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66|回复: 0

金刚经说什么(32)-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0 13: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v/ t! a6 k( q4 u2 i

" k; i; ~9 `+ m* n$ A7 m1 s4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隻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 t+ c5 B# b* N- g
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
3 _5 \1 r( p+ j  T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
" l# x2 q' h4 f: O& h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
' v' v7 f) A; r$ ]* H6 K' M  H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8 t/ t2 ~3 \1 h7 U3 {
  ?, }  k- j" l6 j/ w2 ^
    應化非真2 v) E: B- p0 a. J. s; M
( E* |* p: `/ y3 y+ x3 s; A. ?5 d
  昭明太子把最後一品標題「應化非真」。佛說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剛經上卻說沒有3 O$ X; z5 \- b4 |1 E9 k' y
說一個字。這個法不可說,說的都不是,因為說的都會住於法相,開口就不對。這個道0 s; r3 o! U$ L- E8 a: Y+ @
理我們大家都曉得,大家閉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裡的思想,所想的東西,或一% s* T% U9 A7 c' \  [/ a
作事,開口一講出來,就變成兩回事了。譬如上街想買隻手表,如果人家問你要甚麼手
# E! ^' O( E' s, i表﹖自己連畫出來都不對,與你心裡所想的完全兩樣。因此我們曉得,為甚麼許多人文; r7 x6 n  N& w/ f
章寫不好﹖儘管你思想很美麗,一下筆寫文章,就不是你原來那個美麗的思想了,結果, B7 r+ v2 D2 J
自己越看越不對。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對!: T1 I' w  C0 u8 }- @  i
  其次,思想筆杆與說話速度不配合,思想來得快,尤其是聰明的人,思想來的更快,
" Q* b# i# s$ e' r- M一秒鐘同時好幾件事情已經了解了,叫我們寫出來的話,一秒鐘思想寫出來,起碼要五. H% Y. f: W: Y: J0 [
六分錢。這五六分鐘裡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後都搞亂了。所以佛說的,他那
! ~5 R, g; g/ e1 h! m( a2 X個真正的佛法,他說他沒有說,不可說,說的就不是,一開口就不是它了。
: ?* M. ]. }! d5 T" f" z( ?  那麼不開口怎麼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這一笑比說話好得多了,你看,兩個
3 \! b/ e* S. d. e3 p8 o朋友要說笑話,要恥笑另外一個人,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說話快得多啦,對不3 j/ x7 ^7 p# ?6 F( N
對﹖尤其年輕人眉目傳情,當著父母面前,兩個人眼睛動都不動。只要對看一眼,他倆. N* a' J% M6 n: r) I7 i/ t
個就通了,可見心理的思想與言語是兩條路。所以佛說,一生說法,沒有說一個字﹔換
% @  Y6 _+ m9 }& k9 W句話說,佛辛辛苦苦投生到這個世界來,為世人說法,來應化教化這個世界,譜到獅弦
& G' X8 {$ H2 j* R, `; m2 N聲斷續,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裡唱歌,宣傳了四十九年,為誰辛苦唱荒村﹖流傳了兩
! N7 |; t0 p) l9 |0 G4 K千多年,只看到處處的冷廟孤僧,一個廟子一個庵,淒淒涼涼的香火,木魚在嘟啊嘟的- d% g) S3 K& S& D
敲,看到一個兩個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我所以幽默他,為誰辛苦唱荒村。雖
( t7 T* W5 X: g4 h然幽默他,自己也有同感,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聲一哭!
