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81|回复: 0

[庄子讲记] 庄子讲记 齐物论第二 (四) - 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8 17: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1 h5 M+ Z1 d$ `  p- V8 S7 b8 C

: I& w( Z$ J0 Z. e, [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9 }1 V2 d- P+ o. f8 F  N9 B

7 j  \, S, R2 ?) H夫言非吹也,翻译成白话很容易翻为:讲话不是吹牛。这是不对的。你注意,《齐物论》开始讲大风吹万不同,吹出来不同的声音,实际上庄子一开始就在骂人,骂春秋战国时各家学术,各家争鸣,都是懂大一点吹大一点,懂小一点吹小一点,都在吹,所吹万不同。同我现在一样,也在吹,诸位听了也在吹,不过我吹出来了,诸位在心里吹,吹得小声一点,只有自己听得见。夫言非吹也,言语不是,不是与风吹在洞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庄子的意思是:言语不是音声。言者有言,言者就有话说吗?这样解释也不对。言语的本身,每一音声都有它的内涵和意义。它的意思是言语本身并不是光发出物理的音声,言语本身后面还有一个语意。所以现在外国有称之为语意学的这一套学问。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不过每一个人所发出的言语,每一句话说出来,中间都有一个逻辑不能辩的真理不确定性。所以人吃饱了饭,辩论的事情就多了,你也说一套理论,我也说一套理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都没有确定。$ A* V' B: e4 U+ ^
7 C. S4 E1 o2 ]4 h1 z
庄子现在提出来语意学的哲学论辩,语意学的哲学论辩怎么说呢?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庄子这里又推翻了。前面他说言语的本身都有音声,每一句话说出来都有语意的真实性存在,跟着又讲未定的。这里讲,每一句话都有它的语意真实存在吗其未尝有言邪真的存在吗?不一定。因为每一句话所谓的真实性,说了就说了,都是靠不住的。为什么呢?言语本身都是空洞的东西,说过了就没有。我们人自己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是真理,尤其搞逻辑的人认为自己的论辩是绝对真理,庄子说看起来像真理,其实同蛋壳里有鸟叫的声音没有什么两样。亦有辩乎?其无辩乎?这个道理你懂不懂?你再论辩一下,用逻辑来推理一下,看能否再产生一个逻辑,或者说有比言语存在更真实性的最高真理的逻辑。/ R& }/ f. M8 w9 E/ w4 C, z$ p$ X
5 f* w% ~1 B) h5 N, d* L4 Q
所以,研究《庄子》无法用各家的注解,至少我的本事不够。我认为只有用后世的佛学做比较,才比较容易说明,但对佛学要有真正的了解。在佛教看来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它讲的是旋陀罗尼总持法门。佛学里叫旋陀罗尼,就是一般人说的咒子,一切咒语都是旋陀罗尼。咒子的意思不能解释,只要一心念去就可以了。旋陀罗尼是什么道理呢?等于看见人地一声,我们就明白了,这个,不一定叫你,这个音声发出来没有意义,但都懂了。如同我们对动物发出声音,没有含义,动物都懂了,这就是旋陀罗尼。声音有它的意义夫言非吹也,但是这个声音就是究竟吗?等于学密宗的念一个咒子,觉得不得了,咒子就是佛法,是不传之密,但佛在因明上讲,声音是无常,完了!一切又统统推翻了,旋陀罗尼又统统旋开了。庄子也提到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前面讲声音是旋陀罗尼,后面又推翻了,声音是无常,一切声音说过了就过去了,不存在。那么庄子这一段话什么意思?它说明了言语音声的作用,言语文字是指导你了解形而上道,你不能执着于言语文字,如果你执着文字言语,你就完了。$ Z* Z# X& i% C; C- s; o; Y
& ?; J: c) \- i! ^( q- ?  e- d: L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 u1 Q5 ?1 e9 c0 `# n
* [. F7 Z" t5 d3 r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7 z: @+ v0 v+ N  U. ?+ B5 |

