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85|回复: 0

金刚经说什么(24)-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8 0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u/ W0 i  k9 o
5 Q; e# n! N8 P; i. [5 s, i0 j; b【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 D6 P- g9 A3 \7 ^, G- i) b9 r
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
+ h5 v, @8 ~8 C4 r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F, @' V8 }% K: T$ ]& C5 N  {7 [

& F  Q% ]# K- T% @4 j& i, n! u% C  現在連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於是中間的一個結論。這個題目當時取的是福智+ `$ H; x- e, n$ G5 ~2 q" p' J: b
無比,就是福報與智慧,這兩個是等稱,平等的清福。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6 K( _% u# V9 @" t. e6 j$ J
需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學的名辭就是資糧﹔是資本與糧食兩個觀念,也稱為福德資糧,) y  m" ?) r, F, ]4 t+ |, X
智慧資糧。/ L7 _+ v& Q( }7 G+ X  c) a( R
  現在這一品,再三重複的提出來這個觀念。這同一問題,為甚麼又重新出現在這裡
7 {* k3 {0 x+ }/ E9 y) Y呢﹖因為上一品講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要想悟道,不( o4 a, N- t6 g6 e: F  [
是隨便打個坐,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須要諸惡莫
8 J% ~$ r8 M5 Y  c作,眾善奉行才行。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9 h8 j% U) c+ l6 K0 X5 S4 \
到達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
" }/ K1 S7 a0 p: d# ~: l7 \6 [  廿三品最後,還以法身實相般若本體來解說,「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
7 G1 A, v3 g" r! x8 j3 S% B名一切善法。」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5 \, L4 m2 N4 r' D0 P
是菩薩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並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份0 `$ }2 q. W. F/ n
的事。
: h0 ]+ M2 H+ P# B1 M$ e. w: u  I  現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結論:
4 A2 s  o- {/ I- c% h0 P$ L
0 f. |; {+ y9 p6 H1 X4 D    修資糧: g  `9 K' F) p; _# }
: Q7 G+ G$ z* u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q2 M; O; T1 l: _* d
; ~$ N6 W1 E9 K' e6 d. }5 @
  他告訴須菩提說,我們這個世界上,這個娑婆世界的南贍部洲,中間有一個須彌山,9 Y/ F1 R# l' e- T' W1 _
勉強用喜馬拉雅山比作須彌山﹔究竟喜馬拉雅山是不是須彌山,老實講到現在還是一個  d0 J! W9 }* u/ b) v+ ]; [
嚴重的問題,不能夠貿然斷定。把佛經上說的須彌山解釋為喜馬拉雅山,是近幾十年研
8 k+ ~6 `5 E' H% }5 P5 Y) P究佛學的假設肯定,這個假設的肯定很有問題,不能隨便相信。
# w! W) c% r3 N: }6 q4 J- {  打一個比喻來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山,稱它為須彌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 L$ `. f- b5 y
都有一個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須彌山。「如是等七寶聚」,這個「等」不要認為
+ E; o0 R( t( q" O0 x- C是把七寶布施了,把須彌山也布施了﹔須彌山布施給人沒有用,房子裡裝不下來,這個3 _- E0 ?0 I8 U, n
「等」是作比喻,等於須彌山那麼大的財富,七寶,珍珠,鑽石,集起來布施,這是一3 ^, E! M2 X8 e2 b3 G
個譬喻。. v. j0 b" O- E( b3 Q( K