6 }! _, V" |# s3 N3 N; c7 j0 ~& S( H$ j2 h- V7 _
    內聖外王菩提心
, p; |" ]' K$ E9 L$ p% S
9 c; q7 ]4 ~$ V, P; k【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隻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 [1 C7 Y# \2 x8 r1 M9 ^1 T3 ^% T
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K4 G* ~7 J+ o3 r# B

, I1 A3 }' k" X" J3 a8 ^  他說假使世界上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宇宙那麼多的寶物布施,這個人當然功勞大,% ]7 g, G$ N) o1 {0 R% R/ L
福德大。金剛經的文字是古樸,而不講細緻的。不論文章也好,一幅畫也好,其他藝術
: F- ~6 k/ h1 m品也好,越精緻完美,那就完了。像那個殷商的古董,一塊泥巴,但是你擺在那裡越看. K: M" |6 R4 o3 i0 d' d0 z" R
越有趣,因為它是一塊很古樸的東西。這樣想也對,那樣想也對,隨你去想吧!現在的# L0 t0 G( B( L" z
東西啊,精緻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討厭了,再沒得可看了。也等於我們
5 E$ k6 O6 m8 @0 g5 l. i( e現在穿衣服,為了表示曲線,肉也露出來,腰也露出來,看慣了以後,將來就不要看了。: f( e% h4 ~! x5 b2 D) v& Y+ I  q
所以我說將來要剝皮才行,剝完了皮以後,又沒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蓋起來。
, d6 S3 A3 l" O# L佛經的文學是樸實寬鬆而不是精細的型態。有時它文字上沒有作轉折,但是一看就懂了。
" o, j3 j6 h- n4 P+ F1 v8 I其實「若」字就是轉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
8 j) Z7 V% K1 O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I3 U3 m4 _7 o& ]" A- K3 I
  所以我們可以說,滿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 V1 |* }/ ]' \+ v! G
這可是很嚴重的了,甚麼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
8 l' |4 n3 g) v) M1 d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
1 I% t+ g% F6 |% e" X, I+ }0 n& z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 U% I3 F  C5 E/ J: A
慈大悲。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
  j: k4 y4 W/ l+ q心了。
/ j& p& L& K6 \' y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甚麼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我說:你觀念不要
6 r. g# L" h- }0 Q6 Y* i! r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0 ]( C+ f1 n; K
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 n7 N' L# I, B4 f
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
! u4 Q0 ~+ ?6 t% _; p, S' W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
( P# f1 _, U9 e* ~2 n* `0 r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 \. T3 _, d8 `2 V6 J
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菩提心的用是0 P/ b/ G6 {+ ?# e9 x% u1 A& t) W
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以
2 W+ W- z0 M2 F$ Y4 l, D2 l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 W% f' ~4 k0 [! ^2 o- Y  有人說念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甚麼心!只想念經求福報,或求其他
# H. T+ S" W: E的甚麼,而且也有感應呀!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 ^6 ^# r4 L! l3 Y0 z- ?% ?
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9 K9 v" m  a- V6 x6 \
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在行為上,做人8 x; j3 K" o0 h/ X
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  o/ B0 v- v4 ~& `( ]0 H

" m8 g$ r2 r3 W$ |" v5 n  M* F    學佛的懶人% N/ s& l6 Y3 [8 d4 e

- Q/ c) h! R( C& H, f$ P8 o0 ?  有些人學佛以後,第一個毛病就是懶。學佛修道的人都很懶,看起來是萬緣皆空的: W  {9 r, y8 d- }3 X& s+ B9 X6 G
樣子,實際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為,那是絕對的懶,空是假的,懶是真的。你說他空了,
