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4 b* V3 q$ |8 k# g
周菊
G6 ~* b8 c- {' Q
B9 w( @# [: n 第三章 小雪 64
: I6 b% R8 q; c0 p) y+ N/ P1 i. G
2 Q8 P6 l% ^5 @, o5 J% n5 q$ N 两人喝了一会儿酒,刘思任心想,既然张鹿征去过茶楼了,那么周修流出走的事估计也瞒不住他了,自己如果不把事情说出来,反而要让他见怪了。于是他就将周修流的事说了一下。张鹿征只是微笑地静静地听着。后来刘思任又把自己回山阴的事说了,只是隐瞒了去闽中的那段事。张鹿征笑着说:“畏行这次回家,能够呆上一个月,算是不容易了。”3 P: y" X7 c, u# y
1 W9 o# j$ a9 Q# ?% R' t4 ]
刘思任怔了一下,随即笑着说:“这次还不是因为家父致仕,要多陪他老人家一些日子吗?”
# a0 O2 I% V0 c% {
% B A) ]+ e3 X6 f张鹿征说:“说的也是。”
! }: b J/ G0 S0 {, U
" o2 ?# S7 F2 N% l刘思任说:“瑶星兄,你觉得卢九德这人怎么样?” r5 E% L& d8 _% }# c
- g) @- d$ T5 P/ B+ b张鹿征想了一下说:“此人城府颇深,当初在京师时,我曾经跟他有过接触。我觉得,他跟马士英不是一类人,不过,跟我们也不像是一类人。我到现在还没有琢磨透他呢。”
$ `' G1 Y l% z2 }! T
5 w6 [9 t1 G4 L; O3 |; I/ H* r刘思任心里想道:从卢九德给周修流送信这件事来看,此人应该不会是个小人吧?# H) |- v/ m; \& i) |4 z2 K
# n9 W9 m5 a. c' P# v0 V+ h
两人接着聊起了陈贞慧的事。张鹿征说:“福王登基后,在东林党诸君的劝谏下,本来已经决定不设东厂了。可是阮大铖一当上了兵部右侍郎,就强力建言要恢复东厂。现在的冯可宗统辖的北镇,就是把京师的东厂那一套给搬过来了。我担心难呐,倘若陈定生被他们拿下了,这皮肉之苦,肯定是免不了的。”他顿了一下:“眼下,冯可宗定然是不会放走定生的。不过等过些日子,我们还是有办法搭救的。——最不济的话,我就不干这活了,我放走定生,挂冠而去,他们还能拿我怎么样呢?!”( _$ L8 ?' a/ M
5 z V: I, q4 }9 @0 u7 ~* n
刘思任听了,神色肃然:“瑶星果然侠气还在!”
. }" `& U! s/ m6 X( O
5 R% @" `( P& v+ p$ y: r+ u5 T( o% l% \3 P- z
" a% G2 h3 D5 K: I
2 R: H' t2 b" L# w- X& E- k- D
十月之后,豫东,徐州,淮北一带的军机渐趋紧张,黄河两岸,战云密布。
; Y3 t! B$ A: @7 |" G: ^0 a8 b8 i 2 A$ K( W$ t6 W3 m7 w3 ]
此时,满洲正蓝旗军在肃亲王豪格的率领下,在差不多攻略山东全境之后,又命令前锋三千余人,由固山额真夏成祖等将领统率,从济宁等地出发,南下进抵到徐州、邳州一带,所谓得陇望蜀。西线徐州正对面的黄河北岸地区,已经差不多尽为清军占领了。清军由辽东广宁人杨方兴出任河道总督,积极筹划渡过黄河,南下攻略淮北的准备。清军号称在黄河一线驻有二十万,其实只有八千余人的八旗兵,相当于两个固山的兵力,不过全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铁骑。另有一部分投降的明军,闯军等。3 b; q! n2 [8 B8 j2 _8 v
S; e' W7 r) U9 n这时候,明军的悍将翻山鹞子高杰主动请缨,率原先南下驻扎在瓜州的部队北上,会合了他的一些老部下,正镇守在徐州一带,面临黄河。河南总兵许定国仍旧驻守在开封一带,防卫豫东南。而原高杰的部将、甘肃镇李栖凤(桐孙)驻守在徐州东南的睢宁,总兵刘肇基(始初)驻扎在高家集,河协镇张士仪驻在王家营,参将沈通明驻在白洋河。因此,光在徐州以东,以南一带,明军就聚集了将近十万的军队,气势庞大。高杰在致肃亲王豪格的书中,说的慷慨激昂,一洗前些日子内斗高手的残暴、畏缩形象:5 W5 k. ]0 e% l- d" k [3 K% T! k
. B( I$ }0 C7 \* N. Z“本朝抵死欲报大仇,亦贵国念其忠义所必许也。本朝列圣相承,原无失德,正朔承统,天意有在。三百年豢养士民,沦肌浃髓,忠君报国,未尽泯灭,亦祈贵国之垂鉴也。”( j" p; M5 r: Y* Z5 [
! N4 H, R. t; W8 ^豪格则在回书中劝他投降:
% x- \% q+ C% C) c $ d8 p3 Y/ J6 V, s
“肃王致书高大将军,果能弃暗投明,择主而事,决意躬来,过河面会,将军功名不在寻常中矣。若第欲合兵剿闯,其事不与子言。或差官北来,于令人引奏。”
7 n, ?1 E) K x$ S9 u , \, R# }" T: V9 s$ ^
高杰断然拒绝了豪格的劝降,极力备战。这让开府扬州督师的史可法,颇感欣慰,舒了一口气,将高杰倚为股肱。他想:也许是时穷节乃见吧,大敌当前,大家理该摒弃前嫌,共赴国难的。5 ?1 q% v: Z+ Y l4 {2 ]
2 Y6 V# D. a0 c0 ~
