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04|回复: 0

金刚经说什么(16)-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10: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6 x$ Z4 M! h  _1 O" [
1 t; [1 V6 ~$ f【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
  r" z6 o. N; L, t  }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
, l6 y4 l( u' Y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
  l# _% ~, ]2 Y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
0 ]2 |9 W, l$ X- ~2 y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
. ?& `) Y3 k9 O$ i$ ^0 C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  k' }. Z. N0 a4 v1 C+ ?3 K
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 v' P; b/ s! ]/ {* B: y  Z! ~* i: W8 |8 c3 s( w. K
    被輕賤的前因後果
7 l' Z( O1 ~+ l, B- g' }0 D7 o+ {# V3 Q" D1 ~6 o9 u4 h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
, N; y% [' c  A1 ]: _! D9 |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C+ @, t7 z2 R  k" o3 F, i" M4 y
  這是個大問題啊!佛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結果一輩
! b! K/ t' W7 e* c' M子倒楣,為人輕賤。有人事業很好,生意也做的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來學佛,我
2 K; e0 w( }* s5 Y4 P1 x, [8 a說你不要搞啊!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學佛就要倒楣的。他說菩薩會保祐發財﹔我說佛5 a- ?6 ~# H0 ]- A7 t; v
不管這個事,因為佛學是空道,你要學只有放下。當然也有些人學佛反而發了財,大部
# @$ ~" R5 K& c1 F* r: h; K/ T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難。不但學佛如此,信別的宗教也是一樣的,很多人說自己一輩子作, S& ^, n! `$ p6 ]2 X1 p
好事,結果倒楣透頂,甚麼壞事都到他身上。歷史上司馬遷也懷疑這個問題,善人做好6 Q* V' U$ G1 z; R  n8 u
事,偏要倒楣﹔壞蛋個個好得很,身體又健康,精神又好又發財,又有辦法,這個世界
1 l. Q" v% P7 C: i, I2 d1 J2 f上因果報應到那裡去了呢﹖這是個大問題。5 s3 r' V4 u( C* }/ C
  首先我們要了解,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佛法講的因果是講
8 h; K2 Q, S9 P3 @3 w三世,認為生命是連續不斷的,不是現在這一生,佛在別的經典裡答覆過這個問題。有
2 O! A3 D9 V& N, ]2 g/ m: u$ B  \6 ^人問過佛說,為甚麼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好事,結果卻那麼慘呢﹖佛說因為他過去的惡業% ^: X" b, W1 F4 e* z* ]# F0 i
還沒有報完,所以先還這個惡報的債。他現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將來或他生來世
" g+ {' n7 ^0 M; _/ N0 F要去收帳的。: i1 U, {2 H8 i' d2 O
  講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為看不見的原故。其實很容易看,我告訴你* J7 P5 j4 B/ l+ K
一個辦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為有個法子傳你。你只要看看我們自己一. L1 U. z9 h* A# W
生就曉得了,尤其我們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們中年所遭遇的環境,是年輕時候已經
3 M  M8 H) q' X0 a6 O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輕及中年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把人生分三個階
% n# m: P! G+ m0 l) m; i" T段,二十歲前當前生,二十到四十當這一生,四十到六十當後生。這個三世因果也差不1 W. Q9 C; j2 k+ o
多了。或者看近一點,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現在生,明天就是來生。
$ `5 z$ \3 o; [5 V  P  k  我們很多同學常常跑來跟我開玩笑,老師啊!我前生究竟是甚麼變的﹖我又沒有神
2 l- [, C$ U7 S7 ]( [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見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所遭遇的事,
: z+ C( B! \; k5 K就是前生的果報,「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難之處就是這個三世因果,六7 ~* t" W( u% p: }
道輪迴,它承認生命是永恆的,但生命的現象則是變來變去的。
* w* Q, c- x: N  中國文化易經也講因果,可是易經的因果,與三世不同。像代表儒家的孔孟學說,/ C: [0 _% [+ J5 [( R5 s
與代表道家的老莊學說,個個都談到因果的道理。金剛經的這一節,特別提出來,假使' R5 g5 M, `8 A7 M) r
有人讀念這個經典,結果為別人輕賤,被人家看不起,就是笑你,甚至說現在的時代,
; N( y' S; N4 l0 V: t5 t最落伍的是學佛的人。隨便搞一個玩意都好,怎麼去學佛﹖好像一學佛,這個人在社會3 I  q  ?7 d4 W  P
上已經被打出去了,落伍到極點,處處被人家輕賤、看不起。佛說你要知道,以因果報4 A) Y0 k8 o5 I1 R
應來講,是因為這個人先世的罪業,應該墮於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5 M$ ?) r* k8 n0 i8 h
為消滅」,換句話說,將功折罪,抵那個罪。因為現在做好人、做好事,把過去生的業4 P  U6 d% a+ S; g
報減輕了,消滅了,而另外得一個果報﹔這一個果報太不容易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
' T2 B; S1 f7 @三菩提」,大徹大悟,要成佛。$ o9 V" v2 E# L
  我們聽了佛這個話,只好對他老人家說,你老人家說的是對啦!但是我是不敢啦!
