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4|回复: 1

庄子讲记 逍遥游第一(一)- 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9 17: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讲记
  g. g& S$ {+ K& R. O* k/ c6 B3 c. R2 |
; F0 E; r2 J. x6 d- d, K' T# [
南怀瑾讲解
0 L% q( N2 `6 T. X  \5 J  c* Q1 R9 l( O( {3 F( V+ ~5 `
2 C" M) H4 g; L+ H2 x6 m  }9 @. H
================================
# s( H' e& s: G2 f8 @( {2 ?庄子讲记·序言* }/ r5 C  [, Z( o4 r
================================8 U# v6 R- u& ^- X

  ~, F' @" d9 }' l4 H% d# Q9 J
' _. a! Z, H: i/ c* C0 P今天,我们开始讲《庄子》。《老子》与《庄子》从中国文化整个体系来讲,占的份量非常重。熟悉这两本书的人很多,而且历代注解《庄子》的人也很多,因感受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现在重新对《庄子》做一个研究,先把《庄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位置,它所占的份量,特别地提出来。5 E1 G3 D9 O  X  O* C) i  q

  |- Y3 R8 y* C我们都晓得,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所谓诸子百家的学说,是非常的蓬勃发达。我们拿两个人物来作代表,在春秋的末期是孔子,在战国时期是孟子。春秋与战国正是中国历史上天下大乱的时候,先后乱了三、四百年左右。在这个很动乱的历史阶段,对于学术思想来讲,却是最发达自由的时候。可是青年同学们有个观念要搞清楚,并不是说那时的学术思想是真自由的时候,这个名词不是那么讲法的,那个时候无所谓自由,也无所谓不自由。各种思想的蓬勃发展,
" Y6 n3 U3 D7 n) R3 C. A
+ R/ _5 P) H$ T+ c4 a究其原因,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文化没有完全统一,文字也没有完全统一,有些甚至是互相抵触的,尤其政治的体制,是每一个诸侯各霸一方,那么,所有的学术思想也各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同一个中国文化的体系下来的。! y" z3 }0 c4 G
+ x( N) h& M3 N: e* E5 {
我们看到《庄子》这本书中,并没有攻击过孟子,在《孟子》一书里也没有攻击过庄子,但攻击过墨子、杨子。我们晓得,墨子和杨子的思想,都是由道家的思想脱胎演变而来的。墨子的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从头顶一直到脚底,都可以放弃自己而去为别人谋利,是彻头彻尾的牺牲自我,以利别人。而杨子,杨朱的思想,则与墨子绝对相反,他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但并不是我一毛不拔,而你却该全部给我。他是主张天下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 F4 T' N3 Y! {9 E& ^) p: `
' ?- a  w) Q8 {7 K) s6 i一毛不拔,都能不妨害他人的利益,才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两个思想,一个是绝对为公,大公无私,忘掉了自己;一个是绝对为私,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这是一个最初思想的大问题。3 e7 q/ ?# l) x7 ^; s  {

6 O4 U: f! }7 `* _+ q依墨子的思想,要想天底下的人,人人都牺牲自我,做到真正的大公无私,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做得到的。譬如现在这个地方是十一楼,我们照应了自己这个楼层上的人,上边下边楼层里的人作什么,就没有办法照应,这个公啊,就在这个范围。扩大一点,扩大了我们照应到台北市,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台湾,照应了台湾,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世界。所以这个公字都是比较的,有范围慢慢地扩大,绝对为公很困难,有这个理而很少有这个事实。那么依杨子的思想,普天之下,每一个人都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绝对不为别人的利益牺牲一根毫毛,那是否做得到呢?也不可能。人类可真是奇妙的动物,固然自私的心理人人免不了,但若要自私到“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程度,却也没有人做得到,更不可能全人类都这样做。( q+ ]: Y& p) z0 D0 ?
/ \8 L; m8 N$ j) ~) i
那么,孟子攻击墨子和杨子,也是攻击这两种极端相反的主张。绝对的口号唱得很高,但绝对为公做不到,绝对为私也不可能。所以孔孟的儒家思想,客观地为“公”,适当地保留个人自我,适当地保留一点自私;专走中间路钱,中庸之道,这会有助于社会的安定。我们看到,孟子对墨子和杨子有所攻击,但没有看到攻击过庄子。所以有人可以怀疑说,《庄子》是在《孟子》之后还是之前,这属于历史时代的考证范围,很难确定。6 n' p' l! Q/ w- v6 w; H

6 ^6 E" f8 e; \/ v1 b1 I& Z( a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孔孟的文化思想以及文章,乃至他们所代表的一切,是周朝齐鲁文化的系统,也可以说是北方文化系统,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我们作为中国人,都念过《四书》,尤其像老一辈的读书人,为了要学好文章,必须要背《孟子》、《庄子》。苏东坡再三讲,《孟子》、《庄子》、《史记》,这三部书的文章背得了以后,文章会写得很好。但是你看《四书》的文章文字风格,跟《老子》、《庄子》是两回事。可以说,孔孟的文章章法,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文学味道,很温柔,很敦厚,很严谨,也很风流。这个风流不是现在讲的浪漫,观念不要搞错了。; a0 c2 H* `, @% [3 t

( h: F. \. V( h* J5 F% n) r9 g《老子》、《庄子》的文章,则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它的文学境界同《四书》完全不同,后世认为它代表了道家。中国所谓道家的思想,同儒家思想迥然不同。在《庄子》之后,代表南方楚国的文学,便有著名诗人屈原《离骚》、《楚辞》的出现。这一类文章都是同一个系统,其文字境界潇洒而有韵律,非常空灵、洒脱,文章气势也不同。表面上看像一个神经病在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就像《庄子·齐物论》里讲的“吹”,那的确是在“吹”。现在我们青年人讲话说的“吹”,这个“吹”字字眼的用法,是从《庄子》里面窃取而来的。但是,庄子“吹”得非常有味道。1 _. u0 @' ~( [0 X6 R7 N4 L

0 O9 J8 b& A; m/ d" T研究历史文化,需要了解当时不同地区的文字风格的趋势。楚辞,以及词赋等华贵美丽的文学作品,出于南方。后代思想的发展,老庄、禅宗皆在南方,尤其长江流域一带最为盛行。: r6 |$ u, N9 G/ x
/ A& B+ b; A% d" L, p3 e
这一点,青年同学们在研究中国文化,重新整理中国文学、哲学时,有必要加以特别注意。一般来说,北方民风,温柔敦厚,朴实无华。方方正正,顶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发展。而思想高明、空灵优雅的文化,则诞生于南方之地。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我常以此观念,研究欧洲历史,美国历史也一样;欧美方面,北部出来的人物,或文化思想,就与南方不同,北部的人们,行为笃厚,气质浑厚,南方出来的人物,像卡特就很有问题。这很奇怪,只由于东、西、南、北地区方向的差别,冥冥中影响山川人物以及文化的异同问题,和《易经》的象数法则又大有关系。& w7 J+ E. Z+ z% Y6 u, Z) }
4 O) g6 n, e' j! Y! R" p
千古以来,许多大文学家、大思想家,表面上都在骂《老子》、《庄子》,实际上都在偷偷地学。只有到了清朝,有个怪才的文学家、思想家金圣叹,提出了六部“才子书”:《左传》、《史记》、《庄子》、《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并且提出,如果你懂了“六才子”书,所有的文章技能都具备了。那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 l# o0 C% I2 m4 T+ b: J7 V: M

