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经十三篇》及其它
% [7 a( x" f/ F+ Q0 C' W 宋、元时,出现了三部重要的棋书,直接影响后世,在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
u3 m- Y* f' R6 \7 j. V8 J位。这三部书是:《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和《玄玄集》。
8 Q5 X6 f& [4 u0 x x2 ] 《棋经十三篇》在宋仁宗皇佑年间问世。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张拟,有人认为是
6 R- `5 H$ l" a" R8 ^- { s6 x张靖,尚未有定论。4 E7 i3 @/ Z' X
《棋经十三篇》的《序》,对整个围棋的形势进行了分类,谈到围棋着法与战术,' L4 I8 q7 x# A1 K5 ?. a8 ~" R
与兵法相似。《论局篇》对棋盘进行了解释。《得算篇》则强调计算关系到一局的胜败,
, ]% v2 u& C7 `) M8 p" F因此要心中有数。《权与篇》谈的是布局,指出了布局的重要性和原则,《合战篇》则
( O, p3 S0 m/ d全面周密地提出了实战中的各种问题,这是全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虚实篇》主要探
' ?$ b9 J j S6 T% V7 t3 H讨战术进攻的原则。《自知篇》把有无自知之明提到了胜败的高度加以阐述。《审局篇》
6 {4 R7 i/ P5 D% G要人们特别重视棋局形势的变化,做到成竹在胸,《度情篇》从各个方面讨论了态度问$ A8 M9 n3 u! |5 d
题。《斜正篇》谈的是棋风问题。在《洞微篇》中,以变化的观点探讨了围棋战术,列
& ]. Y, k, v' V% j- @. r举了战术上一系列原则。《名数篇》归纳了下子的三十二种术语。《品格篇》把棋力的+ F# s. z! Y G6 E( O7 [) L
高低分为九段。《杂说篇》则比较芜杂,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提出了棋手的品质作风问0 E; g+ j( n8 ]: k" }( N
题。
4 y# v4 ?% K" }' z9 Y. H 《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
3 T% t) D/ q0 z. \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3 D! \# {$ Y/ c6 ~ {2 D8 j. ?3 r
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5 q, s' A |' q9 s) f; A( [: l0 _
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 p; u6 e% a/ y
《棋经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围棋理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论述更加深刻、更加全
- [1 v$ l6 l0 \% I$ m3 q4 A$ ^) E6 l面了。特别是涉及围棋战略、战术的篇章,充满了辩证法的观点。如“棋有不走之走,2 o2 f" Y, A% Q- u; F/ m
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多者,有始近而终远者”等等,. i6 t0 d" [2 N
都是妙绝千古的真知灼见,这是这本书的另一重大价值。
) _5 H; t' r1 ^2 J% H9 G 此外, 《棋经十三篇》 还第一次阐述了棋手的品质作风等问题。书中提出了“胜
7 p1 C7 F; u! _/ U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评走棋手品质作风的标准,认为这关系到
! Y {. X0 M% u! P5 F- V' m+ g一局棋的输赢,关系到棋手水平的提高。这些观点至今还为棋手们所称道。
# d) B& b/ j& u 总的来说,《棋经十三篇》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了历代下棋的宝贵经验,
3 S3 Y( G: @: c; H& G' [+ ]0 _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的围棋理论。这是围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9 ]" e$ W+ h: L4 |+ E' H# V' F- R
《棋经十三篇》问世九百年来,历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据《棋经十三篇·跋》% c) \8 G8 c, @* o7 i& z
