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 X6 |3 z; O7 O+ Y. b# I
5 N( q/ R. W5 E3 T- N/ m/ I. a6 a"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 X0 _. ~& q9 b1 \
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 S0 I. J1 i$ B
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2 Z4 H. q2 z+ }& T) [
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 c O% M# V& q) L% h3 b
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 } M! y9 h' Y) b. L
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 y" S2 S r1 r& j( x0 C% Z; E
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2 h4 ~3 F# I7 Q J( M
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3 p8 `* u G$ C) l% I8 y# J得。】
0 [5 x% P3 H! |4 l
7 Y2 d; c" T, I6 y9 c 眼者心之機
6 D. A6 x) U* K1 D. Z" a8 P7 }0 N% \$ p6 E W' P B6 Q m1 _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
+ o$ }, z$ d& W/ Z) B6 p' \# p$ Q8 s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
9 j6 \* [/ f: [7 D3 [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
, s/ M3 F# O& b. _) P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 c6 t! r) A! y6 ]+ a
* d `* m2 g2 G7 H7 U% Z 這是佛學里佛法的五眼,五種眼睛的分類,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來問,「須
( C+ u) T* k- y: G, M, _菩提,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佛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o% @& G9 W! \8 F! A
佛經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經作十二種的分類,其中一種是「自說」,就是自己
. ]: E' i. c# N/ x% O% i+ s' Z4 D9 q開始講,不是人家提出來問的。這一節就代表了十二分類的自說,是佛提出來的問題。
) u, J) a# _. n. s 這裡沒有講「佛」字,而講「如來」。如來這個名辭代表形而上的道體,一切眾生
: j1 t( ^+ ~+ p9 f+ A5 Y% W同於諸佛菩薩心性之體,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說這個裡頭有五種功能,所以叫做五眼。
7 \* W; N4 r' u; J第一種是肉眼,就是與我們一樣的,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眼睛。肉眼3 ?3 b" q6 T8 x/ l6 m! v
能看見物質世界,我們一切的感覺、知覺,都經由它而來。: _( E9 ]5 h ^# I& |7 \" }5 P/ q
這個肉眼跟心是連帶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經典,心與眼同論,在講到心的道理時,
+ H; q& G0 r4 z" M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個開關,所以心與眼關係非常密切。道家的陰符經就說:「眼
- j. A5 o* t% d" N3 Z( s5 u者心之機」,眼是心的開關,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關係﹔譬如孟子講到觀察, X' ]$ o! _% d5 K. l( J) g* n4 _
人,特別要觀察眼睛。5 p+ M; d: u. @% r; i. F8 Z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雙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就我們人來講,譬如這個牆壁,* r |9 _: ~. j0 B: l! j
我們大家看都是白的,實際上每個人感受白的程度、白的形象,完全不同。因為有人是
; x$ b0 v# D9 [8 u8 D) K散光,有些是近視,有些是一隻眼睛近視,一隻眼睛散光,有些色盲,各種各樣不同。
% ^) K$ e/ y" f& Q8 p. O所以一切眾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0 u( q3 e" Z0 J$ I& r4 H 過去我們有句老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樣。; P6 R9 y/ a% I% x" c7 Y8 i9 J& F
世界上的人類,沒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說明世界上的人,心裡想法也沒有相同的,眼睛
; h# L9 A/ F! M/ F. v的看法,也沒有盡相同的。不要以為這個白色黃色大家看起來都差不多,實際上差得很/ y3 @$ F7 b! C) O0 w
遠,老花與不老花,老花度數又不同,因為每人的業力不同。( I6 Y/ Q9 }% p5 E# h5 M
所以我們這個肉體及頭腦思想健康與否,都因種性、業力不同而有差異。有人對氣
: ^( w) Z9 I4 H- O候特別敏感,今天很熱,有些人不大怕熱,卻怕冷!因為每個人身體不同,健康不同,
% e# G2 O2 h* g都是因為業力不同。6 u/ h# H2 r+ k0 r) m
所謂一切病由業而生,善有善業,惡有惡業,業由心造,是絕對唯心的道理。+ K* _5 M6 W) g, G% x
現在佛問,一個成了佛的人,有沒有普通的肉眼﹖那當然有,肉眼就是看物理世界! h( M" ]% J2 b0 E7 N1 u
這些現象的。+ y' q7 w+ E0 h0 e* B' X# C
3 B) A2 H5 J5 u- s 天眼是甚麼
; Y# }' |0 \9 R* W
! _3 s7 t4 `8 X( i5 P c 第二種是天眼,我們普通人幾乎是沒有的。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質世界,譬如說看+ v2 x& z( V% T
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於看到其它的世界。現在人講的千裡眼,是根據道家的傳說而
3 [& |/ U3 I9 X" @9 n# V翻譯的。天眼能夠看到慾界系統裡面的東西,包括太陽、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6 f2 Y" e8 g" Y( S
可以看到銀河系統外面的東西,這是屬於真正的天眼。有些人打起坐來看到些影子啊,
2 ]: @" h" n) H6 a) m星光點點啊,認為是天眼,那個不是的。那個只能說是,我們無法名之,叫做眼天吧!
