菩提。佛的弟子裡說般若的空性,須菩提屬第一位證得空性的人。今天我們
' J1 k2 K) o2 C( V4 u$ ~) A/ n  G大家在座學佛的人,一念之間證得了自性空,這個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續了慧命,所* i$ q6 k4 B1 C0 p$ A* _8 ~# ~
謂然燈也就是這一念之間證得了自性空,這個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續了慧命,所謂然
* ~: F; f3 {& B) `: ]燈也就是這一盞燈可以點下去,不會熄了,可以傳燈了。
6 d) p0 d( P. w4 ~  慧命須菩提聽到這裡就懂了,佛法是不可說,不可說,沒有甚麼東西可說的。因為
/ i3 s" k6 Y) m$ p他懂了,所以他擔心一件事。他說:佛啊,「頗有眾生」,他說也許將來有眾生,聽你
. E- X* n  ]7 c# H那麼講,能生起信心嗎﹖1 k1 t, L8 P7 o+ U3 Q9 _* h

: ~5 T2 T' T- J5 ~% {7 l: q【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7 A8 Q8 S1 z4 x6 c, M0 d6 M. }# O8 F5 u9 ^+ P8 h6 ]3 l
  嘿!佛答的更妙,根本不理他這個問題。  V* H& o) z8 e* t
  甚麼叫眾生﹖本來就沒有眾生。這個話很嚴肅了,後世一切眾生都被否定了。甚麼
& j1 y* @0 f! s/ `& G叫眾生﹖本來就沒有眾生。
  R$ h& O' E, b6 L' t  這是甚麼話!照儒家顧亭林的解釋,就是兩個桶,一桶有水一個空,倒過來倒過去
/ v) b3 V! J% @( k- x; u7 }就是那一桶水﹔是法者,即是非法,是名為法。色身者,即非色身,是名色身,都是這9 }8 B% H# n0 J" N' |6 ?
個話。) B) J5 G3 p# L6 Q
  是啊,表面一看是不通嘛!須菩提一問,將來有些眾生聽你老人家這樣一講,會起% X" m! M( ^1 W" T/ m/ d+ n( q
信心嗎﹖佛並沒有說會不會起信心,只說甚麼眾生啊﹖「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
& k7 i; E1 J3 _+ N. N; R  L. K/ n不眾生。」所謂眾生,根本就沒有眾生。
8 Y0 J2 Q( e% V) w% Y- a  聽佛這麼說,我們趕快下課吧!大家也不要聽金剛經了,因為我們都不是眾生。4 `3 }. g* K" A0 v" W9 i) e
0 q3 y/ E# o) c6 n0 Y7 w
    頑石點頭為甚麼
3 c+ |* g! U) b: T# S0 H; l" d
, A  Q, P" d3 \8 p% G( @: T  不是眾生是甚麼呢﹖個個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佛揭穿的方法。換句話說,9 U6 w# s, M5 n: r! }
你不要替大家擔心,個個都會成佛。這個道理,佛在法華經,涅槃經上就講過。中國文( [8 ]; C' ?% U& S
學上有兩句話,「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是與涅槃經有關的典故。
3 S+ c: N8 m% ?$ V: T. w& G2 e  當南北朝的時候,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年輕的法師,現在來講,就叫做才俊法師。
8 S. ]8 D  Q' H當時佛涅槃時最後的說法涅槃經,才翻譯過來半部,這個翻了半部的經,中間提到一個
1 ^7 t& U) D5 O$ ~  B4 M問題,就是一闡提人能不能成佛﹖一闡提是罪大惡極,壞透了的人。他們不孝,殺父殺
' q4 f9 K. G5 V母,殺佛殺羅漢,壞事做盡,罪業深重,下無間地獄﹔就好像世間判罪無期徒刑,永遠* s' R( B$ ^! `  E) {& H9 V# ^
不會翻身。這些大惡性眾生能不能成佛呢﹖當時佛法還沒有完全過來,涅槃經只有半部,
* Z3 g0 Y! F: l4 H; U- i( {2 h這位青年法師寫篇論文,認為一闡提人也能成佛,一切眾生最後都要成佛。
& N* L! g  G3 A8 g2 {  道生這個論點一出,全國的法師都要打死他,這還得了!佛都沒有敢這樣說過。當- K1 h: a& j3 O& m" H0 y