的记载,此书一问世,就受到包括刘仲仲甫在内的宋代棋手的重视,“人人皆能诵此十
4 ~1 E3 s% S( P6 I, {/ H# p三篇”。刘仲甫以后许多棋手为之作注,至元代,晏天章、严德甫“会诸家之要”,撰+ y0 C& w' }) b5 Z. `
成集解,《忘忧清乐集》、《玄玄集》等书都全文收录《棋经十三篇》。对今天的棋手
# c4 q) \3 V9 F5 y! R5 s2 o来说,它仍有惜鉴、指导作用。+ e. H7 M; t3 ~2 Y9 f% q4 @7 q6 q
李逸民编著《忘忧清乐集》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部重要棋书。6 X) ^' ]1 y6 f' b4 c# c" f
《忘忧清乐集》书名来自宋徽宗的题诗:“忘忧清乐在枰棋……”,全书分为四部7 ^- J' y4 D% E% Q) p' v
分:一、文字部分,包括《棋经十三篇》、《棋诀》、《论棋诀要杂说》等重要著作;" Q9 O* D5 f* b! p3 F0 t' H: U; A
二、全局棋谱,其中有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四仙子图》等;三、边角的! ~5 C% A4 g' O9 J6 G6 f# q. X* ~
着法,包括有座子的与无座子的着法;四、棋势,每个势子各有专名,相当于今天我们. m* \& A* ?5 v+ K3 t6 _
所说的局部死活。+ \$ q# R+ D, Z& E/ d6 r
《忘忧清乐集》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棋经十三篇》、《棋诀》等重要论著,保
3 t) S7 m! r' i: p6 |4 l3 _存了一些古谱(包括宋代大棋手刘仲甫的对局),而书中所载的那些边角着法和棋势,
6 ?4 H0 y1 }9 E% S) X也不无参考价值。
) a$ I/ _3 M; o1 \$ S 《忘忧清乐集》在元、明两朝,流传并不很广。清初钱曾见到此书,非常高兴(见
9 D& g; f& X" _, T, l. F0 M所著《读书敏求记》),清嘉庆年间,黄丕烈收集到仅存的宋刻本。本世纪初,徐乃昌8 a3 T8 G F& `7 \$ c6 `
依宋刻本影摹出版了《忘忧清乐集》,从此流传下来。# Q! P' A6 i" S( ~7 F! a& b, F, I8 |6 y
元朝也流传下来一本驰名中外的棋书——《玄玄集》(又名《玄玄棋经》)。该书: X6 _- C d: i6 k( X c* s% G1 o2 v
由元代大棋手严德甫主编,晏天章帮助整理刊刻。这本书刊印于元至正年间。
8 R; C$ `' d) z. r8 N/ T/ q' @ 《玄玄集》书名来自《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用来比喻棋图4 m, m. Y* S I& f' p% ~
着法精妙的。全书共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卷,内/ z4 o: _" ^+ V& B% H* ~
容比《忘忧清乐集》还要丰富。第一卷也是文字部分,收有班固的《弈旨》、马融的9 _ }( [9 n; C; M; F' D/ ^7 W4 t
《围棋赋》、皮日休的《原弈》、吕公的《悟棋歌》、《四仙子图序》、张拟(一作张
3 N; Y4 U8 P+ y- m% s! [+ c靖)的《棋经十三篇》、刘仲甫的《棋诀》等篇。二、三两卷,重点是边角走式,还有
; j1 I( A' d% G) B7 T6 w让子局谱和术语图解。四、五、六三卷,共有三百七十八个棋势图,是全书中最重要的/ q) v$ l# ?( p% m j
部分。
6 y1 L! o3 j8 f 《玄玄集》在我国古代有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价值仍很大。在日本,此书也很受
" p3 M3 a8 r Q3 O' H" G$ c0 q重视。" P" W1 b: T9 C
(注一)宋《铁目山丛谈》
) b( g6 |2 m- G2 e (注二)明 彭大翼《山堂肆考》5 m# Y0 h: J" W0 `/ o8 W3 m
(注三)宋《春诸纪闻》
& `# g3 a5 r% I& k3 d( a# \: _ (注四)宋·欧阳修《归田录》0 f2 ]6 Q5 A; F9 @. d/ ^6 b9 r7 t! r
(注五)《明道杂志》/ q' C5 y; h! C1 ^( _% b
(注六)《山堂肆考》。
9 b9 c+ ~& W# V! E' i0 G$ O& e (注七)《宋史·潘慎修传》。( ^% K# g/ Y% z+ I$ E! k; r7 a
(注八)《宋史·宗泽传》.
2 X# E: O: E* H1 u5 `+ u (注九)南宋 张端义《贵耳集》
; n( G/ t2 }9 m/ R- J1 {! ^4 m (注十)南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7 E, R7 v* ~2 s3 ? (注十一)《金史·张大节传》& Q9 a8 N4 ^0 G" m4 a5 o5 k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