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4 S4 I3 l8 Q: A0 e7 _) q& G4 T7 C2 w0 ~' c3 T* D" g; J! N& f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2 P1 h( o3 G# M7 R }5 l; e5 l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
v6 G5 S! Y: q& W$ t r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 ?) t# X( r% x
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
5 i4 P, k5 S, N+ J" }% \' r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q8 u3 O, S w3 u/ ~) H- e( e4 z4 Q
善現就是「須菩提」,是中文的意譯,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須菩
* |( }2 A7 Q6 I, s提表現出來的是長壽,另有舍利子這些人也比佛的年齡大。所以,有些經典把「須菩
- P p' w5 G- d. {. l4 {提」翻譯為「具壽」就是長壽的意思。等於我們中國人所稱鶴發童顏,南極仙翁,老壽
& k8 v2 c( i- I6 L星。不過須菩提不僅是老壽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儀軌,都足以
- S' S/ C5 Q: B領導當時佛的弟子們。他年高德劭,威儀氣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 ?! Y4 x2 i7 I. _ H 佛教一般知道須菩提談空第一,這一本經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後世佛教,稱須菩提
, F* {( ?4 g( L為尊者,連中國民間對他也非常熟悉。怎麼熟悉呢﹖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
: d# o; ] [' f宮及七十二變的本事,都是從須菩提那裡學的,這是小說上寫的。孫悟空找到尊者,小& M( Z9 t3 ~6 i d( Y& Z
說上把六祖見五祖那個故事,影射孫悟空訪道訪到了須菩提。西遊記中這一段,描寫得2 _) i% I% `4 Q- x4 a3 f ^
非常有趣,因此,須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國的民間十分流傳了。; \: W# \8 J" ~/ R
9 {3 O6 f/ S4 V5 r1 d+ Y0 G7 d
善現須菩提
: W' t; ^! i1 X" Z% o
1 U# p0 U. l% l7 g; T$ l5 ]7 I9 `0 t【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1 Q) q) {+ h9 m! H6 Y0 B;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 A7 @% S) Q8 I
% Q4 a& Z, D) K 這一段文字,好像給我們寫了一段劇本,描寫當時的現場。「時」就是當時,就是
9 n8 r; O8 X( l; n4 d2 _佛把飯也吃好了,腳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鋪好了,兩腿也盤好了,準備休息。可是我們
; X- n' Q. \+ \0 s# b$ [- t: W這一位須菩提老學長,不放過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點休息吧!我還有問題,代表大4 |' w9 r1 D1 G- X$ }' k
家提出來問。時長老須菩提,所謂長老,照佛學解釋「長老」的內涵,還有許多意思。) x2 j( u7 F2 ]
總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們提到過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在心經裡,向
1 k1 G! X% `$ u, g4 x2 j( Y佛提問題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剛經的主角則是須菩提,另如楞
$ t+ n8 ?) _; W- w# Z T3 e嚴經的主角是阿難,每人的問題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經是從須菩提問問
" a2 m& h3 ?7 H p題開始的,因為他談空第一,在大眾中,在所有同學裡,他要起立發言。我們現在發言9 o5 D8 a9 J, Y" h z
要舉個手,佛時代的規矩,是從座位上站起來。當時,大家都在坐著,須菩提站起來,! O8 X$ ~% R4 s. ]2 x# f# O
偏袒右肩,這也是印度規矩,披著袈娑,一邊膀子露出來。' _2 Y% v: J; Z: M; y
關於偏袒右肩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時,可以用這
+ R) N9 u: ^5 e" d5 Z, _4 z2 O2 e個手膀,把年紀大的扶持過去。另有說法,認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 j* P- D( h) r2 D
所以用袈娑蓋著。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殺人等壞事,都是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
: I+ @$ M* x) J+ V+ o% l4 D香時,要左手去插,不許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說,插香要用右手,因為右手是吉. F$ S& B0 M8 K; [- @# d
祥之手,總之,這些都是後人的解釋。上古的許多禮節,有時代及地區的意義,後世把& I- t. i. k q! T3 {% ]
那些習慣又加上各種解釋,有花招之嫌,我們姑且不管。
$ q6 r4 N9 J; @0 C9 E$ d% | t 現在,須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單跪右腿,
% Y7 g4 V2 ^" q) L% X「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當時的禮貌,中國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開十指合9 A: F) H- X; p, t; Q
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實心的合法。順便給青年同學們也講一聲,許多人寫信給我,有2 x; Y* z4 [! S: A8 q/ t# s
的稱我「南法師」,我不是法師啊!我沒有出家。許多人寫信用佛家的規矩「合十」,6 F) C- \" g p! v) r9 T
合十就是兩個手合攏來,合十問訊,也是一種禮貌。還有些同學來信問「和南」是甚麼( n; ?' h& w+ ~" g7 h
意思﹖和南是譯音,意思就是跪拜頂禮,五體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結果有一位同學就
8 z0 `* P+ t2 A" Z對我說:老師也姓南,南無阿彌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時侯,是選一8 S0 ^) {0 d, l" r( a$ j
個南字來的。我說那我不知道,我當時也許選錯了呢!這是有關與年輕同學們的趣味對
, ]) p4 v4 A" A4 v; L; k話,由合掌順便提到。
( h+ V4 k$ @, M 現在須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師先行個禮,「而白佛言」。白就是說話,古文叫道白,
0 v# |/ y6 W" _4 p是南北朝時侯的說法,後來唱戲的也有道白,唱的時侯是唱,不唱的時侯說幾句話,就
D% i/ f5 u8 b) \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經上記載印度的禮貌,向長輩請示以前,要先來一套讚歎之
( C1 f4 M% H3 {辭。等於我們中國人看到老前輩就說:「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 w# `) h4 G- g
顧,你老人家給我啟發太多了!」我也經常碰到年輕人對我這樣說。金剛經已經把讚歎
& U+ L! A$ g3 q ?6 x8 q2 o& `* Q5 p的話濃縮成四個字了,其它的經典中,弟子們起來問佛,都是先說一大堆恭維話。佛是) [- }- O/ s$ W* q5 E% F. e* K
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維完了,然後才張開眼睛說:你說吧!這裡的濃縮就是鳩摩羅什翻+ _* K9 F# o N' k6 U3 E+ d
譯的手筆,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間少有,少見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
