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小小说作家和广大网友的小小说创作,活跃浙江作家网文学论坛,鼓励原创,发现精品,浙江作家网和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天赐生态杯”全国小小说大赛。3 L7 M+ x% r! P/ e. A8 M
: U( D1 X7 M$ }3 d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态科技示范企业,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等,公司拥有的“怡可”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并成功注册了法国、德国、美国等9国的国际商标。公司自有有机茶生产基地23000多亩,目前基地面积在国内同行中居前列,被誉为“浙江省有机茶之乡”。公司一直致力于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事业。浙江作为中国名茶大省,茶文化历经千年,源远流长,名茶众多,并留传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典故、趣谈。为进一步挖掘浙江茶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弘杨中国传统茶文化,倡导现代时尚健康的新生活,浙江作家网(www.zjzj.org)联合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从即日起开展本次征文大赛,具体事谊如下: W7 @* I6 U6 d, z/ o3 ]+ ~
/ Z. U9 l: X6 `" x7 n, I
一、组织机构
( i! y+ L5 [" O$ _3 K' O$ E( P1、主办: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作家网(www.zjzj.org) ) d3 F, m) h, ^( b- Z, `9 F
2、协办:《文学港》杂志
_& J; ]* }* f) D6 d8 b《文学与人生》杂志- K, C/ T0 C' V) o# l
《天池小小说》杂志
& x: a' o5 ]" v8 \- m6 D《野草》杂志/ Y& S* q8 ^0 [$ ]1 m3 q- y4 t
《浙江作家》杂志
. W" M: v# r9 w4 q' a 浙江小小说学会(筹)/ `3 _& V: B, m' u( m9 Z
建德市文联6 n$ `; X( H! n$ h6 Z9 D# Q( l
3、承办:浙江文学交流辅导中心 - v. Q8 h6 D% d' \1 m/ G% p. ]5 d
0 d) b" h$ R) {0 f二、征文时间% Y" `* T/ Q% j' Y b1 s
2010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
9 Y5 U% z# l: V8 r+ R& k; N
6 L; p# |) |4 B; c" Q三、征文要求
" Y! m, g5 N' J/ O以既定的“建德苞茶的传说”“天赐龙井茶的传说”“子胥眉茶”(详见附件)为由头进行小小说撰写,所有参赛稿件必须有两个元素:一,天赐(怡可);二,茶文化。所有参选作品均要求为个人原创,主题鲜明,内容健康,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4 N9 Y, l1 L. a% J+ b0 E字数:2000字以内。( N; ? K4 o( _7 L
9 q2 p+ O' `1 v, H% C `四、奖项设置
# [) {9 o1 x: J大赛设一等奖一名,奖金3000元;二等奖三名,奖金各1500元;三等奖六名,奖金各800元;优秀奖二十名,奖浙江青年作家创作文库辑一或辑二各一套。9 K( [8 s2 c0 C
5 C2 q# H$ l; n# t- y, M" v9 A五、投稿方式& b# Z: h7 b* D8 R- [
1、应征作品打印稿、电子稿均可,电子稿尤佳。. l- D* v8 W0 [& W% w9 ]
2、打印稿邮寄地址:310005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7层省作协 王瑾收
0 ^: ^- b6 U+ ~% s6 c3、电子稿发至邮箱:252887114@qq.com% m: B" m/ D* k5 F, E! O
来稿请注明“‘天赐生态杯’全国小小说大赛征文”字样
" y* F# i$ ?" A, H" n4、投搞稿件可直接上传至文学论坛大赛专区:http://www.zjzj.org/bbs1/index.asp?boardid=340 a Z( L* X+ m$ s( w
5、咨询电话:0571——87055914
' l+ R% l& \4 V2 L0 `# r6 X2 g7 D) F% X! M9 H
六、投稿须知
