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38|回复: 0

[阿含解脫道次第] 阿含解脫道次第 第十一章 四食 -- (空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一章 四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 H, j( A0 o+ }. X. R! v
                    「摶食」可以加上一個「粗」字。這一經開始跟我們談到的,有四種食物在滋養眾生,讓眾生不斷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在六道裡面形成一個食物鏈。在後面的經文也一樣有提到,(第三節)「佛告比丘:一切眾生以四食存」以四種食物而存,所有的眾生都要靠吃,靠營養、靠能源,才能夠生存下來。欲界的眾生是四種食都會有,「粗摶食」就是以三餐的飲食方面為主,其他的「觸食」、「意思食」,還有第四的「識食」一樣有,但是一般人很不容易覺察到。有關四種食方面,在前面的課程我們也有稍微講過了,我們今天再講深入具體一點,因為這方面的反觀、覺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看到,很難很難出離六道的輪迴。
1 t5 t% s5 a, a$ B4 g5 F: I                    當你洋洋得意說「我修行開悟了!我體悟到很多啦!我神通廣大啦!然後我開悟、明心見性啊!……」有沒有看到你這四種食在吃?如果沒有看到,不管你開多大的悟,不管你神通多麼廣大,都還是在六道裡面頭出頭沒的眾生。佛陀就講:只要對這四種食,你有喜、有貪愛,就會繼續再輪迴。因此,對這四種食要透徹了解,非常重要!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一般眾生,包括在外面講經說法的法師,很少深度去解析這方面的,很多學佛的人不知道自己就在食物鏈裡面輪轉,包括很多的宗教師、很多的大法師,如果他沒有好好回來檢驗那四種食,自己本身在四食裡面打滾,也都很難很難覺察到。3 O! l; Q' j0 \1 n1 ?
                    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講述這方面,就是要讓大家清楚了解,佛陀把這食物方面,劃分得這麼清楚、具體,讓大家能夠去看到。四種食裡面的第一個是「粗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是「意思食」,第四種就是「識食」。一般我們大部分都只看到三餐的吃,「粗摶食」講的就是三餐的飲食,因為以前印度、斯里蘭卡、泰國地區,現在都還留有一種風俗,他們吃飯很多都是用手抓,因為要把飯菜捏成一摶、一摶,這樣比較好送入口裡面,所以把三餐的飲食,叫做「粗摶食」。* W, i4 i. h) K4 w7 x
                    捏整摶的,叫做「粗摶食」,有時候又稱做一種「段食」,因為你是分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在吃三餐。但是我們一般吃這一種的時候,你是在吃眾生,是在食物鏈裡面,大家有沒有看到?這是最粗的,要先看到,再來才能夠看到後面比較深層、比較微細的。如果沒看到,後面就很難看得到。所以,六道的眾生就像這樣,六群眾生都是這個吃那個,然後這邊吃那邊、那邊吃這邊。在我們地球上,可以看到我們整個食物鏈的生態,現在的生物學家、科學家,他們都可以歸納出來,尤其是生物學家、生態學家,他們看到整個的地球、整個的眾生,就是一個食物鏈,在大海裡面的也是一樣,小魚被中魚吃,中魚被大魚吃,大魚被更大條的鯨魚吃,大條的鯨魚又被人類吃……,然後人又被細菌吃,鯨魚也是一樣被細菌吃,最小的又吃最大的。% G$ @% T$ |4 H0 u5 ]
                    老虎、獅子可以說是百獸之王、萬獸之王,但是牠也是一樣會被吃,都是那些蒼蠅去欺負牠,都是那些小昆蟲去欺負牠,帶病毒給牠,讓牠老、病、死,當牠衰老、不能跑的時候,原來很怕牠的老鷹或是那些狗,就換那些過來吃牠。所以,整個的眾生是在食物鏈裡面輪轉。【法義分享】「生命」是由「死亡」堆積而成。有的人也許會認為「我不以為然啊!我覺得是憑著我的智慧、憑著我的努力、憑著我的奮鬥、憑著我的知識,憑著我的本事賺來的努力打拼來的……」你要慢慢去解析,只要有成長,一定是要透過食物的攝取、營養的攝取,單純方面的,包括五榖、蔬菜、動物這些也是,有的人認為「我吃五榖類、蔬菜,吃素食,這樣就沒有吃眾生,就沒有殺害眾生,這樣就可以吃得很安心……」當然這樣只是部分的正確。# w) h8 I  E2 I$ W& `- h8 ^9 v
                    事實上,植物一樣是在整個食物鏈裡面的一環,植物也是眾生、也是有生命,並不是說吃植物,植物就不是眾生、沒有生命,不是這樣的。植物一樣是有生命,佛陀是要我們去看到整個世間的食物鏈,否則你會在吃與被吃的世界裡面一直在打滾,因為你想吃,於是就一直的抓、一直的欲貪、一直的長養,因為你會怕被吃,於是你就會逃啊!還有瞋啊!還有苦啊!然後這邊樂啊!所以,大家再慢慢仔細去看,你能夠得到、抓到的,就像以一般在社會上、商場上一種競爭來講,某家公司把對方打敗,他的公司就越來越龐大,這方面他是吃到、他是樂,但是對對方來講,他是被吃、他是苦。( p+ A: L# m; E' S  F
