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1|回复: 3

金刚经说什么(2)-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23: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0 \& x5 }# w. |& P6 _/ f- i+ n5 D% N; h6 d2 L0 ?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I+ R! d6 p" a$ b1 m9 F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 Y" J6 s: f1 f3 Y* M: W3 f
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
* S+ {* m+ d* L1 O% P+ T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
  y/ T) y, ]7 P( [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E) ]3 \" q8 ^0 l
4 a3 l. P! {  q$ _9 u9 t' Y" g  善現就是「須菩提」,是中文的意譯,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須菩
/ d9 N, Y$ a5 q' l% ]提表現出來的是長壽,另有舍利子這些人也比佛的年齡大。所以,有些經典把「須菩- c0 v* K- ]2 g$ x0 i
提」翻譯為「具壽」就是長壽的意思。等於我們中國人所稱鶴發童顏,南極仙翁,老壽; F, I, j7 }9 ^9 Y$ v+ \( b
星。不過須菩提不僅是老壽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儀軌,都足以
. l1 f( S3 a/ _5 T* N3 |( M: l5 J& I3 H領導當時佛的弟子們。他年高德劭,威儀氣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8 `5 o, v* ^0 f0 Y% U0 I$ f4 l  佛教一般知道須菩提談空第一,這一本經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後世佛教,稱須菩提
% @! g, J: \- j為尊者,連中國民間對他也非常熟悉。怎麼熟悉呢﹖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 P5 l! N7 Y  i5 _2 D, y
宮及七十二變的本事,都是從須菩提那裡學的,這是小說上寫的。孫悟空找到尊者,小
! p$ N, v6 {  m- X說上把六祖見五祖那個故事,影射孫悟空訪道訪到了須菩提。西遊記中這一段,描寫得
. X. E8 s% r2 c4 J! r5 |非常有趣,因此,須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國的民間十分流傳了。2 L1 q% Q2 t0 B* O! j
" q0 ^# t5 m# W6 V& ^- J6 r, L
    善現須菩提
. U: S; Q" `3 j/ L
% ^" N- x+ \' K: ^0 ~1 l8 Y【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l4 Y3 m8 ^' C* n5 q* G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V" \+ c& }) O  V6 W/ J
3 n  a0 `1 s, `1 z7 u
  這一段文字,好像給我們寫了一段劇本,描寫當時的現場。「時」就是當時,就是3 }( y1 r. F2 T; w% t% H
佛把飯也吃好了,腳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鋪好了,兩腿也盤好了,準備休息。可是我們
+ H' C: u! A; u, T" H' D" l  m這一位須菩提老學長,不放過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點休息吧!我還有問題,代表大
! T. T# e$ U1 _% D家提出來問。時長老須菩提,所謂長老,照佛學解釋「長老」的內涵,還有許多意思。( X" Z1 i  Y4 G3 U
總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們提到過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在心經裡,向
) }, o, l3 z3 `/ g4 E* ~佛提問題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剛經的主角則是須菩提,另如楞
+ a  [/ f- r1 d$ O6 V* Y/ S嚴經的主角是阿難,每人的問題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經是從須菩提問問' ~8 k2 }+ {: y9 \6 a* F2 g
題開始的,因為他談空第一,在大眾中,在所有同學裡,他要起立發言。我們現在發言" ~1 {% o5 z& C& y' b
要舉個手,佛時代的規矩,是從座位上站起來。當時,大家都在坐著,須菩提站起來,
9 Y% F3 u8 h8 c偏袒右肩,這也是印度規矩,披著袈娑,一邊膀子露出來。) {% H  t% z# i* X' D: l" b0 x" D
  關於偏袒右肩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時,可以用這
! F, P& \( B; C6 L# t% @/ ^6 n個手膀,把年紀大的扶持過去。另有說法,認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
2 a8 W( L$ t0 h4 @/ o2 ]2 ?3 \; v, V所以用袈娑蓋著。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殺人等壞事,都是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
& N7 G7 l2 S* Y! n# {3 x. C香時,要左手去插,不許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說,插香要用右手,因為右手是吉% W* e# w: k! Q5 L
祥之手,總之,這些都是後人的解釋。上古的許多禮節,有時代及地區的意義,後世把8 M- ]( B9 M3 W
那些習慣又加上各種解釋,有花招之嫌,我們姑且不管。
: h  ~% K. d% P  n' P, G! R  現在,須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單跪右腿,6 h- s1 j- W$ x3 M; X  [
「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當時的禮貌,中國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開十指合3 ^/ J3 i- {' {3 A% J/ A- K
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實心的合法。順便給青年同學們也講一聲,許多人寫信給我,有$ ]7 o  {! Y! N2 ]2 `
的稱我「南法師」,我不是法師啊!我沒有出家。許多人寫信用佛家的規矩「合十」,% c) @) r2 L1 A* W
合十就是兩個手合攏來,合十問訊,也是一種禮貌。還有些同學來信問「和南」是甚麼4 z& G3 S% D6 H- b
意思﹖和南是譯音,意思就是跪拜頂禮,五體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結果有一位同學就
4 K7 i7 u! y) l2 t4 G& A6 t4 i! P對我說:老師也姓南,南無阿彌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時侯,是選一. `& I- d+ j$ ?; c
個南字來的。我說那我不知道,我當時也許選錯了呢!這是有關與年輕同學們的趣味對  Q6 X' x) z6 F+ W& @. X
話,由合掌順便提到。/ I$ @1 T$ P1 U. _: g2 I- z
  現在須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師先行個禮,「而白佛言」。白就是說話,古文叫道白,
  @2 i* R( {$ {$ ^# i# \6 Z是南北朝時侯的說法,後來唱戲的也有道白,唱的時侯是唱,不唱的時侯說幾句話,就
: d% ~" A& ^# v0 K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經上記載印度的禮貌,向長輩請示以前,要先來一套讚歎之+ G$ L+ j- b# o; e+ J1 ]% I
辭。等於我們中國人看到老前輩就說:「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 u1 D* S+ t# ~( ^8 w) {" m
顧,你老人家給我啟發太多了!」我也經常碰到年輕人對我這樣說。金剛經已經把讚歎
! L$ f4 X, `( g的話濃縮成四個字了,其它的經典中,弟子們起來問佛,都是先說一大堆恭維話。佛是) x% }9 S0 V- l) Q+ N0 A