+ G0 g0 R* a3 \3 P' ~師也翻譯過金剛經,還有其他人的翻譯,我個人的觀點和研究,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 g6 A3 ]$ F8 Q A
扼要簡單,妙不可言。/ G7 s+ r/ c$ X! v5 Y- L9 j
古代翻譯的規定是信、達、雅,我們看到很多佛經的翻譯,信則有之,很忠實原典﹔, x2 F) D! v/ _4 N
達,表達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卻不大雅。像鳩摩羅什的翻譯,信、達、雅,皆兼而有之,+ O6 `: U3 p' }& i0 Q4 c
非常難得。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譯本。
: _, O7 i$ B6 y 須菩提接著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現在我們先來解釋兩個佛/ A: f/ t6 `+ M( I
學名辭,一個是如來,一個是菩薩。; H) g" G* o A" p& `4 b$ k% q# c; p9 t
6 E6 p) f2 h9 | 如來 菩薩
) m ?5 X: ?( d# s
# ~8 U# L$ H& f+ a5 x* G 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9 V4 d4 w" ^) a. `2 W9 l
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
- Q, w S: M) y( w- o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或6 ?; v! ~8 n0 a0 r
者稱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9 G+ P, P D$ j" L6 ~4 i
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等於我們中國
- D" E3 _" ^# Y0 J8 a* _: Q稱聖人,孔子也是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堯舜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2 Q2 g6 v* C3 G( s2 F' q4 W3 z
周公就是特稱。「如來」二字翻譯得很高明,所以,我經常對其他宗教的朋友說:你們
% E+ l6 H5 J0 G* ~想個辦法把經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們要弘揚一個宗教文化,那是離不開文學的啊!文3 n; B5 B w8 L# |" W
學的境界不好是吃不開的。
& Q7 A5 h+ l' Z% n 佛經翻譯的文學境界太高明了,它贏得了一切。譬如「如來」這個翻法,真是非常6 `5 [7 _" }: W8 F5 t6 Y0 W# Q
高明。我們注意啊!來的相對就是去,他沒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 W' ~. ]; W5 J2 ^
學了,一學就跑掉了。翻譯成「如來」,永遠是來的﹔來,終歸是好的。佛已成了道,; A1 y, Z i7 f6 f j0 i
所以就叫如來。金剛經上有句話,是佛自己下的注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
# V# ]3 i: o% O# Z k來。」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6 t6 h* p7 S* {3 D- E/ Q
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裡,永
0 @7 ?. ~) p4 Z' F+ x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所以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 \: z3 L, g% k% E
非常好:
) c/ G- ~% P; j0 d
# C: h( Z0 z% S8 Q' q- y$ s) L 佛在心中莫浪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4 A) j, t* u0 k: \) S# x% W4 U
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塔下修
/ m/ R# l, ?$ o9 T% q3 W) h" ]
7 U( W. ~- \# v! Y# F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
/ e* J9 p6 `. @( {5 |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 O ^2 [' R0 {. T8 Z2 [. j
了。也有人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
0 A( i) A; A1 R) D6 `+ _% L# L( t) x0 H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 r: n& F% Q$ g
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於外道。
$ n2 h/ J* T% g! Q 另外一個佛學的名辭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綞。菩提
( J: a8 u$ h+ L, }6 S的意思就是覺悟,薩綞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採
2 y8 ?3 A" t7 k9 K用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人8 c9 y2 Q# N/ o. @% U4 Z d
會以為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 s' Y7 R+ t# q" U 所謂的覺悟,覺悟甚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
% V8 c# w( a; M" V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後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後知後覺的人。一
5 z& s; G; J* {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 M% m5 K4 T8 B) v' Y
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 H6 x. |7 ~' X# z$ e+ C
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 |7 R( Z# {% Y" e0 |$ I1 \
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 ~% v7 T/ l9 H 有情的另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眾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2 u/ T5 l! L3 B5 {" l. v
情。古人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 v; \* S% ~/ D( \- r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 ]( g: i) @6 [- J
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
, e2 j6 J" y& k+ L; w; Z$ N4 S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
" ~6 O3 J/ G1 {9 w j 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眾叫做大比丘眾。在佛
0 S. z3 S- C' o6 {# O2 H1 R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 n. x+ N0 _ x
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
' r, F' }4 C" L; k2 E" e9 L' _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
8 J) c0 I, w9 U+ \9 C* ~見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淨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於煩惱痛苦的一面,