                    世間法的樂與修行解脫的樂是不一樣。世間法裡面的樂,很多是來自於建築在眾生的苦上面。當你吃到的時候,你就高興,就像很多人對於釣魚,他樂此不疲,一釣就是好幾個小時,你要叫他打坐,他就覺得會很苦。當他釣魚的時候,他覺得很樂,但是卻是把你的快樂建築在魚的痛苦上面。因此,世間法裡面的樂,往往是建築在眾生的苦上面。所謂的「意思食」跟「識食」,當你吃到了「意思食」「識食」,你就洋洋得意,你就會快樂,你會有成就感;但是被你吃的那一方呢?他就很苦啊!我們今天幻燈片裡面,也會有播放到前幾天才剛發生的尼泊爾事件,王儲槍殺了自己的父母親(國王、王后),然後自己又自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悲劇呢?他都提供給我們很多的法,都提供鏡子讓我們看,不要以為說這是在外國的,跟我們沒關係,他們都是血淋淋的在告訴我們,世間眾生在相依相食。
* x9 c' W5 Q3 ^; T( H" C# r" ?                    那位皇后她本身有她很強的「意思食」,那一件人倫悲劇裡面「意思食」的衝突,要去看到為什麼王儲最後竟然會選擇這樣的一個下場,他也很苦啊!因為皇后的意思就是要這樣,然後當皇儲的,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很苦、很苦啊!到最後就是產生這樣的悲劇,這就是一個想吃,一個不想被吃,衝突就這樣產生。所以,我們要深度的進去看,看到眾生、包括我們的生命,就是建立在眾生的死亡上面。「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將軍的功成名就,如果沒有看到你腳下踩的是萬具屍骨,你會很傲慢的,你會引以為傲、引以為榮,認為說我今天很了不起,我成為一個大將、君王。你能不能看到「一將功成萬骨枯」?你這位大將君王的腳底下踩是多少具屍骨。
$ L* D7 R/ g1 i7 I5 M                    所以,佛陀是要我們深度去看到,眾生在相依相食的食物鏈裡面輪轉,然後讓我們去覺醒過來,讓我們去跳脫出來,我們能不能超越食物鏈的輪轉?能不能以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愛心來善待一切眾生?一般沒有學佛的,你的心就是常常在那裡吃、吃、吃,三餐的吃,再來是第二「觸食」,是感官的吃、樂受,要追求身體的耳朵、眼睛……,各方面口味都要求越來越好。一個便當五十塊,這個不算什麼,我要五百塊的便當;一餐五千塊,這不算什麼,我要五萬塊的一餐,這樣才能夠夠顯示我的身份。人類與動物的吃,最大的不同,動物的吃是為了生存,為了最基本的需要,因為需要而吃,人類的吃是為了慾望而吃,所謂?慾望而吃,慾望就是無窮的無底洞。
. V0 M  F6 O# I6 h' P4 ]9 c7 `                    一頭獅子、一頭老虎,縱然牠看起來好像很血腥的在吃,但是牠們所吃的,遠遠不如人類。一個人帶著一支槍進入到非洲,他比十頭獅子、十頭老虎所吃的,都還要多。獅子、老虎牠們不會破壞生態的平衡,但是人類卻是破壞生態平衡的高手。如果我們站在人類的立場,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人類的智慧最高,要去看到這是人類站在「我慢」、站在「自我」的立場,來把自己標榜標高啊!事實上,你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你是智慧最高,但是你吃的也最多,如果沒有去看到這些,就是在食物鏈裡面,這樣一直的循環、頭出頭沒。
9 H" O% ?$ C% l( P                    所以,真的很佩服佛陀,他把這些吃的方面,眾生看不到的「意思食」、「識食」都詮釋出來,讓我們去看到深層的「吃」。「於此四時有喜有貪」這四種食裡面,如果你有喜有貪,那麼你的「識住增長」,「自我」那個我、我是、我能,就會一直在增長。因為你覺得我想要吃更多的,那個「我」、「自我」,就越來越膨脹,包括說「意思食」、三餐飲食,如果吃越多,好像就越來越壯大,但是「意思食」吃越多,意思、主宰欲,就越來越強越大,「識食」你吃得越多,「自我」就膨脹得越來越大。
( W( p0 b' ?- o; ^; m                    對這四種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因為「自我」一直緊抓著不放,因此會繼續在六道裡面頭出頭沒,「入於名色;入明色故,諸行增長」就繼續在吃與被吃裡面打滾,這就是眾生。「當來有增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是繼續在苦海裡面頭出頭沒、浮浮沉沉,在六道裡面打滾。如果對這四種食沒有貪、沒有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明色」要做到「識不住」不容易啊!一定是要去看到實相,一定要去看到四種食,一定要去看到食物鏈,這樣你才會心甘情願的放下。看到你的樂是來自於你吃到,要再去看到當你被吃的時候,那一種苦啊!6 m6 q4 f/ A0 W" I' j& x