2 D, [# L- h8 j' e5 L)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5 a$ [" X' t) Z/ E7 U/ r$ u4 T
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3 W: H( u1 Q9 A; A
' ]3 x& I( ?8 b) t  拿那麼多的東西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經講過,這裡  {8 W: f7 I: i3 u
又重複強調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
5 \* p4 i1 d- z! b3 k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錢,得大利益,首先必須要行一切善。現在說這個人很行善,拿須
: s( i6 S  _1 J' V% o彌山那麼多的七寶布施了,縱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報也很大,這是一定的,這個問題
: ~  ?% I& ]. A$ ]就不要說了。. o" {4 K6 ~' j3 A
  現在他拿這個譬喻來強調,他說假定有一個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此」是專指; r, c/ x2 |# w& |7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因為般若波羅密的經典很多,大般若波羅密經,就是大般若經,另( a7 R/ A# M, u
外還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這種波羅密,那種波羅密,走的路線不同,都是講智慧成9 U" x1 X- D. ?- p2 s, A
就。現在本經上講「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一本經。假使有人以這本經的道理,) O! r* b: U% P; V' o7 r1 E
不論是全部的意義,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那個福報比須彌山一8 z) ~7 S6 T) U+ K8 N( B
樣多的七寶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 d- e, W. N" w; f  z4 |' {4 R
% B8 Z" w7 Z9 Z( d    受持讀誦
7 z7 D! S5 L5 |( W
/ \( ~- }+ Q; V; e. }% a- f# H( S- T  這裡我們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讀誦」有四個含義。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
' c. l( @: y, ?0 y數,還要領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 C- e0 v# X1 z- E# ^! x  我們諸位學佛研究金剛經,如果懂了這個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時候,有沒有領受於
8 z  a3 P7 h$ b$ L, g9 S心﹖你說現在你還蠻舒服的,有點領受,那是沒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
% R' P9 k/ K4 u* M8 D" @: e) _光,罵你一句話,或者把你的錢倒了,或者現在就要到醫院開刀了,下一個鐘頭活不活
* R0 s: i2 D3 F3 l. X還不知道,這個時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說空得了,那是真金剛了,你真能夠受用了。1 P/ Z! G8 D, Q8 i
  受還不行,必須能持,以此來修持。持者,等於拿一個拐棍,拿個手杖,永遠靠著& Z' n$ w+ P) t
它走路,牢牢抓住,這個境界才不會動搖。就算現在去開刀,說不定麻醉回不來了,但! ?, @8 W1 ~  [1 `' r8 T
此心這個定境仍保持著,這就是受持。讀是看書,或輕聲贊過去,誦是要念出來,高聲, M0 l3 j- d) i
朗誦。現在年輕人只是看書,看書卻不容易背得來。我們舊式的教育,是要背書的,背) Y0 }* ]4 Y  U( l' z) B
是沒有用腦筋的,唱戲一樣,等於進到阿賴耶讖,不要用腦筋,隨時背來了。所以金剛
+ F' Q4 j8 S: G# j0 O經讀了還要朗誦,有所體會,就是受持讀誦,四個含義。- F. `' Q# U( d+ }/ Q0 ]# Y; |
2 k) h. i5 `+ t! n$ Y* D, V
    真教化的功德# R( t3 I9 W9 \, F

# M  ^  h4 F0 X! k- w/ V  他說假使有人,不要說全部金剛經,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
3 Y) d- Y4 E; e3 f; h' ?教人家,使人家解脫煩惱﹔教人家並不是要自己當老師,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 L  A1 d7 v; \. B
使人家能夠解脫煩惱。如果做到這樣,那麼這個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用須彌山王