1 o: G( B5 r! a% N* V1 H' |3 c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 [ A' d8 ?! r( E
佛教裡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 k: O. K8 q/ c" Y4 }! A# S
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
' U' c1 f% q% o6 ~: M4 E2 o示現,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準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準化妝的,可是
4 |! C, ~3 d1 z X& L1 S9 W1 E* D& y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掛項練,又戴戒指,叮叮當當,一身都
, D5 o2 N& K/ a( S: _掛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甚麼呢﹖就是說他是入世
( f1 A! O ^) V9 f7 N$ ]7 ]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2 Y' n, h' T5 h2 i
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 V, B& i/ k' z7 i9 @) c& S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幾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
. {4 _4 y [" l, M& j2 h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2 H) [7 a- s& g1 t' m; ^+ Y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並沒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熱忱,願意先來救別人,幫助別人,
2 _8 D6 k! P. \/ u教化別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這樣的人,自己雖沒有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助, ?/ N- `7 r% p4 B$ \
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菩薩發心。
3 I( ~8 C, O, p, ]$ E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者」,再來教化8 P& s6 t5 |* k
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 w+ y& V! _ X" M9 N/ F0 O
菩薩是如來的前因,成了佛如來是菩薩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現在我們把如來及菩
: @3 M$ k( k. T" I6 w4 p薩,大概簡單的解釋了,我們再回轉來看本經的原文。我們不要忘記了,現在須菩提還) M2 W- P7 b X' n6 Y# V, a6 t3 U
跪在那裡,替我們來提問題,我們多講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眾笑)2 c F3 O' a! y: v6 \' u6 o
- I! a6 R0 R* h" Y$ \
六祖和金剛經
/ i/ b& u- C, ^0 Y; N" j
7 [6 H, l7 u+ t4 z) Z1 ~ 須菩提當時跪在那裡,替我們大家跪著,替當時的大眾同學們跪著,尤其為大乘入
1 Q5 Y6 h4 X1 _* T5 g! z6 l世的菩薩們,包括那些出家但發心入世的出家菩薩們跪著。
! o/ v+ r" {! O# j2 L, o) U 說到這裡,我們知道,在家有菩薩,出家一樣有菩薩,雖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 G. H4 Z2 v* B! @/ S4 j
發心、願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薩道,這就叫做出家菩薩。* x) C4 S# w* P6 j" E& h
現在,須菩提替大家請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點閉眼睛,慢一點打坐,你看,那/ U, }8 S$ }- H9 J
麼多跟你學的大乘菩薩們,你應該好好的照應他們,指點他們怎麼用功啊!怎麼修行
" l( J( A! t" U/ k* h& d q啊!( h: K( B6 s" D. F
實際上,後來禪宗五祖就曾說過,要成佛悟道,專心念金剛經就可以了。甚至不識: z6 ]: d. A0 K! l8 |
字,不會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就行了,這是經題的要點,是大智慧成就
. ?1 n/ a X* K: c% W# Z5 C7 ^到彼岸的意思。結果,六祖就是因金剛經而悟的﹔所以後世的中國禪宗,也叫做般若宗。
5 ~* [7 q) C! n3 Z% e; Z) C外國也有稱做達摩宗的,這都是因為五祖、六祖由金剛經直接傳承,鼓勵大家念金剛經9 b. M4 X% F/ B/ u
這件事而來的。
& f- Q# X* e# A$ a7 t9 `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後來禪宗興盛以後,) N8 r# s2 Q! A/ ~0 q
有一位在家居士,學問很好,要註解思益經,去見南陽忠國師。南陽忠國師說:好呀!* X' s/ ^1 x8 ~* ^, E& ^7 J1 ^7 r7 z
你學問好,可以註經啊!說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顆米在裡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 r1 b4 a% e) S2 \& l k
上,然後問:你曉得我現在要幹甚麼嗎﹖居士說:師父,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 |) k1 p6 X, O; w+ r
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嗎﹖你隨便去翻譯,隨便去注解嗎﹖
8 K$ d' B# a& r& H6 s. S) y 很多人以為自己佛學搞好了,就開始寫作了,可是研究鳩摩羅什的傳記,就知道他
2 H# V8 X& s2 r* }+ |是一個到達悟道、成道的大菩薩境界的人,他當時翻譯的「善護念」這三個字,真了不: X `( w/ E8 Z! t
起。
# c; z0 @( b( A1 i
* k$ W" }3 }# {, w2 H! P# l 善護念
5 }: I4 o' w$ B& `, c: ]/ S1 V+ {7 p( G' h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 @/ G ]( n* D# e, {5 o g$ t
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 G2 ^" }' x8 w8 v2 ~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
. H+ u3 ~! c2 O' p2 ]" H6 v* L& C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 @" I* h# J u2 K
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 z, c# s# C/ s# q4 i& l! F4 r
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 |' W# p( ]7 `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 ^" k0 B1 S$ {1 @( s# Q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
+ d, D2 P6 `7 e. q: g3 l+ T' e) Q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那裡﹖就
- @3 Q6 K& N& ?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2 v. J. a3 @) w# `: O3 L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裡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
5 k1 F |5 k: ^( o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裡非常重要的,隨時念
; y* W* C" d) v( s, s3 z% ]% C+ v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