$ K$ h! B- ]' a  i( H4 U我们现在说回来,《庄子》的文章思想在当时是那么汪洋博大,可是在代表齐鲁文化的孔孟著作里没有提到过。《庄子》里头倒有很多提到孔子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在骂孔子,骂得很厉害,实际庄子都是在捧孔子,捧得很厉害。这就是文学技巧,有时候看起来反面的文章,实际上是正面的。《庄子》这部书,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文化,甚至到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受它的影响都很大。它内在的潇洒,讲人生境界,对东汉一直到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我们读这三四百年的历史很有意思。! K; G6 q1 `1 g, ]8 H) Q# Y' I
1 @1 K. U( {4 S4 _( |+ M
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身兼文武,出将入相,但是史书上说他也好,小说描写他也好,唱戏表演他也好,他没有穿过什么军服,始终穿一件八卦袍,头上挽一个逍遥巾,名士派书生的帽子,手里拿着鹅毛扇,优哉游哉的。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美。诸葛亮在前方指挥部队作战时,总是坐个车子叫人推着,四川人叫鸡公车,一个轮子的,推着声音比四轮大卡车还糟,“嘎唧嘎唧”地响、坐在上面也真真是很逍遥,这个风度很好。所以杜甫描写他的名诗: “万古云霄一羽毛”。事实上这个风度在几百年间,不管是政治,军事,社会,教育,哪一方面的风气都形成了。它受了什么影响呢?老庄思想的影响。不但是诸葛亮一个人有这个风度,南北朝时候很多人都一样,又譬如晋朝名将羊祜,他在前方当大元帅的时候,是历史上有名的从容,他指挥军队作战,“轻裘缓带”,“轻裘”,穿着长袍,就是冬天的棉袍,不穿军服,“缓带”,古代文官武将腰里拴一根带子,松松地在肚子上挂下来。你看京剧里唱关公啊,周瑜啊,就是这个样子出来的,都是一边穿的是窄袖子,另一边是大袍子,这个窄袖子是准备拿刀拿剑作战的。要知道戏台上这么一个人物出来,在中国文化中他代表了文武双全。那么古代的衣冠是不是照这个样子穿法呢?是这样穿法,所以很多读书人外面穿的是长袍,结果碰到要打仗的时候,长袍一脱,里面就是武装,身上都带剑的。那么他露一半,表示要打仗,我也可以来,要读书嘛,我也会写,就这个味道。我们读一读南北朝的历史,会觉得很有趣,甚至在前方作战,都有些优哉游哉的味道。尤其历史上很有名的谢安石,他在淝水之战中,直至打败了符坚的八十万大军的时候,还在下棋呢。前方打了胜仗的消息报告给他,他下棋动都不动。实际上他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但表面上要表示《庄子》的逍遥,认为要轻松,其实下来跑得疯快,那个皮鞋跟都跑掉了。等于我们现在说,假如当选了议员的话:“嗯,没有什么了不起,我睡觉要紧。”实际上呢,高兴得也是不得了。
$ Y& p, \2 ?/ Q1 Z8 j' S5 ?& Q: B4 ?% o' R3 k, L  H* _, U; V
还有一个故事。在前清的考试时代,民间相传一则笑话,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不中,但年纪已经步入中年了,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的一天,这个当老子的很紧张,就关在房里洗澡,轻松轻松。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儿子敲门大叫说:爸爸,我已考取第几名了!老子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呼小叫!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小心翼翼地轻轻说:爸爸,你也是第几名考取了!老子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这个道理呀,中国古代的考试说来都很紧张,看了过去好多的考试故事,那是假的从容啊。不管是真的从容还是假的从容,都受《庄子》的影响非常大。
; P9 I1 G3 h- K" C  e+ y
5 u) A, Z7 k8 F! ^( X* T我们手里拿的《庄子》这本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翻目录一看就知道,《内篇》只有七篇。在学者们的考据中,认为《内篇》真正是庄子写的,《外篇》跟《杂篇》靠不住,认为是后世人假托庄子的名义乱加上的。《内篇》是非常有名的,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外篇》与《杂篇》。做皇帝的帝王之术,军事上的用兵之道等,真正能够运用到《庄子》的,历代每一个大政治家,乃至聪明的帝王,聪明的人物,都受了《外篇》的影响。3 y% [. A2 }3 ^4 }, P
! r7 R9 P1 o1 N4 J1 X1 ]: l
可以说,《外篇》是所有的谋略学的始祖。同时,《外篇》《杂篇》给我们人生的启发,修道的启发也非常大。这个是要特别注意的。" o, {0 a( L" _/ ?! y* D
9 ~' T2 b3 J/ q7 j0 E' \% @1 m- L

- M9 Y! a" _1 R3 C* a; k================================
3 y# x. q  Z! G3 e" r庄子讲记·逍遥游: a  `, Y' A5 ~- A
================================
: S$ j! \( B6 V2 S/ v《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下面我们开始研究《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
9 i1 L7 |9 K" Y: Z6 ?+ z5 \4 B: o- i* r4 s) n3 H
在中国文化里头,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庄子讲的逍遥,不是西门町那个逍遥池的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过也许有一点取《庄子》里逍遥的意味。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这个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于学佛的人要求解脱。结果我们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这样又那样,认为这叫做道。看他一点都不逍遥,越看越苦。学佛修道要求逍遥解脱,人生既不逍遥又不解脱,这个人生是很苦的。
# C; O" t- n$ z0 n3 E! u8 O' ~! l8 a
《逍遥游》,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所以拿这个观念讲,什么叫人生?我们可以作一个答案:痛苦的累积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遥自在。
) a: D3 }  R* _# R- f1 {/ l: h! E  _: G( q# q0 J. P3 y. M
我们现在首先要对《逍遥游》做一个纲要,大家要把握这个纲要。《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一个人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么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换句话说,人修道也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人生。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就告诉我们: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华。这一篇《逍遥游》,它的内涵就是如此。
1 J" m3 o; M% h# G+ E! `
: d; g4 \+ S- J8 m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表达的,不管什么中文、英文、法文、日文,没有办法表达。语言文字如果能如实地表达人的思想,那人舆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了。譬如怎么表达哭,只有哭了才晓得,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达的东西,可以转个弯来表达,那就是用比喻来表达。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于用比喻,释迦牟尼佛最善于用比喻,如用莲花的比喻等;耶稣也很会用比喻;庄子也常用比喻。因为有时候不用比喻讲不出来,譬如我们恭维一个人很漂亮: “你比杨贵妃还漂亮。”杨贵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没有看到过,不过拿来比喻来说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遥游》里面有两个大方向,在很多关键的地方用比喻,来告诉我们人生和修养的方法。哪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物化”,这是中国文化中道家的一个大标题。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互相变化,而且非变不可,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物化”。在道家的观念里,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是里面的“化”物,受“化”的一个小分子而已。要如何把握那个能“化”,能“化”的是谁呢?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超出了万物的范围以外,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的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也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见”,见到了“道”的道理,我们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功能。第二个方向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人的变化。我们人,可以把自己升华成超人。这个超人怎么变呢?超人就在最平凡中变。我们做到了《逍遥游》这两个要点,才真正达得到逍遥。9 ~6 b9 }5 d3 ?! U3 U. |% ^, b+ c3 A
$ B, g: D- k6 t+ z. X, a/ l
我们先从人的这个高度来讨论。1 l- |0 x# V: ~( ]+ M3 O' S, l# p! ]
$ j" ~) r1 {6 ?9 q; k
我想在座诸位先生、同修读过《庄子》,研究过《庄子》的很多,不过我报告我的意见。/ \) i( r$ d6 Q# v5 ~

