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讲记·人间世 ================================
4 Q, y( f; \; e h* s. e' B
' E P1 n' S# J l我们再强调一下,《庄子》内七篇是连贯的,第一篇是《逍遥游》,讲人如何解脱,如何变成一个超人。由解脱变成超人以后,说到形而上道的齐物,万物不齐不能平等,《齐物论》讲如何达到形而上的万物齐而平等。然后,才能够懂得做一个人如何养生,如何使这个生命有价值地活着,这是第三篇《养生主》。懂得了养生以后,可以作人,可以活在人世间。人世间这个名词,我们在文学上常常用到,它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下面,我们就讲内七篇的第四篇:《人间世》。
/ ~- u0 q( x7 n$ e1 H9 s- X6 x' g- s0 H5 F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 “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gāng),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
- v2 |0 M! V$ y8 a w4 x7 G/ `- f0 F* Q"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 2 Z$ E; X8 H: Q m% T% N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 **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
: v" F' d6 H7 P3 Z**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颜回曰:“ 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 从谥法说起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 4 `1 ?/ |# w( s& h& J* x# u( h
& }5 L1 c* e: f5 z+ n9 j) Q% K: l
这个故事也是假托的寓言。颜回一度想到卫国去教化卫灵公,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事实,查不到。我们知道,孔子同卫国关系非常好,非常深,孔子的大半生都是在卫国度过的。我们这个历史文化很妙啊,中国历史文化特殊的地方,有个名称叫 “谥法”,一个人这一生做人对不对,死后公拟的谥号叫做“谥法”。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连皇帝都逃不出谥法的褒贬。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精神,现在不保留了。中国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这个谥法,怕他死后留下万世的骂名,甚至连累子孙抬不起头。因为这个谥法,也就是死后的一字之定评;它永远都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皇帝死了就由大臣集议,或史官做评语,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 “文”“武”,都是谥法给他们的谥号。“哀帝”就惨了,很悲哀;汉朝最后一个皇帝谥号 “献帝”,他亡掉了汉朝,也含有把天下献出去了的意思。这是曹操给谥的。哀帝献帝当然不是这样解释,但是也可以这样说。汉朝的 “灵帝”,战国时卫国的 “卫灵公”,谥一个 “灵”字,有点神经兮兮的。宋朝的 “神宋”,谥号用神经的神,他有点神里神气的。像历史上的周文王、汉文帝、唐文宗,谥号能够得上一个“文”字,是很不容易的。根据谥法解的记载,称文的有下面几种:一、经天纬地,二、道德博闻,三、勤学好问,四、慈惠爱民,五、民惠礼,六、赐民爵位。如明朝的王阳明谥号 “文成”,清朝的曾国藩的谥号 “文正”,那都是最难得的。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 “文成”“文正 ”的,上下五千年历史,纵横十万里国土,虽然有几亿的人口,其中却数不出来几个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这是中国文化中谥法的谨严,所以中国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精神目标,是要对后代负责;不但对这一辈子要负责任,对后世仍旧要负责任。因为谁都没有办法逃避历史的公平,对了就对了,不对就是不对。所以中国人说,作人做事要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就是这个意思。 : q$ d6 j* J! T5 d% y1 {: N
! d4 X: L' Y, _; z4 l& @
我们现在通过卫灵公的谥号,就可以了解了卫灵公这个人,这位历史上的诸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卫国的皇帝,很不错,并不太坏,但就是本身有点吊儿郎当的。可是他用的干部,八成都是一流的,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叫蘧伯玉,他是卫国的宰相。蘧伯玉也是孔子很佩服的,他和孔子是很好的朋友。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可是在卫国住得很久,因为有蘧伯玉这一班人招呼照顾。齐国的贤相晏子,一位历史上有名的矮子,他和孔子也是很好的朋友,但孔子没有办法住在齐国,同时晏子也不想孔子住在齐国,想辨法要孔子走,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秘密。为什么呢?晏子怕孔子在齐国住久了要出问题,别人想谋杀孔子,晏子身为宰相也不能保护周全。所以孔子在卫国住的时间很多。但是因为卫国的皇帝是卫灵公,也很难弄。
/ s8 W0 [9 x. |! s" C) @
/ I. I0 G5 l! c( L0 @颜回想作王者师 Z: I3 o; h9 `( m& U1 w
6 q/ _! V8 z# \! O
孔子的学生,第一了不起的是颜回,庄子就借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讲这个故事。/ N; G5 y) L8 \3 s8 {/ n0 F
& Z7 n1 m( r- O) U. _# }" T7 ?2 e颜回有一天向孔子请假,他说我想不当学生了,要离开这里出国去。孔子问颜回要到哪里去?颜回说准备到卫国去。孔子和卫国交情很好,就问颜回:你到卫国去干什么呢?颜回讲了个道理:我听人家说,卫国的皇帝卫灵公,“其年壮,”他四五十岁,正当壮年之时。一个人到中年,大有可为,这是壮年的可贵。“其行独”,但是,听说卫灵公的行为做法,非常独裁,自以为是。“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他对于国家,治理得很随便,因为他太聪明,又壮年,想到怎么办,就怎么办,而自己不反省自己的过错。) t1 a6 `2 u( ~$ `4 E
8 w$ v4 [- ~2 U6 t# h z6 W" s这里是说卫灵公,其实我们做人做事都是这样,只需要把国字改了就行了。有时候我们在家里,“轻用其家,而不见其过”。开公司,做事业,或做生意,“轻用其商,而不见其过”。不论大小都是一样,不考虑,想到怎么做就怎么做了,自己没有反省自己的过错。
: w5 W8 L$ i- P; ^1 i( D* t& M
5 b8 F! _. T+ I- g/ e9 y**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
1 D8 \7 j: ^2 D3 l) G7 ` Q/ z) j/ r' i% ^% Y
由于卫灵公正当壮年,壮年的人呀,有勇气,有冲劲,而智慧不够,经验不够,因此 “轻用其国”。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封建独裁,凭着自己的意志决定一切,毫不考虑自己的错与不错,结果老百姓受罪、受难,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卫灵君这样一搞下来,像火烧一样,把海洋的水也烧得干,这个国家太危险,“民其无如矣。” : C7 o! }- J% x/ h. O+ C9 f) s
: Q# M+ _6 W k2 y" e0 ^% s& {% s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
/ @# r6 s0 N6 t2 [
: P+ U. y& ^1 t颜回对孔子讲:老师呀,你平常教育我们:“治国去之,”好的国家就不要去了。为什么?好的国家,去了光吃现成饭,当个公务人员,拿高薪水,没有意思。 “乱国就之。”大乱的国家要去,去治世做人。颜回说,这是你教育我们的呀,现在卫国很乱,毛病太多了,卫国的老百姓很可怜,我去了要救他们的国家,把它的病治好。 “医门多疾。”病人在哪里看得到?你去好的医院好的医生门口,就看得到很多。所以颜回说,我想把从老师这里学到的道理,拿去大面积地宏扬。拿佛教的说法,我去度众生;拿儒家来讲,我到那里去救世救民。
' d8 `# M! O+ s2 G. F2 i. a8 R
- j& d& K: N2 {# J; |注意啊,颜回的思想,就代表了青年人的思想,我也是青年人过来的呀。我们青年人的思想,只要我一站出来,哇!天下事一定有办法。哪一点看不惯,哪一点不对,可惜了,我没站出来,只要我一站出来,早就有办法了。我们在座的青年男女呀,都有这个想法。这一段我们特别要注意,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有为国家,为天下的热情,尤其青年人的热情是很历害的。陆放翁有一首名诗:) j* |! O0 \0 Q3 }' _6 |$ ~
; b8 \0 X9 V8 N6 [0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 U" J5 `9 B0 f/ [# S% |
9 u) J! @; E4 R8 r& T: {这首诗现在的中学课本有没有,我没大留意到,过去我们在七八岁小学生的时候就念了,现在好象是中学、高中在念,将来恐怕要到研究所才念了。人在青年的心理都是这样,对人世间的艰难困苦一点都不了解,所以那个气宇呀,好象天下国家的事,只要我一出来,就有办法,是 “北望气如山”啊,年青人的心理差不多每个时代都一样。陆放翁所处的那个时候,南宋正和金朝作战,国家处于战争时期,他于是有复国的思想,所以当海军, “楼船夜雪瓜州渡,”古代的“楼船 ”就是所谓的海军了。又想学陆军作战, “铁马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在中国靠近西北的高原。后面四句则说到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一无所成的感慨。陆放翁的这种报效祖国的心情,是一个乱世时代的儿女,尤其是受过教育的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都有这种气概。古今一例,可以说古今中外一例。
1 M+ e0 a1 b+ k" [
# Z9 Z$ G# `+ O. ~: o9 j6 q0 d那么,这一段描写的颜回也是抱这种气概,这种心理,看到天下不安定,很想出来作为一番。庄子站在道家的立场,借用孔子的嘴巴就训话了,孔子教育颜回的这一段话,就是教训天下所有的人。1 \6 i* i& s+ E, O' z
9 p# F( I9 j! D( K( G& J7 T
道不欲杂 6 j k( O0 J v- ^9 `
: Q) G! A( I* k, @# p: _**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 w1 ]- w8 X$ C, J* i. H" C
' |& P# S# M9 F8 N; A这个“嘻”,应该这样念: “嘻……”孔子拉长了声音幽默颜回。 “若殆往而刑耳。 ”你去吧,你如果去一定被杀掉,不但教化不了卫灵公,而且你这条命还会送掉。
' t6 U! k1 j9 J/ [% W$ H6 y$ i4 S4 E4 A/ N& Z) a2 V