# e5 J3 F: k) R% j  u0 m" m那麼多的財富來布施,更大。前面那個布施是財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這個法布施,
1 Y% E3 P7 d: u5 O# ^佛學就叫做法布施。中國文化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1 [( O3 I8 `' w4 S5 p! Q
解決人家心裡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 u8 q; U+ L7 a" \) R. {3 o% O# ^  他說這個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財富的功德,更大更多,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
4 @! I2 I* _: [1 ]形財富來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較起來,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萬億分也不到。總而言
! B$ d% k- n# O: y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麼說呢﹖如果我們那麼一講,聽起來不能比就是不能比,很
9 v7 T7 K! ~8 S* z9 r6 l土,很粗,就不像經典了﹔經典翻譯得非常美,「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數都
3 p! j% V  i9 R2 h3 n- c- `算不清。換句話說,拿現在誇張一點的話來講,電腦也算不清,數字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K' g$ S" U! \" ?2 h
真到達不可算的數字是甚麼﹖是譬喻那個東西很大。就像我們經常說天一樣的大,這是
1 p+ A1 K% N3 K* [$ A1 e( d譬喻,你說那個天有多大啊﹖佛經上經常作譬喻,恆河沙那麼多,恆河沙有多少啊﹖誰% b6 E+ H/ N' [
都不知道。這既說它的多,也說它的大,是譬喻的數目字。換句話說,當世界上最大的
3 ~' x# ~* A, O# p3 {數目字沒有辦法以數字代表的時候,只好拿譬喻來作代表。/ L7 r0 e. L: \
  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說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
# f  P& v  B7 u+ m" e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簡稱為慧命。- T' Y) T, `* s# o
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於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說& l& ]# ]7 U  z6 {3 L* `+ T5 j4 m
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們給它的偈語如下:
' E8 R0 q: Y7 v# }
1 [2 J2 z, o: G8 w8 ]    第二十四品偈頌
" [4 d, z: O" K9 V: n, Y& x- i- I7 S+ Q. ?$ A9 X
    富嫌千口猶伶仃  貧恨身存似[糸+曳]刑; M' Q6 L3 r2 s( d" @( p8 f
    何事莊生齊物了  一聲青磬萬緣醒
7 R* `* b3 h' y, o3 P3 J2 g' S# _! e( t( c9 ~# P
  「富嫌千口猶伶仃」,禪宗祖師有句話:「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說一個很
; o; Q2 Y+ m5 U8 I- j- z0 r$ c% \有錢的家庭,有一百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十來個孫子、傭人,所以全家有一千個丁口。  J; v) m) l- ]0 ?
因為財富太大,又養那麼多人,感覺人還是不夠用。一個人窮到極點,如果連一碗陽春
  k3 |4 Q; W& X3 T) R面都吃不起的時候,真恨這個身體活著都是多餘!這兩個是很強烈的對比。富嫌千口少," v3 R6 o: i( F+ |3 A
貧恨一身多。就拿這兩句話作比方,富嫌千口猶伶仃,也是這個意思,富貴人家千口的
) |0 s/ q) o) Z家庭,自己還認為人口太少了,很寂寞。
% T1 Y% M2 `6 s7 h& B8 x* C  「貧恨身存似[糸+曳]刑」,窮的時候,覺得這個身體活著是受刑,很痛苦。在這個貧富' ?3 }* Y0 Y  a  @/ J
之間,我們可以看到,福報大了就是富貴功名、錢多地位高﹔但是天天都叫你忙,天天
7 c% ]* @2 n( \2 H- v! }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鐘都很困難,沒有經過這個環境的不知道這個味道。也許有人會說,
( c+ `6 ]; b1 R; D( x( L3 L4 B情願少睡五分鐘過過那個味道的癮。但是如果嘗夠了這種味道的人,再也不想回頭去試
9 O+ c0 h+ r' m  \. l4 m) y) a) N了,每天不是為自己活著的,不願意笑的時候也要笑,那個味道真難受啊!可是世界上
/ R8 n$ B. F% h6 N的人,認為這個是福報,這是世間的福報,真是多福多壽多難受!
