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6|回复: 0

金刚经说什么(28)-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9 07: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L7 G; ?' t: o9 \+ o

8 e) y5 A0 K3 p* B+ v) I" S3 b【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 b$ ]+ r5 V; }( q/ C# M- p8 |
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 w$ Q- j2 E8 q  L* C
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
2 B! K6 b, c6 n- x德。】. I* q9 |! d/ M& u

6 T1 L1 r) K+ x6 `    愛布施的菩薩
+ y  l  Y1 Z3 q, W! P. Q! e8 s$ c% H8 [- {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
. _; g$ ^0 L% n+ S! g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8 V# ]; Z& u1 W
$ m! F2 A% V2 [7 C( {2 O" \: k  金剛經另外有一個特點,除了教授法特殊以外,還有個特點,就是佛善於推銷﹔就
" o$ y# a# y: @2 K, B2 S像西門町百貨公司的推銷員一樣,自己在那邊吹喇巴就賣起來。當年在上海、杭州、山+ y- Z% }: L( p: m* }2 h/ _3 {) h4 N
東青島,經常看到賣梨膏糖的,手裡拉個洋琴,一邊唱:小孩子吃了我的糖啊,讀書考" f" \) l% M0 V! u
得好呀,老年人吃了我的糖呀,永遠長生不老呀,女人吃了我的糖,又是青春又美麗呀. u( ~, y+ v6 ^/ v( a
……我們看了金剛經啊,就覺得佛在賣梨膏糖,他說不了幾句,就是這個功德怎麼樣,1 j3 @! z! u/ [) n- d
那個功德又怎麼樣﹔等到你相信了它的功德,他又把功德推翻了,這是佛的教授法。
( L  I( w) g3 ]  ?- n8 ?/ ?- r5 u( U  但是我們要留意,這本經一講到重要的地方,他就吩咐須菩提說,這個經功德怎麼: d; G. z  o2 z. ]) n" N1 M* B
大。前面幾次就是講本經的功德,受持讀誦,功德都非常大。到了這一段,他又告訴須
7 _, ?; O/ z2 L1 }7 f菩提,大乘菩薩們的布施,不是前面兩次所說的一般人們的七寶布施。我們在座的人,: }0 v/ m1 o% f- k5 w
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等於憲法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國民,都具
7 E8 K# j0 G1 m$ n1 O! ^$ L+ {備當選任何公務的資格一樣。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
% A" _) A3 N. K2 a1 A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 a; \& K+ [% Z" _5 Q8 M0 F
  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自己就是菩薩。以菩薩戒來說,自殺是不準許的,連自& A2 f; ?, }) E0 P9 J9 a
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是犯菩薩戒的,等於出佛身上血。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8 B* ?3 k' P+ A- ~' W
不能隨便破壞。由此我們了解,曾子在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 }% ]! i4 ^4 Z9 ]2 c2 f/ l
傷。」是同樣的道理。孔子也告誡,「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知道是危險的牆邊,8 ]2 r- p" {. F/ \4 g7 N5 X) d8 y
偏要拿身體去靠,這就是不孝。拿佛法來講,也是犯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不屬於你- w" J$ Y8 n+ t0 x- \. S/ ~
的,悟道以後,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
2 d; Y; i! M0 f人,有道德的人。
  f- H' n. R, q3 z7 `- F, d2 D  現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怎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這一點我
5 _  z% I" k8 M+ O3 ^" W們特別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學生中有眼睛看不
$ i6 S. t# _0 z3 w見的,佛幫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你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忙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 Q& ]7 I0 t/ j: V! ^
德,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沒有夠5 z5 _* t( x( ]/ w
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崇高偉大,好像功德圓滿了,那就算成了佛,也已經' }- ~& r$ b+ h. P2 U
不值錢了﹔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所以佛的偉大也就在此,他永遠不斷的以身作8 F7 X9 I# h( b7 a7 ]7 u
則,不斷的善行培養功德。一切菩薩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遠都是無窮盡的。
$ O. U: f0 a! Y  譬如當年我所參學的那些前輩大師們,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幾位活佛,他們7 n' `  @1 N+ }0 w0 D9 o& K
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出來化緣,供養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那裡很舒服,在那裡- U) E; O' `  _2 ^% }% t+ m
閉關的閉關,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生。
2 b; a6 r5 c$ F  U  我們看禪宗的語錄,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
; C* ?9 n9 w9 I7 T% A6 b* [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銜花供養,當時還沒
1 b1 x6 p$ n' Y) M" Y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後來悟道以後,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實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
1 K' c& O0 s% L山上打坐,下來辦教育,帶領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而他每天要走幾十
( \( z9 T* u" u裡路來回,背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來給學生們吃,給徒弟們吃。3 ]9 h4 O+ q! e4 j
  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要在行為上注意。一般學佛的人觀念
. E& P4 ~. S. P7 A* R7 a錯誤,認為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在學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0 d" a/ F2 a1 o$ G
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為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  ?5 W5 t0 V1 J$ O% N( ?7 j
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