8 S( A. K& \5 N! P- K1 q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5 Q" ?0 ~7 ^ S* |" s
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 B$ k! L4 g# `$ S 甚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1 X: l' b8 u9 ` M. E' ~
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
+ u) }+ i- t! \* N% d護念,他護一個甚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甚麼不高興,連8 q- C8 a% a2 a( V( s5 S& d
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4 l+ X+ _ u% ]2 O7 X9 a/ S$ G
5 r8 i; p6 A3 a, v1 f 尋愁覓恨3 t( o) {" p8 d- h
5 b3 |8 a! ~8 @, \$ H$ e4 G" Z 煩惱些甚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9 P7 V+ ~7 W5 D0 b+ P$ `7 \0 o: M
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煩得1 I1 V- B: I, q' S4 V) v
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 m) ^% }" L* F' y
游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甚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裡瓜嘰
{1 G# S0 q: W; @5 B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
: Y' e$ f. e! Y是很有道理的。
( A2 y+ \' R3 u4 @$ u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 ?4 [/ _ ]# t; }+ T* C# f( n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 |- n0 {- W9 D) [
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閑5 I& S# U; f' n$ s; w
愁萬種是甚麼愁呢﹖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閑愁有- C2 d6 ~ i. \4 @- \
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1 p! T- K4 @3 W
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j/ S7 q$ Q' c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 w* o/ i' m% e
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
) Q9 v7 X8 G) Z5 p照顧這個念頭,我們研究完了金剛經,看到佛說法高明,須菩提問話高明,不像我們有- z$ Q6 s- o5 ?
些同學:老師,我打擾你兩分鐘。我說:一定要好幾分鐘,你何必客氣呢﹖多幾分鐘就
' c5 m% j- M" f! q6 E, V/ }( V多幾分鐘。不老實,說要問問題就好了嘛!然後,他講了老半天,他講的話,我都聽了,& _0 o0 }! M1 q3 A3 ~
主題在那裡,我不知道,說了半天不曉得問甚麼,結果弄得我無語怨東風。$ b5 o* T% s; h+ Z5 ~/ S# {
/ W. F% |1 g$ z" d3 o8 l: F, a 金剛眼和發心/ m S% g# g8 ~7 e
6 J& ]* d" V5 |0 r. I# O6 ?/ d- J 在須菩提問問題時,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
5 F$ P3 B" c/ e* n( v9 B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 t3 n, |! h3 n9 b" i
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
# \) E F+ _5 k- C) Y! n句話中了。「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於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功夫, x# o& ^8 V. t7 { z# g& V
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2 |5 F. x( k! R7 K/ d
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 [1 d9 g6 M3 @: C3 } g, {
裡﹖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m: E& P8 W O
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 N+ H! A; U: q
法眼藏。3 l6 J7 I M9 S0 J5 u( d; i5 P) g
" g2 L& U# _/ A: W3 B6 j' n& n0 l4 B【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D$ I3 Z, ~0 ?+ G% R3 M v- d: p
這本經翻譯的很不同,來個「善男子、善女人」,分開得清清楚楚。我們年輕的時( L8 T/ k8 t! O6 s1 ~ v/ k; @
候很調皮,一邊念一邊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邊學佛,又到處( ?1 q' a2 r/ B; P7 K) ?( J
玩耍的人,所以我們自稱「散男子」,是心在散亂中的天下散人。
9 _" J# m9 C6 o# X: J L5 X- s 這裡講「發心」,發就是動機,發甚麼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U8 q( P4 V& L' u' s7 P
多羅」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為「無上」,至高無上。「三」這個音就是正,5 O5 x9 |; z0 N7 b- v2 _
「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y& k) M% ]' D6 E
但是文中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義﹔如果就其意義翻譯成禪9 A: D$ J: b! u6 j8 l, T0 X
宗的大徹大悟,還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門,明心 O. l+ i. E; h8 b7 u& _
見性,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在行為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 G9 ?' L- Z3 C/ {# b
一切眾生﹔在理上是大徹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義很5 H3 k" Y2 D( h, u
多,只能保持這個原文的音,讓後世人自己去解釋了。# `: f( a* h+ v8 P1 \
換句話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佛法與其它
# d: b( `* v5 E3 V/ r* Y的宗教不同,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認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認為,# C: y0 X! \( R6 E+ f9 v& Z
只有「他」可以,我們只有等到「他」來幫忙,然後還都是聽「他」的,除「他」之外,# F: k7 p' r( x1 M( z+ b. s
都是不對的。
. i9 J0 k# v# b- n8 u1 H 佛法既認為一切眾生個個是佛,平等平等,但是,為甚麼眾生不能成佛呢﹖因為他
- e9 @ P9 O- S9 M1 q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覺悟了,不再迷失,個個自性成佛。
" U5 Z' i7 a! Z' `: U: [! G2 O" G2 \' C( S& H
無權威 無主宰
+ l" m8 Y2 B0 a4 d# Z! H& e
/ P' M# ]5 ]6 \ E" P$ B) T 佛並不是權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q1 h0 O6 d) |7 g7 C" E' ?