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維完了,然後才張開眼睛說:你說吧!這裡的濃縮就是鳩摩羅什翻" y4 D! L! |6 D/ F1 [2 ^6 |
譯的手筆,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間少有,少見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
9 J/ t3 J2 ~) S" h0 k( {師也翻譯過金剛經,還有其他人的翻譯,我個人的觀點和研究,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
% H9 K  I* V) C8 f- D扼要簡單,妙不可言。. M$ ?. |3 ], d" T0 }# Z
  古代翻譯的規定是信、達、雅,我們看到很多佛經的翻譯,信則有之,很忠實原典﹔1 H2 P4 R1 q  r- b
達,表達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卻不大雅。像鳩摩羅什的翻譯,信、達、雅,皆兼而有之,
, z/ {; l" r' q# H/ U& y非常難得。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譯本。& [1 ~; i# {: e7 O7 w
  須菩提接著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現在我們先來解釋兩個佛
. ]5 p& O3 o, A3 m) A學名辭,一個是如來,一個是菩薩。
9 m  K' S/ b, z0 O) d6 b
8 ^( I' ]0 j+ k- X' C/ ~    如來 菩薩
  M1 c3 C3 }! y+ V# ^
' H$ m6 h2 f. P# s4 R& K$ {2 m" ~  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 f/ j- c3 H( [4 r+ Y7 Y
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 r4 H! T3 E) u, @  t
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或: O' o# d1 l2 Z* B2 j+ C( R
者稱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 x: a1 p* J9 V( W5 w  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等於我們中國' @( M" d" f2 N& }
稱聖人,孔子也是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堯舜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8 m% Y9 g: s+ ]( I3 Q; ?
周公就是特稱。「如來」二字翻譯得很高明,所以,我經常對其他宗教的朋友說:你們: W6 i2 B; R1 ?
想個辦法把經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們要弘揚一個宗教文化,那是離不開文學的啊!文
6 @5 b, n* y" I. R% b6 Y. k9 h2 \; q學的境界不好是吃不開的。, Q. O( ]  ]/ e5 k
  佛經翻譯的文學境界太高明了,它贏得了一切。譬如「如來」這個翻法,真是非常) C* X4 k8 v- ~7 C% B7 X
高明。我們注意啊!來的相對就是去,他沒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 ~) Q  z! e9 k" K
學了,一學就跑掉了。翻譯成「如來」,永遠是來的﹔來,終歸是好的。佛已成了道,' C; k' h0 }* V" s" K
所以就叫如來。金剛經上有句話,是佛自己下的注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 E6 M' @) ^" k7 b4 p
來。」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
1 g' \  ^9 B3 S6 P9 K" @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裡,永
0 B4 p& M  Z+ c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所以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
: E" z; s; I' \* o非常好:0 K2 A) x0 y2 H0 ^- O9 p( v

4 z/ M& t' ]9 J. o    佛在心中莫浪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 o& B" p! k6 J5 H2 L  B    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塔下修
) X' N. d5 ]1 x# K  T7 H
6 I0 j) F5 e0 U' e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 D1 @0 n; u" p
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7 E; X5 t( H7 }( N* e& r$ W
了。也有人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5 |0 c6 J4 z: N
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 I. G: q, U! B/ P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於外道。
: f+ X" s( r. p& u. L+ R5 }, k$ N" K  另外一個佛學的名辭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綞。菩提
( L, F& T1 G$ I/ g4 Z的意思就是覺悟,薩綞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採$ z9 |# W# }, V
用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人
# H7 u! Y  P% O6 _/ ]: f會以為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_( H. @; `8 U4 N+ i/ P
  所謂的覺悟,覺悟甚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
1 }- k0 q7 V) r: G- t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後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後知後覺的人。一8 l5 M5 ^8 I# d6 T
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
, t) e$ `( G  N( m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
7 u, N6 W- S! @7 K# J, Y- x3 v- l2 k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 D0 P, `, a$ ~2 @
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 M+ ~) V3 \' b, z) b( H  有情的另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眾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
6 V/ N; d* {( _9 d情。古人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m$ Q0 {3 j% V" X: [( B9 ~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 S& X; U4 W; }" h
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 M0 K% X+ ?4 M
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
3 g( G$ f" z' w2 M  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眾叫做大比丘眾。在佛
7 E' f) C+ X5 Z% p  j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4 J8 x! g' z* y# g6 F' w: B
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 w8 D: O+ F4 Y/ y8 W) U
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 w- Z6 c. K' ?- Z