8 Z9 B. ^( u2 r+ |
, M& l& ]  f' J  H) L6 v    一切法無我8 v; {! C- l  ^# H
6 C/ J4 i6 X( y8 |
  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 K# ]) Y! P- E, B$ W+ c3 |
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甚$ B, |+ A" x: L) r$ k
麼呢﹖「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
3 ~% t; {% V! F5 t; r4 C8 j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 d4 X! F" ]/ H4 i- X# e
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 w2 P' z; ?0 r- d/ H7 [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9 K5 N* Q& Y$ W  I2 E3 B& [# U
禪宗明心見性的「性」,當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2 [  m! j6 k7 K0 Q& @
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於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性  N9 u  j8 k9 ~
宗的理論,認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於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為是有個東西﹔佛法% C6 W6 K/ O7 d% C
本來講空,怎麼有個東西呢﹖( Y# ^, O9 p9 V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過去, B/ N! N" q; v1 M% ]
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
% G, r4 A* j2 ]4 u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5 q, z2 z; X( J1 p; N$ V( `/ Q- o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 w6 [( {9 X0 B$ [9 a
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3 w. C; h% n, J; ~6 C4 O
問題,必須要了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8 m3 }+ U" y4 J# {
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 f' O- }4 y' B4 `6 `  V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6 R# D/ F& |; D2 c, `2 I4 u
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
+ q* u  R2 @% `3 s! G$ W獨存在的自性。那麼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
" D) z8 c! {* F2 @因為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
$ W' R% ?7 D3 Z2 ^+ P) j9 o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 V4 s2 y! e- L1 p; s! \7 _* [
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6 A6 ~' Z* ~: P1 L7 M$ z, ?  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一) l0 z  |1 c6 O. ?; M
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
7 G. }2 r* d" A6 {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
  D3 E7 i/ i) S) ~無為涅槃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並沒有  F! H) ?4 F4 @* N  w
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6 d1 }3 u5 z1 r7 f8 Q6 A- c; Q  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
# m0 E8 H2 P9 W* Z5 s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甚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 b  R, B. n) @
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
- I- L( l2 x. P7 A6 @2 M當,要你自悟、自證、自肯。, I2 C$ o0 f/ y) M0 j
  關於自肯自證的問題,我們要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的事。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
" a  o3 ]& G: M+ }# c, [( P+ X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為了爭辯一個佛法哲學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大
% f0 E) G# K- U" i家立了契約,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師們已經沒法辯論時,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
- j" i4 h* A2 g2 ^. U了,聽說這個中國和尚學生智慧很高,就請他做評判。玄奘那時還很年輕,就上高台主: G& s1 s3 B5 Y7 `# l" b; G% f
持,最後的問題是,既然證到了佛法,最後到達無我相,有一個相也不對,有一個知也  k' y$ o9 a( {: _+ }& G
不對,那麼如何叫做證得呢﹖怎麼可以證明已經得道了呢﹖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2 n- z- D+ T9 H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事情就此做了結論,也保持住了印度當時的佛教。$ [) y! o0 T$ b2 Z1 T* E
  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等於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訴你,你
4 N7 Q. J, E" y. _1 L$ w7 O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不過如果現在再做科學論辯的話,這個問題還有問題,6 T, {7 g( l4 p5 G/ S
這裡暫時不多作討論。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後,遮住了以後,既沒有說無我就是- d/ p; P' [5 G$ y
空,也沒有說無我以後有個真我,我們不要隨便給它加上。像這種地方,般若智慧的成
  c, `! o: V: t5 n! m; Z就是要自己參的。
# E" u( e! O' f" [* B6 o# J# w" l0 c) C5 H
    定與忍
& J$ A& V+ N  {* `7 Z$ p* O! B. d3 [% q0 T8 R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句話更嚴重,怎麼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
6 |. ^2 F, Y; G5 E* k, H持裡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
: a+ S2 R5 f0 t4 x以定來作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
' S7 ]( `- R  n  {, b4 u- L: |& Y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至於大乘的佛法,