                    就像在非洲,大家常常可以看到野豹或是獅子,牠在追殺羚羊的時候,你現在如果是那一頭獅子的角色,大家不要以為這只是一般外面的獅子而已,現在要把你自己融入裡面進去,要去看到你現在是那一頭獅子的角色,你一直抓、一直追、追,追到那一隻羚羊,哇!你今天有了豐富的食物了,可以吃到一大批豐盛的晚餐,但是你有沒有看到你的樂、你的得,是來自於羚羊的死亡,來自於羚羊的消失?當你在吃得沾沾自喜的時候,有沒有看到羚羊的痛苦?當你能夠這樣去看到的時候,以後你的吃裡面,會有慚愧心、會有感恩的心。如果你能夠去看到這一層食物鏈,食物鏈才有可能斷除。
$ E$ D4 [8 D; y6 N5 F( J. {8 C                    食物鏈的斷除,就是這裡所講的「識不住,不增長」,當你能夠做到「識不住」,才能夠做到《金剛經》所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要做到那個境界不容易啊!尤其是很微細的「識食」沒有去看到,很難、很難啊!所以,佛陀要我們如實去看深層的食物鏈。【法義分享】「粗摶食」是指三餐飲食,能滋養色身,又稱段食。「觸食」是指感官的接觸享受,例如看美色、聽美樂、嘗美食……。「意思食」是指意見、思想上的同化。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手腕。大家在這一段期間,有沒有在歷緣對境去看到你的「意思食」?如果你沒有在歷緣對境裡面去看到你的「意思食」,表示你的修行還沒有很落實,還沒有很踏實在日常的歷緣對境裡面。真正的修行,不是說我每天打坐多久,不是說經行能夠看得多麼清楚,能夠多麼會攝心,六根能夠收攝的多好……。
; P* Z7 I: T: X- _" c/ x                    收攝六根是為了做什麼?是為了要去看到食物鏈、「意思食」,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自我」的影子,我是、我能的影子,當你收攝六根、打坐,如果你的經行不是讓你的心靜下來,去看到這四種食,你沒辦法斷生死輪迴。所以,修行用功方面,不要用錯方向,各種法門都是讓你的心靜下來,打坐也是一樣讓你的心靜下來,然後讓你能夠去看到「意思食」。深層的「意思食」「識食」,在歷緣對境的時候,要去看到個我是、我能又出來了,包括說你在家裡面,對你的老婆、對你的太太,還是以大男人主義,認為你是我太太,就應該要三從四德,你是我太太,就要夫唱婦隨。  q/ R1 n, K% \. q. ^  }
                    當然,這不是要你們鬧家庭革命,如果當男人還是要夫唱婦隨,你應該怎麼樣,這裡面你要去看到「意思食」要吃,你要符合我的意思,你要照我的意思去做,你要怎麼樣、你要怎麼樣。如果別人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就好像吃到,你就會樂;如果對方沒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他沒有被你吃到,你吃不到就瞋、就苦。所以,你也去看家裡面的衝突,或是外面世間的種種衝突,都是一個吃跟被吃方面的問題。「意思食」是指意見、思想上的同化,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手腕。但是,一般眾生只要還沒有到達解脫,幾乎每天一樣是在「意思食」的吃跟被吃之中。
( X' l; D# h$ y0 w/ ]: U$ P  E                    所謂「識食」,深層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時排斥與「我」相異者,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師們所易陷入的。尤其「識食」方面,它又是更深、更深,要求的又是更嚴格,前面的「意思食」就像輸血的時候,只要驗個你是A型、還是B型,只要四個人或五個人,就可能有一個人符合你的血型就可以用了,所以那個要求就比較沒有那麼嚴格,但是這個「識食」就像要做骨髓移植,它的檢驗篩選標準就要嚴格很多,它需要很多的關卡,你要符合這些才可以。大家要能夠更深層去看到,我們本身都會有這樣的「意思食」與「識食」在運轉,如果看不到,就不可能斷掉「意思食」與「識食」。0 V$ g$ ?+ e8 b* e8 D# M
                    一個真正的解脫者,絕對不會有「意思食」、「識食」方面,因為他的「意思食」跟「識食」要存在、要成長,他一定要吃掉眾生的「意思食」跟「識食」,都是因為「自我」陰影還存在,才會這樣。所以,大家慢慢去看,一方面回來檢驗我們自己,一方面也可以去看到我們一般宗教界,沒有講說哪一個宗教、宗派,一般的宗教大師、大法師們,是不是很容易落入在「意思食」、「識食」方面。如果你能夠去看到對方,也有回來反觀、反省自己,這兩個不容易突破的關卡,將來才有可能在成佛之道上面超越過去,不然你落入在這個圈圈裡面打滾而不知道,很難、很難覺察,尤其你還沒有成就四果阿羅漢以前,就當起一個山頭大師,只要你還沒有究竟解脫以前當起山頭大師,這裡面大家慢慢去看「意思食」、「識食」。
