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 v/ E1 n5 ]; V9 Z/ X! M
3 u2 W9 \2 D. e, m7 f%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
& z; h; W% N0 g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9 Q) ?1 s" A% F6 w3 C3 X
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 y2 ]% d7 \ y* b. C8 a
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 H" l7 m" f5 ?0 Y
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f/ K% l7 F/ w5 q4 i8 w7 J
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 x/ O. Q( l3 l! B. ~( b
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 C8 {2 f3 B; [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5 }+ `( Z5 V- x9 R% I" O( o
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 b. d7 ` {3 |! ^& q n
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w7 [0 l H: _6 z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
$ ^1 F# A2 |! Q$ r6 d1 L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 A) S; z! l$ T& P, u( l/ Z- r
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
3 G/ n1 g! |" s6 R' K" ]0 G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
1 ~) q* F+ X4 m2 f& a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
2 L! p, ]. n* f6 q& R2 W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 ] `/ y2 y5 @2 r* x/ Z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
7 m4 u' M% K( c6 m6 x) T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1 F" Z' I) v+ U$ R8 j$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 [) V4 }) u1 B* K5 Y6 q: T0 z. I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w$ _* I2 I) M( h$ g* x d2 ]6 W/ m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第十四品,金剛經開始到現在,講了十三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 v( T- }) W2 m* |# t
注意,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
d. s6 p3 W0 p" H* \5 V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4 p6 E& L2 u! t8 V2 P* q# x3 ?
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甚麼
: m+ u. s$ ~8 e }7 ~4 l/ `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 S$ M; I: B& e. k: c
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1 V/ Z* F4 G; d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 d" v0 n' p1 U2 ^
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 B' a, S$ P1 R8 g' r
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持的甚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h9 l, J8 J2 q9 o& X5 Q. M
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
! K! m% C; M! o5 ^8 Q! f) p$ ^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三品這裡,差
2 l7 ~8 v, M9 E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 y$ B' s. j6 X2 c( v5 k4 b5 J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
8 |& p: A/ |) [+ y& X9 ^就在這裡。3 @! V0 J! w/ C1 w& [6 R5 \4 N
" m1 q: A: W" k* C/ i5 ^# a
解悟 喜極而泣
: H S% z; L) Z7 d7 H# y
6 g2 s7 L' f7 s5 L- r3 R5 v6 F【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3 h1 b% X$ H' X6 y5 }
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3 u) w$ Q7 z9 u' T9 P1 Z3 x8 N
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7 y' ~2 F0 M# `. S& J
; Y" m: s6 G5 t! ?& G
這裡只有三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
* j& W6 m/ N- l/ m6 M4 U+ n. x錄下來,就是經典。
" L' A H( c/ m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3 u6 v; D2 A) W9 V ]: ~- e. |
若成就法門的感受。「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念經時,很容易
3 r) H+ c" }0 N d9 q5 [ O輕易把它念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0 R& E7 D; E5 ?
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e$ J$ g5 n+ T8 O6 F, U$ Q: ~( Q
後世禪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
& d5 u1 e+ s7 g/ @* R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
8 ^6 \. y' f8 z0 m0 Q) P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 ?3 s1 o6 g+ A5 M" }
不談證悟。8 m0 n# e) ~+ f: R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
3 i. k5 d1 e% l+ z3 l最高的道理。「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 ]- _7 X7 G: y" U0 W9 d+ r2 ^0 l
目標的趨向。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 @8 D* K1 D0 N5 u3 H
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讚歎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3 Z$ C! s4 z/ d! A3 R/ [1 _, t" L
他為甚麼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 ~" X% {# _6 l+ `
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9 q) {6 J/ [& ]( H4 I8 x2 @5 {! f5 ]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 p! G6 [2 T$ U6 t4 {
現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9 R$ g' c; _- Z$ b
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甚麼﹖3 a. h9 q4 Z+ x( D
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於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6 [& x. x6 o3 e& G
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 l. d& d# @8 U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
5 s- C. v8 {5 X( Z- e這都是讚歎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甚麼道