# s6 D8 S, v' J+ N躺在那裡,或坐在那裡,妄想多得很,一點都沒有空。可見他很忙啊!他願意躺在那裡8 t% g) Z, W+ U1 v" s
坐在那裡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說學佛的人不來這個﹔實際上是懶。叫他發菩提心來利
- D) z, P, H5 c, }5 N! V  |2 x世利人,阿彌陀佛,我不是菩薩啊,要有菩薩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懶,自私。你叫他起
/ q/ S. P& ]9 h3 N! r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拿空來擋。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
3 k/ i; O) V9 w& m1 h; |+ p" g+ b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
: G. k/ `  b; j& z0 I" R+ {1 D- e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金剛經最& j8 x+ _* U+ [$ y" R; S
後叫你受持,你精進之心沒有,利他之心沒有,那是金剛經持你,不是你持金剛經。3 {$ p: l9 [8 M' L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說不是指
$ z& l, v* E! o/ K) ?- Y現在的講演,而是解釋發揮這個道理,說給人家,使人了解。「其福勝彼」,他說那比4 z0 w9 {3 X8 I/ d8 u2 p$ i
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法布施。佛學認為法布施比財布施更3 }% b' E0 n( o5 r
重要。甚麼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為人類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
* O% q3 Z0 b% Q# B布施。所以他說這個福德勝過財布施。7 D3 {. ?- V& e; ]; k- I6 j
  現在我們在座的人研究金剛經又講金剛經,那福氣不是好得很嗎﹖那當然好啊!坐8 |7 r, w- M% I: c5 w; A8 _4 ~
在那裡萬事都不做,冷氣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頓,這兩個鐘頭蠻舒服的嘛!這就是有福
# P) |: s2 n4 W氣了。甚麼是福﹖平安就是福,呂純陽有一首詩描寫福氣:
( I) e$ a8 c8 ]# k# s2 b! E) |    一日清閑自在仙  六神和合報平安. b% [) q! u2 {% ^$ O) d" N: E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禪/ T# W* |' g5 A9 x, H
  「一日清閑自在仙」,一個人有人間的清閑,就是神仙的境界,這一天當中不生病' R, N$ p( m9 C# S' J' T* s
也沒有痛苦,「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寶休尋道」,是指心田,心裡清淨
: s& \! s; n& o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尋個甚麼。「對境無心莫問禪」,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 d, @5 ~3 d2 s# L$ a$ _
呢!所以啊,我們曉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千萬不要認為要給人家講
7 U/ O- e6 ?1 O經念經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訴你:
& S; b9 R6 q8 G! F2 m8 K2 y2 z' W& E- k' a3 x9 q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1 D8 v; I' S4 \+ P

+ Q, @% z/ L2 ~. e3 E& {8 j  不要著相,儘管在說佛法,始終沒有一點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
3 F' g$ l* Z8 b& o/ j7 |平靜﹔儘管在講金剛經,沒有一點金剛鑽的味道,如如不動。
* b5 n! {0 X9 d& B/ ]  甚麼是如如不動呢﹖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 d  [7 w3 g7 ~# K5 u3 ~
! T6 n/ ], @; L: t1 p" y
    離經的四句偈, G" F3 s3 w& V+ i( K

  I; [( M- L/ j. f& ]( x7 ~  怎麼樣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7 r0 z: T6 s) E: y* _% f& h& U
; n7 c5 p  f! x6 X! t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e5 A6 D3 {) w' k
- r+ H' N2 M9 K+ I  這是金剛經最後一個四句偈。金剛經有好幾個四句的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 ~. Y1 N% e7 P: m( N+ i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等,共有兩三處地方。所以有人提出來,金剛經中
1 v) c$ @+ X4 X- t/ r  N4 ~所說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個四句偈﹖5 \7 d: y7 x8 l8 ^
  那四句都不是!這四句偈,離經而說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
