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g8 w9 |9 c6 m4 `
3 D8 ~8 ]. e# s: k1 h; p% u" K' ?, r《梦》与联想<br>4 _7 B9 m2 ~) w, Q9 \" W- Y3 Y
<br>
$ V/ j, t8 \+ e c无墨! z6 d: }' F+ Q# \4 V2 C- q! o5 ^- x5 R
9 P- a' R6 D9 [2 a" G( Z+ y绘画这东西,在表达意境的时候,跟诗词有那么一点类似,有点通感的味道。什么是通感呢?我的理解就是一种感觉互动,比如可以从听觉到视觉,听到某段音乐,脑海里浮现画面,这就是通感了。实际上看到一副画,大多数人心里都会产生一些简单的联想,颜色有轻重冷暖之分,这个轻重冷暖本身就是一种感觉表达,我说CW同学的画很好看,就在于他的作品通感性很强,尤其是那组抽象的数学系列小画。
) o* n2 s4 J+ E) `0 v$ G7 W<br>
0 U I: Y0 n; Y% X+ a我今天感慨的是人的感觉真是很微妙,很复杂,看到某样作品时,可能带来的通感不只是听觉,还有味觉,触觉,以及在时间上的某个记忆片段,有个词叫百感交! g- \" @. p, Z4 \
集,就是这意思。问题是我们能理解交集这个状态,却理解不了具体细节,比如看到CW的这副《梦》,其实我心底想了很多很多,比如就有好几部电影画面,简单' ^" n$ H4 t0 T
说说吧:<br>4 T! y9 S, s* M8 t" w+ G( a
+ u# `0 f ], c1 _0 q5 A( M. I第一部是美国生活片,是讲一条流浪狗的,这条狗本来要被宰杀的,意外被一个少年领回了家,少年的妹妹也喜欢养狗,但是条漂亮的名贵的贵夫人小白狗,还会坐下,会躺倒,等等很多高难度的动作,总之就是有教养的狗,小白狗瞧不起新来的。后来少年的妈妈带着孩子要去寻找丈夫,在雪地里遇到了狼,这条流浪狗打败了狼,救了大家,最后呢,两条狗相爱了。当然片子比较长,个性画面也不少,只是片头一段关于生命的解释:一群嬉闹欢喜的声音冲了进来,发现了一个目标,啊,又发现了一个目标,终于成功了!但是这四兄弟,只有一个活了下来,就是这条流浪狗,部分场景与画面有点共鸣,呵呵!<br>0 O" p8 x% p+ e1 o! ], V1 E. R
6 q) q- \7 S- c E7 l- F6 o: Q5 `
第二部电影是徐克导演的动画片《小倩》,(我想我真该附上截图),就是投胎火车载着很多鬼魂冲过投胎门后获得自由与新生的欣喜若狂的兴奋场景,也有点CW画上的那意思。<br>
5 a8 t0 i- C$ B: M( ~9 w1 j5 o1 t- W2 T; X" j$ H
此外还想起小时候在东北农村大过年时大家一起去学踩高跷扭秧歌。秧歌一般是公社里组织的,大家自发前去练习。一般都在下午时光,大地还冰冻着,黑土上覆盖着白雪,不过夕阳还是暖的,跟小朋友一样,圆圆的脸蛋笑嘻嘻的样子。等到正式表演秧歌时,一个二个都武装的五红大绿的,什么被面纱巾的裹在身上,打扮的跟唱戏的差不多,还有插戴野鸡翎的。我可羡慕会踩高跷的姑姑了,每次他们练习都跟着去看,让姑姑搀扶着我走几步过把瘾头,前年冬天我回东北老家,还遇到秧歌队的呢,我当时想这次就走一次真的,可惜咱不是那料,怎么都站不稳当,最后还是罢了,倒是姑姑说了一句:“平时也可以扭秧歌了,一般谁家店门开业了,就会请人扭秧歌热闹热闹,不用等过年来也赶得上!”
5 L& g) ~+ g x4 i( i6 n0 E
" D, R* X7 r) V: x( p还是贴近现实的联想起来更有回味些,于是就捡这个场景涂鸦几笔贴在这里吧,童年岁月里,有这么一个冬天,我看姑姑就是这么进行高跷练习的,许多年后的今天,只能画中游了,呵呵!
3 A% Q( O" V& ]
& Z6 U8 U+ ]1 d, V: p$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