“夫道不欲杂,”这一句话很重要呀。这个“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指人生的大原则。天地间不管做哪一行,做任何一种事都一样,处于人世之间作人的道理,不能乱,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打坐修行想得自在,想得果位的人,要一门深入,方法不要学多了。方法学多了,你没有那个智慧,不能融会贯通,一样都无成。作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样。 “杂则多,”欲望多了,一个知识分子懂得多了,而不专一,博而不专; “杂则多,多则扰,”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人家; “扰则忧,忧而不救。 ”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大了,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够救人家吗?还能够救天下国家吗?" R4 b' W7 w$ m1 r! ?& V' C4 F
4 x2 m" |. l" x; P
我们一般人,由年青到老年,都是犯了这个毛病。这是我们大家自己的经验,等到老年人的智慧成就了,已经来不及了,不但没有勇气了,连躺下来睡觉的力气也没有了,所以不能做事,青年人是很有勇气,但那个莽撞,不懂事呀,真是毫无办法。如果说有代沟,这个代沟是没有办法的。我常常有个感想,假设能把这两种结合起来,一个人能具备了年青人的勇气,老年人的智慧,那真是天下事不足为也。结果我们做不到,每个人的人生都犯了这个毛病。千万注意啊,孔子教育颜回,“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教。”这也是对大家的一个警告。
8 V$ w$ K8 ?, J( p# d \
: `2 J9 Z6 e% f, a存己而后存人
6 `# Y; U1 t3 m5 D ^# s( D" a2 w7 c0 P) F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
3 w7 _6 T) ]0 w: a. B! S1 p* x4 F- m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注意呀,各位青年同学,孔子这里讲的是青年人的修养哲学。先能够自救,自己先站起来,再辅助别人站起来。等于学佛的人先求自度,然后来度人。你自己度自己,救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够救别人?可是人年青的时候总犯一个毛病,自己还不会爬,就想去辅助别人站起来,觉得自己很高明有很多的主意。我几十年经常跟年青的同学在一起起,很怕自己老了不懂事,因为跟不上年青人就会不懂事落伍了,所以拼命跟着年青人学习。几十年的经验觉得,年青人永远跟不上我们,问题是什么?因为我们把他们的长处已经学到了,他们还没有把我们的经验学走。所以年青人能够 “存诸己”而站起来的,非常难。还是有这种人,那是非常特殊的,智慧、能力都非常强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庄子笔下写出来就是: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这个原则,不只道家有,儒家孔孟思想主张“立己而后立人”,这个立,先求自己站起来,然后辅助别人站起来;道家是 “存己而后存人”;佛家呢, “先求自度,然后度他 ”。所以古今中外圣贤的哲学是同一个路线,没有两样的。
, c8 {9 T L- j
! y& Z* P/ r. B9 n“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这个“未定”要特别注意,我经常同许多老年朋友或青年朋友谈了大半天,我告诉他们,你有个大问题,尽管活了几十岁,你自己的人生观没有定下来,没有人生的方向,没有确定自己活着究竟要做一个什么人,究竟要做一个什么事。很少有人一辈子确定了方向,都是跟着环境在转,这就犯了庄子所说的 “所存于己者未定”的毛病。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的方向都没有确定,那是人生最悲哀的事。人生的方向,也即是人生的哲学。譬如说我要做一个睡觉的人,只要有觉睡就好了,其它什么都不管,也总算确定了一个方向。哪怕没有饭吃,睡得饿死了,也算不错嘛,因为求仁得仁嘛。那可以死后给他一个谥号,也称为“灵公”,或者称为“神公”吧。就怕连这样神经性的人生观都没有确定,跟着环境乱转,这是很悲哀的事。
+ t- W m Q. m( c$ ~( E* u2 Y: Z; B! T, a' u- @
譬如选择一个职业,不管哪个职业,反正为了自求生存,当皇帝也是职业,讨饭也是职业,皇帝和讨饭相去那么远,只是职业的不同,不是事业的不同。中国文化的事业是什么呢?孔子在《易经 ·系辞》上讲的: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即自度度他。 “举”就是你所做的工作,“措之天下之民”,使老百姓能够得到你的福利,受到你的恩惠,从而天下社会有一定的安定,这样的成就叫做事业。所以一部《二十五史》里面,虽然有许多帝王将相状元,现在我们脑子里记不住二十个,原因是什么?他们没有事业在人世间。当皇帝几十年马马虎虎就过去了,也就是个职业而已。尤其古代那些太子当皇帝,我对历史上这类皇帝有个专门的名称,我叫他们“职业皇帝”。他们天生就是要当皇帝的,那没有办法,谁叫他们 “七字”不好“八字”好呢。在清朝有个笑话,一个人去做县长,却字都不认识,有一次写七这个字,七字应该向右边弯,他向左边弯,站在旁边的卫兵说: “大老爷呀,七字写错了,七字向这边弯,你怎么向那边弯?”大老爷听这当兵的说他写错了,这下受不了啦,把笔一丢:“格老子,七字不好,八字好啊,你还是当兵,我还是做官。我写错了字,没有关系。 ”那些职业皇帝就是“八字” 好,可他们在历史上没有贡献。, j- n; M4 E9 r6 d/ |) w% _
" p6 e7 C) E5 R; S9 i- Z$ x% w为什么一个人对历史没有贡献呢?即“所存于己者未定”,他的人生观没有确定。一个人的人生观确定以后,富贵贫穷都没有关系,有地位无地位,有饭吃无饭吃,有钱无钱都一样,人生自然有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孔子告诉颜回:“所存于己者未定,”你对于自己的人生观都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学问道德修养都还不够,自己都还没有站起来,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你哪里有空直接去暴露别人的错误啊!
" ^- }! F* Q1 w. @2 a7 y6 a! ?! N3 m+ @, G8 Q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m& o1 N7 Q& l( b$ m+ }; u! X+ F. S {4 I+ ^% J% ?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 }; Y. [" [% c8 x l
' {3 O5 ~1 K7 \* B: h
孔子对颜回说:“且若亦知夫”,这几个字看起来毫不相关,好象古文乱七八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并且你也知不知道? “且”,并且; “若”,就是你; “亦”,也;这个 “夫”就是起问号的作用了。“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并且你也知不知道,道德的过份,过份的道德,就不是道德了。等于说一个杯子装水,把水装得太满了就溢出来了。所以道德有个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就叫“荡”得过份了。你认为自己有学问,有智慧,你聪明过头了,聪明过头就是笨,真聪明不会太过头。凭你一点点聪明就去教训人家,那你太笨了。3 C& G: w& M" o0 a8 @% P. g7 u
" d- n2 K, f- Y: v
在上古,道德两个字是分开的,不是合用的,比如《道德经》,上篇讲道,下篇讲德,道是体,德是用。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叫 “道德”。古人所讲的德和现代人道德两个字连用,其内涵是有差别的。后世人,尤其现代人,一提道德,就和窝囊差不多。所以讲道德的人,你打我左脸,我右脸还要送过去,好象这下才合于道德。这个道德用得不好,就变成了窝囊,用得好就是最高的道德,这很难讲。古人所讲的道与德的用法,不是后世这种观念,那是非常有分寸有范围的。这个德字和得到的得字一样,为什么呢?所以说读中国古书很困难了,假如按中国古书的说法: “德者,得也。”看了半天,不要注解还好些,越注解越糊涂,怎么“德者”就是“得也”呢?这就要思考了,德就是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譬如说,有人口口声声讲仁义道德,那就得拿点仁义道德的成果出来,不然就是空话,空话没有用。用一句古诗来讲:“事到有功方是德”,一件事情做到最高处,劳苦功高有成果了就是德,所以称为功德。所以,你说我要做好人,做好人不要讲,你做出来, “事到有功方是德 ”,这就是道德。那么我们现在对德字就有这么一个了解了。 . T6 B/ g7 L' E, ]" C2 F
# z/ @4 Z$ }: o/ M5 ^" @
“德之所荡”,“荡”就是超过了,讲道德没有错,不过不要超越道德的范围。我常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同学,夜里开计程车,看到路上有人打架出了事情,因为他又吃素又学佛,讲道德的,看到那个被打的人躺在路上好可怜,想到这个社会好乱啊,想着想着就开过去了,忽然转念一想,这不是学佛的心肠,马上就把车倒退回去,把那个被打的人弄上车,送警察局送医院。当时他这一段事情是记在日记上的,(因为我规定同学们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些什么事。)我看到这一段,就拿起红笔写上:你不懂道德的做法,有毛病了。他下一段日记里果然出毛病了,被打的人的家属找到这位同学,说人是你打伤的 ……后来麻烦透了。所以这位同学说好事难做啊!我说这是你不懂嘛,好事不是这样做的,好事有好事的做法,尤其是今天的社会,做好事是应该,但要有智慧地去处理。“德之所荡”就是这个意思。道德也有它的标准,也有它的做法,你超过了这个范围,道德就变成了不道德,或者是非道德。不道德太严重了,非道德认不清楚究竟是道德还是不道德。不字就太肯定了,非字还有商量余地。这是个逻辑问题。/ S* W: K& h) R8 _0 x
: I; _5 ^) }* j q' j
所以孔子说,并且你知不知道“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智慧太过份,太聪明,聪明过了头就是笨了。等于刚才举的例子,那位开计程车的同学,经常做好事,结果找来麻烦,给我骂了以后,做好事小心一点了。他本来做好事很热心,结果弄得烦恼生气,气得一塌糊涂。 “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
1 F7 [7 k& ~2 n( u1 l3 u3 Q8 W2 ~7 K1 ? o- }
“德荡乎名, ”反过来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什么不能守本份呢?受一个心理的影响,争求虚荣的知名度。为了一个名,可以不择手段去做,超过了道德的范围,这就是 “德荡乎名”。读书人想立大功成大业,心理上因为有求名的心,所以超越了道德的范围,把人生行为的标准都破坏了。这种故事在历史上是太多太多了。中国人有句话: “读史书而流泪,替古人担忧。”我们有时候读史书真的读得流眼泪,替古人着争呀,古人当时不这样做就好了,可他偏要这样做。其原因呢?“德荡乎名”,因为名心的趋使。 0 n+ k- f" a9 f# F
2 m1 v/ [5 g$ H4 I" T J# ]
“知出乎争,”“争”就是好胜。智慧越高,知识越高的人呀,意见越有害。我们真懂了历史,懂了人生,读了《庄子》这一段就看得很清楚,不要看读书人教育受得多,学问越高,意见越多,有时候越难办。越是知识分子,越要争名争意见,固执得很厉害。所以古人说,普通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常常为欲望而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不是为欲望,欲望满足了也要吵,意见之争!为了意见的不同,而彼此间不得了。用现代的说法就是:知识意见的战争比什么都可怕。历史上历代的“党祸”,看了令人伤心呀,统统犯了“德荡乎名,知出乎争”这几个字的毛病。这里面就牵涉到名心的问题,名心并不一定是在报上有个知名度,这个名包括了战国时期的名理之学,也就是逻辑意见和观念的差别。 # V* M8 D0 Y/ C% g