' A9 M6 r8 e9 d p: L眼啊,天啊,不曉得甚麼東西!(眾笑)) Q7 v" Q1 y" Y. p
宗教裡形容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隻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有些/ M9 q) @; K4 \" K0 |* u3 t) d( y
人和有些生物,不但有三隻眼睛,有的還有四隻眼。所以佛法里有修天眼的,也有修十, r. L' J, S: j2 ^8 q# S1 ?; z+ ^6 m G
隻眼的方法,前面、後面、頭頂、心裡頭、喉嚨裡頭,都有眼睛。當然,這與普通眼睛 [1 }1 i8 e' u
不一樣,而是像攝影機、錄影機一樣,能夠照射東西罷了!! P4 {9 c- Y9 P3 X
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報得,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有這一生的天眼業報﹔是與- [; b* p l% E
生俱來的,自然有這個能力,因為善行的報應所得的結果。另一種是修得,是這一生修: R6 v- W) m6 G- I* D
來的,因為修戒、定、慧的成就,這一生成就了天眼。, d$ V- }' {; G/ [ N' U
天眼不是多長出一隻眼睛來,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種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7 B! a1 U+ F, t
與我們普通人一樣,但他自然會看到多重的世界。) R4 W0 y6 }* g" J. ]
修持作功夫的人,氣脈到了後腦,視覺神經受到刺激,眼睛裡經常出現許多幻象,4 ?# I F% w$ c3 k6 [7 Z/ s
那可不是天眼通!不要弄錯。真正有了天眼通的時候,此人目光清澈如電,看得非常透& C" s, Z( q! }$ G
徹﹔換句話說,物質東西不能障礙他,他的眼睛自然有透視的能力。
- c7 }& ]% D" s6 I6 F4 u 春秋戰國時候有一個醫生名叫扁鵲,據說他有一次碰到一個神仙,給他一個能透視
: y$ |) C" D9 U2 ]; y2 J2 d7 f的寶貝,他的眼睛就變得比X光還要厲害,可以看到人的五髒六腑,所以他的診斷就不
. E' y9 J8 P, b+ r6 n會有錯。還有許多唐代以後的記載,有人的眼睛天生就會看風水,能看地下幾丈深,不" u; T- o; J" X- \. T- q9 |
須要探測器,地下的水脈,他看得很清楚。
; Q/ _9 ^- o% n% f* I' t 像這一類的眼還不算是天眼,只能算是報通的鬼眼,所以真正的天眼,就是法華經
2 K. @- G* H Y& n- X上所說父母所生眼,必須修持定力到了,這雙肉眼就能夠看見十方世界一切東西。
/ m6 s) x4 W2 n. k 肉眼是觀看物質世界通常的現象,天眼則能夠透視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世界﹔所以
- r& d+ g( N, N. [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當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極點時,可以穿過一$ {5 y7 J% ?4 X/ L
切物理的障礙,就是所謂的神通。神通必須要定力夠了,所謂精、氣、神充沛了,才能9 o& \& A9 d9 H5 ?2 h& a
作到。
+ W$ l, k6 w/ z1 J3 T% W) b5 a; i) W
" z9 p- r3 a% u! h2 E 慧眼 法眼 佛眼
' O: r! S: x# L6 A6 |6 Q$ ~( _- \
' a* i v& e' `9 i" U2 N 再進一步是慧眼,慧眼也離不開肉眼,也是通過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謂2 x& ?8 r; a4 C+ P( W) l6 b
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顯現﹔因為修定而發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
# D; A9 o q& k6 y變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這個智眼。
1 T% l3 g9 t, g; R 智慧怎麼變成力量呢﹖我們普通聰明人,想一個道理想通了,譬如說抽煙對肺不好,
: e. S6 P4 Z8 U2 E. } z$ h0 ^- m9 z" s應該改,道理上通了,但習氣上不行,慧沒有力量,改不過來。又譬如脾氣壞,貪、嗔、
2 l/ J( _3 e% b3 F5 v4 c癡,道理上都曉得,就是扭轉不過來。儘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講的很通,碰到事扭轉不6 _' u! d) p4 F8 T9 m