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
* d! W1 E" [3 ?7 B: v學佛的真精神。如果說去拜拜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薩保祐自己,老實% Y# q# d2 X) N- U$ u7 c5 K
說,佛不大管你這個閑事,佛會告訴你保護自己的方法。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
/ ~7 G! i3 u5 h, M+ W/ G' W4 [樣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換句話說,你自助而後佛助,如果今) X& G8 K X: I+ [
天做了壞事,趕快到佛菩薩前面禱告,說聲對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K5 q9 r, U z9 y* h
我們在西藏的時侯,雖然是佛國,也有做土匪的,搶了人以後,趕快到菩薩前跪下% O: G) L+ O& P
懺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錢用完又去搶了,搶完又來懺悔,反覆來去,自心不能淨,
& [+ j* A- h5 w5 G佛也不會感應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這個道理。1 N# j* A8 O# S9 m+ u4 V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這才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G; N6 O$ S8 ?6 l0 q, l我經常告誡年輕同學們:你們以為兩腿一盤就叫學佛,不盤就不是學佛,那叫做修腿,
% ?- x8 S$ B. G6 h8 k4 o不是學佛。打坐不過是修定,是練習身心向學佛路上的準備工作而已,這個觀念一定要% n. p9 }) \& e# w% }( u* g! c
搞清楚。
/ a2 H% b% ], n, W9 e6 U6 \! X 那麼,真正的學佛困難在甚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這三個字也就是金剛眼。
! t5 ]+ \8 [( |% _) e$ y須菩提說: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壞蛋們,因為壞蛋們不學佛!)這一切好人
9 g: ^ G. L5 }7 H: z* W2 G們,要想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生命的本來,求無上大道發的這個心,有個大困難,就是- z/ ?6 u+ S4 ^: ~: z
思想停不了,打起坐來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來,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 F& j* f& \8 N) r8 g3 @爸媽媽、兒女、鈔票……不打坐還好,一坐下來,眼睛一閉,萬念齊飛。這就是此身煩
% [+ I. O3 ?" _6 y: A+ Y2 H惱不能斷,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問題。; J; f9 @/ s) O2 W/ V& i$ q) `0 j2 g5 n
* J6 O/ @3 x# n6 S# v1 ^
此心如何住5 R b' V+ {# O: t" T& k
$ W. z/ a/ V+ S B+ Q* I5 H 須菩提講得很坦然,替大家發問,「云何應住﹖」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 ?+ R: e) R" o, s, T# O; @3 }
至善那個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裡亂七八糟,煩惱妄想怎麼能降伏下去﹖古今
0 u+ K8 w! F: h$ ^中外,凡是講修養、學聖人、學佛,碰到的都是這個問題。「云何應住」這個心住不下
7 u! g; v/ P2 I0 r# j# U去。如果念佛嘛!永遠念阿彌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這個念上,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
3 W1 ^" s4 @( O1 f" |心裡想明天要作甚麼,哎呀,阿彌陀佛,老王還欠我十塊錢沒有收回來,阿彌陀佛,阿' M' }# ~; n5 F; M& d, N0 T! D
彌陀佛,這怎麼辦……心住不下去!你禱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還是一樣的,壞
6 T! v3 \4 p* |) Q念頭還是起啊!菩薩也幫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許多的煩惱妄想,如- v3 y& ^0 T& b7 r5 J! ?
何降伏下去﹖這是個大問題。
) K; J: t7 ~# ~: B; H9 h4 S 金剛經一開頭,像我們這個照像機一樣,甚麼灰塵都照出來,乾脆俐落,一點都不
% w: D* W% u7 u神秘。不管學那一宗那一派,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這個「云何應住」的問題,就是用甚麼2 B& o: q! H& e/ m6 A1 Q) X5 i
辦法使此心能夠住下來。「云何降伏其心」,有甚麼辦法,使這個心的煩惱妄想降伏得3 L2 f" G" o# l6 c8 [: v
下去!這問題問得很嚴重。8 \& j6 V8 F! `" w p, \. o( f
我們年輕的時侯,經常有個感慨,讀金剛經,讀到這兩句,千古高人,同聲一嘆!+ z8 s# t- D8 @- j
這個問題太難了。一個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這個心念﹔一個英雄可以
3 u% T8 ~1 E0 s6 j& O% o統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聖人之難成,道之難得) K! z! T9 G p; V7 W
也!你說學法,學各種法,天法學來都沒有用!法歸法,煩惱歸煩惱。念咒子嗎﹖煩惱) ]# n; n8 m' |7 b5 X
比你咒子還厲害,你咒它,它咒你,這個煩惱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麼厲害。所以「雲! H4 N- n' L. |% d0 q+ h
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得非常之好。
G8 s: t& {/ l3 D9 X/ N. H# N
: b4 S3 [2 R U& X0 s! T; e【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 ?7 `: `2 N! H當為汝說。】
, R- H- c5 y8 g) ~) [
( \: F: k: V- }4 F 佛聽了須菩提的問題,他眼睛又張開了,這個問題問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來了。; I% u; q' A6 S' P2 G+ h
善哉!善哉!就是問得好極了。佛說:「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
9 a6 q2 h8 i3 N% o% U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看佛經應該像看劇本一樣的看,才能進入經典的實, b1 D4 t1 `5 B! V1 |$ m
況,才會有心得。我說把佛經當劇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進入這個情況,經典是經典,/ P, u4 b9 M- s& b" D N8 F
你是你,沒有用。* |0 y( ^% d3 I+ p8 `2 k
現在,假設我們當時跟須菩提跪在一起,佛說:好,好,須菩提,照你剛才問的問5 y- _& u& y9 g9 Q8 C
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釋迦牟尼佛說:「汝
9 I9 {# j' b3 w! V) w# I& r' k今諦聽」,你現在注意啊!好好聽。「諦」是仔細、小心,也有一點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U* N/ L/ j1 d- |
意,我要答覆你了。「當為汝說」,你問的問題太好了,我應當給你講。這時須菩提還
; G- }/ U* ?0 B1 d" j跪在那裡。% J$ g" i6 M) ~ Z5 v* g+ U8 ?