) ?7 }$ E5 |* b                  你要能夠看得出來,才能夠避免自己將來卡在這個關卡,然後不知道。, @, g& B( C4 @7 t& W: ^
                    佛陀就坦白講,只要這四種食,你還有喜、還有貪,還有存在,就沒辦法到達究竟解脫。剛才我們是以驗血、輸血與骨髓移植,這兩方面來做個比喻,「意思食」是只要你符合、按照我的意思去做,這樣就好。「識食」就不一樣,它又還要要求更深,如果沒有去突破,很本能的就是認為「這是我的小孩子,這個是鄰居的小孩子,那個我的、我的……」這裡面是有「識食」。「那個我的、我的……」在宗教派系的山頭裡面會有這樣,這是我的皈依弟子,這是外來掛單的,你們這些是在家人、還沒有入門的,這是我的皈依弟子……,我的、我的。如果我要到其他地方去成立分公司,我一定是派我的弟子去分公司,因為這些我的弟子,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理念,會跟我比較相近、相同,就像骨髓移植檢驗方面,它的斥性比較少,所以他們可以心心相印,他們可以相容,相容性很高。
* W6 s$ l+ t. H& h. E* Y5 }/ Y                    所以,要去看到「識食」就是深層的一種要求。政治家只要說你認同我的思想、認同我的理念,要投票的時候,你贊同我這樣就好。要打架的時候,你幫我出拳這樣就好,這是一般的「意思食」,政治家用的比較多。但是「識食」是宗教家用的比較多,他要求的不是光是思想上、意見上的認同支持,這樣而已,必須包括你要成為我的弟子,收徒弟就變成收孩子一樣,結果變到後來,以前佛陀收弟子,就是告訴他們法、實修實證之後,大家都是到各處去跟眾生廣結佛法,因為大家都是在過著托缽的生活,佛陀從來不去揹負弟子的三餐生活。佛陀以前就只是跟眾生講法,協助大家心靈的成長獨立。
3 y+ R8 P8 s0 x# p2 t: U                    但是,現在很多的法門變成怎麼樣呢?師父收弟子,就要有錢、有地方,我收一個徒弟,就像是養育一個孩子,收一個徒弟就像是養小孩,因此要收十個徒弟,就要有養十個孩子的能力;你要收一百個徒弟,就要有養一百個孩子的能力。因為這些是我的、我的弟子,我養你們也是有目的的,以後你們就可以讓我們這個山頭更龐大、更壯大,這裡面就是有「識食」貫穿在其中,要去看到我的、我的影子在後面作祟,要去看到「識食」要吃。如果你是在佛教界裡面走得越深入,越可以去清楚看到,因此如何避免我們自己重蹈覆轍,真的都是修行方面非常重要的關鍵。不管你的修行境界再怎麼高,再怎麼拼命用功修行,這兩種食很不容易看到。8 [9 f* ~* U5 S  _
                    所以,今天這一堂課能夠聽懂,能夠在日常生活的歷緣對境中去看到,然後可以從食物鏈裡面跳脫出來,比你在深山閉關用功,修個十年都更有價值。所以,大家要去看到這方面的癥結、關鍵,然後跳脫超越。
, @) g; L2 ]5 t+ a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欲粧畫虛空,寧能畫不?」「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虛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於此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看後面【法義分享】要能真正做到對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的,只有我慢斷盡、證到無為無學的四果阿羅漢。只要還有「我慢」,那個意思食、識食都還會想要聚集增長。只是很幽微,自己很不容易察覺到而已。所以,可以跟大家講更清楚的,只要你還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每一個眾生的「意思食」跟「識食」,都有在運轉,就是深層的「自我」要膨脹、要抓取,這些已經很深了。
4 y" A1 g) t( J, H+ V7 K                    如果能夠提前去看到,關卡、陷阱才能夠超越過去,岔路能夠分辨得出來,這樣很快就能夠到達究竟解脫彼岸,就能夠做到《金剛經》所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無所住」是講你的「心」,也就是這裡所講的「識無所住」。「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欲粧畫虛空,寧能畫不?」我記得在二十幾年前,一位朋友送我一本書,就有寫「彩筆畫空、空不染」一句話,覺得滿好的,但是到後來深入有所體會,才真正能夠去體證到這方面,如果沒有體證到「空」,食物鏈很難超越得出來,所以很難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要真正做到「識無所住而生其心」,必須要四果阿羅漢,但不是說不可能,也不是說我這一生這一世不可能,不會的。