過來,這是慧的力量不夠,也就是不能證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 K; V9 u5 T& I6 T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夠了才能成的。
- R7 B0 {+ z4 n( J; _0 Y/ {/ N/ h1 E6 r 法眼又是甚麼眼呢﹖慧眼觀空。而能夠真正認識自性空、空性的體,就是法眼。法
; o6 S9 w3 N& n, G Y) W眼觀一切眾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還是小乘果的一邊,要能夠真正觀空裡的妙
3 H2 _4 G J& z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來說,是性空緣起﹔在悟道智慧境界裡來說,是真空起妙有,這
/ g& _+ A* m a8 k" E% t# j6 m5 w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觀。
; T) T0 n: }$ C; {& D 第五種是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觀一切眾生只有慈悲,只有慈愛。慈悲是兩
/ }5 O9 x% w1 Q個觀念組合起來的佛學名辭,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愛,至善的愛﹔悲代表了母性至善/ J) H- b7 L7 s' }' Z' x3 ^- p
的愛,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來,# r+ C5 l: D) U$ }) n
一切眾生皆值得憐憫,所以要布施眾生,救眾生,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 Q7 T" n. Y3 l 真正學佛依法修持而有所成就者,本身一定具備了這五眼。如果說,世界上有人頓
8 n5 F0 P) T+ f悟而成佛,立地就轉而具有這五種功能的話,那麼他所證的佛法,大致就是對的﹔如果
9 T5 D; p- q. n- x在理論上認為自己悟了,而這個五眼功能沒有發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g1 P* f5 g9 T# d4 E, l [; `) @) W
所以我們曉得佛說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門。這也是每 h6 ^4 z! X% u
一個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只是我們因為沒有經過修持,所以發不起來。假使經過修持,
" W) v2 N- M+ x. V& B! @我們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發起五眼的功能,這是第一層問題。
: v8 \1 X$ d$ M/ i* h5 } 第二層問題,金剛經講到這裡,佛為甚麼突然提起來五眼的問題呢﹖他自己問,下
t+ x; C9 Q% k7 _. j面又沒有作結論,至少對於五眼這一段,他只提出來問題。接著又講別的去了,其中的# _# L4 f+ r8 c
道理在甚麼地方﹖釋迦牟尼佛今天好像當眼科醫生一樣,把你的眼睛翻開檢查檢查,而+ P5 d6 C4 h8 R3 s' F; J2 i3 |
且他是自動的,他又不要你掛號,甚麼道理呢﹖
( t* ?3 H* Y2 r 這代表見處,所謂明心見性的見。真正達到了有所悟證,明心見性,這一見之下,
. q, S; F. m2 m- x真的現量境呈現,它自然具備了五眼的功能﹔所以見處即真,就是所謂明心見性之見。
9 d+ A0 c5 _' z在金剛經這一品中,沒有把這個奧秘說出來,但是我們真研究佛法,看佛經的經典,這7 \$ z) D, t, |2 j% }, X% A5 n
種地方不能放過去,它的問題就在這裡。接著佛又說了: B, X- O+ x& n* ]0 ~. U
" G$ S$ p- y- O2 A& M1 l 無量數的宇宙世界" t u! q: Y1 Z
* n+ l9 _1 d b【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 Z. s$ E. l1 a) _ K1 ~& T4 V/ C" m; A# Q" e
佛又提出來第二個問題,把眼睛檢查完了,又來檢查沙子﹔再問須菩提,像恆河裡
% G/ W6 D5 f4 a# g1 U+ F6 y8 ?- f頭所有的沙子,依你看,在佛的眼睛看來,是不是沙子﹖
' Y$ q9 S- z/ @( M# K: Y5 Z+ w 我們假使先不看金剛經,照現在一般年輕研究佛學禪宗的人問起來,很多人一定說,0 O4 O3 r- O& P" Y5 x" L$ R$ b
佛眼看到這些不是沙啦!再不然,花啦,甚麼啦,神裡神經,這樣都是不老實。你看!