' E3 _ b2 h" s8 y2 u$ O: Y& a& w**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
; L3 N1 y. [- ^0 C) Q4 \5 ]; d' o3 Z
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去做,为名所困。人类自己的知识技巧,成了斗争的工具。所以为了榜上有名,不是为了真正的学问去读书,这就是争斗心理的开始。我们看到,历史上真有学问的人,不是为了考功名出来的,他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成就了,名留千古。从唐朝以后考试制度流行了,明朝清朝的七八百年间,一般人读书人只晓得八股文章,已经不晓得真正的学问,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有个真实的事情,有个考取功名的举人,突然有一天问朋友:“孔子当年是哪一科的举人?”还有一个人,已经考取了举人,跑到同年家去,(过去同一年考取功名的叫同年,不叫同学)同年的书桌上摆了一部《史记》,他就问: “这个《史记》,我没看过呀,是司马迁著的吗?司马迁是哪一科的进士呀?”所以这种学问知识呀:“知出乎争”。
0 K( C3 S' u* Z+ p- o5 k! y( T5 t' s" |& G R( t+ y
所以庄子借孔子的嘴说:“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这是人生的名言。我们看看人类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数千年来每个朝代,在皇帝面前党派意见的纷争,都犯了这两句话的毛病。人最高的道德,已经把名心抹平了.无所谓名不名,这个很难。庄子下面会提到,“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马,也好,人把虚荣心去掉了,呼牛呼马而能依人呼,随便你叫。所以清人刘悟元有一首很有名的诗:
0 O2 k$ s8 j: J2 N( Q( y
( p& f4 c U0 z* ^# g% n勘破浮生一也无,单身只影走江湖。鸢飞鱼跃藏真趣,绿水青山是道图。大梦场中谁觉我,千峰顶上识迷徒。终朝睡在鸿蒙窍,一任时人牛马呼。" R# d% t# T$ B8 ]
2 _2 ?$ J/ `; U9 J3 {) p X+ x8 m
到了这个境界,才算没有名心。我们看到中国佛家和道家,把名看破了,那么名字也不要了,只取个法名来代替,结果有的人自己名字上不争了,为了法名争得好厉害,这个就是名心之难去。 " T* P5 \3 u3 E1 _
; P5 v4 O7 {6 D) X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所以为了求名成功,为了好胜而求知识,这两样都是杀生的武器,它杀人不见血,破坏自己的生命。这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地懂得人生,不是真正人生生命的尽头。/ I! q, f; R1 c
" [# M9 u% F; X" B; s# [( i孔子骂颜回的话还没有完:
: {* L# d' S7 n6 K
! T+ f/ i/ f4 m7 H**且德厚信矼(gāng),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 ** ! b- D" Z- h% `4 n
' |1 r+ C; a% a+ d“德厚信矼,”人很容易犯这个字的毛病,尤其知识分子,受了教育有了知识,把道德的规范看得很严重,根基深厚。“信”就是自信太强。佛学中有五种见,见就是观念,有一种叫戒禁取见,自己牢牢地立了一个戒条,认为违反了这个戒条就不符合道德。譬如,有个旁门左道的 “鸭蛋教”,是光吃鸡蛋不吃鸭蛋,还是光吃鸭蛋不吃鸡蛋,我记不得了,反正是认为吃了别的就犯了戒。这就是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刚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 “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 g# } m7 l+ W, M% t
4 F- ?: s+ [. x* C2 c颜回是孔子学生中道德第一的,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当然道德很好。不过孔子讲他“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其实孔子没有讲这样的话,是庄子借孔子的嘴讲的,也许是孔子讲过,只有庄子听到,我们没有听到,那不管了,反正庄子是借题发挥,道理是没有错的。 h9 K+ T, z* [* @& I
, M% x0 e; z, O" p' c+ B
孔子说:颜回你这个家伙呀,自己认为学问好,人方正得比木头还要方,比冰块还要冷冰冰的,个性又那么倔,自信得很,这是你不通人情世故。颜回你不过二十几岁, “名闻不争,未达人心,”也就是现代人讲的你电视都没上过,报纸上也没登过你,没有知名度,社会上谁也不知道你,你以为你算老几呢?谁晓得你有什么了不起呢?你突然跑去把仁义道德这套学问说给卫灵公听,要教化卫灵公,勉强用“仁义绳墨之言”,这一套理论,这一套方法,暴露卫灵公的缺点错误,你不是当面让他下不了台吗?你想想着,他还会喜欢你吗?绝不会认为你是对的呀。所以,孔子告诉颜回,你这样搞不但不讨人喜欢,没有一个人认为 “其美也”,都讨厌你,不赞扬你,这种事情太糟糕了。9 k5 V+ o7 q) h1 f% W" a) a+ P& ^
+ O$ A% H$ E- r: Z5 k5 ~4 i
这种莫名其妙的人很多呀,我常常就碰到。先不讲别的,我常常被学生教训了,以前在大学时有,最近也有。在大学上课时,有同学下课了,跑到我面前一站: “老师,怎么怎么……”讲了一大堆理论,我说你讲得都对,让我想想看,过几天答复你。等到过几天课上完了,他也不讲了,我也不问了,因为他慢慢懂了。最近还有个学生跑来告诉我: “老师啊,你这个地方那么多听众,你要加以科学地管理。 ”我说: “是是是,你看怎么管理,你帮我设计一下好不好?”“好!我帮你设计。 ”几天后我让同学请他来,然后告诉他,这里有年纪大的,有年纪轻的,有怎么怎么的,请你计划一下,那么多听众怎么科学管理?他最后告诉我,这个地方好象没有办法,不是管理的地方。我说:“哦!看来我还是没有错,大概你还要慢慢学吧。 ”这都是事实啊,这些就是典型的人。2 D* `: B# I8 @3 L3 Y) |
[% n) J. P, V4 h
很多年青人并不完全都错的,也有很多好的意见,但是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好意见只有那么一点,不能成其为整个的全体。等于年青人写的文章,有时候 “有好句无好文”,好的几个句子有,但构成全篇都好就难。写文章做诗,我扪每个人脑子里都有灵感,不管有没有受过教育,经常能冒出几句很美的话,但写一篇好文章、做一首好诗就不行了,学力不够!年青人有好意见要贡献给社会,注意不要犯一个错误:“人微言轻”,自己没有知名度,很重要的话变得没有份量了,话说出去起不了作用,这是需要知道的。当然这样会把人学滑头了,其实这是要知道处世的方法。这一篇《人间世》,庄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只要不向坏的方向研究,你就得到一个好处:人生的艺术,即作人做事的方法。
4 v6 S$ p" `+ }: M, E( J' G# W$ Y& X/ }# L) j
**命之曰菑(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 1 [' y: S# Y+ I% E
( z8 p' K" O; i, I" v( A3 C( h {
“菑人”是什么?倒霉鬼。孔子说:颜回你去见卫灵公一定要倒霉。为什么?你讲他的不对嘛。“菑人”也就是上海话的“触霉头”,你去把他倒霉的事都抖出来了,触了人家的霉头,你也变成倒霉鬼了。“菑人者,人必反菑之。”回转来是你霉,不是卫灵公倒霉。你愿意去做个倒霉鬼吗? % ]+ T8 g/ N1 u$ e, q4 Y: e
" w$ c2 P" x3 `! \7 l# Q" C4 I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 B$ r7 d1 A' d4 p3 C
( ], r' e K) F& E1 q
并且你去了以后,你当然喜欢好的忠臣,卫国的坏人你一定攻击得很厉害。我告诉你,你这样“恶用而求有以异”,这样的作法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人谁不喜欢好的一面,讨厌坏的一面。你叫任何一个人来问:你喜欢交好人做朋友,还是喜欢交坏人做朋友?一个小孩子都可以告诉你,我喜欢交好人做朋友,决不愿交坏人做朋友。
, G1 Z- Q9 h) s* o4 V% b0 ~# x' w8 O' s1 y7 H
皇帝也为难
! k4 e/ J& A' y r5 {. {
* k7 Q. t% P0 i& d0 x: N) e4 ^5 C我们看了历史就懂,皇帝面前的奸臣,在历史上看来是奸臣,在当时看不出是奸臣,奸臣是那么容易看出来的?看出来还叫奸臣?所有的奸臣在当时做得比忠臣还要好,奸臣不是都做坏事的哟,也要做好事的。历史上奸臣本事大,拿唐朝来讲,唐明皇很了不起,他前面用的宰相都是第一流的人材,后来用了一个坏宰相叫李林甫.用了十九年,唐明皇逃难,杨贵妃吊死,安禄山造反,等于说是李林甫害的。唐明皇逃难骑在马上的时候,当然皇帝逃难像慈禧太后一样很可怜了,肚子饿了老百姓给她一点红薯吃,吃了以后问: “这是什么东西呀?这么好吃?!”唐明皇也有过这种事,当时身边左右没有人,只有一个故臣跟着,这个半大(伴他)的大臣就问:“皇上,你也做了几十年皇帝,哪几个宰相是好人? ”唐明皇就说哪个哪个是好人,跟在旁边的臣子一听,皇上一点都不糊涂: “皇上你都很清楚呀?”“我当然清楚了,李林甫这个家伙是个坏透了的人。”“皇上你也知道他坏啊?那你怎么还用他呢?用得把国家都亡了。 ”唐明皇说: “你不懂,不用他我用谁呀?”这句话大家不懂了,当了领袖就会懂。譬如乾隆用和珅,大家都说皇上不该用这个人。乾隆也实在了不起,只有这么一个坏人在身边,皇上也要玩啊,也有不好办的地方,譬如皇上想吃香蕉,这种事总不好叫大臣、将军去办吧;下一个条子,算不定今天集市上就要爆炒,五十块才能吃到一根香蕉。跟和珅一讲,一毛钱就买到了。皇上偷偷一吃,也没有人看见。皇上吃东西也是不能当着大家随便吃的,当皇上很苦的。所以大家讲和珅的不对,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坏人,但他说: “你们真是不懂,皇上不好当,好人我都用了,你们总要留一个坏蛋给我玩玩吧。”当皇帝的说这个话,真是说绝了,你们老是叫我一天到晚当皇帝,坐在那里作菩萨,这个日子很不好过呀!/ ^" |" t& W( m' y8 ^
' R6 j- I c4 _+ F% P
难堪人情
1 Q- p h2 m1 q1 e! { n+ D# K, X0 |- C" h- {) Y4 o
孔子继续训话: 9 m- u( ]& T( C, c6 ~
- F' A2 S& }; L" o y;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 **
1 X) V& ]) |. ^( u- K# U7 @) L' _. N, R$ E# P$ t3 N0 m( B/ j. M
颜回你跑去见卫灵公,写个报告拿个名片,在门房那里登个记,见不见得到还不知道呢。除非皇帝有诏书,命令你去见他。“诏”就是皇帝的命令。皇帝没有下诏书要见你,你跑去见皇帝,皇帝左右的这一班政治上的大臣,现在不是什么 “长”,就是什么“员”,古代的官职是尚书,大夫等等,左右大臣看到你这个年青人,尤其晓得你是我孔老二的学生,妒忌心就来了, “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乘机会就斗争你,就整你,这是必然的。譬如孔子周游列国都被挤走了,孟子去见梁惠王也被挤跑了,就是“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所以古人有句名言,也是我常告诉同学们人生哲学的道理:“士无论贤愚,入朝则必遭谗;”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不管你好与坏,贤人或者愚人,只要你进朝来,大家就妒嫉。等于现在青年同学,刚刚大学毕业进入公司,你一个新的小职员进来,老的同事一定“斜眸而视之”,眼睛斜着看人一看,总要整你两下的,虽然不整你呀,也要看看你,称称你的份量。“女无论美丑,入宫则必遭嫉。”女性不论漂亮不漂亮,只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一宠幸她,其它宫女就妒嫉了:这要命了,给她抢走了。" s% e5 X5 W! Y