3 O3 ]( m6 s% @$ }- S4 q/ @: g6 ^8 y# k只好客氣一點。你要曉得,世間的福報已經不容易了,何況要想大徹大悟而成佛呢!但3 x: h' d/ s4 h: H' X* E; e
是禪宗的頓悟觀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學禪,而且每個年輕人學禪,都等在那裡開悟。) |* x& q) T5 Q+ v
還有個同學說,已經坐了一個月了,怎麼還沒有開悟﹖我說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
9 Y- C: m$ `1 y# Q$ T- M# s& W剛經現在告訴你,你看懂了吧!要把過去、現在,自己身心的業報清理完了,開悟的那
* O, L+ Q. ^! s# ]. X: c' o) ?一點消息才會來,所以永嘉禪師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我們人生
. E4 Q- J+ r+ e6 y' v7 S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結果。所以金剛經
5 X/ V1 F0 n0 y這一點,大家不要輕易的看過去了,這是反轉來告訴我們,要如何修持才有結果﹔必須
) K: X$ u/ {* U$ }( L; r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業報,智慧才能啟發。過去生的業報沒有消減,智慧是啟發不了1 ~8 `$ F$ Q) c0 m
的﹔因為你還在受罪,所以不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會大徹大悟。下面佛自己舉
) ^1 ^' v' h# m一個例子:
3 E2 s4 v* z, F) b0 `* a
( |- B9 E( Z! n! E3 x4 z; t( x  h0 R2 f    誠敬努力的人& m: h2 Y. n2 {% H1 l( M" ?# p2 o5 ]
9 P& ]9 g8 f3 ~. W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7 B+ [' n9 o& ~
供養承事。無空過者。】2 Z- q; q  a9 n

5 K" ^4 k  n2 }7 x9 q- V5 a7 J  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的經過,回憶過去無量無數時劫,曾跟隨那由他諸佛修持。那  L3 t, a3 j2 y. [
由他是無量數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第一次開悟時的老師是然燈佛﹔中國後來有一本小說0 t7 _! k+ G$ y) j- U7 {
封神榜中,就有一個然燈古佛。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發心學佛,可是他中間經過的善8 g, n) b# }6 f6 x+ C2 \
知識、名師,共有八百四千萬億那麼多的佛,每一個佛前面他都去學,而且供養過。
6 i0 l: S7 Z- d! k: F' f, j; }  甚麼叫供養呢﹖像孝順父母一樣的孝順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4 d% N. U# h4 j+ m: U) f
他說他都供養承事,他曾經都替他們做過事,做過弟子﹔他只要碰見一位善知識,自己
3 D6 F7 y" s+ G5 r( C7 M: R絕對不敢放逸,沒有空過的。換句話說,總要學一點回來的。他講的這幾句話,就是說) u; V/ K2 a, R
自己的求學精神,勤勞而精進,謙虛而向學。
; K' I" m7 ?- ?' e# E( f
' T  }, g6 F0 r# Q% g. Z【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 e! Y5 S2 q4 l0 U) A& e7 ~
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w7 y; m$ A: x4 G. l* A$ V6 ^6 u: m/ A. ^; J2 G: [% ^
  他說,其實當時啊!沒有一個人給他講過般若金剛經的道理。現在釋迦牟尼佛本人,+ P. k4 ]* A- z8 W+ B+ {
說出來這個道理,說假使有一個人,在後來末法的時代,能夠抓住這部經的要點,受持9 k: x& H" ]' S5 j0 C
讀誦,他所得的功德,比我當年供養幾千萬億佛的功德還要大﹔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
+ L( k2 h  F  z所比不上,乃至算盤、電腦,算都算不出來功德有多大。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拿著這本3 H% x! [3 s" m4 T1 \/ c