3 \: K2 w7 n. ]2 Z; W8 L8 i須菩提答的很老實,當然看到的是沙子,難道佛的眼睛有甚麼不同嗎﹖是沙子就是沙子,
$ Q. T" C2 Y2 T2 f7 _3 U非常平實。你說佛看到人家哭了,而說笑了,那不叫做佛,那叫做神經!他看到哭就是
: Z B' A. \9 T哭,非常平實。這裡要注意!
+ y1 ^( e1 }5 F3 B1 k. L$ q2 f/ b( a 你如果說,佛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是空的,請問是誰說的﹖佛看到恆河裡的沙子就是# e& h$ C" B- K9 S2 f" m1 X
沙子,看到這個世界,水泥就是水泥,牆壁就是牆壁,同我們一樣,沒有兩樣。要特別
7 U3 y# w& Q I7 o! i1 x注意這種地方!不然學佛的人就流入一種毛病,叫作高推聖境。講好聽一點,把佛的境
, O4 U% m0 D' o2 a( O/ i9 u界推測得太高遠,假想得與人完全兩樣,那是不平實的。; G7 ]1 x2 {* W S) E8 v
高推聖境的結果,往往變成一種不正觀。不正觀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變
- ^' ^$ y$ H& ?% h8 f/ v成神經了。所以,金剛經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斷了,真正的
$ ^! t9 \( j- n6 D ^佛法平常就是道。
! ?2 w r. R- C. z2 h* @) R m 所以佛問須菩提,佛眼看這個世界,恆河裡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須菩提說當然是
( |; J& l8 V: g呀!佛的眼睛同我們的眼睛看的一樣,沙就是沙。如果你問佛怕熱否﹖那麼假設佛在這
* ]' c5 A# A9 n: X" X& p裡的話,我們的答話,佛!你在這裡一樣的怕熱,還是要我們開冷氣才可以,除非他是
* j2 s+ b! `: T$ Z" E化身來。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報身在,冷暖饑寒一樣的存在,一樣的感受。
# e6 v6 t2 ~9 @8 r6 I. c在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所以聖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眾生修成的。8 s! @% t% n& e
講到這裡,使我想到一首詩,據我所知,這一首詩是一兩百年前,一位大陸的讀書9 h7 m! G+ B* \& i
人所作。這個人是到台灣訪神仙的,訪到宜蘭一個山上,就在崖上題了一首詩:
6 d% W0 V P1 s& D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雲裡面有神仙9 y8 L* K i' D9 t0 ] p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 K; r) p& c8 b: g, }7 } 為甚麼講到這一首詩呢﹖就是說,佛也是凡人修的,所以他也是非常平凡的﹔佛看) W3 w' I( R8 t6 z
恆河裡的沙,一顆一顆看得很清楚。下面佛的第三個問題又來了。
1 K" p( C# }$ v
" q- f p; o1 Q【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 U( s% H, |2 ~6 V
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 d1 }% J, h) I
5 E" d# o- @: ?9 @, E 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我們印度這一條恆河裡的沙,你看數目多不多﹖假
* v* U" p4 M, _% @9 p& n如每一顆沙子代表一個世界,如是沙,等,這個「等」字是單獨的一句﹔每一顆沙代表% i# O3 ~ c! r1 J' i5 I
了一個世界,而每個世界裡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每一條恆河裡又有很多的沙子,而
0 c) c4 R# r8 y$ @每一顆沙子又代表了一個世界,世界之多,多到不可現量,不可數說。用這個比方形容
- }+ K' W. z. G& U8 t5 c) c/ w恆河有多少條,已經數不清它究竟有多少了。他說,你說這個數字多不多﹖須菩提說,
+ J( ^/ b2 _2 X9 H當然很多羅!世尊。
7 T# U8 G1 P# C* t 佛在這裡是說明,虛空之中佛世界多得無數,釋迦牟尼佛同時表達一個觀念,站在- b6 a+ o" ?8 p0 t0 D1 b& g
這個娑婆世界,師道教化的立場上告訴我們,在他方世界,像他一樣智慧成就的佛,也, L" r: M1 u, q5 B+ m$ f9 \4 w2 n
一樣多得很﹔十方三世一切不可數的,無量諸佛。他不但把眾生看成平等,把成就的眾
9 a8 z' A0 p* \2 x' E生也拉下來與大家一樣平等。一切平凡得很,並不是說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們都+ j1 H- o* `0 M- A+ E. @ Z! W: B" t; l