" r5 L# A/ H7 a+ d: ]: ?% A4 [7 W
古今历史上这类事例很多。宋朝历史上有个宰相叫吕蒙正,他没有得志的时候,两夫妻穷得一塌糊涂。过年祭灶神,所谓一柱清香一缕烟,什么什么送灶神上西天就是他作的,他说现在的文章不值钱,所以菩萨上天你尽管上天,我也只有点一柱香来送送你,因为没有钱来拜你。那个时候他自己去砍柴谋生,带点便当带个斗笠,碰上下雨就接点雨水泡便当吃。后来当了宰相,有一次下雨出门,旁边的参谋雨伞没打好,雨滴到手上,手就青了,他就骂参谋怎么这么不小心,回到家都还在发脾气。夫人就说:相公啊,想当年你在山上砍柴的时候,雨水泡便当吃,手都不会青,怎么现在一点雨就滴青了?夫人一讲,吕蒙正傻了:啊!人不能富贵,富贵会堕落,自己已经堕落了。吕蒙正当宰相第一天上朝,宰相是皇帝之下第一人了,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文官武将排成两排站好了,他最后再走进来,旁边有人骂: “什么穷小子,倒当起宰相来了。”吕蒙正听到了也不管,一直朝前走过去,后面跟着的人听到了,对他说: “谁讲的?看看。”“不要回头看。”开会下来那个人就问: “人家骂你,你怎么叫我不要回头看? ”“第一次上朝嘛,人家总是有点不高兴,骂一句也是有的。我们修养没有那么高,你回头一看知道是什么人骂的呀,心里就忌恨了,将来在一起做事就不好办了。所以是什么人骂的,就不要管了。”这就是道德的修养,年青人要记住。所以吕蒙正在宋朝始终做太平宰相,国家的事治理得好好的。* |0 v4 c6 T% }$ K$ H
% m, I$ o$ F$ b- T- e; U7 T# k所以说,一个人到了某一个阶段,不要说是做官,你到公司做一个小职员,老职员都还要看看你的,“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跟你斗一斗,看看你敏捷不敏捷,灵光不灵光。 ( \8 k, H- J. |' q+ c; [: S3 {, L
) N* b/ I9 p7 p& s9 @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1 l; f" ]% f3 N# B, _
" ~6 A: D6 N* w1 e& A6 t1 C/ u" h
孔子说颜回你一到卫国呀,卫灵公左右的人一定找机会跟你斗一下。 “而目将荧之,”每个人看到新来的,那个眼睛怎么样呢?瞄他一下,看别人过去了,眼睛一眨一眨的表示怪相, ‘哼’的一声,“而色将平之,”色就是态度,表面上的样子还很好看,“啊,老兄好,请坐嘛。”心里头两样,眼睛也两样。表面上对你讲得很好听,转过来就讲: “老王啊,你看那家伙怎么怎么 ……”一定是“口將营之”。“容将形之,”然后下来以后,大家就批評开了,今天一个新签到的,这个家伙楞头楞脑的,不知道他耍什么宝。“心且成之,”心里面成见就来了。这里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真是写得透顶了,连细节都描写出来了。处在人世間这个社会环境里,经庄子这么一描写啊,皮都剥掉了,这些内容好难看啊,这就是人情。 / ?! Q) q1 H+ ?; V. ]) u! s
0 }, I) R+ Y2 n9 |' F5 E# Y$ c**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
. {. X% h @; z4 a# w4 h h
) [! n0 `# n$ ^: m: t; w所以你到了卫灵公面前结果是什么呢?孔子好象有神通似的早已经看到了,等于以火去救火,火越烧越大,用水去救水,水越流得厉害。拿现代话来说,颜回你太多事了。孔子说我告诉你,上面形容的大家对你“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眼睛斜看看你,表面上的颜色好象还客气,“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嘴里评论你,心里产生成见,最后形成一个很不好的书面,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呢?没有好处。这样顺着发展下去,你的前途有限,后患无穷。如果你不信我这个老师的好话,你必定死于暴虐的皇帝面前。“暴”不是暴露,是暴虐的意思。2 s3 u/ i8 D; ]& q5 h% {! _5 Z$ ?
, [6 o$ F8 r- |7 w5 y我们要知道,孔孟儒家的话等于是幕前的。譬如今天我们开会,或者结婚的礼堂,戏剧的前台,幕前一定是弄得好好的,要庄严肃穆,这是儒家。道家不是这样,道家专门拉开幕后给你看,幕后一拉开不能看啊,什么垃圾啦,杂物啦都在里面,所以道家老庄的话就等于幕后。那么道家讲的道理对不对呢?也全对。幕前幕后我们都要懂,如果不懂的话,学道家会学坏了。懂了幕后,才知道站在幕前应该怎么站。所以儒道两家一定要透彻了,才懂得人生。
5 g3 N0 \% W# @, ?
) f& o; z8 _) |. ^ {! a活不长的忠臣 8 g* _( `% p$ a/ w1 G
, X2 s- C& l1 E) O! j+ s. s7 B2 a1 g" u**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 M v% v2 j+ \ w# j
6 C( I, x$ P3 `4 L
孔子说历史的经验。夏朝的忠臣关龙逢,因为遇到了桀这个暴君,被杀了;纣杀了王子比干,王子比干还是纣的叔父呢。这两个人在我们历史上称为大忠臣,为什么忠臣都保不住命呢?因为“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 ”他们自己本身道德好得很,对于部下都很爱护,对老百姓也好,但是,对下面好,就违反了上面的意见,所以这一条命就送掉了。可以说,这都是不通,只晓得做好这一面,另一面没有处理好。所以,夏桀王和商纣王 “因其修而挤之”,你认为你自己讲究道德,我就拿道德杀掉你。中国的古代历史上这类事很多,皇帝发了脾气:“你想当忠臣呀,好!我就成全你了。 ”就这样杀掉你。这些忠臣被杀的原因,就是 “好名者也”。愿意因道德而死,在历史上留一个名。古代很多忠臣都是这个思想,死了不要紧,我要对历史负责,在历史上留个名。“好名”这个“名”,不一定完全是名誉的名,是认为我这样就是正的,你那样是错的,为观念而死。“好名者也”不是真的道德,还是不懂人生,不懂这个人世间。
; R [( G9 N h2 G% q0 [( H, a- G# N6 k: D/ M
譬如纣杀王子比干,历史上记载纣的武功之高,那不得了,九条牛一手就可以挡开,他又聪明,文也好武也好,什么都懂。你要晓得,凡是坏皇帝坏领袖,第一流的坏人,不论中国外国,都是绝顶聪明的人。聪明过度而又没有道德的修养,就变成了坏人。世界上的人是很怪的,聪明人跟滑头人是两隔壁,老实人跟笨人也是两隔壁,像从前的榻榻米只隔一层纸。所以既老实又不笨,既聪明又不滑头,那就是圣人。王子比干是忠臣,给纣讲这样不可以那样不可以,纣听得很烦,就说: “叔父啊,你这样子好象是圣人。我听说普通人的心只有七个窍,圣人多一个窍,你既然是圣人,那就把你的心拿出来让我看看。 ”据说有道德的人的心窝子有一个洞,因为特别聪明所以多一个窍。就这样把王子比干的心挖出来给杀死了。
6 f s0 y$ L" W- N( A$ B0 ?/ c, B) q1 b( p& |$ q* c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 D8 P! A/ N( Q" c
1 o- c8 [: D, a$ a/ o E
上面讲了历史上的两位大忠臣,这里讲到历史上的两位皇帝 “尧”和“禹”。孔子告诉颜回,这两位贤仁的皇帝也用过兵,换句话说也打过别人,侵略过弱小的民族。战争一发动了有什么坏处呢?国家打穷了,老百姓死了很多。国家的战争连绵不绝,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要打到天下一统这么一个观念。这都是为观念所蒙蔽,为思想所蒙蔽。历史的经验你难道不懂吗?你没有听过吗?“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天地间的道理,是非善恶的观念就是 “名实”,“名”就是名理,逻辑的意思;“实”就是实际成果。历史上的圣人明君,都不能完全做到道德的标准,何况颜回你呢!) x4 j- g- T5 k2 m
- T: D# R/ |& B$ c" ?端而虚勉而一
& T6 {9 l+ ]! z1 e
& t4 Z$ h4 J8 B% @# M5 p孔子一大顿训话,大概把颜回训得昏头昏脑的,不过孔子很会做老师,训了以后还要安抚一下:$ G- O4 l2 N( z' V [# J
8 H1 V% Z+ r: Y0 T" g1 \7 J3 k$ |
**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
0 ^! B/ R2 N) m+ Q# N# ]. I( ?/ u3 w# O
上面孔子都是讲人生作人的道理,现在孔子告诉颜回:你既然有勇气去拯救人家,你一定觉得自已有所成就了,那么把你的成就报告给我听听看。 . U- C* B1 Q0 S6 \1 C
% T) c4 _1 S8 e' f1 G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 V2 g% u" u: h3 [" Y1 C) G
' Q, ]9 k' d8 I. n颜回讲自己的修养:“端”,形体一天到晚很端正,打坐已经得了定了。 “虚”,心里没有思想,空空洞洞的,达到空的境界;“勉而一,”只有正念永远存在,专一。由开始心里乱七八糟思想,然后慢慢勉强把它空掉以后就专一,只有正念存在。其实,诸位学佛的只有 “阿弥陀佛 ”这一念;信上帝的只有“主啊,上帝啊,你保佑我”这一念,就是“勉而一”。颜回修定的功夫已经到了这六个字的程度,了不起哦,很高了。颜回说,我凭这个修养去感化人,总行吧?颜回被孔子骂了一顿,心里并没有太服气,我这个成就已经不错了嘛,老师还不放心,不让我出门。 ( P& K6 s4 o/ W" B0 s8 `) j
9 X. H! f& Z& j**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 **
" o/ N: c5 j4 }1 r/ ]' p* T, N2 R8 X6 k
: d6 a+ H8 m# a- x% r2 ]孔子叹口气说:这怎么行啊!凭你这一點修养还不行。注意哦,这里完全是讲内在修养、打坐修道的功夫。颜回修养达到了“端而虚,勉而一”,四肢身心都端端正正,换句話讲,气都充满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心里只有一个正念存在,这个正念是无念,空的。孔子说这是 “夫以阳为充孔扬”,用阴阳来代表,這是阳极的境界,所以身上的气机气脉都亢起了,都在流通了。人的正念不能柔和下来,没有亡形亡心,阳刚之气不能转为阴柔,身体没有柔化, “孔扬”,充实更充實,越来越大,太阳剛了,过刚则折。这不是道,這个境界是一步过程。所以外面的气色神采,一下好一下坏,还没有定。只有阳刚没有阴阳和合,没有达到中和的境界。孔子说,你達到了“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这个境界,还不是修道的究竟,没有到达最高处。你这个境界看起来,好像比一般人有道,一脸的正气,拿我们现在的话讲:唉哟!打坐的人红光满面呐。实际上是血压高了,再厉害一点就脑充血了,最后没有病就死了。红光满面不一定是道哦,那就是“以阳为充孔扬”,太阳刚了,所以“采色不定”。但是和一般人比起来,你是有一点了不起,还可以打一分二分的健康。孔子說,你凭这一点修养,这一点本事,好像有了感通了,以为有道了,想去追求和人家心念上感通,想和人家心心相印,不行啊!你的功夫只是初步的修养,拿后世来比方,这是渐修的功夫,而非禅宗的顿悟,你这样渐修的小功小夫的小道德,想去感化别人,那怎么行啊?而且渐修的功夫你都没有完成,何况顿悟的大道呢?1 Q& O" Y* ]) G/ n6 A
$ ~# @- B3 v( d* a ]. M% E0 e; j注意哟,达到颜回這一步修养的人,不管学瑜珈、学道、学佛的都很多,都在那里 “采色不定”,闭眉闭眼,煞有介事,做起一副很有道的样子,然后都要去教化人。这一套就是孔子所骂的颜回走的路线。所以孔子说,你到这个程度固执而不变化,固执这个就是道,永远不会进步了。这还是外道,外表上看起來像是有道之士,内在并不对头。你凭这一点本事,也想出去为帝王之师啊?不行的。: E$ a. B- L$ |' E
6 p5 ^% `. i. z! {# t) @内直外曲成而上比 - K% e1 l- G5 u/ [
" P+ M; c* U+ X颜回被孔子当场一骂,有点领悟了: ) I7 K4 G% s, d
9 ^! ^- j, i5 b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 d+ k2 B! p9 p3 _( D& G; W7 h% j$ J. K. ?
