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无墨

[秦无衣] 【长篇小说】《江南雨 江南血 》 又名 《血茶》 (作者 秦无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2: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鱼三娘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2: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代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 U7 {6 Q  N8 P- E
/ F# L/ G% X% Q% G断桥
' H: P4 w$ q" C( a: Y
' n: h( x# p% z' y: }( f刘思任的女儿。刘思任这一生够爽的,有三个美女女人不说,还有个漂亮伶俐的丫头。3 K: A0 I8 `, i; @0 Z

: r9 f6 I/ q7 u8 ?7 `最后断桥嫁给了周则身,这宫里逃出来的皇子,在明灭亡后,一同去了日本。
发表于 2009-11-13 06: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张图怎么不能显现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23: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4 w4 Y3 s1 B& ~% B- [% f- ]  M! D
9 d" ]( V: e4 O; l; _6 e& y5 A
; R4 Y' T7 P" |恭喜秦无衣的大作《血茶》(原名:江南雨 江南血》出版上市!
) @5 ]( V/ p5 Z; m- d( s# Y( m/ x1 x# q3 n# o3 D8 Z( D) F( {! ?

血,并不总是热的

             ——读长篇历史小说《血茶》   评论作者不详   

( A7 p3 R+ ]/ u% |; M

# c* C4 _. a  i9 k; J# Y+ ~' W% p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明末风云际会的甲申、乙酉两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泣血难尽。用句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这个弯一拐,正在萌芽的、躁动不安的中国江南一带的商业经济,又拐回到了以农耕为主体的中世纪时代。这之后,由满洲人操刀主宰的清政权,并没有使明末开始蓬勃发展的商业经济体制得以质的延续,而是在经济总量上堆砌起了此后一百多年的所谓的“康乾盛世”。

& z2 x6 r; {! m* \& ]9 P- L& y

做为历史小说,《血茶》当然不是对这种无奈的历史现象做纵深的挖掘和鞭笞,它只是浮光掠影地展现了做为一个群体社会的生产关系构成因素的商业经济,在战争的铁蹄下被苦苦挣扎、最后被碾碎的情景,以及附属于这个群体社会中的诸种人物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命运。在这里,商人,文士,政客,军人,女人,甚至皇帝,在肆虐的暴力面前,都失去了最起码的人的尊严,所有的人都成了无足轻重的生死符号。

# ^# Q, Y8 y' a6 [8 U2 b5 ?1 n- k

纵观历史,一个政权的沦亡,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原因:1 群体社会道德(主要是统治者)的沦丧;2 内、外暴力集团所强加给既有政权的恶性战争;3 天灾人祸等。而在明王朝后期,准确地说是从万历后期开始,这些沦亡的征象差不多都摊上了。即以朝野的党争而言,就说明了那个时代道德水准的危机,已经到了让互相绞斗的各方,可以不顾整体的国家利益,而执着于自我声望和荣誉的重塑了,——在正统观念中,个体荣誉的树立,是标榜理想道德的中枢,因此才有史可法这样不顾社稷安危、坦然赴死的“忠臣”出现。崇祯一朝,人才济济,《明史》列传中,崇祯朝人物差不多就占了近六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无数的骚人墨客。然而,勾心斗角的政治轮替却因而也愈演愈烈。


9 Y& }5 n- w/ f) v+ c* w1 T' ~

江南一带由日渐繁荣的商业经济支撑起来的物欲横流,追求物质享受的生存价值观念的极度膨胀,也促使南明王朝政权在暴力面前,显得病态般的幼稚,从而无法焕发起坚强的斗志。就像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他的《纵乐的困惑》一书中,描述明末士绅张涛所思考的那样:商业经济“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降低到了以金钱为核心的商业关系上,将明王朝性格中具有的儒家提倡的互惠互助的精神剥夺了。”书中写到的在明后期的危难之秋,江南一带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纸醉金迷的“纵乐”生活景象,正是指明了残存在战争暴力阴影下的商业社会,其本身是多么的荒唐和脆弱。

