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33|回复: 1

给柞里子:被误解的孔子之三:孔子是道德主义者吗?(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3 2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信念都指向孔子,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
4 Q5 }% B8 m9 S0 a$ ?% d2 _- V# l1 d, p6 M8 T2 `# |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他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更为可贵的是,他坚决拒绝了绝对道德主义,从而为我们民族杜绝了陷入原教旨主义泥沼的危险。$ i) Y# T3 |9 ], j. b
9 K- q5 C  q1 T% ]. [6 k+ f5 G
孔子固然痛恨不道德的人,破坏礼制的人,或者面对邪恶无动于衷的人,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中可以找出无数的言语和行动的例子。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品性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的体现——面对不道德的人和事,面对邪恶,面对这个世界上天天都在发生的众暴寡,强凌弱,有着基本的善恶判断和良知的正常人会在心理上发生“道德的痛苦”,并自然地表达出道德的义愤。孔子也不例外,但他并不特别突出——他只是比一般人更加敏感。; S! C1 s$ w$ M$ j

  H6 p9 g  z& B; ^* z- H& C3 G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论语》中还有这样的一些话。
5 b% O1 j0 l7 R) F* `8 p7 z, p3 Z" E% t& p% a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 t' x5 Q9 B: X8 F4 E$ ?4 N8 t
8 t% w5 B7 o" u6 h# s' `. o% @
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也是祸乱。如果说,能够痛恨不仁的人和事,是一般人的可贵的道德良知的话;那么,认识到这种痛恨如果不加节制,可能走向不道德,并因此对我们提出警告,则是圣人的道德判断力。2 u0 v6 K, |, o* d8 |

, d' M% N. K& B9 ]0 m我们把道德绝对化,就会用绝对化的手段去惩戒那些不道德的人;而绝对化的手段本身即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易暴。! l3 r/ y' H6 [8 Y) J

1 M' H" r0 C( h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歹徒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与歹徒斗智斗勇最终占得上风,面对精神崩溃、瘫倒在地的19岁的歹徒,李建华拨打120急救电话,让歹徒得到及时救治。
8 |& c; K' I( o8 P/ Z
) w! D6 z8 e  d! T, O4 [; r这本来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体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论,有不少人认为,对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5 L7 m5 q% w- q- }
( o0 I$ n0 E( V3 Y; f3 z% l  G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拔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 i% x# [% n1 E# _7 N
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我看得毛骨悚然,从来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是歹徒啊!”
! }+ [2 q1 b7 y- D# V! t
! _; Z  u: L7 g' |是的,对不仁人的极端仇恨和不择手段的报复,会把我们自己的道德拖下水,让我们变得更加不仁。
+ E: S$ P4 ]1 E9 K6 H* |* F+ {4 N: K. N- B8 \3 c# I( H
实际上,孔子是发现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 t. ^$ L3 L! o) B
( c6 @. L5 N1 P' C- G所以,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对待不仁的人。0 L% E  G% D# V

6 ~7 ?8 p$ L+ u" [, E2 Y!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公伯寮,他可能是孔子学生里面最糟糕的一个,被后人称之为“圣门蟊螣”。他竟然在孔子堕三都的关键时刻,在季氏的身边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的离鲁出走都有相当的责任。) u# c; `3 l& t5 m  V2 }" Y

# M6 X6 e5 ]& n: ^, J# e6 Y  P4 q鲁国有一个大夫叫子服景伯,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坏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7 t$ D8 b3 J: C6 J* U# [
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跟公伯寮没关系。”+ A% L9 ]3 ^$ j, ^! x( t: V
# t$ ^# p. k5 l1 J
孔子嘉许子服景伯的忠心,但断然不能听他的杀人的建议。这就是是非判断力。1 \5 v9 H0 S, C; I

+ s& p  V# g' a% E; G3 ~公伯寮坏,但是假如我们用杀人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那我们就更坏。用极端的手段,用杀人的手法来清除异己,是恐怖主义行为。
! P" Q9 Z9 H6 i1 \$ C6 D& @2 M0 [
" k4 U( e9 t7 O+ t7 n1 g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
! x  ?& n0 f/ b6 |
8 K. q+ L8 i2 E5 g3 k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隐含着对另一种价值的破坏。
' [; j0 E) z+ `# J; ?" t' s. a! m8 M% M* b; A
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 N6 y7 m! g: ~' s1 o" P6 v9 X  e$ d
恐怖主义就是极端道德主义的产物。恐怖主义、恐怖行为,可能有自以为是的道德基础和道德目标,但是比起一般的不道德行为危害更大,结果更不道德。所以,人类有识之士永远都会反对一切形式、一切借口的恐怖主义。
- j# m' H9 o, F& X5 i$ l- @+ G: v* u* ^3 p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不是一个极端道德主义者,实在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的民族也因此非常非常幸福和幸运。
$ ^2 E, Y0 j8 r* U" k$ c: m( X
8 ]' i% m! @, U5 u, a) \我们来看他评价一个人。
/ _1 Y; W- z3 T7 u$ e/ w) m. A/ q
) N3 t$ B, M- n+ R, Y此人也是一个名人。但是,就是太极端了,极端地想对人好,极端地坚持一些东西,极端地坚持小节,结果呢?送了命,还被孔子批评。
8 B" }( b1 E: J8 ^/ h5 r) S/ G( P
这个人叫尾生高,《论语》里叫微生高。
- K, s$ r3 E/ I+ W. S
8 _. ]  F' x- ^" y9 T* j- r9 B1 Y尾生高,鲁国人,以直爽、守信著称。传说他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按时来,尾生高一直在约会处等候。后来,河水暴涨,尾生高不愿离开桥下,抱住桥柱子死守,终被淹死。(《庄子·盗跖》,《史记·苏秦列传》)
5 ?) R3 F( w% @1 V& f3 B. G' R+ c
0 z4 J  V5 y4 B守信当然好。但是,拘泥就不好。尾生高的毛病就是拘泥。
2 r9 N0 u+ @6 t! m. U1 G) i3 O+ U! [5 x' V+ I+ M' n" ^
即以此事为例,事实情况会变化,女孩子约会没来肯定有情况,即使来了,桥下都是水了,那女孩子难道会潜水到下面去约会吗?! e. s, a2 z& W5 I+ \