/ S! M+ U3 E+ I' _ ]1 A5 X1 h8 z
那么我修道的功夫,修到不表现出来的程度,内在方直而外面曲成,这就中儒家所讲的 “外圆内方”,外面圆融一点,和人家接触和蔼一点,里头还是修我的道。慢慢地彼此向形而上道走,这样总可以吧。颜回提出三个要点:“内直”,里面修道,直心是道场; “外曲”,外面圆滑一点; “成而上比”,彼此慢慢升华。
0 ~) t$ k& x; A2 d8 U* L; M+ N7 {* g. c
其实颜回进步很大哟,下面孔子又批驳他。孔子引导颜回进步,他就是庄子引导后人在修道上进步。 % |& q+ N5 _5 R- J
, o/ m$ p7 Q4 \, Q0 |
**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 ** P9 l! M9 |# s: Q1 L2 p* Z; {
4 n# @# Q! Z4 x+ J6 p
孔子说:“内直”是对,脑子里面一天到晚空空洞洞,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是初步的功夫。儒家所讲的 “清明在躬”,永远是清明;拿佛家来讲,心里是空的,清清静静,这就是 “内直 ”。学佛第一步,直心是道场,这才叫修道。 “内直者,与天为徒。”这样才可以天人合一。“与天为徒者,”效法天了,就是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那么,看人世间一切平等。古代的皇帝叫天子,把皇帝和普通老百姓都看成平等,富贵贫贱都不相干,只晓得你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人都是天下的人。既然达到了人境界的平等,那内在的修养已经到万缘都空了,等于佛家说“人无我”的境界。孔子接着说: “而独以己言薪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 ”那么,你心里既然常常是空的,又何必要人相信你的意见,听你的话呢?你是要求人家认为你对,还是要求人家认为你不对呢?对与不对两边,都是落偏见了嘛,既然有了偏见,你内在修养就已经不“空”了嘛!就已经不“直”了嘛!- I0 N9 ]0 F! i. X" L7 B% I* r9 E" f
4 U( J; k+ R9 p6 a1 |$ c
孔子是真正的因明逻辑大师,他两边一论辩,颜回这个境界的缺点就暴露了。常常看到青年同学刚刚得了一点清静境界,虽然在老师面前不敢多讲,8 ?% B+ \0 U- I# e/ G0 A5 \ ]
: S0 e5 Q. [* H" v* R, x但我看那个“采色不定”,“洋洋然如有所得”的样子,当着我的面装出那个老实相,一背人的时候,他很想出去教化人家,想把这点空传给人家,就是这个错误。你既然还有个东西要传给人家的话,已经不空了,不空了那已经不对了嘛。注意啊! “若有所得者,不必作此想。”现在不是我说的,是庄子说的。
8 Q J' m8 z. [2 m1 I) G
! q- m) i; g5 s; D2 y**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
L4 a) q9 T$ e4 D1 m4 v1 {' J( ^0 C& t" J1 [! J' v5 F8 f0 [4 V
如果是这样的话,高明人的眼睛一看,只不过是不懂事的小孩而已。犹如禅宗祖师骂的 “得少为足”,得了一点点,以为自己了不起。等于穷人一得宝就发疯了,中了一张奖券就进了精神病院,也就是这种味道。“是之谓与天为徒。”就是现代话转了弯地骂人:老弟啊,你也太天真了一点。天真是好听的了,天真的贬意就是幼稚了。有时候我们不好意思说人家幼稚:唉呀,你好天真!人家还听得很高兴。所以转弯骂人的艺术有时是很好的。这是孔子批评颜回天真的一面。 & s( k$ c% s9 x* X$ P
' x/ n! _2 W+ s, n! W( K1 c4 W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 y" Z j% G7 ^3 ~; o
5 Y/ P4 k( m/ \! D0 X& j0 Q怎么叫“外曲”呢?自己有高度的修养,可是只好外面将就一点, “外曲”也就是“与人之为徒”,和一般人一样,“擎跽”就是皇帝上朝,見到人行礼鞠躬,“曲拳”就是学佛的人,见到人两手合掌,学印度人的礼貌。因为人間世的这个礼貌,大家都是这样,不能不做。你到一个地方,人家都是讲这种礼貌,你不照着做就错了,就有毛病给人家挑剔。有句俗話: “上了哪个坡,就要唱哪个歌。”到哪个环境就要跟着哪个环境学,你到美国去,只好见到人就拉手,有些地方以吐舌头为礼貌,你就只好像吊死鬼一样,把舌头吐得长长的,虽然心里不愿意,那个坏境是这种礼貌,你就要照这个规矩。“是之谓与人为徒。”拿现在的观念讲,“与人为徒”就是社会上一般人走的路子。0 O: l9 U9 m6 S5 N" G0 R3 m, d, O
# J6 U+ ^, f9 h' W《人间世》这一篇到目前为止,是讲颜回要出来为王者师,所谓王者师,就是历史上诸葛亮或者是姜太公这一类人物,要改变人生,改变领导人的思想作风,引发了孔子对颜回的一番教训,孔子的教训还没有完:
" s7 x2 \& x# F* W: W0 U# V" ^8 |& y" U; L, r0 |5 k: g# l P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 **; ?' G' n4 @% g( p+ a
6 i, l o5 H! ~6 d6 Z. C7 o4 c: i这是孔子答复颜回上面提出的第三点问题。怎么叫 “成而上比”呢?彼此使人升华。“与古为徒。”专门效法古道而行。譬如说我們听到提倡中国文化的口号,我常常讲中国文化是什么?是青菜炒萝卜呢?还是故宮博物院的画呢?还是孔子?都讲中国文化,讲的人也莫名其妙,这等于是庄子在《齐物论》中讲的“吹万不同”,风吹到洞穴里呜呜地叫,没有什么意义。中国文化是否鼻子斜眼睛的呢?还是正鼻子正眼睛的呢?大家谁能够下一个定义?我看非常难下。" K+ b) w& ^+ Y4 n9 {8 }
5 V* O- W7 _5 m+ U
我们看历史上有很多人“成而上比”,拿许多现成的事实批评很难,所以要看历史上的奏议、谏书。谈到这里,我们先岔过来啊,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不是口头说教似地拿一点孔孟之学,就代表了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差别很大。尤其我们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二十五史》都念完了,还是不行的,没有懂中国历史,还必须要看历史的反面文章才行,历史的反面文章不是正史上所能看到的。反面文章看哪里?就看历朝的奏议、谏书,在当时是大臣提出的建议和报告。这些奏议、谏书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象十九世纪初、中期英国《泰晤士报》,那种足以对世界政治有影响力的社论。历代名臣一些严重的奏议谏书,就是和皇帝持反对意见。今天一边写报告,一边写遗嘱,把棺材买好,第二天奏议一上去,算不定就要杀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为了对历史有一个交待,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用生命换取千秋,对天下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教养,是非常特別的地方。尤其明朝以来,读书人受宋朝理学的影响,到了国破家亡、社会变乱的时候,以生命换取千秋的特别多,我经常看明朝的历史,但有意思的是,明朝自从朱和尚朱元璋当皇帝之后,他的子孙没有一个够得上当皇帝,现在想想,那些皇帝只配到酒店里当酒保,跑跑路可以,不要说当皇帝,当老板的资格都没有。可是在明朝,许多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天下,为了历史,他们的奏议谏书,乃至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忠贞之气特别多。所以明朝两百七十年间的历史,准确地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贡献的精神。: s1 i( x( i7 y8 r4 w t
6 I) b8 m% S; |9 ~% e9 E; U6 z" ]现在回到庄子本文:“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古人上奏议,对一件既成的事实,要讨论它的时候,怎么写呢?现在年青同学写社论,写批评的文章也要注意, “成而上比者”,引古证今,把过去的历史事实,拿来作比喻和说明。所以庄子借用孔子的话教训颜回,你假如出去当王者之师,说话“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这样好不好呢?这种作法乃人臣之道。这里又要岔进来了,在中国文化中有三道,君道、臣道、师道。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西方的耶穌,走的都是师道的路线;尧舜禹汤这些人,走的是君道的路线;历代名臣走的是臣道的路线。这三道是中国文化教育人成就的目标。君道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等于你现在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当一个公司的大老板,如何领导人,如何包容人,如何能好人坏人一起用,有本事没本事都使他们动起来,这是君道的修养。臣道包括了领导的艺术,不过,比较有承上接下的哲学与艺术。至于师道又另当别论。孔子告訴颜回,你走的是臣道的路线,你引古证今, “其言虽教, ”这个“教”读效,意思是效果,你所建议的道理虽然发生效果,可是行不行呢?不行, “谪之实也。 ”你對于帝王,还是有讽刺,责备的意味,他还是受不了。+ K# O; _& i) K, z8 f. P
2 E" S) ^$ Q+ g唐太宗和魏征
: P2 }2 e3 j6 w8 ^$ R! E4 U* o9 @. Q3 |5 _# j
近几十年,台湾很多人喜欢看《贞观政要》,大家看这本书津津有昧,很有兴趣,可大家忘了,看这本书是要学会怎样去做皇帝,怎么样去做领袖呀。《贞观政要》记载中,唐太宗對于大臣的意见,不论正面反面都言听计从,显出唐太宗的伟大。大臣魏征,以纠正皇帝的错误而闻名,以唐太宗的英明有时候也受不了。据记载,唐太宗喜欢养鸟玩,一个大英雄到了天下无事的时候,精神没有寄托,玩玩鸟,等于我们老百姓养白鸽玩玩,这也没什么。一天唐太宗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唐太宗晓得魏征看见了一定要讲,当皇帝怎么能跟小孩子一样玩这一套?就把鸟往怀里一塞,魏征已经看到了,他也不讲,本来有事几句话就可以报告完,可他偏找些国家大事来给皇帝讲半天。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拿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魂归奈何天了。唐太宗那个气啊,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 “我非得把这个田舍翁(乡巴佬,指魏征)杀了不可。 ”独孤皇后就问:“皇帝今天又受了哪一个大臣的气啊?”“还有谁啊,就是那个魏征。 ”皇后一听,不说话了,立即换了大礼服向唐太宗行礼道贺,唐太宗说有什么可贺的?皇后说,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大臣,又有你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好现象,国家的兴盛是可期的,这还不可贺吗?几句好听的话一說,于是唐太宗息怒不谈了。以唐太宗这样气量宽宏的人,对魏征的意见,样样接受,尤其这一次,唐太宗还气得要杀他,若不是唐太宗的皇后暗中救魏征一把,这个老头儿的头也是要保不住的啊!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还是借个题目把他的墓碑给推倒了。一直到唐太宗征高丽失败后,才又想起魏征若在,必不会有此失。因此又树立起他的墓碑。作一个领袖,能够真正容人之量,除非是得道的人,达到了 “空”的境界,不“空”做不到。所以孔子告诉颜回,你向皇帝引古喻今,虽然起到了效果,但他心里面还是感到你在讽刺他。
) ?7 ^9 _9 J$ J, P6 ^& K( [& F7 p
/ U$ ?! [% r+ j# ~" M江水东流去不回
& x1 m+ f% |8 Y+ j, D% R$ U9 p+ ^, C" U( v5 B7 @" Z5 K
**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 G$ U) [, s, X: S: ]- t& F
1 M# `) N2 J; \/ h颜回说:我拿历史的经验来说明现在的事实。不是我的意见,是古人的意见我取来用而已。历史上很多大臣讲话很有技巧,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如果我像这样,虽然讲话直一点,但不能算毛病吧。那么以这种办法来为人臣之道,可不可以?