) y" i! ~& s& O1 c7 K( l: s8 M0 {9 u,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6 e% Y& W$ E2 m) K3 G0 u* x0 @  t$ Q# D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5 v( R8 w; O, [% N# B6 X' w
  z! o, `* P9 Z# V$ o& h, g鲲鱼化为大鹏鸟2 r& y& L% W% ~0 r5 L, C+ j
--------------------------------
" P2 `" ]& Y" y$ k/ @3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 c' i( G& Q" R8 v7 W) H' b$ N+ m, |5 b4 q1 c
中国文化中,道家讲地理学由《山海经》开始。现在美国很流行《山海经》,最近在拼命地研究它。根据《山海经》的证明,我们的祖宗大禹治水到过美国,现在美国人在承认。如果研究《山海经》,我们老祖宗大禹治水不但到过美国,还到过欧洲,中东,红海,地中海一带。所以研究大禹治水的历史,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在九年当中,大禹就把长江,黄河打开了,把洪水放到大海里去了。根据《山海经》记载,东南亚各国大禹都到过的,他怎么走的?又没有飞机,道家讲他当时骑在龙背上,要到哪里龙就飞到哪里。那些神话就多了。大禹开黄河上游那个龙门,符咒一画,天上神人就下来了,然后大禹请神人帮忙,神人就把手放在华山上,两脚踏着黄河的对岸,头一仰,这么一推,龙门就打开了。当然很快,几分钟就开了。我们现在听了蛮好玩的啊,科学神话。仔细一想,这个里头有很多问题。上古连机械都不发达,不要说打开龙门了,以全国的人力拿来挖长江、黄河的一截,几十年也作不到,为什么大禹九年就把洪水治下去了?所以这些资料,你们要哪里找呢?在中国《道藏》里,你看大禹的传记。
. L  N$ ^. E4 L2 L$ s/ z" }
2 l' I2 P; B* L2 O0 B《山海经》越看越神怪,里面记载世界上的人类有个贯胸国,人生来胸部这里有个洞,和背对穿的。贵人都有洞,不是贵人大概没有洞或洞要小一点。吃了饭要走路,两个人拿杆子往洞里一套就抬走了。《山海经》中还记载有各种各样的国家,各种各样的人类。现在倒不是我们中国人在研究,是外国人在研究,研究来研究去不得了,最近发表的论文证明,大禹是到过美国的。所以有个美国同学问我:“老师,台湾买不买得到《山海经》?”我说买得到啊,在哪里我告诉你。他说买得到正好,还准备要研究。
6 v% v" s7 Z  U# J
2 L3 t0 y( o$ }7 g" M- z5 g“北冥有鱼,”“北冥”,这本书上“冥”字没有三点水,别的书有三点水,尤其道家的书上都有三点水。根据《山海经》一书,中国上古讲的“北冥”,等于现在讲的地球北极。道家的学说,在上古的时候,观念比现代人宽,学术思想境界比现代人大,反而后世的人,把“北冥”说成中国的渤海,范围被缩小了。中国的道家修道,什么是“北冥”呢?我们身体丹田海底之下叫做“北冥”;什么是“南冥”呢?头顶上。修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练到了头顶上,佛家叫化身千百亿,就是讲这个道理。先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大家。6 V! ?& b, q% n* Y1 _8 p
: r$ C' }0 s" [7 I$ `9 u! ?) c0 i
庄子说“北冥”,有一条鱼,叫做“鲲”,这个“鲲”有多大呢?“不知其几千里也。”不晓得有几千里大。注意了,庄子说那条鱼不晓得有几千里大,经常看到年轻同学写文章:庄子说那一条鱼就有几千里大。错了,庄子是“不知其几千里也”,你硬是确定为只有几千里,你已经把这一句错定啦,所以你变成庄子的老师了。庄子讲“不知其几千里也”,等于印度的佛经翻译过来的八万四千,不可知,不可见,不可量,无量无边。结果学佛的人打起坐来,都把它变为有量有边,坐着就是那么空,好象空起来就只有我那么大,这不是有量有边吗?曲解了佛学。$ i, j# j. W0 ]$ D. E7 ]' }% y

: T  E" I$ K* m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j( Y8 A6 C3 k( F" w

. F/ b* Y( }; }, w庄子说这条鱼古怪了,突然一个变化,从海里头飞上天,就变成鸟啦,叫做“大鹏鸟”。这个大鹏鸟的背,也“不知其几千里也。”8 |  [1 S& }1 B3 ?6 B* l; g2 d* A: G

% ~9 e* W5 j2 e这个很怪了噢,先讨论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的科学。年青人听了一定笑,你们乱扯科学。中国的科学是是中国的范围,实际上我们晓得,讲科学,我们强调自已老祖宗的文化,中国从来在世界的科学史上是领先的,当我们有科学的时候,西方文化还没有影子哩,当然现在落后了,几千年不肯求进步。中国文化还有许多理论科学,你要看了会笑死人,但是真是假还不知道,不要轻易笑。譬如,我们晓得台湾有鹿,它有些是鲨鱼化成的,鲨鱼到了年龄会跳上海来,在沙滩上打个滚,就跑到山里变成鹿了。你信不信?信不信由你,讲不讲由我。有一些东西的确会变的,苍蝇、蚊子是寄虫变来的,飞蛾是蠹虫变的。这是“物化”的道理。我们人也是变来的,精虫变来的,对不对?所以根据中国道家的说法,唐代有个神仙谭峭,有一部道书叫做《化书》,专门讲“物化”的道理,什么变成什么,什么又变成什么。其实,万事万物都在变,人也在变,你看,每一个人思想、年龄在变,男女到了更年期,一个老实人突然变成刁钻古怪神经病。照心理学看,人都变坏啦,病院里头好人变病啦,对不对?我们坐在这里,大家都在变,过去是妈妈手里抱的小婴儿,现在已经这么大了,我呢,头发也变白啦。都在变,你不要忘记了自己也在变。
0 `; t, t6 w4 `. r+ ]4 l% N, E$ N' x$ j3 _
所以庄子说深海里头有条鱼,突然一变,变成天上会飞的大鹏鸟。这个问题很大,提出了两个东西,“沉潜飞动”。沉伏下来,潜伏在深海里的鱼,突然一变,变成了远走高飞的大鹏鸟了。深海里本来有生物哦,告诉你们知识要渊博一点,你们至少要看“动物世界”。深海里的生物多得很,都很庞大;深海很黑,那些生物本身都带光、带电,头上都有亮光。《逍遥游》开头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道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修道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者倒霉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沉潜”在深水里头,动都不要动。修到相当的程度,一变,就升华高飞了。我们至少要明白这个意义。2 S/ k: J+ S, B6 x. W0 P

