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14|回复: 7

[无墨] [转贴]追溯中国古老传统小吃的变迁(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6 03: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烧饼面枣 , x" X( S* G* i

6 u" ~* u! }# F1 \: Q* l* O3 a" V$ a5 m5 @9 u( t( p
3 P8 A. K( |4 W+ I  i+ j! S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一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小鹅卵石炕熟“石子馍”的制法及“石子馍”产生、发展的过程,读起来很有意思。
0 b( W* ?  U& I* B
0 j8 X0 N' [6 s' e& M( f: t$ y  然而,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也有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叫做“烧饼面枣”。韩奕在《易牙遗意》中对其制法有着详细的介绍:“取头白细面,不拘多少,用稍温水和面极硬剂,再用擀面杖押倒,用手逐个做成鸡子样饼,令极光滑,以快刀中腰周回压一豆深。锅内熬白沙坑熟,若面枣。以白土坑之,尤胜白沙。又擀饼着少蜜,可更日不干。”看来,这种“烧饼面枣”的制法要比“石子馍”更复杂一些。主要就在于这种“饼”的形状不是通常的扁圆形或长方形,而是要做成如“鸡蛋”一般的椭圆形,然后还要在外表刻上一道道细纹,犹如蜜枣上的纹路一样。 . m) j% q& G$ c8 y

' x" w  K, y$ p* I/ E* h  这里还应当指出,古代“饼”的概念和今天已经不尽相同。在古代,面条可以叫做“汤饼”,馒头可以称为“蒸饼”。所以,这“枣”形的面制品被称为“烧饼面枣”也就不奇怪了。令人遗憾的是,“石子馍”至今仍在生产,而“烧饼面枣”却早已不见制作。笔者以为,倘若条件许可,有关单位若能将其挖掘生产出来,想必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03: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卷煎饼 6 M  m- E( A3 F" r) ]/ ]/ A
: v. f' o% `5 j* O* Q, j; J

' ^8 K- O! A' X; r7 n* o+ b9 E0 \$ u9 q# B2 y6 b, C
春卷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油炸食品。初春时节,江浙一带的城镇均有出售。它那焦黄的外皮,鲜嫩的馅心,诱人的香味,对食客颇具吸引力。 + Y7 U- {7 n+ ?

8 k& m. Z4 r- s  可是,关于春卷形成的时间,笔者却一直未能找到答案。最近,笔者在翻阅《易牙遗意》的时候,忽然发现其中的“卷煎饼”就是不折不扣的“春卷”。卷煎饼的制法如下:“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用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五腊醋供……”接着,笔者又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看到一例“卷煎饼”,除馅心外,其制法和《易牙遗意》中描述的基本相同。可见,至迟在元代,我国便已有多种馅心的“春卷”出现,只不过其名称叫“卷煎饼”罢了。 1 D4 `7 R& W( C: w* G( ~% c
8 G- a$ `3 I2 C% u: ?5 W
  当然,用薄饼裹菜肴食用是更早的事,早在晋代就有了,它的名字叫“春盘”。到了宋代,除“春饼”(薄饼)外,还有“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武林旧事》)。虽然晋代就有春日食春饼的习俗,市上也有“春饼”出售,但未见有关“春卷”的记载,估计是人们嫌用春饼夹菜肴食用比较麻烦,于是就发明了“卷煎饼”。所以在古时“春饼”的名气大,而“春卷”却并不太出名。
4 q) `& [7 p3 }) G
9 ~& Z2 ~- T4 p  {  如今,吃春饼的习俗已经式微,而春卷却俨然取而代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03: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丹桂花糕
$ ]9 N$ F1 p/ b5 ?# j5 A( }2 M2 P6 m
" O0 X. g2 S( O4 l* {+ A3 i$ {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03: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槐叶冷淘 ! V8 Q# V* v! x' V; x6 b3 }) T& F
杜甫在他的诗中,赞美了古代的一种冷面——槐叶冷淘。这是将槐叶汁和面做成的面条,面条煮熟之后,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凉而成。所以说吃这种面的时候,有“经齿冷于雪”之感。
; b; A- U2 D$ h1 w  F
7 l9 i2 v, a1 R9 l- i2 T. s  如果说杜甫的这首诗写得比较含蓄,不容易看清“槐叶冷淘”制作过程的话,我们还可以参阅宋代著名诗人王禹的《甘菊冷淘》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俸面新且细,溲牢如玉墩。随万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诗中,把“甘菊冷淘”的制法和特点写得一清二楚。面条是“煮投寒泉盆”做成的。由于掺进了甘菊汁,所以冷淘的颜色青青,“芳香敌兰荪”,可谓色香味俱佳了。 2 }4 w2 R. |% `$ Y) {$ ^6 @

% B7 V0 I# \1 O5 F+ J1 H( j6 e) }  再往后,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亦有“冷淘面法”,是用鳜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的冷面,风味也佳美。总之,古代冷淘面的花色品种是很多的。 6 G1 e" ^: N6 D/ l2 N) x
& \  I! L- N* g, g9 G, F3 y
  看看古代的冷淘,想想如今的凉面,笔者认为后者的制作简单化了。其实,变换一些花样并不难。就算“槐叶冷淘”、“甘菊冷淘”难以大量制作,我们搞个“菠菜冷淘”行不行呢?以鱼肉、虾内做浇头的冷淘也总不是太难做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03: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虾饼 2 P: [' x5 t7 l