+ W9 r: F/ a7 p                    現在跟大家所講到的重要訣竅、關鍵,若有去注意到,就不會落入環套裡面,又是在那裡循環不已。一個真正解脫的人,不會用喜貪、貪愛的心來吃那些大魚大肉,他頂多只是為了生存,為了色身上面的需要,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來吃,這個吃裡面一樣有慚愧心、有感恩的心。雖然佛陀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已經證入涅槃、無為、空的世界,已經是解脫自在,這時候所稱的階段,叫做「有餘依涅槃」,還有剩餘的一些依靠、依賴的這一種涅槃界,因為今天色身的這些存在,需要維持基本的這些需要,因此他不是用欲貪來吃。一個解脫者絕對不會用欲貪去吃大魚大肉,也不會講求口腹之欲、美味,不會這樣的。
3 q$ Z) c4 U) K5 I5 b/ v9 B                    這四種食方面,除了從最粗的這些三餐飲食以外,再來觸覺、觸感,你要去看到。有一位學員說他以前很喜歡買衣服,後來學佛之後,常常在掙扎,覺得買一大堆的衣服,但是常常穿沒幾次又丟掉,覺得很可惜,然後他也滿覺得滿困擾的,過去有這樣的習性覺得不好,現在又還是改不掉,怎麼辦?我跟他講:以後你要慢慢靜下來去想,買這些衣服,我提供一個意見讓他參考,就是你買這些衣服,是因為欲貪而買?還是因為需要而買?因為他常常買了之後,又會後悔,又會自責,又會愧疚;沒買,內心還是在那裡拉扯、過不去。所以,我就跟他講,如果你是因為需要,然後你就去買;如果你問自己,不是因為需要而是欲貪,能不能再進一步問自己:有需要買嗎?真的需要嗎?能不能不買?如果可以,把這些錢去做更有益的發揮,做出更邊際的效用,不是更好嗎?更有意義嗎?跟他講過、隔一個月之後,他跟我講他現在已經不被那些所困擾了,因此其他事情也是一樣。
. }$ a! s7 F# B1 k  D" ?; O                    有一次我搭火車到高雄的途中,剛好在我前座的有一個母親,大概三十五歲左右,帶著一位大概八歲的小孩,另外一位是四歲的小孩子,八歲的小孩子比較大、比較靜、在睡覺,四歲的小孩跟媽媽坐在一起,然後就整個途中一直問問題,那位小男孩很可愛,最初他媽媽也都會回答他一些問題啦,有時候覺得很煩就會罵他「你太煩了!」然後就跟他講「你靜一下好不好?」當他被罵了之後就靜一下,沒幾分鐘又開始問問題,然後連續這樣重複了幾次,當他問問題,媽媽回答幾次之後,然後又罵他太煩,一張嘴巴這樣嘰哩呱啦。事實上,那個小孩子滿聰明的,很有求知求真求證的精神,雖然是四歲小孩,但是他問的問題,說實在也算滿有深度的,只是說有時候媽媽會回答的就回答,不會回答的,有時候反而罵他。
( _3 g7 [" f0 o1 [& i+ T$ g                    我們人有時候會用一種自我保護,自己不懂,然後不承認自己不懂,好像說我當媽媽的,什麼都要懂,不會跟小孩承認自己不懂,於是就靜靜在那裡看著,覺得那個小孩子很可愛。到後來到過了台南之後,因為那時候已經傍晚了,太陽已經快落山,小孩子就在那邊看夕陽,當時我剛好也在欣賞著夕陽,看著我們火車在走、在動,太陽好像跟著這樣在動,那位小孩子也看到這一幕,就問媽媽:「太陽為什麼跟著我們一直跑啊?」他媽媽也回答一半,後來他說:「奇怪?怎麼跟著我們跑?」小孩子從他媽媽那裡,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然後那小孩子自己又找出答案,他說「喔!我知道了!太陽就是為了保護我們,所以跟著我們跑」我覺得回答的很好,他自己找不到答案,然後他自己這樣回答,覺得也滿可愛的。' V; i4 W1 |+ K6 k8 N
                    他竟然會講:「太陽公公就是為了保護我們,所以就跟著我們跑這樣」在火車行經台南與高雄期間,他們已經準備要收東西下車了,小孩子還是繼續問,結果那位媽媽就狠狠的啪、啪,這時候她是打在小孩子的臉上,但是痛在我的心上。我們很多教育是用填鴨式、權威式在教導小孩,我會覺得這個小孩子很純真,他是好奇在問問題,希望能夠得到解答,但是大人不是以一知半解來回答,不然就是用權威式的打他、罵他,而且那兩個巴掌也打得滿大的,當我進入這個小孩子的心靈,心裡面會覺得小孩子他正在成長,單純、純樸的心靈受到大人這一種打壓的教育,他的心靈會不會扭曲、會不會變化?會的!  T- u4 ^, o: x! }
                    小孩子本來是很純樸、很純真、很可愛,尤其是小孩子的臉龐、笑容,都是那麼甜美、那麼純真、那麼純樸,但是慢慢成長的過程,被大人的教育,被社會的教育,填鴨式的教育,權威式的教育,高壓式的教育……,各種框框一直加上去,讓這個小孩子純真、純樸的心靈,慢慢的扭曲、扭曲,當我看到此情此景,很感慨!如果這樣的小孩子能夠有適當的對待,好好協助他、疏導他、引導他、啟發他,這個小孩子會維持很純真的心靈,而且他的智慧成長會很快。在此,因為自己看到我們佛教界、宗教界,有不少大師、大法師,也是用這一種權威式、偶像式的信仰觀念,「我這樣說就對了!你們只要相信就好了!你們只要信就好了!不容許懷疑,不容許求真,不容許求證……」這樣佛教界整個的聞思要實修實證,怎麼樣提升?- ]  }. f2 `0 {+ V$ D6 m+ A0 Z