經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釋迦牟尼佛過去所有的功德還要來得大!他是# k. Z* |' v) w" I& i' j8 _
這樣鼓勵我們。* z. ]$ h3 U7 n1 ^9 T/ I( O3 e
) E3 _5 O8 ?" I! n& M
    不可思議的果報/ e1 q8 \0 {' ^; ]2 x  v, f

0 Z. r" a  M8 G; c【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K  s" P1 ^$ p3 e# p* B
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
# ], V( Y7 {) {! V議。】' z; f/ {: M2 E* O9 r0 Y

+ b; S5 h  j1 F1 T' P4 j0 Q  他告訴須菩提說,未來世上,有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所得功德之大,他說啊!我8 \/ {: r: w) m4 ?' z% r; s
都不敢講出來,我怕講出來以後,有人聽了會狂亂發瘋,甚至於對佛法都不相信了﹔覺
7 H! W# C2 ~0 Y- m得牛吹得那麼大,沒有這回事。所以佛說,不敢說,說了有人會不相信的,會懷疑的,
+ d& M: x/ {: d6 Z+ c5 w/ v4 C會發瘋的。
8 C4 f# N: P9 l  佛是真的沒有說啊!但是他補充了一句,這個金剛經的經義不可思議。你不要以為
5 S# Q: w  k) V2 I1 J8 s, r9 e金剛經文字看懂了,就以為懂了金剛經,它一層一層道理多得很。「當知是經義」,義
# ^2 m' I( @: n9 z是道理,這個理不可思議,不是你的知識範圍所能想像的。因此,這個經的果報,功德/ G! Z. a6 ~! _' ?4 _
的果報,也不可思議。. ]2 L) d8 R$ K# l3 w- u' H
; c3 f& \# v" |- M5 ?. }6 q
    第十六品偈頌
: O& Z4 _# S/ ^4 J. o8 [# S% P5 k; h: C* x& z1 }
    業識奔馳相續流  茫茫無岸可回頭/ ?1 ]* ?- }3 A6 @) L% [& g
    同為苦海飄零客  但了無心當下休) m& v( B4 G  b- j7 S* K8 ]

; w+ g5 ^* A  W" Z6 ^" E$ H9 p  「業識奔馳相續流」,在佛學上說,我們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業識3 g6 U6 G4 `# i4 K! t9 S& o3 U
是佛經專有名辭。首先了解佛學上叫「業」,業不是罪,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這股
( p: b! H( Z7 |1 ~) K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業﹔惡的,叫惡業。就是佛經上講的業報﹔像造業、作業這些名
2 K' y& Q8 R1 z7 W( L) I辭,都出於佛經。譬如我們有些小動作,有些人喜歡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頭呀,這個
& _' P% g8 W2 b習慣,沒有甚麼意識,無意識自然做出這些動作,就是習慣的力量。9 s- ^1 u; Z% |+ c! k% e" O  E
  無意識又是甚麼呢﹖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在佛學上是第六意識背後的一面﹔譬
. ^1 L) {5 U* X0 v如現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靈感呀,都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超過了第六意識,有一個: b( i) t# M+ x) C$ E1 h, ]
東西,就是我們的業識。我們活著自然有觸覺的感受,這是業識。這個業識屬於第六意
  W9 d8 V7 n/ X4 B; J& Q識的最後面,是第七八識的範圍﹔現在心理學就很難解釋,還在研究中。
. C' g! u* x0 K; _8 R1 \$ D& a  人生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好壞,甚至於應該生那一種病,或者環境上應該有那一種
& L# P, D6 b! S; _遭遇,都是這個業識的作用。業識分析起來非常麻煩,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了解,我' l. C, Q4 g3 W$ p. G4 r/ f
們坐在這裡活著的人,是身體在這裡起作用,渾身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於業識作用而存在,9 Z: q- x) i4 b& R- ?- ?