3 P3 o9 @4 c; W! F. S, _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點在這裡。「我從昔來所得慧! Y- Q0 K( A* Z. o% F$ S
眼」,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3 {. i) ?6 F9 x7 e# Y' d
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
% |( s3 o& o8 Q' P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7 h' E4 w U* k
# ?" G$ J! d! c+ j. Z; o) {+ R 信心清淨
( l( h6 q6 I! Y( D# t: t3 e' {: T4 L
講到這裡,又加上稱呼了,等於我們講話,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復+ n, }+ {0 z( f- L6 c |0 T# C
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 e7 [/ a. Q' H' X& H2 @
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
/ @6 j' o$ ^6 w/ x7 g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3 V; n2 |: I) U" U$ S. ~' e/ Q- k% u8 o
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 x) E# N. N* q( l8 \4 k
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 ]4 n3 ~4 _( j4 ^: u 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為甚
( t; q8 A% F( q, h* |麼不是迷信呢﹖因為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了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
" u; {" g _8 f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8 m$ _/ S/ M4 `" i$ G
的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 d" o) w& F# E/ b/ q
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
2 `" K! p, C2 |# ^( U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自求解
) M3 v. D, `5 X4 `1 ^; @" G脫成佛之路。
9 |1 r. a& B/ }7 E& Y2 p- ` 所謂正信,要信甚麼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6 b9 E% q9 C+ `
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 C6 c$ Z1 h( ?8 C( d; L! `; L! J8 O
本性,因此隔了一層,蒙住了,變成凡夫。; l' h. Y( U* Q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5 t/ b+ h: o% g, J
清淨。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 ^) Q$ `0 l& e' i* ]* v- Q0 x) t; [( n
宗的觀想、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
: o) S4 _# M( J# Z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6 C& y* Y, D' | I3 o% O, `, p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 X) C1 j5 q* }
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
& N# C' a' b- q& `* P& i: F+ `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V1 {: ~" D6 ^% P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淨,能夠生出實相。看了這個經文,知
; o) e& M8 c1 m2 k# \0 ~* d道須菩提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因為他自己了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讓別人以及將來的- j6 x: ^$ s7 ^7 q( R- e/ z
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信心清淨,能生實相。
# m6 L9 `" B9 c: \0 p8 |* j7 k5 V
希有的功德
; g5 r; k6 o, D D! d* x7 m# M. L$ _, v' I% z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典,而到達這個程+ @' V* h! l/ C! a8 q: s
度,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前
. I8 C$ w# N8 s3 R' h+ ~7 H8 Z面已經看到,須菩提贊嘆佛:「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
7 h! Q9 G p0 _' i! M, J& [+ C) c因為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釋甚麼叫
9 k1 w7 `) z% c1 B/ _; |* m實相。
6 y# j! v: u: c3 y7 r- b 我們講金剛經開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難的就是實相般若,就$ [7 s: F6 c! N- v6 w c2 l
是見道之體。實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西。你如4 t3 t3 A; f# i) T3 J# @
果認為實相般若不曉得有多大,有沒有鳳梨那麼大,有沒有蘿蔔那麼大,那你就著相了,+ C4 @+ ?1 J5 v5 K9 k: z, `
那就很糟糕。須菩提叫了一聲世尊,自己又加解釋,說出他自己的心得。
6 r/ k( p- w9 [) [( w0 P' j, b7 H9 `$ }6 m/ R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9 o2 R& b- P6 L6 M# {
9 C* y5 Q* a0 _! h6 G1 [ 這個「是」,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這是古文的寫法,拿現在白話文說,這個0 U k# |& C- @
「是」就是這個,所謂這個實相這個東西啊,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該還記得,前6 ~3 y5 ]; T- @, G) |
面在金剛經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
/ a4 u; c9 U$ D1 j7 d0 r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
9 D0 s) V- L) I# t% k" R著,連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 j/ `4 K# ~% X) N: J M 實相又是甚麼呢﹖即是非相。分析開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等等﹔歸納起來講,若
u' u* x+ j7 U& }1 w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他報告心得說,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 j, v9 t! P% C# d( @7 N
成就中,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
7 N8 h. n! a. h5 |0 {1 C9 H
d! J6 I/ o% F5 v1 g/ W2 o【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 p4 E# ?+ [2 o+ D
3 v/ G- I9 c0 ~3 O5 D 須菩提的意見,再度的報告說: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今天
/ o; L1 r! r3 s6 T& z6 |0 C能聽到這種經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過了,解悟到了,再經常領受這個實相境界,. ?/ V4 C( h3 J2 m \
隨時隨地在這個境界裡,以此悟後起修。! U% g% s' C) G W7 ~# X
「信解受持」,也是四個修行的階段,就是後世所有對佛經的解釋。信解受持,也
" z( ?' s" A8 o& j. x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經的所有的教理信得過了。「解」,解悟到佛學的
, @) Q! k% ?: A各種義理。「受持」,悟道了以後起修,修行以後證果,教理行果。也有一個說法,叫
2 j, w4 q2 A. E7 [$ H5 }做信解行證。自心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後修行,修行以後最後證到佛的道果。% S8 b8 u) h% @/ h
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是同一個修行的情形,這四個字不能隨便當一句# E' P$ g, w7 E& t
話念過去。須菩提說,像我們現在親自跟著佛,聽到這個道理,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 _3 Y# P# j1 w1 ^不稀奇。因為他們當時親自見到佛,有佛親自指導,當然是不足為難。