                    佛陀最初都是要我們去看到真理、看到實相,看到我們內心的框框,看到我們內心的種種結縛,佛陀都鼓勵我們要去實修實證,佛陀從來也絕不會有權威式教育,絕不會說「我跟你們講,你們就怎麼信就好了,你們百分之百相信,這樣就好了……」不會這樣。不管現在一般宗教界情況是怎麼樣,我們現在就是效法佛陀的精神,佛陀絕對不會用權威式來壓制眾生,都是鼓勵大家要實修實證。唯有你真正親證到,這樣才算,所有的疑結,包括你要證初果,證初果裡面的「疑結」破除,一定是來自於你的實修實證,你一定要親身吃到、親身證明到才是。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沒有山頭主義;真正的佛教,沒有那些英雄色彩,沒有偶像崇拜的。% _1 i8 D+ x( @8 E, e+ {" o5 J
                    (第三節)「佛告比丘:一切眾生以四食而存,何謂為四?摶、細滑食為第一」也就是「粗摶食」「觸食為第二,念食為第三,第四為識食」「念食」就是意思食,因為《長阿含》的翻譯不一樣。說明一般眾生他們偏重哪方面的食物,概略了解一下,做一個參考,並不是說他們就只有專門吃一種而已,其他沒有吃。事實上,他們只是以哪方面為主,其他的一樣會有。「何等為識食?地獄眾生及無色天,是名識食」地獄眾生,還有無色天,他們偏重在「識食」方面,所謂「識食」,就是深層的「自我」意識,它要膨脹、要長養。包括「無色界天」的這些天人,一樣還是在六道裡面。
, ~% ~) L4 g4 n. j                    【法義分享】「一切眾生以四食而存」,《雜阿含》四百八十七經:「一切眾生由食而存」。一切眾生由於有食物而存活,此要慢慢去觀察,深入去求證、去體悟。如果能看到「食物鏈」的實相,就不會對生命起貪愛黏著。「生命」是由「死亡」堆積而成,眾生就在「吃與被吃」的食物鏈中輪轉。身體要延續,是需要「粗摶食」;「自我」要膨脹、我慢要抓取、識食要滋長,這些是屬於「意思食」與「識食」。所以,「自我」要膨脹,我慢要抓取,認為修行之後,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很強、很大、很厲害,然後可以理所當然的成為人天師表,人家的師長、人家的師表,然後可以理所當然的接受別人頂禮,接受別人的跪拜,接受別人成為你的門下弟子……,事實上無形中「自我」意識一直在膨脹,有沒有去看到?就是修行認為越來越高、越來越厲害。' h- L9 Y0 ~! Q( Q# M
                    很多的修行,就是越修越抓要越多,我們就是要放啊!放啊!放啊!所以,要去看到那一種抓取,事實上抓來的是苦啊!於是你就會放,要看到在吃與被吃的食物鏈中輪轉,就會漸漸有超脫、超越的心胸。所以,身體要延續,「自我」要膨脹,我慢要抓取、識食要滋長,都是透過吃掉眾生、某種食物而得。如果能悟到此,則慚愧心會生起,我慢、我欲、我能……會漸淡薄。代之而起的是─慚愧的心與感恩知足的心。同樣的,如果你的「意思食」要成長,就是要吃掉別人的「意思食」。四種食,你要一個一個慢慢深度去體會,你的身體要成長,就要吃掉眾生的身體方面;你的「意思」要成長,你就要吃掉眾生的「意思」。如果有一個權威式的山頭大師,要加入同派系裡面,你的「自我」意思就要放下,山頭大師是權威的,所講的就是對的、就是正確的,你們不能懷疑,你們不能夠求真求證,怎麼跟你們講,你們就怎麼相信……,就是要把你的「意思」都放下。
, \) s/ S  p. {( }0 o$ Q                    如果說是一種歸零,讓每一個人都把過去歸零,這是很好。如果要你放下原來的意思,然後只是跟著這個山頭的超級大、偶像大師,事實上要去看到那就是「意思食」與「識食」在吃,它要膨大、它要增長。今天有可能進去之後,覺得反正就是百依百順,但是等到有一天,因為你這裡面若有卑慢,不能夠平等心面對一切眾生,將來有一天當你「媳婦熬成婆」的時候,你的「我慢」就會跳出來,因為你看不到以前你師父的「意思食」,等到以後你成為師父的時候,當你的「意思食」在膨脹,你也看不到,因此這要去看到滿微細的。2 V2 h# \2 |( ], D/ G( a9 f8 y2 b
                    曾經有一位74歲的老太太來聽課,因為她是民國卅八年跟隨國軍及先生,從大陸來台是住在眷村,來上課之前,她都常常會打先生,不只罵而已,打先生、打小孩、打媳婦,她在家裡面都是要當老大,家裡面的人都要聽她的,而且她的個性很急,結果她身體也急得出氣喘出來,雖然是女性,但是她長得又高壯,所以她先生很怕她。當她第一次來聽課時,那一天因為我們講到說要歸零,今天我們還沒有解脫,就是因為被自我的意識,被「自我」所束縛住了,講整個課堂下來,她都很認真在專心聽,看她就在落淚、掉眼淚,當到了下課時,她過來跟我講:老師今天所講的,句句都震憾到心肝底,她從來沒有這樣震憾過。因為她看到以前自己的苦,跟家裡面這樣的不和諧,先生、媳婦、兒子的苦,原來都是在她個人的「自我」要膨脹,那一種「自我」主義,當她看到這些就覺得很慚愧。