時這個道生年紀輕,文章好,學問好,最後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趕到
8 o2 t* z! G. ]0 _5 d) D江南去了。那個時候佛法都在長江以北,道生被趕到江南,就到蘇州,金山這一帶,在. ?! V1 y5 {, F9 `% G$ K7 O
山上住茅蓬,也沒人聽他講了,他只好對著一些石頭講。& b+ i% E) r0 R, K+ S
  有一天他又講到這個問題時,他仍說一切罪大惡極的眾生,最後還是能成佛,你們
) p/ v) a% s# X$ F8 e2 {' f1 ]說對不對﹖這時那些石頭就搖起來了。這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 ?0 d2 c# n' l" v* R" m' t
  道生離開北方的時候曾說:我說的法絕對是合於佛法的,如果我說的法合於佛法,
* w" ~: G8 |8 I0 i我死的時候坐師子座。以後涅槃經全部翻譯過來了,原來佛也是這樣說的,一切眾生皆8 K' @; f0 A! b1 S; J$ t
會成佛。所以金剛經這裡,告訴慧命須菩提,所有眾生,即非眾生,不要看不起人啊!
( b7 M) _$ _& N; i2 R一切眾生都是佛。% s; r. }5 x( @1 ]

- N! c5 D6 O! n* Y+ S& g& P    眾生與佛
- }7 j+ H0 Q/ H  Y4 S
/ Z; }* k) ]  ?" D4 A. D" u. g+ S" O! c【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 w% O; t7 V( ?% \, S& p+ N
1 C6 ]1 j/ q+ k  這個道理就說明,一切眾生生命的存在,都是幻有的,是幻相。三界六道和二十五
, _8 k5 e6 f; i  O- ?' w: \9 y8 F有的眾生,都是因緣所生,是沒有固定的。法身的生命,在六道輪迴中遷流不息,也是
/ H8 d% U: P7 P1 Z# F, r根據自己的業果因緣而來的﹔所以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 I" k/ n! m8 |# d7 p+ j! {  它的本義是說明,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是佛﹔自己能夠反照而明心見性,就不叫做眾3 \, w6 F3 a8 [9 t
生了,個個都是佛了。剛剛提出來,道生法師說的一闡提人,最後都要成佛,這個意義2 k9 e1 M: O8 c1 Q: k
在涅槃經、法華經中,也是這樣說的。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劫數中第四尊佛,就是第四個
" M; B" ]* G7 h3 P/ c8 v梯次的佛,這個劫數叫賢劫,有千佛出世,最後成佛的是樓至佛,現在化身為韋馱菩薩3 p/ q5 [1 p! Z. t1 C
的,因為他的願力,要護持賢劫裡一千個佛,待他們個個都成佛以後,他才最後成佛。* D) P1 d* x& p* Z8 @( Y2 Q
這是佛教對於賢劫組織的一個說法。
4 K, `8 h5 v" [) f: a  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不僅是人,凡有生命有靈知的生物,都能夠成5 H& n( E  {! B9 y$ C
佛。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8 T  q) i  S+ m" }: _
  要徹底的研究這個道理,就是法相唯識的道理,這個地方揭發出來見法,就是見地。# i& B" ?- ?+ _6 w8 c, i5 [
人世間因為一切眾生有我見,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煩惱﹔8 {, f. a. w% K+ j# d8 j
有煩惱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連串下來。我們雖有一個身體,但身體非我之所有,暫時; R# r2 H6 s9 B0 C+ I# A; T6 j
歸我之所屬,這是因緣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總歸會幻滅的。* Q  M( E9 g3 S
  真正的這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須要無我才能達到。當你: D2 p- c  V# M" V0 C9 k