! i' v# L! c- |, d: Q庄子先提出两个原则: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无时不在,恶乎隐,没有哪个地方遮起来看不见。实际上道普遍存在,应该让任何人都有所了解,是真理,永远都不会变的,道是天下的公道,没有秘密。世上有人认为,我是真道,他是邪道;我这个是正道,你那个是歪道,为什么有这类是非呢?等于说,言语本来讲话给你听,就是要你懂,但是人类很可怜,不论用哪一种言语文字说出来,没有辨法表达其真正的思想。所以人与人之间永远有误会。言语它没有办法完全表达人类真正的思想与情感,人类通过言语反而不懂言语的真实思想,这很有趣。
) g: v+ B# t( c1 Y' u' W3 l7 ]/ A5 C
. |1 ^1 B% P0 l% k6 O6 y释迦牟尼讲释迦牟尼的道,孔子说孔子的道,墨子说墨子的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盗也有道,哪个是真道?应该到哪里去找道?道恶乎往而不存?道也没有到哪个地方去呀?它本来就在这里。你看庄子的文章很有逻辑,文字很有美感。我们拿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话来阐释: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是名如来你们真懂了这三句话,就懂了《庄子》了。或者反过来,你们把《庄子道恶乎往而不存,做这三句话的注解,也就懂了《金刚经》了言恶乎存而不可?言语那里存在呢?佛在因明上讲声音是无常,言语讲出来就没有了,就空了,佛经上讲如山谷的响声,空的,讲过了就不存在了。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何必说一定要我讲的话对,我讲的是真理,你讲的不是真理呢?这太笨了!但是,世界上是非与真理,尤其对道,大家都好胜,都在争一个真一个假
9 n* z* x7 ]. F6 w0 W7 s: C& d6 a7 @3 E$ K/ R  |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n; ?/ e3 R' r; a  M+ D: X

8 l) x3 c! K! Z9 x+ j4 d/ w# |道本来是天下的公道,无所不在,无古今、无中外、无来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是既然道存在,为什么我不能悟道?道隐于小成,一般人度量小,智慧小,打起坐来身上放光,身上摇起来,再不然身体转起来,再不然气脉通等等现象,这些都小成,小玩意。凡是小玩意一来,大道就了,所以你永远不能得到大道
' m' p& l, I; c' d; Y. Z) |
0 L: T3 }  Z$ h0 a; l言隐于荣华。”“本来代表真理,但大家对言语文字背后的真理找不到,被言语文字骗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懂了吗?不懂。都被外面的虚华,都被言语文字的优美骗住了。因此,庄子又骂人了% i; J; u# u5 [7 S7 A; x  ?
: e  T' ^8 l) Y8 d/ p; h( z. a( C4 l3 A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 {+ M) E- B+ a: A6 s; H$ z