3 f+ |& P! q; ^9 b, g# H* E" U: V, }6 o# u+ B# \' t
誰是五百年後希有人
j% E/ w) O1 Z. _: o" ]$ h- a' g) ~( f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W# r% m6 Z( [. @$ k
* S1 I; J4 F9 F$ f' \ 將來過了五百年,為甚麼說五百年呢﹖為甚麼不說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這就9 n$ E4 d9 C2 b: ^; V4 N m
是佛自己對於佛教的說法。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槃以後,而有些大弟子" m8 J1 G, Y. l) {- M
們還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後,是像法住世,那時佛的大弟子們活得最久的,
x3 J- n5 y8 h2 G) R6 |/ J五百年也都要涅槃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後,只有經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說是像法時
& o/ d" V+ _8 P& y代。據說像法也不過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後就是末法時代,就是尾巴啦!尾聲啦!末法* B9 |8 a: m9 g7 w& ]: f
並不是說沒有,是說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聲,快要向末了,這是在各種戒律上,5 C3 p W8 R2 r8 A" e. y R4 K8 c
各種寓言上所記載佛所講的。! @3 ]! L7 ]5 x
但是也不盡然,譬如說在許多大經中所講,如在華嚴經裡,佛就承認佛法沒有沒落+ U5 x6 r# L! m# J( ]
的時候,甚麼道理呢﹖因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恆的,真理只有一個,不會變的,是
- [/ V" R5 r$ S- l: D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則現在早過了五百年,大家豈不是更難
0 g9 G3 A; g* ]2 D/ U了嗎﹖這裡須菩提說,假使後五百歲,有人在像法末法時代,看了這個經,研究了這個
5 ~8 A2 F- j, R+ W$ h經,也能與古人與須菩提及佛大弟子們一樣,達到了信解受持,他說這個人就是第一希
+ H9 x. f2 ~' l& Y' T, f3 e有。第一希有是金剛經特別提出來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聖﹔第一希有就4 G7 I6 W5 C/ G+ r5 |
是幾乎等同於佛。
: D0 x' n1 ~9 }4 k$ n3 X4 c. S" ~' b. `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9 K) S- v$ m' |5 T; y& f! `7 @/ a4 b+ R! x! M+ \. G% i
在佛及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經典,這個人當然已經進入無人,, y2 l) A6 u" r, _3 g8 H% N9 h
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的境界。四相皆離,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經到達了。% N8 k Q& Z( L
a0 h- W, B# q) Q3 }$ A1 y+ R3 ]/ {
為甚麼我不是我
* d* O4 a' X8 d4 M4 Y' [3 ^% ]! c+ ^" t) d7 j) {' X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
; m3 p: g" T/ z/ \$ G$ W0 y# C( E5 L名諸佛。】; F0 g) a4 f2 y: l+ L A( P
; B9 {) h: L8 C+ z$ i# x t; e4 Z 這兩句話千萬注意!如果參加佛學考試,一定會考到的。「所以者何」,這是甚麼3 D2 I4 p2 d6 {& D5 x) @# B
理由﹖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眾生相都是假相。佛學說的這個
& u2 _) j |" d$ y+ P: V「我」,就分析來看,我們現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
* @2 G" i( @( ~$ O# R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那個
2 Z) P, }+ A; W第一天的我已經衰老了,滿月以後,與第一天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
0 D2 Y1 M; Y. H* L, V/ j同。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十二年以後的我們,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
" j- P3 m) P$ C* e- X8 o; e肉體不是我,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等於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 g; A# A, C1 L ?4 Q
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
9 }, ]* |5 s2 [# e 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麼我們的思惟意識,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每一分,7 R$ k) G' f T5 K3 x; n2 K
每一秒思想意識都會變去﹔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甚至現在說的話,都隨時
* l' D$ l7 T- d8 O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裡
" o! ^6 A/ H% s @還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1 {- T- T- t9 f# m$ x( L
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 a s0 @ b$ W. d7 x. t* L
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 @4 }0 c$ E9 i
理世界的暫時現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 d0 n, n4 u$ I4 m$ _2 B4 Q+ L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麼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 W4 D9 _. p! y+ g7 G
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
6 c# R3 S- l& y$ M2 j1 [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 h& q! H8 N7 d% f9 G" {# F3 W
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跡,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a, {! [6 c( {# K) Q
3 x$ y$ H+ K* t1 S4 v' M2 V$ d, |
如何見佛
6 o, e2 G# ~. a1 r" t/ y9 R! @2 W8 u7 M( ~- ^0 Q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家要學佛,去那裡見佛啊!「離一切諸相,即名諸$ e0 H$ F. P8 D# B" }" T. J3 [
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麼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
# c& _+ K4 ^ w8 P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2 I$ p* o8 `3 N; G- }5 r
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淨」,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
. H# G) h4 B% y9 n) o( n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
+ i/ K4 G* [' C# s必跪拜,他一念之間,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 _+ R0 L: w( \7 @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後來對著佛的正+ y7 Z$ w2 p- e+ I; `9 l
面,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麼對著佛就小便﹖
4 @* V9 c1 D4 I8 j5 J% G- t, c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 c0 F* G! q& T x" I 反過來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中心一念誠敬,十
% U4 u! d7 r9 x0 z' ]. @方三世諸佛皆在目前。怎麼樣在目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6 a' I; V" k* c% @. S
這多半是須菩提在那裡演講,講給佛聽,佛是聽眾。換句話說,是他向佛報告,接: U+ f ], n) X
著是佛的印證,佛的獎狀發下來了。