見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淨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於煩惱痛苦的一面,$ _6 G$ P* F, V
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 C) D! A8 k5 h# U0 n3 B- I  佛教裡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 ^: P: ?2 u6 l
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
% S6 N& @, `' u! ^$ j$ Y" L: v示現,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準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準化妝的,可是
& L6 [4 X) U! i; j- a; J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掛項練,又戴戒指,叮叮當當,一身都- c# d$ m# w( _9 l
掛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甚麼呢﹖就是說他是入世+ Z# V  F5 U+ m& E! e! C- V) h, X
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 r# ~! Y6 q6 Q3 ?! R" s
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3 u4 p4 x; y0 a( O; c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幾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 c- A6 d$ P% l) n
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X* @; S. x$ y" R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並沒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熱忱,願意先來救別人,幫助別人,
: {" \* y6 C. k% T4 A( b教化別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這樣的人,自己雖沒有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助
% `6 x" r4 O' x$ p- z" f" a% E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菩薩發心。. {  N( P# K, H7 l. V% a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者」,再來教化
' ]; ], z6 X, e0 H7 ~# R* C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 A* g( E: N5 Q1 p
  菩薩是如來的前因,成了佛如來是菩薩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現在我們把如來及菩/ F+ N( i, _7 x7 G
薩,大概簡單的解釋了,我們再回轉來看本經的原文。我們不要忘記了,現在須菩提還
! e& S8 K9 N) `* `5 w+ S8 q! `跪在那裡,替我們來提問題,我們多講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眾笑)
% Z0 {/ p* M  ^/ \/ I6 t% q4 b7 @/ T, w, `' W
    六祖和金剛經
4 U4 b1 v7 Z/ p$ @" l- u
% ^, V) u! N2 U  須菩提當時跪在那裡,替我們大家跪著,替當時的大眾同學們跪著,尤其為大乘入
" @4 m4 K: p: S5 O世的菩薩們,包括那些出家但發心入世的出家菩薩們跪著。  l. q/ d' H! B- Y) u* [
  說到這裡,我們知道,在家有菩薩,出家一樣有菩薩,雖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
6 Q% M" h' P: x) F. u發心、願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薩道,這就叫做出家菩薩。
( i9 Z2 M) g3 ]# s6 |5 z! o  現在,須菩提替大家請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點閉眼睛,慢一點打坐,你看,那8 l9 g" y% s. T9 ~- }8 j8 X
麼多跟你學的大乘菩薩們,你應該好好的照應他們,指點他們怎麼用功啊!怎麼修行
; n2 p: I9 Y5 y! [* a. G: g6 W' }啊!
; e; G0 v7 y% `7 C  L# ?) ?  實際上,後來禪宗五祖就曾說過,要成佛悟道,專心念金剛經就可以了。甚至不識' M' C# M) E1 w5 t; X
字,不會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就行了,這是經題的要點,是大智慧成就, o/ _  C" G3 I. P9 ]  |
到彼岸的意思。結果,六祖就是因金剛經而悟的﹔所以後世的中國禪宗,也叫做般若宗。
# b5 C2 p1 ]: V! n4 v' T外國也有稱做達摩宗的,這都是因為五祖、六祖由金剛經直接傳承,鼓勵大家念金剛經
9 X0 m& [4 w" z# A2 m這件事而來的。
1 ~4 P. t, r3 s  ?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後來禪宗興盛以後,! `0 ]: x+ B9 f; N
有一位在家居士,學問很好,要註解思益經,去見南陽忠國師。南陽忠國師說:好呀!
. x3 }/ B( `# I; Q你學問好,可以註經啊!說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顆米在裡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 T: l. `: _# D
上,然後問:你曉得我現在要幹甚麼嗎﹖居士說:師父,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 p7 F) a, E- B9 }. m
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嗎﹖你隨便去翻譯,隨便去注解嗎﹖, k/ Q3 _# t) B3 D$ O1 k
  很多人以為自己佛學搞好了,就開始寫作了,可是研究鳩摩羅什的傳記,就知道他  i! |  \" |9 i9 M1 }/ ?! ~
是一個到達悟道、成道的大菩薩境界的人,他當時翻譯的「善護念」這三個字,真了不
- q. K2 m7 j! Q5 P起。0 [7 V, G# q" \: B, k

9 r* V. g  }8 u5 [, G8 W) [3 C    善護念( a4 }* ]; y6 W: r$ t' j
) B4 k# L" L1 y# r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
* I7 e& Y" o' ]. a$ h8 l9 A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o) ~) a: {( G- K5 z# z( O; f& V
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
; ^8 h7 C6 t  ]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2 `9 B! G! R7 J9 w3 H2 q7 I- X
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
$ v: n6 A' S, d( g0 o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o! L3 Q7 A, w8 J: C; Y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h2 l& A+ l4 f1 F7 p9 p6 p2 U
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
! T: V1 [" F8 M  B- B; I( }' k, X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那裡﹖就6 [3 u! Q4 t2 y+ n) h
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M# L  [  f  l+ ]; `8 [" ~- B: \- d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裡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 [7 L" p+ \$ K2 j
