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9 P& d1 ]5 ^5 g! J! b. \
3 ^8 t7 b$ L5 Z9 p; M5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7 A5 c2 @7 [5 r# |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
# i o, U# g( C7 k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
+ w+ C8 D/ D5 a8 y- o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c; F4 [8 Z: G
' Q7 V; w( e, r$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1 T( m9 r9 ^( X+ P c8 _$ Y, o- h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 E! [$ t, L6 V3 C/ b
" t: n' f/ J1 j0 l; b: m. R7 B 這是佛自動提出來問須菩提的問題,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一個人,拿他充滿三
" ~4 D! t/ b) U; u8 a6 j R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財富,金、銀、車渠、瑪瑙等等,通通布施出來,分散給人家,& P0 m C+ V0 `, H! I% g" b
你說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這個福報太大了。
. y1 } O% {! h7 E 我們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塊錢,就想得好的福報,買了幾根香蕉,去燒幾根香拜拜,
+ C3 J0 Y, v" [8 V7 z4 Q- U0 g還想求到甚麼東西,現在這個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比那些甚麼香蕉呀,豬頭1 }4 M2 e# v+ x5 N2 k* v9 `5 |
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佛就說:「何以故」,甚麼理由﹖「是福德,即非; b0 c% c2 j5 D/ b" Z9 B6 @
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
8 d. `( F- X+ i6 o( e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 q' S) g. N; M1 H; u5 P) A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
" ]: A* a. u; H! f; o( G" A, j% ]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 n, i+ B: W2 D. ]4 F
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 A8 C5 Y' Q# U* b' i" o' F& l
時候是痛苦,因為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只有一個時期,
. h' m( t: d/ Q: [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為本身無自性。
! Y7 Y# `6 B- N$ \# E5 ~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
7 p+ u, I {: n1 y. y$ ]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 e a. G; q) u+ V; v+ f' ]
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1 c- S# U# ~+ S' G" _6 l& _8 {# v* R/ J
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 o# j! V/ M) R9 r& K
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Q. N) {0 M: ~1 T8 G4 y
4 _3 a5 ^! u: ?2 o6 A i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 J; q* T; S$ n( a, E3 y5 ?) B! Y
: ?( y( j& {& p$ B 佛強調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講到,一個人拿一佛世界的七: H: h4 x; J6 H0 n5 d m3 Y+ v
寶布施,這個人福報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個人,對金剛經有些了解或者四句偈了解
/ F7 s( Y' L0 j3 t Z了,再勸導人家,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這個人的福報,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
& S0 p7 E/ r2 C4 l還要來得大。' ?: e& l% o- s* D. x) j8 [. _# S
% c y/ [6 l$ f5 W/ j% u
一切佛與金剛經
% J6 j$ b* T Z8 }$ ^6 U# y R6 A& _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7 A6 | M2 |( R/ B
& | P. f1 B9 Z2 j+ p
甚麼理由呢﹖他說我告訴你,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及要
~( s+ N" v: v' F4 g; k想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的諸佛,及一切佛,都是從這個經裡出來的。像這一世的釋迦牟尼6 K) h7 {! u1 {7 }1 T, M0 u
佛一樣,就是在這個劫數裡頭﹔這一劫叫做賢劫,這個賢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釋迦牟尼
- e0 G. r$ Z, J佛是第四位。將來第五位彌勒佛,當然還早羅!以後一直下去,有一千個佛要來。這一+ e1 @9 C/ j& J3 Z7 Q( d; E* f
個佛劫裡頭,是聖賢最多的劫數。當然不能拿地球形成、冰河時期的觀念來看,這是一
; D6 d0 F0 k! \) D個宇宙觀,這個劫數的時間非常長,接近無量數的時間。
* D/ j( M3 B) X/ m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
! ]7 p$ v' {- S/ W u1 c+ u# g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裡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