6 p3 H* W/ B8 O, a# X2 L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S7 ?8 B# u7 P4 U- d! t
+ j3 P2 J( C) q5 B" }5 g
鲲变成了大鹏鸟,大鹏鸟怎么飞啊?让我们写一定很简单:它要飞就飞了。庄子这里写“怒而飞”。这个“怒”不一定是发脾气,它是形容词,等于努力的努字,表示鼓足了气,充满了气。生命到了最高点,“怒”,才能起飞,否则飞不起来。跟飞机要滑翔到最高速才起飞一样。庄子说馄变成大鹏鸟后,比原来还厉害,为什么?做鱼的时候“不知其几千里也”,变成了大鹏鸟,那个背就“不知其几千里也”,没有算两个翅膀哦。现在加了两个翅膀,那两个翅膀一展开啊,像天上的云一样,把天两边都盖住了,把东半球、西半球都遮住了。你说有多大?!# s/ t, E) g6 Y, Z; ]) V8 ]

+ K* |+ t/ T+ E- M9 r& y如果我们写白话文,要加三个字:“我的妈!”如果不加这三个字形容不出来有多大。唐代有名诗人杜甫的诗:“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个人写文章做诗啊,做出来要吓人,就成功了。如果做出来,大家看了连喷嚏都不打一个,这个文章就不值钱。杜甫的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要说话说得惊人,就要数庄子,他一吹就那么大。" i  A4 _: ]8 a3 T8 W1 y: ^$ y" Y
3 A- d; h2 |9 `! v0 R, Z1 ?
大鹏鸟奋力一飞,翅膀张开,大概太阳都被遮住了,那我们连衣服也没办法晒了。等于佛经上讲阿弥陀佛说法的时候,舌头一吐,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唉哟!不知道有多长!我看经,到这里一合掌:阿弥陀佛你不要说法了,要是舌头一吐出来,我们的衣服就没办法晒了。
/ E) f9 e! d+ K; c  Y! X6 _/ _  c- A7 G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4 H' i% }% B5 A+ U3 j3 g" q+ X
7 E8 m) e3 l, E  @, y2 o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关键。“海运”不是做官,也不是交通部门的海运公司,它是庄子造的名词,代表一个大观念,宇宙间有一个动力,生命里有一个动能,就是“大运”。这个动力在佛家叫轮回。“海”是形容它的范围大得不得了;“运”,它永远在转动。这个动力一转动,生命非变不可,所以鲲鱼变成了大鹏鸟。大鹏鸟“怒而飞”,它飞到哪里去?由于这个动力的推动,大鹏鸟飞到“南冥”,南极去了。这句话,大家常常轻易地读过去,根据道家的解释,人修道,身上的气脉由海底发动达到头顶,就超越升华了。但这一步很难,必须有个帮助,你气脉成就了,它就会来。) m2 e" L# E- `) M1 u# W8 Q
; C, L" u7 D7 [9 u/ q( J
“南冥者,天池也。”“南冥”与“北冥”不同,“北冥”是地球的根,“南冥”是虚空中跟太空接起来的,叫做“天池”。现在科学发展了,世界的科学家都联合起来到南极探险,至于对北极的考察,也只有些影子,真正的情况还远远没有搞清楚。老实讲没有办法,飞机只要到了北极的上空,指南针都要失灵。因为那里是旋的,也就是“海运”。科幻小说讲北极有个地方,飞机到了附近就不得了,要被吸进去的。这个洞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嘴巴一吸进来,通过肠子,就从另外一边出来了。科学小说是这么幻想的,中国的小说早就那么讲了。/ V, I. ^: X. ^) U) [7 \+ t5 L

  ?7 P9 ?: |! A+ t1 N; [, Y( W《齐谐》者,志怪者也。
& ~0 m" G5 f1 g( T1 }- p
6 B7 a) N. s4 {- M* j% u$ n庄子说你不信啊?那我引证一段古书,以证明我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齐谐》,齐国人记载的笔记小说。《齐谐》专门记录古代那些神奇的事情,等于我们现在看的《山海经》。“志”就是记载。% ~" L1 x: \1 X6 A. F) |; V
( x) ^( p8 i. P; E; j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f% R" w/ ~4 t
$ }" n; r' `3 |
《齐谐》书上是这样讲的:大鹏鸟要到南极去时,两个翅膀一展开来,海水就飞上三千里高空去了。吓人吧,赶紧得去发台风警报。然后乘着风,一下冲到九万里高空。我们都看不见了,只能看到天空变黑,太阳给它遮完了。“搏”,好象在跟风浪搏斗;“扶摇”,古代人给大风起的名字。7 O$ ]- W/ {& V! l- p. Y  p6 v, K0 n9 `2 ^
$ K: C! N4 g  ^( r# t$ f) x# y. x
生命之息
/ Y% t1 Y) M. i  ~4 V& T1 r--------------------------------
3 g& Y6 L8 D/ V4 n接下去庄子讲理由:“去以六月息者也。”问题来了,大鹏鸟飞那么远干什么?跟我们相同,大鹏鸟夏天六月放暑假,要到南方去凉快凉快。这话古人看了一定不相信,六月南方热得要死嘛,怎么还去南方凉快呢?现在人都知道,南极的气温不知道零下多少度,冻得要死。大鹏鸟觉得这个世界发烧了,于是飞到南极的大冰山里去。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六月息”?五月、八月不可以,七月半也不可以,一定要六月?学过《易经》就知道了,十二卦中,六月夏至阳极阴生。十二卦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来表示地球气候、气运的旋转,以及地球物理的变化。什么叫“息”?要注意中国的文字,“息”不是息灭是成长。所以消息两个字,消是消耗,是放射完了;息是充电,是成长。大鹏鸟六月到南极去是休养补充。  O. m- z0 U6 w8 e3 x# n4 n

