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狸猫 于 2010-5-6 09:38 编辑 2 F# s6 K& V9 ~1 W+ c
, [ j1 k( `% W+ `8 R4 o- K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东汉晚期,中国书法的楷书也基本始于那个时候。在造纸术已经成熟,而印刷术尚未出现的时期,毫无疑问手抄经文是唯一的保存佛教经典的方式。
1 P. h: g/ D, j0 f$ N6 C6 R
' W& P$ W+ c! }5 i. Q2 L2 z宗教和艺术向来关系紧密,无论是基督教教堂里的壁画,还是印度教的雕塑,还有希腊早期多神教的建筑等等,都是明证。即使是把偶像看成洪水猛兽的伊斯兰教,也留下大量美轮美奂的清真寺。/ L# }& m9 \, a* u! s
" b; m% e7 h' m& p# p在中国,立刻能让我们想起的就是敦煌的佛教壁画了。除此以外,书法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留下的碑刻,例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欧阳询的化度寺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都是佛教题材的内容。然而这些作品比起敦煌出土的唐人写经来,至少在数量上是远远无法相比。 t# P# M% r; }' }1 `
3 l+ n) I1 B# `" e4 z f; b
7 u/ x' s3 g2 W9 I3 p
. a9 D7 a* d' q8 }/ X) W P敦煌出土的唐人写经,绝大部分是无名书家的作品。极个别的,如柳公权的金刚经算是名家手笔,但还不是真迹,而是刻帖的拓本。即使这样也弥足珍贵了。柳书金刚经拓本现藏法国卢浮宫。在中国国力衰弱,谁高兴都可以打中国一顿的年代,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只要没有毁于战火,即使能在国外的博物馆保存下来,我们都应当庆幸了。那部《药师经》(见本人的另一个帖子《唐人写经》),我细看才发现,第二页(上图)右下角有一个圆形章的一部分,我原以为是中国人的收藏章,细看才发现是几个英文字母 ITISH MUSE,根据上下文分析,应当是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收藏章。/ b# S, o; o8 }
# [: @& A2 j$ `- @4 [上面提到的金刚经的影印本我曾经见过,还是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对书法几乎毫无兴趣的同学手中居然有一本。他说在书店里看到的时候,虽然不懂书法,但是仍然被震撼,就花钱买下一本。实际上,金刚经在柳公权的作品中还不能算最上乘。
2 }4 a' R( m: f3 t6 X
; p* Z2 `6 `8 z" z2 l0 p& F那些无名书家的写经,在书法史上很少受到重视。当然这里有文人的傲慢因素在里面,不过实际上抄写经文的人(称之为经生)书法水平也确实参差不齐。就教育水平而言,多数并不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都有些书法天赋。那部药师经就是水平较高的一部作品。教育程度低,从艺术上来说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脑子中条条框框比较少。作者运笔纯熟不拘法度,字体潇洒飘逸而不轻浮。要知道写经的字体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任何字体都可以。作者在这些规则之下能写出这样精彩的作品非常难得。实际上这篇作品可以作为学习小楷的很好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