9 a; h8 t: c- w3 S                    在下課的時候就過來問我,覺得今天所講的「歸零」很好、很重要,因為她不認識字,頂多只是認識幾個簡單的字,這樣而已,然後就過來跟我講,能不能寫出更簡短、更白話的表示,可以更深一層去體會「歸零」方面,她要去做。後來靈機一動,就在一張紙上面畫一個○,我就只畫一個○,說這就是「歸零」,你就拿回去好好去體會、好好的去體悟,隔兩週後她來,說把那一張貼在床頭,每天都去看,醒來就看、睡前也看,每天她都去看,然後隨時提醒自己要歸零,隨時提醒自己要回來反觀、看自己。雖然她不認識字,擔憂對上課的內容會不會有阻礙,我就跟她講說不會的,如果不認識字方面沒關係,你放空來聽、專心的聽,你能夠聽到多少,就吸收多少,最重要的,是把你所聽到覺得很受益、很震憾到你心裏的這些,又繼續在日常生活中,再繼續去體會、繼續實踐出來,於是她真的就這樣去做,很認真的去做。
8 e, ^6 ^4 P1 l5 K- `                    然後她每一次過來,多少都會報告一些她的心得,也常常看到她在上課時候,都會在擦眼淚,她也幾次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月下來,人都一直在脫胎換骨,於是她家裡面的先生、小孩子、媳婦,都覺得她是變了,變成另外一個人了。她以前都會用打、罵的,現在卻變得很柔和、很柔軟,一位七十四歲的老太太,不認識字,竟然在每次的聽聞,身心都放空,很柔軟在聽,聽了之後回到家裡,她都很認真去做,很認真在實踐,因此三個多月下來,家裡面的人都說她是改變了另外一個人,這是事實。- y, x6 B8 G- |
                    同樣的,你不要把聽聞《阿含》方面,當作一門知識的累積,如果只是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一門知識的累積,你學再久,還是一樣沒辦法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面。所以,你聽聞到之後,不在於多少,而是在於你要去落實、去實踐,隨時都要在歷緣對境中,反觀、反照,能夠覺察到每一次的聽聞,每一次的看書,都會不斷在突破、在成長,這樣才是真正從聞思裡面受益,才是真正把聞思落實在日常的歷緣對境中實踐,這是最重要。所以,要聞、思、修,馬上在歷緣對境中,就要去體驗、去實踐,不用對自己有一個自我設限。一位七十四歲的老太太,身心都這麼柔軟,大家都會覺得很驚訝,一般來講,年紀比較大的人都會比較執著,比較硬梆梆、比較固執、比較僵化,而且她本來的個性就是很極端,但是沒想到當她來聽課之後,常常就是在落淚,身心一直在改變、改變、改變,雖然看不懂文字,但是她就是放空來聽,然後又實際去做,不要被文字所知障、障礙住了。
5 T7 A4 S* e) [, L1 V7 Y                    四種食方面都講過了,一樣都去看到過去自己的「意思食」、「識食」要吃,那一種我慢,那一種主宰欲、要吃啊!才導致自己很苦,家人也都很苦,在修行方面,人家都肯定她的修行境界不錯,建議她進一步要修神通方面,但是她卻覺得說:奇怪!怎麼越修我慢越大呢?因此覺得不是辦法,於是就繼續虛心再找,結果就找到這邊來,她真的有很大明顯的轉換,漸漸身心柔軟。落實在腳踏實地的修行,你的身、口、意一定是逐漸的柔軟,內心逐漸的安祥、柔和,正確的聞思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導向,是回到如實觀、回到中道。你一次的聞思,一次的實修實證,就會不斷的智慧開發。
9 G& t0 F4 D+ p- x5 v                    (第四節)一樣在詮釋四種食。「彼云何名為粗摶食?」「云何名為更樂食?」「更樂食」是翻譯問題,《增一阿含》的翻譯,事實上就是觸食,屬於感官方面的享受、享樂。「彼云何名為念食?」「念食」就是意思食,念頭、思惟方面的,像笛卡兒所講的「我思故我在」。很多的文學家、哲學家,他們的「意思食」方面,就是「我思故我在」,覺得有某方面的成就,是在「意思食」與「識食」方面比較多,我們要看到「念食」--念頭、思惟方面。「彼云何為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是謂名為識食」「念食」跟「識食」有怎麼樣不同的地方?「念食」是「諸意中所念想、所思惟者」後面的識食,念識者,「所念識者,意之所知」這兩種有什麼不同?「識食」比較偏向潛意識方面。
6 e4 S0 v' y/ q6 F1 Q                    「彼云何為念食?」「識食」的「識」,是「心王」、明覺。「念食」是「心所」、念頭思惟。「識」是一個「心王」,是一個明覺、明覺的心,像禪宗《六祖壇經》裡面講到「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當下的時候,是一個明覺心的顯現,講的是「心王」。如果你的起心動念落入這些思惟、念頭,就是「念食」,也就是「意思食」、「心所」。有「心王」,才會有「心所」;有「我」,才會有「我所」。「心所」就是由「心王」所產生、衍生出來的。貪、瞋、痴是一個心展現出來的法相,也是屬於「心所」。一個微細的關鍵點,「識」是屬於「心王」、明覺方面,「識食」要成長、增長,在禪宗的體系,包括說《六祖壇經》方面的,如果只是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當下的時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如果你以為這樣就到家了,以為這樣就可以繼續保軔下去……?" ]! y: \4 n* }0 n9 i# I! d% P