# N0 t" I3 R7 D, _+ `2 R9 s3 E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8 e2 \3 [* z- O. K
願樂欲聞。】
6 P! @' T; n4 ?+ m0 p2 i& g1 G% P7 T" I R6 j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個人,發求無上大道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
4 ?) {4 A! c8 e$ G! T應該這樣把心降伏下去。
& b/ q* d4 R3 _' [) x+ E1 D 說完這一句話,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須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頭一看,「唯
; d- \4 b" e# h然。世尊」,經文中說「唯」就是答應,「然」就是好。我準備好好的聽,世尊啊,
* f4 a9 @* T$ t! }& h「願樂欲聞」,我高興極了,正等著聽呢!他跪在那裡瞎等,佛卻沒有說下文了。大家# H2 r: B( n" C3 U- P( A' W- Z
看這個劇本寫的好不好﹖經典是好劇本,我們在座也有寫劇本的高手,而寫這個劇本的
# Z' z" \8 l o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這樣講﹖沒有錯吧﹖8 c+ O( O" ], @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佛說的這句話,善哉!善哉!你問的好啊,須菩提,照你剛才4 B8 D- P$ u' Y7 l9 D6 L, G$ Z
說的,佛要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啊!我是問的這個。
7 e6 X: O/ A; a' f他說你仔細聽著,我講給你聽,當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時侯,就是這樣住了,' X9 t& F# @3 k8 q$ \
就是這樣,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這樣嘛!
0 L% G8 b( s+ ^ Q' k& p1 o 假設我來講的話,我當然不是佛啦!不過我來講的話,不是那麼講。如果我當演員,5 | \+ E. R2 s0 N. y2 ^
演這個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閉下來,眉毛掛下來,慢慢說:( E# f* v" o3 o- K5 O
「善哉!善哉!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我會說:「你聽著啊!你注意,你問的這個問 E8 W/ w/ ]9 {& v! j
題,當你要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侯」,說時一邊就瞪住他。7 ^" m' P9 e' E" m q
半天,須菩提也不懂,傻裡瓜嘰的:佛啊,我在這裡聽啊!換句話說,你沒有答覆% M) G6 x# t9 u# a1 Y6 p& x
我呀!, q( Z0 P: F& f
實際上,這個時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 ?- b& {8 k1 O, b+ ^. ?( L: P
9 |) `2 \, u0 W' ]' g 止住的持名念佛1 s' s+ N% b0 I$ V. n; G
. M5 B- s1 Q/ e+ u: s 「住」就是住在這裡,等於住在房子裡,停在那裡。但是怎麼樣能把煩惱妄想停住
+ W1 Z L0 y8 u4 b5 A2 G呢﹖佛說:就是這樣住。6 V1 l4 m4 |# b4 H, Z) b% w8 t
我們都知道,學佛最困難的,就是把心中的思慮、情緒、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種宗/ D8 |, W3 e) k3 @. F! Y: X* R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所謂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雖多,總括起來4 [* J! O% ?% N a
只有一個法門,就是止與觀,使一個人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3 ]( ]0 l7 w; R I2 \* Z$ y
譬如淨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專一在這一點上。南無是皈依,
5 P/ H5 v* a2 k$ U2 o2 H% }阿彌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彌陀這一位佛。說到念佛,有個笑話告訴年輕同學們知道,
9 @# _5 |* U' |6 U' _- d- U2 `有一個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誠懇,他的兒子很煩,覺得這個媽媽) b6 a0 F; D$ w
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彌陀佛,這個兒子喊:媽!老太太問幹甚
( T+ E7 r) r, Y+ f; Q% F: r麼﹖兒子不響了。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念起來,念得很起勁。兒子又喊:媽!媽!- V, ~9 L: K# q8 G# W
那老太太說:幹甚麼﹖兒子又不響。老太太有一點不高興了,不過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
+ p8 g. f( r' q) y, y4 t4 |$ c3 h+ L阿彌陀佛……兒子又喊:媽!媽!媽!這個老太太氣了說:討厭,我在念佛,你吵甚麼。/ P, N# k2 [2 s- [4 p
兒子說:媽媽,你看,我還是你兒子呢!不過叫了三次,你就煩了,你不停的叫阿彌陀
' S }6 i0 G4 ^ `! A# f- |& ~5 w佛,阿彌陀佛不是煩死了嗎﹖這個話表面上聽起來是笑話,但是它所包涵的意義,實在0 w- D& F; t$ a$ H) n
是很深刻的,不要輕易把它看成一個笑話。
F& d& M2 p, H0 G+ d- T 念阿彌陀佛是持名,等於叫媽,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義,不過現在我們3 R+ }: F0 w1 r( L7 y$ g0 r# L
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是說這一種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亂,達到止、住的境界。
p* s1 J0 ] K' o4 L: X我們大家普通念阿彌陀佛,一邊念,一邊也照樣的胡思亂想,就像一支蠟燭點在那裡,
7 l: j, e7 I) j3 n3 \雖然有蠟燭的光亮,旁邊的煙卻也在冒。又像石頭壓草,旁邊的雜草還是長出來。這種
6 \) i$ L, G- m8 n; [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亂,因為沒有住,沒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亂,忘記了自己,忘記了0 K* J6 S ]5 d/ o5 ~
身體,忘記了一切的境況,勉強算是有一點點一心不亂的樣子。作到了專一,一心不亂- [* f M; ^8 @/ q9 ]: Q; w
的時侯是止,念頭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0 j- ]2 n& M* Z2 L
/ W0 [( f% L I$ Z$ w- Q 百千三昧的定境
?( Q6 z/ c' Q7 _