& {, n( i% T( R- ~; ^) D5 T A9 H' k; X% A
難得的人) D5 v n2 h7 s! v) n# U
. P& J/ z; s. J- C h" S+ B! c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
+ s9 n7 V- n% a7 ^3 l2 U有。】* d, y8 |" \9 `' ^5 X: O
) Y1 ^3 @6 C1 t7 O2 E# V2 \
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就是這樣。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 H6 a9 @( Y9 ?; c
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
$ f9 q! Z' |5 g4 ^0 |0 d& H+ l譬如我們走夜路,看到一個黑影子,一下子嚇住了,那個是驚。怖呢,非常恐慌,持久, n# w. p8 z9 j& e0 R$ N
的心裡恐嚇,那個是怖。畏時間更長了,不停的害怕。像我們在座的,個個都是第一希# ~6 N2 a9 {* W8 @: ^
有,聽了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而且沒有不懂的人,個個都懂了。$ \" `, @/ p6 V2 o' t: w* q
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 [! a6 y3 l/ ]7 v7 _
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許多人說:我嚇死了,嚇得我的汗啊, Y1 {) {* z9 R6 R
像黃豆那麼大,因為我沒有了。我說你學佛不是想求個無我嗎﹖怎麼還嚇住了呢﹖所以' B Q2 Q! h' o3 w! x3 |' D
說慧,這個佛學名辭,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就有; Z' F) X5 w' c+ h( t
驚、怖、畏的現象。
" |. M! X6 p" I9 y+ Z 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經般若這個法門,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
, z. k/ T/ M' J$ @真是非常難得了。佛說這個希有,就很重,佛給我們的這個價錢,獎金就很重了,非常- L& R% Y0 A5 N
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聖。& c9 v. G5 P7 N
. B. G3 V% k2 ^! [!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 V* E3 Z- p/ N( [. N% w9 [* K( a' D& l& K8 C9 U& ?5 Q9 I
何以故﹖甚麼理由呢﹖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願,這是大乘: [$ B, p3 O- w# C! t2 f; P! I2 H
的心印。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願。你說正要我們發大願,怎麼1 ?9 C" E8 \+ s! N5 T
無願呢﹖大慈悲當然是願力,慈悲過了就不住,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裡哭啊!過了1 k6 H7 s8 X6 I* l5 P
就不住,所以說願而無願。
' m% d1 l3 b; x8 v; j 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 F# B7 ]# }! Q7 [! r
本來無相,本來無願。當然大家不要會錯了意,青年同學們根本發不起願力,以為你本; B) W4 I$ S5 [" W7 Y
來無願,已經合於佛法了,那就很糟糕。無願,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無住。因0 ^3 E7 {8 v# j8 F" f" D
此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也就是般若,大智
; G0 }7 F7 ?- j慧﹔而般若裡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也就是我們後世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m6 p% o6 p! Q0 \
+ } n- `6 l5 J3 N. H
甚麼是忍辱4 u6 _( O2 h% |8 ]# d/ z4 k% X
+ E' J7 x2 d7 G" {: b. ?: |2 K3 H【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Z% z, I+ H7 p8 \
9 [. @1 L/ @* d2 H; c+ k9 g
問題來了,前面一路下來都是講般若,是菩薩六度裡最後的一度──智慧成就。所
- z* G' Q! y4 B' @: {; ~) m7 z謂的六度也已經說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換句話說,這也是; Y, T, }0 Q! V9 l, e5 y$ u
學佛的一個次序。
; ?5 c; y% P) \5 ~# J 首先,學佛的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舍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
+ a0 a* c6 b! d) T# k. c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 r6 s% O6 a9 s' V' k% Q: N' G0 |
布施,這是內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淨,才算真持戒﹔心不清淨的持戒,那是小乘戒,
/ j% C9 J) K: O1 Q( D1 U5 n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淨,念念清淨,不需要持戒了,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
1 f! D' b: t8 }2 W0 d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淨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
& U! |3 T; z/ P+ v$ E8 e8 [6 g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Z5 e X; G* z* @& T' I5 E9 I
你說自己心也很清淨,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
( X8 z' R. D3 ~% {: L5 v7 p0 Q9 O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淨不清淨,甚麼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5 J4 e0 E0 ]4 Z4 M0 P, u' A
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為這個原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
4 h4 n8 }/ ? t7 A# }. p 無生者,本自無生,信心清淨,一念不生處。這個一念不生處,不是壓制的,也不( j7 \) C2 B3 F
是沒有思想,沒有知覺,而是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淨就是無生。4 I4 S- E5 x2 E* {# Z9 s
光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我們中國文學的形
P1 s2 U4 U" m3 | K; i- J容辭是,拔開慧劍,斬斷情絲。有時我們劍是拉不開的啊!有時候又只拉一半,有時候
# y- x% R6 x6 Q劍拉出來了,看看劍卻楞住了。不要說斬啦,扯都扯不斷,那個劍早就鈍了。所以說,: s2 f* d& `. B- \
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 d( o! w$ j- j2 T1 i3 d3 g 首先我們來了解佛學忍辱的意思,看到一個「辱」字,我們會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
$ q' S& j- W' f, o2 I& S: y! Q譬如別人罵你啦,打你啦,各種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這是從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5 T$ I4 m+ V3 m" c- u# a1 z. {$ A- x( H
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 k6 m4 u) {2 N
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不要說我們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動物,拿9 [* z2 O, b. o
螞蟻來說,你仔細觀察,年輕的螞蟻經過老化螞蟻的旁邊,都走得遠一點,這樣的辱,
- L. d- l+ @9 _% T- M這樣的難堪忍。
r/ ]) n) u+ ^8 S& [ 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 }: k1 D' f1 }- ^: h
的一切眾生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為如此,
- X4 t! r2 ^1 ?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
3 q3 g2 e3 y/ ^+ T福,眾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獄裡,受苦受難都來不及,沒有時間搞這一套。5 b' v2 q6 H) D2 v* }9 x) o
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生解脫的智慧,: f0 q1 c3 `, A+ v5 a
