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4 Q( q* f S& e+ ^. ~
7 a6 V- O& f; d; z9 b9 s【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 s8 _( |! _- J0 d+ I
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8 o9 ?' W7 D9 Y2 r- S4 u7 A
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2 R8 @- h# X- j6 i! G) |6 M6 g" K
' E3 { @8 @. Q+ {, G u 照中國人讀書,就是這樣念,如果照念經的方法,要敲個木魚,嘟嘟嘟……一路念. W$ f( N6 B- T Y
下去。為甚麼敲木魚呢﹖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裡不動了,休息一下$ |( R( H4 N+ X$ g: d, V) C( g
就算睡覺了。所以我們廟裡敲這個木魚,是要我們精進,修道要效法魚的精神,晝夜努
6 R% D2 I. `: ^7 t5 A& j力不停。本經第一章,是說明一切各有因緣不同,佛講楞嚴經時,開頭另有不同﹔說佛
$ k; P" r4 V7 e6 w9 }0 a- e有一天剛吃飽飯,他的兄弟阿難在城裡頭出事了,佛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那光可
5 ? j* V8 z0 ~6 d大了,化身一出來,傳一個咒子,叫文殊菩薩趕快去把阿難救回來。經典的開始雖都不1 U. r6 |# g) Y' ^$ P. w- y
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甚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剛經- q" a$ c" `! k
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 K+ Z: j2 n) k, L5 s4 v4 n
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 k2 t/ L+ Q$ [" Y5 b7 S+ [4 l 在我們平常的觀念裡,總認為佛走起路來一定是離地三寸,腳踩蓮花,騰空而去。
" G# Q( ?" O( ^: L$ J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 B8 \' U1 [$ F. Z: O3 s
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麼平常。
- k% w2 b H9 Y& j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
: T! t" w& e7 x9 @2 u9 s" B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 f9 P$ p) y, v5 y同學千萬記住金剛經開頭佛的這個榜樣,這個精神。
; l# j9 Z8 [3 r& I3 s7 ~7 v
; K2 Q; U; |) a/ z 佛這樣說' J$ ^% G! e v# i
T) `# a! F9 C5 N【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9 Y8 e$ |) L+ i& E" ]4 s6 W' Y3 x' `) x* N! U* @, V7 j B
每一本佛經開頭都是四個字:「如是我聞」。涅槃經上說,佛在涅槃的時侯,阿難
, ?( A. F! K/ S( i: y7 N問他:你要走了,將來我要記錄你的言語,別人怎會相信呢﹖還以為我是假造的。佛就* O& L1 \- y3 s* S0 ]1 P' T
告訴阿難,在一本經開始時,加上「如是」二字,「我聞」的我是指阿難自己。「如是1 t; D8 q. U: t; j; @
我聞」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
& o9 _6 |" b! w( T; ^3 Y 阿難的頭腦,像錄音機一樣,佛所講的東西,他一字不漏記得。為表示負責,他特
0 n9 S- Z* _4 s+ h) I% f別說明是「我聞」,是當時聽到佛說的。「如是」兩個字是古文,照我們中國文字的寫' H" S7 ?+ s4 V& v+ H
法,應該是「我聞如是」,佛經翻成中文,產生了另外一種文學,用倒裝的文法。「如6 Q( C$ s1 r2 ?2 Y
是我聞」成為中國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優美而有文藝氣息,鳩摩羅什譯經加上「如是8 e& S2 |# M5 w6 E
我聞」,味道就不同了。
" u' Y" B" k8 W! e6 y5 | 如果照舊式的講經方法,「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又可以講上兩個月。怎麼樣叫做/ W9 V) S1 ~* }* T3 j* f- o
如﹖如者,如如不動之如也,然後怎麼樣叫如如不動﹖如如不動者佛法之境界也……這
/ d5 g/ [" ]5 B% z4 b6 ~麼講起來就沒完沒了,現在我們就不講得離題太遠了。' ]% D( k- C6 a0 r ]$ h
/ y. t/ h% A% e$ v Z; v' {: j
那個時侯0 d! u* \- R0 O# q9 X
; T! U% E _: w: y% Y 「一時」這兩個字,倒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本佛經記載時間、年齡﹔佛經都是
( E$ i3 h( c( V' h% z「一時」這兩個字。拿白話文來解釋,「一時」就是「那個時侯」。那個時侯就是那個
% F. s- B/ Q% @ ~0 v0 I) I D" C時侯,那個時侯也就是這個時侯,所以這個「一時」很妙。6 R+ q* j/ U5 k; W! y
我們研究印度的文化及歷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所以印度人沒有歷史觀念。
+ E# R* z, u0 S3 m$ V) [' x十七世紀以後,靠著英國以及東西方一批學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國的歷史,