# `$ z2 z; B2 B& i 我們都聽說過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種境界,時間沒有了,他會坐在那裡七八
: u8 H. k. G- B$ l3 N7 u( _天、一個月,自己只覺得是彈指之間而已。不過大家要認識,這不過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W+ W( z+ y$ V4 a
種定而已,並不是說每一個定境都是如此,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3 @- q9 \& T5 l2 \/ t; _, k: {) F 佛法講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種定境是,雖日理萬機,分秒都沒有休息,3 j: |: E1 b9 x# i$ \4 v
但是他的心境永遠在定,同外界一點都不相幹。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難的。像
0 T/ E, u' H/ i" w0 v7 t1 `年紀大一點的人睡不著,因為心不能定。年紀越大思想越複雜,因此影響了腦神經,不( d& Q0 G/ A3 {' u- d' V
能休息下來。1 w2 m7 |$ R/ h
等於說,我們腦子是個機器,心臟也是個機器,但是它的開關並不是機器本身,而
0 C+ Z: P. p+ R2 z是後面另一個東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裡的作用。所以一切學佛,一切
+ L+ o7 C* ~! k! ]入道之門,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幾十年,雖然坐在那裡,但是內心還是( f& t' K1 W+ E6 e @# _
很亂,不過偶爾感覺到一點清淨,一點舒服而已。一點清淨舒服還只是生理的反應與心
& p7 }5 n, j7 A! R. r4 I境上的一點寧定,而真正的定,幾乎沒有辦法做到。
6 m1 m0 a" @% z4 `4 ~ 佛學經常拿海水來說明人的心境,我們的思想、情感,歸納起來,只是感覺與知覺,
6 b* {, t# G% B8 t+ ]1 _' f" ?8 H它們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不斷的流,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就是% ]( R6 W* r3 E+ O L- c& l6 W
那麼一個現象。所謂真正的定,佛經有一句話: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一個有大智慧、
' X4 b( ^0 ]3 U5 [, m6 B大氣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連彎都懶得轉,* k. N' {/ \: ` {! z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過了。假使我們做功夫有這個氣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覺
8 M) N! k/ o! ]8 H( r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把它切斷得了,那正是淨土的初步現象,是真正的寧靜,達到
; r" M7 g) F: i$ |! ^5 H; D$ E8 j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漸漸的進修,生理、心理起各種的變化,才可以達到定的境界。這
, N# [# S6 K# r: f) `樣,初步的修養就有基礎了。現在金剛經裡還沒有講「定」,先講「住」。
, i, h& p4 X6 @3 `; ~" k 「住」這個字,與「止」,與「定」是不一樣的,而且很不一樣。, v8 d! i* n/ S+ _8 l
先說這個「止」。止可以說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覺、感覺停止,用力把它止
/ E1 _" |7 D: f3 v4 K* f在一處。等於我們拿一顆釘子,把它釘在一個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F6 I' j+ g; O8 I& O$ E2 Y! Z$ V \
所謂「定」,等於小孩子玩的轉陀羅,最後不轉了,它站在那裡不動了,這隻是個
6 @: { C+ ]$ v: ~* w6 N定的比方。" d$ f- X7 y4 m" \; U8 f/ t
這個「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樣。住是很安詳的擺在那裡。這些不是依
# _/ l5 ?9 g) \照佛學的道理來說,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義來配合佛學的道理加以說明。
2 ?; H* n. `% U g+ G, j( o 不管學佛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中文有一句俗語:
' T1 O0 X, i9 Y7 a6 I- b7 q「隨遇而安」,安與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
R$ P$ v, H4 r" p, A" ]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業,甚至於有
4 U% ?8 Y* K! Y些同學說人生是為了追求人生,學哲學的人說為了追求真理。你說真理賣多少錢一斤﹖2 L2 f* F2 h; O7 K
他說講不出來價錢。真理也是個空洞的名辭,你說人生有甚麼價值﹖這個都是人為的藉
; g0 o. D) f7 r4 y0 }, m口,所以說在人生過程上,「隨遇而安」就很難了。" m, D2 H& V0 d. L6 n7 f( \5 ] n
例如,好幾位學佛的老朋友們,在家專心修行不方便,與修行團體住一起又說住不
* Y3 \: I& g9 D7 U+ r+ @慣。其實,他是不能「隨遇而安」而已!他不能「應如是住」,連換一個床鋪都不行了,$ m) F& T0 W9 B# ^9 p- L
何況其他。實際上,床鋪同環境真有那麼嚴重嗎﹖沒有,因為此心不能安,所以環境與9 E7 x7 ~$ D: h
事物突然改變,我們就不習慣了,因為這個心不能坦然安住下來,這是普通的道理。
6 V2 a& Q. T# ^# X6 f8 p; J 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是開始學佛遭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心不能安。現在, O9 c; r1 O& y
佛告訴他,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住了,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沒有妄想煩惱了。這個" X/ `1 i0 H3 o% ^$ ^, y
意思也有一個比方,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侯,就在這個時侯,我們的心是
* [5 o8 U* x) d- o- \0 f o Z住的喔!像普通講的楞住了,這一段的住,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當這個心理現象,/ l8 x; ?+ E2 R3 G
受到突然刺激的時侯,好像凝定住了,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從這個現象
& J0 [+ H) \' M可以了解,心的住確實有「定」的道理。0 x4 U# o @/ i; I2 N
; p0 X2 M# g! R+ @) Y0 ?) v6 N% J g
三步曲% k( q4 q$ R& Y5 N2 e0 Z! P' ^8 R1 V
( V3 a7 z* f/ B, N" l4 s/ O 大家都聽過佛教一句俗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5 s0 b4 e# B( t: e/ Q