0 n+ `* I* T& o, _( A' ?1、作者应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应征稿件应是在公开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作品;6 G: C' ?& S* g9 x7 k; X5 i
2、来稿都请注明自己的真实姓名、署名要求、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电子信箱。
5 `$ y0 z' n& Q2 x3、本次征稿活动的解释权归浙江作家网、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 [' H! @6 T, Y, R7 g4、主办单位对应征作品有出版和改编其它艺术样式的优先权。+ \. N9 v) v$ w# K
0 ~! a# F- p& B: c; \8 H
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作家网(www.zjzj.org) ; {% y; n% i" }6 \
2009/12' ~ q+ x0 m2 R# m+ F' e. c" @
1 T: ]8 B! P7 e4 }+ i2 ^
附件1:大赛终评委名单:
( y, c9 e% a" S* H6 j浙江文学院院长 盛子潮
. K+ `) ]' z- @浙江日报《钱塘周末》主编 杨新元
: L& @) { l4 r3 s《文学报》副主编 陆 梅1 p& }. u, H1 a: x8 _: Q- q: q
《文学与人生》杂志副总编 魏小英
0 K, a! m0 t: z《天池小小说》杂志主编 黄灵香" w5 t8 }: ?8 E: @( n& h n
《文学港》杂志主编 荣 荣
7 R. \3 ]& M, X著名小小说作家 谢志强
6 i/ K- v8 R3 k6 j/ i1 R: m《野草》杂志主编 马 炜
9 C7 k# ~0 F& V( E4 }; P4 X《西湖》杂志副主编 吴 玄
x: Z( O- j3 a4 ?建德市文联主席 盛振宇! x7 @* E. `" D/ r/ u0 M* R- z/ B1 K
浙江天赐企业文化总策划 董 琴! j4 t5 f) Q" D
《浙江作家》杂志执行主编 海 飞
3 P7 C" s2 H- m4 S- n) M7 g7 T; L, b2 a# T6 t& c1 S
附件2:陆羽和建德苞茶的故事
; I9 |$ J0 d% C& ~0 R9 d/ m& _ 4 d# I9 n0 T) \7 h. r0 I
相传唐德宗贞元年间,佛教净土宋五代少康大师云游建德乌龙山,这座山势磅礴,逶迤雄伟,矫若游龙的名山让他流连忘返,他看中此山与佛有缘,就在建德当地化缘募捐,筹资在乌龙山东麓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寺院。寺院右侧,有一泓山泉长年不断流,淙淙而下,清澈如玉,少康大师就将该寺院命名为玉泉寺。- [+ V' ~; n- W; S7 F" v9 \
乌龙山云雾缭绕,古木参天,山谷中长有不少古老茶树,早在汉代就有人采茶饮用,此地山民多数以栽桑养蚕,蒸茶割漆为生,少康大师也喜饮茶,于是,每年清明时节,他就带领僧侣上山采茶,蒸制成香茗,再用玉泉水煮茗享用,乌龙山茶玉泉水,成了少康大师招待贵宾的最高礼仪。
) P, m" u& z. Z* ?乌龙山茶千里飘香,喻满江南,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3 j/ l- F# E+ @! [& D3 @4 m6 v' U, X4 R2 {
这一天,玉泉寺山门外有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来访少康大师,小僧通报后,少康大师亲自出迎,当他走到山门,一见来人,又惊又喜,当即快步趋前,把他迎进方丈室,原来这位来访者是少康大师的茶友,当时鼎鼎大名的茶神陆羽,陆羽是晚唐名士,不愿为官,嗜茶成癖,对茶道很有研究,自古名山僧占多,名山出名茶,陆羽和古寺名刹的高僧多有交往,他是以茶会友,和少康大师交上茶友的。+ u, ~( w: z$ p; u
1 a$ T- R6 d' Q& E: n$ [3 Q/ i少康大师亲自为陆羽煮茶,请陆羽品尝。% b! a/ ~- ~6 I% k$ H0 `
, V7 L* A; k& b# `陆羽端起茶杯,用鼻子轻轻一吸,一股幽香扑鼻,沁人肺腑,然后,慢慢呷了一口茶,那茶味鲜爽,回味甘厚,妙不可言,再看茶杯内茶芽成朵,不断不碎,芽披茸毛,色泽黛绿,叶梗朝下,芽尖朝上,如同含苞欲放的兰花。" j5 b2 q# T8 F
9 u* S) E9 \0 c% [) ?* c& T
“哈哈,老夫行遍全国,喝过无数名茶,还未见过如此,色、香、味、形俱佳的乌龙山茶,真是不虚此行!”陆羽爽朗地说道。9 K7 w' i' f5 `, J$ S8 p% f
; ^6 s7 j& q! E' \9 \7 Z3 G: }“陆茶神,此茶老衲也觉得极妙,你的茶道功底很深,请你给此茶一个说法吧!”少康大师求陆羽给乌龙山茶一个封号。
: z K% T! D4 {" R& S9 q( s) R
0 y1 C5 N) N9 a9 B4 [陆羽沉思片刻,他一拍脑袋,说有了有了,他说“你们此茶妙就妙在采摘的时候掌握得特别好,恰恰在清明和谷雨之间茶树刚刚吐芽,芽芽含苞欲放,形似兰花,茶芽上蒸制工艺又很精致,我看,这就叫苞茶吧!”
