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当年看过启功先生的书法教学录像,否则我还真不知道他字的结构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 e( g: S! s* {; z o' e
% F" \. H( K* z x& i( m3 Y传统习字,初学者使用的格子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米字格,另一种是九宫格。米字格就是在方格正中画一个十字,然后再画两个对角线,在方格正中间就形成了一个米字。九宫格说起来更简单,就是将一个方格分成3x3个小方格。无论哪一种,都是为了控制字的结构。高手也用,不过是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需要把格子画出来,所谓是胸有成竹,他们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格子。8 P; Q; T" M; Q4 M: n' J8 T, |
- ~1 Q& i$ n7 C3 k& c! ?1 ~! F9 E% {) K& q# G7 `
! s. y- C/ i4 r6 u+ q" s ; d8 k/ N) ~* j$ R# ^( \
启功先生在这方面没有满足于已有的传统方式,他自创了一种九宫格,跟以往的九宫格不同,不是三行三列大小相同的正方格,而是这样:三行的宽度比例是4:2:4,三列的比例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整个方格是10x10的话,中间的小方格(术语叫做中宫)只相当于2x2,四个角的则是4x4,剩下四个就是2x4了。为什么这样做呢?他的理论是来自黄金分割率,他认为,有动感的字,重心不应当在正中间,而要在距离一侧大约40%,距离另一侧大约60%。黄金分割率的比例大约是0.618。为了方便,取整数,因此就有了他独创的九宫格了。6 n$ e' o: d0 L; F
. h; D/ {* B+ o6 k# f j
. J: z- r; t0 \# i- |$ p6 S2 h$ N3 h8 t7 }( T) x( W: c* [+ j
由于中宫收紧,所以他的字写出来就是中间紧,也就是术语说的中宫收紧,四周舒张。历史上著名书法家有这一类结构风格的,最有名的就是柳公权了。不过柳体结构虽然很帅气,但是运笔却很拘谨。见下图。
% [5 r4 i/ a0 ^$ X$ _5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