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裡非常重要的,隨時念2 c" \! Z7 y9 P% C7 B2 M3 d# i  L  ~, R
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
; E! Q$ j) p, w8 Z. s% P  d7 \7 A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8 g6 d4 @& q( m7 E2 ^! j# E( }
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 J* `& u/ e2 }' F& D  甚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 H7 t; ~* d7 h! d
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 u0 s  e' x7 P0 B
護念,他護一個甚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甚麼不高興,連
: S3 x3 {- t/ T$ l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 v4 q8 J( M# _- G: Y, f: G, e" Z5 ?/ N' {( b9 |) O9 u5 \
    尋愁覓恨
9 l  j' T( ]+ {: m4 z2 g9 E3 S
. H# d8 T9 l: y2 i3 S8 ~, f# i$ U  煩惱些甚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
6 Q* l4 c$ r7 @& B  d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煩得
* D& f* }8 w: G) j, G+ r+ {7 U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
" Q' b4 d7 U7 d* h4 [4 i9 ~游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甚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裡瓜嘰
5 U" ?$ ~0 ?7 I- ]5 \- M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
3 K' X- A0 d: G% L' F是很有道理的。+ E9 s% w6 O1 w: E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k" ?' j! m  a" D4 z/ d
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
& P2 I( B) ~( _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閑
0 l, K( q8 Q' l+ g愁萬種是甚麼愁呢﹖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閑愁有
# s: f1 G7 y2 \8 t7 a, Q$ Z- @. z) c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 A" \* j, Y5 q( y
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1 x8 p$ I( ]# Q% G( D8 m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4 x  `' ]' O1 a: J1 ?- H: t% `7 q* S
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9 `; p8 b+ O- C) _8 x( z0 p
照顧這個念頭,我們研究完了金剛經,看到佛說法高明,須菩提問話高明,不像我們有
) I; q) X/ L4 d. ]" _些同學:老師,我打擾你兩分鐘。我說:一定要好幾分鐘,你何必客氣呢﹖多幾分鐘就  g: ~+ f& w8 N2 X; a
多幾分鐘。不老實,說要問問題就好了嘛!然後,他講了老半天,他講的話,我都聽了,. n0 `# ?$ T  n7 S6 S/ F) ~( ]
主題在那裡,我不知道,說了半天不曉得問甚麼,結果弄得我無語怨東風。
: ?6 g) w0 N. l4 M7 o+ m1 z6 s5 ]
/ E5 |" L' y" K# o' o    金剛眼和發心
/ @4 \# v: L+ f) r; R
; i6 o/ \; ^4 P+ p4 e) n  在須菩提問問題時,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 \5 G4 c% P4 b4 ~9 Z# v* H
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
0 K& s0 g2 o% N* B1 F8 s( u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 I  J) [8 F% r/ {' ^- C
句話中了。「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於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功夫8 v, q( r! W* b- x4 n4 g/ z
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9 |6 h5 t5 i) I/ s" G* ]* p
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
2 q' |4 H6 u: e( l/ ?; Y0 s- x$ y( o! t裡﹖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 A% z4 s6 Y& t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
# T$ G- x! ^' N/ j  D法眼藏。8 @4 U" U; L, r8 q* d: ?! h2 ]8 Y
/ J+ W4 W; p- h% E6 j+ p) o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p& K; P1 |' \+ j5 S6 S
7 B- t: M. a( l. w2 I
  這本經翻譯的很不同,來個「善男子、善女人」,分開得清清楚楚。我們年輕的時
5 K7 K8 y5 x; x+ ^1 E, V4 D候很調皮,一邊念一邊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邊學佛,又到處
) r7 x4 Y& s  K7 {5 I" M玩耍的人,所以我們自稱「散男子」,是心在散亂中的天下散人。
7 E  k- _! ^5 y$ ^$ K6 i7 `  這裡講「發心」,發就是動機,發甚麼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 z1 R) i) ?' @4 S6 {) T8 P多羅」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為「無上」,至高無上。「三」這個音就是正,: d' h$ C% f, e% P8 ~5 e7 h* \
「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 {2 E, [! C5 t9 V* K+ r( o" H
  但是文中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義﹔如果就其意義翻譯成禪$ v1 k+ W- P9 Z4 }: R
宗的大徹大悟,還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門,明心& Q" P* [5 h* e1 a. j8 u5 q7 }
見性,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在行為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0 k5 w- i- B4 ?6 Z2 _: R一切眾生﹔在理上是大徹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義很' V4 H; J2 {  ?+ ^( r
多,只能保持這個原文的音,讓後世人自己去解釋了。
8 q: S2 A4 s- \4 w8 n  換句話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佛法與其它
" C& {& S3 }6 x! |3 L" j的宗教不同,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認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認為,, g5 R. s; V8 k
只有「他」可以,我們只有等到「他」來幫忙,然後還都是聽「他」的,除「他」之外,
, S4 z- v/ @+ G$ Z+ V) s  Y5 ^7 _都是不對的。