8 ^6 u0 `7 ?3 p! ]$ C是從古老開始五千年一直下來的。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佛學,那就是一個非常滑
6 E$ C: L5 X; o1 |/ O8 s0 p稽的事。尤其是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經都
! ?, e' `' {$ J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後的梵文,有南印、北印、東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4 R8 H, O' \! Q
同。我們當時翻譯過來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語的發音也有不同,這些舊的梵文,現在影+ A- H. K, F. L1 i* A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說,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學家,用十七世紀以後,歐洲人整理出來的 b7 f) o. d' p; v' w; d* d
梵文,追究少數留下來南傳佛教的本子,想探討整個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話來說:「緣
f- c) J5 \- J" R- x# j8 b* ?木而求魚」。
3 \ T" z2 G: D+ Z7 Z! d 當然,這個事情我也很少提到,嚴格的來說,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國大藏經裡。
( o& }$ @8 h6 O3 Y1 K這一兩百年來,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東方的佛學,日本人也跟著亂叫。所以說,花很大
2 w: {! m: O( _6 _. A1 i的精神學梵文,為了研究佛學,真是浪費光陰,又誤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w, e( V4 J9 K- ]1 N8 T
吧!當然,梵文也是一種文字語言,可以去學,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幹的。
, d4 g0 M5 } o! J7 V) ] 再說,印度人除了沒有時間觀念而沒有歷史外,數字觀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經上這
" ]8 K6 X. L( k/ Q* C裡八萬四千,那裡八萬四千,等於杭州人說:「木老老」,多得不可數的意思。印度人
" |& F% ?( U) _) q說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千。$ Y- G G0 W, p3 _ C& s
「一時」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沒有時間觀念。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
: P+ W Z @& K; Y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
# h1 t/ [+ \" |7 _/ S( p+ G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等於一首古詩:「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 l2 x% ^+ f8 c0 n; B$ w 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雲,也就是我們4 g! r6 L8 r/ W! ]% i2 r/ f, v# i# Z
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
% i- V1 L7 {4 S- N4 H2 A9 E# z C有淺深。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的要想死,都是個人
, `4 q: T5 y7 ~# V自己唯心所造。
$ E( _" `) c* x5 ^$ Y 在科學上的了解,時間是相對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不是絕對的。痛苦的時侯,
5 S! n7 v j3 M. B z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麼長,幸福快樂的時侯,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
0 h% A6 u9 r* C8 S, O; @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 `& W! N' \! s" M- }) Q1 o! Z: S; @
舍衛國的講堂# B; n! {3 k2 j7 i# t. f. {
7 A% z! j' Q% n9 J9 O, D9 e ~4 s8 ?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由三十一歲開始說法,直到八十歲,在四
g4 i! u n$ X5 I( r ^2 L- S/ U* V十九年之間,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衛國。舍衛國在中印度,經濟文化發達,財+ O6 \ r' A2 A1 V# r9 ^, x1 Y% E
富很多。舍衛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裡有位長者,- x) U; R; h) n
年高有道德,是舍衛國一個大財主,名叫「給孤獨」長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3 l0 ^6 k }3 I$ i8 g
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遇到了佛,對佛產生了信仰。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6 `1 b: j& f6 w3 m% z/ c& d: I