4 r4 M# _$ E" e" X5 D因此世界上有那么多乱七八槽的学说,儒家孔子有孔子的道,墨家墨子有墨子的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道,你说他的不对,他说你不对,这一套争来争去以是其所非,以我主观的看,你的一切的都不对,而非其所是,又以你的不对,来证明我自己的对。庄子说,如果真想搞清楚究竟哪个对哪个不对,哪个真正是道,哪个真正不是道则莫若以明,最好你去明心见性,开悟了,那么你才可以真正地明白道。2 a$ x4 }8 }, M. |
6 ^) k: ]* n: j: w( T  U. ~
我再重复一遍,内七篇是一个系统。《逍遥游》谈如何解脱生理、物理的困惑,而进入道的境界。庄子提出一个最后结论:无何有之乡,相当于后代禅宗所谓的了不可得。道的起用,到了形而下,一切作用、现象都是不齐的。那么,在万物不齐里头,是不是有一个真正万物归于平等的、绝对的齐物。庄子提出来,有的!但没有明显地讲。要求证它,庄子先提出南郭子綦忘身忘我的境界,在不齐的万物里头,进入了绝对的、自性平等的道体。道体起用的时候,庄子先用人籁地籁天籁加以阐释,从宇宙万有的一切音声变化的不同而进入道。我们如果用佛学来比喻的话,就是由观音菩薩修行法门闻声而入道,由聞聲而悟入不齐里頭的平等、自在和形而上的道。关于萬物不齐的現象和作用,莊子吹万不同,用物理世界來作說明。譬如风是气的現象,风是同一个风,风所接触到各種空隙的地方,能够发出声音的这个现象不同。因此,在同一个风的作用下,发出来的声音有百千万亿的不同。我们人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也同这个道理一样。中间有个重点,就咸其自取,怒若其谁耶?鼓动这个生命作用的是谁呢?无主宰,非自然。这个道理等于《楞严经》上讲的: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切众生,之所以起各种不同的作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而来的。一切都是自我在捣鬼,每个人都是自我在捣鬼。
- x0 {$ b" D5 G庄子讲到,因为每一个人,由于自我的观点不同,所以理解不同,方法不同。接着就讲到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百家争鸣,由形面下到形而上道体,各种的是非,争论得很厉害。重点就是两句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因此则有儒墨两大家的对立。每个人都站在他自己的观点上,看人家都是错的。那么,庄子提出来,要想明确一切是非,唯有一个办法,真正能够明道。这个明道,就是能够明白万物不齐而归于齐一这个道体5 m9 Q6 U1 p' b5 T& J/ R
! m7 u$ S2 A, i# A/ L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4 i- D$ S) w" y1 f8 x" F$ h
5 q0 z# x% A% g. |$ O: e- e
就是这个东西。就是它。照白话文来翻译,物无非彼,这个东西没有哪样不是它;物无非是,这个东西没有哪样也不是的。你说这讲的什么话?如果翻译成这样的白话,可用古文来批之为不知所云。实际上,这是老庄为代表的南方楚国文学,在写作技巧上相当高。年青同学特别要留意,高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要把自然科学,或者纯理论纯逻辑的东西文学化,非常困难。例如,现在学校念的课本,假使你把物理学、化学、机械学,变成文学化,怎么变?如果这个学生的头脑特别机械,他对于科学这方面的东西,就比较容易接近;但喜欢文学的学生,他对于数学这些东西,就没有办法接近。这就是现在学问中所产生出问题。性向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就是个性的趋向。一个孩子向哪一方面发展,这是现代科学要解决的问题。要把科学的东西文学化,很困难,过去我们曾经试过,我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教化学,他在讲化学公式的时候,突然冲出一首文学境界的诗词,最后在教育上他成功了,学生差不多有百分之八九十,对科学的理解都有高度的兴趣。不过,他谈起这个创作,很痛苦。
: z, F4 M* K# n' _- B4 E5 H/ L- ^2 m
4 {+ x, |" D5 b我们回到原文,庄子在这里讲一个纯逻辑的问题物无非彼,就是说每一样物质的东西,都有它单独的自体存在,水就是水,水不是火,火就是火,火不是风。换一句话说,我们看到万物,认定这个叫灯光,这个叫黑板,那就是佛学唯识学所讲的,我们心理的观念,一切都依他而起,因为有外境界的现象,我们的心理就相应产生了这个观念物无非是,没有哪一样东西不属于我,属于我什么——心。一切是唯心。而这个道理就是说,最高处形而上心物一元。形而下呢?物质就是物质,心灵就是心灵。两个是分开的,但归根结底是一个。所以物无非彼,每个东西各有它单独自己存在的一个现象,不是它自己的性质,每个东西都无自性,凑合起来,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个什么呢?一切是我们观念唯心所生。道理在哪里?与下文连起来就看到了; r1 V/ H1 I- W9 g/ u9 g* ?: r" \- v
) a: O9 t2 y: _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你受外物的影响,跟着环境在转,光在物理上去追求,形而上这个道体永远找不到。那么,形而上的道体,庄子提出来,要求证这个东西,不像自然科学求证外物一样,可以向外面去追,必须要回转来追求自己,要回转自知。因此庄子下了个结论
6 |- x, P+ P* x9 s
( }; Q% Z$ P3 f5 w! P' P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因为我们自己主观观念认定了,这个事物就出来了。譬如我们的手表,假使开始把它叫成水桶,我们现在也可以把手表叫水桶彼出于是,是我们人类知识的认定。但是我们主观的认定哪里来?依他而起,我们主观认定这个是这样,这就是依外界的物质而起,所以是亦因彼& |- w' b  v! v( I/ s
. @; L: q- |- }$ T( D9 ~7 F
这些道理,我们听起来很简单。今天世界上之所以有战争,也就是唯物思想同唯心思想的战争。我们回转来找自己的文化,在《庄子》里头,已经很明显讲心物一元的论辩的道理,都是认为主观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具有唯物思想的人,喜欢用一个名称,经常批评人你的观念,你的思想,是你意识形态形成,实际上,他自己讲别人那个意识形态,也是个意识形态,也就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T1 k: q4 {* C! t3 l: ~9 A( X0 K- ?; P2 m* I. ]0 @
方生之2 r, q3 p$ ^0 c4 ~, A8 H
+ g% b7 \  z, o" [3 C
**彼是,方生之说也**! J% F0 X9 r2 b
3 o7 p3 g) M* Z; a0 o0 v- V
这是个纲领,下面庄子就论辩这个东西
( t: O- v8 k$ X+ G4 I! }* M
4 j" z/ D5 N$ a2 v- U4 h7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I0 R9 o3 ?% P& `
5 B8 D  Z4 h1 B7 U9 X: c7 e
这一段完全是逻辑的论辩。庄子为什么写这一段文字?在战国时代,我们文化里头,称为名家,亦称名理之学,现在西方译为逻辑、论辩。逻辑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人类世界最初的文化,都是从宗教来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怀疑过我是怎么生下来的?天地间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我的生命在没有我之前是怎么样的?死之后又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凡是人都想过。是不是其它的一些众生,例如动物有没有想过?我们不敢判断,因为我们不能断定动物绝对没有思想,你非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思想?你不是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有思想?这就是论辩的问题。" Q" O! O7 x2 ?& }! U  w# H

