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35|回复: 21

[欣赏] 天下十大行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9 1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P' P1 q1 ]/ s8 D$ c5 I1 s* O) F$ [/ Z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2 F+ [, s' z  M& {
0 T6 L7 Q) a2 N- s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 s) h% C  I' _- c
& S$ z6 M8 z$ ~" F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I$ y1 ]0 G1 I' V

) Z" Z, L0 P6 N3 B3 w+ E# Z《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9 收起 理由
狸猫 + 9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1: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6 n( m8 Q1 F: c" x/ H" O+ m- X3 k
+ X  ^5 G( R& I! L9 }8 N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h3 e1 m" v: n$ R

4 g; R* [) W$ O- k《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 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z! G2 p' _2 _: f: ]3 V3 X, y
( e( X& A: w( V+ {/ F: y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尚飨。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1: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Y, Y9 S/ m$ d+ ~3 i# O+ C1 T( C
6 Z' v3 s, n/ Z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 n' C! @: R2 z! v" S1 u  h0 g1 y8 q( q' w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1: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 y- X- J3 G9 Z8 x
. {$ Z- P- R& t, ?8 B3 b
第四行书——《伯远帖》; I( O; D# o) W
) ^/ N! ^+ X1 j$ V. v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B2 w* M. A; G

9 h# G" X7 Q3 W# E% W0 K, j4 M8 A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3: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I! D2 i% R; c! |2 b: L0 f" K/ r& ^+ t- E
第五行书——《韭花帖》" {2 s: C. O) `6 ?4 c

' L3 i+ d0 u* |4 }  \0 ~; X《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1 R4 J" i+ L4 z& n& k0 d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7 D, i2 t4 @0 h; l% l
0 k7 I5 H2 `2 Z. o! _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3: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o( \& r0 ~" S  L/ u' C6 W2 b& {+ ^0 I  L9 ?& F
第六行书——《蒙诏帖》
1 M. h; A/ v: W- H4 ^/ {7 m7 @, X% S: z- T3 Y# ]2 b& f7 D6 b6 c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3 E# N/ `3 E7 f- \; Q/ Q# u' [" O
# R: e0 I! g! C6 b- B《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大字行书,计7行,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所以字如惊鸿击空,游 独弋,后人曾疑其伪,但明詹景凤《玄览编》说:“柳诚悬墨迹帖一卷是真。笔法劲爽而纵横悉如意也,盖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帖后钤有“绍兴”、“韩世能印”、“冯氏鹿庵珍藏图书籍印”、“安岐之印”等鉴藏印,说明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9 b0 B. c' _+ q5 t$ R4 B

- M6 X' e+ ?  E. u( g0 o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 _' T" C# h4 }" e- o8 q/ C( k: ?" ]# n
天下第七行书——《张翰思鲈帖》
  P# i4 B1 @4 d& l0 V
( w8 C- e, w2 Y5 H( X( j8 i" H" q2 y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O2 F% t+ B5 w* c/ T
' g( T. K5 M# `6 x. M& x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 [+ g1 {) T" P& c9 g5 Z) l! C
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N5 r  a) u' i+ X4 h( x+ l8 j

% w! }. I/ K& C' o《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3 K2 T4 b- \* @+ a& ~+ a
0 H1 D$ r* D: T8 L  T- A, f. Z# h6 a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初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室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以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称“米颠”。据《宣和书谱》说:“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请求碑榜,户外之履常满。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为宝晋斋”。其于书法各体兼善,尤精行书,大刀阔斧,独往独来,沉着痛快,奇纵变幻,振迅天真,出人意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是《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为得意。9 C, X8 c+ f" F. f+ Y
! j4 U( M/ _9 Q' A
《蜀素帖》,绢本长卷,有乌丝栏,高29.6厘米,长284.2厘米,计71行,658字,内容是自作五七言诗八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 w% ~3 \1 U/ G: ^& X
$ o) @1 d& C0 r5 T7 G" E) P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 C( e+ v3 I  e3 f! C
4 g* L, Q! W& r, V
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
. H6 K% B9 j9 [$ w3 E& \1 Q. H4 x
1 b6 Y$ }* V9 r) S6 W7 c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3 V+ C8 p  m1 r$ j; n0 P他的行书,如《松风阁。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 w! V6 [& t) q$ r6 g
1 Q; l$ P: @' Y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4: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x$ M/ L$ x4 p: J; r8 a& V/ _  m0 K' G& i) T" ^% `3 {
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
# N1 v* S5 j) f8 P7 o: d
  b: [* d; N+ h5 r6 G; ?' j. W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严夫民伯。后随母迁居洛阳。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简静,风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被人称“李西台”。好游山水,多留题。自称严夫民伯,善书札,草、隶、篆、籀俱妙。是当时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名书法家。《宋史》谓其“善书札,行草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于经历了唐、五代、宋几个时期,他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元赵孟頫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传世书迹有行书墨迹《土母帖》。传世书迹还有《李西台六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珊瑚纲》、《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传世的《西台六帖》之一。此帖用笔沉稳,法度谨严,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谨严,论者认为此帖清丽圆熟,恣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李建中墨迹传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颇为后世珍重。
发表于 2011-7-11 10: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狸猫 于 2011-7-11 19:23 编辑
. S; f- c! _; I8 j/ v/ ^; t- f2 u/ r) s
你用的这个照片应当是褚遂良临本,不是最常见的冯承素临本。倒数第八行“不痛哉”的痛字,冯承素本明显是覆盖了一个“哀”字,也就是王羲之在草稿上的修改,在褚遂良本中没有表现出来。8 i) D0 o. k, k5 X! k8 T! U# \5 ]
发表于 2011-7-11 1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墨 发表于 2010-10-19 11:47 / M4 m! o- l# l, U# e* J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 v! v3 F' W+ k3 V6 _6 M3 u) @