不能成佛,都要聽我的。沒有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佛法一切眾生平等,一切諸佛也
! T4 ^: q p+ e. N8 H6 C平等。每一個佛教化一個世界,虛空中有無量數的世界,也有無量數的佛,他說:「寧8 @& @2 i' {5 S6 M! l( K7 D P
為多不」﹖這是他問的話。你說多不多呀!「甚多。世尊。」這一句是須菩提答話。這
6 u6 _" q; {6 E* E1 e是佛對須菩提第三次的接引。
! Y, S4 ~; d7 N# \& b$ t z+ L+ Y1 Y. \+ Y& \! {
無數量的心
) J( R, g9 |8 }; b% k
- ~0 [: W7 }* b8 F: L; q) J9 S- {# C 現在又一個問題來了,佛的眼睛代表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因此他可
5 C& k/ q. P2 O0 _# a7 O' U/ Y以知道這個世界上,這個虛空中,有那麼多不同的世界。當然現在科學昌明了,由天文
6 J' ?4 @2 j3 i8 Z' N, Q學到太空學的發展,已經可以相信宇宙中有數不清的世界。這些到今天為止,還只能說
. z" A8 p( A# Y C* U姑且相信它,因為月亮裡到底有沒有生命,還不敢確定。( Z- S3 v* r. ]0 K4 H
現在對於了解宇宙太空容易多了,可是我們要知道,佛說這個話是兩千多年以前的
# W' ?2 y! [# |$ V) k事啊!他用甚麼儀器,甚麼方法,能夠知道宇宙中有這麼多的世界和眾生呢﹖這個,就, H: u' [4 w, `& O7 w
是所謂如來具備五眼,具備了智慧、神通等等力量,具備了不可思議的功能,但又拉到
6 p7 J# ~+ P+ k6 @7 t! v了最平凡的水平,與眾生平等。他看到的世界,沙是沙,水是水,沒有甚麼見山不是山, F4 _3 A B3 g# y
見水不是水,那是神經病!當然,一個人被後面打一棍,那就迷迷糊糊,見人不是人,- A' E# G6 ^+ O, I1 ~$ `, {
見鬼不是鬼了!那是不正常的人,一個正常的人,看甚麼是甚麼。
3 o, M9 A: G0 k
5 ?/ @' _# q8 P- \2 P4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4 r+ Y* \, i# s9 n' l3 ?3 b: u7 m
這一節他又提出來好幾個問題,在文字上,沒有給我們作結論,但是你要自己曉得! A: W! Y* G& e2 \$ T( u) f& g1 _9 ]" L L
結論在那裡。所以後來的禪宗提倡金剛經,也都是這個原因,因為金剛經裡許多都是話
2 V- u* V; Q! E: b0 [' O- _頭。話頭就是問題,看起來很容易懂,實際上樣樣都不懂。這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
" N, y; l/ V1 @+ E, H. X, G一眼看了以為自己都懂,結果統統不懂。我經常發現青年人這個毛病,某一本書你看過
" `( v6 ^$ L! `沒有﹖看過了。真的嗎﹖我當面再問問他,他就不懂了。$ E2 G* V& A% n* `$ ^2 d- h( a
同時我發現作人也一樣,許多人把人生看得太容易,作了許多錯誤的事。世界上沒
/ U4 k" l2 b/ C有一件簡單的事!這些都是話頭。你看我們現在隨便指出來,很多都是沒有結論的,要6 c# W5 y& @! S1 A% y
你自己去發掘,去參,這個也是話頭。但是他也有答案給你呀!這個答案不是理解的,
" E! Z2 u2 s, U$ {* ^- H不是思想的,是要你在定慧之中,真正修持上去體驗得到的。佛法不是虛玄的,而是一6 J/ k$ S6 K" b& y! p: B
個修證的事實。
2 a; V% A' q, p, s) D# { 現在佛又提出來第四重問題,對須菩提說,「爾所國土中」,你所認為的國土中,
' }0 R9 _/ z x8 t J$ E) D" ~6 X國土不是世界啊!佛學裡的觀念世界是世界,叫做世間﹔有所謂四世間,五世間等等的/ x$ X F( a- N( q% K
說法。國土在世間的觀念裡叫做國土世間,國土世間是四世間的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 Z* R7 I) d( S3 }
器世間的一切眾生都有生命。國土世間指中國、美國、日本國、印度等國的這些國土﹔% h( C1 c o- ~" P. x! F; a# P# a
我們世界上稱為國家的有一百多個,這就是國土世間。
6 k# z4 ~, }" C% Y 現在佛問須菩提,你認為所有國土上的一切眾生,有多少種心﹖這是個大問題,現
% p/ O' E( r) @在心理學很發達,電腦也很發達,如果要把人類的心理統計一下共有多少種,恐怕電腦
$ F: H* C! G$ g& C0 i也辦不了。佛說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眾生一切的心,「如來悉知」,他說我啊!統統知道。% p8 ]# x8 r9 [
在這個地方,他作了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同上面這幾個有沒有關聯,他也沒有說明,只; g0 R2 |# |& M' |' e- H- G, M5 ?