# f# e, j, D* X' p6 ], l3 R( r* p! J8 J; e! U
少康大师连说:“好,好,好,就叫苞茶,不过,这可是我们建德乌龙山发明的专利,茶神你可要为我们保密”。3 y. p. Y5 b$ J9 i, b; Q7 B. N- l
5 J) P* {% w5 w4 n& |2 z$ V
“那是当然的,各地各有自己的特色,乌龙山的苞茶也只能生长在乌龙山,一方水土养一方茶,此茶珍贵也在于此,陆羽说道。- q0 e. V3 y2 M
0 g: ]; ~1 Y" t1 X8 K9 W% |3 }# s少康大师陪陆羽上乌龙山察看茶树,陆羽惊愕不已,他说:“我在江西上饶茶山植茶,号称茶山御史,那茶还没有你们乌龙山的茶树多呢!”少康大师忙说:“我们哪能跟你的茶山比呢!见笑了,见笑了”; E8 |. D% i0 W3 W; t0 V3 y
* g6 h% S; {4 @. z: u# Z+ b
陆羽此行,对建德的茶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他著的《茶经》中,浙西睦州也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庄之一,对建德茶叶生产也有记载。
$ \# R! b6 g# R2 [8 Y- c建德的茶叶始于汉代,盛于唐代,宋《严州图经》载“建德县茶叶递年批发447440斤”明朝史部尚书章懋出巡建德时曾留下“舟过新安江,鼻闻皆茶香,清风吹绿波,壶中养心汤”。清同治九年(1870年),梅城严东关和三都小李埠生产的苞茶列为全国名茶之一,行销全国和东欧各国,此皆后话。(汪世炎)
V% r+ [+ `* l K5 K9 M
$ `& \7 w: k( F! V天赐龙井茶的传说
6 c; x) U* c: m. f$ x* `5 g4 a
' ?' {$ D* J% ?( U" L: T4 |. a话说宋景佑年间,著名诗人梅尧臣任建德县令,此公酷爱茶叶,自称为“采茶官”,并著《南有佳茗赋》,他到任后感叹建德南边的山峦,通天地之灵气,春雷响过,吐乎纤萌,做成佳茗。雀舌露掇的,极为醇香。
/ J+ D8 c4 _9 S; B ], V! }' H5 U$ v( `8 z# @
一天,他又至罗村下枫坞茶山,至500米山峰,此地茶山茂盛,品质超群。梅公正对着峰峦陶醉其间,突见山峰处一泉眼,泉眼内井水甘甜、清澈,井边十米处,有一茅庐,闻有动静,舍间走出一仙风道骨老茶农,老茶农欣闻梅公到此,即取坞山之茶山泉之水煮之,老农言之,此井久旱不枯,秋天枯水时节,细流如练,飘进石潭,涟漪荡漾,音声如琴。老人还道,风轻月明之夜,可听井内朗朗读书声。干旱年头,瀑布隐遁,潭面如镜,细鱼游弋,白云倒映,如翔在天。立于潭边,凡思全息,想是此井直通大海的原因吧。言必,老农泡茶相待,此井之水,泡以此山之茶,请梅公品尝并赐茶名。梅公乃茶道之人,但喝此茶,乃觉意外,但见此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饮后满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气爽。乃称谓,好茶天赐,天赐龙井也。
6 j2 I6 O$ k1 ?: f: `+ h' P D2 {. g, w6 k2 \9 W+ a& w: b: p
而后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而天赐龙井也因梅公而驰名中外。(董琴)* \, I- o ]; j" s) Q
) {, m, z: |1 r) }+ T子胥眉茶+ d, B1 [4 C& ?
1 [. T# \2 `+ }相传,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楚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斗争,楚平王与太子为了争夺一美貌的秦女,竟然刀剑相向,闹得满朝鸡犬不宁。太师伍奢冒死进谏,祸及己身,可叹竟与长子伍尚一齐为此丢了性命,次子伍员(子胥)为避楚王谋害,逃奔吴国。, }0 _2 N! S* f- U- F: C% r
8 w1 O" g; s% s" [
他历尽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过昭关时一夜急白了头发和眉毛,幸而一路经人相助,从遥远的楚国逃到“吴头楚尾”的桐庐、建德交界处的下包胥岭枫坞口。当他回首来路,发现追杀他的仇敌终于被甩得不见了踪影,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时忽觉又饥又渴,四顾猿鸣枭号,荒无人烟,只有不远处有一间空茅屋,屋外有一口古井汩汩冒着清泉,上刻“天赐”两字,井旁有一大片类似茶叶且满披白色茸毛的嫩芽。嫩芽毫香重,毫味显,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采了一大把,汲了些“天赐”水,进屋架起柴草,煮了一大锅。但见汤色清淡,茶味鲜醇,十分素雅,伍子胥狼吞虎咽连汤带叶吃个尽光,顿觉神气清爽,体格精健,眉发绀绿。他想到这里穷乡僻壤、缺医少药,还有那些一路上帮助过他的人,因无以报答,便把这些树苗带下山,让它们造福于百姓。于是下山后,他与当地百姓一起农作耕耘,暂时忘记家仇。后得一老翁的提醒,于是翻胥岭,沿胥溪,过胥村,至胥口,买舟东下,到了吴国,助吴国富国强兵,借吴国报了家仇。0 z/ A4 V+ `8 X
3 R6 ` w9 L4 H7 ~
胥岭的百姓为了纪念为民减灾避难的英雄,把他带下山的白茶称“子胥眉茶”。据说,这白茶的神奇效用一传十,十传百,连皇帝老子也听说了,从此,让百姓每年如数上贡,“子胥眉茶”又成了“贡茶”。 (董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