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69|回复: 0

[庄子讲记] 庄子讲记 德充符第五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4 13: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现在由《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讲到《德充符》 ——道的充实。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的文化,道跟德是分开的,道是体,就是内涵,是每个人修养学问的内涵;德是用,得了道体就能起用,即用世之道。世路固然难行,在难行中间如何以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艺术去行,那必须要德行的充实,德行的充满。德行如何充满呢?庄子用寓言,用高度文学化的笔调,用他艺术化的手法,绘出来一幅人生的图画。
' @: g: y' t/ `6 f( m, a& J% `& K/ |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 “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
4 K$ W* ~+ L) i0 S8 N3 Z

1 G% i" p) L, Q8 V; s3 t**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 9 Q; {7 `( h0 a! [9 N) h( X

. M# |6 b9 A6 k7 J9 y1 r% g**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
$ j  g: P5 a$ b! |. h6 J9 @$ G" \+ B+ f/ c, w+ w
无腿的王骀 6 b0 ]6 r2 ^; i
; r, C/ @- l/ G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 “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 8 @1 B) x# B) Y+ ?% {& N

$ w8 }, J5 G& ]; I9 @“兀者”,没有两腿的人,鲁国有一个没有两腿的人名叫“王骀”,他的学生比孔子还多,至少跟孔子差不多。“常季”是孔子的学生,是师友之间的人。常季就问孔子,王骀没有两腿,可似说是个残废的人,结果他的名气之大,跟你一样, “中分鲁”。我们如果以历史的幽默的角度看,鲁国有很多的人才,至少有三个,一个是庄子所讲的王骀,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抢孔子的饭碗的少正卯,他们三个人都很了不起。不过少正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学说没有留传下来,他的思想非常怪,如果流传下来一定很麻醉人的。7 a' i! j4 O: O! }: G$ b7 x  {

6 O- C, D9 F; O  |2 s* w9 W王骀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你如果拜门做他的学生,他没有上过课,也没有劝告你,骂你,也没有跟你讨论过问题,但是,奇怪得很,你什么都不懂,只要一拜门,一见他,就非常充实地回来,什么都懂了。那可真是禅宗。照这么形容,是比孔子还高明一点。我们愿意做他的学生,不需要上课,考试,坐在那里,什么都懂了,这多好!
8 \. Q+ {9 w. ^5 w; y: O9 L6 p1 V0 |2 P0 b: Y
“固有不言之教,”不需要说话的教育,这大概连科学都无法做到,科学知识还需要视听教育,拿个录音机之类什么的。王骀用不着,他是“不言之教”:身教。如果身教,我们跟着他两条腿要断掉了,所以我们只好跟着他学打坐,不用腿了。 “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无形 ”,不着形迹。常季就问了:世上真有这样一种善于教育善于传道的人吗?王骀这家伙是什么样的人呢? 7 g0 s. ^) F" Z. Q' v
  R5 N  h' O4 N4 f: ]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
" q7 z! |; P; e( V# Q0 Z- n, S; B
0 a. C$ z& ^" x( f4 s9 q孔子说,王骀是真正的圣人,得道的人。我呢,心里早就想拜他为师,只不过还没有去罢了,公共汽车没有搭上,他那里太挤了。我后一步准备拜他为师,而何况一般人还不及我呢?岂止鲁国人拜他为师,我将号召全天下人拜他为师。 6 @# E8 {2 ]. m