7 A/ F5 v3 [7 ]! Z: R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 d, T, B( B9 D* g9 I0 ^
0 K- z9 C* k! A5 X' q
“野马”不是一匹马喔,“野马”就是佛经上讲的“阳焰”,太阳光的幻影,古书叫做“海市蜃楼”。航海过程中,有时忽然会看到海中间,好象前面到了某个地方,有城市,有来往的行人;沙漠地带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假的,什么都没有。太阳照在海面上,就会看到海面不再是海,而是海岸的城市了,如果当真走进去,就会掉到海里去了。在高热和极冷的地方都容易发生这种现象。其实只是太阳光反射的一种投影。“尘埃”就是灰尘。讲最细小的物质,佛经常用“微尘”两个字。庄子说,一切物理的,生理的状况,大的像鲲和大鹏鸟那么大的生命,小的比一粒灰尘还小,它们存在于世界上靠的是什么呢?“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自然的生命靠一个力量活着,叫做“息”。也就是修道人讲的气。这个气不是空气的气。生命有了气,就会像小孩子吹泡泡糖一样,完全充实了。气不够自然苍老了,最后死亡了。气吹大了呢? “怒而飞”,就鼓起来,可以升华了。
7 C% `. i; B' n( ]7 G- ?# D. c- M  O6 n5 L9 S* M" L* F- U
庄子的文章看起来,东一下西一下,毫不相干,其实处处相干,文章是呵成一气的,中间没有间断的。
7 M& ^& z* c9 M1 x, {6 E/ ~* D& Q$ |2 m3 `" s; _8 ^
天亦非天
- G9 A9 {4 i% r: V: A' y4 B--------------------------------& u; v1 T. y9 B- N3 v5 ]# ?& c) C# v
! b- a) U& A! }7 z- H0 ~1 `4 W: c" e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U+ t( y7 X( N5 c8 y
. [! u2 b. B. ^5 G5 H! C& T( m
庄子提了三个问题:“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我们仰头看天,当天气晴朗得一点云都没有的时候,空中颜色青青的,那叫“苍”,我们现在认为那是蓝天。庄子他说我问你,天真是蓝的吗?你爬到天上看过啊?假如那个蓝色就叫天,那夜里这个黑色叫不叫天?早晨空中白白的一点曙光,那也是天啊?
" i0 B% t; b. R# O
6 _/ q1 Z5 ^, |& ?& t! k你看庄子多科学,多逻辑。换句话说,你不要搞错了,天究竟是什么颜色,你没有办法断定它,因为它是空的嘛,没有一个固定的颜色。所以读《庄子》这本书要注意,问号的反面还有很多的内容。
# d1 C5 O/ @: @; `, D
( M+ q4 H# o) h$ h, p0 n& @第二个问题:“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你认为宇宙是无限大吗?远得没有办法再远吗?是远得没有边的吗?那么我们站在这里,也算是宇宙一个起点喽!我还摸得着啊,宇宙就在这里啊,你怎么说它没有边呢?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N9 A/ M3 O8 p' R; y" }/ L
7 \# Q) G4 M$ D5 S1 _  m9 M! Q  z
第三个问题:“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当站在高空,所谓上方世界的人站在上面,看我们下方的世界,也是这样的吗?很多人坐过飞机,到了几千尺高空往下看台湾这个海岛,好象小孩子作业里画的图案一样,不再是站在地面看到的高楼建筑的样子了。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两样。
* `" O  h9 J. U
0 E2 Y9 o' N: S$ ?" E庄子提出问题来,他自己不说一个确定的答案。后世认为中国的禅宗完全受了庄子的影响,其教育方法是永远不给你答案。在这里,庄子并没有批判任何人,然而他已经把我们所有的境界推翻否定了。你不要认为你的知识够了,都是错误的观念。- m2 r2 O4 d( ?0 p1 A! _% d
, Z2 U0 v1 o* {& `  g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m0 G4 l2 [+ R0 H9 l$ I, [4 ?! j/ K$ x; b& n/ C% h5 ~
庄子举出一个事例,里面包括有几层的道理。如果水不深厚、不充满,就没有办法承受大船,除非像大海一样的深厚、广阔,才能载起几千吨、几万吨的大船在上面飘来飘去。我们在厅堂里挖个小坑,然后舀一玻璃杯的水倒在里面,使它刚好不溢出来,把小芥子放在水里面,就可以当作船一样行驶;如果把杯子放在上面,一下就胶住了,浮不起来,为什么?水太浅,杯子当船太大了。我们看庄子多会说话,学会了《庄子》我们就会参禅了。庄子明白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像大海一样深广才行。要够得上修道的材料,也要像大海一样汪洋才行。佛经上形容“如来如大海”,讲阿弥陀佛的眼睛像四大海那么大,我们的眼睛小得很,有时候连眼白还看不见呢!* S  h2 u9 X$ q$ n  P
- l+ \- `1 k0 P) x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L# c' O1 K+ I( }

# D9 G# c5 M  F大鹏鸟要飞到九万里高空,非要等到大风来了才行,如果风力不厚,它两个翅膀就没有办法打开,飞不起来。风力越大,起飞就越容易、快速。懂科学的同学都知道,如果遇上风向不对,气流很乱,飞机就不能起飞,不然很危险。庄子用这个道理比喻人生,修道想成功也要借助于风力。一个人想成大功立大业,或者修道也好,做生意也好,要有本钱啊,本钱就是你的风。很多年轻人老是想:要是我呀,就要怎么样怎么样。想了半天,有没有本钱啊?一毛钱也没有。没有风,还飞个什么?所以青年人要想做一番事业,你的能力才智都要去培养才行。风力不够,没你的事,本钱积累厚了,才可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时候,俯视天下万物,你不会觉得自己伟大,已经没有伟大可言了,一个个都很藐小。你到了高空上面,如果下面有个英雄拿个大刀在玩,很了不起,你一看,会好笑:哎!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你想想这个境界,* A& P+ H: V) W& S; M; F

+ Y+ }7 }1 W5 f! o: D- j* n6 S人生被那么一讲啊,看看我们还有什么意思?一层一层道理还很多,都是禅宗的话头。& ?' ]5 G9 ^( I" x! ~/ d
' j- Y5 H8 b# v0 o# u- u: ]# b2 v
大鹏鸟飞起来,背对着青天,青天有多远呢?“莫之夭阏”,无量无边。在这样一个空灵的环境,它才可以到达南极。道家讲南极是长生不老之地,所以寿星叫做南极仙翁。庄子告诉我们,要达到空灵的境界,才能有大的成就。一个人,思想气度不空灵,太小气,就永远不会认识这个宇宙,得不到逍遥。他得到的是“消摇”,消耗完了只好发抖了。% n0 `* T% x% f( E4 u# W$ }) ]" J

  U: O  u/ N0 [( L读了《庄子》这本书,我们的心胸自然就会扩大了。我有个朋友,地位很高,当年我们叫他“哼字号”,譬如问他好,他就:“哼”;到了台湾就变成“哈字号”了,你一问他,他就“哈”。所以人称“哼哈二将”。一天他来看我,“哎呀,我烦恼得不得了,你怎么叫我打坐啊?打坐也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我说:“拿一本书你回去看。”“哼哈二将”很听话,果然回去读《庄子》了。
, f$ }1 W0 B  z8 t1 T8 E1 X
' x2 {; O! i) U+ \. g9 l) I后来他告诉我:“我懂了《庄子》,舒服之极,现在也不哼也不哈了。”《庄子》确实处处都是解脱境界。- ?, }+ P, G- c8 A& O' ]
4 W" @3 S, ?8 `8 G;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u$ U3 ]4 N% d, b! G5 f2 t% R
1 E7 Z0 x6 E4 _- N2 D! o境界大小的差别$ x( o9 _% c* M; q% E
--------------------------------
9 x' M4 ^; M  T5 ?6 N* o. R' X% P2 y' G: ?: u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L$ a. `/ u1 O, u

. m) B" W  i& N9 A2 J9 m1 J“蜩(tiáo)”就是蝉,也叫知了。知了夏天在树林里叫得很好听的,秋天到了要蜕壳,蜕壳了以后,自己变化走了。壳留下来就是蝉蜕。蝉蜕是一种中药,它有清火作用,可治疗喉咙沙哑。“学鸠”是小鸟。' P9 E" c: a) X7 [- R6 k% M7 p% ?( A7 p# T
/ M1 S4 r9 E" J+ _2 N
一只小鸟一只小虫,没有看到过大鹏鸟,因为大鹏鸟一飞起来,它们看都看不见,只不过听人家说有这么一件事,听了就笑:那个大鹏鸟多事,何必飞那么远?像我呀, “决起而飞,”什么是“决起而飞”?“嘣”一下跳过去了,这形容飞出去不远嘛;大鹏鸟是“怒而飞”,飞得很远,这之间何止天壤之别。小鸟小虫自已也很得意,“枪榆枋,”从这棵小树飞到那丛草上来,很远嘛,也很痛快。“时则不至,”时间不够,万一我飞不到掉下来怎么办? “而控于地而已矣,”不过掉在地上,也不会跌死。这个叫做飞啊?老母鸡被我们赶急了的时候, “咯咯咯咯”的,它也会“嘣”地一下飞个两步,就到前面去了,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啊。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
4 j0 G: l0 u  ~& N
% h2 ^. _# O  u3 t, X所以它们笑大鹏鸟:这个老兄真是多余,飞到南极去干什么呀?8 J5 q8 R2 K' O