然而,到了十月底,满洲军队夏成祖部从东线由鲁南的郯城南侵,迅速攻占了位于黄河北岸的淮北重镇宿迁,并由河道总督杨方兴赶到宿迁城里,坐镇指挥。宿迁一失,黄河南岸门户洞开,从睢宁到淮安一线告急。史可法慌忙命令监纪推官、与他同年会试中榜的成进士应廷吉,监督总兵刘肇基部,迅速推进到高家集。又令监军副使高岐凤,监督甘肃镇李栖凤所部,进抵到宿迁对面的黄河南岸一带,以防清军渡河向南攻击。$ {( I) B) g* H
( P% t8 m0 o1 P! m3 ~& F% _在地理形势上看,从王家营往北,到宿迁这一段的位置最为冲要。因此,几个明军的总兵、参将,协镇害怕担当干系,都不愿意驻守在白洋河这一带。这白洋河位于泗阳城西约六里处,上流自溪口汇合徐州西南的萧县的水涸、姬村等湖泊,再由苻离沟一带,经邳州的睢河,又汇合宿迁的埠子、白鹿等湖泊,成为白洋河。从东南两沟流入黄河。因为长期巨浸弥漫,远远地望去,河面就像洋面一般,因此当地人称为白洋河。% i8 y6 c& m' j% J* R, H
- C3 Z8 Q1 K8 h" `6 \) ?
于是,十一月初,在扬州的督师史可法,只好亲自率领手下的三千精锐部队,进抵到白洋河镇黄河南岸的前线一带,与驻守高家集的刘肇基、睢宁李栖凤军互为犄角之势,督军布防。他命令麾下的将士们,沿着白洋河南岸构筑起防御堡垒。他一面派兵在洋河镇北边的黄河边上,据堤防守,一面又在镇的南边,开挖出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称为“拦满河”,意思是要凭借此河,阻挡住满洲人的进攻,一时摆出了与满洲人决战的态势。
- }5 R7 [% ^! Y' f+ K& Q. n9 j! h
+ u% {: u& _+ }. ~* d( Q从十月底开始,淮北一带的灰蒙蒙的天空中,便断断续续飘起了细细的雪花,飞飞扬扬的,入水无声。到了十一月初时,那雪越发下的大了。黄河两岸,一片白茫茫。8 ~% b9 U4 B: Q
[; r$ B: ]+ C& v9 ]; E' N这天下午,白洋河镇的天空灰蒙蒙的。史可法跟他的同年应廷吉,近卫参将史德威,文书侯方域,还有原先驻守白洋河的参将沈通明等人,带着随军的一干幕僚随扈,来到了镇北的城墙上。史可法站在城门楼的墙垛前,望着不远处黄河河面上漫天飞舞的雪花。不远处的南岸沿河堤坝上,一些士兵正冒着冰冷的风雪,在那里加固工事。0 o' h5 F) z) g
/ u# b5 x) h& H% J( z' w+ U T9 _
雪花呼呼地在城垛上飞卷着。史可法禁不住思绪起伏了。( K4 }: F( ]# J6 ~+ r
W- q' e6 Z; [' x b* V" c/ o" f
他还清楚地记得,三个多月前,当满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命本朝新朝廷派往北京通好的副将何拱薇,参将陈万春两人带回了一封给他的书信。尽管多尔衮在书中口气倨傲,以上朝自居,要求南京朝廷方面放弃承继皇朝大统,而他和部属们在阅信之后,也都是义愤填膺。不过,那时的他,对满洲人还没有完全失去幻想,他还在做着最坏时以长江为限,南北并对峙立的筹划。4 |. a3 T5 Z: C* _$ A4 Y
( T, [2 h: X e6 W' B) {/ a多尔衮在书信中提到的关于讨伐逆闯一事,跟南京皇朝的意见基本上是共通的:“方拟天气秋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联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以报尔君父之仇,彰我朝廷之德。”
& [3 @- k2 s; O% T6 J , i$ @* m) N; T7 A
也正是因为基于这一点共同认识,史可法觉得他们跟满洲人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但是,他却忽略了在荡平贼寇之后,满洲人的野心、以及南京皇朝的应对战略。多尔衮在书中话锋一转,又指责说,“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不审事机,聊慕虚名,顿忘实害?予甚惑之。夫国家之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得之于明朝也。”( w6 F& p. f) Y+ k/ E& j/ ^; N
: L, c" i4 s F1 T' t
这些话,就有些强词夺理、甚而至于明火执仗了。最后多尔衮在陈明了时局的利害之后,竟委婉地要求南京朝廷的文武臣僚们,以满清王朝的马首是瞻:
, _: J7 v5 L% l4 c+ ~$ m
8 J/ D5 _6 I, P1 F0 I“至于南州请君子贲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之典例在。惟执事实图利之。晚近士大夫好高树名,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辄相筑舍。昔宋人议论未0 h, ], M4 B' M* H' h7 |! j0 ~
定,兵已渡河,可为殷鉴。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能贯察始终,宁忍随俗浮沉?取舍从违,应早审定。兵行在即,可东可西,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讨贼为心,无贪瞬息之荣,致令故国有无穷之祸,为乱臣贼子所笑。予尚有厚望焉。”
% w) M3 H: S# F: ^! h