( z! g1 ], C* T& S( K5 l世界上一切的学问都是由宗教而来,后来演变成哲学。因为宗教只叫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然而人类的智慧是不可满足的,你叫我信,可以,你告诉我理由,你打开门让我看一看,只要看到一眼,我就信了。这是哲学精神。那么,在我们看来,宗教素来是把大门关着的,等于说,信就行了,不要多问了,到此止步。但是,哲学家不干了,就要在门外敲一个洞看看,究竟里头生命来源怎么样?对此哲学家有两派见解:一种是唯物思想,在几千年前,宇宙生命来源之说在希腊、埃及、印度等地,都在同一个阶段同时存在。唯物的理论认为,宇宙最初的元素是水,由水变成火,而后冷却逐渐形成现在的大千世界。印度也有一派讲地、水、火、风的四大是天地开始的根源。相当于中国上古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道理。这些理论慢慢演变成后世的唯物思想。另一派是讲唯心的,唯物思想在几千年中一直跟唯心思想争论着。唯心的理论认为,宇宙有一个超越物质的精神主宰,物质是由他所创造产生的。这牵涉到哲学问题,解说很多。随着年代向后,人的知识越来越开放了,就认为不够了,提出了问题,问及哲学家你怎么可以认定宇宙是什么做的呢?不管宇宙是上帝造的,或者不是上帝造的,你怎么晓得?哲学家说是靠学问思想来的,那么先要研究你哲学家那个思(工具)的判断靠得住靠不住?思想的本身是个什么东西?因此产生了逻辑学。对思路法则的研究。这种思路的法则学,在印度的佛学中,早在希腊之先就有了。在印度佛学里头有,逻辑叫因明,学佛第一就要学会因明,故而大乘菩萨道,不懂因明,不能学菩萨道。+ n* ^! b4 d" S$ p