3 G4 W4 y; p% x% F8 O+ m4 D# i- X) Z6 U: U8 D& D
有些人提倡中国文化,讲复古,“与古为徒”,教化理论上对,但是这个话有毛病。历史永远向前延伸,时代不同,古人有的我们今天不一定做得到,而今天我们有的不是古人所有的。孔孟思想不是那么复古的哟,大家一提到了孔孟思想好象就是复古,这是读书没有读通嘛,你翻开孔子的孙子子思着的《中庸》看看,《中庸》上说: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生在今世作现代人,你硬要复古走古人的道路, “如此者,灾及其身也。 ”不是疯子也要被送进神经病院,是要出毛病的,有灾难的。孔子在《易经》中说:“时哉,时哉,于是协行。”要把握时代,跟着时代走呀。庄子也说: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历史不是回头的,“江水东流去不回”,像我们走路一样,前面这一步不是后面这一步,不同的。所以, “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这是要不得的。 6 V! q5 a4 `+ Q4 G
& Z2 B; p8 m S$ Y5 C; q**仲尼曰:“恶!恶可!太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 5 o2 x4 {0 }! e# d+ p4 L' G3 @
7 n& s- G# o- _3 j" V“恶!恶可! ”第一个“恶”是形声字,相当于叹气 “哎!”“恶可”就是俗语“那里可以呀!”你这样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
' m+ n4 O. L# B% V- z ~, `7 [
1 y n% H0 b. I$ i3 @, N孔子在教颜回如何做人臣之道,如何行师道。为政之道,也就是我们工商业时代,领导一个公司,做一个事业,办法不能太多,事情要简化。老子也讲过: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规章越多,法律越严密,人犯法的机会越多,漏洞越大,处理法律之间,没有办法周详,这就是 “太多政法而不谍”。“谍”不是间谍的意思,而是表示语言没有办法解释得那么周详。 “虽固亦无罪。”虽然说我依法办事没有什么错。我们看到,有的大学生毕业当公务人员,办事的确很认真,他拼命根据法令条规来办事,这种不负责任的作法,就是 “虽固亦无罪”。我本身不会犯法,办错了事,“咦,我当时按第几条第几款办的呀。 ”但是没有尽心为天下为国家,只做到自己没有犯罪,不是尽忠于国家。虽然如此,充其量当一个混饭吃的公务人员而已。拿教化来讲,这不是大政治家教化天下之民的行为,违反了教化天下的原则。一个大政治家就是师道中的大教育家,其教化的作用,影响一个时代,影响一代的历史。“犹师心者也。”什么叫“师心”呢?就是自己主观认为自己很高明,什么人的意见都不听。后世文学上用的 “师心自用”这个成语,有的同学写成公私的私,那是另一个意思了,也可以用,但成语则是 “师”,就是对自己心里的思想主观上认为很高明。
) X. Q# ^$ f6 p1 r. T8 [% z3 {8 o
" J) R4 Z1 K1 O8 r* k颜回本来想出去教化卫灵公,结果被老师骂得一无是处。
0 Y }, {# T2 w$ b l; a3 l* a5 o7 V! a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
( v; Q! A$ j) t" a4 v! T$ q
6 m/ A: c" M( A/ ]1 Q. [颜回说:完了,我跟老师学的满肚子学问,被这么一批驳都没有用,再进一步我就不懂了,请指示一个方向。
4 J5 _+ D5 T3 t/ w2 `/ m( d$ f4 o7 ], I; k8 J, ^
孔子下面从外用之学讲到内养之学,由外王之道讲到内圣修养。
9 ^$ m4 U! f' S4 x2 M8 ~" \
; t9 ?( j$ e! r+ p**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皡(音 hào)天不宜。 ” **
* j! D0 h; q. l
3 Y! w+ n* z9 @$ o孔子说:“斋!”我们大家知道这个斋,吃斋吃素。古代的礼貌,斋戒沐浴,要洗个澡换了衣服,外表上干干净净,衣服还要用香熏一下,包括了吃素。孔子说你要进一步学呀,先去 “斋”,先清了心,然后我告诉你。你现在一叫我教,我就教你吗?等于有人问佛法,匆匆忙忙地赶来, “老师啊,我要问你问题。 ”“我没有空。”“老师那不行啊,我只有那么多时间,我要走啊。 ”或者,“我南部来的。”“我美国来的。”“下午两点飞机要走啊。 ”好象我欠他似的。现在这种人很多,很讨厌,我们也习惯了,要是年青的时候,眼睛一闭,早就理都不理了: “你走你的,和我有什么相干?”所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 ”以有为的心来求道,以功利思想功利主义来求道,那么容易呀? “易之者,嗥天不宜。 ”“嗥天”就是上天。太容易传给你道呀,上天是不许可的,是违反天道,违反自然的规律的。8 {8 v9 O9 X9 J" U
2 b& p& Z: F0 `心斋
% e; G: y( b7 @; }# W! `8 J" `' \+ X3 }% b. V0 {, y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
6 Z0 w# `, a8 Z* z
3 `2 b( H0 s( v3 ~颜回跟我们的观念一样,一听就说: “老师呀,我家里穷得不得了,不饮酒不吃荤已经几个月了。我这样不是天天吃斋吗? ”孔子自己也有这个经验,“三月而不知肉味”。要知道,不吃荤不代表不吃肉哟,那是两回事。荤是指五荤,又叫五辛,葱、大蒜、大葱、韭菜、辣椒。佛家五荤都戒。为什么呢?这一类东西吃下去,刺激荷尔蒙的生长,尤其刺激性荷尔蒙的兴奋,对修持很有妨碍。中国古礼和印度古代文化一样,不吃荤是指这五种东西刺激太大,并不是讲不吃肉。不过如果真持斋,当然包括了不杀生不吃肉。你们在座学佛的注意啊,真正的持斋是怎么样,现在孔子有个道理:
5 R- B$ k" p5 F7 m5 ?3 `9 ~" Y6 q- T% D9 d! \* v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
0 _& ^2 ~/ U" ^7 Q) d" I% a! W3 c7 m( c5 d) q; k
孔子说你这样怎么算持斋呢?这是宗教的形式,拜一拜用,外部摆样子的,好象已经斋戒沐浴了,这是假的。真正的持斋,叫“心斋”。这个要注意了,学佛的人到戒定慧三学成就,不过是“心斋”而已。今天我们站在庄子的立场上,就等于当庄子的律师一样替他辩护,把佛学儒家一概辩下去了,他们是被告,原告是庄子。庄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说的 “心斋”,就是佛家的修戒、修定、修慧,乃至于修到九次第定,证得菩提,不过是“心斋”成就而已。+ K4 J9 W+ D9 _) s8 ^
, D! y0 I! O; T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0 G8 ?( V3 J/ t6 @* m$ a* s- M
; T6 m: w) D5 t _+ _( d1 k, U' V
颜回问:什么叫 “心斋”呢?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个方法等于是止观法门,等于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所提倡的,走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观的路线,也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提倡的小止观六妙门。研究一下就很奇怪了,庄子那个时候,佛教绝对没有传入中国,但他们修行都是同一个法门,这就是《列子》上面提到的:“西方有圣人出焉,东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y/ ]7 d _8 c$ M; c3 y# P. {
0 y1 }. ~. D9 u5 m2 m庄子借孔子的嘴传止观的法门:“若一志,”“若”就是你,你如果心念专一起来,不要乱。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不要用耳朵来听声音,而用 “心”来听。如果借用佛法来做比较,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代表观世音菩萨的观音法门:“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朵习惯于听外界的声音,不用耳朵来听,把它回转来,“返闻闻自性”,听自己内在的心声,内在的心声不一定是心脏血液流行之声啊。你要晓得,我们静下来,譬如打坐的人,你以为是在打坐呀,庄子下面都说了,那是心里面在讲话,在开讨论会, “不晓得这样对了没有?”“嗯,刚才很像,可惜了,动了念头。 ”“不动念头,啊,差不多了,已经成佛了。 ”心里头都在讲话,所以要回转来,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那么“心”怎么静得下来呢?“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个“气”就是后世说的息,修止观的数息。息是什么?实际上我们一呼一吸之间,有很短的一段是不呼不吸的,这个之间很难把握住,这个叫息。庄子没有用息这个名词。
7 L) I( M% _% z
4 }" U9 K( f* D/ x**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 x5 H6 `. O- x3 O2 I
5 J# }$ r! [/ [9 m# a
“听止于耳,”耳朵不起作用了,听觉停止了,和外界脱离了关系,所以叫他也不听了,入定去了。不像我们一般人,耳朵都向外面听声音。“心止于符,”心里面什么念头也不动,自然和“道”符合了。用中国古有的名词,叫与“天心”符合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气是空灵的,等于没有呼吸了,身心内外一片虚灵。 “虚”是内心虚灵。什么叫“待物者”呢?跟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有待的。换句话说,昨天我们上了唯识课就知道,这个时候意识上的清静,看起来好象空了,这是你意识上偏于空了,外面还是没有空呀。你空了我不空,我还站在你的前面,太阳照样从东边升起来,西边落下去。都还没有空呀。所以,虽然身心内外一片虚灵,还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但是,第一步的修养,先达到内心的虚灵也就对了。 “唯道集虚。”注意,这个 “集”字务必要圈起来。“集”就是累积,你把内心虚灵的境界,练习越久了,累积越久了,那么达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 “虚者,”内心虚灵,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灵很凝定,耳根不向外听了,完全是返之内在了,“心斋也。”这个才是内心真正的持斋了。
' p0 b' ]6 [2 F" l0 e. g; e2 f3 d) ]% ]: d- U
我们许多学佛的人受了“八关斋”戒,“八关斋”的“斋”就是内心虚灵,达到内心虚灵叫“八关斋”的成就,这个样子才叫真正的持斋。不是说过午不食就是持斋了,完全不是。为什么 “八关斋”是过午不食呢?过午不食使人身体的气息容易虚灵,容易达到 “心斋”的境界。所以庄子借用孔子的嘴所讲的这一段,不论儒家、道家、佛家、密宗、天台宗、华严宗,随便那一样,你融会贯通了,一通而百通,同一个道理不同的表示而已。你到了 “心斋”这个境界,初步的闭关可以了,不到这个境界不能闭关的啊,闭关会发疯的。& x, t3 `; m: k; d3 ]
6 ^7 B1 B; \ k( n
孔子这一段讲了“心斋”的道理,内圣修养的第一步传了颜回。但是我们要注意啊,孔子传给颜回“内圣之道”这一段,为什么不放在第一篇《逍遥游》里面,也不放在《齐物论》和《养生主》,偏要放在内七篇的第四篇《人间世》里面,什么理由?很多同学想学禅宗参话头,这就是禅宗,这就是个话头。青年同学参话头,喜欢打妄想用心思,参话头就是要你打妄想用心思。你不妨在这里用一下,去研究一下是为啥?我们出个题目放在这里。( ~' l n% @9 G0 g1 I! ~
1 E; g! }9 `# J% g
波飞太液心无住
% x5 c; Y, b( y- S2 p
, b6 p$ \- u) c* J4 Z* e**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
L( E8 ~" K' J2 b+ X# ^1 g9 o0 Y4 H9 F
颜回听了孔子传的方法,一定回去打坐做功夫了,不过文章没有记载。颜回向孔子报告:老师教我的这个方法,我开始上坐时“未始得使”,很不习惯啊,那个呼吸和心合不拢来啊,耳朵叫它不听它偏要听,尤其流行音乐一响起来,我打坐不想听,可心已经跳舞去了,肩膀都摇起来了,那时候还没有入道,我还是我。慢慢我上了路,心和气合一了,那时候心也没有,呼吸也没有,忘掉我自己了,这是不是达到空的境界了?