B8 _# |! F6 c+ ^5 f$ r' c慧裡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 M- a+ L+ i9 f4 }3 v# A
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 T" T, [; i- n, n& H" S
從金剛經裡來。2 ~' G/ f) @; H; M$ T
- M- E) W: u" L; R# E
佛法非佛法# [ M" Z! o+ i7 ^; ?+ L& r1 I
, k* J# P+ S7 Z0 ~% g1 Q' E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5 C4 z* c/ o+ E, r. s
7 g6 q) Z( W: ^5 ^% h 你看金剛經的翻譯,真不曉得佛說些甚麼!他上面講的那麼好,多大的福報,大得% J* x( f3 P. M ~2 g8 t
不得了,但是福報還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後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0 y' l0 ]; @# \/ p/ E$ f/ l
法」。 ?1 R' X% k- ]2 r, s) U4 E" S
甚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斷見,沒有" j2 b @0 A0 h
就是沒有。換句話說,成了佛的人告訴你,他是現在的佛,你儘管打他,這個是妖怪,* d. O( w2 r! `) I- p
不是佛。佛是無法可得,住在無相中。因為,真是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
" a3 F6 J( h8 g2 ~: E常平實,甚麼都沒有。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
) C# u/ p3 v# m9 v$ j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
, ]& }0 l$ ?- O3 Q9 l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5 _. R' X5 W7 [, E0 G6 ? 這就是金剛經的特點,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跡不留,講過以後,) y3 S' C* z3 S! ?5 Y
馬上推翻。等於一個教育家,教育了許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覺得自己的確是今天的大
( q. L$ Q6 w4 Y F# [' c( ^# Z* a老師,他已經完了,他已經是師老了。所以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沒有這個
( z' l2 M/ {6 L* _觀念的,他認為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過: S( z: Q+ ~6 \9 n; J
去了,心中不留。
% c0 r( Z' I" i 金剛經這種句法,後世許多儒家不了解,像清朝的大儒顧亭林,在日知錄上就講,
& ~- D& a& U3 V3 ]) o" k& L叫一般學生不要看佛經,佛經沒有甚麼看的,這個東西就是一桶水,一個是滿的,一個. J9 L- g( `. K6 r3 G5 q
是空桶,一下倒過來,一下倒過去,倒來倒去就是這麼一桶水。他認為所謂佛法者,即# a, t8 `' U! Z9 c) b
非佛法,倒來倒去,等於沒有說嘛!; `/ f. {1 p% y& ]' \2 x
這個第八品的要點,說明佛法的重要,真正的大福德是智慧的成就,依法出生是依0 K! i) Y) e, W, T8 H& {# o
到佛法而生出一切賢聖悟道的道理。說到了這裡,又引出後面一章的大問題﹔現在我們: M' a2 o+ y7 w6 u0 u8 c/ @
先給它來個結論:/ Q0 V Q8 \& ^
* s+ G1 f; a$ u/ r2 r$ W 第八品偈頌# a0 \4 @2 e1 k% U: n
5 y* J* F2 T% E( ^! i
錦繡乾坤似奕棋 人天福德枉成癡, w/ [0 w" A ]' n6 r
原來佛法無多子 脫縛離黏說向誰' ~0 x$ R( w: O$ P4 q$ i: E
+ u/ F h( Z/ B
「錦鏽乾坤似奕棋」,人世間最有福氣的是當皇帝,我想每一個人都想過一下這個- i8 f- U: k. ^% n$ t' ^
癮。古代的皇帝多有福氣,但是我們讀了歷史以後,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是當皇帝。康6 O. j8 q. f1 W
熙皇帝自己就說過這個話,自己感覺到痛苦極了。從歷史看來,中國有多少個皇帝,叫+ K0 Z0 A# l4 R& H- `
年輕人背一背,連二十個也說不出來!叫甚麼名字都不知道,只曉得叫皇帝而已。這個
) y+ Z Y- h9 ]* S2 Z5 \錦繡乾坤江山,從歷史上看來,像下棋一樣,一下輸了,一下贏了,通通過去了。「人
8 I: ^1 F1 F( R. O0 R* X; V0 H天福德枉成癡」,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修廟、齋僧那麼多,將來福報怎麼樣﹖達摩祖* K% K. D1 x7 y+ w- O
師就笑他:「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罵這個梁武帝,你這點算甚麼了不起,人
3 \4 C: q- k% [$ X/ t, ~0 V天小果,你死後不過升天而已,天人享福完了,照樣會墮落。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6 ~, D* \- Z3 t7 y3 O
是有限度的福報,不是無漏之果,無漏是永遠沒有缺點。所以說,人做了好事,他生來
1 q* y6 M: K J# z8 S1 P世做帝王將相,升官發財,功名富貴,世間的福報很好,但是智慧喪失了。
6 s2 k9 ]* m+ V! s 禪宗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師,叫溈山禪師,是禪宗五家宗派裡的一位開山祖師,
& K0 G9 ?# _ W溈山仰山是佛教溈仰宗。溈山禪師三世為皇帝,幾乎喪失了神通,失掉了智慧,迷糊了,
4 |, K1 E. Q# P# ?4 z' I所以他不幹了﹔這個神通不是說千裡眼,或者會飛之類,而是智慧。智慧是大神通,他
0 t# e6 Q* [- o# ]$ U' C" t幾乎喪失了這個悟道的智慧,如果學佛為了求福報而學,求來生怎麼樣而學,不錯,是
: A P# A G. ?7 \, S有這個事,但不是徹底的,所以說人天福德枉成癡。6 Y9 c' C4 N: v; X6 C/ h
「原來佛法無多子」,這是禪宗的話,臨濟禪師悟道以後說:原來佛法是這個樣子,
8 T/ e1 } ^- b- u3 l( u i無多子。實際上這三個字,是當時的土話﹔用現在話來講,無多子就是這麼一點點東西,
. _6 Y& Y9 Y2 l) ^/ x, U8 V/ Y沒有甚麼多的。
( ^! X3 B! i0 n9 Q! Z4 b7 i 「脫縛離黏說向誰」,佛法的目的是甚麼呢﹖我們被人世間一切的煩惱感情捆縛著,$ P& G5 `- v& Y! X0 u. X; q
要解脫三界的情慾、煩惱、妄想,脫開了一切的黏縛,回到自己本來的面目,這就是佛
* {- X) C% r% b: k/ |9 {* O法的究竟。所以佛法講了半天,三藏十二部,都是為了這個,要把那些黏著的、捆著的,
+ z$ p2 i/ j" g$ y0 K. p; A都徹底解脫了,這就是佛法的精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