) P: m" m2 g" C3 d& ]* p' r' N1 u- n对于这问题,世界学者也有两派说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场,认为印度佛学的因明是受希腊逻辑的影响产生的;另一派是东方人,包括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认为希腊的逻辑,是受印度因明的影响而产生的。这里永远考据、论辩到现在无法搞清楚它。
! u5 O1 f/ y# h, n' E4 U( e& j: Q, S+ g# s+ A; L# r+ m$ H
西方哲学的发展,正是知识论同实证经验论同存的时代。光靠知识理想,没有实证的经验去求证,是靠不住的。所以西方哲学里头,这种学问又产生两派,一种光是知识论,学问到了就行,然而不行,非实证不可。实证的一派在西方文化就叫经验论,必须查清自己的经验来。后来,由于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4 E- q" P1 B% K5 a9 L+ k' t/ C+ L
' m. k: s  [4 m& ^9 `, ]我们了解了西方,再看自己的文化,《庄子》的这一段同西方的论辩是一样的。不过,我们的文化喜欢简单、简化,庄子这里提出来一句话:彼是,方生之说也。”“就是我认定,主观的东西。他说,我们上面所讲的一切,不管是我们的主观认定,或者是因外物依他而起,而产生我们的思想,这些都属于方生之说方生,从文字讲,刚刚生起,这有个比方,我们先了解这一段完了,再了解方生之说方生,庄子用这个字,是很妙的。
$ X& g  }! b; A# ~# C) c. E* f! B5 u/ W9 y+ t( T$ {8 u
我们先要解决方生之说,是个什么方生呢?这个所谓是非、心物,都不是因为外界的关系,拿中国大乘佛学禅宗的观念来说,这都是一念之所生,就是说,都是因你的观点而产生。但是,庄子的文章与他的思想,非常锋利,那是智慧之学,高到极点,马上推翻了自己的话
6 A6 E* t+ @& G/ Y: b" k5 z" e( Q5 o
虽然:但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文字我们很容易懂,当一个东西刚刚生下来,是死亡的开始,当一个东西我们认为他是死亡的时候,活着的另一个生命开始了。所以一般人要修道,尤其禅宗讲了生脱死,你看了《庄子》,很可以了然。当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刚刚生下来的第一天,不叫做存在,第一天生命已经过去了,方生方死,生死是两头的现象,那个能生能死的不在生死上面,与这两头的现象不相干。等于说白昼是黑夜的开始,白昼是黑夜的开始,这是个逻辑思想的问题。我们认为天亮了,认为黑夜里睡着了,夜里看不见了,那是你自己被现象骗了。所以,同生命存在一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 }* o% O* ]4 E$ u
( e8 O7 k# V- m7 Q" T7 d
你看庄子的文章,刚刚讲方生方死,接着就反过来方死方生,他两头都说完了,如珠子走盘,不着边际。跟着又讲到人的观念问题
! q8 a6 X: S) F6 U3 V$ |0 o, ^: B3 K* k8 a1 V8 M& I) F, T! a: ^) P
方可方不可,当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可以的时候,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没有了,当你主观肯定的时候,肯定这一念本身就是否定;方不可方可;你认为否定了,否定这一念本身则是肯定。所以没有主观客观,天下的是和非,我主观上认为对,不同于我的看法叫做不对,对和不对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觉得别人不对,所以才认为我对,故而还是一念主观来的。所以,是和非互为因缘因果,靠不住的。
5 G. p0 X1 ~  M6 [$ W0 T! J! J/ j- v% _" u6 O& w' C3 ~, [$ _* _& ~) Q, G
我们刚才留了一个问题,就是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一句话,在庄子那个时代,佛学还没有进入中国,等佛学传过来缘生之说也就是这个道理,万不自生,不是自由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不他生,也没有哪个主宰造得出来,不依他;万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也不是没有因,缘于因来的,是名为缘生,一切是因缘所生。那么,这一观念就是后来的佛学中道观,这一观念实际上与庄子有相同之处,不过庄子只有一句话,就是方生之说,这也就是佛学性空的道理,缘生性空
: ?! C3 ?9 D$ ^; A& b7 O5 S2 E$ m' S0 A) n) A( Y/ u2 g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 U) P. a. `% t$ R) D
5 Z, g$ Z( Y8 U) V
庄子又进一步否定了一切,这就是庄子的逻辑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圣人,得道的人,不需要做后天个人的主张,很自然的,不由自主而照之于天。这个不是指天体,是代表形而上的道,以天道自然就可以了解这个道理。但是,虽然你认为自己是非都不动,不管对,也不管不对,不落空,也不落有,我得道了,你当心!庄子亦因是,你认为两边都不落就是道,道也是你自己认定的,还是一个主观
+ W" ~9 H: X9 r, B. Y$ |( t
" \5 d' p; z( ], E! d$ V! u# V' q6 |0 g是亦彼也,你这个主同的认定,还是属依他而起。这个不是指外物。因为认为你的不对,我的对,彼亦是也。那他的对与不对,也同你相对,所以客观主观是相封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我很客观地告诉你,我说对不起,我不相信有客观,因为说了我很客观地告诉你这句话,已经是主观了嘛。所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世界上的思想观念,他讲他的一套对,各人有各人的一套对。究竟哪个对?究竟哪一个真正是乎哉对呢?究竟哪一个真正的不对呢: ^* J! ?& o; n' C5 `5 f