, B2 K8 h, Z) o2 f* _  v下面一句话庄子都不讲了。
- s& G+ c+ j+ Q( z6 D  r: A: Z, H
世界上这样的事情很多。有些了不起的人,当他没有出来的时候,你东笑西笑,最后自己变成小鸟了。譬如历史上南唐的朱温没有当皇帝之前,可怜得很,妈妈带他三兄弟给人家帮工,他自己也要去干活。老板一天到晚骂他:“你这个家伙个子大大的,活懒得干,还光吹牛。”他实在给骂气了,就说:“你们这些人都是乡巴佬,光知道盖房子,置财产,我们大丈夫做事,你懂得个屁啊!”老板很生气就要打他,老板的妈妈说:“不能打,这个孩子将来前途无量,要好好对他。”老太太问朱温:“你这个不肯干,那个不肯干,究竟想干什么? ”他说:“我想借杆打猎的枪,到山里给你打打猎,弄点好菜给你吃吃。”老太太说:“好吧,你要什么都帮忙。”后来朱温当了皇帝,对老板的妈妈好得很,把她同自己的妈妈一起接来,很感谢她。看到那个老板恨不得把他宰了:“你这个家伙,眼光那么小,看人看不起。”大家看人眼光放大一点啊,不要像这个小鸟小虫。庄子没讲的,我把它补充说出来了。8 G* y5 n+ S, z, f2 o$ b) z

- |; w3 w. x: n' U" T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7 `5 k  R) A- A6 \

/ \  K$ ~5 T7 ]. ?5 L% P0 @“适”是走路。天空早晨的颜色叫“莽”,晚上的颜色叫“苍”。南北朝有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西北地区傍晚的景色。还有一种解释:“莽苍”指近郊的草木之色。所以“莽苍”代指较近的地方。到近郊的草木间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算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庄子好象很喜欢旅行一样,告诉我们出门该怎么准备,实际上他讲的是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他抓住今天就好了,没有明天;或者抓住明天,不晓得有后天。有一种人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要,他要永远。庄子就是告诉这个东西。因此说:“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的知识范围有限啊!- _) K0 }0 y  J) G
$ A( I( G. \; E( l5 ?3 _3 w2 t8 Z2 t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M  _& P; i  q
9 o' a6 h9 K% ]# K8 x& f; i
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远见有大见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业,永远有他的伟大。这是智慧大小有别。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看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了几十年就死了,不晓得把握它。所以说:“小年不及大年。”
& h' L0 I" {% C
' i- l/ ?4 f1 S5 U  c“物化”的作用,就是关于一切的生物互相变化,所以鲲鱼变成了大鹏鸟的观念,第一个要点是“沉潜飞动”,庄子用寓言,也是用事实来说明。这属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不要拿现代科学的观念来说,至于它的对与不对,需要另加求证。第二个要点,一切万有的生命之所以变化,中间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庄子提出来一个名词,叫“息”。中国后来的道家,取了一个名称叫“气”,万物皆是气化。说到气化,庄子文章写作的方法,和他讲话表达的方法不同,说到这里,恐怕人家不相信,他就提出来,我们抬头看天,究竟这个天是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这个样子?, Z: C6 f; Y+ q8 \

% s4 c9 K  C- u: Z: `" s假如我们到了高空,例如坐飞机,倒过来看这个地球,地球等于在我们头的上面,那个时候看这个天又是什么颜色呢?这就说明一个道理,等于佛学所讲的:人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都属于“比量”,不是“现量”的境界。所谓“现量”,就是呈现出来那个真实的东西。我们现在借用了佛学名称,就能了解庄子所说的道理。人类的见解、知识和生活经验都是“比量”,不是真实的。0 Y0 y' _7 D9 r5 o: F- d
7 ^: ]- a7 c* r3 E
同样一个气候,同样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一个颜色,因人而产生的感受各异。譬如说热,热到什么程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因此,冷热一切等等,都是比较的,不是绝对的真正的知识。所以,庄子拿大海作比喻,水不深不能载船,水要很深,面积也要很宽,大船才能行驶。然后讲大鹏鸟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必须要等待大风,要有大风的风力,才能超越九万里的高空。下面又提到小鸟和蝉。小鸟和蝉笑这个大鹏鸟,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气力?为什么一定要飞到南极去?等于讲,为什么要看尼加拉瓜瀑布?到我们新界看看那个流水,也是瀑布,差不多嘛?还要买飞机票出国。就是这个味道。这就是谈到境智“比量”的不同。每一个东西境界的大小,智慧的深浅,观念等等是完全两样。因此庄子提出来,小鸟和蝉的境界小,智慧浅,所以看大鹏鸟远大的高飞,不可想象。我们生活的经验,一辈子在艰难困苦中过惯了的人,看到那个富贵和特别伟大的场面,自已就觉得路都走不动,也不晓得如何自处了。这就是说明境界大小的不同。所以庄子跟着提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智慧的深浅,寿命的长短,小的境界和大的境界相比较,差别太大。活了二百岁的人,他所经历的人世间的经验,同只活了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这个中间差别很大。这种境智的不同,犹如佛经的一句话,叫“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见解、智慧境界等,看一个东西的观念都不同。
$ C. ~3 `3 Z5 ~+ a# E$ K1 t, A( p4 P" W/ t* i+ v# t! f+ S7 ^1 _
因为《庄子》文章太美,看起来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如果你把全篇的逻辑贯穿起来了,是非常有条理的。中间都是申述理由。庄子并不是用纯逻辑、纯理论性的方法,抓到一个主题,死死地在那个牛角尖上钻下去。庄子用文学境界的方法,从各种方面旁敲侧击,喜笑怒骂,正面反面地写来,所以《庄子》本身有他的文学境界的逻辑。
6 C2 w% g) ]9 T5 f
9 J9 N# o4 S$ n奚以知其然也?
" T$ F) J) d2 _5 \! Y' O) h: o$ @; x
那怎么样知道这个道理呢?“奚以”,是当时古文的写法。后来一直到秦汉唐宋元明清,许多人学古文的人,都用这个方法来写文章。“奚以”就是何以的意思,等于白话文的那怎么样。* [- W* [) x. C' c; N
# \7 c, X, u1 z9 s3 H  d' q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c+ O/ |% \0 Q% @5 p, [; n. F" Y( E; }
现在我们讲香菇、小菇,有些野生的香菇不叫做香菇,叫小菌类,尤其夏天下大雨以后,阴暗潮湿的地方,第二天一早,看墙边或树根上,都镶了一些白色的小菌,这类由细菌化生的生物,“不知晦朔”。“晦”,每个月的月底叫晦;“朔”,每个月的初一叫做朔。“朝菌”这种东西,寿命不到一个月,两三个礼拜就没有了。所以,假设它每个月初三开始生长的,不到三十号就死亡了,它不晓得人世间有一个月的时间。“蟪蛄”就是蝉。蝉分两种,有一种夏天生,一到秋天边上就死亡了;有一种叫寒蝉,我们形容一个人不大说话,或者在某一种环境中不敢说话,不敢反对也不敢赞成,哑巴一样发不出声音,像冷天里的蝉叫不出声来,用中国文学比喻就叫“噤若寒蝉”。所以这两种蝉,有些生在夏天,遇一阵就死亡,蜕变。庄子说它们不知道一年当中有春天和秋天,“此小年也。”
4 j- K4 a* ~' c9 q
9 p6 Q2 ]/ z8 {拿生物界的寿命来作比方,这是庄子所讲的,比较的,他举出来我们人知识范围所看到的。还有一些生物,如细菌等,几秒钟的寿命,或者几分钟、半天的寿命,我们人以为它们可怜,认为自己活了五六十年、七八十年就蛮伟大的。其实,那些生物活了几秒钟,它也很快活,也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感受的境界各自不同,每个生命都不同。因此,庄子说小的我们人还容易懂,大的就不大容易相信了。# v: }; S  r! U; x1 ^, ]

