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7|回复: 0

[北侃精华] 溪中石:读闲书的零碎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4 10: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推荐 于 2010-4-24 17:45 编辑
' U- ], ?( ~: i9 |% T
( d+ B# }6 z$ A作者: 溪中石, 发表于: 星期五, 四月 23, 2010; _+ V: t: _; b. W, g* `2 }" U

, s! x- \0 T6 c4 f2 m# j, b“人过四十不读书。”这话不知道是什么人总结的,但在我身上是大致不差的。进到中年,读书的念头越来越淡。特别是从前很着迷的小说,现在基本上都不会去碰了。倒退二、三十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1 L; J6 ]5 r- e4 u' Z" h
) I* ~5 m7 @5 N我的父母偶尔还对人说起我小时候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小说。记得那本书是小说《大刀记》中的一本。这小说总共有3、4册,写一个叫梁永生的农民领着大刀队在黄河河套地区抗日的故事。那时我爸买回家里的就是几本书而已,因为少、又总去读,所以至今都记得书名——《剑》、《大刀记》、《飞雪迎春》、《征途》。尽管人小胆不大,男孩天性还是爱读战斗和惊险故事,读到惊心动魄也还是硬着头皮继续。有一个故事是讲解放初期,村里发生神奇鬼案,土改积极分子结婚那晚被人杀害,而房门未开、新娘被反绑堵嘴……我在晚上读到这里,一看屋里没人,吓得几步跑到屋外。正好有邻居夫妻间打架,打的打、劝的劝、看的看,我钻进人堆里,还要不时地往身后溜几眼,看看有什么东西跟过来了。有一段,我每晚都在枕头下塞一把5分钱买的、不到小孩巴掌长的小刀。好在每次睡觉都是沾枕即着,并没多少惊恐。这般战战兢兢地读书,一是因为喜欢,二是因为镇上能找到的可读之书不多,那时舍得钱买书的人很少。所以,如果能借到书就要快读快还、再借不难。3 B4 n: ^1 ]0 d# b

! n+ e3 v7 U.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两个人一同看书。我看见什么人坐在路边读小说,就会去弓腰在一侧,眼光越过他们的肩头去看读书。只要人家不赶,往往也能跟着读到一些故事。麻烦的是很多大人看的比我慢,我读完两页,他还在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害得我一旁抓耳挠腮等的不耐烦,恨不得夺过书来麻利地读完。最失落的是故事没读完,这人一拍屁股走了,我只好望着发呆,嘀咕故事下半截是个什么结局。这种遗憾也不记得有几回了。
, a- R) u6 b( L: S; A+ ]/ d( J9 a
$ A4 t# z! v- _0 y# V$ ]读初中的时候,我到县城上学。班上有几个同学有县城图书馆的借书证,可以借阅小说,我没这玩意,只好读读玻璃窗里的报纸。县城比镇上还多有一件,就是有几个图书摊,可以租读连环画。一、两分钱一本,租来后坐到小板凳上读完。我就用口袋里一个一个的钢蹦从书摊上换看了不少图书。不少中外小说,包括很多外国名著的故事都是这样先进入我脑子的;等到上大学后才有机会再读一些全本。去书摊有时候是和别人结伴同去,那我们往往瞅着摊主不注意时偷偷地交换着读。记得有个摊主是同学的同学,他是个拐子,退学不读书后就在县电影院对面摆书摊租小人书。我们也在他的书摊泡过。我们换书一、两次时他不计较,但急的时候就不干了,搞得我们灰溜溜地滚蛋。回想起来,他一定也很不容易,十几岁就辍学了。
) J5 k$ R# C1 W6 T; ]5 R7 g& @$ K$ X1 }  X1 G
摆书摊对这样的残疾人来说也许是个比较合适的生计。另一个例子是在天津上大学时一个下肢截断的中年男人,有一段时候他总来学生食堂门口摆书摊,过往的人就在那里翻看,或者买书。书摆的不多,每次也就二、三十本,大都是刚出的关于社会变革的新书。我印象深刻些的有两本,《山坳上的中国》和《强国梦》,前者是探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后者是批判国家搞精英体育,追求金牌而忽略全民体育健身。这些书在某种程度上开阔了我们的见识。也就在那时,我们经历了一次大的洗礼。后来我们没再见过他的书摊。有一次闲聊中,有同学忽然提到他的书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这动乱就是他引起的。”
7 s9 S4 L4 X+ \: E0 ?
! t) E# t4 E  ^' lhttp://www.wm9000.com/chat/index.php?id=1397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