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灌汤肉包
! `2 x! S+ `" C0 K& ~2 ^7 X3 q
: f$ o/ u8 `! J4 K" ~ : q! M. q1 l3 Z
如今,制作“汤包”的地方逐渐多起来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人对“汤包”的制作过程不是十分了解,甚至流传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些顾客竟以为汤包中鲜美的卤汁是用注射器 打进去的。 + \3 _/ W, F: | m( u1 q
- ~2 x- P9 G, f5 R) _- y+ K {" b
其实,汤包的制作并不复杂。早在清嘉庆年间,甘泉(扬州)人林兰痴在《邗上三百呤》“灌汤肉包”中就说得很清楚了:“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磨细面之中,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接着,林兰痴还赋诗一首: ) ]* p" u0 w7 T4 }
) Q3 W& j: E6 q: ~& H. t8 n; ?
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 4 _( n3 k( F, Z( N" O( i% N
9 d" v4 z- j( u) `: O8 k 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
4 V4 K6 {5 z F
4 U* Z8 @ ^: ] 诗虽一般,但倒也把汤包内藏热汤、“到口难吞”、容易烫手的特点写出来了。 & p* n& d0 q" m- s; }5 w. b8 `
( h4 v% ^- ?, d1 C! b: N* p5 O
汤包究竟是不是扬州厨师首创,笔者未能细考,不敢断定。记得曾在一本笔记上看到,南宋临安市上有“灌浆馒头”出售。笔者怀疑这“灌浆馒头”即是一种类似汤包的东西。如果是,则汤包至迟在南宋就有了。话又说回来,无论如何,林兰痴的关于“灌汤肉包”的记载,仍是我们了解古代汤包极有价值的资料。 $ v/ A- N6 \8 d5 F8 {
2 m5 `# {7 P3 i( E4 K v6 ]3 t q
历史发展到今天,汤包的制作技术当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品种也有增加。尤其当指出的是,由于有了电冰箱,汤包可以一年四季制作,再也不必依靠“春秋冬日”的低气温来使“肉汤”凝固制成馅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