0 ^# _' Q. Z( i4 n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j% E) {' `8 |* e( ^3 J
. I: s, u  m3 x& s6 q  q
“冥灵”,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是一种大乌龟,有些书上解释“冥灵”是一种植物,这是不恰当的。乌龟有很多种种类,“冥灵”就是乌龟的一种,这种大龟像海里的玳帽,尤其在长江以南比较多,所以叫“楚之南”。有的乌龟千年可以不死,因为它们可以食气,有时候也吃一点小细菌。墙下压一只乌龟,它几十年上百年不吃东西,也死不了。它有时候把头伸出来,或者有小飞虫到它前面吞一口,吃一个小飞虫等于我们到大馆子吃了一顿大餐,也就够了。然后它饿了,头伸出来,吸一口气,可以憋很久,活得很长。所以我们给人家做寿,不是送乌龟的标记,就是送白鹤的标记,这两种生物寿命都活得很长。所以庄子提出来“楚之南有冥灵者”,它可以活一千年,以五百岁为春天,五百岁为秋天。以我们来看,乌龟的寿命已经很了不起了,庄子说,还不足。
1 E- X9 _; G; a6 q& h1 c* N$ Z9 y( |2 F; T1 K9 n1 ]1 s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A( c+ h9 L& J( |1 I
& s- z; Y7 R: M# x# J
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上古”有一种树,叫“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它的生命一万六千年。这在道家看来不稀奇,所以中国的道家说,人练气养气的功夫修成功了,可以与“天地同修,日月同寿。”“修”就是长,跟天地一样的长,跟太阳月亮一样的寿命。后世有些学者认为,“大椿”的生命一万六千年,不敢让人相信,他们的著书注解上,什么叫“大椿”呢?$ ^0 I4 j6 |3 O, R0 R1 _8 o

; l3 e- E  ]9 c. G, W: w; X+ l“椿”的拆字:木字拆成十、八,春字拆成三、八什么的,随便加一个数字一拼凑,然后认为,“大椿”是庄子假设的,不需要去考证它。你管庄子说的是假的还是真的,反正树木的寿命,譬如我们阿里山的神木就活得很长。自己的知识经验有时候不到,因此把古人的许多东西曲加解释。
. _7 D6 M1 }- Q2 g/ z
& d0 t$ ^! k) B, q庄子现在讲“大年”,由时间的比例,提到了动物和植物,然后讲到人:; G& ~  T: P0 q. e* ~# p
; m, ~- w( C7 g& [+ v* y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w. V9 I4 r7 S6 h: N* j
" J7 Y. B- F' P( r7 q0 E2 j+ Y
“彭祖”是中国有名的一个长寿者,他的名字叫钱铿,南方楚国人,据说活了八百岁。我们普通的小孩子都会讲彭祖年高八百寿。彭祖是尧时候的人,在上古讲来,这个寿命不算小,不过也不长,跟老子比起来并不算长,在中国道家历史上,老子不晓得活到多少岁了,因为每一个时代他都出现,每个时代都变一个名字,我们现在所讲的老子是他周朝时期的名字,实际上不晓得他活了多少岁。
& ]$ k9 ?3 o. r9 R1 a1 @# f( f8 y' u9 N% R/ B* X2 y
我们都晓得彭祖活了八百岁,不过中国人有个笑话,有一个老太爷祝寿,有人恭维说:“老太爷,您真有福气啊,您跟彭祖一样会长寿。”老太爷回答:“你拿彭祖来跟我比,那你小看了我。”这个人脸红了,老太爷不接受恭维,于是问: “老太爷究竟要活多少岁呢?”“我活一千岁啊!彭祖活八百,他少了两百年。”“那很难办了,历史上找不出这样的比方啊? ”“那你读书才少呢,你不晓得‘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哈!我就是祸害。”这位老太爷很幽默。8 Q1 x2 E* ~& _6 l; P
8 P' S9 a4 g4 P6 ^" e8 l% b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以彭祖活了八百年的年龄来讲,叫我们一般人跟他来比比,自己太渺小了,活了几十年,已经是老太爷,老太太了,很可怜,而且可悲。
# G" |# F- e  [2 G5 r: N$ Q' \6 e1 B2 t, m+ z
这一段说明寿命时间的长短,是根据人的知识“比量”来的。庄子说一条鱼怎么变成大鹏鸟,不过中间插了那么多故事,就说明一个东西:你们不要不相信,因为人的知识范围有限,没有那么高的见地,所以境界、智慧的“比量”不同。那么庄子下面就说明大鹏鸟由北极向南极飞的这一件事情,他又回转来,在下一段里头要作结论,当然不是全篇的结论。我们这样一研究,就晓得庄子的文章不是散漫,古人不是批评而是赞扬,四个字“汪洋徜徉”,就是博大,是形容庄子的文章看起来简直像大海一样伟大,像大海里的波浪,不晓得有多少波浪,但是归结起来还是大海。庄子的文章我们看起来好象很散乱,东一下西一下,所以读《庄子》,读到后面忘了前面,不晓得他讲到哪里去了。但我们把这个逻辑抓住了以后,就知道《庄子》非常有规律的,还是在说一个主题——宇宙间一切的生命都是“物化”。下面庄子就引用古代例子做一个说明。
: d5 ^. Z1 R) i
5 K4 ?" }, `# ^/ G)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 K( W' o. ?% g. U+ F8 i1 n) c* x% ]* v% b
南北两极相通6 a- ]. F& S, v+ O' Q
--------------------------------
* z4 v) a, b7 \" K
! }0 ]1 ?! [# a. G3 f# d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8 V  H7 K. x% ~# ~; V

! P& r6 C* ~# z; e我们先把它截断,文章其实是连着的。商汤问当时很有学问、很有道德修养的“棘”,“是已”,有这件事情可以来证明,并能说明庄子自己讲的“北冥有鱼”,突然变成大鹏鸟向南飞,这件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叫“穷发”?“发”,地下的头发是什么?草!“穷发”,没有草。中国上古什么地方叫做“穷发”呢?苏联到北极一带。这要研究《山海经》与中国的上古史。所以中国上古时叫北方的民族,北方的人类,譬如叫俄国人为“穷发之民”,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这一段文章里头,深切地证明庄子所讲的“北冥”就是北极。“穷发之北”有个地方叫“冥海”,就是《庄子》开头所提到的“北冥”。我们注意,《庄子》前面提过,大鹏鸟向南飞,到了南极“天池”,现在又转过来,为什么讲北极又是“天池”呢?研究中国上古的科学物理思想,我们早就知道,由北极到了极点,一直再往北走,走到了头就是南极,南极走到了头就是北极,南极跟北极连着的,因为地球像个皮球一样是圆的。不过没有一个人敢去走,也许有人走到了,据说走到的人到地球中间去了,他永远不死,不回来了。但是真到了北极、南极那个地方,你回不来了,地心有一个吸风把你吸进去了,出不来了。+ m" D$ o2 J3 @