是成佛的捷路。% F9 d/ F3 ~" y! V/ E! P
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
3 ~: P8 T" r* w3 t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事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
9 N$ P6 a% G8 q( B K好過。受不受得了呢﹖有甚麼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 o1 @6 y* f$ k0 O; x
的眾生堪忍,能夠忍受。) s, ^7 H% \0 T( a9 J8 i
佛跟須菩提兩人對話到這裡,如果不仔細看這個經,突然看他在中間來一個忍辱波
; o' p7 q3 X3 j) m2 i羅密,會覺得奇怪。所以剛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這一部經把六度波羅密都講完了,為
( |( `( N$ ~" L甚麼現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密呢﹖
5 E7 z/ _& x, M' K4 Q( v. I* {8 F8 M, H# \* C
忍辱的榜樣
4 N5 H; \3 b1 j. X
! e# R0 l$ a$ [$ H 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為甚麼定不
2 I& e4 v* Y+ W; V: d N A( M: g/ @住啊﹖兩個腿痛,你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裡的一忍啊!當然硬忍是很難,但是$ D" ]$ H5 H6 t2 Q; q
你明明知道此身兩腿兩手,四大皆空,那個時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過去。所以這六度
9 K4 h2 E& J' V的一關忍辱度,你就過不了,過不了的話,這一切皆是空談。你說我們會念金剛經,無% B) F( z% z) Y* C+ b) n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木魚敲起來非常好聽……阿啾!糟糕,我感冒了,
: C# H: [, P4 ~( a7 H怎麼辦﹖看那個醫生好﹖因為怕死掉,眾生相就來了,壽者相就來了,這一下就忍不過, _- j m% U0 a8 R- m; L6 i: l' l
去了。, c+ k4 k5 Y, a- s# Q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剛經的中心,大家要特別特別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 t# d- m( m5 R' [# x" ?
經驗告訴我們,做個榜樣。所以佛說,真正智慧徹底悟道的人,才曉得忍辱波羅密本身
0 R4 N p- d3 K% E8 v+ D沒有個忍。如果有堅忍的念和感受在那裡,就已經不是波羅密,就已經沒有到彼岸,也
' Y" k) U& Z+ x: ]/ {沒有成就。
$ J5 F7 |1 J7 {9 L( Z% k( {, s8 f9 l, D, y% B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0 e" Z7 k+ G9 ~; }* ^無壽者相。】1 y0 V3 E4 C0 I6 n- j: ^" r
* }, C/ \% U$ w; J1 U) @& i
甚麼理由呢﹖佛又對須菩提說,以他本身做榜樣,像我從前的時候,曾經被歌利王4 M( l) Q8 D9 u# m$ q! F
割截身體﹔歌利王是過去印度一位名王,不過印度不注重歷史,這種歷史資料只有在佛; N/ @, \( T& r* L! I
經裡才找得到。& i; E$ @& d" _
這位當時歷史上的名王非常殘暴,那個時候,釋迦牟尼是個修道的人,相當有成就,2 U* a1 C) q! V: V9 t, z
到達菩薩地了﹔雖然是緣覺身,無佛出世自己也會悟道,後來歌利王因鬧意見要殺釋迦。
! O4 v$ S( h6 q7 A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嗔恨﹖釋迦佛說:此心絕對清淨,假使3 D; C$ v) j; k; K& I
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後,我就不能復元,結果歌利王一節一節把他割了。
) z5 T" Z, J, e( j2 K# x釋迦牟尼沒有喊一聲唉唷,心裡頭也沒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
! i9 ^+ ]+ D& H# y' [9 O後,歌利王要求證明,釋迦牟尼說,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就馬上
# G8 T$ O" A5 c/ t4 @2 [7 |復元,結果他立刻復元了,又活起來。
/ S/ t" D; J' i3 {: J 這個故事比耶穌的復活厲害多了,所以佛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3 M9 t5 O6 [- ~' T
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給我們修行的人做個榜樣﹔
# ]! K( y4 ?( N0 K當然,並不希望我們被別人割了作試驗。現在不必談割截身體了,叫你不說話你就受不
_3 M" ^* N' g; w y了,叫你坐著不動也受不了,其實這個就是忍辱與禪定、般若的道理﹔只因為智慧不夠,
; h4 i/ g0 {( ?( a4 l1 e悟道並沒有透徹,所以你受不了。
" P9 {& Z5 u+ r
! r* \9 Z" F' C( O& t: { A/ h 達摩與蘇格拉底/ }' V/ z# K! o* S) j# u
" W8 e& {' j; ]+ M+ Z' _8 F8 S; [
剛才講到忍辱波羅密,我們再提起注意,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
6 F2 \6 T7 O# Z6 P* Q' r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淨,這才是忍辱
' H/ S+ G9 O- j; h; s到達波羅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說,當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他無我相,無" g" M( }" S( m9 u3 i% A) Q6 E
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首先他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於「我」的,這一句話特別' D9 l1 d' r$ O8 @4 W
注意啊!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佔
8 c0 j y1 S2 i* g* l' Q3 @2 y, Y有,因為此身本來不是我。要把這個道理,不僅理解清楚,還要實際上證到,才信心清1 D7 K) @4 i2 j2 H# V$ U6 ]
淨,才有希望證得般若實相,這是真正的功夫。" F/ ^9 C9 d6 d7 ]( P. [$ j
但是功夫又是甚麼地方來的呢﹖般若見地來,智慧不透徹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 F& [( Z* ^+ D: e1 F; r2 g
是智慧的境界,並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為大徹大悟,那就是氣象局發的
4 |$ Q" m# X# n( K0 c4 W2 ~5 @警報,路上有霧,小心撞車的那個「霧」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 Z8 S' I8 o8 K# ~
一切陰影的境界。/ `* F* p) s# q9 O" c1 P
) I8 U# M& ^9 u5 K/ {* ^/ u: U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和壽者相應生嗔恨。】
+ p1 J! R2 c8 `3 W5 @5 n- j& M8 `$ A
; x, L) D) W. j9 b 說到這裡,先要有一個認識,佛現在所告訴我們的,不是假想,是一個實際的修持。
( W& \! Z$ p+ _9 P$ q無我相,無人相是智慧的解脫。譬如西方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最後被人家謀害,拿到( X! S$ h0 U# J; C7 g
一杯毒藥,朋友們勸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藥,笑笑,仍然談笑風生,最後喝下去死+ R( n) h" p) h/ z$ o4 J; M; A) o
掉。# y. Z5 J; U. [- D
又如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在中國傳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師們妒嫉,五次毒死他,3 _6 d) L' |( X& L+ L' o5 G
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時,他把毒藥吃下去告訴弟子們,跟你們的因緣到了,我要2 W! l) r" t6 e4 y2 v/ V
走了。弟子們當然不讓他走,他說因緣已到,我已經吃下毒藥了。另外密宗的木訥祖師,( i7 r1 F; x" S# _7 e
最後也是被人毒死的。這些人都知道因緣已到,殺人抵命,欠帳還錢,應該走就走了。$ d N5 `1 O- g
又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這些都是智慧的解脫。所以禪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2 n N5 w* L3 A" ~
師,有偈子說:2 |; k) f+ @6 Y' F& q# K
理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0 t+ D1 y5 q7 M T9 v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9 ^' p% V" a5 r9 Z, H3 m* ] 這個偈子有八句,我們引用要點,只說它的一半,理極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領6 H9 c/ k4 @2 m8 R