修證到一個無我的境界,就得到一個智慧,就是唯識中所講的平等性智。無我就無人,
( g+ p0 t1 g5 z! Q7 l無人就無他,無眾生相,無煩惱,無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無眾生之相。這個唯識是- k9 J$ T( m- o7 L- o
表詮,金剛般若法門是遮詮,說明這個道理。
( i$ X* V: r3 n' o0 _3 m  對於這一段我們給他的偈語是:
$ e( Q( P2 H0 A+ O3 @: L. |: ^0 @, _* M. N/ t  F  C4 ?8 u0 i
    第二十一品偈頌
% m) W. Q) |& x, @. Z0 g- k$ W1 k) i
    為誰辛苦說菩提  倦臥空山日又西
- I1 Z: U1 O" w% t    遙指海東新月上  夜深忽聞遠雞啼
& w& l: {. v0 L! z3 @8 T+ _8 `9 u1 w* h, v( U
  「為誰辛苦說菩提」,佛不是說了嗎﹖我沒有說過法,別的經典也曾經講過﹔我說8 ?# [1 _2 v2 a- w1 x0 L4 Z
法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
% E' E% L2 U$ N0 S; I  佛法是不可說不可說,法身之體是不可說處。所以,他辛辛苦苦說這些菩提證道的, v; ]* k5 `$ B. S) q9 s
法門,為誰而說﹖為眾生而說。等於唐人羅隱的兩句詩,「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
4 I( O6 e0 m1 f0 m2 Z# o為誰甜」。. w1 u7 X9 {! Y3 j1 f
  這一首詩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來如此,像蜜蜂一樣,把百花辛辛苦苦採來,釀
8 _" ]; i  p$ C" R: v/ b成蜂蜜,結果呢﹖這個蜂蜜自己吃不到,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感嘆人生。# g1 q) I  c4 z/ _( s  w$ d
  那麼佛呢,他倒不是為這個辛苦,他為了度一切眾生,為使眾生個個見自性成佛而
- K: J- `  t9 J3 _# N: U. w2 y辛苦。可是本來無我,為誰辛苦呢﹖
) @. J3 C4 s/ ^. E  「倦臥空山日又西」,所以後世佛的弟子們之中,許多高僧悟了道,永遠隱山高臥, x5 K  F& q0 y9 D
不出,不說一句。譬如天台宗的祖師慧思禪師,在南岳悟道後,始終沒有下過山,人家
7 H, r1 X* f: _. ]0 G勸他說,你這位大師悟道了,為甚麼不下山度眾生﹖他獨住孤峰頂上,一個人都沒有去
4 h' x. f7 q8 X0 T8 e7 A/ C過。他說我何必下山度眾生呢﹖我獨坐孤峰頂上,已經一口吞盡諸方,一切眾生我度完
' R1 O* v9 N; n了。* d# Z) b% K5 z' N* v
  後來有人也提這個問題來問過我,我說他當然可以那麼講,慧思大師一輩子不下山,
- p6 G  `0 @! V* C他卻有一個智者大師這樣的徒弟,號稱東方的小釋迦﹔這一個徒弟就夠了,用不著他出
& W; B6 M2 }) z$ |/ }0 T來,所以他可以說這樣的話。如果沒有這樣福報,這樣成就的人,也得不到像智者大師/ L6 ~8 [$ y: c
這樣的弟子的話,這個話就不能隨便講。但是,的確有人悟道以後,一生不說法而度人
) T$ }- v1 I* I1 A& Z無數。9 C  E$ _) U% x! U
  譬如我們曉得禪宗一位大師,畫上經常畫的布袋和尚,他的說法就是背著一個布袋,* e; S8 o* t3 d1 A9 P1 F
人家問他佛法,他把布袋一放,就在你前面一站,甚麼都不說,他看你懂了,他笑笑﹔& w3 ~9 g6 r+ f+ L* O) _8 t% d
你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又走了。
! s0 v- O- v" D1 b8 k# F. c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聖,據說是彌勒佛的化身來的,他永遠背個布袋。實際上他說
' {9 b& B8 Z( O# q5 @# F+ U得很清楚呀,人家問他,甚麼是佛法﹖他把布袋一放,我們現在這個布袋還放不了呢!
