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人巴拿赫(2)+ X, h1 p% v5 i. n: J# ? 
 
# g( s; W6 _+ e) e# Q# @; q小艾呵, 苏联人, 德国人在数学方面当然是了不起, 但小小的波兰居然能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天才, 难道不能让人深思吗? 我先岔开关于巴拿赫的话题, 再列举几个波兰人的例子:: X( G; a0 o5 L! O& Q7 R: K- c 
5 X0 B8 @/ B3 u1 |* D6 F 
Antoni Zygmund, 一代分析大师, 波兰人, 1900年出生在华沙. 他四十年代到芝加哥大学后, 和他自己的学生Albert Calderon共同创立了有世以来最强大的分析学派, 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精英. 其中Zygmund的学生Elias Stein, 自己在普林斯顿开宗立派, 其学生Charles Fefferman二十二成为芝加哥大学正教授, 二十六岁得FIELDS MEDAL. 这里的故事又是无穷多, 就说一个吧: 当年Zygmund去阿根廷讲学, 报告完了后有个学工程的学生来找他, 谈话中说起一个定理的证明, 学生一口咬定是Zygmund书里的, 而Zygmund死话不承认他的书里有这个漂亮的证明, 结果发现这个证明是学生自己的. 哈哈, 这个学生就是Calderon, 他后来学术上的成就, 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 t1 C0 M1 n. B! d5 a 
: j5 i- x( O4 ~6 D, _' J 
再举几个: 逻辑大师TARSKI(后来去了伯克利, 现在很多搞逻辑的都是他的徒孙), 做调和分析的BERGMAN, 几何学家EILENBERG, KAC(就是那个FEYMANN-KAC公式的KAC), 英年早逝的Marcinkiewicz, 后来参与曼哈顿计划的ULAM, 等等, 大概有名的还有二十多个.  
% G- g$ Y) I! {* J$ S( ^/ E 
% |1 a9 P/ \- u) p5 Q好, 还是回到巴拿赫. 前面说到他家境不好, 也对也不对. 其实他的父亲是政府官员, 还是挺有钱的. 但由于巴拿赫是私生子, 父亲结了婚后就把他送到奶奶那里养着, 所以他和祖母很亲, 和父亲之间客客气气, 没有多少感情. 巴拿赫的父亲还是很爱他的, 在钱财上也一直很大方, 当然他也没想到这儿子后来成了波兰人心目中的英雄. 后来奶奶病了, 父亲就把他送到一家朋友那里暂住. 虽然大家都很喜欢幼小的他, 可是失去了父母之爱的巴拿赫过的并不快乐.   _! W- ^, O: W, L. O8 M+ m: t 
! ^' s% t" P; k) L 
等巴拿赫上了大学后, 父亲就跟他说: \"我答应过你母亲抚养你到成人, 但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巴拿赫很想知道母亲的下落, 可是父亲坚决不露半点口风, 声称是自己发过誓, 绝对不再提往事. 之所以唠叨这些, 是因为俺猜想巴拿赫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喜欢一个人思考的习惯, 可能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走上社会后的巴拿赫为人很好, 他幽默和蔼, 心态非常平和. 哈哈, 小艾, 听说巴拿赫也喜欢念小说, 不但速度奇快, 而且几年以后还能复述书中的大部分内容, 这点你和巴拿赫有得一拼.  
1 b5 M2 V' [% d+ C, r6 y7 k5 a  V: [" L4 T 
大学里的巴拿赫一开始以做家教谋生, 后来碰到了STEINHAUS, 和他合写了一篇文章, 后来成了系里的助教, 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巴拿赫没有受过正轨数学训练, 所以在程序上本来还有些麻烦. 但他的才华太出众了, 博士论文还没开写呢, 已经整了解5,6篇相当有水准的东东. 他的正式博士论文差不多是1920年完成的, 其中提出了一些基本性的概念, 他那著名的不动点定理, 还有一个结果, 后来被进一步推广成巴拿赫--SYEINHAUS一致性原理, 现在是每本泛函书上都有的. 他这论文牛是牛, 但和LEBESGUE那家伙的博士论文相比, 还是有点差距, 哈哈. 这个LEBESGUE的东东, 估计是对BANACH的数学影响最大的, 只是LEBESGUE做梦也没有想到, 巴拿赫能把测度这套东东玩得如此出神入化, 把革命高潮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不过巴拿赫估计做梦也没想到, 近半个世纪后居然有五,六位天才, 解决了一批他提出的问题. 这是后话, 暂且不提. 8 h% t" E2 i' Z+ F  B6 E$ x8 l 
/ t% J5 V5 b9 @& I" y* t( ?( f 
拿到学位后, 巴拿赫就一帆风顺, 32岁就提升为正教授. 按说他的日子应该很好过, 恰恰相反, 他居然常常要借债. 具体原因不清楚, 估计他自己抽烟喝酒的开销不大, 很可能是和人交际的费用太高. 当时的他已经结婚好一阵子了, 太太过去给STEINHAUS表哥当过秘书, 两人就是在STEINHAUS家族的舞会上认识的, 一见钟情, 哈哈. STEINHAUS这小子很得意呵, 不但发现人才, 还负责给人牵线搭桥. 面对困境, 巴拿赫急中生智, 想起了赚外快的好招: 写书, 高中生的书和大学生的书他都拿手, 因为早前他做过好几年的家教.  
' }/ |; ?+ \2 z- a# y9 m3 ^0 O4 r$ ~  l3 a2 O8 ^# u 
说到这个写书, 过去念过几本泛函的书, 老外里面RIESZ和NAGY写的不错, 很ORIGINAL, 法国人BREZIS的也有特色. 中国大学的教材书, 比较喜欢张恭庆和林渊渠的. 哈哈, 关肇直老先生写过厚厚的一本, 里面有不少精彩之处, 不过当时懂得太少消化不了. + y% o! `8 j7 y$ w1 ? 
 
4 t2 w' i8 S$ d4 b/ \. p7 U扯远了, 再回来. 让巴拿赫真正声名大振的, 是他和TARSKI在1924年合作的东东--现在被称为BANACH-TARSKI PARADOX. 马虎一点说, 他俩干了这么件事: 把一个三维单位球切成六片, 然后将他们重新组装成了两个单位球. 这个结果一出来, 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K, 这MAKE SENSE吗? 究竟是数学基础出了问题, 还是我们的直觉靠不住? 这就逼着数学家们重新认识测度这个东东. 后来还有人证明了, 可以切成五片得到同样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