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說:有因緣,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 O0 F$ `; l# y$ o- T. U
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於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來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把黃金打
, u2 G+ v0 T' F, x. F# V8 k% _" u成的葉子,一片片鋪滿了八十頃的地,就把這地賣給他。7 h8 V3 s( M: E4 W& D* r4 D
給孤獨長者愛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幫忙,專門做好事,所以叫做' C. W, J0 y- O, x' h
「給孤獨」。他真的把金葉子一片片去鋪那八十頃地,鋪了一半的時侯,有人報告了太% P3 l5 V" i5 i) I/ o& P
子,太子問他為甚麼這樣作﹖長者說:「那真是佛啊!是真的聖人。」太子說:「我相
* |5 r7 S! }* a9 R- Q# |信你的話,你不要鋪了,我們兩個人共同建造吧!」所以這個講堂就是祗樹,祗陀太子、* H/ W8 e- H7 K
給孤獨長者兩人合力所蓋,稱為「祗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這個7 D: D& Z8 C; ?" N3 B
園林是佛的大講堂,經常在這裡說法。3 f1 ?2 L/ c9 X0 m: G' D% E8 S! p
& i! q' W9 D9 r. ]" Q 千二百五十人
+ Z- i5 {6 t4 L( |3 H* a8 m& g( F4 {7 O: x* V' r7 R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9 \/ a+ p3 `! W
7 C6 M' _4 ?% n6 Q# P/ X! w, `4 |
每一本佛經,都提到這兩句話,不論佛在那裡說法,都是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
: b. b, o! ?+ e& x# x) p人俱。佛說法的時侯,難道都是出家和尚聽嗎﹖它這裡只講和尚,沒有講居士多少人,
5 Q( X6 h# ]1 J$ B! g6 E. d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經記載佛說法的時侯,天龍八部億萬,不可知,不可數,! ]$ ^. a M, \0 t3 `( {( A: L
不可說,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說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 f# G1 Y4 d, \0 \& o2 A( E
十個佛弟子,叫做常隨眾,佛走到那裡跟到那裡。拿我們現在的名辭來說,這是基本的
3 F. i, B7 }1 s7 U. L( ?9 Y學生,基本的隊伍,都是出家人。8 J) K+ }2 ]& O0 G+ M! y
為甚麼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來傳法以後,第一批招收的學生,拿我們現在的話
. q' g, u, w- r; ~講,最難降伏的學生,就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沒有出來說法之前,
' r* {! S6 C ^! O# ^他已經是大老師了,跟他的有一百個學生。還有三迦葉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個迦葉)," v( K5 f5 A, B
其中兩人各有二百五十個學生,另一位有五百個,合起來一千個學生,他們都是影響當
+ i! j2 H0 |% |3 @: [時社會宗教的大學者。另外有神通的目連尊者也在那裡,年齡也比佛大幾歲,也在傳教,5 H0 }8 b8 ?# }9 O1 y
他也有一百個基本徒弟。還有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個,所以佛有這六個徒弟皈依了以" ?; c1 g" R1 q8 T
後,他們帶領出家修道的學生,一起皈依佛,才變成了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就是經; Y: a5 s3 f% M. E, t. B: U8 K
常跟著佛的﹔每次說法,他們都是聽眾。
8 m' M8 g0 N7 _; |/ k 不過千萬記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齡都比佛大幾十歲,佛是三十一、二歲開始說法,
0 f2 v5 c' w' B舍利子年紀較佛大二、三十歲,目連也比佛大。所謂比丘是出家人,翻譯成中文的意思: B7 g, u {* G* v+ |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個好聽的名辭,意思是討飯的,討甚麼飯呢﹖不是討一口飯吃 ?* A% U" e& @7 V# y% V) @! R
的飯,是討一個永遠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所以,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一切眾生,稱
% ~* l" L- C4 r) |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證果/ v; y: M- f* A: E
的意思。
! w0 Q) C/ ~! b4 p) m, n/ z" k e5 C- s. g8 Q0 J) v
世間與大千世界
' {9 J+ ]" R; ] K1 x+ l0 n$ ^6 W0 v3 x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 G# a% p3 V F' s b) X