0 h, |% h1 V1 X/ q% _& ]- M+ O: L! y9 Z' n9 I$ ~0 \ b- |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 **4 h. h# F1 |( c/ o' T! D
& U. J# q) s6 c) V( }孔子一听颜回的报告说:你已经进门了,功夫达到无我的境界,但也只是进门而已,但是还没有到家,内心的感应还会有。虽然你很空灵,有个人逗逗你还会动念,这个清静,这个空是靠不住的。你们诸位学佛、学道、学密的各路英雄、各路神仙,我想你们大家平常打坐,瞎猫撞着死老鼠的时候,这种小小境界偶然都经历过,但是不能永恒,有时候碰到了就有,两腿一放就没有了。这是修腿不是修道。它来撞你你就有,你要找它就达不到这个境界,比男女爱情上的追求还痛苦,对不对?有时候身体健康时有这个境界,一生病就靠不住了,只晓得痛苦,心里就不晓得空灵了。所以不行啊,这叫做 “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还是受外面这些名和物所牵引。“入游其樊”,进了这个樊篱。这个“名”代表外面的事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的外物,还能够牵引动你。
$ g4 c4 [- Q2 ~- [) H# r
S# `5 m* J1 w: ?% k6 S X' Q) a% h**入则鸣,不入则止。 **; `; v0 \5 B: f' z9 e6 U6 F+ B
# o* x1 r) I9 q% R! R! w外境界一来的话,引用佛学唯识学上的一句话:“境风吹识浪”,外境界的风一来,你的心波就动摇了。我们常常提到袁世凯儿子袁克文的诗: “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袁克文也是学佛的,他讲人的心念是“波飞太液心无住”,华池太液,是道家所说的神仙境界中的清凉池水。修炼家们,又别名它为华池神水,服之可以祛病延年,长生不老。袁克文却用它来比一个人的清静心脑中,忽然动了贪心不足的大妄想,犹如华池神水,鼎沸波扬,使平静的心田永不安稳了。“波飞”就是“境风吹识浪”,外境界一来,把心里面的波浪吹起来就不能停止了。那妄念一来是 “云起魔崖”,妄念本身就是魔,“梦欲腾”,那个梦啊,自己好象要飞起来了,自己都控制不住了。这两句诗是讲袁世凯想当皇帝是不对的。据说袁世凯一看儿子的诗气死了,大骂许地山一帮人教坏了儿子。“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 ”同学们应背住这两句诗,这是无上上咒,心里动念的时候,把这两句诗念念,大概可以降魔的。所以 “无感其名”也就是这个道理,外界“境风”一吹,心中的定境,清静境界没有了。
3 g6 [# c$ ?. N) }0 r1 d4 ~
7 h" X4 r) [# t. m# d“入则鸣,”外境界一进来,心就引起共鸣了。佛经上讲,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禅宗的第一祖师,他入灭尽定的时候,天人奏音乐,习气深处贪爱音乐的根本发起了,他一边闭眼盘腿打坐,一边不自觉地打拍子,摇了起来,坐在那里跳舞。我们同学中有许多打坐气脉动了摇啊,算不定也是音乐听惯了在点头。迦叶尊者多生累积爱好音乐的习气没有改,这个习气是带入业力第八识阿赖耶识里面的,灭掉很难。所以《维摩经》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来,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就沾住了,落在大菩萨身上,粘不住就掉下来了。维摩居士说,一切大阿罗汉,八十八结使断了,但余习未断,剩余那个根根的一点习惯还没有断。虽然见色而不爱色,此习气的根没有拔,平常守斋硬是绷起来不敢动,目不斜视,好象已经空到家了,实际上那个习气的根一爆发不得了,所以天花到身上都沾住了。到了大菩萨的身上那天花自然就掉下去了,因为习气已经断了。
0 }0 Q! I: c9 |# m1 ^3 g0 q, s- s
外境界一来就引起共鸣, “不入则止。”你在山顶上,外境清静,不要说看不见人,也看不见鬼嘛,你觉得我现在好空啊!然后看世界上的人,这些众生多愚痴啊,忙忙碌碌地,像我这样多清静啊!这是自欺欺人的空话,稍一引诱,你下山以后比普通人还坏。) [# } M! p- G& I A7 k5 C
; ^" l- v1 q _为而不为 ! |. y4 v( C& o
# k9 D) J% b, V+ L$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 E& i }" O* ^+ a' n, d
$ p; Q5 e6 p t0 g' G
内证的功夫修养要做到什么? “无门无毒”。真正得道的人,没有一个法门,什么练气啊,看光啊,观想啊等方法都不需要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上说到,佛法最高处是 “无门为法门”。“无门”等于佛学讲的“六根大定”,眼耳口鼻舌身都没有了。“无毒”,这个“毒”是古代借用的字,同“治”,也不需要用一个方法来对治妄想,对治烦恼,什么都没有。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房子的空壳子一样,而生命借住在这个空壳子里游戏, “不得已”,活得如此而已。能够到这个样子啊,修养功夫差不多了,但这还不是到家哦。庄子在这里借用孔子的嘴说的话,当然是不是孔子的话不知道,至少在别的书上没有,庄子记载下来。下面孔子再进一步讲内证的修养:
) K5 I9 r+ S7 k: f
: c8 W g" g! m* {) l( I) N**绝迹易,无行地难。 **
$ a% q/ K/ z& L z! m/ N3 k/ }# n4 T
我们走路,走过的地面一定有脚印,有踪迹的。作小偷的,为了不露指印可以戴手套,为了化验不出脚印可以穿袜子,乃至功夫最高强可以像武侠小说一样,飞行绝迹,踏雪无痕,走路在地下没有痕迹,这当然很困难,也可以练得到,所以 “绝迹易”。两脚不踏着地在空中飞就很困难了,总是要有一个“行地”,等于总要在地上走。就是达到在空中飞还是在 “行”啊,《逍遥游》上列子“御风而行”,庄子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他还是要腾空驾云在空中飞,对不对?虽然我们有最快速的飞机,假如坐宇宙飞船四个钟头可以环游世界一周,纵然了不起,还是要进入宇宙飞船才能飞。可你坐在这里,一念之间可以环游十方世界,那不是更高明?所以,我们处世作人做到不着痕迹,就是佛家说的不着相,不着相还容易,做到了不着相还不是最高明, “无行地难”,你还是在做,要完全做而不做,这就很难。出来到社会上,或者做生意也好,卖菜也好,开垃圾车好,当皇帝也好,你出家也好,出家也是外用之一哦,不管怎么样做来,就是这七个字:“绝迹易,无行地难。”$ [$ B% U1 Q1 x2 f, q R$ J
( X# N9 c" n% x6 ^8 z' U, Y上面我们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庄子已经自己答复了。一个人要想大道的成功,必须在人间世里去修道,不入世的磨练不行。出世是小乘法,入世磨练修出的道才能称得上大乘道。大乘道修成功了还不是最高,也不过是“绝迹易,无行地难。”所以禅宗认为,成佛容易,成魔就很难了。当然并不是魔最高,真的叫你变成魔,要佛魔两边都不住,有时候只是偶尔玩玩。9 B" @5 q, G$ P
7 O6 H. L$ j* V$ }1 a7 P自欺欺人被人欺 . k, w, y" ?# j7 p
8 C. i8 P, D& b7 ^- d8 V* j' u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1 U7 N3 p& z" n& _# g
9 Y" k: R: E2 V0 u( s8 y0 S
我们出来做事,假如做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 “为人使”,听人家指挥,听命办事, “易以伪”,还容易做假,还容易有办法推得掉,还可以用手段。明朝末年有一个读书人,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他讲人生的境界,那真是说绝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活了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别人欺。 ”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这三件事,逃出了这三件事就跳出了三界外。你说我在山上隐居打坐,只要有青菜萝卜有吃的,什么都不求,你以为对了?正在那里自欺;或者像我们一样坐在台上,又讲《庄子》又讲佛法,算不定就在欺人;再不然啦,上面两样都不干,自己规规矩矩拿薪水吃饭,是被别人欺。换句话说, “为人使易以伪”就是自欺,欺人,被别人欺。 $ C- _! s! Y1 d
}: y% _/ u- ]" Q! X
“为天使难以伪。”可是为天为道啊,没有办法做假。修道的人,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更不可以被人欺,即使是圣贤教主的话,也不能轻易附言,没有求证到的,还要求证一番,究竟他是说对了还是没有说对?就像宋儒说的话: “六经皆我巨注”,就是四书五经都是我的注解。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三藏十二部,什么显宗密宗,不过是给我做注解而已。必须要自己求证到是真的,不然的话,你还是被人欺。 3 m" w4 P6 ~# K3 o3 m1 `
( Y/ F5 u+ d! O# ?9 k8 \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 g4 Z$ F. A7 g' U& t% W- a% K
/ v6 g; ~2 ^* U1 F. C4 ^孔子做个比喻:“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你应该听到过,有翅膀的东西会飞,你总从来没有听到过,不要翅膀而能飞吧。不要翅膀而能飞,这个就是密宗了。我们没有翅膀,大家都知道,你不要稀奇噢。我们有一个不要翅膀的,在心里头经常飞。刚才引用袁克文的诗:“云起魔崖梦欲腾”,我们有时候心里的妄念想登天,飞得好厉害啊,这个就是没有翅膀会飞的。所以梦中的富贵,梦中的空花,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这是很可怕的。到了最高处的境界,“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孔子说:你听到过能够透过知识学问而知道道理,你总从来没有听到过,到达了一切无知才是大智慧的成就吧。所以我们要注意啊,以无知而知,才是大知。孔子在这里,完全是讲内在修养的功夫。