5 q w5 o, ]7 `+ S: Y是的,那个时候,多尔衮的口气还没有狂妄到威逼南京朝廷的地步,因为尽管形势对他们满洲人有利,但是毕竟他们在入关之后,立脚未稳,人心尚未归顺,李闯残余部众还有数十万人。其中,多尔衮对史可法还隐晦地流露出了惺惺相惜的招抚之意。! B; a* x' u0 I+ R% H" W
6 G: l4 S" l% C0 s& M) \# [* U6 @直到九月之后,北直隶,中原的局势逐渐明朗化,闯贼向西溃退,已成强弩之末。多尔衮觉得自己的腰杆子硬挺了,终于在十月一日扶持福临在北京登基,改元顺治。而南京朝廷却没有在满洲人把握时机,趁着满洲人未成气候,派兵北伐。帝国上百万的军队,就那么眼睁睁地在观望着吴三桂和八旗军队,向西掩杀,向东攻略,向南部署。 ]- l/ C* Z' g5 C. Q% X9 ~4 e
6 I9 c( I6 W1 p; j5 R4 v5 ~而此时,西部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了,闯贼大势已去,多尔衮认为他可以掉转头来收拾南京朝廷了。于是,满洲的八旗兵开始向南压来,逼近黄河。江北诸镇,顿时陷于被动的境地。
7 P/ g$ D/ F5 I$ I
/ g/ [- Z7 p7 a* ]- l# p, n. D史可法眯着眼望着灰白的天空,不无遗憾地在想着:造成眼下这种被动的局面,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虽然自从四月底以来,马士英、卢九德和江北诸镇拥立福王已成定局,两百多年来,武将们从此第一次抬头,开始介入朝中政事。而随后江北四镇又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抢夺地盘,引发内斗。因此做为督师的他的主要军务,倒不是如何向北拓展、防御,竟是在诸镇之间浇水灭火。直到上个月桀骜不驯的高杰主动请缨,率军北上镇守徐州之后,淮北的局面,才开始为之改观。
$ ^! q3 O- y% K9 s+ P! G7 J 9 v* e K: h7 Q; J
当然,这些都是客观的原因。而主观的原因,却多在于他自己在战略决策上的逡巡不决,举棋不定。自己那时对“款清灭寇”还是寄托着极大的幻想的,因此对满洲人的承诺几乎是感激涕零。那时他在回复多尔衮的书信中说:
6 R! t4 o; a& T " {- z" X+ m1 ]5 J6 L
“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殿下入都,为我先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群黎。且免剃发之令,亦不忘本朝。此举动也,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跪地而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哉?”
- ~. X0 ~, F8 R& y' K$ o ! V) C5 m, U" ~' y3 V. ^( N( |
——以至于竟然忽略了,曾经与国朝为敌几达四十年的满洲人的背后,所包藏的祸心之大,其实并不下于闯贼的威胁。他近来曾经想过,既然百万闯贼的乌合之众,居然在不到二十万的吴、满联军面前,一触即溃,那么即便无须“款清灭寇”,就凭着南边上百万的国朝军队,也是可以跟闯贼决一死战的。问题是,国朝如何将各镇组织起来?而扪心自问,他这个枢臣大司马,——留都的参赞兵部尚书,缺乏的正是这种组织能力。4 v& t" X6 H* G) _
% q: u$ ?* d6 w a
这一点,他在暗中检讨过,也不得不承认了这个事实。因此,现在他面对着十万满洲精锐铁骑的时候,胜算的比率实在并不比跟百万闯军决战高。原先他曾想坐收渔翁之利,然而几个月下来,满、闯之争却呈一边倒的态势,满洲人羽翼更丰,而不是与闯贼一样,两败俱伤了。这至少说明自己是缺乏对战争与時势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当机立断的胆魄的。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当初复多尔衮的书中的有些话,虽然慷慨激昂,却有些不能自圆其说了:
& R- T8 V1 |$ r& b6 ]" x% M 0 n) E2 p9 m3 F$ |% [. ~/ R1 _
“今贼未伏天诛,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仇,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惟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恨,则贵国义闻千秋,传之不穷。不亦千载一时哉?若夫牛耳之盟封,本朝使臣久已载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以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陷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为社稷之故也。”
4 q/ }. [% @' B+ O0 F" M8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