1 `& c: z% S5 b7 @  佛法既認為一切眾生個個是佛,平等平等,但是,為甚麼眾生不能成佛呢﹖因為他
) W; }# Y4 N; h$ P4 M- ^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覺悟了,不再迷失,個個自性成佛。
3 E( e! K2 s8 h' u
. I) h! H, S! S5 f    無權威 無主宰
; I9 r" ~. ]- Z" A& g* @4 b* u
" E6 Z( c7 O$ p3 W  佛並不是權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7 @# H  h4 a3 M6 {/ u. \* i* a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 l- _* {' c" _
學佛的真精神。如果說去拜拜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薩保祐自己,老實
$ s/ H: i( `" J8 g2 Z' j0 H說,佛不大管你這個閑事,佛會告訴你保護自己的方法。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
3 L' z4 t/ d8 Y4 r. v樣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換句話說,你自助而後佛助,如果今% ]* ~4 r- n+ a9 [+ m4 s1 |' n
天做了壞事,趕快到佛菩薩前面禱告,說聲對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8 `4 m) H' t0 W  我們在西藏的時侯,雖然是佛國,也有做土匪的,搶了人以後,趕快到菩薩前跪下4 p1 A! G" w- l! \% A6 q
懺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錢用完又去搶了,搶完又來懺悔,反覆來去,自心不能淨,
* h' _" e2 R3 t" I+ b佛也不會感應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這個道理。2 x6 U# n+ Q& Z' }8 {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這才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7 x  _7 O: K* Z9 V. P! p9 e6 D7 t
我經常告誡年輕同學們:你們以為兩腿一盤就叫學佛,不盤就不是學佛,那叫做修腿,; @" i# ^5 i$ j8 _
不是學佛。打坐不過是修定,是練習身心向學佛路上的準備工作而已,這個觀念一定要0 _9 ]2 X2 e! W+ ]
搞清楚。; u, E9 M; N! D( `, ~6 D5 l+ ~
  那麼,真正的學佛困難在甚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這三個字也就是金剛眼。( @" p& O7 L: y, y7 s3 E5 W1 a* b6 E
須菩提說: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壞蛋們,因為壞蛋們不學佛!)這一切好人2 |8 Y( E2 A! `3 ~) L, R
們,要想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生命的本來,求無上大道發的這個心,有個大困難,就是# w" ]7 m: |; X/ ~
思想停不了,打起坐來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來,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R+ F# s, T1 i$ j  }1 _
爸媽媽、兒女、鈔票……不打坐還好,一坐下來,眼睛一閉,萬念齊飛。這就是此身煩: A' I1 G  W9 X) @+ y
惱不能斷,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問題。+ ^. s; m& Y! ]$ m8 A
5 E5 F* B5 ?/ m5 k
    此心如何住
* l1 t6 c9 C' v! U& b
% [) d. _* m6 ]2 B- a& N+ {  須菩提講得很坦然,替大家發問,「云何應住﹖」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 g8 k% D  F* V+ q$ A% }
至善那個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裡亂七八糟,煩惱妄想怎麼能降伏下去﹖古今
( q( D$ S0 M0 K. j中外,凡是講修養、學聖人、學佛,碰到的都是這個問題。「云何應住」這個心住不下, U8 t7 l) s* k
去。如果念佛嘛!永遠念阿彌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這個念上,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
( B8 d: G* {. v& f4 g: s  e8 L& e心裡想明天要作甚麼,哎呀,阿彌陀佛,老王還欠我十塊錢沒有收回來,阿彌陀佛,阿
6 C) J; C% g+ ?* R: c彌陀佛,這怎麼辦……心住不下去!你禱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還是一樣的,壞
* x# y' |  F2 G3 |9 C1 E) G念頭還是起啊!菩薩也幫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許多的煩惱妄想,如  r. o& t; i5 \* g, l+ N% {7 O
何降伏下去﹖這是個大問題。3 Z, V7 ?* L+ h5 f
  金剛經一開頭,像我們這個照像機一樣,甚麼灰塵都照出來,乾脆俐落,一點都不
5 p2 s# a/ x' S神秘。不管學那一宗那一派,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這個「云何應住」的問題,就是用甚麼2 i# ~: H$ D' W( X  O6 ^. ]
辦法使此心能夠住下來。「云何降伏其心」,有甚麼辦法,使這個心的煩惱妄想降伏得
$ x" D( ]4 [$ V& Z下去!這問題問得很嚴重。
  \4 x9 m# l$ [; i  我們年輕的時侯,經常有個感慨,讀金剛經,讀到這兩句,千古高人,同聲一嘆!' C6 e( Y- T; o$ W
這個問題太難了。一個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這個心念﹔一個英雄可以4 I% i" ~0 H0 W) Z! X+ \# e. o% c
統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聖人之難成,道之難得
3 g5 l8 |; a  ~8 ~- I( C7 H也!你說學法,學各種法,天法學來都沒有用!法歸法,煩惱歸煩惱。念咒子嗎﹖煩惱
  O+ l' ?0 v! g比你咒子還厲害,你咒它,它咒你,這個煩惱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麼厲害。所以「雲% i- p/ _  X& u. Q
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得非常之好。1 y" v2 M& A+ _

9 v. d% o3 A1 N# O5 k【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7 x/ q: |2 c' d5 P( K6 Y
當為汝說。】
; O: r, ~7 z7 _4 Z- P+ [9 z' r8 k% J2 `( V
  佛聽了須菩提的問題,他眼睛又張開了,這個問題問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來了。
- U9 s3 G' N! \$ B; S: e善哉!善哉!就是問得好極了。佛說:「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
1 M! s& }; I( r- a0 i- Q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看佛經應該像看劇本一樣的看,才能進入經典的實5 {5 p2 ?0 w" t: I, c6 v
況,才會有心得。我說把佛經當劇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進入這個情況,經典是經典,
: u! F8 h6 o/ d/ C, v你是你,沒有用。
- b' y1 @+ i  p4 M+ H" F) s  現在,假設我們當時跟須菩提跪在一起,佛說:好,好,須菩提,照你剛才問的問' v: m6 s- P8 A! K& A& n* C+ J( Q
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釋迦牟尼佛說:「汝
: g) j: n8 J6 U今諦聽」,你現在注意啊!好好聽。「諦」是仔細、小心,也有一點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 h8 T+ I9 z( ?/ f! r6 ^
意,我要答覆你了。「當為汝說」,你問的問題太好了,我應當給你講。這時須菩提還
" \+ U/ k7 u8 A. i! f" c" U跪在那裡。* Y9 E; [4 L9 a7 w/ E