讓我們猜。而且他這個答案作得非常高明,可是我們幾千年來的佛法,都被他老人家這
4 V( l& n2 p1 ^, c個答案,打得暈過去了,很多人都解釋錯誤了。現在我們看他自說自答。
# V& f, \9 P' [4 g+ b# V% p" }1 Q t: i# X8 A
你的心
v h& Q4 C- I
0 ?* q: s8 g0 k5 |6 `$ }2 r: z【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Q ? j, Y2 X/ R) M9 P
5 X; q1 i2 i9 h4 ^- l/ c! v 他說以佛的眼睛看來,所有眾生這些心啊,「皆為非心」。換句話說,佛在罵人,
, h- d1 f5 |7 D$ r5 V) ]* A5 v這些眾生心裡都不是東西,也沒有心,心到那裡去了﹖心掉了,「非心」根本不是心。
! n5 [3 ~! [3 O8 c$ d0 G既然不是心,佛大概又怕我們問他,那又是甚麼﹖他趕快又說了:我的眼睛看你們啊!) }3 B' X+ T- T8 s
不是心,不是心,所以叫做心。他說世界上一切眾生的心我都知道,須菩提還來不及問,
' l3 w. S8 i% ^5 z* f9 C$ U他就又說了: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並沒有說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眾生的心6 C" A/ l1 E, I5 P4 u. ]' ]' ?! b
還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螞蟻啊,小昆蟲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皆為非
7 K" T: |5 ^& H" a心,是名為心」,所以叫它是心。7 N. N% ]- E5 [
金剛經一開頭就講,我們一切眾生,有一個「我執」,認為這是我,有個我,把我, T p, N) b2 ? ^' \1 K
的現象,執著的很厲害。認為我還有個心呢!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識分別,煩惱,一
. i5 j! R" b. z- j/ p切不實在的這些觀念、往來思想當成是真實的。人,一切眾生,犯了根本上的錯誤。我/ `! Z+ i5 Z% K2 b3 J! l
們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識的變化,都是那個真正心所起的一種現象變化而已,不是真# t0 w5 D, e% x ?4 x+ I W( E6 X
正的心。可是一切眾生把現象變化抓得很牢,看成是心。學佛的晚課上,每天都念到,9 f% t: F. M3 T4 I' Y; m1 r" w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今天已經過完了,這個壽命又少了一; b, Y/ E; G$ C( x$ o8 B8 O: U. @
點,今天過去,今天不會再來。年輕的過去了,衰老也沒有多久的停留,所以非常的悲
. T2 ~* C9 d2 a* c e5 k5 e哀。
! }' }. I9 j. M6 E" }# W 其實都被現象騙了,人生永遠不斷的有明天,何必看過去呢﹖明天不斷的來,真正
) f( J# s& U. j/ B3 y的虛空是沒有窮盡的,它也沒有分斷昨天、今天、明天,也沒有分斷過去、現在、未來,' }4 m. X0 D; H- q$ n
永遠是這麼一個虛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現象的變化,與這個虛空本身
0 I; P5 k* W8 J, A- d3 v沒有關係。天亮了把黑暗蓋住,黑暗真的被光亮蓋住了嗎﹖天黑了又把光明蓋住,互相' ?0 D2 b l. G8 H6 @4 n
輪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變化中不增不減﹔所以一切的用是虛妄不實的,而虛空# _% @ }. s5 C- l& A7 h