5 M9 t5 ^* A, y3 l- ]* l, H据说地球内部很闹热的,还有个世界比我们还好,进去了以后永远长生不死,还不止活一万六千年。传说,中国甘肃我们老祖宗黄帝的坟后有一个洞,从那里可以到地球里面去,西藏高原里和四川以及陕西华山,也有可以达到地心去的这种洞。& C0 ^) O" _$ j- I% Z
7 C9 u6 W/ ]7 E$ V  ^/ z
我们不管那些神话,可是,庄子在本篇的文章里头确实提到, “北冥”叫“天池”,“南冥”也叫“天池”,猛然一看,冲突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中国上古文化的地球物理的思想,晓得南极舆北极相通,就一点都不稀奇了。那么,这段文章看起来是在重复运用,什么意思呢?庄子上面是讲人的知识有限,寿命有限,经验不够,小境界不知道大境界,说了半天以后,然后说,用现在话讲:你不相信啊,我用考古的经验,引用历史证明,在我们上古时,商汤当年就向棘问过这个问题。可见上古就流传这个大问题。
, Q2 B- t$ p; z; U+ u' ?
) p& i* j) L4 n' ^- S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2 B3 ]5 \- F8 G
( O# X& Y* T* g) z) u
重复上面的故事。“广”就是宽,“修”就是长,这一条鱼不晓得几千里大。“扶摇”是上古大风的名称,是从海底里面出来吹遍了大地的风,现在叫做台风一类的; “羊角”也是风,不是现在生病昏了过去,躺在地上嘴歪手脚抽搐的“羊角疯”,“羊角”是龙卷风一类,由地下冒出来向上旋转,形状长得像羊角;这两种风不同。“抟”,把风裹进来谓之“抟”,不是搏斗,搏斗是跟风斗争。大鹏鸟的翅膀把大风都包裹了,超过了九万里的高空。6 P) b/ d* h6 h; T6 Z4 x) a3 I2 b

( u; \( p1 ^$ U9 O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r/ o! E0 T" q% y" S: _5 \
8 l; x" @- M, q1 ]1 x0 m9 L; ~大鹏鸟到了最高处,大气层都在它的下面,所以叫“绝云”。高空上面没有云,到了太空的边缘,连空气也没有了,“绝气”。但是太空上面还有的,在中国文学中叫“青天”,也叫“青冥”。
5 J9 [& l( J' {* b/ T3 W: F9 E' ^! J
/ M# h3 P- ~# o, h# s/ J% y0 R讲到这里,我们想一想,中国的文学与上古的文化很妙,怎么妙呢?现在科学发展到人类可以到达月球,在超过地球以外时,有一段黑暗,其实不是黑暗,它什么都没有,是空的,这是地球与其它星球之间,就是中国上古所讲的“青冥”、“青天”。“然后图南,”“图”是企图,大鹏鸟准备向南极飞,它到南极去干什么?乘凉休息去。: W) A3 ?8 V# s/ b. w' ]2 [  ]

* q( I! Q! M" Z: @) n4 E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 t2 M1 ?: v# W5 n5 `
7 r" Z! k! s: a0 o7 {2 U
“斥鴳”就是小鸟。这只小鸟笑了:大鹏鸟何必到达南极去呢?何必飞得那么辛苦呢?像我一样,一跳,跳了几丈高;一飞,飞了几丈远;好得很了嘛!就是飞下来,在那个“蓬蒿之间”,乱草之间一站,这不也是飞吗?也飞得很痛快了。这个大鹏鸟,何必要飞那么高那么远到南极去呢?
+ c& F6 s. v. R1 O9 A" \
: I) x+ X; u3 [8 X! r, b0 l( i那么庄子在这一段的结论:
$ {4 h1 y. V0 {% N, }
: a9 e' o3 Y8 J$ t, l  I8 R& L此小大之辩也。! z# t# u8 n/ P' }( s2 }# ^1 G

* h. o/ B9 D3 n. k3 U* t" V$ l我们要是用逻辑看这篇文章,《逍遥游》第一句话是“北冥有鱼”开始的,到这里一段,做了一个结论,说明“物化”的观念,讲给一般人听会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 “此小大之辩也”。智慧境界大小不同,所以不大相信这个道理。$ n3 T7 p7 _+ C! A

! R+ X. |, ?- S提到《逍遥游》,整个宗旨说明一个观念,人可以解脱物理世界的束缚,而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自在与自由,同时也说明,人民人世界不管做任何,乃至修道,第一个要见地高超,所谓要有远见,才能有真正的成就。一个人见解不高,他有所成就也有限,不是讲他没有成就,也成就,也同这个小鸟一样,腾飞跃个几丈高,在乱草上一站,随风摇啊摆啊,也很舒服嘛。你要来抓我,“咚”地一跳,就跳到那棵树上去了,岂不是优哉悠哉。人生的境界也是如此。所以眼光小,知识范围低,他活了一百岁,活得很快活,就像小孩子一样,茶杯里丢一片小小的树叶,或者弄一点黄豆壳壳在上面漂漂,“你看我的船,开到哪里了?唉哟,开到纽约了,你看靠岸了,靠岸了。”然后用嘴“呼,呼”地把它吹动,“嗬,大风来了!”两个小孩子这样可以玩上一天。他那个境界与做生意发了一千万美金的财,舒服的境界是一样的啊。如同爱吃辣椒的人,吃下去辣得满头大汗,那个舒服境界都是一样。
7 ^0 b  N4 p/ w- u( S6 j& R( F! \
《庄子》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文化很深远,小而言之,人们取名字都用它。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庄子》影响之大,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 “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大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 “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换一句话:你不要找我做女婿,我也不会干。这一首诗表达了高越非凡的志气。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志气,所以倒霉一点没有关系,将来反正“绝云气,负青冥。”, r1 u5 W% Z! W( W9 l

7 ~& [8 F( G/ V. ]中国文化很多都同《庄子》有点关系。有古人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只鸟站在一根树枝上面,嘴巴闭着不动。讲到中国画,画的境界一定要配上文学,自己会题诗,会写字,这画就够得上文人画了。这么一幅画,题一首诗,怎么题法?这就是难题了。有人拿起笔来一题,把这幅画题绝了:“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提。”人世间的经验多了,实在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人生的味道像吃白蜡一样。人的一切艰难困苦,不要向朋友诉说,也不必向别人埋怨,像这个鸟站在这里闭着嘴巴一样,连屁都不放,最高明了。“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提。”" C" L5 R5 y/ U; b& X3 ^' [9 V# D* g7 b& I

; P9 U) x" D1 F. d这是真的。你说你肚子饿了三天,没有饭吃,你给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许还会笑你。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吃就是了,没有面包找渣子吃。像这一类的文学境界的故事,从《庄子》里头钻出来的很多,如果你读书多了,看中国文化,很多地方同庄子的《逍遥游》都有密切的关连,尤其是关于大鹏鸟。
, |* e* C" h' P% J" h8 ?

: U4 Q1 \' j' Q; @《逍遥游》现在由“物化”,物的变化,讲到了“人化”,人的变化。换句话说,上面提到物理世界万物自己的变化,下面提到人精神世界心的变化。# ^; E) h+ H! A( m5 m-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