) V1 ^& l  j7 V; v【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g/ I, d4 r4 ^3 o
願樂欲聞。】
3 l8 K8 C* Q& U3 g/ e* M! D6 R- g
/ t. h6 C1 C( C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個人,發求無上大道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 x* k4 H" e& \+ S' x6 T8 P7 _
應該這樣把心降伏下去。- g; d6 X5 E2 r  |1 W
  說完這一句話,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須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頭一看,「唯
' G' r( D0 s7 Q( |$ R; b, ^然。世尊」,經文中說「唯」就是答應,「然」就是好。我準備好好的聽,世尊啊,. n' S2 `2 Q5 U) U
「願樂欲聞」,我高興極了,正等著聽呢!他跪在那裡瞎等,佛卻沒有說下文了。大家
$ M9 a( S& ^8 J看這個劇本寫的好不好﹖經典是好劇本,我們在座也有寫劇本的高手,而寫這個劇本的1 V6 \. J, Z' R# P1 y0 A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這樣講﹖沒有錯吧﹖& A# r# ]$ q# h* I9 @* _- B! W2 Z+ K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佛說的這句話,善哉!善哉!你問的好啊,須菩提,照你剛才
& t/ G$ C( Y! ?+ W說的,佛要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啊!我是問的這個。
! D1 x# \4 k+ ]4 B4 M5 m他說你仔細聽著,我講給你聽,當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時侯,就是這樣住了,; [% r  G8 ^) J4 f8 p
就是這樣,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這樣嘛!
7 t9 w7 H& A* ]. i4 e% \" H$ }# N  假設我來講的話,我當然不是佛啦!不過我來講的話,不是那麼講。如果我當演員,
2 B( C7 ~/ ]; ]7 D/ N8 ?% }" a3 u演這個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閉下來,眉毛掛下來,慢慢說:+ h. ~  W5 x4 A- R5 H7 F. u2 c
「善哉!善哉!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我會說:「你聽著啊!你注意,你問的這個問
# ^- D: H- o, h- m8 i: X: y題,當你要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侯」,說時一邊就瞪住他。
5 Z& w# O% l8 x, q) P# E  半天,須菩提也不懂,傻裡瓜嘰的:佛啊,我在這裡聽啊!換句話說,你沒有答覆
" X, }% n; G9 X4 I我呀!
; k: j( X) |* V  實際上,這個時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 @6 L5 }- n+ S( G
" V0 w: B( R: @  j3 T    止住的持名念佛
9 z/ E5 C9 U# q* ~4 `8 @5 q# {+ X* {
  「住」就是住在這裡,等於住在房子裡,停在那裡。但是怎麼樣能把煩惱妄想停住  m' j2 N1 f- A$ v' A% j
呢﹖佛說:就是這樣住。1 ?$ g  s0 h0 t8 q3 Z% |/ r- t0 t- u
  我們都知道,學佛最困難的,就是把心中的思慮、情緒、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種宗
1 D: T/ d$ Q& u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所謂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雖多,總括起來% J' I) {& d) t, n0 s( `0 J
只有一個法門,就是止與觀,使一個人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
5 `% I- H% {2 m7 H0 `# l! u  譬如淨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專一在這一點上。南無是皈依,
. _- V1 j3 m, w* H阿彌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彌陀這一位佛。說到念佛,有個笑話告訴年輕同學們知道,. q  p' r3 L+ r. e
有一個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誠懇,他的兒子很煩,覺得這個媽媽
) j( Z: ]4 O7 y0 {/ j9 F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彌陀佛,這個兒子喊:媽!老太太問幹甚
0 C* ]$ X2 E; b- m- x麼﹖兒子不響了。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念起來,念得很起勁。兒子又喊:媽!媽!
6 m& m/ F; l' K4 K* `, Y6 {8 D2 a9 H那老太太說:幹甚麼﹖兒子又不響。老太太有一點不高興了,不過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
1 C, [6 f$ N" L5 m9 K! ?阿彌陀佛……兒子又喊:媽!媽!媽!這個老太太氣了說:討厭,我在念佛,你吵甚麼。# H+ F, _+ X) ]% N
兒子說:媽媽,你看,我還是你兒子呢!不過叫了三次,你就煩了,你不停的叫阿彌陀+ a, [" k0 O% d' D; p; R
佛,阿彌陀佛不是煩死了嗎﹖這個話表面上聽起來是笑話,但是它所包涵的意義,實在
5 N9 z+ W/ y5 i% a是很深刻的,不要輕易把它看成一個笑話。: s7 X, A$ m6 m0 r' G
  念阿彌陀佛是持名,等於叫媽,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義,不過現在我們
  o! l  B' f0 A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是說這一種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亂,達到止、住的境界。% Q4 r; ]# d6 A1 m' O
我們大家普通念阿彌陀佛,一邊念,一邊也照樣的胡思亂想,就像一支蠟燭點在那裡,
) _( J8 h1 a' a1 e% C7 M* H6 W9 b雖然有蠟燭的光亮,旁邊的煙卻也在冒。又像石頭壓草,旁邊的雜草還是長出來。這種
9 G4 P- k! ^& D3 i, \) X( O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亂,因為沒有住,沒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亂,忘記了自己,忘記了, ^  I9 ?( O1 \: a' V- Q
身體,忘記了一切的境況,勉強算是有一點點一心不亂的樣子。作到了專一,一心不亂3 r$ `) v4 x+ Z/ K* @7 Z4 ~
的時侯是止,念頭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W8 K7 [1 }; w6 l$ q, t( v) g" a2 G

8 r) P" ~  v: ^2 I7 L    百千三昧的定境
0 z- c: G% X% F; @; P) m5 E1 J
) V" D4 c2 T+ j) }7 |+ W9 [) ~* g  我們都聽說過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種境界,時間沒有了,他會坐在那裡七八
; W. e% W# N; ^8 d# v# y* J天、一個月,自己只覺得是彈指之間而已。不過大家要認識,這不過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u$ R% H' R1 y7 C9 i
種定而已,並不是說每一個定境都是如此,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 k3 o" `8 u! f( f1 s5 G1 g  佛法講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種定境是,雖日理萬機,分秒都沒有休息,+ V- J  L) ?; O. w% m  j* E
但是他的心境永遠在定,同外界一點都不相幹。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難的。像
3 `% v. d  s8 o; b2 x; \3 H2 z4 B年紀大一點的人睡不著,因為心不能定。年紀越大思想越複雜,因此影響了腦神經,不  L2 l5 |  E  V4 t8 d) k" ?