之體卻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一切眾生,不要被變化不實的現象所騙。佛知道這個道理,& \6 I. q& _( q& [7 B( Y! R+ ]
但是眾生不知道,佛說是名為心,眾生自己都把虛妄不實的這個感受,執著的作用,當+ J( H0 Z& ~+ g- b" `9 ^
成為心。; n* M# }$ r. ?8 a! O
/ u8 T4 f/ a% S6 }" @" k, ^6 N7 D
永遠得不到的心% @ l' O: T" U/ Y8 o
" a0 @+ X; ?0 d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D, r+ x% E I5 i# C4 }
: a8 M! N* f1 G5 l) u
前面這一節的結論,是佛自己提出來心的問題,由眼見到心。他的結論一切都不是- R! ]% u- l5 c- P8 y
心,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 q( s& B& D# V: I0 u
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
" e( u" F/ @2 M6 p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這個現象是不! K6 r5 `1 q0 a U+ r
可得的,一切感覺、知覺,都是如此。可是一切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拚命想在一個不
, x0 I7 _4 [( [7 n. O1 G; S可得的三心中,過去現在未來,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在座許多學佛的同1 X4 j& R+ J) S& \: r
學們要特別注意,你要想打坐把心定住,那還是犯這個錯誤。
5 y3 y& W, z- V5 s4 e6 ?' E 當你盤腿上坐的時候,想定住的那一個心,跟著你的腿一盤已經跑掉了,那裡可以
, `- N' h' Q7 q保留啊!說我這一坐坐得很清淨,唉呀!下坐就沒有了!告訴你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
. j2 ]* M3 f6 P/ E( }- Y2 q得,未來不可得嘛!誰要你保持清淨﹖清淨也不可得嘛!煩惱也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 c2 I+ K9 ?' C# e
可得。那怎麼得啊﹖不可得的當中就是這麼得,就是那麼平實。
v) U! a- Y# A& ^6 H 有一般人解釋金剛經,說般若是講空,因此不可得,就把它看得很悲觀。空,因為
# i4 l4 _8 [, E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它非空,它不斷的來呀!所以佛說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為法,有為
/ O! r: ~+ z( S. x法都不實在。但是有為法,體是無為,用是有為。所以我們想在有為法中,求無為之道,
5 ?) j9 v$ L9 s9 D5 b4 A是背道而馳﹔因此一切修持都是無用。並不是把有為法切斷了以後,才能證道﹔有為法,0 c6 g. }6 k. q# C7 D' ~, o
本來都在無為中,所以無為之道,就在有為現象中觀察,觀察清楚才能見道。$ h$ `; |% r& g! r
有為法生生不已,所以有為不可限,生滅不可滅。如果認為把生滅心斷滅了就可以: P4 a/ W+ ^% L' k* N9 Q
證道,那都是邪見,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 n8 n* f& d- P$ C+ p1 R' d' X( Q這是金剛經中心的中心,也是一切人要悟道中心的中心﹔這一點搞不清楚,往往把整個
0 j% V8 W" U7 d, f的佛法變成邪見,變成了斷見的空,就與唯物哲學的思想一樣,把空當成了沒有,那可
4 }, g( b+ v% i不是佛法!