. _9 ^$ Z* O' j' A$ g! D7 m  g《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 ...
0 u' @: H8 I/ L6 G. Z7 |" i
这个精彩之处在于完全是草稿,修改之处都是大笔涂抹,比兰亭序更随意。还有就是这个是真迹,而不是摹本。原件据说藏台北故宫。另外史料价值也很高,颜家对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在这里有了直接的史学证据。
发表于 2011-7-11 10: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狸猫 于 2011-7-12 21:48 编辑
5 `9 g9 C( Y1 K+ Q6 |% d$ h/ G  @
无墨 发表于 2010-10-19 11:47 # J" Q3 V/ M6 U- r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3 ?, ]0 e4 \' a* [$ j: Y! n
1 S. O2 n! Y$ O) h+ j9 s/ U3 {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 ...
$ y" ~% S. ?& Y% T
$ K3 }5 C) Z: U  b" z( t" n/ N- q
还有释文有点小错误。$ f2 C3 V, W" o# A

) c, F+ H6 a. T# c
  • 凶威大蹩,应为凶威大蹙(cu4)。
  • 巢倾卵覆,不是巢倾卵复。
  • 天不悔祸,不是天下悔祸。
  • 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应为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这一句错两字
  • 河图逆贼闲衅,应为何图逆贼闲衅
  • 末尾“呜呼哀哉尚飨”之前丢了一小段: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 C& |, g2 p+ \6 a
) O6 y' @% t& ?* z( d5 f. y0 a
& C1 `- _8 ~* Q4 j, s& ], E! |
我这也是看了多次逐渐找出来的。估计原文是扫描印刷品之后转换成文字,因此形近字容易搞错。
发表于 2011-7-11 1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狸猫 发表于 2011-7-11 10:15 0 i. \5 U( B7 C8 p9 T) q, Q6 f& k5 l
还有释文有点小错误。

8 M7 O7 S$ m% M! t( k8 d噢!还是高手火眼金睛哈!
发表于 2011-7-11 10: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888 发表于 2011-7-11 10:21
) {( |5 H, E* q$ s/ Z噢!还是高手火眼金睛哈!

2 D6 g2 I4 D- k) W" Ahaha,你是原作者吧?

点评

我不是原作者  发表于 2011-7-11 11:45
发表于 2011-7-11 10: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墨 发表于 2010-10-19 11:49
6 i  F. L% ^  \5 x# }. C7 j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9 o5 I% c( m

+ L$ j0 G2 b. O$ G《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 ...
& g+ b# k$ N/ ?) F
第一第二第三行书,正可代表晋唐宋三朝风格。不难看出行书从疏瘦飘逸向厚重沉稳的发展轨迹。
, ~% d/ R0 T# L! u/ h8 F5 S
5 c$ t2 l4 t, G# l7 J黄庭坚对此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u8 L6 ^: ~( E7 H" L/ Q+ K
8 B1 U6 C$ _* [" o! \) U前半是否过誉,见仁见智。但后半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倒是说出了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就是“兴之所至”带来的灵感是不可重复的,犹如诗词的灵感。王羲之如此,颜真卿如此,苏轼也如此。

点评

还那么强悍,学习了!  发表于 2011-7-11 11:45
发表于 2011-7-11 11: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墨 发表于 2010-10-19 13:10 / {" k  U7 x* [9 B  o2 j+ r
第五行书——《韭花帖》
# ^3 o1 J( k) P) n$ g9 \
7 ?/ i! P- A& I/ h8 N/ P《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 ...

5 B/ U9 h* M% F落笔平稳,接近楷书。字与字之间距离较大,相互照应却很好,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此帖的感觉。不仅字与字之间,即使上下结构的字,例如实,察等字,上下结构看似松散,但是平衡感之完美令人叹服
发表于 2011-7-11 19: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墨 发表于 2010-10-19 13:10 - v, m+ [4 o& O, `2 U) ^4 c+ a6 b* X
第六行书——《蒙诏帖》5 w. P' Z& C) k/ H! r( k3 I# h
: |' o8 N7 g8 k; e8 q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 ...
2 z4 ?0 k  t* a/ V. h7 m3 D3 z
当年读大学时,曾每天临习柳公权《玄秘塔碑》。第一次看到蒙诏帖的刻石还是在北海公园的阅古楼,当时给我的感觉居然是陌生,因为和柳氏一板一眼的正楷完全是两个风格。短短二十几个字,抑扬顿挫之间纵横挥洒,一气呵成,颇有狂草风采。
发表于 2011-7-11 20: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狸猫 发表于 2011-7-11 11:48 6 A7 V# o) P* z: G& `0 Y! r  u* B
落笔平稳,接近楷书。字与字之间距离较大,相互照应却很好,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此帖的感觉。不仅字与字之间 ...

( Y, e. T4 {! R# _% ]9 k" j原来如此!
; t. \+ b# r+ g# R8 b& I) K* \% R: J3 S, z1 T2 a0 W
看来这书法艺术还真是一绝哈!
发表于 2011-7-11 20: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狸猫 发表于 2011-7-11 19:45 * m* g, L; |6 h4 y" B5 {7 T+ s3 i
当年读大学时,曾每天临习柳公权《玄秘塔碑》。第一次看到蒙诏帖的刻石还是在北海公园的阅古楼,当时给我 ...
, b) p" `$ b0 y
狸猫兄,你也应该上几个你的大作嘛!

点评

你看人家板桥,出来的就是精品  发表于 2011-7-11 22:35
别催我了。上次我写的那个,到现在都觉得很没面子,呵呵  发表于 2011-7-11 22: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