能休息下來。
/ t5 C. s3 D  k3 t7 i5 X' W' a8 d  等於說,我們腦子是個機器,心臟也是個機器,但是它的開關並不是機器本身,而3 I3 Q, M& n8 N- v& o, |
是後面另一個東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裡的作用。所以一切學佛,一切
) W" W$ u* ]" ?' o8 k% Y, p入道之門,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幾十年,雖然坐在那裡,但是內心還是, I( l0 t* h+ u2 m; n% {
很亂,不過偶爾感覺到一點清淨,一點舒服而已。一點清淨舒服還只是生理的反應與心
5 q5 M5 c  g# S' S3 e境上的一點寧定,而真正的定,幾乎沒有辦法做到。# J+ ]3 Y- ^% y5 A- ]% x
  佛學經常拿海水來說明人的心境,我們的思想、情感,歸納起來,只是感覺與知覺,
' d+ H- h% J/ ~7 z% D( ]; U, @它們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不斷的流,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就是
3 Y  b& ~! |( w1 f4 l2 p那麼一個現象。所謂真正的定,佛經有一句話: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一個有大智慧、: O3 c0 {) w! r6 N/ t" ^4 w
大氣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連彎都懶得轉,2 z3 @6 K& d- h3 ^9 o/ u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過了。假使我們做功夫有這個氣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覺
! Q2 ^/ U; r% h& K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把它切斷得了,那正是淨土的初步現象,是真正的寧靜,達到) Q7 a6 X) ~. A2 t2 R( N( F
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漸漸的進修,生理、心理起各種的變化,才可以達到定的境界。這+ G0 m' y$ {" X$ [
樣,初步的修養就有基礎了。現在金剛經裡還沒有講「定」,先講「住」。( [1 o* b' |. S& C* j
  「住」這個字,與「止」,與「定」是不一樣的,而且很不一樣。! x5 _) `0 z9 z& {5 m2 n" n% i
  先說這個「止」。止可以說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覺、感覺停止,用力把它止
5 g/ p/ o) A, L! S在一處。等於我們拿一顆釘子,把它釘在一個地方,就是止的境界。7 K( g. w8 S  P' X9 v9 g& L
  所謂「定」,等於小孩子玩的轉陀羅,最後不轉了,它站在那裡不動了,這隻是個" x& u# [( `8 X! y
定的比方。0 W( F$ m" e: B. b, E2 Z6 y& C& U3 \
  這個「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樣。住是很安詳的擺在那裡。這些不是依
' z. m4 C9 [: r6 B: ?$ `; h6 |. _) |照佛學的道理來說,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義來配合佛學的道理加以說明。; H) g+ b2 h7 `, |5 t- U( c
  不管學佛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中文有一句俗語:3 [8 w5 J& I) h' [
「隨遇而安」,安與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
2 o4 U. u& E" x; v- u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業,甚至於有& u: m0 v) @6 D
些同學說人生是為了追求人生,學哲學的人說為了追求真理。你說真理賣多少錢一斤﹖: q2 b% U, Z( ?