. Y& A2 N0 s% ?  I- g5 H7 J**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7 b7 A' s" j2 g! u# e& `" ^  i

( I) `8 I' W1 c& p+ I彼是莫得其偶,”“就是相对。真正的道,离开了相对,绝对就是绝对,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一切的相对都离开了以后,那么,你可以得到一个道的什么东西呢?谓之道枢。你把握了道的中心的枢纽,但并不是说完全得道了。你认为得了中观了,那已经落偏了,用庄子的道理来讲,这不过是道枢而已。者,一个轴心,如一块手表,绕一个中心点。得了这道枢,有个好处,可以得其环中环中是一个圈圈的中央,在圆的中心点可以四面八方活动。宇宙和生命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圈一样,这个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是把握到这个中心点,在出世入世之用,可以应无穷。我们一看到无穷,一提到无量无边,一定在观念上尽量扩大,错了!你忘记了自己,边际就在这里,无穷,也无开始,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即无始无终。所以庄子的文章很妙的,得道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O* A$ _1 c' U+ @4 T3 R1 g- a* R' P( t/ B8 Q& i0 S2 t- [3 M) r
我们晓得,学佛的很多法师,学佛的标记,拿个念珠108颗或200颗,道教则是拿着相互套着的连环在手里玩来玩去,这个东西就是环中。过去在大陆,看到很多道士手上带着相互套着的两个圈的风藤,这种天然的植物,当时怎么长拢来的?还是雕刻的?搞不清楚。道教喜欢戴这种东西,在《封神榜》里叫做乾坤圈,乾坤圈就环中的作用。人体也是这么两个环中,上半身一圈,下半身一圈。所以有些人传道,道在哪里?给你一点,这里,在环中,密宗也用在这种地方。有没有道理?有他的道理。我认为这无所谓秘密,这都是小孩子玩的,没有什么了不起。在道家、密宗认为秘密得不得了。我素来喜欢公开,这不是道,充其量是用这么一个方法使你能向这一方面转而已,不是真正的道就在这里。但是,庄子虽然这么讲,是要我们做到心物相忘,使它归到中枢。人能够真正修养到心物相忘,外境与自我都相忘,可以归到环中的境界。2 O# G3 c) o% i$ F4 \5 W& ^

6 e* a  M0 I( ~) F**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5 S1 l0 i$ K9 u1 W" {7 d

5 V, @4 @6 ?7 z讲到学术规念,也等于人生的观念,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一切的观念,我们中国人的老话,那是最高的哲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到底庄子说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都是无穷故曰:莫若以明。最后是明道,明道以后,是非皆明。因此,古人有两句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什么叫三宿?佛家的戒律,头陀不三宿空桑,一个出家修头陀行的人,也就是苦行僧,不居庙子,在一棵树下过夜、打坐不能超过三天,这是戒律规定;到第四天非离开不可。因为在那个地方住久了,就会与那里发生感情,就会留恋了。《太公素书(就是圯上老人送给张良作军师的那本兵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也。人要能割舍了嗜好,抛弃了欲望,才能除累,才不会受感情的拖累。人感情的牵挂比什么都厉害,不但对家乡土地有感情,对个人周围的一切,久而久之,也都会产生感情、产生留恋。所以很多修道的人,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古人的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与庄于的观念相同,绝对做到离尘弃欲,离开一切尘,抛弃了一切欲望,使生命没有多的拖累,就要明这个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