! g' E6 @; z9 P" {$ R7 J! @ 爾時,這個時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個代號,佛經裡所稱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
: W6 q/ ?% y- k' x- s1 q& T' l得尊敬的人。不過我們要注意,所謂這個世界,不是只講這個人世間﹔佛學裡所謂世間,
% D" C8 O3 e- Q4 E( v有三世間與四世間兩種概念。所謂三世間是:器世間、國土世間、有情世間。
# x8 s+ }3 f! N2 l) [ 器世間:就是國土世界,用現在的觀念,就是物質世界,是這個地球上,有人類、
" G+ ^& Q# i o4 m0 X生物存在的世界。, e: r8 b5 w% N8 {
國土世間:就是地球上各個分別的國土,中國、美國、歐洲等,是這個世間觀念裡
9 ]/ @5 }( Z6 }2 z的一個範圍。 f" w+ B$ Y5 }6 O; P" I ~
有情世間:有情就是一切眾生,有生命有靈知性的存在,這是一個世間的觀念,等2 V& \6 n p `9 W; h
於我們現在講社會、人類等觀念差不多。8 G) p) d# j/ t) x9 }1 p5 ~4 x1 N
所謂四世間,除了前三種之外,另外第四種就是聖賢世間,也就是得道的聖賢所成
8 l7 V: p' c' w: Q- p; Q/ k就的另外一個範圍。拿佛教來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聖賢! G+ z J4 j; d- {
世界。其它宗教所講的天堂,是另外一種聖賢、善人所居住的世間。2 C0 U# C8 p H, s8 Y( c) |7 k! J
佛學裡有淨土,有穢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算穢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
6 W) O) t- ~ D, ^所謂土,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常寂光土,這個土已經不是土地,不是物質,而是說,在
2 a" h' C5 m; Z% d那個境界裡,永遠都是快樂的、清淨的、寂滅的。另外一種觀念是指我們這個世間,是* R4 F' ^/ I! w6 e6 d3 V
凡聖同居土,聖人與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這個世界也可以說同時包括了四世間,與各
5 J' p; X! w, t1 l2 E1 u' a$ ^個國土的觀念。所以說佛經裡所稱的世界,是包括我們這個世界,以及超過這個地球範
* I" K$ b" @, a+ z2 G: G圍所有世間的世界。/ \4 \1 r' q4 E6 ^" z0 s2 \
另外一個觀念是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為了我們初學同學
! }1 {' E* V, ~們的研究,我們再說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學上的概念。$ y# j) r! [; L$ |% n3 }
在我小的時侯,有一位老前輩就問我,你曉不曉得世界上有一個吹大牛講大話的人
4 q v9 S+ }- n* m! i* p9 u) ^是誰﹖我說不知道。他說:是釋迦牟尼佛!他所說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數字,無量無邊,
+ }# |% d& q [6 ^# E2 L誰能夠把它對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邊,大極了。當時年輕,聽了也是笑笑而已﹔但4 O E# f5 L( x0 N+ l! S
是時代到了現在,更加證明佛的說法真實,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對於世界的; u7 B6 k, T, T0 ~ L2 @9 F6 r" W4 o
看法,認為一個太陽系統是一個世界,這個是普通觀念的世界,一個太陽,一個月亮,; V E+ D' ~0 H1 \
帶領了九大行星,中間有一個地球,就是一個太陽系。8 [) M/ o$ r' `
過去物理學天文學稱太陽為恆星,現在有人反對,不一定叫它恆星,這個是科學上
6 ]2 A( L1 Y, l, J" m沒有定論的。在這一個太陽系中,地球是面積很小的,與其它行星的壽命來比較,也是
+ A4 F5 P5 R" {5 g很短的。可是在我們看來已經是不得了啦!這算是一個世界。+ q2 j; S$ |0 |
佛說,這個地球上的人,以六十歲或者以一百歲為一壽命。這個世界上的人,認為
3 ^. W& E% W( \& J: F$ E* I! f5 p一晝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個月白天,半個月黑夜。現在人到了太空,發現果然 C8 _# {2 P, D2 w
與佛兩千多年前說的一樣。佛告訴弟子們說,這個虛空中,像這樣的太陽系統,帶領很
: X; ?0 N3 [; i% V7 a. T# [& Y) |3 o多星球構成的世界,是無量數、不可知,如恆河沙一樣多﹔也像中國的大黃河裡頭的沙/ h! I5 }8 I9 t: V" m$ p
子一樣的多,數不清的。
- d4 c4 {8 F% h 一千個太陽系統這樣的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
$ c. K- F) O! ]. Y世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加起來,叫做一個大千世界。他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
! o& q1 N. }2 C$ \ O4 `, s千世界,實際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數、不可量那樣多。這個說法以
$ I2 I5 K# Q* N$ _5 C: u前是沒有人相信的。
8 v( m7 y% V" ^ q/ o* k8 E# s, B: S; R( W3 M
吃飯穿衣& k: V. z% ]2 @/ s
0 [, w6 M' A- }( k& r. U9 @
佛的戒律,規定弟子們喝一杯水,必須先用一塊布濾了以後,才可以喝。為甚麼