悟,理解、悟解到達了極點﹔忘情,這些妄念的情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描寫的,
& q4 d3 }- u' i- w沒有辦法講,沒有辦法說,理到了極點,智慧到了極點就是理極忘情謂。後面幾句是描
G; N2 \8 X* Z+ C j寫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4 c/ |8 `5 }, d 所以佛教的華嚴境界,又稱「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到了也' Z! j- F- E( w5 M/ G- N
是無有障礙,所以光是研究佛學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沒
: p, c& k% Y/ L有融會貫通,沒有到達理極,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說的身體被人家殘害,而只有+ s" p. e0 H m* q& G
慈悲心,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9 [) H/ K- [ ^; P
/ o7 y& [: |2 @ 忍辱的功夫
. b0 M, N2 O* B* x$ c, x1 g+ y6 ^
說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時候禪宗的二祖,他儘管是接了達摩的衣缽,最2 X* D/ Y0 R, ~9 l, R+ Z
後還是受報﹔多生多世欠的命債,最後還是要還。佛法的基礎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 A3 T/ |5 ~ E' I; ^8 a! H* |有一個祖師在被殺頭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
" a% P' d8 @) m 四大原無我 五蘊本來空% I3 X7 Q3 ]7 a( n& l2 |
將頭臨白刃 猶似斬春風' ~* E1 [' F" X+ S3 d f1 M6 M/ x
他很慷慨的把頭伸出來,砍吧!此外像印度禪宗的祖師師子尊者,也是還債,頭砍
$ ^% N6 @+ P; A$ s! e; Z* F+ O' A下來沒有血,脖子裡衝出來像牛奶一樣,數尺高。這證明經過修持,色身已經轉化,再
) j/ c& t8 \1 ~( D& P) D6 M/ H" Y進一步白血化掉,他身體變成空的,殺頭也殺不了啦!2 j5 H5 F) q3 i R( \
在色身還沒有變空以前,受報被殺了,像殺頭、受傷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況,4 U5 e; d* V1 b3 p- t! W% e0 [
並沒有痛的感覺,所以那個不算忍辱。忍辱的時候有痛的感覺,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
/ O8 r) s$ y6 x6 A$ g心念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悲,這才是忍辱波羅密。到達沒有痛的感覺,那是功夫境界,. I5 L# u! R( q& B$ A% q/ X
不能說是忍辱波羅密的功德。儘管功夫到達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這個功夫不稀奇,等5 k" U) y7 |2 ~- X7 g( n
於我們上了麻醉藥,開刀不會痛,那不能說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沒有上麻醉藥,極痛
0 K. |+ o& E* q* k* c% q5 l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當場就可以把五蘊裡的受蘊與想蘊,都拿開而解
& q: g( _% d3 G. m" n9 K. Q/ [脫了﹔學佛也是要學解脫,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加以說明。
9 p9 e8 G0 l! q% H' i, b3 N& Z' Q7 I 所以菩薩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煩惱是煩惱﹔能夠把煩惱、痛苦觀空* @$ D/ `2 t4 W t3 p, L& o- h1 W; P
而轉化了,就是道德的行為,心理上的心性,這才是菩薩的功德。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注! e8 w' r& b* E
意!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不中聽,馬上起計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
& U+ e8 |/ R5 F/ y4 {7 p5 Q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學們注意,不要聽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為那是
$ G6 z1 [" _: m0 `) W# D) p6 x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菩薩是積極的,
. H# n- T7 X, K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要處處犧牲
) @2 O y5 n; W1 P- \; r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 s2 K P! k' c2 K2 n5 }
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說,佛為甚麼讓人家砍他的身體﹖他是為了
2 @& O; _7 L" U0 W/ R證明給世人,修證佛法確有其事,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 [4 h* j P$ M6 W6 [
0 h0 }& k8 ~* S6 K, V& v【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 Q2 ]3 s8 t' ]) o' K2 F& S5 B, ^無壽者相。】
/ F" @+ ^5 s( \
4 j m# g. P: t9 e5 X 他再告訴須菩提,回想過去五百生以前,專修忍辱。他說那一生的修行,專做忍辱
9 e/ N, V( G$ z5 `+ C" ?" N u功夫,的確達到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著相。所以他強調一句話,怎麼樣
, [% }& |" M2 B: o2 E! H學佛﹖. s8 m1 C0 }, E& i P( u
# N" |! l8 y+ y9 O- K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3 [8 ^% k) ]) c: |
! M% |7 u, K/ A9 a, E. Z6 J 這就是學佛的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了,或迷惑了。有個廟子,有個9 \+ O6 ~% \. W% q( C
房子,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產、或名譽所迷
/ E# ?8 k, n% V9 U; q8 `5 g' i戀了。所以前面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
( c3 r. D) l2 `* }+ r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9 z1 t, x3 s9 M0 c) d) w
& E& I& X( q* p3 a5 W' E& [ 無所住的心7 h6 B5 s: J q I' n3 O
8 n) W6 N7 B" C9 p【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V# O4 a; F9 w6 n
3 W) b; v0 g/ R) X, D6 j. j
學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在做功夫學佛,好像就在這色、聲、香、
. h+ {: Y& ?% _2 S3 X: s味、觸、法六樣裡面滾,就在這六根六塵之中打轉。你千萬記住,「不應住色生心」,
* z9 e/ u6 U3 H8 v* E, }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不是,那是我們後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
h4 ~1 [1 K# L# ^2 v9 z應住聲生心」,聽到聲音當成佛菩薩對你說話,耳朵裡最容易發起聲音,走上這個路子,/ |8 t% G- f8 i3 p( m# M
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時,很多走上這個路子,佛只好放棄。所以不' f! t8 c3 _$ X
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句話就是重點。要學佛的人,離一切相,「應生1 V% H! C& }3 k+ p: H1 R5 c: h" D
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4 m: p9 G+ P4 K x( U/ m$ q
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進中國時是$ G e" p9 E/ |. |7 R2 ?0 @
「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後來齊梁時代改成魔鬼的魔,因為講魔鬼大家會害怕小心
1 f3 b0 j6 H/ U" f0 }( m0 C一些,所以千萬千萬注意,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0 Z6 q2 v3 h) L
接著下去,我們很多學靜坐,及觀心法門的同學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為非
T/ A9 v' Q. w! O1 g) r住」。你們做觀心的功夫,做靜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個清淨在,你心住在清淨,已經7 i8 L5 S4 Z a; p/ x, }
不清淨了﹔至少那個清淨是非常狹小的。還有些人覺得空了,他那個空啊,不過是水桶3 M4 G2 T! X9 [1 y9 T9 a! E( T