) }2 R4 e* V9 `9 | 佛講過去心不可得,並沒有說過去心沒有了,佛沒有這樣講吧﹖對不對﹖佛說過去2 N& B' J3 E$ t0 @% i
心不可得,「不可」是一種方法上的推斷,他並沒有說過去心不「能」得,現在心不能
1 P0 ~7 r4 Q9 e% i得,未來心不能得。這一字之差,差得很遠,可是我們後世研究佛學,把不可得觀念認
9 o1 Q" O2 d( K' K ^) U" v7 P為是不能得,真是大錯而特錯。所以啊,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
4 L* t: T3 b! m+ w) E5 A% }可得﹔是叫你不要在這個現象界裡,去求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無上的道心,因
: a& s, ?, t. L6 v7 x為現象三心都在變化。* [" g3 j- [: h( }) V, N8 V
高明的法師們、大師們,接引眾生往往用三心切斷的方法,使你了解初步的空性,! W; ?' B2 W7 A
把不可得的過去心去掉,把沒有來的未來心擋住,就在現在心,當下即是。當下即是又
6 I. z6 n/ h3 W8 L1 M是一個甚麼﹖可不是空啊!也不是有!你要認清楚才行﹔要先認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T( I+ z! j* x- o" p4 x. d: X* W 第十八品是一體同觀,同觀是甚麼﹖同觀是見道之見,明心見性之見。所謂了不可
- \: j3 y: D2 b# I# Y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間,就是那麼一個真現量,當你有的時候就是/ B. E: Y& X9 i0 c2 x- O
有,空的時候就是空,非常平實。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時候就是悲哀,悲哀過了也是空,
" i D. Y/ I2 X& d1 e空了就是說這個現象不可得,並不是沒有,是悲哀過去了,後面一定來個歡喜。歡喜的
) y3 {* Q% K& l |, Z時候也是不可得,也會過去,也是空。空不是沒有,空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一個名辭而
9 n6 h% R$ J5 `$ L已。不要把「空」當作佛法的究竟,這樣就落到悲觀,那不但證不到小乘之果──空,
1 F0 O V; N% M; ?4 `( s$ E那還是個邪見,也就是邊見。所以見、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證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學! \' B6 { M9 g1 }: F
佛法就有這樣的嚴謹,一定要注意。4 `0 f! E; }8 p; }& Z; A( `, M" n
現在有許多著作,我認為危險極了,那些佛法的著作,比殺人的毒藥還厲害,是有
5 ~8 ~2 B5 R' @* B毒的思想,希望諸位要用真正的佛法眼光甄選,用智慧來辨別,不要走入邪見和錯誤的" H6 C2 Y0 u' P. U9 v0 t
思想。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子如下:
; t6 h* g- {( P1 U8 g7 C* r$ s Q/ G! n9 ] ^1 J l% _# U
第十八品偈頌: g F- @# `3 r w6 v' ~
6 W$ v, v _+ y# ^: b' D
形形色色不同觀 手眼分明一道看
* ~9 l- X6 I) B2 E 宇宙浮漚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9 ]4 T' e( p$ ?. z
6 X) q9 W1 N9 j5 \( u% V
「形形色色不同觀」,形形色色,物理世界各種現象是不同的,如人有胖的、瘦的、
+ |% Y( \: h \高的、矮的、黑的、白的,都是現象差別,無法相同。
8 j( t: o0 c! T2 R 「手眼分明一道看」,但是以佛眼、慧眼、法眼看來,是一樣的。手眼是甚麼﹖我4 q5 p0 T( Z8 k( `& j( U5 Z- m
們大家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我常說,我
4 h& p! m7 Y/ V; W9 m們坐在這裡,外面進來一個千手千眼的人,我們的電燈都沒用了,大概每一個人都嚇得7 _& S0 ]. g. j' D. x0 m$ b$ @
把臉蒙起來。千手千眼代表他的智慧,無所不照,也就是代表他具有各種接引人的教育* K2 O6 q. a6 f
法。幫助你的手,護持你的手,救助你的手,以及觀察清楚的眼睛,千千萬萬的手,千
8 P$ D0 z8 F9 F3 g( `3 L千萬萬的眼,也只有一個手,只有一個眼,平等平等。
% a! w$ ^% e# g* {7 X/ C: k, K 「宇宙浮漚心起滅」,每一個宇宙,每一個世界,像大海浬的水泡一樣,所以宇宙) s2 s* T) O) V! h7 }& ?
不過是自性心裡起的作用。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情緒、每一個感覺,都是自性的性海上
* |& p$ y' f. j, A3 q1 ]所浮起的一個水泡,生滅變化不停,自心起滅。) S% o4 |# {, }6 S
「虛空無著為誰安」,一切法用之則有不用即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
; n4 n+ v6 ~+ N4 S l J! j# z二祖來求達摩祖師,說此心不能安,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拿心來,我給你安。4 @, Q9 s: Y% W) g
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啊!達摩祖師說那好了,替你安好了。其實用不著5 [( w# t9 V3 v% s# C4 C
他替他安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還安個甚麼啊﹖所以說,: D# x6 {: g7 p9 \7 M1 u1 g
虛空無著為誰安。那裡去安心呢﹖此心不須要安,處處都是蓮花世界,處處都可以安心。
+ V3 Z3 Y8 e7 b: ~在平實中間,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安心的自宅,因為處處是虛空,無著無住。這一/ Z4 k- N7 k4 p
品的道理,精要就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