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那天有一個同學說,他也該回去對父母盡點孝心了,他說這話 q5 B a8 P5 i4 H5 t! y6 R1 K3 d
時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後,爸爸說:你怎麼又回來那麼晚!他看到爸爸
& m* B2 o, A/ O那個臉色,實在不是味道,這一下與想回家孝順那一念相比較,又變成佛在大殿了。爸# ]0 T- {0 b) ]. ], g5 ~$ U$ {
爸再嘀嘀咕咕訓他一頓,結果本來是想回來盡孝心,現在卻到房間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3 [/ Z) u& u( F6 n. L; Y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與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樣的。
3 q a4 z) |$ E5 X2 Y- q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麼輕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這樣
, K6 m7 {$ A& @2 M: H# S) X住,就是這樣降伏你的心。換言之,你問問題的時侯,你的心已經沒有煩惱了,就在這
* ?4 M/ W- P5 A& `" M0 c; z( Z個時侯,就是禪宗所謂當下即是,當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個方法。
7 L0 x5 `! Q7 h! b X 譬如我們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間要懺悔,這麼一寧靜的時侯,就- ]% a3 T' o( ^( ^
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方法。如果你硬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
; q5 Z8 _* Z4 V怎麼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擾亂,並不能夠使你安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 r+ ?" x- X' g& z8 X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剛經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9 u6 _+ e& U9 _' n+ X M0 a+ ^9 E" e
同之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這個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 o" H, ?5 B! \' N/ T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6 ~, N7 O- i1 _: A- B! m
3 |7 n6 m# s6 g. `% f
如何住和無所住
3 C, k3 V8 p) L6 o
; b W, q) B. D2 c. O 現在講大乘的智慧,「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個時侯,已經安住了﹔不% Z2 m% J6 C9 Y& U& x
過剎那之間你不能把握而已,因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夠把握這一剎那之間的安住,就
; S4 z' [& V9 I) R" h可以到家了。這個是重點,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
n# S( Q' a1 Q( {( U5 j2 p不須要住。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學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幾個月,, ]3 J3 ]! Q8 @( y& P( ^/ \) m5 _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 Y4 r6 U) K* v4 T" l 可是,此心本來不住。怎麼說呢﹖譬如我現在講話,從八點鐘開始講到現在,廿分
$ I2 A( H( @ l- ]+ _9 g k鐘了,每一句話都是我心裡講出來的,講過了如行雲流水都沒有了,「無所住」。如果
+ [/ i% T7 K/ v# A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講幾分鐘,我就不能講話了,因為心住於時計。諸位假使聽了一句
, C1 t6 i0 @) \7 J2 L話,心裡在批判,這一句話好,那一句亂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聽不進去了,因9 |) ]4 Q1 `+ V7 S8 J
為你有所住。
7 X3 D, J( K9 A9 l' u) s9 o, o" Q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 s0 v7 k. D+ r" o6 \3 G無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
% N- s, v1 \" {) b. Q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
9 o& G2 i' G* ?5 K0 M# G- A) x' ]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他是
+ c, c/ z9 G, O學禪的,他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禪的境界相合。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 @5 U; P9 Q0 }- K3 h1 V
事如春夢了無痕」。% y7 I0 ^( d. b$ |+ _, g, l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懂了這個道理。人似秋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下
6 m' f# }; U6 {1 K# l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2 }7 E/ x' f5 P; Z& E; ~' a" @
情過了,象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
& I$ j0 ]6 u2 v0 y3 ~$ h. F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
: X1 E2 c# u% F! d& h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 A3 e x: E B9 Z) q: i$ i; `
無痕的。
0 \+ _( K _$ s( j+ G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就不須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
( ]) d7 g# @9 d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須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
2 W! W, @+ v C, v5 h, r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