  u( C! T1 @+ L**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 **
" z% l! I* X3 \. I
3 I! T$ u5 a6 ~0 R+ l: v常季一听,这可怪了,没有腿的人,却是世上第一位的人, “而王先生。”还胜过先生你。“其与庸亦远矣,”“庸”同用,那王骀的作用太高深远大了。假定王骀像老师讲的这样,这个人的道在那里?他的心法在什么地方?他的学问中心是什么? . F* {- i" ~. J* P' E
3 T5 Y' h+ A0 C7 }1 H7 d9 P& b9 v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
' F7 i( r4 C1 n5 y" n( R+ m  N5 D3 [6 y4 X1 x- H" C
世界上有一个大问题:人的生死问题,这是人类的大问题。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这是西方哲学问的问题。今天,讲比较宗教,西方讲,上帝造了男人以后没事干,把男人的肋骨挖出来一根做女人,可见上帝同女人毫无关系。这个生死究竟从哪里来的?男人女人从哪里来的?所以佛家禅宗标榜要 “了生死”,父母生我以前,我这个生命在哪里?死了以后,又到哪里去?究竟有没有灵魂?这是一个大问题。生死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明显提出来的是庄子。
' N1 y* f+ Z2 t1 t; J. G, A- }5 ^0 E9 [+ i) |
“而不得与之变,”孔子说王骀已经了生死了,生死变化与他没有关系了。了生死的人就到了这个境界,这是修道的最高成就。“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得了道的人,这个地球即使毁灭了,同他也没有关系,他可以超然独立于天地之外。因为天地是物质构成的,地球的毁灭是物质的变化,质能的变化,得道之后,就可以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
9 x; \2 e) N& c3 p7 n5 S* n" J. s7 D3 a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 ”“审乎无假”,这四个字很难讲,王骀能参究到,智能透过了物理与精神两面,不用假借任何东西。我们人都要假借物质而活着,我们的肉体就是假借几十年给我们用,用完了就化掉了。王骀已经超越了,不需要一切的依赖,一切的假借。 “而不与物迁”,他是如如不动的,不用跟着物理的变化而迁流。勉强借用佛学的名词,他已经到了 “不动地”,在密教中有一个佛叫“不动明王”,王骀相当于到了这个境界。物质世界不论怎么变化,他都在旁观,“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我们任何人,一切万物,一切众生。都受物质的变化,但王骀却不受影响,因为他能“守其宗”。这个“宗”,我们叫道,西方宗教叫上帝,佛家叫如来,菩提,涅盘,反正有个东西,万变不离其宗。
! I3 K2 y1 P6 G% u8 H! \% i: N0 s2 q5 g, A" _
孔子把王骀推崇到这个程度,常季就糊涂了:
: |, L2 D+ M# ~5 l( _9 j1 Z0 c- d9 G
**常季曰:“何谓也?” **
0 _& D* ~  }! o& \7 i**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
* l, b2 d3 P  {( n, ^

  w! O: i# T- I) K常季说:老师你今天大概感冒了,你讲的什么话。这有什么说法呢?   o0 ^; I3 y' }, d. o2 J) ~

/ v) M, Y- B2 h% j- ^大家注意,中国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或者文学思想,甚至政治思想都经常用到这两句话。庄子用文学手法一写,就代表了那么多的方面。
0 J9 n* W( F2 @: R8 x' Z7 p' A0 ~8 Q  U& P  O# ^9 V; K' T$ A
孔子说,世上任何一个东西,一件事,一个人,你如果带了一个有色眼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的观点见解就不同。“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肝胆在人体内部是连在一起的,都是人体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把它们分开来,从不同的角度看,肝胆就像楚国与越国一样。在春秋战国之时,楚、越两个国家互相争强争霸。相当于现代的苏联与美国,虽然都是白种人,但中间有许多的矛盾,有许多的利害关系。但相反的一面,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站在同一立场上,换一个角度看,万物是一体的。
6 ^1 L- w3 ^6 Y- G% `/ s
! H3 [+ [8 V) @: v: K$ v这两句话代表了人的见地,见解,所以世上有智慧之学,有哲学家的见解。换一句话说,人生也好,道也好,每一个人抓住了一点,自己蒙蔽了自己的智慧,看形而上的道,看形而下的万物。各有各的不同,越看越生气。如果得了道的人,从超然独立于物外的立场,用另外一只智慧的眼睛来看,天下万物都是一体,都跟我一样,没有什么分别。这个道理就是佛学所讲的,得了道的人的智能是“无分别智”。用有分别的观点来看,“肝胆楚越也”,肝胆在我们身体内同样重要,但我们把它们看成冤家。用 “无分别智”来看,矛盾的东西都不矛盾,都很可爱,是统一的。
* |! b' _$ ^( ~! J9 ~% ~2 K
; @, t4 o% q; ^, B! o. O, G因为孔子认为常季不懂,就进一步解释另一个道理。你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修道,就懂得了道德。庄子在这里借用孔子的嘴巴在传道: ( K; p; o$ b) `: d) ?
" F7 P) K, c; ~/ g. N% t6 Y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 Q* U  V6 ]; c! z# V2 O5 v