5 n6 {1 A# M6 b; l0 P( E  相反的,窮的人在山裡住著,有一位禪師一個人住在茅蓬裡,有人問他覺得怎麼
& d) u; [4 t% j: j  R' |樣﹖他說:「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還有站腳的地方。「今年貧,連錐也無」,連
+ E, D7 w9 ^8 g0 d) e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你看窮成甚麼樣子!這是形容窮嗎﹖不是的,他是形容自己真正6 `# R0 Z6 \9 Y0 a' S
到達了空。換句話說,去年空還有個空的境界,今年空,連空境界都沒有了。
& M% O: F. C( N$ u  空沒有了,你說是甚麼東西﹖真是徹底的空了,就是形容這個。所以我們說,真覺: w& o" [  I+ v+ d
得自己形體存在是受刑、受罪,還是有個東西在那裡。但是貧跟富是代表有福報的人及
, Y  f; M7 n5 w  c3 l+ s, b6 w6 T( F沒有福報的人,兩種人生活的現象是相對的兩頭。好看與不好看,漂亮與不漂亮,胖與, s0 o5 [# h7 j( Q5 [' L
瘦,長與短,都是相對的兩頭。世間法都是相對的,有好看就有不好看,有窮的時候就# M4 l1 c5 r* e* u$ e4 e
有富的時候。窮人的富是甚麼呢﹖本來一塊錢都沒有,突然有了五十塊,那比有錢人突' i. J7 J( j9 s8 q9 k0 z
然中了馬票幾十萬的港幣還舒服!所以窮富是對比。有福報,沒有福報,都是對比,這
, d. k5 Y. X9 }是生滅的兩個現象,不究竟。
) Q9 m" I- o% C8 _6 A7 t  「何事莊生齊物了」,莊子的齊物論,拿本體來看,一切都是平等,有錢有財富,
7 ~: ]9 T$ v' ^+ ^) W! v; K最後也要死。窮的人最後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樣,誰都是一樣。一切萬有皆是齊物,5 K8 ~0 v/ S3 F" g" K) }
大家坐在這裡,白的、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個人不平等,但有一件事情# }  _: {2 a" E  L. X, T+ J. q
很平等,今天夜裡四點鐘到六點鍾,大家都沉睡了,沉睡中,那個糊裡糊塗的境界很平. R! c1 {/ X  J
等。有智慧也是那麼糊裡糊塗,沒有智慧也是那麼糊裡糊塗。有錢的也是那麼糊裡糊塗- O# g4 u# m& Q) ]1 Y: w
睡著,沒有錢的也是那麼糊裡糊塗睡著,這個是平等的。拿這個作比方來說,在本體上
8 b; y6 }3 L6 T9 |一切都是平等,這就是齊物。
" K6 Z9 \+ _. v3 T( ?4 a  萬物是不齊的,不平等,有高低,五個指頭都不齊的,但是它變成一隻手的時候,! b5 N0 L2 B& p! Z! \
通通是齊的,它就是一隻手。手跟腳也不平等,等到沒有手腳時,也沒有我了,也就齊8 Y# T! `' t- V) x) J
了,就平等了,這是莊子的齊物論。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福報也就無所謂大與不大。
' k3 u8 z1 q% f# s5 R  「一聲青磬萬緣醒」,真正的福報是甚麼福報呢﹖清福,人間的清福。當我們真正) ~) d* P4 a* D/ i8 a, S4 y! B
煩惱痛苦到極點,當我們一切的痛苦煩惱無辦法解決的時候,跑到深山古廟,偶然聽到
; ~8 k. C, P" L# t一聲「叮」,青磬一響,被它敲醒了,萬念皆空。那個時候啊,甚麼都沒有,那真是大
3 A0 \4 O$ N& X) ~/ o夢初醒,這個是大福報。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所有的福報,都不如了解金剛經般若的
" E" \, ]8 d5 |7 M; R9 U解脫真義。般若解脫真義,就是我們給它的一句結論,一聲青磬萬緣醒,這個時候是真
+ Q% f( p3 D# m福報。& m  u9 ?4 Y" `: Q, X- W
  中國的文學為甚麼把木魚叫紅魚呢﹖因為廟子上的木魚多半漆成紅顏色,磬放久了,
3 f, z, [+ e* n& v3 ?顏色都變成青銅色,所以叫做青磬,紅魚青磬,紅跟青是文學上的形容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