" x5 l! M1 P- o a: f& S: A& ?# `* h# u5 ^$ r
《庄子》这一段,影响中国文化产生了两个东西。第一是影响了道家的隐士思想。我经常说,中国文化里头,真正发生作用的是道家的隐士人物。三代以来,一直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这种人物。时代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他们出来了,但是做完了就走了,隐姓埋名,历史上也看不见。这一类道家的隐士人物,就是受 “绝迹易,无行地难”的影响,真正做到了“无行地”。第二是影响了许多近于隐士之间的名士。历代有许多的名士,譬如像宋代陆放翁这些人,还出来做了事,而真正的名士派,有学问有修养,始终不出来。官也不要做,一辈子玩玩,清净一生,这一类人受道家老庄的影响最大。这是中国文化另一面,因为有这一面,才产生了中国民族文化自然超脱的一种特性。我们经常发现社会上很多人,乃至没有职业,没有阶级,像显明法师讲经的时候,有几位老先生来,我非常注意那些人,几十年我始终看到他只穿那么一件衣服,满头白发,怪里怪气,你们觉得怪里怪气,他的眼睛好象没有光彩,就是谁都没有看到,谁也不在他眼里的那个味道。所以我拼命给这些人拍马屁,因为怕他看不起我。(一笑)。中国文化的这一面,这一类的人非常多,这是民族的特性,所以研究我们中华民族很难。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坏的一面,也有很高的一面,有很多人 “绝迹易,无行地难”,都做到了。- Z3 t; F* H9 S2 c+ v w
- V* ?% [' ]* Q8 B# M# y: Q虚室生白 * M ?- O$ `' m3 b5 [5 b& l, r& g
: p! p$ G" M ]+ x$ S+ g% j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9 O5 F) V# p3 o1 Y- w9 j, W; f4 w
7 y& J% c( \7 o- v; _* g1 x" u* x" v孔子这个老师教颜回啊,已经把全部都传完了。这是大密宗,也是大禅宗。 “瞻彼阕者,”看到那个圆满清净的地方。“瞻”,就像我们看东西一样,远远地看到了, “阕”,就是那个圆圈,这是形容云“虚室生白,”“虚室”不一定是讲房间,指内心里头, “生白”,闭上眼睛身体里面一片亮光,都在光明中,所谓自性的光明发现。往往有许多人夜里在房间打坐,电灯也没有开,什么亮光都没有,突然,张开眼睛发光了,房间里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楚,这一类也是 “虚室生白 ”,但是还不究竟,要内在到了自性发光,身体内部五脏六腑每一部份,自己都看得很清楚,等于白骨观修到了家的人。“瞻彼阕者,虚室生白”,自性的光明发生,空灵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得了四个字: “吉祥止止。 ”造就是大止观,大定。为什么用两个止呢?上面一个 “止”是动词,修止修定修到这里,已经得止了。第二个“止”是名词,真正得定了。“止止”才是定,还没有谈观。所以修摩诃止观的,学密、学禅、学道的注意,不到达这个境界妄念停止不了。 “吉祥”就是大吉大利,而我们后来变成是“皇上吉祥”了。 & L( t# l& N6 h( p
4 m4 A( A0 J2 J**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
* W8 M" h# `) e6 W" Z! p# ]5 ~6 O" M/ A9 D5 W9 l; d
我们大家打坐,内心没有到达“止止”的境界,是坐在那里开运动会,心里头在跑:“唉哟!这个念头糟糕,我怎么又想钞票。”“某人欠我十块钱,哎呀,想起来啦。 ”我们打坐坐禅,叫庄子来一看:嘿,你们坐在那里,是心里头在开运动会啊, “是之为坐弛”。“坐弛”这个名词是庄子提出来的。& Q3 B( G; U+ _, [: Z$ a1 y
- E1 V9 g& m( e中国文化内圣的道统
( S3 P, R( B* i+ ^1 M3 H2 @6 j0 `! ~& G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 Y: ]) R N/ m
; d* h; x* V% r" x) D( I+ G7 I% p" E我们平时修持修养,眼睛喜欢向外面看,耳朵喜欢向外面听,真正修养做到了,眼睛对外见而不见,看到了跟我不相干,用佛学的话来讲,就是内心意识不起分别;耳朵听到声音,在闹市中车鸣鸣马啸啸,随便你怎么吵,没有听见。所以佛经上讲,有一天佛在恒河边打坐,一行做生意的商队用车马驮着货品过河,那个车声和马叫的声音很嘈杂,后来佛出定了,一看地下都是乱七八糟的水,就问弟子们: “这是怎么一回事?”弟子说:“你不知道啊?刚才很多车马经过。”“噢,我一点都不知道。 ”佛可不是昏沉,跟昏沉有差别,也不是睡着了,是 “耳目内通”,眼睛不向外看,内观;耳朵也不向外听,内通。这是观音法门,就是《楞严经》上说的 “返闻闻自性”,用耳根修的“入流亡所”。注意了,你们要是年纪大一点,最好用观音法门慧觉来修持,可以长寿。为什么用耳根听可以长寿?耳根管气,耳通气海,耳根也通肾海。
1 K3 i! G. S& s3 A' n/ q5 ]2 K0 M. N" M1 R
“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到达了“入流亡所”,眼识、耳根回转来,进入法性、自性之法流,“亡所”,忘掉了所听所闻的境界,即庄子所说的 “吉祥止止”,这就是“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怎么叫 “外于心知”?不要起心动念,不用第六意识。而能够知道天上人间,无所不知。拿佛学的道理讲,就是第八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照天照地。这个时候,把心能够知道一切,能知之作用,能知之性,能知所知的都空掉了,那个出来的叫 “般若”,佛学叫做大智慧,大智慧能通一切法。到达了这个境界,“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鬼神都站在前面听你的命令,而况人世间呢?“舍”,就是停止到这里,站在你的前面。
6 h3 H; H! k; G3 }7 h( A- t/ k R7 N$ e- y0 z5 e2 f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
5 { p4 Y3 [8 d3 z
4 y7 ~. I* R. z“是万物之化也,”即《易经 ·系辞》上所讲的 “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个娑婆世界是有缺陷的,人修道修养到了这个境界,人的生命功能,人的价值到了最高处,宇宙天地的缺陷就可以弥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原始的道家,包括了儒家道家合一的道统,是尧、舜、禹三代传行的法要。儒家道家所标榜的,上古三代内圣外王的帝王,内圣修养的关键就在这里。 “伏戏”,就是伏羲皇帝,我们的老祖宗,画八卦的;“几蘧”,上古的圣人,明王。佛经上说,做治世的转轮圣王,出世法能够变成越世的圣人。他们为什么能够天人合一,于世间法做帝王,就是因为内圣修养到达了“是万物之化也”“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个境界。这样,你就懂了传统文化的道统,内圣的道统。
: e; ~7 `9 M/ H+ M$ E
' { i( L) C+ p; k$ p; L( J我们的老祖宗 “伏羲”“几蘧”等都得到了这个道统,内圣而外王,其它的历代的名臣名相,有功业留在历史上,为什么他们的成就那么伟大呢?都是因为他们内圣,内在的修养做到了,然后出来外王。佛家讲度人度世,这个度人的意思就是外王。千万不要说: “你皈依了我啦,拿个红包给我,听我念一句阿弥陀佛,我又度了一个了。 ”你小心,“本要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是我下山以后到现在,几十年对自己的结论,下山来本要度众生,到现在我感觉到反被众生度了。所以不要随便讲度人。非内圣不能外王。内圣修养必须要做到这一段。/ l d- [% D5 W; j) m6 H% j
/ ~) ~7 e$ b- o- O6 {! w
《人间世》第一段故事到此为止。这个故事我们注意,颜回听到卫灵公正当中年,办事专断,轻率地处理政事,轻率地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就想去教育他,使他在政治上变成一代的明君。颜回想去做王者之师,就是相当于后世的诸葛亮穿个八卦袍,拿个鹅毛扇想去煽火去,因此向孔子请假。孔子说你去吧,去了之后你吃饭的家伙就掉了,你这一点点修养怎么行?这就代表了一个人求学问也好,修道也好,犯了孟子所讲的 “得少为足,好为人师”的错误,“得少为足”,稍稍得了一点就满足了,“好为人师”,等于我们一样,被人一叫老师马上就倒霉了,被众生度了,所以千万不要随便当人师。这是第一段的道理。下面孔子跟颜回一系列的对话,就讨论假设现在你去,应该怎么讲话怎么办。这是教育我们在人间世,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身份,应该是哪一种态度。接着孔子告诉颜回,你出去度人,对世界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要内圣的修养做到了圣人的境界,然后出来外用才能够起作用。不然的话,只看到现在的人生辉煌,很光明很灿烂。死后呢,五个字: “与草木同腐”。所以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们,历史上多少皇帝,多少宰相,多少状元,你报得出几个来?他们在当时都是了不起,但过后被历史遗忘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功德留在人间。这是内圣没有做好,出来外用只能争取一时,不能够争取到千秋。所以事业是分两条路的,这些圣人教主们,修道的人,说真的,也在争哦:争取千秋,不在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