6 m" F% c; G: y+ i- ?2 x+ ?2 v我们看看孔子在《论语》里对微生高的批评。
. m% X2 i0 C+ _' Q: o3 I+ A8 |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1 }4 s5 i" M/ H  Z
+ k3 `& t: K4 e+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呀?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言自己没有,却到他的邻居家去要了点醋给人。”
; f9 o( K" ^4 h8 F: o# }: v) a% J% w" N3 B5 c
乍一看,微生高这个人还真不错,自己没有,转向邻居家讨来给人。但细一想,就不对了:有就说有,没就说没,何必如此曲意讨好别人?如此拖泥带水,小心翼翼,是有意识地去做好人,让人家感谢他吧?所以,孔子说他不直爽。: U% k; }' |6 D6 v( Q6 I+ X' ~

/ P4 F6 z6 I. K! p做人做事,不能太刻意,刻意会显得太有心机。
" k+ _$ t; ~; w, U6 o1 W# X. l0 w. I& ?- K9 P! l
也不能太曲意,曲意会变得很烦琐。
5 M% m# G* n& O
- Q1 B, H+ Q, q% y, k+ P3 p, c做人干净利索一点,洒脱一点,直率一点,是近乎君子的。
& x4 E. o& t& e. p1 d; ^  x3 @
6 P. t# P+ Q# q( H* q而刻意去实行道德,曲意去体现善意,结果是让道德变味,使自己变态。2 q! ^3 T1 l& C  e, ^; U( k# @# l
% ]! U; W" c6 i
实行道德的结果,应该是让我们更加舒展,而不是扭曲啊。
. N1 \/ k% [* q3 p1 h3 ^" w0 [/ C
, i& L" }  O) {; s, ^  h( U. i再看他如何教导自己的儿子。
6 l- S" G0 [* |. s, X# s- ]9 t, H% ]3 G% g! E' H. O/ ?
孔鲤的母亲去世了,孔鲤守丧。丧期过了,他还在那儿哭。
* E5 I7 P8 K# b% S5 C& u' l* ?) G# D: k9 U0 |5 c" n
有一天孔子听到他在哭,就问,谁在哭啊?
: Y4 k8 q# u6 i$ v
7 K6 X' g$ N9 h3 a7 G& ]  c有人告诉他,是伯鱼在哭他的母亲。
7 ^7 g9 ^, |2 O# k0 a" w* B9 Y- f- w( I6 S
孔子把儿子叫来,告诉他:丧期已经过了,你应该回归正常生活了,你天天这么哭哭啼啼的怎么回事啊?表达孝情不能太过啊。9 U' l2 F% c, o' B* [

- y9 d$ P+ J3 u+ J- m) h伯鱼听到父亲这样的话,也就不再哭了。(《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3 s, H  P7 G0 N: \
4 |1 @3 I7 m+ Y( z
即使对于母亲的哀悼之情也要适可而止。# ?. u+ o9 |! ^2 c5 E

" ]3 |) G( G& w+ [3 [  X% {子路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他姐姐去世了,丧期已过,子路还把丧服穿在身上。孔子告诉他:“你可以把丧服脱下来了,回归正常生活了。”
6 ]5 O# i8 w" l& x) x" G. l$ X# B) O8 r
子路说:“我兄弟姐妹少,我不忍心啊。”
  Q( G" Y  v9 j4 k3 [+ T. Q  Q$ C8 X* o  m3 f
孔子说:“谁会忍心呢?人人都不忍心。但任何事都要有分寸,感情也要节制。”
! p2 Q" Z6 w5 Y; d0 e; S1 G. B, b( z$ J, ]
接着,孔子告诉子路:
/ p& g# h/ H6 D! B7 h# E
0 f2 W8 W3 F# d0 {“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
# o! g1 I5 x- X9 G( R. `7 Q, H# Y: l$ r' \
子路闻之,遂除之。(《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9 u$ o( \  ~7 [+ V