那麼大,也許比水桶還小一點,都是你意識上一個境界,不是真正的空。這就是心住相﹔
" g5 ]& ]* ] v9 s4 x著相,著在一個空的現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錯誤的,錯誤% r) ~7 _) F7 _* E+ b* |0 G' U
的空觀,錯誤的住心法門。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但是認為這
8 r s" ~3 B0 W0 h個有相的,水桶那麼大的空,或者清淨就是道,那不是你騙了道,就是道騙了你,也許7 W: f* i# F+ B* Z K$ x
你騙了釋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 I' m2 Z f" N" f) R. P' w: x. d3 m7 V
如何布施3 j7 ~& \+ j) n; q( z
% O& k/ d% M. u5 d8 I b2 v1 y【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6 N* L B: _& i. E1 f9 r" o% x" j) o0 W' s( v; G$ X: p- L2 W+ h h' F
為甚麼講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來了呢﹖就是今天講課一開始跟大家提醒的,金' b! A9 c; o, m1 Z( p5 @, v) A/ T
剛經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貫連下來的,不像現在的文章條理化、科學化,過去的文
3 N1 ^& N3 S8 d7 U7 b* M3 m! X學行雲流水,看起來漫無次序,好似一個不規律的排列,但是卻構成不規律的美。所以
0 c! D) i1 Z! D- A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就是不應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
8 e7 }. V, I, ]% W話文來講,就是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9 R# U$ v9 s7 d- O: G
布施。* U6 K0 ~5 n- I, B6 C
: o( p" y, ^3 o1 \ V* ~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7 X- U0 i6 |. c
切眾生。即非眾生。】
% p# T# } M; U; m8 t3 I& e4 m% I w. j7 a( k7 K
佛再三的告訴須菩提,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有所作為,
( u( V0 [0 Y' r9 O5 E9 d2 w一切一切的作為,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
. _% z/ K% q+ L, e# c+ c! T0 e+ @# r5 P) @的身心。為甚麼人放不下呢﹖因為不肯真正布施,因為眾生著相。
8 T4 a& _$ v) T# j" n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
8 a3 Q" |" U! |) Y3 h4 T' i+ ^) G譬如我們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幾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壽者相。但是生命4 w5 X( {: B+ Q- \/ F$ _! n
留得住嗎﹖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些現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夠留的﹔它本身留不住,
. v) ]' y+ k" V' R) t4 k3 n本來無住,本來不可著相的。凡夫眾生之所以為凡夫眾生,是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尤其6 t$ ]5 S3 k" U4 L: S. J
是學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們,我大概能留得住吧!& Z) p$ y9 B' ` q
總覺得自己不同一點,比不知的不學佛還可憐。所以我經常提到我那袁老師的詩,「五
5 M; v: @+ p+ P0 q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說學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蘊皆空,但是啊,自己到處癡迷重
" F* f* w6 b' g2 w, `$ W9 b重。這就是因為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為上的行。
* E. p; ]1 Y; |' T4 q2 G 所以佛「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9 ~+ q$ B, C7 h' s5 S# l! [$ C
有些年輕人,自以為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勸他們,你先求自修啊,
: N* H2 c$ O3 U1 u" I' U0 V自修好了,再來度人,你連自修都沒有修好,怎麼去度人呢!這也是我經常感嘆自己的,6 t! ~% M- {2 o/ Y7 S, D2 |
本慾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自己都沒有學好,度個甚麼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 F. \5 i7 }& @3 C
你沒有眾生度。眾生愈來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沒有基礎,何必急急
" z+ _6 F* H6 H" r+ i( H忙忙去度人呢﹖* ~) F! t4 n* [8 b& n' j, i5 @
徹底的說,眾生不要你度,個個自己會度,有些菩薩們度眾生,決不是說法,反而
8 p; W% e' m3 r1 j' k' L2 V加重眾生的苦頭,等他吃夠了苦頭,受不了,他自會回頭的﹔這也是一個度人的法門,/ ~) `4 Z- }$ A
並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學佛。
/ b& J; g. H; _1 ~ 因為有些年輕的同學們,心心念念在學佛,而且發瘋一樣的想成佛,成佛幹甚麼﹖4 k2 D% \* I2 {: W+ T9 W
要度眾生﹔眾生自己會度,不要你度!「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你要曉得佛法的理,/ }$ W8 A) H. J: o) |
一切眾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幹甚麼﹖每個眾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後,對他, l6 W6 d. Z$ K$ ], S0 W
的師父講:迷時師度,悟後自度。眾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課中要念到,自性
+ [6 d3 X: @, k" m! T( `5 x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都是自性自度中。% f! w7 c, ?# g6 p! c% g- V
0 {* O$ o- B9 d% Z3 e
佛怎麼說話( [. J' Z% G! Q# ]% C4 l
9 k/ `$ d8 y5 z# i& h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q1 i( K& u& a" p# g
4 P. G- D* b, _9 x$ S 一共五種語,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甚麼樣子
1 Y" n- P5 S. `; A$ Q就說甚麼樣子。實語、真語,都容易了解,但甚麼是如語呢﹖不可說不可說,閉口不言,) E; P( w4 G& V2 l E
其聲如雷,這個就是如語。如者如同實相般若,生命的本來畢竟清淨,清淨到無言語可( s: T3 X+ q# {( f |+ y) {- Q
說,就是如語,所以佛是如語者。; ] [4 L O! `2 x/ r
全部的金剛經說的就是如語,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了半天,他又說他說法四十九年,
) A& d* Z) A2 t0 M) O一個字都沒有說,這就是如語,是不可說不可說。' S1 G4 G3 d+ w* @+ i
不誑語,是不打誑語,不異語是沒有說過兩樣的話。我們把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典/ g l3 ?1 n9 r/ ~
拿來看,兩樣話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細研究,他只說過一個東西,沒有說過兩樣,這一
6 ]/ L% r! r L, k1 T% z) i個東西說了四十九年還說不清楚。所以佛說他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是如語。在這部經典,3 @* c# `1 h" s; a
佛為甚麼要像賭咒一樣,怕人們不相信,說他從來沒有說過不老實的話呢﹖這是教我們
9 y/ K4 X9 p% g( E. u信心清淨,要切實相信,切實相信一個真正的佛法。這個佛法是甚麼樣子﹖, T! h2 v1 ~1 f! L
; ?8 A U; C- m; m) y
無實亦無虛9 M) U8 E# w6 k+ T2 F, W1 P" |1 d
+ E% D7 l' U- I) h, w! O: i【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6 ?* }% ^' A. i5 }/ U" H# L( g
- D+ r3 j- q& O
真正的佛法就是這一句話,佛把徹底的消息都告訴我們了。有一個東西可得嗎﹖得: o- e, e H @2 a+ C, e
到個甚麼﹖如果買一個蘿蔔,買一個南瓜,還有個東西可以帶回來﹔但是得道得一個甚
! j% ^7 T, x% H0 j, K麼都沒有!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