他說講不出來價錢。真理也是個空洞的名辭,你說人生有甚麼價值﹖這個都是人為的藉, @+ ~% Y) g& }& A" o
口,所以說在人生過程上,「隨遇而安」就很難了。3 K  G/ r/ J7 q+ {$ M, r8 L
  例如,好幾位學佛的老朋友們,在家專心修行不方便,與修行團體住一起又說住不
' @( J: W/ J' v慣。其實,他是不能「隨遇而安」而已!他不能「應如是住」,連換一個床鋪都不行了,. f' l! O2 y9 _  ^; e+ c
何況其他。實際上,床鋪同環境真有那麼嚴重嗎﹖沒有,因為此心不能安,所以環境與
  q) U7 B: b$ P/ Q! o" y: ?事物突然改變,我們就不習慣了,因為這個心不能坦然安住下來,這是普通的道理。
4 G& q( |0 I" y  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是開始學佛遭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心不能安。現在
" k6 }& Q: `! {佛告訴他,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住了,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沒有妄想煩惱了。這個4 T5 j6 X* G: D2 P( q, V1 a
意思也有一個比方,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侯,就在這個時侯,我們的心是0 b  y' x5 z1 O7 t8 p; m' m
住的喔!像普通講的楞住了,這一段的住,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當這個心理現象,) Q; c* t2 \: e) e
受到突然刺激的時侯,好像凝定住了,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從這個現象$ n  j$ J& ^0 |" N
可以了解,心的住確實有「定」的道理。
. s: V3 w/ c- Q. e7 [
+ m$ F  {% E7 i) Y  |, j    三步曲
$ Z& V8 ~6 U1 z/ l) d/ c  x3 h9 N8 i1 t! @7 K5 |& i$ x0 c
  大家都聽過佛教一句俗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
: U9 I1 q' [! O: A9 U+ e* }  o: v! ]- B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那天有一個同學說,他也該回去對父母盡點孝心了,他說這話
) i3 L0 [5 L6 g; F時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後,爸爸說:你怎麼又回來那麼晚!他看到爸爸
) d" u8 T* U! ^9 ~. t那個臉色,實在不是味道,這一下與想回家孝順那一念相比較,又變成佛在大殿了。爸
8 a) }, K+ e, n/ ]0 G# k2 J爸再嘀嘀咕咕訓他一頓,結果本來是想回來盡孝心,現在卻到房間躺在床上睡了,那就3 K' j/ C2 \( r3 B0 ]4 l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與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樣的。
& ~9 h4 f  B- i7 H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麼輕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這樣
' R% u. K3 V: D( \住,就是這樣降伏你的心。換言之,你問問題的時侯,你的心已經沒有煩惱了,就在這1 h+ p1 \# X4 L$ B9 I* r4 y' g
個時侯,就是禪宗所謂當下即是,當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個方法。8 y4 }5 Y, @; r6 e5 f/ _
  譬如我們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間要懺悔,這麼一寧靜的時侯,就6 I. T3 z. Y7 D$ s
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方法。如果你硬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 f  Y3 Y% J2 z+ G( s
怎麼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擾亂,並不能夠使你安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7 V1 d4 _: |0 i0 g; y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剛經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8 g, ?3 L# x2 O同之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這個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1 Q/ _, @8 @; R8 d0 d1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v) G7 o- p/ I

# i7 w7 f( w" C1 L0 ~# _1 Z7 B$ T    如何住和無所住, Q) e! B4 Y* Z& X% @

, z3 y! r; `  J% W( l  ^  現在講大乘的智慧,「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個時侯,已經安住了﹔不3 E/ f- v/ @2 Q0 W' V
過剎那之間你不能把握而已,因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夠把握這一剎那之間的安住,就3 K- ?! v2 F& r2 l
可以到家了。這個是重點,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 B3 {0 J8 W0 x! `! @6 s( h
不須要住。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學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幾個月,: c% f2 y9 ^; j- q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 K6 v5 p) g# H6 Y: J' u3 ~; r6 C, g  可是,此心本來不住。怎麼說呢﹖譬如我現在講話,從八點鐘開始講到現在,廿分1 L' _9 \4 X3 e
鐘了,每一句話都是我心裡講出來的,講過了如行雲流水都沒有了,「無所住」。如果% A% Q1 }4 t) g
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講幾分鐘,我就不能講話了,因為心住於時計。諸位假使聽了一句) G5 ?( V2 q' G2 `/ V" p+ g
話,心裡在批判,這一句話好,那一句亂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聽不進去了,因
' y9 [  I) Q0 \8 i- a為你有所住。- j3 |7 b  p6 w8 F+ J4 @) b! L* u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 L% K) w. j+ v  o4 m# v7 f  s0 T無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2 U! Z3 J7 {& H$ E8 c% E
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
. x: h' U" \/ Z6 @2 ?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他是! L. h" C4 _4 Y6 h
學禪的,他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禪的境界相合。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3 ]* f* y, I4 j& i3 y5 {- e/ M2 ]
事如春夢了無痕」。6 J: o, ^5 O: K0 ~. r8 L# E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懂了這個道理。人似秋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下
) u' f6 A* n3 ~2 ~. q8 w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 V  U$ t# |) S2 C5 H# x+ ?) B& c
情過了,象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1 h% j: z9 b0 T
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
$ x5 h6 ^/ I! }% N3 K) v. J+ y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
8 R4 s/ q) M& Q. ~' a無痕的。
+ i/ \4 T# E, Y% [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就不須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8 V$ `' H  W4 Q* {0 G
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須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 t# e: i1 I3 B( v$ M2 l4 P3 W
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发表于 2009-11-3 02: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上,呵呵!( O5 ^5 R( q2 D3 n9 I: i1 S: S

$ }6 A7 @3 |7 y0 I我就觉得无论哪个教派,就这一点不好,非要扯的很神秘,搞玄乎,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0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 无墨
2 M3 J2 v# a6 F0 F
0 g6 [# [* r3 F. [5 ]5 ^/ F6 h' m6 c这个南怀瑾很会讲经。你只要稍微耐心一点看一段,能看出这位老先生很风趣,讲的也很通俗易懂,没有门派之见。
发表于 2009-11-3 05: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南怀瑾讲中阴身的,有点太搞了。$ u: Z# ]7 S1 ^4 i  I  e) C

) i  T  d9 g8 c) Z" m南怀瑾是纯文科的,要是有点自然科学的概念,就不会这么忽悠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