! B- Z* y, j6 g這個媽媽給我們的布袋永遠放不下來,所以他把布袋一放,叉手一站,這就是佛法。: P% N- c1 q+ q) e! c6 u
  他看看你不懂,布袋又背起來走,你放不下就提起來走,都一樣,佛法就是那麼簡
% j4 u* @" G9 f9 D5 o  ^單,他沒有說一句話,這就是佛法了。那麼,不說法能不能度眾生呢﹖不見得不能,但
: z7 B6 i0 d1 U( v8 v7 K( f, k眾生還是靠方便教授法來度的。
% O; U( b8 P' l* l. ]. W  「遙指海東新月上」,後世的禪宗,把祖師悟道的故事編集為指月錄。佛在楞嚴經
- n! q9 A' @- ~上說,一個人問月亮在那裡﹖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說月亮在這裡。但是你不要看指頭,
# t1 G4 U* E$ Q1 J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頭,不看月亮,是沒有用的,指頭不是月亮。
* C7 d8 f# G1 D4 ^1 x  e  佛說的法,不是這個指頭﹔我們大家學佛學了半天,都抓到指頭當月亮,都錯了。
% R3 L7 Z6 ^" F' b. `% h不過這個故事,說明眾生都是同樣的心理。
$ v( C/ v8 G0 L  另一個是道家呂純陽的故事,也與指頭有關。呂純陽最後是由禪宗悟道,是黃龍禪/ S! J1 k* V( }1 ?
師的弟子,所以呂純陽也變成佛教的大護法。他就有一句話,「眾生易度人難度」,他
: P1 L  I% a, `( X0 V+ h+ u1 S說的「眾生」不是佛學這個眾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眾生容易度,人最難度,「寧度
( E) c. U  P# d  J/ [3 Y0 |; z眾生不度人」。
" Q  P; o: P) L/ I& k  有一天呂純陽到南京,變成一個很可憐,苦惱的老頭子,到一個專門賣[米+慈][米+巴]的老太婆8 y' C0 u; |6 b/ I/ D, F+ G/ }
那裡,天天去吃[米+慈][米+巴],吃了不給錢,吃了好幾年,這個老太婆永遠不問他要。他後來問這) E0 u5 }9 @4 X" b  g5 @+ m
個老太太,為甚麼不要錢﹖我看你這個老頭子沒有錢啊!呂純陽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好9 c0 i# y( T8 o  \
人,只有你是個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老太婆說我不要成仙,我賣我的[米+慈][米+巴],很舒服。( v# J$ d3 V$ `; s* q5 o. E
你要不要發財﹖我有一個法子傳給你可以點鐵成金。呂純陽說著就在她那個鐵鍋上一點,) h5 x" o3 V9 I) z" r4 B
鐵鍋就變成黃金了。老太婆說:嗯!蠻有道理,我還是不要。1 {& z( L1 w' C
  呂純陽心裡想,這個人真好,世界上只有這個人是好人。最後又問:老太太,你究" D& z9 W/ H8 @  ~, u, K$ x9 E: S3 d
竟要甚麼呢﹖老太太說把你的指頭給我就好了。呂純陽只好搖搖頭說,眾生易度人難度,, b8 v" Q# J3 A, N* U' l2 M
寧度眾生不度人。! c7 j0 I" _2 O, j" n% N" U
  佛經上有一個指月的公案,叫我們看月亮,不要抓指頭,可是一般學佛的人,也同
7 a2 U# O, ^6 R) L6 O; J2 v/ _呂純陽碰到這位老太婆一樣,專抓指頭不看月亮。這就是第三句遙指海東新月上。
( O/ p8 S1 u1 P3 H  「夜深忽聞遠雞啼」,不要灰心,遠遠聽到雞啼了,總歸有一個人會出來的,不要
8 I8 C2 j2 N2 m  i  r9 S4 N看長夜漫漫,總會有天亮的時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