1 l4 f6 F) c" e' q ], H$ \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裡已經全部點出來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1 S- u! J4 n% H
般若的成就,告訴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執著,放下萬緣。# ?+ f, ^0 o7 t4 M: `
放下就對了嗎﹖放下的也不對!所以馬祖告訴弟子們,放不下就提起來!提起來,9 L' s0 v: g: b
心有所住﹔心有住,即為非住,提也提不起來。
8 {9 B! W8 f- `7 x8 o3 V 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個同學來問:老師啊,我現
# v# l3 P' n: S% O; ~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說:那你不是成佛了嗎﹖我要向你磕頭了,你已經到了 T7 X' s$ E' K
無實無虛嘛!這個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鬧情緒,悶在那裡,那就不對了。真
, a$ p. r# T" V) p+ u$ {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無實無虛,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要提起就用,9 P' h2 P( u* ~
不提起就放下,就是這樣簡單。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無實無虛」,佛講這一句好嚴
+ b7 B0 }( b# w% R/ B重!他先向我們賭了一個咒:我一輩子沒有說過謊話,我說的都是老實話,你們要相信 c: g2 E& g+ O+ l' D) N
啊!你們聽我的啊!我告訴你,此法無實無虛。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還是我的,就是
' G' A8 ]4 ~4 }2 ~這個話。你要懂得當然是你的嘛!他說的都是老實話。此法無實無虛。9 j6 b! L- \! {. X6 L: u6 o$ D
/ h& P9 y/ |+ f" W- x- h/ H( y" G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
9 W) W% M" Z0 u( G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 I8 X0 U' U& q1 Z9 ]: ?+ N& C/ }
/ E, T( M8 f4 l+ d2 ]: P 他進一步告訴須菩提,他說修菩薩道的人,心執著一個佛法可得,一個佛法可修,
5 t- I' D& Z' b6 _執著了佛法的一種法就錯了。隨便舉一個例子,許多學佛修道的人,都說:唉!我萬緣
% w8 S1 Q8 g/ _1 b; B, e放下了。問他:那你現在幹甚麼﹖他說:現在就是修道呀!對不住,一點都沒有放下。" V4 T2 `$ y% ?( H
學佛修道不是萬緣裡頭的一緣嗎﹖難道是萬緣以外的一緣嗎﹖這就是說,你是有所為修,( L5 G0 j- m. {* _
有形象去做,這是菩薩心住於法而行,這個人永遠不會見道。
: [; U( R- u [0 E 等於人閉上眼睛,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他看不見了,永遠摸不出來。假使真想明2 @4 h+ |0 l, K
心見性、見道,「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一切無所住,這是真正的解脫,真正
3 l' V. ~9 _' `3 L3 k/ Q的放下,此人絕對可以見道。等於這個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陽底下,當然萬
2 d, w. U, _7 J象森羅,甚麼都看得很清楚。 D- J5 K. h7 ?: O5 V# p- x) V
3 r6 _# ^8 M1 _9 n$ j. J6 s
無量無邊的功德6 b" D" ?3 ?" z6 q
6 h, {2 U- G. p2 g9 g【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8 I6 V$ b: @# Z V, a' U' l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V5 i2 m( }' I, k% u+ V1 j
+ o7 ?* b, F: [" K" ?" ^ 阿彌陀佛!我們跟佛客氣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對我們太好了。他告訴須菩提," `! I$ o. [0 [- W
「當來之世」,將來的時代,或者一個善男子,或者一個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 q( ?5 a W+ N0 l9 H" l+ k
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接受這部經典的般若要義,照此修行,甚至深入義趣的9 ?7 I* y6 P: A2 w9 b( W5 c3 G
讀誦,這個人就等於是佛。這句話多嚴重啊!所以我說,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 E: `! H! Z; g2 N
當。應該我們念到這裡,要加一兩句話,佛啊,對不起你老人家,實在不敢當。他說,: r6 }6 J5 w2 ^5 Z8 c
真能夠這樣即同如來。
2 L7 G4 j6 M) C h) C" K- j E 但是佛的話,為甚麼講的那麼客氣﹖那麼嚴重﹖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引用楞嚴經兩2 v! s; W5 }1 Y8 B7 p" Q
句話就可以了解,「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佛說的,後來禪宗的達摩祖師也說過,6 b' U) A; \9 J
「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這就是說,能夠對金剛經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 a3 M5 [: V6 n9 A$ ]8 A
同於佛的行﹔並不是說你就是佛,是等同於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這樣的人,8 F! a( q2 m# P1 L0 r7 g
了解他對於金剛經般若智慧如此透徹,這樣的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0 \( }$ ^. U, T7 q# @3 a7 l* d
這一篇的一個結論,就是大智慧的一個成就,理解到證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發9 V5 H& A, g& d9 c# d3 R( G
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
2 W) u3 a m4 y+ p切眾生的事,此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結論偈子:) `3 c: t$ B; q- m
2 r1 \% M! R/ s7 ~ 第十四品偈頌
H2 }3 k$ n* R ^/ ^: ^( d: u7 |, H: ^0 \( j5 v7 |$ b) P
優曇花發實還無 塵剎今吾非故吾
2 O- ^* P8 Q, h3 c% S 笑指白蓮閑處看 污泥香裡養靈珠8 V* ^- b9 n: j1 T7 \+ b( r" B% J: c$ I
; [& w& L0 m, n# [! D$ ~% U 「優曇花發實還無」,優曇花就是曇花,佛經上經常引用。在中國內地難得開花,
9 u0 ?( o2 k2 v- Q* g5 w5 `在台灣都看過曇花,色、香都好,但卻非常短暫,所謂曇花一現。當曇花開到最香的時
9 p5 [6 ]& o) _. Y$ f* }6 O候,就是它凋落的時候,所以佛經經常用曇花來形容。7 {% O& m4 w! A2 c M3 F' R
站在宇宙看人類的歷史,幾千萬億年的時間,也只是曇花一現。大家活了幾十年,1 i: t& R/ W0 O, p
回頭一看,幾十年像曇花一現,非實非虛,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從這個角度去體會。0 V# r! [1 b: l' {! M! _8 I
修持佛法有沒有真成就的﹖絕對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實非虛。所以,像優曇花開了,- f! P9 _4 o2 k! _9 E. I) V
當時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馬上沒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說空了是沒有嗎﹖不是沒0 q9 [* P6 y* m: U& }0 \% _, z x
有!塵塵剎剎,這是用佛學名辭,物質世間就是塵,剎代表一切土地。
# R# g, w4 x5 c. f 「塵剎今吾非故吾」,這個物質世間現在的我,不是以前那個我,不是前生的我,
4 }3 H1 E* F7 t$ l: y( R也不是來生的我,這個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來的那個生命。離開這個
* r M1 U3 k' C( P( {/ L現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來常樂我淨的那個真我。生命的真我在那裡找呢﹖$ r( c0 h! h# u( M9 A% A: [6 a/ ?
「笑指白蓮閑處看」,所以佛經上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尤其佛重
% ~ }: D- t1 U) p: q, g白色的蓮花,八葉巨蓮,蓮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長,愈髒愈爛的泥巴裡頭,蓮花愈開得茂
! c# i3 z0 v& x5 X- N8 e9 R3 y盛。) p5 C! t# t- _/ T
「污泥香裡養靈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爛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 y) A4 i7 @1 C0 H* D! O* v& G; R
跑到高山,跑到清涼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