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生活琐谈 (11)# [3 ]# I+ j2 C' H. D
+ t; s% A2 e; B) k
2.2. 饮食烟酒 (7)$ p/ q- I5 O" D8 c/ A
4 F7 ^* w( p3 Z9 g) A2 f, L7 r5 L 英国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美国人却没有。有人说喝下午茶不能说是英国人的习惯,只能说是英国有闲阶级的习惯,美国人的祖宗即使从英国来,也大都出身寒微,因而对茶道不甚了了。是否如此,未遑考证,不敢置喙。美国人不怎么喝茶倒是事实。即使是喝茶的人,其知识也仅限于红茶,对于茶叶的其他品种皆缺乏认识。作者有一回在一个美国朋友家中作客,主人新近从中国朋友处收到一听上好的龙井,可是说他只喝红茶,对绿茶不敢尝试,问是否可以转送给作者。作者一向喝绿茶有瘾,当即笑纳了。在随后的闲谈中,主人问作者茶有多少种,区别在什么地方,作者在回答时信口提到绿茶的加工最接近自然,既不像红茶和乌龙茶那样经过发酵,也不像花茶那样掺入香料。没想到主人是健康饮食理论的忠实信徒,不等作者的回话落音,立刻伸手把转送给作者的龙井从桌上抢走。“对不起”,他说,“凡是最自然的,也就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我从此要改喝绿茶了”。主人的从“谏”如流,使作者深刻体会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果作者对主人的问题装聋作哑,上好的龙井绝不会得而复失。2 W4 d8 b: {& x+ X$ s5 Z1 Y% y8 P
作者既然喝茶有瘾,上班时自然少不得要喝。有一回在办公室沏茶,让一位美国同事撞见,问作者杯中为何物。答曰:茶。岂料此人竟大惊小怪地问:怎么像是树叶子,而不是盛在纸袋子里? 作者没好气地告诉他:茶本来就是树叶子,盛在纸袋子里的也是树叶子。他将信将疑地走了,以后每逢有机会,他就向别的同事介绍,说作者喝的茶不是盛在纸袋子里,而是一片一片的树叶子。说那话时的神情,俨然像是发现了一块新大陆。记得《宋人遗事汇编》中转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蔡京有一天心血来潮,问其子侄辈米从何处来。其中一个抢先回答说,从饭碗里来。另一个比较见多识广,在汴京运河码头上看见过苦力用席袋背米,遂反驳说不是,是从席子里来。以为茶叶出自茶袋的美国人,同以为米从席中来的蔡氏衙内,虽然相去近一千年,却无疑可以同日而语。8 m9 U4 |( G1 Z# _
烟既不属于食,也不属于饮。可烟民们不是喜欢说什么: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么?可见烟与饮食关系密切,谈饮食而不谈烟,也不无有欠周全之嫌。不过,想过这般神仙日子的烟民们如今却不适宜到美国来。说“如今”,是因为抽烟并非不曾在美国风行过。最好的见证莫过于在电视上重播的50年代的老电影。剧中人物无论男角女角,也无论正派反派,无不嘴刁香烟或雪茄,装模作样地吞云吐雾。这种风光的日子,对于如今的烟民来说,真是称得上往事不堪回首了。80年初,抽烟的还能自由自在,卖烟的已经缚手缚脚。香烟广告不准上电视,报纸杂志虽然还能登香烟广告,却必须明确注明抽烟有碍于健康的官方警告。80年代末,抽烟的空间开始受到压缩,上班族不再能在办公室抽烟,烟瘾发作时,得到专辟的抽烟室去。专辟抽烟室自然会增加办公室的开销,开销不起的公司干脆就不再雇抽烟的人。90年代初,专辟抽烟室的法令取消。不过,却不是抽烟者的福音,只是意味着想抽烟时,得跑到办公室外去。如今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三伏盛夏,都时常可以看到一小撮男女聚集在写字楼外。此非他,正是烟民在享受其“神仙”般的日子。某航空公司带头在短程班机上禁烟,其他航空公司一哄而上,争相效仿,唯恐落后,终于导致无论短途长途,客机上一概禁烟。航空业全面禁烟成功后不久,一些城市争相效仿。城市怎么效仿?制定法令,规定在其行政辖区内的一切公共场所皆不得允许吸烟。在电影院这类场所实行禁烟令,想必不会影响生意。不准餐馆专辟吸烟区,那就未必了。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餐馆跳不出其手掌,非从命不可。小城市也实行禁烟令,效果就未见得尽如理想。作者家住一小镇的对面,该镇总共不过十七、八条街,年前居然也通过全面禁烟法。结果,本来开设在该镇的餐馆统统搬迁到不实行禁烟令的邻镇去经营。该镇居民想下餐馆时,照样得同烟民共,还得多花点儿汽油。至于该镇政府,除因商业税收减少而面临财政危机外,一无所获。真是所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 Z% b) q" V) k* U( N; S; I 美国社会对烟民的态度如此不宽容,烟草公司的处境可想而知。有烟民某死于肺癌,其遗孀控告烟草公司,索取巨额赔款。有非烟民某患了癌症,也向烟草公司索取巨额赔款,理由是受害于间接抽烟。刀能杀人,从未听说生产刀的公司因有人死于刀而成为被告之事;枪能杀人,也从未听说生产枪的公司因有人死于枪而成为被告之事。烟是否能杀人,其实尚属疑问,而美国人对控告烟草公司的案子却极为认真,没人当笑话看。足见美国人之智,确乎不可企及?!) Z& S$ `* D; S. P. a3 j1 }
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公司是美国的 Philp Morris,该公司生产的香烟占世界香烟市场的15%。1985年 Philp Morris更名Altria Group。不过,好像美国人仍旧习称其旧名。无论是旧名还是新名,在中国大概尚不为人所熟知。不过,若是提起 Philp Morris生产的“万宝路”(Marlboro),则恐怕即使是非烟民也会有所耳闻。90年代之初,卖烟与抽烟既然相继失去自由,,股票专家大都预测 Philp Morris公司的日子不会怎么好过。这猜测的结果却只能说是对错参半。以1994的股票行情为例,Philp Morris的股票市场价格从第六位跌到第七位,不能不说是行情看跌。可第七位仍然意味着高于股票专家们一致看好的微软公司(Microsoft)和英特尔公司(Intel);而且,Philp Morris在当年的利润几乎突破50亿美元的大关,雄踞美国各公司之冠。相比之下,可口可乐公司的25亿美元的利润就显得是小巫见大巫了。据2007年3月的资料,Philp Morris的股票市场价格为1,766亿美元,远在中国人所熟知的HP(1,062亿美元)、Intel(1,080亿美元)、IBM (1,340亿美元)之上。Philp Morris公司之所以能在逆境中保持不败,要诀有二。其一,转移阵地。如今的Philp Morris虽然仍是美国第一大烟草公司,却已同时成为第一大食品公司,其利润增长的大部份来自食品生意而不是来自烟草生意。其二,转移市场。美国对烟草广告限制诸多,其他国家却不见得如此。Philp Morris公司于是向亚洲人口密集的国家和地区重点出击,结果是:在国际市场上所获,足以弥补国内市场上所失而有馀。可谓深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道。
7 |6 B/ O* J& X G; v' y1 S7 F4 R, T; P. ]4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