) j" {: B" F- I( _2 B孔子说,真正的修养,也是修道的功夫,“不知耳目之所宜,”忘记了眼睛的看,忘记了耳朵的听,不随声色所转,不被外界所诱惑。像许多喜欢学佛打坐的人。尽管在那里打坐,但还是被两个东西牵住了:一个是听的习惯,所以听到内在有声音呀,念念咒子呀等各种声音出来;一个是好色,虽然眼睛闭住,但要看住前面黑洞洞的,或白茫茫的。你如果能忘记声色两种外境,忘记了耳朵、眼睛的用,然后不用盘腿打坐,到社会上,张开眼睛,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忘记了眼睛所看见的;张开耳朵,听到了声音不是声音,但又都知道。不是看不见听不见,是都看见都听见,但是同你的心里都不相干, “不知耳目之所宜”,忘记了声色耳目, “而游心乎德之和;”你的心境永远是平静的。安祥的,不因外界的声色而扰乱。你认为一个人同你很有缘,我看见就欢喜,或者,我看见就生气,你被眼睛骗了;某人骂你,你很生气,恭维你,你很高兴,你被耳朵骗了,而不能做到“德之和”。你如果忘记了这一切声色,那你的心境永远是平静、安详、快乐地游戏于这个世间。这是修道的用,不一定要你去盘腿了。 9 E+ M9 w6 U4 M4 _# m7 k' ?
+ t! W" Q2 C! \6 e  f: f; c, Q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王骀修养到了这个境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他都看见了,却没有看见它们的缺点,也没有看见它们的长处,他没有善恶美丑是非的分别,他看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一体的,很适意很安样很和平。王骀没有两条腿,他也忘记了自己有腿无腿,无腿也可以走路。这就是“神足通”了。庄子引用很怪,专门引用无腿的人。实际上我们盘起腿来打坐也是无腿的人,然后功夫到了,心境修养到了,也可以达到佛家讲的 “神足通”。
; _4 z6 H% ^! e' G% n# e. K: T) s2 W/ k2 F: h/ e
常季这个学生很难教,上一层的谈话他不懂,孔子接着又教他,要修养到不被眼睛所骗,不被耳朵所骗,此心永远很安祥,在这很难行的人世间幸福地行去,这就是道。道的用是德,修养达到了这个境界,才是有道德的人。孔子第二层的谈话,总算把他教开悟了: 9 V: e+ |# g1 i/ q' s7 [) J
$ z) C$ o4 x% E2 @0 k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   g$ o' w, M$ l& B' H2 Y
* _+ h! d; j. I3 ?  U# _
常季说我懂了,“彼为己,以其知; ”王骀是开了悟得了道的人,他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了自己。注意,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我们人是什么?我们尽管能够想能够用,那个想是什么?当我们睡着了,那个我又是什么?这个肉体不是我,肉体是假借来用的。因为王骀悟了道,所以有智能的成就,明心见性了, “得其心,以其心。 ”因此他善于用自己的心。“得其常心, ”他得到了自己真正的心,这个心无所在无所不在,永远不会变的。 “物何为最之哉?”所以万物对于他不相干,万物不会动摇他的心。2 V! z2 Z! V* n6 k- y& n* s