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講身布施,身布施很難,因為業識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p' m& |+ }. n- K
  譬如我們在座許多青年學打坐,為甚麼心靜不下來呢﹖因為你身體血液還在流,身+ g8 ]" t, H" {; p  z: q
上的感覺還是有,是業識靜不下來﹔業識茫茫,靜不下來。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8 ?- ]1 I! k, R# G) R1 I
的作用,克服了這個業識茫茫,把身體的感覺放下來,當然大徹大悟﹔就算不大徹大悟,* C. c: g- n; p: p7 X" B
也可以小徹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講的以恆河沙等身布施,那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
0 M! V3 v( }% l. [) A* W為身體的感覺布施不了,越打坐病還越多。有些人,靜坐學佛,把那個業識的陳年老帳,: Z0 ~' X0 z/ e8 K2 m$ d2 {
通通翻出來了,這些非要還不可,把它還清了,了脫了以後,才能得解脫,才能夠開悟。
- l: i1 ^" p( b! D3 Y# Z8 E5 d這個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輕、中年、老年,業識的因果
4 m. ^+ I3 l+ U, n* C( l  ?9 q連續不斷。學佛的經常有一句話,回頭是岸,岸在那裡啊﹖
! B! k! \1 O" w+ d6 `  「茫茫無岸可回頭」,苦海茫茫,回頭是岸,這一句話大家經常說,卻沒有去想岸
6 E9 P: b8 y1 l3 y3 Y1 n在那裡﹖岸就在回頭那裡,就是因為你回不了頭。
8 w- L) T! h4 ]; L- N+ L" A: e5 x  所以我們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兩個眼睛開著也好,閉著也好,你總是注視
0 z5 v1 q* S3 ]+ d  Z" W+ v5 j$ z在前面,沒有辦法回轉來,所以,回頭是岸,這句話已經告訴你岸在甚麼地方了。岸是
1 x1 B0 F& A4 W9 ?: ?甚麼呢﹖是廣闊是空靈,到達了回頭是岸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情況呢﹖不要忘記金剛經的
+ ?0 X( |0 g9 o5 d. \一句話:「此法無實無虛」。你說它空的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到這個境界你就找到
0 H$ P# r  V+ X3 R" q" z了岸。假使不曉得回頭本身就是岸,那就是業識奔馳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 e# e- N* B8 D( u$ e
  「同為苦海飄零客」,所以我們有一個感嘆,我們眾生,當然我自己也在內,都在
3 c- n( m0 t! G9 v茫茫苦海裡頭翻翻滾滾。要怎麼樣才真得解脫﹖怎麼樣才真得道呢﹖- Y4 X' A0 x9 E$ s) t
  「但了無心當下休」,當下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念頭啊!說它是念頭,把它壓下去
0 E" l" k# w+ g+ \1 _6 W4 g1 Y6 a也是不對的。能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無所住心,此法無實無虛,大致上說來,對真正
  W* u$ g! y& Z( E- j' g的修行,可以找到一點眉目了。希望大家在這裡特別注意一下。6 p4 X( {" |* z) c
  最後的結論也就是金剛經上這一品的原文,「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
9 i9 I, c6 m( B  h% j& m思議。」果報到達甚麼不可思議﹖可以使你成佛,這是成佛的捷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