, t. l1 _! C9 K. d
7 G2 y9 d* r- z) o3 y5 ?: z9 j( ^( B0 P% U4 c4 o
《随园食单·点心单》中记有一“虾饼”:“生虾肉,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加水和面,香油灼透。” * `! D" K/ E- i( p0 u4 Q

9 G3 f3 Y7 h0 {& e6 d. m3 z  这种“虾饼”乍一见名字,以为是一道菜。其实,它是以虾肉和面做成的一种“烂面烧饼”。如今江苏民间善做“烂面烧饼”的人家很多,且荤素均有。初春时节,扬州一带的老百姓喜欢制作豌豆苗烂面烧饼,其色碧绿,其味清鲜,委实是一种大众化的“高级”面点。 ' V" V- B" r6 A' O4 R
( @& n1 o# \. n! M
  如果追本溯源,烂面烧饼的历史似乎可追溯到周代。《礼记·内则》中记有一只叫“糁”的点心:“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看来,这“糁”正是用等量的牛、羊、猪肉丁和稻米粉拌和后用油煎成的一种“烂面烧饼”。值得注意的是,这“糁”中的肉丁不是作馅心之用的,而是直接和在米粉中,也就是与当今的烂面烧饼的制法相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03: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黄雀馒头法
2 X  F5 a0 }/ x4 v
, |  W! N. A# g: }! y  j9 f  元代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有一个“黄雀馒头法”:“用黄雀,以脑及翅、葱、椒、盐同剁碎,酿腹中,以发酵面裹之,作小长卷,两头令平圆,上笼蒸之。或蒸后如糟馒头法糟过,香法(油)炸之尤妙。” - z7 ?! o0 @8 ~$ W! H( ~; V" j
& j: t5 S- |; v" B
  黄雀又称“芦花黄雀”,体形小,鸣声清脆。人们一般喜欢饲养它作观赏之用。但是,黄雀同时也是一种野味,肉质细嫩,鲜美异常,所以它一直是古入席上的珍馐。浙江一带的农村,在“稻熟时”,人们往往“张罗(网)以捕黄雀”。而南宋临安(杭州)的市场上,则有好多用黄雀制作的菜肴出售,如“蜜炙黄雀”、“酿黄雀”、“煎黄雀”等等(《梦梁录》)。 ! a, D4 c2 p' j2 W% a
# s/ Z+ z+ y) C* U" o9 n
  尽管用黄雀制作的菜肴品种较多,但像“黄雀馒头”这种做法还是罕见的。由于黄雀被面裹住,所以其原汁原味被保住了,而外面的一层由于包裹黄雀,又带上了黄雀的野味。所以“黄雀馒头”一身二任,外面是面点,里面是菜肴,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03: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灌汤肉包
! `2 x! S+ `" C0 K& ~2 ^7 X3 q
: f$ o/ u8 `! J4 K" ~: q! M. q1 l3 Z
如今,制作“汤包”的地方逐渐多起来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人对“汤包”的制作过程不是十分了解,甚至流传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些顾客竟以为汤包中鲜美的卤汁是用注射器 打进去的。 + \3 _/ W, F: |  m( u1 q
- ~2 x- P9 G, f5 R) _- y+ K  {" b
  其实,汤包的制作并不复杂。早在清嘉庆年间,甘泉(扬州)人林兰痴在《邗上三百呤》“灌汤肉包”中就说得很清楚了:“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磨细面之中,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接着,林兰痴还赋诗一首: ) ]* p" u0 w7 T4 }
) Q3 W& j: E6 q: ~& H. t8 n; ?
  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 4 _( n3 k( F, Z( N" O( i% N

9 d" v4 z- j( u) `: O8 k  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
4 V4 K6 {5 z  F
4 U* Z8 @  ^: ]  诗虽一般,但倒也把汤包内藏热汤、“到口难吞”、容易烫手的特点写出来了。 & p* n& d0 q" m- s; }5 w. b8 `
( h4 v% ^- ?, d1 C! b: N* p5 O
  汤包究竟是不是扬州厨师首创,笔者未能细考,不敢断定。记得曾在一本笔记上看到,南宋临安市上有“灌浆馒头”出售。笔者怀疑这“灌浆馒头”即是一种类似汤包的东西。如果是,则汤包至迟在南宋就有了。话又说回来,无论如何,林兰痴的关于“灌汤肉包”的记载,仍是我们了解古代汤包极有价值的资料。 $ v/ A- N6 \8 d5 F8 {
2 m5 `# {7 P3 i( E4 K  v6 ]3 t  q
  历史发展到今天,汤包的制作技术当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品种也有增加。尤其当指出的是,由于有了电冰箱,汤包可以一年四季制作,再也不必依靠“春秋冬日”的低气温来使“肉汤”凝固制成馅心了。
发表于 2006-11-5 02: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边看便流哈拉子,欲罢不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