0 q+ \$ \" p1 x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 g3 j/ m% ]& k5 [1 e3 w
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成是定,那乾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 }/ ?; \$ \8 H" }
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4 G/ g; k* S" t+ p* z7 h5 n  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 y6 _# f/ C4 N9 P
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9 d9 A! |6 Q; H7 m9 v
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
, _7 U" u, M7 u精進、禪定自然都到了。關於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
* V% N1 H( ^  E3 S, j$ R- y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 Z. [2 X& s# c  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6 u; s7 U* \. B: P  M% Z7 Y
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甚麼境界﹖大家要研究
, T! k0 ?2 ^4 n( v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在學禪,或者讀了
! ?# I6 W0 j5 h: Z( q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歌
: g* Z, _7 k7 l3 e  x$ B6 K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於忍還是得成於恨﹖你悟了嘛!悟了應該有這個境界3 P; y7 q, {& e2 I+ @
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禪學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6 t0 X' i; q. M7 e4 A) m
樣都擺在這裡。0 @% `9 T: c! T, K& ?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 J$ L" U. A6 z0 G/ r
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 R6 N. S0 C* k- ^& M
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的布施,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
" T; ]9 U8 Y8 H- o' z之一。5 w4 t( T$ l7 j! I" E! Z( u. z2 d
  金剛經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8 P, [/ u6 |) c2 F& i
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甚麼境界,其實佛說過7 H9 y; G1 Q. B: G* E; _" I
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 W9 y4 w$ E7 t* Y  T* U- s/ E
由於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1 m) `1 \' F8 w' u
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啊!後世所謂講經與說法是不同的。5 D, A4 {; g/ Z+ T; B4 t4 |% Q. V
  像這裡佛說的,教你怎麼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像我們現在6 l7 ?( w. X" S9 t7 W( [
講經,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所以講經是講經,說法是說法。
& D* i1 c- r% S* ^. ]+ g: ~# `! }過去在大陸大叢林、廟子裡,有說法堂,有講經堂,各處不同的。說法堂裡大和尚上堂,4 j5 C9 J# x: ]% M  F
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驗,隨便討論,這個7 ?: H3 f4 I* K& C
叫說法。
1 P/ O- v  [1 R  t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
& t: R0 t4 f. ^$ ^( m說到這裡我們再舉一個禪宗公案來說明。8 K/ i8 `# C5 q. W( {/ V
" U: Z2 ]) @; A0 {# ~
    張拙的故事5 v( Z  r& d  x0 `: J
" ^! k7 k7 g3 Y* F9 P
  唐末五代的時候,禪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禪師問道,禪師問他5 S8 [9 r& x, {' j2 H# O
叫甚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禪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那裡來個拙呀!他就悟道% z' {8 ]; n! f
了!就那麼快,言下頓悟,這一句話就悟道了。我們現在找找看他悟個甚麼﹖他悟得一& ~: u4 C. a7 F- o, {/ r2 j. j5 |
切法無我了嘛!得成於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 X( q% y4 [  e$ P3 _0 b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 ?, G( C' X8 G3 V% S/ ]  _2 B" y: O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x6 v4 L' c8 @4 t7 S7 E; w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 |8 X: s4 ^& Z% R* B  [5 Q, B    隨順世緣無掛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a: V* I, v% s8 o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淨,
# I( D# z+ Z7 ^9 A3 F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聖含靈共一家」,一& H! j) s5 Q0 a0 m0 P$ h
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
5 F, K$ D) d0 c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
% R# U: a3 C( n( }; K  j1 O1 f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
9 A7 U2 u, ?  ~0 i9 k& K1 b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甚麼是一念不生. g; T7 X! N1 w8 R
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
# f* }5 t( m3 q, V$ E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 I/ |! E4 f" D/ E! J' [: ^
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d5 w, t% H, V' X4 o9 R- Z6 X$ \$ E: v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
: c1 E  `) p# v& J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
1 k! d  f% p3 l9 g& X+ o* I, @4 D* J智。
4 v8 u0 P/ q! K) x2 ]; @% t2 b  A) d  「斷除煩惱重增病」,為甚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
/ @$ U' Z7 B) w! @' M4 R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