                    其實,這只是一個覺性的開發而已,以後講到「四念處」方面,大家有時間可以先看這方面的分析。【法義分享】這只是一個明覺、覺性的開發出來而已,不是這樣就到了,如果你認為這樣就到了,以為我已經明心見性了,我已經開悟了,我已經見到法性了,我已經見到佛性了,我已經見到自性了,結果這時候你以為開悟了,你以為已經到家了,於是我慢、我是、我能就繼續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當不了解深層的教理時,因此就容易落入狂禪的情況原因,不是說禪宗不好,禪宗有很高深的智慧,但是同樣有大利、也有大弊,如果你沒有真正了悟法義,就落入在「心王」、「明覺」,在「識食」裡面長養、滋長,你沒有辦法看到啊!+ N" ]$ P) j$ J9 d2 [- y
                    為什麼很多人參禪之後,覺得開悟了,結果我慢很大、形成狂禪,裡面沒有去看到就是落入「識食」,在「識食」的這一關很不容易突破,我們若有進入實修,整個課程講過了,你現在要先記下來了解,如果你的用功已經到達很深的層次,講到這裡你就會很大的突破,你現在要先把這些記下來,先了解、去體會,然後慢慢深入到這裡,當你看到你的「意思食」,再進一步去看到「識食」,看到「自我」深層的影子,這裡已經講到「五上分結」裡面的「我慢」與「無明結」。9 v) G5 L7 l3 J+ s- J
                    因為「我慢」與「無明結」,「識食」在滋長看不到,就是因為「無明結」還遮住,看不到「我慢」、「自我」在滋長,看不到「識食」在吃,看不到「識食」在成長,要先能夠深入去觀察到。「是謂,比丘!有此四食,眾生之類以此四食,流轉生死,從今世至後世」不要以為「這些與學佛沒有關係,認為不重要!我們要學習一些技巧、一些法門,打坐應該怎麼樣啊!要什麼樣姿勢,要什麼樣結手印啊!要觀想什麼啊!……」記得!這些都是方便法門,都是協助我們的心澄靜下來。當你的心澄靜下來,你有明覺心之後,不是到此就結束啊!不是繼續這樣保軔就好,不是這樣啊!
- }5 ?% u6 W! J$ s/ F                    你要繼續善用明覺心的工具,去照見、去體悟「三法印」,去體悟「法性」,去體悟「法住法界」,法是什麼?法界是什麼?要清楚體證到,照見到我們內心的十個結,照見到我們在四種食裡面,尤其是深層的「意思食」與「識食」在抓,照見到深層的自我、我慢。當你能夠認真去照見到四食--「念食」、「識食」時,已經是要面對後面的五大關卡,也就是「五上分結」、五大關卡方面,這就是「為學日增,為道日損」。當你真正是要修解脫道,真的會向內反觀照見,到後來慢慢會把你所照見到的,就會放下、放下、放下,把過去的顛倒夢想放下。所以,有的人會認為「學佛、修行幹什麼呢?解脫幹什麼呢?好像是消極悲觀」絕對不是這樣。0 y0 S9 _5 p* s( `
                    一個解脫者的吃,他的心態是怎麼樣呢?如果是粗摶食方面,他是因為需要而吃,只維持基本所需,這樣就好,裡面沒有欲貪。第二、觸食方面,對一個解脫者來講,他是不迎、不拒、不抓取,當然一般會講說他不觸、不去接觸,但是難道像佛陀解脫之後,就不看東西嗎?就不聽聲音嗎?一樣要看、要聽,只是他在「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沒有個人的欲貪,不迎不拒,裡面也沒有抓取,而是一種「三輪體空」的觸。第三、一個解脫者,他不會有「意思食」與「識食」,因為已經沒有我慢、沒有主宰欲。記得!證到三果的人,因為「自我」、「我慢」的結縛尚未突破,「意思食」與「識食」都還存在,也都一定有,不要以為沒有。你覺得沒有,是因為你的心還不夠微細,沒有回來反觀、回來反照。4 T- h; l  {: S9 i! C+ h" Z7 G+ }
                    第四、當一個解脫者在吃,他是以一種慚愧的心、感恩的心來吃,他會很知足、很惜福,知足、惜福。當一個解脫者,像佛陀去托缽,托到什麼、就吃什麼,他只是維持最基本的需要,然後當他吃了這些,不是說混吃混喝、然後等死,不是那樣啊!有人覺得說「你們修行人,什麼事都不做,就是在那裡混吃混喝……」絕對不是那回事。佛陀是把這些吃,降低到成為只要基本所需,這樣就好,然後隨順因緣與世間、眾生結緣,把生命的意義發揮最大功效,回饋世間、回饋眾生。
8 c" I# W3 n: c! g$ W! K                    這世間的黑暗,如何去幫這世間點燃一盞一盞的明燈,讓世間能夠光明普現。這裡所講的黑暗,不是說沒有太陽,是有太陽,但是眾生的智慧眼沒有打開,看不到解脫路,看不到解脫門,佛陀就是以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去跟有緣眾生結緣,他就是以知恩、感恩、報恩,知足惜福、回饋這世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