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看了《方成、缪印堂水墨谐趣画展》,感慨颇多: </P> H* l7 M, C: d! q; X- x
<P> </P>2 g% s4 ?3 H9 l+ ^( M! f
<P> <STRONG>一、谐趣水墨画拓展了漫画的表现领域</STRONG> : L8 o ^) W5 Z" ^
<P>
) C9 l5 g: X1 T3 e/ X3 }! w- |& y<P> 如今,传统漫画走到了一个困境,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漫画限定死了。长期以来,把它更多地限定在讽刺上(当然这里面有我们当代社会的大背景),远离了漫画的本来意义。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当年丰子恺先生关于漫画的定义: 1 u5 v M: e0 l2 L5 {7 b
<P>
& m4 w, Z# \. @) V8 I- g9 ^<P> 丰子恺先生在《漫画的描法》里给漫画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丰先生在《漫画艺术的欣赏》中还说过一些话,可与他的定义参照着看:“‘漫画’式样很多,定义不一。简笔的、小形的、单色的、讽刺的、抒情的、描写的、滑稽的,……都是漫画的属性。有一于此,即可称为漫画。有人说,现在漫画初兴,所以有此混乱现象;将来发达起来,一定要规定‘漫画’的范围和定义,不致永远如此泛乱。但我以为不规定亦无不可,本来是‘漫’的‘画’规定了也许反而不自然。只要不为无聊的笔墨游戏,而含有一点‘人生’的意味,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可以称为‘漫画’的。”“漫画是介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 4 _; _! v6 V: `* h v/ X! a7 R
<P> ; }& l8 p3 Z, p9 P
<P> 方成先生、缪印堂先生是在漫画界一直秉持开放的漫画观的漫画家,并以他们的艺术实践践行着他们的美学主张。上个世纪50年代,方成先生就开始探索、并坚持将幽默元素运用到政治讽刺漫画中,形成了方式风格——柔性讽刺漫画,华君武先生曾撰文《只是一个圆圈》称赞方成漫画中的幽默感。缪印堂创立了科学漫画这个品种,丰富了我国漫画园地,他主张大漫画观念,得到了传统漫画界和新漫画界的共同赞誉。
6 ?, i* a$ r: F) a$ e<P> 2 T1 N; \+ K* P E; E; \ p+ i
<P> 不可否认,日本是漫画王国。它不仅影响了丰子恺,也影响了我国的青少年(80后)。日本不仅大量占领了漫画不甚发达的我国的市场,近十年,又以其强势开始侵占欧美等漫画发达国家的市场,值得我们深思。日本现代漫画呈出如此强势?除了其经济优势大背景外,还有两点内在因素不能不提到,一是手冢治虫40年代对传统漫画语言的更新,将蒙太奇手法引入漫画;二是石森章太郎在80年代发表的《万画宣言》,对漫画题材的扩大。看了方老、缪老的作品也有此感受。他们的谐趣水墨就是在技法和题材方面对漫画的一种拓展。 ' g' \# Q) |7 H4 ]5 O: `5 e- V
<P>
5 E6 e b: T4 k4 U9 |<P> 当然,我们漫画界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十多年来,我国漫画载体的审美需要和漫画新生代读者的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漫画界的观念还停滞不前或“一看二慢三通过”,时不待我啊!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套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胆子大一点,步子迈的再快一点! 8 o5 W3 J6 x+ S0 k7 d, E/ V! H0 {
<P> - T& p9 z: G( z' `+ d1 e
<P> 先秦时期的管子讲:“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只有包容才能将传统漫画的成就(包括方老、缪老的作品)传承给新漫画的年轻作者们。愿中国漫画在相互包容中共存,在相互竞争中发展,最终达到漫画的繁荣。这可能也是二老画展的重要意义之一。
$ Q1 W" G+ J z* ?3 F<P> $ Z( O1 ~6 n4 q- F
<P>
, T* p) e& x8 G, t: C }* W, T<P> <STRONG>二、谐趣水墨使人忆起国画漫画同源</STRONG>
2 o3 o e" a: c* v: U$ r<P>
/ X1 Q" |+ c2 j3 p* d( ?<P> 这一年,我正在写《现代漫画美学》一书。我在研究中国绘画史时发现,从源头看,国画漫画很难区别,如在河南出土的一件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缸,上面画着《鹳鱼石斧图》,有的学者把它誉为“国画之祖”,而它那夸张的造型、象征性的艺术手法,也可谓“中国漫画之祖”。 * o* [2 s- [) I& o" c, o" a
<P>
1 e6 z+ c' p! o s8 L4 R6 F<P> 再者,我国古代对国画的审美要求也与漫画相近。六朝美术评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审美创造和审美品评的总要求。要做到气韵生动,作品必须达到:一、传神。二、问道。三、有主体情怀。这是中西绘画的区别。其中“问道”这一点是漫画所必须的! 1 ]5 |3 o) `- S! b, y' [
<P> & f+ U( r5 D" y" ]9 r
<P> 今天看了方老、缪老的谐趣水墨,见到漫画、国画又走到了一起,甚喜! 7 J7 H+ A' U4 G4 z1 M% G
<P>
: |' E0 p& W2 z, Y- J0 I<P>4 I2 ^: h$ H- l) h2 ]! y
<P> <STRONG>三、谐趣水墨还原了水墨画的文人性,发展了水墨画的这一重要属性</STRONG>
2 U: _ q. m6 f9 ~<P> ' t) p ?5 U- c: B5 o1 N
<P> 水墨画本来就带有文人性质。唐代之所以出现水墨画,就是为了问道。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人为的铅粉之色离道太远,而朴素的水墨更接近“玄化无言”道。水墨的出现为文人写意画奠定了思想和技法基础,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水墨为文人画生。可惜的是,当代的水墨画许多作品丢掉了文人性质,更多的变成了构成。 2 K2 H9 } G( ~+ a! Y' T
<P> g5 B. q, q. o |6 L
<P> 所以说,方老、缪老的谐趣水墨在继承、发展文人画上有特殊的贡献。
/ s& W, g) ~1 a<P> $ C1 S/ A- K; d1 L
<P> 早在宋代,提出中国画“画意”思想的欧阳修就指出:绘画无趣、无神、到无意。而方老、缪老的谐趣水墨的文人性质就体现在“趣”字上。当然,二老之“趣”不同,方老作品之趣无论从作品形式构成、还是立意构成,都是民族化的,因此是“古趣”。缪老作品造型和色彩均立足于民间,更多儿童题材,幽默而富有哲理,因此是“童趣”。“趣味”寄托着水墨的文人情怀。从这个角度讲,谐趣水墨还原了水墨画的文人性,发展了水墨画的这一重要属性</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