! Z' y" m( a) l要以偈子來講,非要把它確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話,你就要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不生法相,5 o# L2 w% ]& ?2 ]
無所住。非要認定一個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說都不是。這才是「不取; W% j. J0 r( }( {* J% N
於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6 W$ q- C& P: A9 ^9 h+ p3 W. f
  有為法與無為相對,無為就是涅槃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
, o0 V2 G4 D! d( F4 m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9 }2 Q4 O, u% x* K
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燈影、人影、樹影等。佛經上譬喻很6 ]0 l$ g# b- G0 }6 G* f1 Q
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芭蕉,又如犍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如陽[月/臼+炎],  W  o* ~1 G/ M& O- c  {8 ]9 }
太陽裡的幻影等。
% Y: K1 q4 m& c5 r  年輕的時候學佛,經常拿芭蕉來比,我說芭蕉怎麼樣﹖「雨打芭蕉,早也瀟瀟,晚
" W: p- }1 l9 p5 d. s* y也瀟瀟」,這是古人的一首詩,描寫一個教書的人,追求一位小姐,這位小姐窗前種了3 l; [$ p2 b6 H/ \: V1 e7 ^+ F
芭蕉,這個教書的就在芭蕉葉上提詩說:「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 c2 l6 q; p7 `6 |  }2 P, l  風吹芭蕉葉的聲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實際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 h* R7 z# C; x) h1 x+ }
小姐懂了,拿起筆也在芭蕉葉上答覆他:「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6 x# I$ X% b# n" }+ j  是你自己心裡作鬼太無聊,這個答覆是對不住,拒絕往來。我們說芭蕉,難道佛也! ]0 z  N$ r0 m' ~$ P  W2 I! N
曉得這個故事嗎﹖不是的,這是中國後來的文學,砍了一顆芭蕉,發現芭蕉的中心是空' u1 ~1 m# K7 f$ t( z/ Y  D
的,杭州話,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來很好看,中間沒有東西。所以這十個譬喻夢幻泡
! {2 X7 [2 e- `) ?9 L. V  B影等都是講空,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 L5 N0 M3 @2 y- y+ l+ N. u  S" t7 X# Q
    夢幻中如如不動
$ Z/ B& I% O( u0 L/ z* t3 m  }. f: F
  二十年前的事,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像一場夢一樣,對不對﹖對!夢有沒有啊﹖不" w$ v! ?  h: ~$ F0 j+ l
是沒有,不過如作夢一樣。當你在作夢的時候,夢是真的﹔等到夢醒了,眼睛張開,唉
1 g! n5 d2 B6 K) `* d8 n) ?# A8 H, A9 [3 |呀,作了一場夢!你要曉得,我們現在就在作夢啊!現在我們大家作聽金剛經的夢!真' f3 T5 \% L! R! a, F
的啊!你眼睛一閉,前面這個境界,這個夢境界就過了,究竟這個樣子是醒還是夢﹖誰* h* N* S+ E  J) n
敢下結論﹖沒有人可以下結論。你一下結論就錯了,就著相了。# s8 N; n( C( f0 r8 R6 }4 ~! \8 C
  幻也不是沒有,當幻存在的時候,好就是真,這個世界也是這樣。這個物理世界地! A# v: ?$ z& ?" \6 N1 i
球也是假的,它不過是存在幾十萬億年而已!幾千萬億年與一分一秒比起來,是覺得很
" d* W$ Z" M  s- }1 R長,如果拿宇宙時間來比,幾千萬億年彈指就過去了,算不算長呢﹖也是幻呀!水上的1 n. `8 k2 S3 T
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還存在好幾天呢!這個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們這. P7 Y/ r7 j3 D. p7 d. s) C' I
個地球也是水泡,你說它是假的嗎﹖它還有原子、汽油從地下挖出來呢!那都是真的  ]- x8 ^7 K: P+ j5 I
呀!你說它是真的嗎﹖它又不真實永恆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說影子是真是假﹖電影& b% O" {5 U$ ]; q. s5 j+ V2 {0 n
就是影子,那個明星林黛已經死了,它再放出來一樣的會唱歌會跳舞,李小龍一樣打得6 j6 _& t3 ~, M+ `) j! `# @
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剛經沒有說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空與有都是
  g8 S: A8 }) d1 P; V  M法相。
% k) g! Z5 r. t+ G0 h% F  所以你研究了佛經,說金剛經是說空的,你早就錯得一塌糊塗了,它沒有告訴你一
$ z" q: h6 u$ N3 x# Z- J點是空的,它只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叫你不要執著,不住,- Q' D4 Z3 l0 q* E. I
並沒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說空是沒有,金剛經說:「於法不說斷滅相」,說一個空就0 H+ w' X1 D7 g2 [