# A( ^2 B: c& J8 R* l止的人生 2 S6 ~$ s" ?: a; e2 r
7 a9 I: @; u. z: y  a. `" B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
" K& Q. h9 C* `1 _2 ]+ R# S8 K7 Y+ m3 j7 ~6 I2 E' |) U$ ^
庄子借用孔子的嘴说,当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做镜子用。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识浪不能停止,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要认识自己,必须要把心中的杂念、妄想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
: x+ |6 O6 J6 [, S2 p& d8 h" L( c' z$ }. B1 x8 S  p9 N- |
我们知道,圣人教主都善于用水做比喻。老子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的一面,来说明它几近于道的修为。释迦牟尼佛说 “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上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的观水,却以它 “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的过去,却具有永恒的 “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代表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洁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镜以自照、自知、自处。所以,关于水的比喻我们要深入体会。
$ y' S. S  n  z; q+ f6 w5 e0 R' H7 q9 {6 Z& ~
“唯止能止众止。”只有真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能,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了脱生死。所以我们修道要了生死,要生来死去由自己把握,如禅宗许多祖师,明朝好几个理学家,都有这个本事,要走就走了,学生们跪着一哭,就回来了,过了半个月又走了,这就是生死自在。
% c( |! E  p( K. ^4 k) {  @/ [& O8 S$ r- ^# z6 t, B; o
这一篇以无腿王骀的学生人数超过孔子开始,因此常季就问,王骀何以有这样大的成就,孔子说他已经了了生死,他了生死以后,以出世的成就来处世间法:入世。所以光悟了道,功夫不到还不行,还要修止修定。佛学讲止观修定,其实老子庄子孔子早就传止观了。我们由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这几句,知道了止的修养的重要。不但道家、佛家讲修养首先讲到一个止,儒家更注重,《大学》中先提到的 “止于一”,止就是心念如何专一,这是最大的修养功夫。我们人的一切思想的混乱、烦恼痛苦都是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就是自己认定人生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譬如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止于善;我要做一个坏人,就是止于恶。人生做止于善的好人比做止于恶的坏人更难。道理就是说,善的行为就是停止掉恶,使恶的行为不发生作用,行为专止于至善,这在《大学》里讨论得很多。
$ K$ D6 @; F: Y" Y. }) s/ X. q' k+ |# g! t) @
庄子这里引出了孔子的话,提到了止,这是止的大要。下面讲到了止的原理与修养。 4 P6 t( S$ A" s6 j& E" X1 S
0 L0 y: A! P9 F( E0 f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
2 o, J2 {2 y" Z% O* P3 O/ |
7 G4 D. H- E0 M7 v) n8 [这是讲植物界。松树与柏树是在地上长成,一切草木中只有松柏是 “温不增华,寒不改叶 ”。松柏之性永远是常青的,这个道理就说明了止。人生的境界,自己要找一个 “常道”,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向哪一条路上走?就必须要有定力。所以庄子从植物讲到人:
  J- a$ y3 S: l
' L# H- P% E* D4 U: R**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
; l: X, ?1 L% h- }8 K+ q+ |8 g' p. \# W) ?( h0 f2 [9 I
古代讲“人受命于天地”,植物矿物等很多东西都受命于天,唯有人受命于天地之正气。尧、舜、禹三代人,为什么这里只提舜而不提尧、禹呢?尧、禹固然都很了不起,但他们的身世都没有舜艰苦,舜出身的家庭,父母不好,兄弟也不好,在这个不好的家庭环境中,他能够始终止定一个人生;走正路,最后能够“君临天下”,“率天下以正”,所以庄子特别提出舜来说。我们做人也要以舜为榜样。 " C* e  g6 ?. ~% k$ I- U0 k
9 j* \) x: D3 @0 c' B: d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一个人只有自正才能“正众生”。这是这一篇重要的关键。这也是儒家自立立人之意,佛家则是自度度他,所以儒、释、道三家,这个路线是一样的。佛经上的 “众生”一词,就是出自《庄子》,后来翻译佛经经常借用《庄子》中的名词。人怎样才可以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必须能止,心境能够定,见解能够定,也就是现在讲的观念要确定,不受环境影响,一个观念永往直前。下面就提出一个理由:
4 L- g( \- J# \7 P1 p1 N3 n4 F; _. Q- s2 O+ l7 b; c9 G
**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 **
# z2 v+ V7 Q$ C) h. l
3 D6 P7 Q* T: P' n" R% R4 e2 k“保始”,保持开始的动机、动念。“之征”就是后果。一个人由开始到结果,有始有终,这很难。孔子也讲过,“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我们做人做事,有时慷慨激昂答应一件事,说一句话很容易,不要过长久时间,只要过几天,自己把自己讲的那一句话,那一个动机就忘了。能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讲的话一定做到,有始有终,很了不起。我们平常读这一句话没有什么,但人生经验多了,就知道很难。譬如交朋友,男女结合由朋友变为夫妻,成立了一个家庭,过不多久就发生了问题,双方决不是当初爱得要死的那样,先是可以为你死为你活,后来连半死半活都做不到,这就是久而忘平生之言。所以一个人不要轻易说一句话,更不要轻易发一个动机。 4 o+ U) {, o0 v0 }& u- a
, i% n! e; V- A0 g, h
“不惧之实。”一个人不怕鬼,不怕死,都很容易,却很怕人生。由于社会环境的压力,生活久了会给人以恐惧,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对人生的途程不起恐惧。古人的诗讲 “世事茫茫难自量”,前途如何,后果怎样,不知道,所以人生有很多的恐惧。要在人生路程上做到不惧,就要 “实”,实际做到不惧,勇敢地在人生的路程上一直向前走。下面庄子做了一个比喻: * H: t: ?. O' A, e1 \6 N; j