$ }* A: K5 z: K0 k% z: n1 V; ^

暴力集团是排斥道德的,生存利益是它们肆虐、掠夺的唯一理由。——当明王朝正处于诡谲波舛、风云际会的历史转折关头,关外的满洲人异军突起:他们觊觎明王朝的虎狼野心,可以不附加任何体面的理由,实际上,这种强悍的暴力思维,一千多年来始终贯穿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意识中。这是防不胜防的外在暴力。


* R6 n2 x( C! m5 l+ w9 Y' _

而内在暴力,即所谓的明末“农民起义”,更是风卷残云般,将庞大而危机四伏的帝国,折腾的奄奄一息,喘不过气来。就在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轰伤致死的第二年,亦即不走运的皇帝朱由检登基的丁卯年(公元1627年),陕北流寇如山洪暴发,不久即席卷大半个北方。如果说导致流寇造反的天灾人祸勉强还算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话,那么他们随之而来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屠杀、大劫掠,则将任何一个朝代政权至少在表面上都加以尊重的人格,完全地狱化了。说句实话,与这样残忍的暴力团体作战,明王朝根本就没有胜算,因而也就无从探究其败亡的最致命原因了。

; O0 w7 i! l* V7 W/ Y

明朝自永乐迁都北京后,形成了南北两京的政治格局。相对于日渐繁荣的南京而言,北京除了做为全国的权力中心之外,更像是一个战争堡垒、要塞。因此,一旦甲申年这个堡垒被流寇攻破,整个北方就成了一盘散沙了。而当时的南京留守政权,一时之间显得群龙无首,须知,江南曾经是党争的最重要的根据地,在这危难关头,党祸就像恶性肿瘤一样蔓延着。更兼政权中没有一个有魄力、有战略眼光的重量级人物出来掌纛,危局可想而知。——枢臣史可法在维护传统道德方面无可挑剔,但是力挽狂澜并不需要高尚的道德修养,而是需要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而史可法缺乏的正是残酷的政治血胆。他的数次优柔寡断,对南明王朝的覆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既没有年轻的郑森、周修流一样的进攻意识,也缺乏刘思任、朱之瑜等人成熟的谋略,因此做为南明朝廷政权斗争中正面势力的代表,他的作用几乎是负面的,他的形象是苍白的。


/ ^/ I: S7 `6 O0 e8 K

《血茶》塑造的儒商刘思任这个形象,在当时表面繁荣、骨子里却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实际上只能被看作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他有着清醒的战略头脑,敏感的商业嗅觉,渊博的才学,惊人的武学造诣。他虽是商贾,挥金如土,生性风流,却有着至情至性的胸怀,并且能以天下为己任,不失为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名士。然而,他的光辉却不能掩盖商业环境中的物欲横流给他生存的那个群体社会所带来的阶级矛盾、贫富分化,以及儒家道德秩序的破败。他的父亲、明末大儒刘宗周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救亡工作,然而其努力却怅然式微。因此,在汹涌澎湃的恶性暴力面前,刘思任所生存的那个弥漫着繁荣假象的社会,再也无力支撑起他所苦心经营的事业,从而轰然倒塌了。而他的理想,就像茶杯中的一缕热气,蒸腾而上,最后竟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8 s" i' ~* O! r5 Z/ L# u

从以经济为背景的历史发展来说,明王朝与流寇和满清之间的战争,有点像后来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内战:只是美国内战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北方战胜了南方,最后“将南方变成了北方工业生产的殖民地”(【美】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而明末的战争,则是以代表落后生产力的满洲暴力集团,最终将富有商业气息的、生机勃勃的江南,变成了它的殖民地。


4 Q  r% |# x3 c" Y" @

也许,这才是甲申、乙酉年做为历史转折点的最大的悲剧!


1 x! l) D* z# b! q: P! o6 y
3 G& Q7 C7 p6 D: E) Z& }

08/21/10


- B: Z& f8 W5 S5 |6 a2 G1 h: u

(秦无衣的《血茶》一书已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大书店经销)

发表于 2010-10-23 17: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哇,无衣服写的太棒了,而且很勤奋,敬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