/ S' z8 Y' ?# S7 j. }8 k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 U- _$ }' s0 x! D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
( w- p+ |, L1 ?$ \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
& l6 P& H. g" h1 o$ Y- P( `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
. I# f, X* A# _7 p! r" _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 O, D1 t! j/ ?4 q+ U  「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
, n/ r; m" r, I5 F1 ^( d, B0 |7 j9 c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
2 S$ [: Y7 B" G緣消舊業,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 C: E+ V5 N* W0 k* I
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罣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T( C! ~& B$ u4 D$ j) D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甚麼了不起,涅槃也
* y7 G3 i+ S! N* F1 J8 r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
, @; V9 ^& p" ^8 t1 Z3 u來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 B# @$ s5 v" v% h% l0 {

# }( n$ K' D- b  x6 Y2 j1 C3 y    有求就有住嗎# M" O+ f6 E/ b6 w0 P" g8 g  \

9 b  @1 u2 X, p- z# ?- {) \, p! B(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 N1 m% O/ N& l2 U6 d6 e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9 T$ X+ o' G9 _+ H; z9 d$ g0 i" R' J) Y3 P5 `- `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為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 Q# x* D- N2 i- {
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為,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
# X2 `) \* Z/ B救人,認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 F0 Z/ w" R; |+ }
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裡又懷疑了,他說,為甚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 j0 @; b; P+ c
才我們說過嗯!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9 k  a* G/ B% H9 O
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甚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甚
8 A" p5 `+ D. u麼菩薩不受福德嗎﹖
% @' y( U" u8 K$ O6 S( s0 J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為了
( T8 S% M$ Z+ N& b5 q6 |  j( w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 J: B; e7 i) f  w$ |1 j9 a
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 |" D+ E( }% {. L6 u
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
5 \# ^9 R' c5 O- J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
5 a9 k# G5 ~1 O- F2 D說:6 V* {* ~: ~7 K  T3 X9 j0 ~; m3 M8 e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9 b3 H3 ^: w; J8 g+ S* K
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回
: Y! }, t, H3 t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
* l: r5 y; t% J6 I4 q1 @, G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p) ^3 O( A6 r% x5 a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
' g6 a- R7 X4 x$ _* ~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這一品$ ?* Q' p0 ~  _3 L4 {  `/ [
我們結論的偈子:
$ [1 m+ l2 `$ U" ]- @  e, h) O
  ?) p3 S1 ?$ ?+ c) u  D    第二十八品偈頌
$ J1 j! C& ^6 S3 M' `+ ?# e$ ]' w$ m. x7 E" Q
    默然無語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 D% F" Y2 k, [9 c0 E& q, Q
    撒手大千無一物  莫憑世味論功勳# d5 y; f# D. }; I  c8 k( Z
: I- k+ N: V3 O
  「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
* ^, w3 G! V* o7 `; f& T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有一次在摩羯陀國,對2 J2 C& l# A# t
學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三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
5 C( s4 q; P3 {) ^/ ^- N  R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
' l6 d! E  J- c# z, i8 b  「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
6 G9 p/ H) v; V0 u( \% d都自清淨了。甚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1 P- @6 Q, j) {# }
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5 l* n2 L+ v. o, |! _
  「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
, O0 C1 }  K0 P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1 f& s, X4 c* \; Y, l2 @. v
來無一物。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
  \* j& P0 P; S$ e  O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6 [1 h3 g' J9 t* w& H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 f- c$ _; ~& Y( N7 r" m, F! I% ^
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
& ^1 v/ |# Z, J3 [% S; k) C# T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9 N2 x; `5 ^6 g. Y0 i! p
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