1 I( E$ J- G# \/ f2 e呢﹖「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佛的眼睛,看這一碗水,有八萬四千個生命。幾千
8 j4 n A$ c0 t5 q' ~年前他這樣說,也沒有人相信,覺得他很瑣碎,現在科學進步了,都相信了。還有佛的7 R# H5 o7 j& Q/ P
戒律,規定弟子們每餐飯後都要刷牙,沒有牙刷,用楊柳枝。所以觀世音菩薩淨瓶裡泡6 c# E/ Y) l: P \( l
的有楊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楊柳枝剪下,放在水裡泡,然後拿
: \+ C. d- T# o, x0 s3 ?石頭把根根這一節一敲就散開了,用來刷牙齒。這些生活的規律,都屬於佛戒律的範圍,9 C, v$ R2 d" V. n- x5 _
禮儀都是非常嚴格的。拿現在的觀念來講,各種的衛生常識,他早就有了。佛經上所說6 {/ _; t2 j. n# L' K
一個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個佛國裡教化眾生,是師道的第一位,所以稱為世尊。! T- b. r/ C6 _7 e: [
「爾時世尊食時」,吃飯時侯到了,這個吃飯的事我們須要說明一下。佛的戒律是# p8 V1 q3 K: t( r9 x
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學把我們人類吃飯,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飯,一6 q$ n7 j7 O* b/ S4 C) s- O
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摶食。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叉子,3 ?& r# N/ {& K8 t. w( ^
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摶食。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人道吃飯,晚上鬼道吃
3 _0 [; o( s4 [飯。佛採用的制度,以人道為中心,日中一食﹔後世弟子們,過了中午一點鐘就不吃飯
) l* l3 k$ v+ ~% U了,這個是佛的制度。
& k7 n0 h, c3 Z) @4 X7 Y 關於這個吃飯的問題,世界上各個地區不同,習慣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5 j# x. }0 {8 R2 r/ Q
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個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飯外,還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糧。
" _+ U3 w$ s+ o( z! U當一個人苦悶到極點,灰心到極點時,如沒有精神食糧也會死掉。另外還有觸食,觸食+ D8 J, w- t4 w! a
就是感受,譬如我們在房間裡,衣服穿得不對,悶得非常難過﹔或者被埋在土裡,感覺
; _; R2 X! n" N/ I0 q- d& M氣不通了,就是感覺沒有氣可吃了。更有識食,阿賴耶識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 @ e9 Y$ y* n) J
以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可說都是人的食糧。3 `4 P2 `) @4 e( d, L2 G9 s5 E
現在本經所講吃飯的時侯,是佛自己所規定的日中一餐。佛雖然是太子出家,但是: O& n* Z- f- `! k5 R- [
他以身作則,吃飯時間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實佛的衣服: P# Q' f* V3 f% q- S
就是那件袈娑,我們現在出家人所穿的這個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
" y& t" p# x% N家人的顏色樸素而已。分別身分就在頭髮,出家人是光頭,在家人有頭髮,衣服都是一- X/ f* k7 N& q) N
樣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稱福田衣,袈娑的橫條、直條,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規
8 ]/ b8 U: d9 X5 J定。條紋像一塊田一樣,是為眾生培福的標記,所以叫做福田衣。- _/ @8 {. B) }9 c3 w3 b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熱的時侯,膀子統統露出來。我
- L+ f, ]$ s5 g# V+ q們讀禮記也可以看到:「仲尼閑居」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講學的時侯,; ^: k4 P+ @4 d' n
閑居的情形,禮記中有描述。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閑居,是比較自由一點,可是) J) E6 T8 A" u
到了吃飯的時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缽」,拿著飯碗。這個缽傳到中國來; D- d9 B$ L; D( V2 r# i
有瓦缽,也有銅缽,反正是一個吃飯用的器具,不過是湯啊、飯啊,放在一起的一個缽。& w5 z6 a8 w) @
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佛已經發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缽吃自助餐。 R( {' [; }7 V9 T+ g/ `8 M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飯的缽,「入舍衛大城」,到這個首都。「乞食」,討飯,土& U2 F3 y* R) R) |6 p
話叫做化緣。佛的戒律規定,佛弟子們不但不做飯,連種田也是犯戒的,一鋤頭下去,