+ v0 \9 l: |9 I2 C) h) G“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在中外的军事历史上很多,一个人发愤之后,千军万马都不怕,一人一马就冲进去了。这种人为什么呢?“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为了成功,为了胜利,当时凭着一股慷慨捐身,临死不惧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他成功了。换一句话说,一个人不顾生死在千军万马中搏杀,博得声名与成功都还容易,但在人生的路上,零刀碎剐地慢慢走,你会受不了,会起恐惧之念,在这时能不忧愁,不恐惧,不烦恼,有始有终,造就是了不起了。
: a* X( v- D) |. s. |; B4 h( @
8 ^6 s5 j% P( ?这一节讲如何修止,如何修正,就是《大学》讲的 “正身诚意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求一个好的结果,不如有个好的开始,在确定了道德的途径之后,面对人生不害怕不恐怖,不管受什么挫折,对自己确定了的目的,都要有决心有勇气地一直向前走,这样的人没有不成功的。
2 Y2 Q2 H0 j  B* b# D8 b* F+ p" f5 A( c: }% b. V) G0 O5 }5 l
**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 Y1 {! M8 o+ o/ \4 p4 r

- i$ {/ k/ ]8 l2 A. f& a: u前面是讲的一般人,在千军万马中,有勇气有定力,是了不起,但是,比世间成功的人更伟大的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结果是什么?“官天地,”“官”就是管,宇宙把握在他的手里,他不受宇宙物理法则所左右,他能管理天地;“府万物,”一切物理世界不能影响他,他能容纳包容万物。“府”就是包容之意,宫府任何东西都可容纳下来。一般人被天地的法则所管束,修道之人了了生死悟道后,可以反过来管理天地;一般人受物理世界的影响,而悟了道的人可以容纳了万物。“直寓六骸,”庄子提出来的“六骸”,是四肢加上头尾。眼耳鼻舌身意,则是佛学所讲的“六根”。一般人情绪好与不好,精神好与不好,都受身体支配。有道之人不受身体支配,身体等于一个空壳子,相当于一个房子租给我们用的,所以身体是寄寓的。 “象耳目,”有道之人看东西听声音,都是象征性地用一用耳目,他不被声色所左右,并没有被耳目骗了。普通人没有到达这个修养,看东西没有不被眼睛所骗的,有道之人看东西,觉得像看电视一样,这个人怎么扮演成这个样子?就哈哈一笑。这是形容有道之人的外形。 ( R- ~: y  n, h; v3 G/ c

4 c7 `% J% H7 m5 z$ j- z7 G3 F“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有道之人的智慧高得不得了,学问知识自然渊博。他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学问?因为他有一个东西,庄子提出来叫 “一知”,普通叫悟道,这个“一知”是生命本有的智慧,在佛学的名称叫“根本智”,一个人得了根本的智慧,宇宙万有一切学问一切事理都明白了。所以有道之人得了根本智以后,“之所知”,这是讲的差别智,也叫一切智。有了根本智就有了差别智。“而心未尝死者乎!”这个“心”了了生死,就永远没有死,不生不灭永远常在,即使肉体死了,他也没有死。那么,一个人修养到了了生死:
. H# X8 q$ w7 v6 @8 g& _9 a
' X9 z& h+ `4 ^0 L( i**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 e+ j% u* H* L2 _
  _6 ^( x( A* q+ l* T0 o
有道之人活在世上是“游戏三味”,在玩的,他等到有一天选定了日子就“登假”。“假”通遐。 “遐”是很远很空之意,是向上升华了,道家把人死了叫“登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领袖死了,或父母死了,后人不忍说死了,就称他们为 “登遐”。“登遐”这个典故出自《庄子》。一般人只看见他死了走了,不在人世间了,但是,他这种人哪里肯把人世间、物理世界放在心中呢。
3 C+ j" M8 t: F7 {9 |& |, d
- O8 u9 u! n5 V/ _) D/ Z2 v庄子借了孔子之口讲了王骀的故事。庄子又用同样一个无脚的人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另一层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