7 M. I: E( U. l; A3 f+ d! _* M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非常精彩!它说出了道德标准确立的原则。
* ?& Y* d# C& R; T$ |- d6 O6 X; }% e3 Z: G1 k& }
道德标准太高,一般人做不到,道德失效。7 r5 X: h" L# w$ X" g% N( M
2 S5 f( R2 k6 y5 H7 H/ I0 k
道德标准太低,很差的人都像道德模范,道德可笑。% n4 a# q' U! L

- C( v8 W6 k  {* ]  b) {  Q先王的礼,不是按最高标准制定的,也不是按最低标准制定的,而是按中间的标准。境界高的人,俯就一些,境界低的人,努力一点。
) d+ g! v) B! J5 \; Y% K. u
5 A  j9 G6 G3 p1 L4 I+ Y/ N/ f$ ?这就是中庸之道。
. A* p; O& m6 z+ i4 t. s- g 8 U; z2 q8 z8 r$ ^+ U4 @% P; e
5 V, p" b$ |+ F& r
《吕氏春秋·察微》上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 e8 u. o% s7 O) v) }% U7 h9 j+ O+ S
第一件。鲁国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碰见了,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C  s. N. z3 g, ^) ]
- ]2 J# |! q# U) H" m7 t
这是一条很好的政策,很人道,并且具备可行性。
  f( [% S! ?/ g
* y* j/ C7 }1 e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却拒绝去国库报销他花费的赎金。他认为,这样才显得道德,这样才像孔子的学生,才不辱没孔子学生的名声。/ h6 S$ ?/ ?/ o

9 g* |* F' ^/ ]6 x4 B7 e: D可是孔子不这么看。他对子贡说:
# ?" H" n& k; m2 G. q. i% k
9 ]+ N5 \% c/ |. s2 @0 O “赐呀,你这样做,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替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身了。你如果收下国家的报销金,并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报销你付出的赎金,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0 {' d2 |/ w4 N; ~, ~0 i, V. w
% L+ H8 A, s% `& g3 A为什么呢?
" ^6 A6 m9 K% s9 V! i
! J* C  x1 v! _因为,作为个人,子贡愿意放弃赎金,这是他的自由,无可厚非,更何况你还以此显示了你的高尚。但你的这个做法使得其他准备救赎鲁国奴隶的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4 S0 ?4 E7 t& R) j$ T1 V" R6 V9 l5 E6 }3 T7 l6 Q. a
向子贡学习,就意味着自己要作出经济上的牺牲。5 e! P1 Y. [1 _- G9 n

# u+ y2 x2 y# I& U$ k不向他学习,又显得没有人家境界高。
8 F' J" J& N2 I' W; k4 H# _! q
, ]/ I, G+ a7 U8 A我们知道,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可以不在乎这些赎金。但其他人未必就不在乎。' u! {- d6 W! d0 @, t
% ~( U  a+ b' k2 [0 q
最后的结论就是:只有索性不救赎奴隶,才可以避开这种尴尬局面。
/ D  {+ s# f7 r
2 p( `* W' U3 D2 h) v$ [, u! [$ u这么一来,不仅鲁国的赎人法成了一纸空文,那些在外国成为奴隶的人也失去了被救赎的机会。. W) O/ m( z6 M5 B
5 w# g6 n3 Z8 K
可见,极端的道德如同悬崖峭壁,只有攀崖高手才能攀登,一般人只好绕道而行。7 {& e: b. c7 t+ h& q. J8 |2 l/ ^4 B

! k7 w7 v1 n  N* H: I另一件事恰巧和它相反。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被救的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坦然收下了。孔子说:“从此以后,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 ?1 Q( S6 n- r2 X/ e8 y9 J9 h
: U9 Z. I6 Z* s7 u! w: }明白了子贡的做法失在哪里,就自然明白子路的做法得在哪里了。$ \! @  T0 O  R

4 f8 ^3 V' r8 u& v# \' C* Q; f7 |我们乐于做好事,尤其乐于做惠而不费的好事;
7 I% m: d0 i  K0 W0 Q; J, ~2 r% b
. H  y" D8 {' Y; n4 O我们乐于做好事,并且不求报答,但对做好事的人给予适当报答,或金钱和财物,或精神上的表彰,可以促成更多的人做好事。
* ^, T9 J& V8 G6 B$ N
) K/ b) I/ o1 H! n; R5 P, b孔子,确实是明察秋毫,《吕氏春秋·察微》在这两个故事之后,评论道:* `% I3 P& ]% c

/ R8 R) O9 H3 q4 l9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4 ^& R+ H4 I. `
) T: i' _2 M, W" T# w3 Z. j. ]
孔子在细微之处,见出了大问题。( t  t: Y8 K# _% y: R/ u5 w

; t# ?  G7 \6 }0 n0 }, z7 [在我们认为正确的地方,看出了潜在的巨大的危险。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1: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简介:
) |. m, {7 _# W9 R) M* \' J2 L, W" B
鲍鹏山,男,1963年3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民革成员。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申请支边,至青海教育学院(即今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寂寞圣哲》、《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等十余部著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