是斷滅相,同唯物的斷見思想是一樣的,那是錯的。當夢幻來的時候,夢幻是真,當夢
% s; l, ?, M4 c' f幻過去了,夢幻是不存在的﹔但是夢幻再來的時候,它又儼然是真的一樣。只要認識清' q4 f/ l6 q- `3 u: |
楚,現在都在夢幻中,此心不住,要在夢幻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裡。" F' J; S1 ]. v9 f" [9 w
  當你在夢中時要不著夢之相﹔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
" a6 V# W# `8 R: O9 D3 i時候,不要被鈔票困住了﹔當你要兒女的時候,這個叫爸爸,那個叫媽媽,不要被兒女
! S; F  K' V9 b; j騙住了﹔要不住於相,如如不動,一切如夢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電」,早晨的露
2 B; H, J$ G3 P! t2 S& _水也是很短暫的,很偶然的湊合在一起,是因緣聚會,緣起性空。因為性空,才能生緣1 t% F' K* G. d0 P
起,所以說如露亦如電。你說閃電是沒有嗎﹖最好不要碰,碰到它會觸電,但是它閃一2 s  }) n% K9 x
下就沒有了。6 g, {) o; F2 q/ A# W
  很多人念完金剛經,木魚一放,嘆口氣: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訴你吧!一切是有﹔) g7 q/ X: _) O5 D$ A( e- I* A
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方法,你應該這樣, b& Q, {/ |7 S& Q$ ?( l& u& }3 y
去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以後怎麼樣呢﹖「不住於相,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學佛。所
! A! m  T& Y! [, w以,有許多年輕人打坐,有些境界發生,以為著魔了。沒有甚麼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 o$ R& B+ L# t7 _+ `2 x) l
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於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為法,如
, C" d4 e3 q, p4 m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最好的說明,佛講到這裡,金剛經全部圓
& N4 ^$ _0 z  h, z滿。: f4 g  a. X' }: \8 s8 x
% c' ?: Y1 A" Q* {% \+ c+ h) v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
" X5 b7 G) ~% t: s; m* s; W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0 l& c6 [2 T; _9 q6 X5 |5 n5 v- ^. r% w5 C( f0 L
  金剛經中對須菩提有三處不同稱法,「善現須菩提」「慧命須菩提」及「長老須菩9 X: {$ l# ]- t$ t1 i. u' D$ D2 J
提」。讀書要留意,這三處是三個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稱呼
$ p$ {/ T' c5 g, t( g, R0 K, l. t' c也就不同。這時,長老須菩提及出家的男女兩眾,在家的男女兩眾,共稱四眾弟子,及4 B; m" k0 \% m. q$ s
一切世間的人,天上的神,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相信了、接受了﹔依照這; P, j# t( Z7 r! k
個方法,金剛般若波羅密去修行。本經圓滿。我們的結論偈子:
$ T" \( n1 y# |% Q- Q$ s& {+ h0 @4 b# ?' e8 r) D/ J. A
    第三十二品偈頌
# B! u# o" r% [: v$ \' S+ Z4 a, J
* w! v8 J) t& r. }* c3 Q) ^7 x    衡陽歸雁一聲聲  聖域賢關幾度更1 N6 H+ M6 n, y6 ]
    蓑笠橫挑煙雨散  蒼茫雲水漫閑行
; k7 c/ v1 J7 N# S; m( T
2 f( |. _2 C4 K" u, R, _: b  「衡陽歸雁一聲聲」,到了秋天,雁由北方回來,到衡陽為止。就是說明人要找回
- J% C- l* x6 C- Q自己生命的本來,所謂找回自己的明心見性,找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聖域賢關# c/ g  |/ l  T  L: ?+ @( e. x2 w
幾度更」,聖人悟道成了佛,凡人沒有甚麼,我要過去,你就過來﹔你要過去,我就過
1 g+ @# K. j4 @1 ?7 _; c% t來﹔聖人、凡夫、一切眾生等無差別。佛說了金剛經,許多人真悟到了這個道,反而出
0 p  x6 l+ e: c2 {! g家了,偷懶去了。「蓑笠橫挑煙雨散」,真悟道了,解脫了,把頭剃光,穿個和尚衣服,
# K0 @' g3 g  C) s1 O/ p穿個蓑笠戴個鬥篷。橫挑,拿個扁擔挑個行李,橫起來走,那個表示解脫了,無天無地,
) m) c7 n, ^6 \) t5 a世界都可以橫行。蓑笠橫挑煙雨散,雨過天晴,了解了佛法如此,自己也成道了。4 ~* r, [$ C, y! u) k$ N% u
  成道了怎麼樣﹖做個小乘人嗎﹖「蒼茫雲水漫閑行」,再來到這個世界,菩薩再來,
9 W/ `$ Y3 K, T/ [0 F再來又怎麼樣﹖游戲人間,玩玩就走了,如此而已。此所謂解脫,一切皆是遊戲,成了
3 I( \) n. [: `) I佛來說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遊戲了一場,遊戲了四十多年,兩眼一閉說再見,所作已) v" e8 p  ~9 f5 r" w0 ?6 e
辦,他也走了。金剛經所告訴我們的是如此,這是全部金剛經,這一個課程今天就是圓
% z+ l9 p; r) Y# \* t0 z滿的結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