% b6 Y+ r4 ?/ M, U: O2 n6 n泥土裡不曉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準種田。夏天則結夏,弟子們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
4 R" H" k/ N/ @5 s1 G5 B1 J不準出來。因為印度是熱帶,夏天蟲蟻特別多,隨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準許。8 E* k! C7 W- b( f
在夏天以前先把糧食集中好了應用,到了秋涼以後才開始化緣。這是當時的制度,時代
9 b5 s" P3 i$ s1 s- `5 w不同,慢慢就有所改變了。
2 H/ \( C9 ?0 K/ X1 K; A
" k8 V$ m, c3 R/ q% s7 I( t 乞士生活威儀
, F% N3 w" f; Z7 ^9 C' x
: x* z$ d4 R+ l) N 化緣,規定弟子們不要起分別心,窮人富人一樣,挨次去化,不可以專向窮人化緣,! [- R- j8 H" V; s
或專向富人化。譬如迦葉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別同情下層的貧苦社會,6 P9 a/ M$ C' R% W4 S/ j
所以他都到貧民區去化緣,同時收些弟子也都是窮苦的人。另外一個弟子須菩提尊者則& a7 {$ H" N8 w7 \; o' K7 ]
相反,喜歡到富貴人家乞食化緣,佛曾把他們兩人叫來說:你們這個心不平,不管有錢/ k( [/ M8 {/ J6 ]& n: p
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化緣的時侯,平等而去,此心無分別,而且人家給你多少就是多& j% y; a4 i5 n R, P$ Z
少,這一家不夠,再走一家。我們現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門口拿個引磬叮叮,那個就是釋
1 [7 X; m- [" j- _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風範。
* }" Y7 s4 \) x9 [! h9 E( N! { 說到乞食的制度,泰國還保存著。泰國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飯做好了,出家人沒有
" |+ Y4 q- d& V0 `( S# H) z" _$ M來化緣以前,鍋蓋也不敢開﹔出家人來了,鍋蓋趕快打開,用勺子在飯鍋中心挖起裝上! X! U, e3 v$ F
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給他裝滿。化緣的走了,自己才吃飯,這是佛教所遺留的制度。7 L9 \0 O N: `7 o
! h: p9 o* o# D' D, c1 P7 ^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
2 n8 \( T3 A* [+ y( t而坐。】3 X3 V, R+ Y- S. }2 c% Y$ @
2 Y* [1 g) D5 o: l7 U4 ]6 ^8 d 這一段是講化緣吃午飯的事。我們研究佛經,會發現所謂夜裡到白天,晝夜二六時
2 m2 Z7 Z" Y6 `中,佛都在禪定中,在如來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飯,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從下午一
! d6 l4 E- A0 J1 J兩點到五六點鐘說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閉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c- ^/ e: X$ M4 j) G% b6 `
在舍衛國首都的大城,他挨門挨戶的化緣。化好了以後,「還至本處」,沒有說在
* k8 ]( ]0 ]' N; Q4 F路上就吃起來了,不像我們買一根香蕉,一邊走就咬了一口,很沒有威儀的。佛把飯碗
0 P# |$ i2 L0 k4 Y: B* A端回自己的講堂,「還至本處」,在規定的地方吃飯,「飯食訖」,飯吃完了。「收衣
- U8 o; B2 O% H缽」,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來。然後有一個動作,「洗足已」,還打水洗腳。- q6 o- M" ^2 y1 p( H& Y9 W* a- |
所以我說這一本經是最平實的經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樣,光腳走路,踩了泥巴還* p" w7 n- x. Y& C I( z- L
要洗腳,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實實的就是一個人。5 r; Y6 A3 M* k/ l- H
「敷座而坐」。洗完了腳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鋪一鋪,抖一抖,弄得整整齊齊,也沒
/ K7 @0 ]6 Q- e5 T9 o有叫學生服侍他,更沒有叫個傭人來打掃打掃,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麼嚴謹,那麼平* p1 ?: h. ]7 @$ s5 U$ h2 V$ q% z
淡,而且那麼有次序。由這一段看來,金剛經會使人覺得學佛要設法做到佛的樣子才好,2 F, T q4 b( h- G* ?% l2 g3 g! C
不像其它經典那樣,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4 y/ T0 a) Y | 看了金剛經,佛原來同我們一樣的平常,雖是太子出家,但是他過的生活同平民一
) a, c5 A1 k, b# S樣。當時印度的階級森嚴,他卻指定一個最低貧民出身的弟子優波離尊者,執法管紀律,
( e* w8 z) a( w0 q! @6 g% w$ A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樣處理。所以在現實的生活裡,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個非凡神聖的
5 D$ y1 t& {) N! r- L# k+ J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