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近代以来我国戏曲的第一大剧种。它是在综合了徽剧、汉剧以及秦腔、梆子、昆剧等剧种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积淀了历史上数代艺术家的创造,内容丰富,艺术精美,流派纷呈,影响广泛,有“国剧”之称。越剧作为一个新兴剧种,不能不受到这位剧坛“老大哥”的影响。
$ P# G# q9 ~' J, O# c) f. }) G* g" v! [* N. U, ]8 i
越剧和京剧,产生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越剧生长在南方,发源、发祥地都属于江南文化区域。京剧则形成于北方,尽管自1867年南下以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发生不少变化,但语音、曲调、表演仍保持着原来的基本格调。越剧诞生时,除了继承唱书时期的曲调以及将书目加以舞台化外,几乎一无所有;京剧形成时则有丰厚的家底,剧目、表演、唱腔、著名演员蔚成大观,因此一经形成,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花雅之争”中迅速打败“雅部”,脱颖而出,卓然而立。京剧最初虽然以与“雅部”对立的“花部”姿态名噪剧坛,但随着它的成熟、发展被人又看作高雅的艺术,这里的“高雅”,主要是指艺术上的精湛、演唱和表演的高水平,集中体现着中国戏曲的审美法则和古典美的规范。而越剧基本上是属于俗文化,这里的“俗”,主要指文化品性上的通俗平易;它在早期艺术上比较简单,后来经过改革艺术上不断提高,仍保持着通俗性的特征,始终以力求为广大观众易于接受价值取向,并且把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起来。京剧和越剧在声腔上都属于板腔体,但京剧由于历史悠久,唱腔音乐更为复杂丰富,发声方法更为讲究,而且有一套规范,行腔变化多端。演出时间大致相同的一台戏,越剧的唱词量大约要比京剧多一倍以上。 + y( i0 V- u8 b2 {& N
3 H8 m1 g# s; T/ z
越剧和京剧都是上海的外来剧种。它们来上海遇到的却是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京剧崛起之时,正是昆剧衰落之日。京剧以生机勃勃的全新姿态、挟着从数个古老剧种承继下来的艺术成果,很快在竞争中打败对手,正如同治年间的《竹枝词》中所概括的那样:“自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载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二日《申报》)。请注意,同治十一年是公元1872年,距京班第一次来上海仅仅五年。 此前在上海盛行的昆班、徽班、秦腔、梆子及其他剧种已统统不是它的对手。越剧进上海,则处在京剧全盛时期,一批又一批一流的演员和班社轮番到上海演出,戏院经理都是“重金礼聘”;一出又一出经典的折子戏,一部又一部新编的连台本戏,令人目不暇接,四大舞台以及其他主要戏院都是京剧的天下。若把京剧比喻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越剧则只是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芽。用今天的话来说,那时京剧无疑是“强势文化”,而越剧则分明是“弱势文化”。在“强势”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被压倒,被摧折,被消解;另一条路是自强,吸收强势文化的长处壮大自己,由弱变强。越剧走的正是后一条路。戏曲学家龚和德研究员曾这样比较这两个剧种:“从上海来说,新越剧和海派京剧,都是对于外地剧种的一种改造。…… 京剧,是在帝都北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革、创造,完成了南北花雅综合,以高度成熟的形态流布四方,,上海对它的改革虽然有过很大的冲击和相当广泛的影响,但难以动摇它的深厚根基而改革本身尚未成熟,又半途而废,故标以‘海派’,列为‘旁支’。可以说。海派京剧是一种 流产了的演剧风格,而新越剧则是近代演剧风格的成功创造者。”(《选择性的重新建构》,《重新走向辉煌》45页)
[7 c* |0 ]$ Z6 D8 e9 w- ~6 o# W! [3 q% B0 }6 ~6 @
(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